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由来故事

2022-07-02

第一篇:火把节的由来故事

星火燎原,生生不息--彝族风俗中火把节由来

星火燎原,生生不息—盐边县彝族火把节由来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以民风古朴,传统独特著称。作为火的民族,彝族先民崇尚火,热爱火,并认为火是生命的始末。而今,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居住着这么一群彝族人民,他们继承了先祖对火的执念,保留下了最淳朴的庆祝方式,这就是彝族人民引以为豪的火把节。

自汉唐时期起,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已沿袭一千多年。有关火把节由来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而这其中被普遍认可为彝族火把节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三:

其一,相传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恩梯古兹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英雄阿鲁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从此代代相传。

其二,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之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彝族人从此便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第三种说法也是最为普遍的说法:远古时期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后上天拨弄是非,天神大怒,于是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另一种传说:天神恩梯古兹派喽罗到人间收取苛捐杂税被杀后,为报复放出害虫祸害人间。俄体拉巴相邀大家用火把焚烧害虫以保平安。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虽然火把节真正的起源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火把节承载着一个民族意志与信仰,并把它们延续至今。作为火文化底蕴最为浓厚的民族,长居于盐边县的彝族人民至今年复一年的举办着火把节这一重大的祭祀庆典,并始终贯彻着火的子民这一信念,星火燎原,生生不息。同为炎黄子孙,彝族人民用他们的故事提醒着其余的少数民不忘根和本,激励着他们齐心协力把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伟大精神发扬广大。

第二篇:关于除夕的由来的故事

导语: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得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得之意;夕,指夜晚。下面是关于除夕得由来得故事,请参考.除夕得由来得故事

1除夕是春节得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得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得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得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得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得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得"鱼"是不能动得,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得"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得。

关于年得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得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得野兽得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得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得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得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得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得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得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得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得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得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得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得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得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得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得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得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得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得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得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得象征。 北京得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得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得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得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得钟声敲响时,各家得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得娱乐。

除夕得由来得故事

2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得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得村庄里去找吃得,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得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得竹林里躲避夕。

这 一年,村里得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得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得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得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 聪明得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得人来到了村后得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得孩子就好奇 得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得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得那几年因为它饿极 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得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 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得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得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 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得听着这个孩子得话,由村里得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得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 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得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得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得一些碎得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 暖,饿了就拿些吃得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得巨吼,大家恐惧得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得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 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得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得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 是他大声得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得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 红得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得声音忍着挨饿得肚皮来到了村中央得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 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得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得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得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 久,湿湿得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得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得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得竹节爆裂时发出得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得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得聪明得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得孩子,他得名字就叫做“年”。

因 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得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得只是大家为防止“夕” 得到来燃放得爆竹与门前挂得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得习俗:腊月卅得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得钟声。放爆竹, 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得话。希望来年得腊月“夕”不再来。

第三篇:元宵节的由来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由来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灯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使者,我把抄录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大宫灯时,惊喜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形成有一个较长过程,据一般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推动意义。

元宵放灯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开元盛世,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情人节”。

传统社会元宵节是城乡重视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精神兴趣,复杂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食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

(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第四篇:绿帽子的由来故事

话说唐宋时期文风特胜,正是名士倍出之时。文雅之士相互推崇,大家伙吟诗作赋,相互结交。有时候只为推敲诗词更是彻夜不眠,只道是知己难逢。那时候有一个叫李缘铭的文人,他酷爱辞赋,经常邀朋唤友来家中作客,只为吟诗作对便可彻夜不眠。是故他也经常去友人家中作客,讨论辞赋。此人有一妻貌若天仙。只怨嫁了李缘铭,是故常常独守空房。空房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但既以嫁了却也无甚怨言。

然而时间一长,这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便觉得很是难受。住她家隔壁有一户人家,男子因丧妻一直单身。这位男子自然见过这位天仙一般的美女,他常常爬在院墙上偷看她。并且一直垂涎着她的美貌,虽有色心却没色胆。

有一天,这位叫李缘铭的文人又去朋友家中作客,独留她冷清一人。闲来没事,她便依在门口看着门外发愣。这时隔壁的单身汉也正坐在门口发呆,她觉得太寂寞了,便叫来了单身汉陪她聊天。那单身汉更是求之不得,于是在以后一段日子里,每当寂寞的时候她便找他聊天,而他也迫切的等着她来找他。

正所谓日久生情。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竟然产生了些许的情素。终于有一天她和他做了出轨的事。这李缘铭平时本就很少在家,对她也是关注得少,因而他妻子和那单身汉的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然而正所谓作贼心虚,虽然李缘铭很少在家,但有时候他毕竟还是会回家的,由于害怕俩人的事情被其察觉,所以他们思前想后决定想一个办法,以免正巧这李缘铭在家碰到。想来想去俩人也没想不出个主意。

话说有一天,这位天仙女子准备上街卖点饰品,但此时太阳正烈,于是她便把自己相公平时戴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而当时的文人都喜爱戴着绿色的帽子,也许是因为文人们觉得绿色有青春蓬勃之意。也就是这样这名女子无意想到了一个好的主意。于是每当李缘铭不在家的时候,她便戴着他的绿帽子在外面走动,单身男子看到后就心领神会。

就这样他们安安心心的背着李缘铭偷情,虽然他们自以为万无一失,但事情总有出乎意料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因为一卷诗词忘在家中,才出门不久的李源铭急匆匆的赶回了家。结果他的妻子和那单身汉的事情被他撞了个正着。一直文雅风流的李缘铭恼羞成怒。他一气之下休掉了自己的妻子。从此他的妻子和那单身汉子偷情的事情也逐渐流传开来,后来大家便把那些不守妇道背着自己相公偷汉子的事情叫做戴"绿帽子"。

听说自那以后,文雅之士们便不再戴绿颜色的帽子。从此绿帽子就成了男人的忌讳。"绿帽子"一说也自那以后流传自今了。

第五篇:端午节的故事由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由来》的内容,具体内容: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一些故事传说,下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一:浴兰节说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一些故事传说,下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

一: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二:"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阅读延伸:端午基本简介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或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2006 年 5 月 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 9 月 30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9 月 30 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76 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上一篇:河北省建投董事长下一篇:环保设施验收申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