乡贤评议会

2024-04-25

乡贤评议会(通用14篇)

篇1:乡贤评议会

桂园街道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助力林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桂园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在村(社区)大力开展“新乡贤”示范引领,乡贤文化进学校、社区等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社区)深深扎根。同时,街道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街道,建设美丽村(社区)。

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培育时代精神。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借助乡贤力量繁荣基层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街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举措。桂园街道大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优秀文化。为更好地凝聚乡贤力量,传承优秀文化,街道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活动,将拍摄创业励志微电影,创办讲述乡贤故事的杂志,制作优秀家庭的家族记忆相册,来传播、普及乡贤的优秀文化成果。此外,还通过搭建乡贤论坛、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来引导乡贤诚信立身、信誉立业,将自身优秀的经验反哺社会。

举办乡贤主讲道德讲堂,涵养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就要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更好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引到深处,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美,引导市民向乡贤看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涵养主流价值观,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篇2:乡贤评议会

过年的时候我们需要春联,这个时候怎么样写呢?看看下面的过年乡贤回家对联吧!

过年乡贤回家对联

上:静坐莲池香满袖

下:晓行花径露沾衣

上:心收静里寻真乐

下:眼放长空得大观

上:天泰地泰三阳泰

下:人和事和万事和

上:清灵静泰宽私欲

下:醇泊旷宇养天和

上:春风大雅能容物

下:秋水文章不染尘

上:福慧双修须及物

下:身名俱泰要留余

上:好书悟后三更月

下:良友来时四座春

上:书有未曾经我读

下:事无不可对人言

上:根深叶茂无疆业

下:源远流长有道财

上:三春草长如人意

下:万里河流似利源

上:财如晓日腾云起

下:利似春潮带雨来

上:经营不让陶朱富

下:贸易常存管鲍风

上:五湖寄居陶公业

下:四海交游晏子风

上:道之所在财方聚

下:义以为归利倍长

上:财如白燕成群至

下:利似青蜉结队来

上:百货风行财政裕

下:万商云集市声欢

上:善性经营多得利

下:良心交易永生财

上:户满春风春满户

下:门盈喜气喜盈门

上:和气平添春色蔼

下:祥光常与日华新

上:居家自有天伦乐

下:处世惟存地步宽

上:读可荣身耕得粟

下:勤能致富俭恒丰

上:吉地祥光开泰运

下:衡门旭日耀阳春

上:办事要从宽处想

下:用心先取对方宽

上:知足四时居乐境

下:宽怀到处遇春风

上:知足乃为真学问

下:诚身具见大经纶

上:澄怀复辟三台座

下:朗照心开众妙门

上:福地行仁终有获

下:心田种德胜栽花

上:出生无上菩提树

下:长养最胜智慧门

上:万象随缘观自在

下:鸟啼花香月临溪

上:勇猛护持于佛法

下:愿常利益诸世间

上:广大智慧无所碍

下:自然觉悟不由他

上:静理禅机翻贝叶

下:闲中妙句咏梅花

上:光明照耀靡不及(.)

下:智能增长无有边

上:菩提树老心同静

下:般若经深手自抄

上:如来为说广大法

下:汝等应生欢喜心

上:清净庄严超众圣

下:慈悲喜舍度群伦

上:普净福海除众苦

下:广说佛道悟群生

上:栋拂云霞饶紫气

下:家传诗礼足春风

上:潭第鼎新容驷马

下:华堂锺秀毓人龙

上:日月光华临画栋

下:山川环拱映雕栏

上:一代规模绳祖武

下:百年奎璧焕文章

上:江山聚秀来新宇

篇3:发挥乡贤作用培育礼堂文化

一、乡音是一首歌, 吸引乡贤回乡共谱美好旋律

乡音是汤漾在心底的一种永不磨灭的旋律, 无论走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遇到乡音, 会从血脉里倾泄出一种亲情, 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无论是谁, 听到乡音, 就会有一种回归的召唤油然而生, 乡音对每一个出走在外的游子有一种魔力。

高桥村, 是大同镇少数民族村之一。全村大部份人口是畲族, 在建文化礼堂的时候, 定下一个目标, 以畲族文化为特色, 建畲族文化展示馆, 带动全村的文化活动。退休教师雷炳虎是畲族的一员, 他本身在高桥村的邻村石岭村, 高桥和石岭的畲民同系一脉, 从小在长辈的熏陶下, 雷炳虎老师会唱很多畲族民歌, 当得到高桥村要修建文化礼堂并建畲族文化展示馆的事后, 主动请缨, 帮助搜集相关畲族的文化, 特别是畲歌, 畲舞, 畲族美食的文化。经过努力, 共收集了畲族民歌3750余条 (首) , 在大同镇政府支持下出版《大同畲族民歌》一书, 如今他是浙江省的畲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上马村有一支乡贤队伍, 他们由退休教师组成。张炳生老师, 自文化礼堂修建时候, 积极下村采访, 搜集资料, 通过努力最终完成了《下马桥的传说》, 并挖掘了乡村美食“千层糕”的制作技艺。张老师于2014年自出资金, 购买民族乐器, 在文化礼堂里组建了一支民乐队, 现如今, 民乐队规模已发展到20余人, 文化礼堂也成为了乐器爱好者们学习与交流的阵地。翁文江老师, 他认为春节期间文化礼堂就应该搞晚会, 丰富大家的生活, 传播正能量, 弘扬新的向上向善的风气, 于是, 他在2015年向村委会提出2016年迎新晚会文化礼堂要筹备一场褒奖礼, 当听到村委说资金困难的时候, 更是自告奋勇成立委员会, 联系上马村的在外贤人, 募集资金筹备活动。翁老师说, 我们应该给在外的能人贤士搭建一个平台, 让他们回到家乡来聚聚、聊聊, 看看现如今村里的变化。在翁老师的组织下, 上马村文化礼堂于2016年的正月初一成功的举办了上马村文化礼堂2016首届褒奖礼暨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活动从发动到演出结束, 历时3个多月, 评出了17位最美上马人, 最美老人, 最美教师, 最美媳妇, 最美妻子, 最美丈夫, 最美夫妻, 最美孝女, 最美农民画家等。翁老师的满腔热情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乡情是一壶酒, 诱引乡贤回乡共酿佳肴

乡情是沉酿在腹中一种无可复制佳味, 那是一种只有家乡的土壤、家乡的泉水、家乡的果子才能蕴育出的味道, 她醇厚、甘甜、清洌、醉人, 象一壶珍藏多年的酒, 令人想往, 百肠回转。

劳村村原是劳村乡政府所在地, 人口众多,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在建设文化礼堂时, 他们决定重点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料, 以丰厚的文化内涵来彰显劳村村的丰采, 退休教师刘金坤、退休市文化局局长刘必庭都是劳村人, 他们得知村文化礼堂要彰显本土文化, 义不容辞的为礼堂搜集大量历史文物资料, 挖掘出乡土文化, 图文并茂的向父老乡亲展出劳村八大景。

邹爱民, 淞溪村人, 就职于建德市委党史研究室, 享受正局级, 是浙江省书画研究会会员, 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得知淞溪村建设文化礼堂, 带着市书画协会的会员们来村里文化礼堂给村民义务写春联送福字。并给文化礼堂书写了多种牌匾和画作, 为文化礼堂的农家书屋捐赠2000余册图书。他认为文化礼堂旨在弘扬“博爱、惠民”的文化传统, 应发挥自身优势, 服务乡梓亲朋, 2014年他自筹资金在家乡溪口中心村创办“万福书院”, 开办文化讲堂, 以讲堂为阵地, 关注村风民风, 关心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促进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2016年他打算联合大同书院一起开展“传统文化流动讲堂进乡村大礼堂”活动。设立“流动讲堂”, 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到各村的文化礼堂开展巡回宣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三、乡俗是一幅画, 招引乡贤回乡共描绘

乡俗是刻印在胸中的一幅百看不厌的画, 那浓浓的色彩, 粗旷的轮廓, 云雾中淡隐淡显的村庄, 那溪边的柳树, 门前的飞燕, 屋旁的晾衣杆, 无不让人牵肠挂肚, 挥之不去。

劳村村, 从宋朝流传下来就有正月十五舞龙灯的习俗, 余晓云, 自部队队伍回家后, 一直担任村主任, 后来退下来, 女儿要他随她去杭州养老, 他哪也不去, 坚持留在家里, 2012年应聘当了村文化员, 便想办法把舞龙灯的习俗挖掘出来, 恢复了这一传统习俗。在他的努力下, 劳村村现有排舞队, 腰鼓队, 军鼓队等多支文化队伍, 演出服装有180多种。今年他又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在文化礼堂向老一辈学习传统龙灯制作、绘画、题诗等文化技艺, 他认为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不能断代。他还在村文化礼堂开展了一些舌尖上的民俗活动, 如打麻糍, 做冻米糖、包粽子等。余晓云说现如今大家生活富裕了, 很多东西都简单化了, 买的东西都少了家乡的味道, 文化礼堂有必要搞一些舌尖上的民俗活动, 让孩子们可以在看、学、做、尝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过年的味道。在劳村村的影响下, 大同镇各村文化礼堂均开展了一系列的舌尖上的民俗活动, 打麻糍, 做冻米糖, 包粽子, 做豆腐等, 既增加了文化礼堂的人气, 又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溪口村, 退休教师严佐明, 省教育厅“教育工作先进者”, 第三届“春蚕奖”得主。2014年村文化礼堂建成以来, 他坚持在每年的寒暑假在道德讲堂中为留守儿童讲课。2015年, 他在村文化礼堂开展了“开蒙礼”活动, 为学龄儿童点朱砂发聪明蛋, 他认为, 农村文化礼堂是基层一个综合性的群众思想文化活动教育的阵地, 让适龄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礼仪教育非常有必要。“开蒙礼”活动, 得到了家长、学校、村民的好评, 大家一致认为“开蒙礼”既弘扬和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教导了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大同镇在文化礼堂建设中, 以乡音、乡情、乡俗为引子, 浓彩淡抹, 启开了众多乡贤的情怀, 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画上了重重的一笔。农村文化礼堂正敞开朴素的胸怀, 迎接众多有念想的乡贤, 为家乡添色加彩,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情结, 无论你有何种技能, 都能圆你埋在心底的一段夙缘。

摘要:建好农村文化礼堂,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农村文化艺术人才缺泛, 致使许多地方文化礼堂活动缺少起色。建德市大同镇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 他们以乡音、乡情、乡俗为导引, 发挥乡贤的文化作用, 使文化礼堂搞得有声有色, 是一个挺不错的办法。

篇4:乡贤:永恒的记忆

历史:文化积累的必然

纪念乡贤是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绍兴曾诞生大批文化名人。每一位乡贤都代表了绍兴文化的一个侧面,不了解他们,便无法组合了解真正的绍兴。绍兴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历史风雨飘摇、外部环境变化,为这里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和养分,从未断层。

绍兴第一次人才高潮,出现在以越王勾践为首的春秋时期;而后六朝时期,涌现了以王氏、谢氏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南宋及至明清,人才聚集江东,又为这块土地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近现代以来,绍兴彰显的“名士之乡”的传统,使爱国爱乡之风更为高涨,以秋瑾、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投身于民族解放、民族觉醒的战斗舞台。

9月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选择了四位乡贤,纪念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不平凡不仅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洁,更因为他们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坚持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这四位乡贤同于1984年过世。时光逝去三十年,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

生活于一个特殊时代,这四位乡贤拥有着特殊使命,其中,孙席珍先生便是一位英勇的革命者。他参加过北伐和八一南昌起义,创建北方左联,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中,始终坚持文化抗日救亡运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作家,是鲁迅口中的“诗孩”。他出道甚早,一生文学创作丰茂,亦同样致力于翻译。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教授,曾在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多年。一个人一生,能同时在创作、翻译和教育上都有成就,已十分不易。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个革命前辈。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文学财富,也是宝贵的越文化精神。但他却是一个正在被人遗忘的文化名人。

乡贤与家乡有割不断的感情,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即使他们已不在家乡居住。周建人先生是一位生物学者,后来转为社会活动家,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让绍兴人民难忘的,是他不忘关心家乡的山山水水,保护了多个名胜古迹。假若没有周建人先生,今天的我们也许就无法看到大禹陵、东湖和柯岩。

无论离开多远,无论过去了多少时光,乡贤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义不容辞。据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何信恩会长回忆,许钦文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回绍兴作报告,他乡音未改,谈吐亲切熟悉,就像他笔下的乡土文学作品,流露的是浓浓的浙东越乡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赋予了生活于此的人们独特的个性风格,绍兴乡贤的品质特点都可以从越文化中找到源头。

人们总是容易将目光停留在某几个伟人身上,从而遗忘了伟人周边支撑起氛围的人。那些列于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名单上的人物备受瞩目,但在名单之外的人,其实亦在各自的范围内有着不可取代的力量和贡献。他们不应被湮没。余任天先生一生忠贞艺术,倾毕生精力于书画研学,终在诗书画印中均有所成。

发展:文化前行的自信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孙祉广副会长对我说:“当我们仰视高峰之时,也应过目群山。”

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深知,鲁迅等文化巨匠给文坛带来的贡献和影响,并非一人所能完成。独木不成林。一个个体的繁荣,绝对离不开群体的巨大铺垫力量。比如在先秦百家争鸣的众相之下,才可能产生老庄孔孟;又比如在唐代诗坛的异常华茂之下,才可能出现李杜元白;再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无一不诞生于一个文艺人才鼎盛、文艺思潮沸腾的背景之下。

纪念座谈会选取的乡贤名单,表明如今大家关注的目光已开始从个别伟人,转移到了人才群体上。能够看到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文化前行的动力。

记忆重新拾起,历史重新审视,过去被疏忽的人才得到新的评定,为后世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若干年前,绍兴鲁迅纪念馆就已有了这样的先见之明。当年的裘士雄馆长便着手在纪念馆中附设了四个地方作家文库,收藏有大量的资料和实物。像孙席珍先生就占有文库之首,他的书籍和遗物许多都被收藏其中,成了今天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作为绍兴第一家以研究乡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开展了很多活动。他们举行过许寿棠、陈仪、张家瑞、范寿康四位乡贤的纪念座谈会,也纪念过为辛亥革命、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越中乡贤。越中乡贤抗战纪念会一经举行,便引起很大的反响,海峡对岸台湾省的黄埔校友特意来电表达感谢和联谊之情。

纪念乡贤绝非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的唯一主题。前辈已创下累累果实,后来者的职责是保护这些果实不被侵蚀。培养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者,是该会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当下的社会现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弘扬的力度,将文化与时代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何信恩会长告诉我,为了更好地培养名人研究群体,“名人研究培训计划”在2014年11月开始启动。有了好的传承手段,文化才不会出现断层。绍兴市亦开设起文化礼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使绍兴的特色文化可以被永远地保留下来。

有后继之人,乡土文化研究的领域更为广阔。真正的乡土文化往往不在书本内,而在一块块马路石板上,在一条条乡间小溪里,在一声声集市叫卖中。据说,中国现在正以每天消失百个村庄的速度,耗费着自然村。绍兴作为小桥流水的典范,目前也仅剩下两千多个行政村,其中很多都是历史文化村落。近几年,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扎根基层,深入民间,到村一级的地方去抢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那里有文物,有建筑,有活态行为和真切的口碑资料。丢失了村庄,就丢失了记忆,也就丢失了“乡愁”—如今乡土文化的象征符号。

对绍兴乡贤的纪念,对绍兴文人群体的研究,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途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的内容之一。绍兴的乡土文化研究之路,还在前进拓宽中。□

篇5:乡贤演讲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正是我们青峰中学的老校长—杜光文最真实的写照。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对青峰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青峰人民对您无限的崇敬。虽然时隔多年,当年意气风发的老校长已经成为一位退休多年,76岁的慈祥的老人。但青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校长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仍然评选他为乡贤。在5000多位居民中,官不是最大的,但在百姓的心目中,威望却是最高的。

时光穿越到1959年,毕业于江津师范专科学校的杜光文分配到吉安小学工作,学校领导就安排他任毕业班数学老师。区里组织统考,杜光文教班级考取了全区第一名,给他的教育生涯来了个开门红。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且更加刻苦的钻研教学。时光飞逝,1980年他调到青峰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同是还任数学教学工作。他所教的81级、82级所在班级在县统考时数学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名。

1982年他任青峰中学校长,任校长其间,他并没有放弃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师生眼里,它既是一位和蔼可亲,管理有方的好校长,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优秀教师。有一次去上课时,由于路滑,他左手摔成了骨折。他硬是没住一天院,吊着绷带来给孩子们上课。学生老师都劝他回家休息几天,他都拒绝了。他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能出岔子,影响学生的复习!

在杜校长的领导下,青峰中学教学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上世纪80年代,永川县办学体制分为县、区、乡三级,县里有重点中学,区里没单设中学,乡里则只有初中。当时。初中毕业生以考上中专或中师为梦想,即使是单设中学,一个班能考上一两个就很不错了,还包括复读生。但是,青峰初中每年却能考上几十个,远远超过了单设中学。作为一个乡初中,不能说是一个奇迹,连续几年都这样,永川区城区和周围区乡的学生纷纷慕名前来就读,园自己的人生之梦。就是他——杜校长,创造了青峰初中的鼎盛时期。由于他的教学业绩突出,青峰初中连续7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杜校长连续7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他担任了四届青峰镇人大代表,一届永川区代表,两届重庆市人大代表。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还算尽职的老师师,勇敢地扛起了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应当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他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虽然杜校长已经退休二线多年,但他拒绝搬进生活设施齐全的城里的小区,仍然居住在青峰中学的教师宿舍里。看着孩子们开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操场上和老师及现在的校领导交流,谈心,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杜校长的带领和感召下,现在的青峰中学仍然雄风不减当年。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明显,还有史以来诞生了第一个永川区的中考状元!这在乡镇中学是从来没有的。

篇6:中国乡贤文化

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现实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然而,笔者近期到一些农村地区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贤文化的影响力日趋式微。如何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挥维系农村基层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品德高尚,在本乡本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乡贤最显著的标志。乡贤文化,就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思想,在农村地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央政令在地方的有效实施,还是民间社会愿望的向上传递,乡贤都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过重要的桥梁作用。优秀的传统乡贤文化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新时期的农村治理和乡村社会建设,也应该从中汲取营养。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乡贤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比如,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使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农耕时代形成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生活习惯被打乱;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农民与土地分离,耕读传家的习俗难以传承下去,等等。乡贤文化遭遇传承危机,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诚信危机、孝道危机等,给新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今天,我们提倡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

篇7:乡贤座谈会简报

在听取长美社区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介绍后,乡贤们高度评价长美社区去年发展成果,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尽自己所能助力长美社区更多民生项目落地。

空港经济区有关负责人对长美社区乡贤心系故里,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为家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表示感谢,希望乡贤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发展,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希望该社区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凝心聚力建设好长美社区,让千年水寨焕发新魅力。

篇8:徐州乡贤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徐州自古乃九州之一, 历史悠久, 钟灵毓秀, 文才武胜代不乏人。仅民国时期就出现过钱食芝、李可染、张伯英、马可、王琴舫、周祥骏、王少华等许多令徐州乡民敬仰和尊重的乡贤。他们或用自己的凌然义举维护广大百姓利益;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乡里民众, 功勋彪炳于徐州地方史册, 千百年来激励、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徐州人民。

一、徐州乡贤文化发展现状

1.徐州乡村乡贤发展情况。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 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徐州市共有10478个自然村, 因此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中尤为重要。依靠乡贤调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自我调节手段。贾汪区耿集办事处依托1个“办事处乡贤工作室”、13个“村乡贤站点”、165个“乡贤之家”三大阵地, 组建三级调解体系。丰县梁寨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乡贤工作室”, 98个自然村至少筛选1名管事的“乡贤”, 教化乡民, 维系乡情, 温暖乡土。自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 贾汪区耿集乡依托“乡贤之家”, 共接访478例, 成功调解438例, 调解成功率高达92%。其中农村土地纠纷221例, 占调解总例的50%, 农民工薪纠纷158例, 占总事件的33%,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现代以来, 徐州本地乡贤延续着千年文脉, 一大批各艺术门类的专才辛苦耕耘, 努力创作, 推出了为数可观的作品和成果, 为丰富地方文化底蕴作出了不俗的奉献。

2.徐州文艺界乡贤发展情况。

据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于2015年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统计, 194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的 (包括已故者) 、长期在徐州地区生活工作的、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和声望的老艺术家共130人, 其中文学界23人、美术界28人、书法界11人、摄影界8人、民间文艺界10人、舞蹈界4人、音乐界11人、戏剧界25人、曲艺界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出现了刘振华、董尧、王辽生 (已故) 等作家和诗人群体, 有的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在演艺界, 涌现出佟韶音、相瑞先、徐艳琴、厉仁清、刘立武等戏曲明星, 他们中的杰出者被中国曲协授予“特别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在书画创作上, 有王冰石、姜舟、马奉信、金德欣等一大批名家, 徐州因而获得“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二、徐州乡贤文化建设现状

1.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举措。

近年来, 徐州市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鼓励各地发掘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乡贤文化, 推动楚汉文化相得益彰, 比翼齐飞, 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启动了“世纪文化传承工程”, 保护乡贤文化。2015年2月启动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 涵盖徐州市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老艺术家 (建国前出生) , 主要搜集整理老艺术家的资料, 包括老文艺家的生平、作品、物品、宣传品、生活照、舞台照、录音、录像等, 对他们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传承等进行调研摸底、梳理归类、评估论证, 并在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和中国徐州网开设专版 (栏) 进行报道, 编辑出版人物传记丛书, 制作完成电视文献片、举办老艺术家成就展。二是培树当代先贤, 弘扬好人文化。徐州市坚持讲好人故事、打造好人徐州品牌。目前, 已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 92人当选“中国好人”。“中国好人”上榜数、“江苏好人”上榜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数十位好人乡贤入驻徐州“好人园”, 有效放大凡人善举的榜样效应, 真正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举办大型节庆活动, 推介乡贤文化。徐州市立足文博会、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汉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把徐州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知名人士等请回来, 共商徐州发展大计, 推动徐州发展。迄今为止, 徐州已连续举办17届经济贸易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 已在南京、上海、北京、韩国大邱及徐州本地举办楚风汉韵暨李可染画展, 目前正在筹备第二届文博会, 力图通过节庆载体, 进一步彰显徐州先贤文化优秀品格。

2.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江苏省来说, 徐州率先启动了乡贤文化建设,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破四旧”运动与“文革”浩劫的涤荡, 各地乡贤祠灰飞烟灭, 导致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群众对乡贤及乡贤文化认识不足, 甚至根本不知道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存在。目前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黑恶势力等不良风气, 部分传统风俗习惯等乡贤文化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 逐渐丧失了生存的文化土壤、经济土壤, 丢掉了生存空间。因此, 在乡贤文化建设方面, 需要在去除文化糟粕的基础上, 普及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识程度。

二是文化交流与乡贤队伍有断层之虞。乡贤文化产生于民间, 传播于草根, 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文化相比, 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化, 只是低端传播, 难以进入精英视野, 造成乡贤文化交流交融阻滞, 路径不畅, 有引发文化断层之虞。尽管丰县、贾汪等部分乡镇对乡贤文化高度重视, 启动较早, 建立了乡贤工作体系, 搭建了乡贤工作平台, 但是全市其他地区未能及时启动乡贤文化建设, 未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贤队伍和服务体系。

三是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遗”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非遗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的局面。徐州琴书国家级传承人、也是入选“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曲艺类人物之一的魏云彩, 曾坦言他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琴书艺术无人传承。过去不用担心没有传承人, 现在却是学者寥寥。长此以往, 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出现“人亡艺亡”的现象, 因此抢救“非遗”亦是当务之急。

三、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 既有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客观原因, 又有政策支持、群众认知水平等主观因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

当前, 各地政府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系统的规划, 无法形成推广乡贤文化的合力;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对乡贤文化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资金使用缺乏重点支持方向, 存在“撒胡椒面”现象,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效果不佳。近年来,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推行, 一些地方政府强行推行土地流转, 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挤压了部分乡贤的生产生存空间,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精英的流失。

2.乡贤文化推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 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文化的创新创意创造作用日益凸显。交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信息传播越来越快, 外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越来越强, 乡贤文化逐渐边缘化, 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因此, 外部文化在客观上会蚕食本土的乡贤文化。与信息传播的要求相比, 与群众的信息需求相比, 与社会治理的要求相比, 地方政府推广乡贤文化的手段陈旧, 方式落后, 缺乏二次包装、二次推广, 难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难以适应大众信息接收习惯, 也导致群众对乡贤文化知晓率不高。

3.城乡二元制结构, 致使乡村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 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 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发动机、农村为稳定器的发展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呈现了空壳化趋势, 外出务工潮波澜壮阔, 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据徐州统计局公布数据, 2014年末, 全市户籍人口1023.52万人, 城镇化率为59.5%, 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1元, 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还是人均消费支出, 城镇居民都超过了农村居民。因此, 乡村文化精英出于仕途、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家乡, 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

4.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造成乡贤精英外流。

与苏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徐州经济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不够, 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与周围各县市区相比, 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相对不足, 难以形成“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高地和文化建设高地, 因此导致乡贤精英的不断流失。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 生长于民间, 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 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而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 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涌现出众多的各类名士贤才。徐州乡贤文化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公共事业、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有了乡贤文化的传承, 才有了繁荣多样、生生不息的徐州当代文化。对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各界应重视起来, 对症下药, 采取针对性措施, 使本地区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汉风.致敬乡贤[N].徐州日报, 2015-3-2.

[2]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 2015, 5 (5) .

[3]刘苏.展乡贤名士风采传历史文化薪火———“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启动[N].徐州日报, 2015-2-10.

篇9:学乡贤 习美德

一、以“乡贤”之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昆山的乡贤中,诸如顾炎武、顾鼎臣、费公直、陶一球、钱七虎……无一不是爱国的典型人物。先进典型本身就是一盏明灯、一面旗帜和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他们正是被人认可的“典型”和令人钦佩的“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我们正可以利用乡贤的“忠”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学习德育校本教材《走近乡贤》(高年级)第七课大思想家——顾炎武时,我先问“我们对顾炎武这个名字是非常熟悉,那么,对顾炎武这个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然说到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接着我围绕“先生究竟是怎么样的人,所以喊出了这样响彻中华大地的话语。”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顾炎武故居,从故居的布置,友人的赠物上,学生们感受到先生的居住地充满书香、别人对他评价很高;而通过先生童年的故事,学生们又感受到勤奋读书、踏实求真;我还通过自己给学生讲述先生经过20多年亲自考察路线重绘地理志的事情,让学生们感受到先生不怕吃苦,一心为民;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找寻为什么先生会有这些优秀的质量,学生的答案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是呀,正是先生有这么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所以他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呐喊。

二、以“乡贤”之孝,提高学生“崇孝”意识

“百善孝为先”顾炎武、朱柏庐、归震川这昆山三贤每个都是至孝的代表,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他们孝敬长辈的故事,利用晨会,队课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式,如讲故事、演讲、PPT显示、表演等,呈现到全班同学面前。当然,除了用课堂让学生感受“乡贤”之孝,我认为还可以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践行“乡贤”之孝。比如,在学习了乡贤的孝敬故事后,我会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布置学生亲身去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情。写一封信给父母表示感谢;给长辈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替长辈分担一项家务劳动;撰写一篇“崇孝”实践日记;编写一张“孝心”小报或者画,等等。能够完成的学生,可以换取班级“崇孝章”集满五个以上,期末可以被评为“崇孝子贤人”。班中总是能掀起一股“崇孝”热潮,每接一个班,家长都会反映孩子们比原来更会体贴人了。

三、以“乡贤”之俭,敦促学生节约行为

“昆山三贤”之一的朱柏庐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就是《治家格言》,亦称《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运用“四六体”写成,句法对仗工整,语言通俗而又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循循善诱。《治家格言》把“立德”作为根本,把“育人”作为目标,主张做事先要做人;倡导公平厚道、俭朴清廉、诚实待人;主张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宽容善良等。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目的是劝人勤俭节约,切莫铺张浪费。朱柏庐认为父母谋衣食相当辛苦,家中的桩桩件件都是家长用血汗换来的,包含了饮水思源、珍惜资源的意思。

四、以“乡贤”之勤,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无论是古代的大散文家归有光,爱国学者顾炎武,著名理学家朱柏庐;还是现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航天英雄费俊龙……他们都有共同的质量“勤奋”。

学校将昆山乡贤的生平事迹、伟大成就、优秀质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校园环境中,让每一面墙,每一道廊都在诉说乡贤的精神。我则安排每两个星期把一位乡贤的勤奋学习的故事展示在班级墙壁上,让它成为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的话题。他们会结合学校布置中看到的乡贤的成就,相互交流:原来得到这么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勤奋是必需的。我再适时提醒学生,作为学生,就让我们先从勤奋学习来向乡贤学习。使得学生的情绪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积累升华。

篇10:乡贤座谈会简报

6月18日上午,海口市演丰镇举行乡贤座谈会,共商演丰镇发展方向。

座谈会开始前,乡贤代表们先来到该镇红树林商业街考察招商引资情况,并参观了解该镇规划建设。在乡贤座谈会上,乡贤代表各抒己见,纷纷为演丰的发展出谋献策。代表们提出,以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演丰发展规划,并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指导演丰全面发展。并且要合理、科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演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深入挖掘演丰本土文化,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演丰特色优势产业;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群众生活水平随着演丰发展而不断提高,并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帮助群众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演丰镇镇委书记黄海鹄表示,镇委、镇政府将虚心接纳代表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在会后进行整理、研究,结合省、市、区相关政策,制定切合演丰实际的发展措施。

篇11:某村乡贤工作汇报

自 2019 年底镇党委、镇政府印发《<关于凝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 字〔2019〕X 号)文件并召开专题会议专项布置乡贤工作后,我村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多形式联系沟通,积极开展乡贤工作,为助力我村振兴发展凝聚广大乡贤力量。

深入摸底,发动一切能发动的力量。XX 村严格按照“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的“六有”乡贤标准对各村民小组的乡贤人士进行全面摸底,将各村民小组非公经济人士、专家学者、“五老”人员、在本地工作创业的优秀外来人才、道德模范榜样等纳入乡贤人才名单,切实摸清底数,对 XX 余名乡贤人士逐一登记在册,联络发动。

广泛宣传,凝聚一切能凝聚的力量。在村委会的牵头组织下,成立了 XX 村乡贤理事会,由 XX 担任名誉会长、支部书记XX 担任会长,形成“支部统领、党员带头、乡贤出力、群众参与”的乡贤工作模式,并制定一系列章程办法,将各村民小组乡贤人士纳入理事会成员,凝聚一股多层次、广角度,有财有智有德有心的乡贤力量。

密切组织,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力量。XX 村乡贤理事会按照乡贤类别不同,根据乡贤实际情况及个人意愿将其分为产业发展组、经济发展组、社会治理组、乡风文明组、公益事业组,并联合 XX 商会等社会组织推动各项工作展开。截止目前,在 XX 村乡贤联谊会的组织安排下,乡贤助力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热心疫情防控、开展教学讲座、入户政策宣传、公益捐资赠物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对我村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治理管理起到积极而有力的作用,为我镇如期决胜脱贫攻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村将继续挖掘乡贤力量,完善乡贤人士信息反馈渠道,做到“有所呼,有所应”“同参议事,共谋发展”。

一是落实专职联络 人员,对村民反响强烈的问题和乡贤人士反映的有助于村级发展的建议进行分类归总,并不定期组织会议研究落实。

二是健全工作反馈机制,对乡贤人士的建议、捐资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反馈,保证工作开展落到实处、落在点上。

篇12: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批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帮扶一个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家风家训育子有方,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活样板”。挖掘乡贤文化元素,设立宣传展示阵地,将他们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可以为村民心灵注入精神食粮,为地域发展丰润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建立当今知名乡贤数据库,修复古代遗存风貌,不仅将德祠族规族训族谱、忍让谦恭礼仪家风祖训家训,形成乡贤文化长廊,还可以地域文化建筑为中心,沿古道遗址为契合点,供人观赏。“留住美丽,展示乡贤,记住乡愁”。乡贤是文脉,景观是文象,脉以象生,象凭脉传,美好乡村在储蓄历史底蕴的乡贤文化中凸显起来。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要利用乡贤文化工作为枢纽,用好“在场” 和“不在场”的乡贤,引导“在场”的乡贤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引导“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要让每一位乡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使乡贤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地方的荣誉感。要利用乡贤文化推进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对于当下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乡贤示范引领,进一步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篇13:乡贤评议会

一、挖掘乡贤文化, 凝炼德育理念

1.中华自古崇乡贤。“乡贤”一词, 《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 一般指在民间才、德受尊重的人。相传周朝已在祠堂中祭祀乡贤, 宋元后乡贤祠渐与孔庙、官学相结合, 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乡贤是乡人的精神支柱, 最能激发青少年一代见贤思齐、励志成才, 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金沙自古出乡贤。金沙洲, 位于广州西部, 正名浔峰洲。浔峰山下的沙凤村有几百年的历史, 民风淳朴, 历朝历代乡贤辈出。在陈大夫祠门口两边的柱子上赫然写着 “一门七进士, 四代五乡贤”,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被传为佳话。其中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更是名扬天下, 清朝乾隆皇帝都钦佩他的忠烈, 御赐“忠简”两字。在先贤的影响下, 沙凤人诗礼传家、文化兴家、诚信立家蔚然成风。自从上世纪初沙贝开创了制藤业以后, 以严明、陈熙樵为代表的乡贤,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移居香港后, 继续发展藤业, 家富不忘乡, 对家乡一往情深, 陈熙樵先生于1930年创办沙贝培善学校, 严明先生及儿子严礼、严智捐资建校, 兴建“明礼楼” (后拆建) 、“陈芳堂”、“明智楼”。严明先生在2010年行将100岁的高寿时, 再次捐资50万元修缮体育馆 (陈芳堂) , 让人们肃然起敬。

3.时代需要育新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乡贤文化,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块, 其历史意义、现实价值和未来作用都是非同寻常的, 都是不可或缺的。乡贤文化体现了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和对理想信念的坚持, 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价值, 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的内涵。因此, 我们要挖掘金沙洲乡贤的本质精神与时代价值, 促进德育回归真实, 回归生活。见下图:

我校形成了“承乡贤文化, 育现代新贤”的办学理念, 以“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齐乡贤”为德育理念, 以“见贤思齐, 明礼明智”为校训, 以“明礼明智、爱乡爱国的现代新贤”为德育目标, 要求全体师生崇尚先贤的贤德贤才, 砥砺自我, 自强不息。

二、乡土德育课程, 涵育乡贤品质

挖掘金沙洲的乡贤文化教育资源, 构建“乡贤”特色德育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乡贤在我心》, 包括五大模块:乡贤文脉———金沙风华;乡贤名人———事迹流芳;乡贤尚文———经典养贤;乡贤明礼———礼行天下;乡贤创技———藤艺飞扬。1~6年级每周安排2节课时进行教学。

我校德育课程以乡贤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生活体验、环境感染、探究建构、文化熏陶等方面, 让乡贤的事迹在学生心中扎根, 使他们养成爱乡爱国、感恩包容、搏进创新等品质。

三、追寻乡贤足迹, 开展乡土德育活动

1.知乡贤, 明事迹。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乡贤的事迹。三年级以“乡贤在我身边”为主题, 四年级以“走近乡贤”为主题, 五六年级以“我与乡贤同在”为主题。我们把就近的陈大夫祠作为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学校分年级组织学生参观了陈子壮纪念馆、邓氏大宗祠、招氏大宗祠和金沙街艺术馆,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乡贤小时候勤奋学习、自强自立的精神, 了解乡贤的英雄事迹和高尚的品格。

2.赞乡贤, 悟精神。举行乡贤文化节, 开展 “乡贤小时候”故事会、“乡贤颂”诗歌朗诵会、“学今日乡贤做明日栋梁”演讲会、“我与乡贤零距离”活动等,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 在畅开心扉的对话中激起学乡贤的强烈欲望。

3.齐乡贤, 树新风。倡导学生“沐乡贤礼、做小乡贤”: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 背诵一个孝敬故事, 承担一项家务劳动, 读一本圣贤书, 当一次环保小卫士, 做一天节能督察员, 写一篇“崇贤”体验日记, 编一张“贤品”小报, 等等。通过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中见贤思齐, 与文明同行, 向陋习告别。

四、内化乡贤文化, 成就乡贤特色

沙凤小学从金沙洲深厚的乡土、人文传统中吸取了营养, 立足乡贤文化开展乡土德育实践, 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以“乡贤育新贤”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篇14:呼唤乡贤复兴

“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一说到乡贤,但凡读过《白鹿原》的人,或许想到朱先生。他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饱学笃行,德高望重。他鼓励村民读书,“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烧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拟就《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劝和矛盾:“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陈忠实说,朱先生的原型是清末民初誉满三秦的名儒牛兆濂,曾有劝退八旗军、赈灾济民、通电抗日、主持禁烟、规劝军阀等事迹。他是位不折不扣的乡贤。

传统中,乡贤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留守乡村靠才学和道德文章而树立威信,另一种是告老还乡的文武官员,他们有赫赫功名,致仕后情牵故里,有意造福桑梓,回报邻里。钱念孙所建议的正是希望这类官员能够告老还乡,反哺家乡。

在钱念孙提出建议之前,不少有识之士已有类似建议,一些退休官员也身体力行。比如海南省原副省长陈苏厚退休后,重当“田舍翁”,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再如江西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从农民到市长走了40年,从市长到农民只用4小时”,退休后彻底回家乡当了农夫。

千百年来,在中国乡村,无论建制立规还是定纷止争,无论淳化风气还是改善民生,历代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后生们来说,乡贤还具有精神感召之效。据《宋史·文天祥列传》记载,文天祥幼时,见学宫中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皆谥“忠”,“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如果死后不置身于这些忠臣之间,就不是大丈夫。

由乡贤而衍生的乡贤文化,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学者秦晖认为,传统乡村社会可概述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当然,受时代局限,乡贤文化有其弊端,比如过于强调人治,所捍卫的乡村秩序有值得推敲之处。

与皇权不下乡相比,今日乡村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乡贤文化,并非复制过去,更不是择其糟粕而行之。其前置在于一个“新”字,即新乡贤文化,按照已经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建造的是新乡贤文化,即“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乡贤文化的新,新在哪里?新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必须对接当前的价值坐标;新在面对现状不同,与过去不够流动的乡村相比,今天的乡村呈现空心化特点;还新在扮演角色不同,如果说昔日的乡贤在乡村一言九鼎,而今天的新乡贤则更多地配合村“两委”工作。

与传统的家族社会、宗族社会大相径庭的今天,新乡贤不是万能胶,能否修复日渐裂痕化的乡村有待观察。新乡贤也不是万灵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乡村问题。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呼唤新乡贤文化,为乡村改变面貌、为村民改变精神面貌、为化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而这正是我们所欣见的。而对于那些退休官员来说,回到乡村重新开启新生活,而不是挤破头当这个会长那个理事长,既可化解乡愁,又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阿森纳球迷的口号下一篇:写鱼的动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