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

2024-05-04

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精选6篇)

篇1: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

我是谁

设计意图:

孩子喜欢亲近小动物。“娃娃家”里有许多会发声的塑胶动物玩具,为此,我们设计了“我是谁”的游戏,以有效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引导孩子大胆尝试。

材料及制作:

准备一个牢固的敞口纸盒,将会发声的塑胶动物玩具放到纸盒内。取一张硬纸板,在上面剪出若干个圆洞;在圆洞口贴上有一定弹性的泡沫纸;将这张硬纸板用泡沫胶粘贴在纸盒敞口面上;用手工刀在圆洞口的泡沫纸上划不同形状的口子(如斜向交叉、十字交叉)。

玩法:

1.让孩子尝试将手通过不同形状的泡沫纸人口伸进去,看看什么样的口子容易将手伸进去,什么样的口子不太容易将手伸进去。

2.尝试摸小动物玩具,并通过捏出的声音猜猜摸到的是什么小动物玩具,再将小动物拿出来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

3.游戏结束时将小动物玩具放回盒子里。

建议:

1.泡沫纸也可以用不易撕破的布替代,以便重复使用。

2.小动物玩具应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数量可以由一种开始,再慢慢增加到2~3种。

篇2: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

1.在探索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剪出最长的纸条。

2.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探索运用从中间剪开的方法剪出圆圈。

3.愿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KT板1块、纸人手2张、一样宽,长短不同的纸条人手一张,剪刀人手一把、筐6个,活动前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通过探索了解螺旋型的剪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一)(取出橘色纸)请幼儿从纸上剪下最长的纸条,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

请幼儿选择一张橘黄色的纸,剪下你认为最长的纸条,把它贴在你的号码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成为今天的冠军。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个别指导语:废纸放进桌上的垃圾筐里,剪得很长的注意保护好,不要让它断掉,抓紧时间。

(三)请幼儿介绍是怎么剪的,把方法画下来。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剪的,请你把方法画下来。(挑选螺旋的很长的纸条)这根好长哦,你是怎样剪的?请你也把方法画给大家看。

(四)小结:原来螺旋型的方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二、通过探索了解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窄就会变得越长

(一)请幼儿都用同一方法试试,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

1.师:老师也要请小朋友来试试看,用这种走迷宫的,像螺旋形一样的方法,转啊转啊转啊,把整张纸都剪完,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让我们用蓝色纸来剪剪看,剪得时候要保护好,不要让他断开,看看谁能成功的把整张纸都剪完?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将幼儿完成的作品贴到KT板上

(三)与幼儿讨论

为什么同样的纸、同样的方法,有的剪得长,有的剪的短呢?

(四)教师小结: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细就会变得越长,而剪得越粗就会越短。

三、探索变手链项链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说说小手链和项链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有礼物送给今天的冠军,看,是什么?(手链项链)

它也是彩色纸剪成的,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教师出示制作过程,幼儿探索发现,说说制作过程。(幼儿说后演示,用剪刀和纸做一遍)(剪一刀伸不进去怎么办?再剪一段,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办?小心不能剪断)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你也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试试看。剪的时候要小心,从哪边开始,剪到哪边要停了,不能剪断。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幼儿,引导成功的幼儿把桌面收拾整齐。

(三)师幼讨论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用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个只能做手链,而另一个可以做项链呢?

(四)教师小结:短短的纸条只能剪出小小的圆,长长的纸条就有可能剪出大大的圆。

四、延伸:变圈圈

教师用方形的纸变成大圈圈,让幼儿回班级内继续探索。

五、活动反思:

篇3: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

一、区域业态的新视点:从功能细分的专门区域走向共享区域

传统的幼儿园区域往往根据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功能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积木区、娃娃家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等等。每一区域投放的材料不同, 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 因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区域的功能是不同的、细分的。

近年来, 区域业态导入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共享”, 它不是在幼儿园户外场地上专设的大型体育器械及玩沙、玩水等“公共”区域, 公共区域更多指的是地域空间上的共同拥有, 突显的是空间的策略, 强调的是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享”, 则是“享受”, “享有”, 不仅仅是地域的共同拥有, 更多的是时间、材料、计划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因此, 共享区域往往是在班与班之间相邻的空间, 或在某一宽敞、特定地点为全园幼儿, 或某些班级幼儿设置的活动区域。如, 笔者在幼儿园所进行的“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也在试点的幼儿园利用方便的地理位置开辟了供小、中班级活动的“共享区域”。区域依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 小中班孩子可以随时进入, 同时也有专门的小中班全体孩子按不同时段共同进入的时间。教师根据观察及幼儿需要灵活调整、投放材料, 区域不仅满足了孩子活动的需要, 而且也使小班与中班的幼儿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获得了相互分享经验的机会。所以, 共享区域突破了单一的空间的共享, 进入到空间、时间、规划与经验的共同分享, 这样, 共享区域就突破了原有区域细分的空间局限, 不仅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 丰富了他们的活动材料, 而且, 由于大家彼此要共同规划区域, 设计活动内容, 收集并投放区域材料, 就使得区域业态全面更新, 使区域在整体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二、共享的新境界:从空间的共享走向材料、经验的共享

材料的共享共享区域突破了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仅限本班空间, 材料只属一个班级幼儿的状况, 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相临的区域而创设, 不仅空间上共同拥有, 尤其突出的是创设了幼儿与更为广泛的材料进行互动的机会。不同班级 (包括同龄班级和异龄班级) 投放的材料不同, 不仅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 减少了班与班之间投放材料的重复性, 而且, 由于相邻班级要共同计划区域活动, 共同面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发展特点, 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的情况更多, 投放的材料面更广、层次更多, 适应性更强, 真正实现了区域材料由过去单一、分隔到现在的丰富、共享。如我们所在课题活动的附属幼儿园在中班与大班所在的三楼一块大的场地创设了“社会一条街”共享区域, 有超市、银行、学校、邮局、理发店、饭店等活动区域, 因为要同时面对中、大班幼儿, 所以在投放材料时, 不仅要考虑中班孩子的活动特点, 也要考虑材料对大班孩子的挑战性, 所以几个相邻班级的老师要共同计划, 根据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及发展需要投放适当的材料, 使每一个幼儿进入这一区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喜欢操作的材料, 幼儿与材料之间拥有了更多的、更有效的建构与互动。

经验的共享共享区域突破了传统幼儿园单一的一个区域内, 几个幼儿小范围共同分享经验的局限, 走向了更多幼儿间经验的分享。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发, 真正实现了经验的共同分享。如在共享区域的“社会一条街”中, 几个大班孩子正在“超市”进行购物活动, 使用银行练习点钞用的钱币进行购物后的交款活动。由于交款发生了一些找钱多与少的争执, 吸引了正在“理发店”活动的三个中班孩子。他们被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动所吸引, 于是慢慢地挤了进来, 看着并询问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做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大班的哥哥姐姐说明了情况。中班三个孩子很好奇, 不断地追问, 而大班的孩子由开始应付他们的询问, 到后来主动地与中班的孩子一起讨论、计算, 在大班孩子的协助下, 中班孩子也获得了10-8=2的数学经验及超市购物自由选择, 出口必须付款的经验。共享区域由于不同年龄、不同班级幼儿之间接触互动的机会增多, 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丰富, 也增加了他们相互之间经验学习的深刻。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传统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由于区域功能细分, 区域的边界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封闭与隔离, 而共享区域既强调区域的相对性、独立性, 更强调区域之间的互动, 这样就使区域之间的“边界”变为了“边缘”,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成了可能。如在某海边的一个幼儿园, 在室外宽敞的走廊上形成了一个供小、中、大班幼儿活动的共享区域:贝壳、海螺陶宝区。这一大型的区域里, 老师利用海边的废旧资源———各种各样贝壳、海螺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用品等形成了一个由材料库、生产部、装饰部、包装部、销售部及展示厅等所组成的区域。在这一大的区域里, 区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而有效。不同年龄班级的孩子随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区域, 有的孩子在生产部, 利用胶水、废旧贝壳等制作工艺品, 有的孩子对做好的工艺品进行涂色装饰, 有的孩子进行外包装工作, 还有的孩子对成品进行销售。可以发现的是, 区域活动中彻底打破了班级、年级之间的界限, 一些小班的孩子做能力要求比较低的工作, 或跟在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后面做一些难度低的工作, 而中、大班孩子则进行更为有挑战性的工作, 或给小班孩子分配任务, 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离, 区域之间通过互动真正拥有了共享, 包括材料的共享、经验的共享, 也正如克里斯汀·夏洛在《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一书所提及的:“互惠———被定义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在这里指鼓励区域之间物品和材料的使用。”“学习区域间的互惠能够推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2) 区域走向了新的境界。

三、共享区域开展的方式:平行、互补、合作

平行活动平行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 同年龄班级之间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由于所面临的孩子年龄相同, 在材料的投放、使用上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利用与借鉴, 教师可以就某一内容在不同班级之间开展活动, 相互启发, 相互学习, 相互竞争。如社会一条街中的超市活动区域, 小班三个班级的孩子开展了包装糖果的活动, 孩子们要把彩色的纸剪成小方块的糖纸, 还要寻找到合适的“糖” (小塑料球) , 不仅要比哪个班级包得好, 还要比哪个班级包得数量多。孩子们信心十足, 干得热火朝天。不仅锻炼了手指的精细肌肉活动, 也获得了丰富的数量经验, 而且也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互补活动互补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 不同年龄班级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 一部分幼儿活动的成果成为其他幼儿活动的背景材料, 幼儿之间要相互协作、成果互补, 活动才能真正进行。如在上面所举的“贝壳、海螺陶宝区”, 由于这一共享区域内有不同的小区域, 孩子们进行活动时必须相互依赖, 相互协作, 也即, 制作区的孩子只有把废旧的贝壳、海螺壳等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工艺品”后, 包装区的孩子才可以对商品进行涂色、装饰与包装, 然后产品才能进入到“销售区”, 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协作。这就是共享区域开展的互补活动。

合作活动合作活动是指在共享区域内, 不同年龄班针对同一内容开展活动, 彼此相互合作, 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在共享区域“插花工艺”活动中, 不同年龄班幼儿共同合作。小班孩子将五颜六色的橡皮泥粘在竹丝上, 成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中班的孩子则更多选择皱纸及较容易粘贴的彩色纸团粘在竹丝上, 做成漂亮的花束, 活动难度有了相应的提高;大班孩子选择更为丰富的材料, 如串珠、塑料管、塑料片, 以及收集的一些自然植物, 进行插花装饰, 这些材料对他们的挑战性更强, 幼儿工作的作品也更富有了艺术性和创造力。

四、开展共享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规则的制订是保障共享区域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不同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然而, 共享区域所具有的空间共享、时间共享、材料共享、经验共享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所带来的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有序、高效有赖于必要的规则。因此, 共享区域的开展需要制订显性或隐性规则。规则是区域活动中幼儿必须遵守的法则或习惯。规则意味着共享区域的自主、秩序, 没有秩序只会有混乱。如果区域活动取消任何规则, 其结果是幼儿的自主及互动发展将不是越来越多, 而是越来越少, 所以合理、适宜的规则是共享活动开展的保障。

幼儿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共享区域决定了不同班级、不同年龄幼儿参与活动时的交互作用, 而高效的互动建立在双方的经验交流与分享基础上。共享区域能否有效地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幼儿自身的经验积累。如果幼儿对某一问题或角色毫无经验的预备, 那么他们在共享区域中的活动也只能是“游荡”、“摆设”, 或表面的形式互动。如笔者在一共享区域活动中所看到的:“导游”带着旅游团成员前来竹乡一条街参观, 并到一茶吧休息喝茶。站在门口的“服务员”身上披着服务员绶带, 笔直站在门口迎宾, 既无热情欢迎的表情, 更没有角色的意识与行为 (服务员的语言与行为) , 那些装扮成游客的幼儿只好进来后自己动手倒茶倒果汁喝, 既不需要钱币购买, 也没有社会活动中的角色体验, 顾客与服务员角色经验的缺乏导致了活动的低效, 更使得共享无法实现。所以, 经验的缺乏使得活动无法触及幼儿内心的经验体系, 那么共享也只能停留于形式, 无法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交往互动是开展的前提共享区域与传统的区域相比, 更强调幼儿之间的互动, 因为只有交往, 材料、经验及区域之间才能互动共享, 幼儿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才能得到修正、提升或发展。杜威曾指出, 经验不只是环境作用于人的被动的“遭受”, 还有人作用于环境的主动的“做”, 经验是人与环境交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3) 。社会建构理论所关注的社会交往对于幼儿知识建构的价值和幼儿认知发展的非独立性也告诉我们, “当幼儿与他人共同活动时, 他们不仅仅是在对物体进行操作, 而且是在与他人共同建构。幼儿会不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协调, 而与他人的观点所作的比较会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 幼儿必须在自己的认知图式和外界的冲突之间进行协调, 从而引起了自己认知结构的改变”。 (4) “幼儿最好的学习状况是当他们与人、材料、事件和想法做直接互动的时候”。 (5)

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共享区域虽然强调幼儿主动的活动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 但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教师才更清楚幼儿发展的现有水平及通过活动后的发展水平。没有教师的指导, 幼儿的发展只能是自发的, 而不是有意识的, 更不是有效的。HIGH/SCOPE课程所强调“主动学习”的五个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成人的支持中 (6) , 也特别关注来自成人 (尤其是教师) 的支持与指导。笔者认为, 共享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是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 根据需要投放不同层次、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 适时采取措施引导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 同时, 还需要给予幼儿帮助, 并不断地协助他们扩展与建构自己的经验, 从而不断地引发他们的发展。离开了教师的指导, 这一切将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美]米歇尔·格雷夫斯著, 林翠湄译:《理想的教学点子1》,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8页。

[2][美]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著:《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43页。

[3]王秀萍:《论杜威的教育经验观》, 《学前课程研究》, 2007年第2期, 第43页。

[4]朱家雄等:《从知识的个体建构到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知识建构》, 《幼儿教育》, 2002年第6期, 第7页。

[5][美]米歇尔·格雷夫斯著, 杨世华译, 《理想的教学点子2》,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页。

篇4:幼儿园区域活动课件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语言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幼儿园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问世,不但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探索欲,优化了教学过程,达到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而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在语言教学实践中,让我理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幼儿语言教学中最佳途径之一,既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又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火花。

一、营造动态画面,激发学习兴趣,渲染语言情境,使其想说、敢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参与学习的直接动因。在组织幼儿进行教学活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同时呈现文字、动画、声音等,做到视听结合。这样不仅能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我们借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孩子的发展思维创设空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具体感性的动态情景,直接激发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其想说、敢说。如在语言活动《分房子》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象、公鸡、乌龟、狐狸、老鼠、猫等动物时,让幼儿想一想动物们应该住在哪一间。整个画面色彩鲜艳,一下就把幼儿吸引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发现了秘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在幼儿分配正确时,这个动物就会出来跟大家打招呼,孩子欢呼雀跃,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气氛非常热烈。由此可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生动形象、自然逼真、声音优美的动态画面,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了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二、动态的语言情境,扩展语言经验,提高幼儿感悟语言的能力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可以使幼儿有效地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开始,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之间、角色之间的关系,幼儿很难理解;而多媒体课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尤其配上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会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的融合,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幼儿感悟语言的能力。例如在童话表演《小熊请客》教学中,我们运用课件让幼儿在看、听相关的动画片《小熊请客》和动物形象,让幼儿尽可能地获得语言信息。接下来,我们专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拓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使他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三、拓展幼儿思维,丰富幼儿词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行教学势在必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其思维的过程。例如诗歌《秋叶》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色彩缤纷的秋天。孩子好奇,喜欢探索各种秘密,我借助课件的动画,引导孩子们去寻找金色的秋天,发现秋天的秘密,给幼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帮助他们认识大自然的美。当动画和音效组合的画面一出来,孩子们好像置身于秋天的大自然中,他们的形象思维以意象运动的形式展开了,抽象的语言文字仿佛活生生的事物摆在了幼儿的面前。孩子们兴趣盎然,打开了话匣:“看,红色的枫叶飘过来了,” “看,柳树的叶子回到妈妈的怀抱了,菊花开了,真漂亮……”老师借机引导,诗歌的内容油然而生。以此为基础,我点拨幼儿通过发散性思维仿编诗歌,孩子们根据自己看到的,仿编出了许多关于秋天的诗歌:秋天来了,田野换上了美丽的新装,金灿灿的麦穗和五颜六色的树叶都在轻轻的说“秋天在这儿,秋天在这儿。”

四、改善幼儿语言认知结构,充分感知事物真谛

语言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具有形象性特点。但由于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农村幼儿对很多事物的观察也只是随机的,他们所建立的知识也只是初步的、零碎的,往往不完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更有利于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突破,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最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静态的物体和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直观、生动形象,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和掌握,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综合活动《美丽的雪花》中,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看到:水——蒸发——形成云——形成雪花——飘落。雪花形成过程的每个细节,都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幼儿对雪花的形成过程有了系统、形象的了解,而且印象深刻、完整,就这样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幼儿的语言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篇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课件

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了解溶解的现象。

2.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

2.大玻璃杯、水、勺。

3.温水。

教学过程:

1.出示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粗盐、砂糖。请幼儿数数有多少种物品。

2.请幼儿把以上物品放进水里,用小勺搅一会,然后将水中的物品拿出来,在数数看,什么东西不见了。

3.等幼儿发现粗盐和砂糖不见了,引导幼儿思考这两种东西哪里去了,鼓励幼儿发现盐和糖能溶在水里,塑料片、小木片。曲别针不能溶在水里。

4.给每位幼儿两杯温水,尝尝两杯水的味道,然后请幼儿分别在水中加入盐和糖,用用小勺搅拌后再尝尝两杯水的味道,让幼儿明白谁的味道是怎样来的,发现谁有溶解的作用。

篇6:幼儿园主题活动课件《房子》

区域活动中的建筑区深受幼儿喜爱。建筑区的游戏,能够体现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何建构的认知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为了丰富幼儿的搭建经验,我们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建筑物图片,在汇总、挑选、欣赏中,幼儿渐渐对房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风格的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房子”的系列主题教育。

二、主题活动的内容

“房子”主题活动由一系列活动――“收集房子资料”“过去的房子与现在的房子”“各式各样的房子”“房子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建筑”“我设计的房子”构成。本文详细探讨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我设计的房子”。

(一)活动概况

活动一:收集房子资料

鼓励幼儿收集有关房子的资料;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和途径;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周围的房子。

活动二:过去的房子与现在的房子

讨论过去的房子有什么特点,比较现在的房子和过去的房子有何不同。

活动三:各式各样的房子

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共同特征与个性特征,帮助幼儿总结不同房子的特征,将观察到的内容用画笔准确地记录出来。

活动四:房子的作用

引导幼儿认识房子的结构,了解不同的材料造出的房子的不同,探索房子为什么要有门、窗、顶、墙。

活动五:世界各国的建筑

帮助幼儿了解世界各国代表性建筑的名称与特征;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种风格的建筑;通过放眼望世界的形式,鼓励幼儿欣赏各式建筑物,提高审美能力。

(二)具体活动

活动六:我设计的房子

※活动目标:

1.能说出自己对房子设计的想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合理设计并制作。

2.能够与同伴协商,有计划地进行分工合作。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1)幼儿观看课件,总结房子的结构特点。

这是小朋友共同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房子,你们还记不记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回顾已有活动经验,给幼儿进一步的视觉冲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设计、制作房子奠定基础。

(2)提问: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房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铮铮:我想设计的是复式房,妈妈说我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房间,所以我希望把自己的房间搭建成两层的!

小宝:我喜欢漂亮的别墅,我可以让我的好朋友全住进来,别墅里要像芭比娃娃的家一样!

小浩:我想的和你们都不一样,我要设计一个旅行的房子,它有四条腿,可以带着我去好多地方玩,还能随时变换颜色呢。在森林里就是绿色,在沙漠里就是黄色!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好,老师相信你们建造的房子一定很漂亮,与众不同。现在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建房子。

※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的兴趣,鼓励幼儿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2.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愿望。

鼓励幼儿几人一组进行合作,首先共同讨论商定房子的样式与功能,然后商定使用的制作材料,最后进行有序的分工。

冉冉:小浩,咱俩一起来搭房子吧?

小浩:嗯,那你愿意帮我制作大房车吗?我的这个可难极了!

冉冉:没问题,我们选择这个大盒子吧!

小浩:那我负责找轮子!一会儿咱们一起来组装。

3.幼儿动手制作。

鼓励幼儿分工合作,按照计划寻找材料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突出本组房子的特色。遇到问题时教师鼓励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

小刚:咦,咱们的房子怎么会站不住呢?王老师,你帮帮我们吧!

师:那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双双:来研究一下。你说会不会是下面太窄了?

小刚:那咱们把下面加宽呗!怎么掰不开啊,粘得太牢了!

双双:让我来想一想啊!有了,咱们再找一块板子垫在下面不就行了?

4.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展示幼儿作品。

三、主题活动后的思考

在整个主题活动的进行中,幼儿的求知欲望超出了我的预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兴趣,幼儿在活动中都十分投入,积极地参与探索,可以说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整个活动中既有预成的,也有根据幼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生成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有些想法只是教师感兴趣而幼儿不感兴趣的,比如:我们在主题预设中有“房子的结构原理”这个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缺少相关经验,并且过于抽象,幼儿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于是我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将活动改成了幼儿感兴趣的“小小建筑师”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上一篇:户家塬小城镇建设(专题片)解说词下一篇:说 课 稿《悲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