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

2024-05-08

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

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2005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育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设立河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以下简称转化项目)。为规范和加强转化项目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新技术成果,是指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处于产业化前期、经过培育能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产业规模的成果。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职能

第三条省科技厅负责转化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转化项目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

(二)统一受理转化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会同省财政厅组织转化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审定并联合省财政厅下达转化项目计划及资金预算,负责转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转化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理、验收、统计等工作。

第四条省财政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预算安排;

(二)参与转化项目评审、论证、验收工作;

(三)审定下达转化资金预算,并拨付项目经费;

(四)会同省科技厅对转化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成立转化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转化项目的项目申报指南编制、申报受理、组织评审、项目计划和资金计划编制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办公室由省科技厅有关领导、总工程师和计划处、高新处、社发处、基成处以及省财政厅教科文处有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高新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支持对象与范围

第六条转化项目支持对象主要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支持高等院校、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七条转化项目支持范围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节能与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支持的转化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和省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符合省定的高新技术领域,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除外;

(二)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属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成果;

(三)处于成果转化阶段,生产技术成熟,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或国家法定的行业认定机构鉴定、认定、审定、检测或用户认可(其中药品、农药、电子信息等需要行业许可证类的项目,须获得新药证书、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资格等有关文件);

(四)项目计划新增投资一般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期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五)产品的附加值高,市场前景良好,产业带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优先支持获国家和省资助的重大科技计划成果转化项目、留学归国人员成果转化项目、创业投资等股权资本注入的项目。

第九条转化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河南省境内注册,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的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5%以上;

(四)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五)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六)拥有不低于申请转化资金的自有资金。

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项目。

第十条转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低于30万元。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地方财政给予资金匹配的项目。

第四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一条办公室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项目申报指南、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转化项目采用定期申请、受理、审批的方式。

第十二条同一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已获得转化项目支持的企业,必须在已立项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新项目。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原则上两年内承担单位不得申请新项目。

不支持已列入国家、省研究开发科技计划并得到经费支持,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不支持已列入国家和省产业化计划并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

第十三条转化项目申请程序:

(一)省直单位直属企业通过省直主管部门申报,其他企业的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所在市科技局或高新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河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申请书》;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企业上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复印件);

5.企业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合作协议;

6.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资料(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专利证书等技术权益证明,生产许可证、销售合同等),以及企业有关资质证书。

(二)省辖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转化项目条件严格审查把关,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筛选出优秀项目并商同级财政部门,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办公室。

第十四条办公室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和初审;选聘有关技术、财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评审和论证;依据专家咨询意见,提出拟支持项目建议。

第十五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并下达转化项目和资金计划。省科技厅与承担单位签订转化项目合同。

第五章项目管理与验收

第十六条办公室依据项目合同对资助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验收。项目推荐部门负责所推荐项目的日常跟踪管理工作,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七条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应申请验收。申请验收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生产能力已达到立项批准的计划指标;

(二)生产工艺技术先进、生产设备运行正常,可完成立项批准的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

(三)产品质量检测设备齐全,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四)安全生产措施完善;

(五)三废排放达标。

第十八条转化项目验收程序:

(一)项目承担单位填写《河南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验收审批书》,并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固定资产清单和其他相关材料,经推荐部门签署意见后,报送办公室;

(二)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和财务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

(三)办公室对验收结果进行审定。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者作结题处理,两年内不得申报新的项目。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篇2: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指南(2011)

农业

本领域优先支持转化一批能够提高粮食生产及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并具有良好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的发展,有效地拉动内需、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项目。重点支持食品加工、饲料、生物农药、农业机械装备、生物质利用与生物能源、林产加工、乡村环保、乡村物流等涉农产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及产业链条清晰、多项技术集成配套的项目,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转移。

一、支持内容

(一)现代种业

着力转化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培育行业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

1.高产、优质、高抗粮棉油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及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技术;优质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等新品种培育及管理技术。

2.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经国家管理部门批准的转基因新品种。

(二)食品、农产品及林产加工

转化促进提升食品加工安全性和附加值,延伸农产品、林产加工产业链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

1.特色粮油食品、果蔬食品、畜禽食品、海洋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主要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农林废弃物新材料及其高附加值产品制造技术。

5.人工林木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三)饲料及添加剂

通过转化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效果好饲料行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饲料产业技术升级,为畜禽产业生产提供保障。重点支持:

1.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2.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

3.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

4.畜禽水产等配合饲料转化增效技术及产品。

(四)新型农药和肥料

着力转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和产品,促进科技创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企业。重点支持: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及产品。

4.生物肥料、有机肥、缓释控释肥料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设施化、信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

1.农作物、牧草、林木种子收获、清选、加工设备。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机械和设备。

3.新型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4.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

5.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

(六)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生物能源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重点支持:

1.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及设备。

2.农林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燃烧、高效热解气化及干馏等技术及设备。

3.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

(七)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着力转化一批改善和修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技术成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5.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产品。

(八)乡村现代物流

转化高效、安全、节能、低损耗、通用性强的乡村物流技术成果,通过促进乡村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重点支持:

1.粮棉油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2.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技术与装备系统集成与配套设备;在线快速检测、分级、评价和定价技术系统。

3.物流信息的采集、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与配套设备;粮棉油物流数字平台和电子交易平台技术。

(九)动植物保护及防灾减灾

转化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农业防控自然灾害能力。

重点支持: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与产品。

(十)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着力转化一批能带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林产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

1.林、草、竹藤高效、定向培育及管理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竹)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

二、申报条件及要求

(一)支持对象

1.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河南省内依法登记注册,内资或内资控股。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二是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2.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需是列入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攻关等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果。二是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是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四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3、成果时限。申请转化的成果(技术)须是2008年1月1日后鉴定(审定)的。

(二)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单位及人员。注册资金少于50万元的企业;国家或河南省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未结题验收的项目承担人。

2.不支持的项目。一是不符合国家及我省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二是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三已列入省及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省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四不属于《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2011年成果转化计划(农业领域)项目采取限额推荐。推荐单位推荐项目数量不得超过下达的控制指标数量。推荐项目控制指标为:各省辖市限推荐2项,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各限推荐5项,其他涉农省直部门和科研院所、高校限推荐2项,扩大管理权限县(市)限推荐1项。

工业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

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重点支持领域:

(一)电子信息领域

1.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

2.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技术等。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及终端技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网络技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传感器网络节点和软件及系统等。

4.通信技术。光传输技术;小型接入设备技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技术;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宽带移动通信配套技术等。

5.广播电视技术。演播室设备技术;交互信息处理系统;数字地面电视技术;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电台和电视台自动化技术;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 ;IPTV技术;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

6.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发光技术;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技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中高档机电组件技术等。

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产品技术等。

8.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技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技术;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技术;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与综合调度技术等。

(二)生物技术领域

1.生物催化技术及产品。用于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生物催化技术;新型高效酶催化剂品种和新用途;新型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及反应器;生物手性化学品的合成;生物法合成多肽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糖类和糖醇类等。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新产品及其化学改性新产品;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有机酸和多元醇等新兴生物发酵制品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新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型反应器;新功能微生物的选育方法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新方法以及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提高发酵水平的新方法;传统发酵产品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新工艺等;重大发酵产品中可提高资源利用度,减少排污量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等。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洗涤剂酶制剂;纺织、造纸和皮革用酶;环保处理用酶;生物新材料用酶;生物新能源用酶;食品生产用酶;有毒物质降解用酶等。

4.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新技术; 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合成、化学改性及深加工新技术;天然产物中分离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效分离纯化技术集成及装备的开发与生产;从动植物原料加工废弃物中进一步分离提取有效成分的新技术等。

5.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表达系统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

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等。

6.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品;新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升级及其装备开发等。

(三)新材料领域

1.金属材料。高档钢铁材料及制品;铝、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纳米材料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新型纤维材料等。

4.化工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石化化工;新型盐化工;精细化学品等。

(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产品;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于PC的控制系统;专用控制装置;面向行业的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微系统产品;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3.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开发及应用;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电力电子技术和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工艺与装备;纺织行业专用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等。

4.新型机械产品。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

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等。

6.制造业信息化: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基于PDM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技术等。

(五)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

1.纯电动汽车。车用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整车控制技术、强电安全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热量管理技术等。

2.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耦合技术(发动机-电动机);动力系统控制技术(发动机-电机联合控制);动力分配系统等。

3.充电装备。电动汽车用充电机;电动汽车用充电桩;电池组管理系统等。

4.节能净化。汽车轻量化及回收再利用;国IV、Ⅴ标准节能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高效内燃机技术;排气净化;汽车通用节能技术,高性能低噪声低阻力轮胎等。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1.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产品。

(1)太阳能。高效、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新型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与输配电网并网的光伏发电设备技术与产品;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等。

(2)风能。适应我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满足电网友好型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风功率预测技术、低电压穿越技术、大功率变流技术、风电功率波动规律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风电友好接入电力系统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提高风能

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等。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1)高性能绿色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便携式电器用高性价比绿色二次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等新型绿色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先进绿色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与生产设备等。

(2)新型动力电池(组)与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储能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等。

(3)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小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直接醇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等。

(4)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新型高比能、高功率超级电容器相关产品、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新型热电材料及热电转换技术等。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1)工业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能耗工业的余热回收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备等。

(2)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运行管理等节能新技术的示范项目等。

(七)创新资源服务

支持对产业技术提升和集群创新有较强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检测检验、咨询培训、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社会发展

本重点支持:

篇3: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我省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 (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经费”) 是省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列入省科技计划的各类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项目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省科技项目经费支持的对象是河南省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单位。

第四条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 突出重点。科技项目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重大项目, 避免分散使用。对反映产业重大科技需求, 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 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 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 以及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我省优势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 科学安排, 合理配置。根据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 优化财政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结构。加强不同类别科技项目经费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 明确定位, 避免重复交叉。按照项目重要性、研发目标任务以及项目承担单位性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 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

(三) 政府引导, 多元投入。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有效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 积极探索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式;在补助环节上坚持前补助与后补助相结合, 积极推行以奖代补。

(四) 统一管理, 专款专用。科技项目经费应当纳入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分项目单独建账核算, 确保专款专用。

(五) 明确责任, 加强监督。科技项目经费应当明确管理和使用责任, 建立完善追踪问效及问责机制。

第五条完善省科技计划及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的决策机制。新增设立的省科技计划专项经费以及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投入事项, 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第六条完善省科技项目立项及经费预算评审制度。在预算评审的基础上,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项目择优支持。

第七条完善专家参与科技项目管理的机制, 建立评审专家库, 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八条提高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 项目预算全面实行网上申报, 逐步推行网上评审;对项目申报条件、立项及经费安排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探索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制度。

第九条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的监督检查。建立包括财政、科技、审计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项目经费监督评价体系, 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财务审计、项目验收与绩效评价制度。

第十条建立统一的省科技经费管理信息系统, 对项目经费实行预算编报审批、预算执行、检查验收、绩效评价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 强化跟踪问效管理, 同时, 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查询和监督。

第二章经费开支范围

第十一条无偿资助的科技项目经费开支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 包括设备设施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

(一) 设备设施费:指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 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 以及购建项目研发所必须的设施等发生的费用。

项目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 (单台/套/件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 ,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二) 材料费:指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仓储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指支付给外单位 (包括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 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指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指在国内开展调研考察、学术交流、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指开展与项目研发有关的学术技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实施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会议费按照省有关规定从严控制。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为了开展项目研究, 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费用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指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 (如在校研究生) 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按规定标准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 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及其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 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800元/人天,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500元/人天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 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0-400元/人天,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300元/人天标准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 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100元/人个项目,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80元/人个项目标准执行。

(十一) 其他费用:指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上述支出项目之外的其他直接相关的支出。其他费用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 单独核定。

第十三条间接费用是指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不能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为项目研发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 水、电、气、暖消耗, 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 按照不超过项目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 具体比例如下:

1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间接费用按项目统一核定, 由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 协商提出分配方案, 在项目预算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第三章预算编报和审批

第十四条申请省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 申请单位属于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支持对象;

(二) 上年末单位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的3倍;

(三) 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3%, 大中型企业不低于1.5%, 并建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

(四) 符合项目申报所要求的其他条件。

国家和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另有规定的, 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申请省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一般应具有相关领域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等研发条件和能力, 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

第十六条同一项目已获得省科技经费支持的, 严禁重复或变相重复申请不同的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企业 (事业单位按项目负责人) 已承担财政支持的项目逾期尚未结项或验收的, 不得申请新的项目经费。同一项目负责人原则上每年只能承担一个省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

第十七条申请省科技项目经费的单位, 在报送项目立项申请材料的同时, 应当按规定报送项目预算申报书, 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八条省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应当有明确的实施期限和具体、可考核的绩效目标, 原则上一般项目实施期不超过两年, 重大项目实施期不超过三年。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应当编列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 并根据工作进度编制分年度预算。

第十九条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 预算编制根据项目研发的合理需要, 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 项目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

经费来源预算除申请省财政项目经费外, 有自筹经费来源的, 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项目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 其自筹经费不低于总预算的50%。

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 同一支出

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从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列支。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 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 应当根据合同、协议分别编制单项预算, 并由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汇总编制项目总预算。

(四) 项目经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提供预算编制依据并协助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 编制项目预算时, 应当同时申明项目承担单位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 以及从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 并针对项目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 提出社会共享方案。

第二十条项目经费预算申报渠道:省直部门所属单位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主管部门申报, 其他单位均通过所在地省辖市 (省财政直管县) 财政、科技主管部门逐级申报。

省直部门及市、县财政和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对所属单位报送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把关, 确保项目的真实性, 择优推荐, 提高项目质量。

第二十一条项目经费预算编审依托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 实行“两上两下”的管理方式。

一上:项目承担单位填报项目预算申报书, 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

一下: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及预算评审结果和财政预算安排, 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 经综合平衡, 确定拟支持项目及经费额度并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

二上: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核定的经费支持额度对预算进行调整 (单位自筹及匹配资金不得减少) , 上报项目预算书。

二下:省财政会同科技主管部门下达项目经费预算。

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预算书和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下达通知是项目预算执行、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预算执行

第二十二条项目经费按原申报渠道下达和拨付, 并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 应当按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对跨年度实施的重大项目, 经费实行分年度拨付。项目立项时给予前期支持;项目实施期间, 根据中期检查评估情况安排中间补助经费;项目完成后, 根据验收和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后补助。

第二十四条项目承担单位是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 应当建立健全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 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管理中的职责;及时将项目经费下达情况告知项目负责人, 并按承诺落实配套和自筹经费;按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 健全项目经费报账制度;对财政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等其他经费应分别单独核算;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按时提出结项或验收申请, 配合做好财务审计、验收等工作, 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预算核拨项目合作单位经费, 并加强对外拨经费的监督管理。项目合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 并按规定及时向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报送预算执行情况表, 自觉接受有关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执行, 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项目经费, 严禁层层转拨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 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 严禁利用项目经费以任何形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应当将间接费用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统筹安排使用。其中绩效支出, 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人员实绩, 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第二十七条项目经费预算确有必要调整时, 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审批:

(一) 项目预算总额的调整, 应当按原程序报省科技和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 项目总预算不变, 项目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项目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 应当按原程序报省科技主管部门批准。

(三) 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费用中各支出预算如需调整, 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申请, 项目承担单位同意后报主管部门备案, 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在中期财务检查或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 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第二十八条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及绩效目标调整,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负责人、实施期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 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原申报程序报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项目经费实行决算报告制度。项目经费决算应当与项目经费预算的范围和口径相一致, 全面反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项目经费决算报告由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项目负责人编制。

在项目实施期间, 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于次年三月底前分别报送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项目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 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 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决算报告中反映。项目完成并结项或验收后,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按规定编制项目决算报告, 报送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在研项目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结束或因故终止时, 结余经费 (包括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 , 按原渠道收回, 或由承担单位按原申报程序提出申请, 经批准后用于新的项目。

第三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项目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一般由单位按照资产管理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 国家有权进行调配。企业使用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 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项目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项目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 在保障有关参与单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以减少重复浪费,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省财政、科技及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通过项目经费年度财务决算、中期财务检查、专项审计、绩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将检查验收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经费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三条完善项目结项和验收制度。所有省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期满三个月之内提出结项或验收申请。因故不能按期结项或验收的, 应在项目到期前按原申报程序向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 经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 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一般项目完成后报省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结项审批, 重大项目和招标项目由省科技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验收, 或委托市 (县) 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验收, 并将验收情况报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项目验收前, 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项目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应当对照有关规定进行整改。

第三十五条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 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 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项目经批准结项或通过验收后,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项目经费结余不得长期挂账, 不得归项目组成员所有, 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第三十七条省科技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有关规定, 结合项目财务审计和项目验收, 逐步建立科技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及评价结果运用制度。

第三十八条项目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项目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 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作为今后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参加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条严肃查处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对项目经费申报过程中重复申报和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单位和个人, 一经发现, 将按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及时编报年度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未在规定期限申请项目结项或验收的, 省财政、科技主管部门予以停拨项目经费, 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 并予以通报。

对存在弄虚作假, 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 除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以外, 省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省级科技项目的资格, 并向社会公告。构成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科技厅负责解释。

篇4: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究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河南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3

改革开放春风来,农村农民齐花开。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以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建立,实现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抉择。

我国每年有20000多项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巨大,但有关数据表明在实际运用中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仅为5%左右。单就河南省的农业来说,农村人口占到本地区人口的70%,河南作为每年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地区的80%。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但是科技成果转换率的低下已经开始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农产品产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低下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侧效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1.1.1 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脱离了市场需求。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形成配套完整的科技成果体系,不同科技成果相对独立,难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定位,因此不便实施;其次,科技成果多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却没有更大发展,而河南省的农业科学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农业研究所等科研场所,多数拥有高知识水平的研究学者仅注重于职称的评定、薪金水平等,并没有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实践检验、推广,从而造成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应有与之配套的农业科学技术,但由于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加之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跟不上,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1.3 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成果的转化依赖于成果转化中介的服务,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技术与生产力的脱节。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从事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人员过少,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1];其次是农业技术传播者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框架老化,不能为农民提供最有效、前沿的科技成果;再次是因为政府对农村服务体系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人才流失,体系出现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传播。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二是农业的风险性提高。

1.2.1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民的整体素質不高造成了新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河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639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321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2460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滞后,在农村4.97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显然,河南农村的受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1.2.2 农业经济的风险性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经常会受到很大影响,河南地区更是旱灾频繁。农民不敢尝试新的技术,担心投入过多,最后还是要看老天吃饭,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

2 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河南省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成果都相对独立,不能形成很好的农业科技成果系统,即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系。而这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创新,第一个方面是在植物保护,第二个方面是秸秆的处理。

2.1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即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过程中对植物进行保护,而这其中主要则体现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喷洒问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业生产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的应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但在防虫防病方面,却并没有相应高性能、机械化的农用工具,过去农民使用的是背在身上撒药的喷壶,现在虽然做了相应的改进,但只是加长了喷管的长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药喷洒过量的问题,农药的过量喷洒严重危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并不符合绿色环保低碳农业的理念。

2.2 秸秆的处理

农作物成熟后秸秆的处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没有接触到新的秸秆处理方法,农民开始大量焚烧秸秆,虽然焚灰中含有钾,方便快捷,但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且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同时政府相关单位近年来一直严厉打击秸秆焚烧行为,由于地方执法标准的模糊性,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2]。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在收获后直接使用旋耕、深耕等农作方式,在收割完之后直接将秸秆打碎回归土地,或建立沼气池发电站等方法解决秸秆问题,但仍是治标不治本,成效不明显,并隐藏了相关单位暴力执法的可能,加深了社会矛盾。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要从三个方面提高,首先是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系统完备的科技转化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系统化、分类化、专业化;其次是整改专利申请审核标准,以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水平为前提,以实际效益为基准,提升科研单位创新实践水平,抵制转换效果差、低质量、低效率的低水平成果;最后是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研的资金将投入,解决由于资金问题所造成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

3.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有效性,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乡村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增加农民接触前沿农业科技信息的机会,拓展农民农业知识;其次是增加对本地区农民群众的补贴,为农民群众分担一部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再次就是加快农村可耕地流转,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利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形成艾奥瓦州式的大农场经济,在本地区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区,加快农业新科技的推广。

3.3 找准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新方向

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植物保护的改进方式,即防病防虫工作的开展,这是以土地流转集中为前提,改变以往人工手动喷洒农药的操作方式,改用无人机喷洒。无人机工作效率高,使用农药量少、节约人力成本、对环境污染小,也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对于农药喷洒过程中的雾化现象,可以添加相应的沉降剂,降低雾化效果[3]。第二是秸秆的有效利用,应在已有的秸秆处理方式基础上,研发新的处理方式,必须要以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这一思想为前提,满足农民所需,而最符合这种思想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便是将秸秆制作成商品装的化肥,农民可以将自家的秸秆换成化肥,必然会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加上已有的秸秆处理的办法,治理秸秆焚烧的问题应该可以妥善解决。

3.4 发展农业第三方服务机构

農业第三方服务机构是指在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发展专门服务于农业大规模生产的服务机构,不同于传统农业劳动者,第三方机构能积极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前沿信息,运用高度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承包粮食作物的播种、除草、施肥、农药喷洒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负责普及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搭上互联网加农业的便车,迅速向各地区推广。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劳动,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农业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大型农机设备,包括农用大型播种机,收割机,专门负责施肥、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设备等,专业化的操作模式能满足各个阶段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大大减轻了农业劳动者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32-36.

[2]王秀果,刘梅,谢俊良,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途径[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27-128.

[3]鲁鹤.六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将获农贷优惠[J].农村农业农民月刊,2016(9):15.

篇5: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并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旨在推动自主研发或引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支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和其他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先支持拥有发明专利或获得国家和省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通过支持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民间和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支持全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建立起支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科技管理机制和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提出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项目指南和支持重点,统一受理计划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的评价标准,负责计划项目立项的评审、论证工作;审定下达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并监督检查计划项目的实施。

第二章申报与审批

第五条河南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按照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开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指南和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申报。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已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和受过相关处罚的项目;不支持已列入国家、省研究开发计划并得到经费支持,目前尚未结题验收的项目;不支持已列入国家和省产业化计划并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

第六条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申请程序:

1.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条件的项目,由单位独立或者与技术依托方联合按要求报主管部门(单位)审核。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1)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申请书;

(2)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5)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的会计报表,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

(6)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以及企业有关资质证书(生产许可证、入网许可证等)。

2.主管部门(单位)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并按时报送。

第七条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创新性强、处于国内领

先或国际先进;

2.处于成果转化阶段,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经省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或国家法定的行业认定机构鉴定、审定、检测或用户认可(其中药品、农药、电子信息等需要行业许可证类的项目,须获得新药证书、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资格等资质文件);

3.市场前景好、产品的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群,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市、县财政原则上应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

第八条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在河南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3.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自有资金不低于申请资助的转化资金。

第九条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选聘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申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及资金等进行评审和论证,对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下达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并与有关责任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同书。

第三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条项目实施按合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落实自筹资金等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定期报送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依据项目合同对资助项目执行情况组织中期评估和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单位)负责落实配套经费,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监督检查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申请验收。

项目承担单位填写《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验收审批书》,并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固定资产清单和其他相关材料,经推荐部门签署意见后,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技术、经济和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四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三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考核重点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是否较快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是否显著提升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否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对在上述方面及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部门予以适当形式的奖励,并在后续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中优先支持。

第十四条对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依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的;在转化项目实施过程中违反财经纪律,挪用或

挤占转化资金的;或在转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拒不配合各级科技部门监督检查的,将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负责解释。

篇6:河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根据《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立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为此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示范或推广,具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和能够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三条: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其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企业、院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境外资金对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第四条:成果转化项目遵循诚实申报、公正受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科学管理、绩效评价、整合联动、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部门,负责发布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工作,会同财政厅批准项目计划。

第六条:四川省科技厅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成果转化支持项目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工作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成果转化项目资金采取一次性编制预算、滚动支持或一次支持方式给予项目承担单位无偿资助。原则上每个项目支持额度控制在100万元左右,且企业须有5倍以上的自有匹配资金。

第九条:市州及扩权县(市)科技局应当对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资金匹配,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向省科技厅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三章:支持范围

第十条:通过技术转移落户四川的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国家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通过应用开发,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十一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授权发明专利和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权关系明晰,产学研结合,有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示范推广和工程化应用项目。

第十二条:省级认定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的能力建设项目。

第四章: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由省科技厅发布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支持项目范围,申报时间和要求。

第十四条:符合指南要求的项目,由申报单位按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和渠道提供相应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及经费预算表;

(二)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前两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获奖证书、新品种审定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十五条:申报单位应是在四川境内注册的企业法人,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市州及扩权县(市)科技部门推荐(中央部属单位直接推荐),向省科技厅申报。

第十七条:项目推荐单位应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认真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八条:省科技厅受理项目申报并负责项目资料的形式审查,组织有关专家统一进行项目评审。

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查,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报省财政厅共同行文。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合同内容由项目申报书直接生成,作为项目完成情况的验收依据。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合同书签订前,提供资金预算表和匹配资金证明,落实自筹资金、部门计划等项目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条:科技成果及各种无形资产的使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有序地进行,不得侵犯成果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对有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和成果权属纠纷的项目不予立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侵权行为的,将终止或者取消项目的执行,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实行统一预算、核算,专帐管理。第二十二条:建立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审计检查制度,开展立项申报预算评审、经费管理使用跟踪检查审计。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的,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检查验收

第二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12月20日前报送《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情况报告表》。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实施进行评审。

第二十六条:省科技厅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项目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专项合同要求的各项技术、经济和社会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

(三)资金使用(包括自筹、省财政补贴、地方财政匹配和投融资经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四)成果应用、技术再创新成果的水平,以及形成知识产权的情况;

(五)经济、社会效益和市场情况;

(六)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七条:成果转化项目验收后,应在三个月内到成果登记机构备案登记。

第二十八条:因客观原因,承担单位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撤销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推荐单位审核上报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审核,下达意见书后方可执行。已签合同项目经批准撤销或者中止,承担单位应当进行财务清算,方可结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四川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执行。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集免费下一篇: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