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0

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

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矫()跤()

赛()娇()狡()

塞()骄()

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落实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2、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字词题。

4、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四、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五、补充课外知识: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见教案p35)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不惧恶

2、斗牛。势力

火把节

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不屈不挠】

5、围着篝火跳舞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2、预习第五课。

篇2: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两名同学的介绍,我们对火把节又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篇课文里主要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节就让我们做一次快乐的施行,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二、朗读感悟:

1.第一部分

为了庆祝火把了,彝家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向我们发出了热情的召唤,让我们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彝家人为火把节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从“扎火把”“打扮”“食物”三个方面来做汇报(教师板书)。

同学们,彝家人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为的是什么呀?你是从哪知道的?请你领着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一段好吗?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火把节当天的活动一定会别有一番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现场。

2.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描写的?(教师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活动场面?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并把你的读书体会作一下标记。

请把你的读书感受和你的伙伴做一下交流。

全班汇报:

①斗牛场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瞪” 和“顶”两个动词来理解;借助“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讲解“暗喻”的修辞方法。

②摔跤场景。引导学生抓住“人声鼎沸”体会摔跤场的热烈气氛。

③第9自然段。借助“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句话,讲解“借喻”这一修辞方法。

④第10自然段,是火把节的高潮。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试着仿写。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感受彝家火把节的热烈气氛。

排比句的练习。

⑤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详略得当”方法来表现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

过渡:同学们,火把节确实很有意思,可它并不是一个普通节日,关于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3.第三部分

齐读第11自然段。

指读第12自然段,边听边想:从这个传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质,他们团结一致,打败了天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齐读第13自然段。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大凉山,参加了激情四溢的火把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彝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最后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让我们在火把节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篇3:运用任务型教学点燃创新的火把

在任务型教学中很多任务都是通过pairs work和group work合作完成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促进教学相长。因此, 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 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 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下面是我在英语课堂中采用的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

一、信息差任务

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 教师可创造一种信息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中, 学生就会带着渴求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如, 在4A Unit 4中学生学习了一些puzzle, puppet等物体时, 我就设计了一张表格, 让学生做一个调查, 互相询问对方的爱好 (喜爱的玩具) , 并做好记录。这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既练习了新知, 获取了信息, 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做决定任务

此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协商、讨论后做出选择, 达成一致意见。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实践活动的舞台, 组织学生讨论和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 在学习了4A Unit 1中的学习用品后, 我设计了一个书房,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书房里应有些什么学习用品, 摆在何处。商量好后画在纸上, 小组请一个同学讲解, 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这样既发挥了小组的合作精神, 又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比较任务

比较任务是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示等教具来组织内容, 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事物, 让他们通过眼看、心想、口说来学习语言, 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 在教3A Unit 11时, 我出示了两幅图, 让学生比较图片上人物形象的异同, 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tall, short;fat, thin等。又如, 我在教文具用品时我出示了两个笔盒, 要学生比较哪些文具用品是两只笔盒都有的, 哪些是每个笔盒独有的。此任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创造性任务

创造性任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现代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共同发展。课堂上创造性任务的设置使教与学变得更生活化、立体化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 我在教完3A/Unit 10一些饮料和食物后便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 要搞个生日party, 需要买什么东西, 列出账单, 然后把教室布置成超市, 每组派几位同学去购买。这项任务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

篇4: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始终以读贯穿如终,通过情境体验、角色互换、情境表达、语言补充、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启迪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体会“我”的沉着冷静与坚强勇敢,体会全村人民的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精神。

2.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3.边读边联系实际进行想象,加深阅读的情感体验。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勇敢坚强、沉着冷静,体会在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来找“我”的那份感动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回顾全文

(一)师:昨天我们初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词语积累得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指名说)

(二)引导学生回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板书(坠井、得救)。

设计意图: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回顾课文的重要内容,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一)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的慌乱与无助

1.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根据自学提示思考:

(1)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2)“雨幕”是什么意思?

(3)“我”是怎样坠入土井的?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4)坠井时,“我”又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用心体会“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1)读读这个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是你坠入土井,你会怎么做?你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带着想象的画面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陷进土井中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悟重点词句,融文本于情感体验中,设身处境地体验当时的心情,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

(二)品读第3、4、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与坚强

过渡语: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多么让人揪心的一幕啊!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快来读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全班交流“我”是怎么想的句子。从小作者的心理活动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学生交流“我”是怎么做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坚持”的意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板书:坚持)

(4)小组讨论:从小作者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注重创设情境表达,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此外,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自学第6、7、8自然段,体验“我”感动与感激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

①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②从“急切渴望”你体会到了什么?“渴望”能不能换成“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

(2)“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当乡亲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此时的“我”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板书:泪如泉涌、爱,并画心形)

(4)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①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②指导朗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句子;通过词语“渴望”的调换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遗词的准确性;同时在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进行文本补充,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洗礼。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假如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2.你经历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拿起笔写下来吧!

篇5:《火把节》教案

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学目标

1.固歌曲《采花》,能完整准确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分析音乐作品,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认识彝族的传统节日及文化。

3.了解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了解彝族音乐文化特点。

2.了解具有民族特色音乐的现代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西南地区,学唱了四川民歌《采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一同来演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赏《火把节》

1.展示云南的人文景观图片,说说:这是我国那个地域风貌?那里有我们国家哪个少数民族?他们最重大的节日是什么?

教师讲述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重点介绍音乐及舞蹈方面,了解云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可结合讲故事的方式重点介绍“火把节”的来历。

(设计意图:在故事讲述中使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聆听音乐《火把节》,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下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篇6:彝族火把节教案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篇7:火把节之歌教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重点)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寻觅(mì)攒聚(cuán)涅槃(pán)翱翔(áo)氛围(fēn)亢奋(kàng)

禁忌

祈祷 全神贯注

循规蹈矩

按部就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火把节”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简介彝族火把节——火把节的传说——火把节上“选美”——火把节的狂欢场面——举行火把节的重要意义。

(1)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2)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3)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4)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通过本文来看,彝族火把节有哪些特点?体现了什么精神?

彝族火把节特点: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参与人数众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品味语言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连用两个精彩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打着黄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载歌载舞的情态之美。

2.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语言气势,有力地突出了夜晚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

四、板书设计

火把节

内容:简介、传说、“选美”、狂欢场面、重要意义 特点:与丰收结合,人数多,节目丰富、场面盛大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8:用爱点燃语文教学的火把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我这样说夸大了语文教学的作用。其实非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了语文的“工具性”的重要性, 因为语文很多时候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 才能培养情感, 陶冶审美情操, 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也就是说, 语文的工具性运用得好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诠释“语文是一门走向幸福的学科”呢?我个人认为只有“爱”。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我认为语文教学就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平台。翻开语文书, 细心的您一定不难发现:从编者的“写在前面”开始, 每一册之中的每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渗透着编者的爱。不信我们一起翻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页, 请看“写在前面”第二段话, 编者把学习语文比喻成“旅行”, 无非是想告诉孩子们, 学习的过程就是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过程。“在旅行中, 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 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 散发着芳香, 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 又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 让你留连往返。”编者在后面的三个自然段连续用“在旅行中”开头, 以排比的形式进一步阐明了学习语文的幸福所在。在文章快结束时, 编者不忘谆谆教导, 语文学习需要一次“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并且解释了何谓“自主”、“合作”和“探究”。这难道不是在传授打开幸福大门的方法吗?编者“写在前面”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幸福的期待, 这种期待能否实现就要看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和下面的学生共同努力了。采摘幸福的果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单元的提示告诉我们“人生, 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 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阅读这些课文, 将引导你体味人生, 关爱生命。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看到这些充满美好的文字, 我有充分理由相信, 孩子们根本不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还差不多。因为文字是抽象的, 因此就格外的需要老师去引导, 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才能联系具体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来思考人生这个充满哲理的大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类似的“大问题”呢?我想就是老师的“爱”了。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爱的互动。语文教学不能一味靠灌输, 它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配合。没有爱, 人生就不完美, 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更渴望爱, 把语文教学中的频频说教变为吸引人的、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爱, 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那么又如何用爱呢?

一、教师要有爱的感染力

爱是课堂教学的中介, 教学以沟通情感为纽带, 这种纽带由教师先抛给学生。即由教师利用课堂创造一种气氛:即热爱课堂的气氛。具体操作可分为二: (1) 朗读课文要先声夺人。课文不是无情之物, 课文写得愈好, 文字表达的感情愈强烈、愈真挚。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想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 单单靠教师的精彩讲解是不够的。老师必须借助朗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2) 适当指导, 加以点拨, 把握内涵。初中课文多以宣传人文的东西为主, 爱生活, 爱大自然, 爱祖国等等, 以这些为主线给教师传播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 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作为教师, 应该无私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平等地对每个孩子, 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 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老师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孩子,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时, 孩子小小的心一定会融化在师爱中, 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 愉快地接受学习。

二、寓教于乐, 以爱做引导

这样以教材为主线, 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感取向, 把德育教育和语文有机的结合, 把爱做为先锋导向, 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现在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 课文本身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老师需要调动各种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比如课文《行道树》, 行道树就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这些人叫奉献者, 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 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 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 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通过学习, 让学生明白树尚能如此, 我们作为人更应该有这种高尚的情感。应该指出的是语文还有其独特的教学目的性, 因而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贯穿爱的教育, 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见“缝”插针, 从点点滴滴去传递爱, 去延伸爱, 把爱的积极因素渗透到教学中, 让孩子了解爱祖国,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爱花鸟虫鱼, 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这些都是语文的创作源泉, 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语文, 把自己的爱也传递下去, 就构成了汉语文化的不朽神话。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 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教育风格各有千秋,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 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对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健康成长, 而孩子们的信任让我快乐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达到心理相容, 就必须用爱心和信任去搭起一座桥梁。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此我们要造就充满活力和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幸福之路就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一起用爱点燃语文教学的火把, 和学生们一起快乐出发吧!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只是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已。

篇9:用爱点燃语文教学的火把

关键词:语文;教学;诠释

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纯真求知的眼神,心中就涌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仿佛是一名手持火把的英雄,将带领着孩子们走向美好的福地。因此,当孩子们与我初次谋面时,我就自豪的告诉他们:“语文是一门走向幸福的学科。”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我这样说夸大了语文教学的作用。其实非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了语文的“工具性”的重要性,因为语文很多时候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才能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运用得好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诠释“语文是一门走向幸福的学科”呢?我个人认为只有“爱”。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我认为语文教学就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平台。翻开语文书,细心的您一定不难发现:从编者的“写在前面”开始,每一册之中的每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渗透着编者的爱。不信我们一起翻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页,请看“写在前面”第二段话,编者把学习语文比喻成“旅行”,无非是想告诉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过程。“在旅行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留连往返。”编者在后面的三个自然段连续用“在旅行中”开头,以排比的形式进一步阐明了学习语文的幸福所在。在文章快结束时,编者不忘谆谆教导,语文学习需要一次“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并且解释了何谓“自主”、“合作”和“探究”。这难道不是在传授打开幸福大门的方法吗?编者“写在前面”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幸福的期待,这种期待能否实现就要看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和下面的学生共同努力了。采摘幸福的果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单元的提示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看到这些充满美好的文字,我有充分理由相信,孩子们根本不会产生“幸福”的感觉,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还差不多。因为文字是抽象的,因此就格外的需要老师去引导,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才能联系具体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来思考人生这个充满哲理的大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类似的“大问题”呢?我想就是老师的“爱”了。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爱的互动。语文教学不能一味靠灌输,它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配合。没有爱,人生就不完美,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更渴望爱,把语文教学中的频频说教变为吸引人的、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爱,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那么又如何用爱呢?

一、教师要有爱的感染力

爱是课堂教学的中介,教学以沟通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由教师先抛给学生。即由教师利用课堂创造一种气氛:即热爱课堂的气氛。具体操作可分为二:①朗读课文要先声夺人。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写得愈好,文字表达的感情愈强烈、愈真挚。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效果,想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单单靠教师的精彩讲解是不够的。老师必须借助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②适当指导,加以点拨,把握内涵。初中课文多以宣传人文的东西为主,爱生活,爱大自然,爱祖国等等,以这些为主线给教师传播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老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老师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孩子,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时,孩子小小的心一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学习。

二、寓教于乐,以爱做引导

这样以教材为主线,充分了解孩子的情感取向,把德育教育和语文有机的结合,把爱做为先锋导向,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现在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课文本身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老师需要调动各种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比如课文《行道树》,行道树就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树尚能如此,我们作为人更应该有这种高尚的情感。应该指出的是语文还有其独特的教学目的性,因而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贯穿爱的教育,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见“缝”插针,从点点滴滴去传递爱,去延伸爱,把爱的积极因素渗透到教学中,让孩子了解爱祖国,爱大自然,爱生活,爱花鸟虫鱼,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这些都是语文的创作源泉,我们学习语文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语文,把自己的爱也传递下去,就构成了汉语文化的不朽神话。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对孩子们的信任让他们健康成长,而孩子们的信任让我快樂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达到心理相容,就必须用爱心和信任去搭起一座桥梁。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我们要造就充满活力和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篇10:大班舞蹈《快乐的火把节》教案

1.感受彝族舞蹈欢快的情绪,体验表演带来的乐趣。

2.能积极地参与舞蹈,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大胆运用夸张的声音表现舞蹈的情绪。

3.体验彝族舞蹈跳跃欢快的特点,学习彝族典型的动作:跳拐步、摆手。

重点: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并表现舞蹈欢快的情绪。活动准备:音乐磁带、课件、知识储备(课前了解火把节的相关内容)活动过程:

一、看课件,切入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向幼儿简述火把节的内容,引起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二、学习舞蹈:快乐的火把节。1.第一部分:参加火把节

(1)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

“这么热闹的火把节,我们也去参加吧,你想用什么快乐的动作去参加火把节?”鼓励幼儿大胆的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2)学习新动作——跳拐步,体验彝族舞步跳跃的特点。教师向幼儿介绍彝族特有的动作—跳拐步。2.第二部分:在路上

(1)引导幼儿表现“看、擦汗”等动作。

教师情境引入:“小朋友看看还有多远就到了?请你用动作表现一下” “小朋友走的这么累了,赶快擦擦汗吧”

(2)学习新动作——摆手,并鼓励幼儿加上合适的表情 “还有很长的路呢,咱们得赶快走!”学习彝族舞蹈动作“摆手” 3.第三部分:点火把

“小朋友咱们赶快把火把点燃吧!”组织幼儿利用男女交替的形式“点火把”,中间可引导幼儿创编相关动作,如:拿柴火、放柴火等。并表现出火焰燃烧的动作。

4.第四部分:跳起来(创编动作)

(1)引导幼儿两人舞蹈,创编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参加火把节高兴的心情。

“你想和你的好伙伴用什么好看的动作表示你们高兴的心情呢?”提醒幼儿要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

(2)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做跳拐步,感受集体舞蹈带来的乐趣。“老师看小朋友跳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起来了”(3)学习彝族特有的欢呼声音,感受彝族舞蹈的欢快气氛。“你如果跳得很高兴,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示高兴的心情呢?” “彝族的朋友也喜欢用声音来表示高兴的心情,请你听听他们是怎么喊的?”

听录音,学习彝族特有的欢呼声,感受彝族舞蹈欢快的气氛。5.结束舞蹈,鼓励幼儿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

“这么让人高兴的火把节,咱们来照张相吧,请你摆出你自己最好看的造型”

6.根据幼儿情况,舞蹈反复1—2遍。

篇11: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一)预习。

1.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如有关彝族、火把节等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谈话: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我们先交流一下查找的这方面的资料。

3.“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听,彝族朋友在召唤我们了。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准备过火把节那天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火把节的来历)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过第2、3两问,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彝家人的优良美德,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巩固练习。

1.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

2.读读写写(课后练习4)

篇12: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火把节之夜

教学内容:

欣赏弹拨乐曲《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吉克民族及该民族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欣赏弹拨乐曲《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吉克民族及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

2.初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乐曲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3.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

4.教师演奏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其他同学模仿手鼓演奏的动作。

四、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教学后记:

这节课首先集中学生注意力,聆听音乐;能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听辨演奏乐器的音色,能用手鼓为乐曲伴奏。很有成就感!

篇13:凉山彝族火把节宗教文化解读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Arnold Van Gennep) 使用“阈限”这一名词将仪式模型化研究, 所谓阈限就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 因此, 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态。凉山彝人对于火把节, 也有过渡仪式的痕迹。彝族过火把节, 按理来讲家里的每个人都得参加。如果由于一些特别的特殊的原因, 没有办法回家与家人一起过火把节, 错过了火把节, 怎么办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 在自己所在的地方与当地亲戚朋友一起过一个火把节, 参加了当地的火把节也就不算错过火把节了。第二种, 如果自己所在的地方, 没有亲戚朋友, 无法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或者是当地不过火把节, 那么家里面父母也有办法解决这种情况的。父母会把过火把节时准备的食物, 比如, 鸡肉、猪肉等象征性地拿一点点腌制好并保存下来, 等在外的人回家后给他品尝, 就算是不小心, 没保存好, 孩子回来的时候肉已经坏了, 也要象征性地尝一下, 这样就表示过了火把节了。如果没有过火把节, 发生了一些不顺的事, 不快的事或者是身体上出点小毛病啊生病什么的, 那么发生的这一切就会被认为是活该。只有过了火把节, 这一年才得以平安。

很明显的, 离家在外工作的人, 得想办法从他所处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出来, 回家过那三天的火把节, 谁也不敢去试没有过火把节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火把节三天时间里是不能下地耕作的, 火把节在这里明显地具有通过仪式的作用, 只有通过这个仪式才能寻求到心灵的归宿与认同。

二、火把节选日子的内部涵义

凉山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古谚语说:“猪月朔九夜, 日子不用选”。其意思是说, 每年的猪月也就是农历的六月, 朔九夜就是初十五后的第九个晚上, 这一天的日子是最好的, 不管属什么都可以过火把节。据介绍, 普格县乡村中火把节较热闹的中心——日都地迪撒一带所选的日子, 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那个属“龙”的日子。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 龙日路卧饱龙, 年底会有一个丰收饱肚子的好日子。

过火把节的日子, 凉山彝族自治州官方定的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但民间并不按照官方的要求去过, 凉山几个方言区的人所过火把节的日子都不一样。

凉山民间每年举行火把节的日子具体在某一天, 这是没有固定的。每年当地人发现地里面有荞麦粒变黑的时候, 就会请来这个地区最有威望的毕摩或者会择算的德古占卜择算吉日, 看哪一天开始过火把节是最好的。“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 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火把节整个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仪式, 这选日子的事情当然不能马虎。

仪式是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的, “仪式行为本身就是其目的”。通过祭祀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实现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从逻辑上说, 仪式行为是建立在一种信仰之上的。火把节的目的, 在前文所述的祭祀祖先、点火把仪式和送火把仪式中所念的祈语以可以得知实为达到“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人丁安康, 驱邪避寒”等这些目的。对于山地耕作的彝族人来讲, 这一切都是关乎着这一年能否过上好日子, 所以谁也不敢马虎。选日子得慎重, 山地气候, 每个地方物候条件是不一样的, 正所谓“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根据“有荞籽粒已变黑”的物候现象来择选火把节这个祈愿的日子, 每个地方当然就不一样了。行政的手段帮规定不了火把节举行的日子, 因为人们不愿意去冒那个风险去在当地不合适的日子里举行, 如果在政府规定的日子里过火把节, 恰巧这一年遇着不顺的话, 没人给他们买单。对于山地农耕民族来讲, 没有什么比六畜兴旺, 人丁安康, 庄稼丰收更重要的了, 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四川彝族“依诺”地区不过火把节, 古代本来是要过的, 传说有一年火把节期间下了一场红雪, 庄稼颗粒无收, 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火把节的原因, 故“依诺”地区以后不再举行火把节。

三、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调和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认为, 宗教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仪式属于信仰的物质形式和行为模式, 信仰则属于主张和见解。他还认为, 世界划分为两大领域, 一个是神圣的, 另一个则是世俗的。彝族是一个十分崇尚祖灵信仰的民族, 对祖先灵魂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在彝人的宗教信仰世界中, 祖灵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和权能, 它们关注着后代的事务, 能从多方面影响、操纵现世生活。凉山彝族人常常把吉祥福禄的获得视为祖灵的仁慈与关爱, 把灾难和不幸的降临看作是祖灵惩罚所致。在心理上, 凉山彝人对祖灵是一种崇敬、仰赖、敬畏的心理。在凉山, 无论大凡小事, 祭祀祖先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 祭祖先时如果家里某人不在无法参加, 那么得把一件他平时穿过的衣服放在仪式现场以代表他。

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 火把节第一天, 如果去亲戚家窜门去了, 无论如何都得回家把祭祀仪式做了。祭祀完成后, 祭品都是分食了的。如果有客人在, 上供的祭品必须是主人家先吃了, 客人才能吃。彝人的待客之道平时都是先让客人吃饱了主人才再吃, 只有这火把节的祭品必须得主人家先吃。但彝人是好客的, 主人家并不会吃多少, 只是象征性地先吃一点点, 然后给客人吃。主人家每个人都得分食献祭过后的肉, 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娃娃, 大人就撕一点点肉在小孩的嘴上抹一下, 算是小娃娃吃过了。

在整个祭祖仪式中用于祭祀的牺牲是与祖灵交往的媒介, 通过献祭, 祭品的分食, 用牺牲从祖灵那里换得庇佑达到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四、结语

凉山彝人认为通过火把节, 祭祀了祖先与各方神灵, 通过了这个仪式, 可以求得来年人丁平安, 五谷丰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火把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彝族传统宗教与文化, 值得继续探讨。

摘要:彝族是生活在仪式中的民族, 火把节是凉山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它无处不有着彝族人的宗教信仰的烙印。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 从这节日的名称上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宗教气息。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仪式

参考文献

[1]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著.过渡礼仪[M].张举文, 译.商务印书馆, 2010:3.

[2]朱文旭.彝族火把节[M].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9:42.

[3]Smith, J.Z., The Domestication of Sacrifice, see ed.by Hamerton-Kelly, R.G., Violent Origin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98.

[4]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 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45.

篇14: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

本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危急中他冷静地意识到不要乱挣扎,要保持体力,等待亲人援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给学生以启迪: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这节课,我重视以朗读为主线,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有所体会、感悟,获得情感熏陶,引发思考,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教案及教法。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 体会“我”的善于思考与坚强勇敢,体会“我”得到全村父老乡亲救助时的感动与感激之情,进而感悟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我们的生活需要互相帮助。

2. 能理解“盲目、坚持、渴望、满山遍野”,正确运用这些词说一句话或写一句话。

3. 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到:从内心活动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年龄小,但遇事能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并能比较快地做出决定。

4. 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到“我”此时被黑暗、寒冷、孤独、危险包围着,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说明“我”既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又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

5.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初步培养学生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的能力。

教学过程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课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品读3-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聪明、勇敢坚强。指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理解“盲目”,理解“为什么胡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在这一环节,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说一句话。第三环节:学习6-8自然段,体验那份亲情,感悟作者的感动与感激。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是因为紧张的关系,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渴望”及“满山遍野”等词语。四年级的孩子,由于正处在学习积累生字词的阶段,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上过急,引导欠巧妙,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如“紧接着又看到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在这里,没有好好的让学生体会“乡亲们对作者的关爱”这一思想感情。

本节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教学内容。虽然教学之前我已有考虑,但一到现实情景中,却总因为时间紧或害怕某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的说上一两句话而影响听课专家、老师们对整节课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上没能很好地倾听学生的发言,没能很恰当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此外,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也不是很清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火把节教案教学设计08-13

火把节教案设计范文06-11

火把节教案范文05-19

4火把节教案04-16

火把节教学设计06-21

火把节教学设计范文06-11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08-13

火把节论文题目05-08

火把节课件范文05-19

4 火把节练习04-13

上一篇:风险论文下一篇:家长孩子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