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2024-05-18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共6篇)

篇1: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乡贤”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乡贤,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吏治清明,或以道德品行而闻名。这些最容易引起当地人们的认同感,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家乡,在外面发达之后,仍然与家乡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出谋划策。即便是没有担任过官职的乡贤,他们在地方上也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为一方百姓造福。

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儒家的“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维系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他们在地方上热心公益,保家卫国,造福一方;推行以儒家为主的社会价值观,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说,中国传统乡贤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乡贤文化来看,其中也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终极追求。

简而言之,“善”首先是个体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在后世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对整个东方文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当时,他只是春秋时鲁国曲阜地方的一个乡贤。今天我们如果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儒家之于中国,孔子则为圣贤。他的各种品质的塑造,与其自身对于“善”的培养分不开。正是在“善”的基础上,促进了他自我人格的其他方面得以不断完善。

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友善”置于最后,是因为它是一切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础。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则应该反过来看,即从友善出发,进而为诚信,以此为基本原则,本分行事,即为“敬业”。做到敬业,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即是爱国。这四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个体做好了这几点,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很容易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那么,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实现了。

可见,这二十四个字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显,所以我们按照“友善、诚信、敬业、爱国”的顺序,来具体地探讨一下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友善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友善,是指对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平和而友好的情感。友爱、互助、善良、正直、宽容、礼让、诚信等都属于友善的范畴,可见,“友善”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内涵是有交叉的。

传统村落中的乡约、族规和家训等,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其内容都是规劝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友善。具体来说,包括家庭中的孝悌修身、主次尊卑、婚姻祭祀等,进而推及和睦乡邻、规避词讼、调解纠纷、严惩盗贼、保护环境等。

当时的地方官员也提倡制定乡约,促进社会和谐,并鼓励推举乡贤。明代的《南赣乡约》,就是王阳明在当地为官时撰写的。《南赣乡约》整体性纲领指出:“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等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它详细规定了村民应该如何友善对待身边的亲人,并将友善的行为推及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共同为乡间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如何才能彰显这些友善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乡贤来领导。《南赣乡约》的具体细则第一条就说:“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这个“约长”、“约副”、“约正”、“约史”、“知约”和“约赞”,就是乡贤。

一些乡贤的友善行为,特别被当地人传颂,成为他人的榜样。乡贤的名声也许不出当地,但他们所倡导的与人友善的价值观却能教化一方,甚至在人格塑造方面,发生着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直至今日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行为。

2013年底,在陕西省铜川市的王家砭村,一辆货车侧翻之后,橘子散落一地。村民们自发前来帮助,将25余吨橘子全部转运到另外一辆货车上,帮助司机踏上路途。通过媒体报道,王家砭村被全国知晓,其实,王家砭村与人友善的风气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与村里的一些乡贤的言传身教有关。比如,当时带头捡拾橘子的是热心于助人的老人朱北晨,他的品德在当地有口皆碑。1979年,村民的窑洞不慎坍塌,他及时施救;1995年,一辆装满蔬菜的小货车翻了,他组织村民帮忙把菜装上车„„正是在朱北晨这些新乡贤的影响下,王家砭村才会不断地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等大大小小100多项殊荣。

诚信

“友善”重在一个“善”字,而“诚信”则重在一个“真”字。这是传统村落文化中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两个基本原则,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诚信?

张载说:“诚善于心谓之信。”班固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程颐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

一个人品行诚实就会讲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的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在古人眼里,诚信到底有多重要?《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话可以看出来:“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诚信首先是个人的一种品质修为,但最终能够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千百年来,诚信的品质在乡贤文化中代代相传,夯实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通过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处处都能显示以诚信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实例。

在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凡有所成就的,大多都出身于耕读之家。他们通过读儒家经典,修身明志,通晓事理,并影响到家乡其他人。比如,湘军中的将领,基本都是起于地方,称之为“乡贤”毫不为过。出身于湘乡农家的曾国藩就是典型例子,他带领出来一大批湘军将领,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国藩一生行事为人,都讲究一个“诚”字,他在《湘乡昭忠祠记》自豪地说:“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勘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曾国藩从小就在父亲执教的家塾里读书,接受了正规的儒家伦理教育,奉理学为圭臬,以诚待人。他在募集湘军时,提出专用乡村朴实、诚笃的农夫,对那些油头滑面、不诚不信者,概不收用。湘军能在近代中国赫赫有名,与曾国藩这番用人的标准不可分离。他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他也教育几个弟弟说:吾辈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在面对出身于城市市民家庭的李鸿章时,曾国藩告诫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唯一诚字而已。”曾国藩处处以赤诚之心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熏陶后人。故而曾氏后裔,多为国家栋梁。

在几乎所有的乡贤,在制定自己本家的家训时,都将诚信视为重要美德,并要求子孙后代能够以此为行事做人的标准。直到今天,一些传统的家族仍然认为,自己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开基立业,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品德:诚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邓城村的大户人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可以视为乡贤。这个家族认为,诚实守信是叶家兴旺几百年的秘诀。相传叶氏来祖叶邵逸在明末清初移居于此的时候,在邓城集开一小茶馆维持生计。一日,一个山西客商在此歇息饮茶,将里面装有金银、账本文契的钱褡忘在茶馆。叶邵逸发现后,忙把包裹收好,以待客商来取。客商回头寻找时,叶邵逸将原物归还。客商深为叶邵逸的忠厚实诚感动。随后,客商以合伙做生意的名义,提供资金从山西运来货物交其销售,并资助其经营。由于叶氏忠厚诚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很快便成为当地大户。

这种类似的故事,在传统村落中几乎随处可以听到。它们大同小异,也许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足以表明,诚信依旧被今天的村民所普遍看重,所以才一再被津津乐道。这是一种朴实的品格,极其珍贵。我们提倡这种品格,是因为它是我们的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

湖南城步县长安营乡南山脚下,有一个叫“岩寨”的侗族传统村落,至今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家家户户的门上面,都不设锁。户主出门,门都是虚掩着。过路的客人口渴了饿了,都可以进屋喝水找吃。留不留茶水饮食钱,由客人自主。这种古老民风彰显的,是村人对人的友善和诚信。

敬业

友善和诚信主要在于对待他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怎么对待工作的问题。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他进而指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对“敬业”一词,《辞海》引用朱熹的话来注解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是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的村落中,最重要的工作包括农业和手工业。“民以食为天”,农业耕作的重要性无需强调。按照传统的观点,“士农工商”,手工艺人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手工艺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也仍然非常重视。一方面,这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个行业吃饭;另一方面,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也把自己的手艺看得非常神圣。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出现了行业神崇拜。

行业神的原型出现的时间都很早,大多是在某一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有些则是该行业中的祖师爷。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人在当地都是有极高的影响力的手艺人,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其实也可以视为乡贤之一。此后,传承这些手艺的师傅,尽管没有摆上神坛,但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将手艺代代相传,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也应该作为乡贤来看待。抛开敬神的神秘色彩来看,对于行业神的崇拜其实就是对于自己职业的崇拜。行业神只是将自己的职业人格化了。

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历史上,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是木工艺人立足本职、钻研创新的典范。木匠学徒出师时,都要在师傅的指导下祭告鲁班祖师。尽管木工都需要以自己的手艺为生,但他们的最高目标在于服务社会,做一个好木匠。不仅仅是木工,其他的行业也都有类似的出师仪式。这种出师仪式,实际上是师父向已经完成学业的弟子举行的执业授权仪式。只不过是借助于神的权威和神的监督,来使弟子明白自己这一行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并以此作为自己终身的行为约束力量。敬业乐业的工匠,往往能赢得社会的尊敬,获得好的名声,成为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甚至是那个时代的标杆。

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人认为,辛勤付出、遵循行规和尽职尽责,方能够得神灵的护佑。诚然,行业神崇拜的礼仪多带有功利性,但正是这种现实的需求,让一代代工匠们有了行业遵循的承袭模式,从而较完整地保存了行业的内在精神,使得每一个从业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有了一种自觉的操守。

“敬业”一词的意思并没有那么复杂,其精神实质其实就是“好好做事”。“把事情做好”首先必须有“好好做事”的态度。

爱国

按传统的儒学归纳,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同质联系。这种精神的传承,自然就离不开乡贤的努力。

乡贤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和地方性。大多数的乡贤一辈子都在某个区域的乡村生活,对于当地的贡献功不可没。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家乡。张之洞曾引用《尚书》说:“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如此则为存心良善,方能听受祖考之训。是知必爱国、敬祖,其心乃为善;若反是,则为不善也。”清末,许多乡贤参与到地方志的编撰当中来,无一不以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教育乡人。《南金乡土志》详细地论述了“爱国始于爱乡,爱乡始于爱家,爱家始于爱身”这样一层逻辑关系:

“中华自立国以来,除残虐时代而外,吾先民未有不爱其国者。惟立爱自亲始。爱家必先爱身,爱国必先爱乡。眷怀桑梓,万众一心,大同之景象迄今犹可想见。所惜者,世风变迁,人不古若。今或有于乡之所可爱。与乡之所当爱,以及乡之所同爱。乡之所独爱者,习焉而不见,惜然而不知。以故瞻顾流连,保持护惜之天真,遂泪没焉而不复发露。有如华屋良田,其家非易致矣。传及昏愚之子孙,往往淡而视之而不萦心。又如祖创父守,其业至难成矣。传及昏愚之子孙,往往浪以掷之而不介意。不知爱家,何由爱乡?不知爱乡,何由爱国?是皆失于教育之故也。”

加强乡人对于本乡本土各种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地理物产等内容的熟悉,可使乡人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达到爱国的最终目的。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乡土类型的志书,其编撰的宗旨都在于此。贵州《安南县乡土志三编》说:“国家为乡土之集体,乡土犹国家之细胞,欲引起儿童爱国心,必自乡土志始。”四川《蒲江县乡土志》说:“国,积乡土而成,爱乡土即爱国之嚆矢。”河北《赞皇县乡土志》:“中国维新,振兴学校。宗旨教人,爱国为要。爱国之道,始自一乡。”诸如此类,不能一一列举。这种观念不是某个地方的特例,而是遍及全国。

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乡贤文化中,“爱国”是其最终的落脚点。敬祖先,重乡土,爱桑梓,培育乡土观念,成为族人、乡人、国人增强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走出的不仅仅是一代代、一个个的举人、秀才,更是无数的将相栋梁,他们被乡贤文化所熏陶、所滋养而成长起来,由村落之所最终走向国家之殿,并最终以其丰功伟绩而受到万世敬仰。

当代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对于康庄镇来说,季老无疑是当地最有名的乡贤。尽管他在故乡仅仅生活了短短的六年,但始终眷恋着故土。1994年,季老获得了北京大学特别贡献奖,在奖金没有领到手,数目也不知是多少的情况下,季老捐给官庄村一万元人民币,用来发展教育事业。他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修路积极筹款。他在国内外的大城市里住了几十年,但心里割舍不下的仍是自己故乡的普通小村。爱家乡的人才会爱国家,季老以爱家乡为基础,进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倾注了浓浓深情。季老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走上了学术巅峰,与他的家国情怀不无关系。

尽管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中,都走出了类似于季老这样影响中国社会的重要人物,但是,那些村落里的普普通通的乡贤,通过自己言行的感召,同样为当地社会贡献了力量。他们默默地服务社会,造福家乡或者家人,间接也就在为国家作贡献。

新乡贤文化的重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村落被遗弃空置。同时,如同清末民国时期,乡村文化精英出于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农村,定居城市。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也很少再返回家乡。

近些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光明日报》去年推出“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在全国各地发掘“新乡贤”和“乡贤文化”与新乡村建设的新闻故事、新闻人物和新鲜经验,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新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宽泛了,包括乡村干部、文人学者、退休官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海外华人华侨等。他们视野开阔,资源广泛,对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当年从乡村走出,经过了社会的磨砺,成为精英。如今返回故乡,或以自己毕生所集聚的能力奉献家乡建设,反哺故园。乡贤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实践表明,乡贤文化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代乡贤在农村基层建设,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乡贤文化,在当今农村社会中呼唤新乡贤。新乡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被称为“小草皇后”的长沙当代新乡贤梁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9年,她辞掉在北京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创业,当起了一名在田里种草的农民。创业之初,她经常自己卷起裤管下地干活。十多年来,梁伟一直有一个“添绿自然、产业报国”的梦想。2010年,梁伟根据“万企联村、共同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对长沙市莲花镇立马村的8000亩土地实行整村流转,发起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不仅可以获得租金收入、工资收入,还可以获得优先股股金分红收入。不仅如此,梁伟还带领公司对贫困户家庭进行支援帮助,收购困难户家中农产品,解决残疾人员工作问题。现在,梁伟的天泉草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无土草毯生产、屋顶绿化和生态护坡的综合行环保企业。天泉生态草业园也成了省“同心工程”重点示范项目。

梁伟不以自己的成功为终点,同时也帮助乡里其他人致富,关爱并资助困难群体,这就是“友善”;能将产业做强做大,这就是因为梁伟身上具有“真诚”的品质和“敬业”的精神,因此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分担国家的环境之忧并践行“添绿自然、产业报国”的创业理念,就是“爱国”。可见,在新乡贤梁伟的身上,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正所谓“秀才都挤进城里”,有人不禁叩问“乡贤何在”?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乡贤文化”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某一个地域中的优秀文化。一方乡贤,在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可谓不大,由一乡及一县,由一县及一省,由一省及全国,所谓聚溪成流,其影响不可忽略低估。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文化,既是在延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在新时代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乡贤文化的弘扬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嘉言懿行能够像古代的乡贤一样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并进一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篇2: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2016浙江省考申论案例分析模拟题-“乡贤文化”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合分析题: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乡愁,是凝聚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之一。千百年来,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最后都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了榜样,成为道德教化的楷模,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他们就是所谓的“乡贤”。

2014年9月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乡贤有了新的诠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是“新乡贤”的主体。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就要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新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后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当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实践表明,乡贤文化是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当代乡贤在农村基层建设、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建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绍兴上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祖先生息繁衍,与余姚河姆渡文化共辉。历经长达4000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和沉淀,形成了孝德文化、青瓷文化、梁祝文化、东山文化、春晖文化、围涂文化、信义文化、乡贤文化等一系列彰显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一代又一代的乡贤名人所形成的乡贤文化,与以上这些文化相辅相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与宝贵价值。

问题:

结合材料请谈谈“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公解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篇3:徐州乡贤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徐州自古乃九州之一, 历史悠久, 钟灵毓秀, 文才武胜代不乏人。仅民国时期就出现过钱食芝、李可染、张伯英、马可、王琴舫、周祥骏、王少华等许多令徐州乡民敬仰和尊重的乡贤。他们或用自己的凌然义举维护广大百姓利益;或用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乡里民众, 功勋彪炳于徐州地方史册, 千百年来激励、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徐州人民。

一、徐州乡贤文化发展现状

1.徐州乡村乡贤发展情况。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经验, 是千百年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块基石。徐州市共有10478个自然村, 因此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中尤为重要。依靠乡贤调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自我调节手段。贾汪区耿集办事处依托1个“办事处乡贤工作室”、13个“村乡贤站点”、165个“乡贤之家”三大阵地, 组建三级调解体系。丰县梁寨镇下辖的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乡贤工作室”, 98个自然村至少筛选1名管事的“乡贤”, 教化乡民, 维系乡情, 温暖乡土。自乡贤工作室成立以来, 贾汪区耿集乡依托“乡贤之家”, 共接访478例, 成功调解438例, 调解成功率高达92%。其中农村土地纠纷221例, 占调解总例的50%, 农民工薪纠纷158例, 占总事件的33%,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现代以来, 徐州本地乡贤延续着千年文脉, 一大批各艺术门类的专才辛苦耕耘, 努力创作, 推出了为数可观的作品和成果, 为丰富地方文化底蕴作出了不俗的奉献。

2.徐州文艺界乡贤发展情况。

据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市文广新局于2015年共同实施的“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统计, 194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的 (包括已故者) 、长期在徐州地区生活工作的、在当地有相当影响和声望的老艺术家共130人, 其中文学界23人、美术界28人、书法界11人、摄影界8人、民间文艺界10人、舞蹈界4人、音乐界11人、戏剧界25人、曲艺界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出现了刘振华、董尧、王辽生 (已故) 等作家和诗人群体, 有的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在演艺界, 涌现出佟韶音、相瑞先、徐艳琴、厉仁清、刘立武等戏曲明星, 他们中的杰出者被中国曲协授予“特别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在书画创作上, 有王冰石、姜舟、马奉信、金德欣等一大批名家, 徐州因而获得“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二、徐州乡贤文化建设现状

1.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举措。

近年来, 徐州市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鼓励各地发掘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乡贤文化, 推动楚汉文化相得益彰, 比翼齐飞, 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启动了“世纪文化传承工程”, 保护乡贤文化。2015年2月启动实施的“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 涵盖徐州市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艺术门类的老艺术家 (建国前出生) , 主要搜集整理老艺术家的资料, 包括老文艺家的生平、作品、物品、宣传品、生活照、舞台照、录音、录像等, 对他们的艺术人生、艺术成就、艺术传承等进行调研摸底、梳理归类、评估论证, 并在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和中国徐州网开设专版 (栏) 进行报道, 编辑出版人物传记丛书, 制作完成电视文献片、举办老艺术家成就展。二是培树当代先贤, 弘扬好人文化。徐州市坚持讲好人故事、打造好人徐州品牌。目前, 已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 92人当选“中国好人”。“中国好人”上榜数、“江苏好人”上榜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数十位好人乡贤入驻徐州“好人园”, 有效放大凡人善举的榜样效应, 真正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三是举办大型节庆活动, 推介乡贤文化。徐州市立足文博会、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汉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 把徐州籍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知名人士等请回来, 共商徐州发展大计, 推动徐州发展。迄今为止, 徐州已连续举办17届经济贸易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 已在南京、上海、北京、韩国大邱及徐州本地举办楚风汉韵暨李可染画展, 目前正在筹备第二届文博会, 力图通过节庆载体, 进一步彰显徐州先贤文化优秀品格。

2.徐州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江苏省来说, 徐州率先启动了乡贤文化建设,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破四旧”运动与“文革”浩劫的涤荡, 各地乡贤祠灰飞烟灭, 导致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群众对乡贤及乡贤文化认识不足, 甚至根本不知道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存在。目前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黑恶势力等不良风气, 部分传统风俗习惯等乡贤文化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 逐渐丧失了生存的文化土壤、经济土壤, 丢掉了生存空间。因此, 在乡贤文化建设方面, 需要在去除文化糟粕的基础上, 普及基层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识程度。

二是文化交流与乡贤队伍有断层之虞。乡贤文化产生于民间, 传播于草根, 与精英阶层的阳春白雪文化相比, 是一种下里巴人的文化, 只是低端传播, 难以进入精英视野, 造成乡贤文化交流交融阻滞, 路径不畅, 有引发文化断层之虞。尽管丰县、贾汪等部分乡镇对乡贤文化高度重视, 启动较早, 建立了乡贤工作体系, 搭建了乡贤工作平台, 但是全市其他地区未能及时启动乡贤文化建设, 未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乡贤队伍和服务体系。

三是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遗”是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非遗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的局面。徐州琴书国家级传承人、也是入选“徐州文化传承世纪工程”曲艺类人物之一的魏云彩, 曾坦言他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琴书艺术无人传承。过去不用担心没有传承人, 现在却是学者寥寥。长此以往, 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出现“人亡艺亡”的现象, 因此抢救“非遗”亦是当务之急。

三、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徐州乡贤文化发展不足, 既有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等客观原因, 又有政策支持、群众认知水平等主观因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

当前, 各地政府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系统的规划, 无法形成推广乡贤文化的合力;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对乡贤文化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资金使用缺乏重点支持方向, 存在“撒胡椒面”现象,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效果不佳。近年来,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推行, 一些地方政府强行推行土地流转, 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挤压了部分乡贤的生产生存空间,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精英的流失。

2.乡贤文化推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当前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 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 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文化的创新创意创造作用日益凸显。交通日益发达、人口流动不断加强、信息传播越来越快, 外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越来越强, 乡贤文化逐渐边缘化, 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因此, 外部文化在客观上会蚕食本土的乡贤文化。与信息传播的要求相比, 与群众的信息需求相比, 与社会治理的要求相比, 地方政府推广乡贤文化的手段陈旧, 方式落后, 缺乏二次包装、二次推广, 难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难以适应大众信息接收习惯, 也导致群众对乡贤文化知晓率不高。

3.城乡二元制结构, 致使乡村人才外流。

改革开放以来, 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 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发动机、农村为稳定器的发展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呈现了空壳化趋势, 外出务工潮波澜壮阔, 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据徐州统计局公布数据, 2014年末, 全市户籍人口1023.52万人, 城镇化率为59.5%, 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0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011元, 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还是人均消费支出, 城镇居民都超过了农村居民。因此, 乡村文化精英出于仕途、经济等利益的考虑纷纷走出家乡, 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

4.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造成乡贤精英外流。

与苏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徐州经济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不够, 导致人才“孔雀东南飞”。与周围各县市区相比, 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相对不足, 难以形成“淮海经济区”人才发展高地和文化建设高地, 因此导致乡贤精英的不断流失。

乡贤文化植根于乡土, 生长于民间, 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 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而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 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涌现出众多的各类名士贤才。徐州乡贤文化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公共事业、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有了乡贤文化的传承, 才有了繁荣多样、生生不息的徐州当代文化。对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各界应重视起来, 对症下药, 采取针对性措施, 使本地区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汉风.致敬乡贤[N].徐州日报, 2015-3-2.

[2]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 2015, 5 (5) .

[3]刘苏.展乡贤名士风采传历史文化薪火———“徐州文化世纪传承工程”启动[N].徐州日报, 2015-2-10.

篇4: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乡贤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贤文化是我国农村地区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落后思想往往成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如何立足乡贤文化土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不可小觑的问题。

1.乡贤文化及特征

1.1乡贤文化

乡贤是指在乡村邻里中德行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往往被当地乡人所推崇和敬重。由于他们高尚的品德在当地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围绕着这些乡贤的嘉言懿行而建立起来的乡村治理理念,被称为乡贤文化,例如勤俭持家、经名行修、耕读传家、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等等。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它根植于农村的文化土壤,这些思想在农村地区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乡贤逐渐成为基层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中介力量,是农村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农村文化逐渐被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新农村文化取代。传统乡贤主体往往是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乡绅,而农村的道德模范、优秀的基层干部、从本土走出去的海外华侨,以及本地的优秀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等等都成为当代新乡贤群体的代表。这些新乡贤群体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威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报答故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积极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地区培树文明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乡贤文化特征

乡贤文化与地域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现象有密切联系,但乡贤文化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和跨行业的综合现象研究,乡贤文化有其他文化的因素,但自身也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乡贤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乡土性。乡贤文化研究的往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名流时贤,他们往往都是生于此地的本地人,其出生地不会出现争议,即便走出家乡,他们也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遭到非议,同时由于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能够对本地习俗、文化有更好的认同和传承,能够和当地人形成文化纽带,并且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群众当中。

二是引导性。“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而“以人为本”是对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全新诠释,乡贤文化十分注重对人本性的考察,他们将乡贤名流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整体关系的良好互动性中,是在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他们既是名流,也是人民的楷模榜样。乡贤文化作为一种平易近人、本乡本土的文化类型,能够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引领良好风气形成。广大农民往往将乡贤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在人格品质、道德水平方面积极向乡贤学习。

三是亲民性。乡贤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农村文化,根植于广大农村,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紧密相连,在农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乡贤本身就具有草根性、亲民性的特点,他们与当地群众有一种天然联系,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运用自身人格魅力凝聚群众力量,推动乡村的发展。

2.乡贤文化在发挥作用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1传统价值观念松动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思潮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给农村地区的传统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比如以往的农村地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一旦缺少经费,当地村民往往出钱出力、不计回报,可是当前这种情况却越来越少,一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开始世俗化,不再信奉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牺牲精神和集体意识,导致农村凝聚力日渐涣散。大部分农民都能够坚持勤劳致富、取财有道,但是农村也有一部分急功近利者为了追求财富,罔顾道德伦理,甚至不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农民不能正确地认识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心存偏见,甚至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迅速获得财富。同时,随着外来务工潮的盛行,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距离逐渐缩小,一些农村地区崇尚和追逐“物质第一”的思想理念,以往朴素、节俭的传统美德日益被享乐主义之风取代。

2.2精神文化空虚乏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村的生产效率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可用耕地不断减少,特别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留在农村的群众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促使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仍普遍偏低,很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活动不经常、不普及,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一部分不良风气乘虚而入,例如黄、赌、毒、黑恶势力、封建迷信等等。这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对农民的思想造成了毒害,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3思想引导力量不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日之功,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作为引导。但当前仍有部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基本的认识了解,存在“与已无关”的模糊思想。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也缺乏应有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的只关心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敷衍了事,有的在开展工作中方法枯燥单一,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纸上谈兵,无法被农民群众真正的理解和接纳。更有个别农村基层领导、村干部知法犯法、贪污受贿、侵夺农民利益,成为了当地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情况在当地农民群众心中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贤群体的缺失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nlc202309012019

3.积极发挥乡贤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3.1反哺家乡经济建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只有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从满足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实惠,才能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真正在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精英分子离开农村,乡贤的缺失,确实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为此,应该积极弘扬乡贤文化,培育、凝聚一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较高的生产技能、知识水平的新乡贤,吸引外出工作、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鼓励返乡教师、干部发挥余热,用其所长反哺桑梓,使乡贤的乡情乡愁转化为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通过乡贤的社会与经济资源的注入,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宣扬乡贤勇于创新、引导潮流的时代精神,带动农民群众更新理念。在乡贤带领下,促进村民劳动创业致富,增长实践本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逐步培养和形成自信自立、协同友爱、朴实纯良、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淳朴民风。

3.2参与农村创新管理

传统乡村治理文化与现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一脉相承,因此在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一种载体文化[2]。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明中蕴含着乡村治理的深厚智慧与人文价值,乡贤文化根植其中,在维系风俗风气、约束村民言行、教化群众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社会中乡贤是具有较高的话语权的群体,对上可以转达民间社会的诉求,对下可以促进政令的有效实施,使得上通下达的“双轨制”得以有效运行。传统农村中的乡规、家训,大多都由当地的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执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因此,在农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积极建设农村基层乡贤治理体系,发挥乡贤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特殊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部分农民积极创业,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而且与社会建立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在这个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约束和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这些优秀农民应该成为乡贤的主干力量,当地政府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回乡创业,参与农村的治理与发展,发挥他们在当地农村中的号召作用,引导农民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3.3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想要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就不能忘记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首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代表,乡贤文化所倡导的“诚信敬业”的创业观、“平等包容”的处世观、“爱家爱乡”乡土观等观念,既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髓。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要立足传统,尊重乡贤在传统文化习俗中的引领地位,对农村的一些仪式、风俗、习惯、信仰给予必要尊重和扶持,增强农民群众的内心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一个直观体现,又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让新乡贤文化在农村地区得到弘扬,升华农村文明[3]。因此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应该赋予乡贤文化新的内涵,新乡贤应该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乡贤文化可以视为群众能够直接接触的一种文化类型,对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言行举止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因此要寻找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鼓励德艺双馨的干部、教师、民间艺人等新乡贤群体发挥宣传教育者和实践者的双重作用,通过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者,组建民间舞蹈队、书画社,挖掘民间传说、乡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寓教于乐,以点带面,弘扬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健康、清闲质朴、乐观向上的新文明景象。

4.结语

乡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草根性和深刻性,其深深的根植在农民的心中,长久以来在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乡土文化的一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人人入心,就必须使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风尚、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等领域得到扩展,进而深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打造和弘扬新乡贤文化,鼓励农民群众向道德模范、创业模范学习,将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推广和践行的一大载体,将其在树立良好风气、引领时代风尚、弘扬优秀文化中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化”体制建构——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J].社会科学,2013(08)

[2][4]张艳新,袁会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J].理论月刊,2013(06)

[3]王金华.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此文为河北政研会2015课题《运用乡贤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SZKT-2015117

篇5: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不管社会是否处于转型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历史久经积累,民族振奋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使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各具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就我们国家而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国人对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字眼耳熟能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可见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对时代精神最新的理论总结,应该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法了。

价值观体系的整体构建离不开整个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于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解读暗合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体体现在她解读中认可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 维、传统文化中文学母题的扩展、写意的形式。

虽然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但是不同时期对它的解读引起的反响却不一样。于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具有个人特色,社会上的反响不一,引起的争论不少,愈是引起专家学者们争论的东西愈有扩张力和突围力。她在XX年下半年至 XX年初期间无疑成为了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的镇坛之主,讲授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使其迅速成为“文化明星”,形成了独特的“于丹现象”。此种现象带来的关于传统文化如何传播的问题,不仅在传播学上引起了重视,也引发了国家应该如何普及传统文化,普及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来普及这些思考。

对于丹现象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那些对于丹本人的成见和谩骂排除在外。大众对于丹的解读大部分是欣赏的,对于丹有一定的崇拜,在于丹的演讲后要求签名的人不可胜数,她的书出版量甚至超过了易中天,简单又具有特色的解读似乎使大众明白了大众文化的真谛,解决了他们看论语的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问题,积郁多年的心灵问题在于丹的讲解中形象生动似乎得到了一种心满意足的答案。

于丹说:“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 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于丹在访 谈时对自身定位的认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关系时候少一些吹毛求疵。于丹解说论语、庄子中对儒、释、道三者关系的独特表述,其真正出发点怎么帮助现代人学会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从智慧之书中完成心灵疗伤。正因为她的讲解是积极的, 充满爱心的, 是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的。所以也可以说,在二者关系上,于丹现象超越精英与大众的紧张,统归于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上来。

每个国家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不应该是某一代或者某几位领导人提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领导人总是要换来换去的,价值观却不能随意更换。作为核心价值观,我认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有道德基础,有群众基础,有社会基础,而且在政治上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民众自愿接受。从传统文化汲取有效的营养来拯救现代化的不足,治疗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弊病,去其弊而存其利,用精神文明纠正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和外向化的病态。《决定》便是这样一个纠正的尝试。

于丹对中国古代的整体性思维十分推崇。《论语》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庄子自然的逍遥游状态安抚了多少从人生经历中遭挫的人,上到大政治家,小到贫民老百姓,或多或少有一些庄子情节,就像我们国人身上隐藏着的阿Q精神。还有佛家的一些禅道,以“坐禅”为 途径达到心灵的宁静澄清。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情况在一个人身上同事具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历练中侧重于某者。

相应地来看看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然选择。

整体性思维的第一个重要表现在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社会学认为 ,作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必须在该文化的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地位,对该种文化的社会运行轨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个表现在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五个向度上,它们分别是居于指导思想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向来追求多元文化和谐的状态,五个内在生成的价值向度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一个重要的价值向度,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方向,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其他四个向度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情感,体现了全民族的利益和共同意志,因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凝聚一体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 “多元一体” 和 谐文化得以形成的纽带。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 ,需要我们通过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文化和情感 ,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建立起民族的精神支柱 ,协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动 ,维护社会形态的统一性,这样,“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局面才能出现。

第三个表现:在核心价值观五个向度形成的统一整体里,不仅明确了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和共同目标,而且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也就是说,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用以上五个价值向度来限制文化生态平衡所具有的多样性,它是多样性文化的有机整合,同时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提倡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而在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社会,没有多样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性。

篇6: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国现在处于过渡时期,机会比机遇多,很多投机行为或不规范操作都可以使人一夜暴富,因此许多鱼目混杂的人经营理念可以说是赚钱而不是事业。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所以他们会在当前没有正式形成诚信制度的情况下自觉恪守诚信的理念,甚至为此做出许多别的企业家觉得“傻”的行为,而这恰好是中国企业在未来如何区分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最大区别。因此,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哲学辨证思考之后确立的基本假设,并由此产生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所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其中包含了行为实施影响下的物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也就是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毋庸质疑的基础。要弄清企业文化的实质,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概念: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不是这样,则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假文化!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企业中过于偏激的个体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同时,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企业群体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才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数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上一篇: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东南大学自招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