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作家学写作

2024-04-14

跟作家学写作(精选11篇)

篇1:跟作家学写作

跟作家学写作(我的还原、对比作文教学法)不一样的表达

1.例文张秋生《故事》(小巴掌童话)

一夜北风之后,清晨,作者看到一只小鸟在枝头歌唱,他写了一篇童话,也是一首诗。他会写什么?(可以自己写,或者先想,整理思路)

昨晚,刮了整整一夜的北风。清晨,风小了。

昨晚刮了一夜的风,你怎么没北风看见一只小鸟,一早就在枝头蹦跳歌唱。北方不明白,他问小鸟:“被冻死?”

小鸟笑着说:“你不知道吧,我的小巢很暖和。”

昨晚,刮了整整一夜的北风。清晨,小鸟依旧在枝头歌唱。

出示原文:

昨晚,刮了整整一夜的北风。清晨,北方疲惫地坐在树干上。

他看见一只小鸟,一早就在枝头蹦跳歌唱。

我昨晚讲了一夜又长又寒冷的故事,你怎么没被冻死?” 小鸟笑着说:“你不知道吧,(诗人小鸟会怎么说?试着说;然后出示)昨晚我的小巢,给我讲了一整夜温暖亲切的故事,我的心仿佛被太阳照着,暖暖和和的„„北方不明白,他问小鸟:“(省略了什么?补一补,补出小巢是世界上最温暖的的地方,再多的寒冷也会被融化为好。)”

昨晚,刮了整整一夜的北风。清晨,小鸟依旧在枝头歌唱。

对比一下,意思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读原文,原文给你什么感觉?

这首诗是在写什么(赞美家的温暖)?

再读读最后两句,你有没有新的收获?(家给了小鸟温暖,给了小鸟抵挡风雨的力量,家让小鸟不惧怕风雨,在挫折打击之后仍然自信、快乐,有勇气面对生活)用一句也可以用几句话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我的家就是)

学着像诗人一样看生活,学着像诗人一样说话,用语文编制童话一样世界。

篇2:跟作家学写作

下面这篇《四季的美》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叙写了一个小姑娘“锲而不舍”学习弹琴的故事。

你瞧,在下春雨时,“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多么奇妙的琴声呀!不由得让“我”产生好奇:“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在夏日的`黄昏,“在那摇曳着荷绿色窗帘的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禁不住让“我”钦佩弹琴人的勤奋。

在天高气爽的秋天,“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荡动着菊黄色的窗帘的窗口里传出来”,进而使“我”赞美弹琴的人的毅力。

在冬天的寒夜,“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又使“我感谢这个弹琴的人”。这样,作者的情感随着四季景色的变化而变换,故事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步步展开,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篇3:跟作家学写作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 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 至于怎么说, 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 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 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 “说”作文变成了“写”作文, 但肖复兴还是没有什么要求, 并在儿子写完后告诉他, 这就是作文, 让肖铁感觉作文不过仅此而已, 没什么难的。同时不忘记表扬他, 哪一句写得好。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 肖铁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就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反观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 老师们唯恐学生轻视了作文, 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学生一听就觉得, 那么重要的作文一定很难, 心里首先害怕起来, 谈何对作文产生兴趣!好不容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作文, 教师这里改一下, 那里删一下, 一眼望去, 满篇都是红色, 仿佛无数的蚂蚁正在吞噬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 感觉自己的劳动全白费了, 没得到教师的半点肯定, 于是再也提不起兴趣写第二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教学, 学生对作文只有畏惧的情绪, 说不定还要加上憎恶, 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这些课程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二、内容选材重童心

在本书中, 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篇肖铁的作文, 取材广泛, 有描写动物的, 有描写风景的, 还有写人的……细细读来, 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但内容具体, 语言流畅, 更突出的是所写内容极富童心。比如写《游无锡三个洞》, 按照成人的写法, 写“清风洞”当然要写风。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 他会觉得风并没有吸引他的地方, 他感兴趣的是一块像小熊爬竹笋似的石头。肖复兴认为, 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 让他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由我们教师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也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写动物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许教师会以权威强迫学生放弃写石头, 告诉他“这是没有抓住特点来写”;也许教师还会好心地提供几篇范文, 让学生“参考”……也许教师们那“先见之明”的指导、那丰富的“教学经验”, 恰恰扼杀了学生纯真的童心, 毁灭了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于是, 学生的作文本上, 一派空洞虚伪的大话, 一副大同小异的框架, 仿佛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教作文, 不正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吗?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式”“特点”而缺失了心灵的参与, 作文再精彩, 也只是一个制作精致而没有血肉和情感的木偶。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珍视童心, 把童真童趣放在首位, 只有呵护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学生才能敢写、想写, 真正做到乐于表达。

三、指导方法重修改

肖复兴在初三时写的一篇习作就得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修改, 后来在插队时写的十篇散文又得到了叶至善先生的修改。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更坚实, 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 并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了儿子。在肖铁上高中之前, 可以说几乎每篇作文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修改, 肖铁才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领悟了写作的真谛。

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上, 修改作文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少教师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学生修改, 就替学生一改了事。这样誊抄到作文本上的作文虽然看上去不错, 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 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其实, 修改作文的技能如同写作文一样, 是需要教的, 从检查有无错别字, 到斟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再到思考选材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清楚、描写是否具体, 都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 学生才会明白怎样的作文是好的, 作文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四、写作训练重方法

怎样训练孩子写作文?肖复兴认为, 单靠练习写作文还不够, 一定要坚持记日记。只有天天练, 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 提高写作水平。肖铁从五岁起就开始记日记, 一直坚持到长大。虽然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很简单也很幼稚, 但却帮助他在作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记日记, 增加了他的写作兴趣, 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这比单纯地教他一些漂亮的词要有用。

可惜, 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每天做题, 也不愿意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试想, 一学期仅靠写八篇大作、十几篇小作, 怎么能练好作文呢?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很注重让学生写日记, 在他的班上, 学生不光上学的日子写, 连放寒暑假都写。由于笔头练得熟了, 再加上教师给予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飞快。并且通过记日记, 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积累了大量素材, 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篇4:跟作家学教作文

一、指导态度重鼓励

肖复兴在儿子肖铁刚学写作文时,让儿子对着录音机介绍印象最深的动物,至于怎么说,可没有要求。由于降低了难度,肖铁把它当成了游戏,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在肖铁上学之后,“说”作文变成了“写”作文,但肖复兴还是没有什么要求,并在儿子写完后告诉他,这就是作文,让肖铁感觉作文不过仅此而已,没什么难的。同时不忘记表扬他,哪一句写得好。正是有了父亲的鼓励,肖铁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就丝毫没有畏难情绪。

反观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老师们唯恐学生轻视了作文,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学生一听就觉得,那么重要的作文一定很难,心里首先害怕起来,谈何对作文产生兴趣!好不容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作文,教师这里改一下,那里删一下,一眼望去,满篇都是红色,仿佛无数的蚂蚁正在吞噬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拿到这样的作文,感觉自己的劳动全白费了,没得到教师的半点肯定,于是再也提不起兴趣写第二篇作文了。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对作文只有畏惧的情绪,说不定还要加上憎恶,与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这些课程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二、内容选材重童心

在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附了一篇肖铁的作文,取材广泛,有描写动物的,有描写风景的,还有写人的……细细读来,我发现他的文章不但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更突出的是所写内容极富童心。比如写《游无锡三个洞》,按照成人的写法,写“清风洞”当然要写风。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他会觉得风并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他感兴趣的是一块像小熊爬竹笋似的石头。肖复兴认为,那就应该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感受,让他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如果由我们教师来指导学生写作文,也许教师会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写动物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许教师会以权威强迫学生放弃写石头,告诉他“这是没有抓住特点来写”;也许教师还会好心地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参考”……也许教师们那“先见之明”的指导、那丰富的“教学经验”,恰恰扼杀了学生纯真的童心,毁灭了学生富有童趣的语言。于是,学生的作文本上,一派空洞虚伪的大话,一副大同小异的框架,仿佛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我们教作文,不正是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吗?如果为了所谓的“模式”“特点”而缺失了心灵的参与,作文再精彩,也只是一个制作精致而没有血肉和情感的木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珍视童心,把童真童趣放在首位,只有呵护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才能敢写、想写,真正做到乐于表达。

三、指导方法重修改

肖复兴在初三时写的一篇习作就得到过叶圣陶先生的细致修改,后来在插队时写的十篇散文又得到了叶至善先生的修改。这些经历使他的写作之路迈得更坚实,也奠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理念——学作文就是学改作文,并将这种理念传授给了儿子。在肖铁上高中之前,可以说几乎每篇作文都经过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正是有了这一次次的修改,肖铁才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方法,领悟了写作的真谛。

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修改作文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不少教师觉得没有那么多时间指导学生修改,就替学生一改了事。这样誊抄到作文本上的作文虽然看上去不错,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也不知道这样写好在哪里,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其实,修改作文的技能如同写作文一样,是需要教的,从检查有无错别字,到斟酌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再到思考选材是否合适、表达是否清楚、描写是否具体,都需要教师细致指导。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学生才会明白怎样的作文是好的,作文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四、写作训练重方法

怎样训练孩子写作文?肖复兴认为,单靠练习写作文还不够,一定要坚持记日记。只有天天练,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提高写作水平。肖铁从五岁起就开始记日记,一直坚持到长大。虽然刚开始时写的日记很简单也很幼稚,但却帮助他在作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记日记,增加了他的写作兴趣,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这比单纯地教他一些漂亮的词要有用。

可惜,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让学生每天做题,也不愿意布置学生每天写日记。试想,一学期仅靠写八篇大作、十几篇小作,怎么能练好作文呢?特级教师管建刚就很注重让学生写日记,在他的班上,学生不光上学的日子写,连放寒暑假都写。由于笔头练得熟了,再加上教师给予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飞快。并且通过记日记,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了大量素材,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除了记日记,肖复兴还有许多关于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比如写人物要抓细节、表达情感用对比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细细研究,好好学习。不过,要在习作教学上有所长进,关键还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习作指导的思想,掌握科学的习作指导方法,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写作。

篇5:跟莫言学写作读后感

好的作家是会讲故事的人,这是整本书贯穿始终的一句话。作者从莫言的人生经历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文字背后的写作密码。这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因她平易、浅显。对写作爱好者而言,有具体的写作指导,可借鉴、可操作。读罢,你会产生重读莫言小说的冲动。如果你是语文老师,读了本书,会对习作教学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成人写作还是儿童习作,道理是一样的。

丰富的生活经历

莫言说:“小说家无论如何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搞创新,不管他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确实还应该有一个生活的底子,万丈高楼还是要从平地上建起来,无论多么大的大树,还是要把根扎到泥土里。无论什么样的天才诗人,他的想象力有多么发达丰富,也不可能脱离现实。”

故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是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他成长道路上的那些经历,那些故事更是写作时帮助他腾飞的羽翼。

上学时,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整天困在屋子里的孩子,脱离大自然,没有跟花花草草和小动物接触的机会,他的生活就是僵死的。补习班里培养不出对大自然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很早提出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我们每星期出去参观或旅行一次,在参观时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

“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

现代化社会里,儿童的自由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周末和寒暑假也被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占满,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在水洼里踩几下水,在土地上蹦一蹦,捉蜻蜓,捞小鱼,挖野菜……最便宜的童年乐趣被昂贵的旅游取而代之,可怜,可惜,可叹。如果有机会,带孩子去田野山涧放肆地疯玩,在自然的怀抱里观察、体验、感受。有丰富的生活打底,表达的欲望就会如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即使苦难却不乏味的生活,是打开写作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用耳朵阅读

2001年在悉尼大学的演讲中,莫言明确提出了“用耳朵阅读”的概念。最早的阅读来自于祖母的故事,后来他不满足于此,听村子里老人讲故事,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讲故事。常常因为听书耽误了干活,于是小莫言就把听到的故事转述给母亲,以弥补心中的不安。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在听和说的切换中,训练了莫言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早期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奠定了通向文学殿堂之路的基石。

这对习作教学有什么启示呢?“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四大支柱,语文的终极目标指向——写,而“听,说,读”是基础。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是打开写作之门的第二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听众。有人听,讲故事的人才有动力讲好故事。老师和家长无非是耐着性子,听孩子兴致勃勃地把故事讲完。

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同样写到母亲坐在月光下抱着我,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我相信,无论古今,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画面都会牢牢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铸成一生抹不掉的回忆。

想象力是灵魂

莫言说:“浮想联翩,类似精神错乱,把风牛马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一起融为一炉,汇成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这就是想象的简单公式和一般目的。”从小辍学的他其想象力为何如此丰沛?作者总结出两点,也就是大量的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和大自然的亲近。想象力是打开写作之门最重要的第三把钥匙。

篇6:管遵华《跟莫言学写作》简介

——莫言的大哥、高密一中原副校长 管谟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阅读和写作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现实中的人和事、书中的人和事,都在我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写作更是促进了我的成长,我写我知、我写我思、我写我愿,写作清晰了我的思维,凝练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人生。

《跟莫言学写作》让我们在阅读中读懂莫言的写作之路,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学习如何写作。我深知,学校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远远不够,阅读和写作应该成为每一名学生自觉的追求。莫言的写作之路,也是他的人生之路,向莫言学写作,更要丰富自我、体验人生、感悟美好、追求真知。

我希望学生们不仅为了得高分而写作,更要为了心灵成长而写作,为了追求人生理想而进行创造性表述。

所以我认真地向大家推荐《跟莫言学写作》。

——北京育才学校校长 刘继忠

成功来自勤奋,读书开启智慧之门。《跟莫言学写作》开辟写作新境界,探索并总结了莫言的14个创作之“道”,为热爱文学和写作的年轻人走向成功递了一把金钥匙。

——山东省政府督学 贾玉德

本书打开了了解莫言小说创作的另一扇窗,从中窥见了莫言行走在文学道路上的独特身影。

——潍坊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陈雪梅

作文水平有高下,写作境界有高低。本书揭秘大师级的创作思想,总结14个写作秘籍。我相信,阅读完此书,你会瞬间开悟,从而让你爱上写作,学会写作,创作出更多佳作,写作境界会更上一层楼。

篇7:跟作家学写作

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抓不住人物特征,千人一面;二是抓不住重点,杂乱无序;三是有形无神。必须强调的是,不能为写肖像而写肖像,人物总是在特定环境中在特定情境下活动的,肖像也应是特定情境下的。

片段回放: 阿累《一面》

(一)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二)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三)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片段解析:

这三段文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肖像的三次集中描写。三次描写由远而近,由粗而细,一次比一次更显其精神。瘦而精神,是鲁迅先生的最大特点。作者第一次写得比较粗放,模糊中见先生“瘦瘦的”,大概的年龄。第二次用“黄里带白”之色,用“好像大病新愈”“瘦得教人担心”来强化瘦的程度,“但是”一转,读者的情绪也随之一振。短短的文字里,也制造出小小的波澜,拨动人心。然后对鲁迅先生的头发、胡须作了描摹。这一次描写作者用了诸如“好像”、“约莫”等副词,使语言富有弹性。第三次描写,去除冗笔,凸显的是精神,用鲁迅带有标志性的“寸头”、“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彰显其个性。三次描写虽是粗线条的勾勒,却形神兼备。尤其是第三次描写,五句话,一句写一个方面,前面三句是整体的白描,后面两句在细微处勾画,胡须呈“隶体”的“一字”,烟嘴的一头熏黑了,观察入微,惟妙惟肖。三次描写虽是描写的同一个人,虽只是遣词造句的些微差异,却没有雷同重复之感,关键在于三次描写作者的观察角度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作者一次比一次靠近鲁迅先生,心情迥异。

仿写要求:

仿写一段特定情境下你的父母、老师、同学或者朋友的肖像,也可以写一个你所见到的陌生人的肖像。注意:特定情境下的,你眼中的人物!150字左右。

篇8:跟语文课本学写作

关键词:语文课本,写作技巧

作文是语文的教学中永远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中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如何学习写好作文呢?其实, 语文课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千挑万选、文章兼美的, 其中不乏大家之作。我们只要用心, 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写作技巧。

一、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 问其原因, 他们说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比如八年级上的第二单元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写普普通通的人, 写身边的生活小事。《阿长和山海经》写儿时的保姆, 抒写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 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台阶》, 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 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 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老王》讲述了作者自己和车夫的交往, 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信客》写两代车夫的命运, 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普通的人、普通的爱, 却深深地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好的文章必然来自生活。我们在学习写作时, 要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事,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惟有熟悉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 惟有熟悉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 发掘其价值意义, 也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大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人, 总会满眼含泪, 并且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区区千多字的文章会有如此的魅力, 令人读得如痴如迷呢?是什么感动了读者?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人物众多的内容侧面和众多内容元素中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慈爱。朱自清父亲的“慈爱”, 正是他为人处世侧面中最有代表性, 最能透出整体神韵的一个元素。生活中, 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等, 都可以触动我们的思绪, 成为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 我们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 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就会突然闪耀出光彩, 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或事件就会突然产生特殊的联系。比如, 写父亲的文章很多, 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 而父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就是他写成《背影》的契机。我们要善于学习, 抓住写作契机, 学会从小处落笔, 以小见大。

三、细微之处显真情

选准写作的“切入点”, 并不等于能把这篇文章写得丰富圆满, 这需要我们通过细致的情节描述来达到丰富圆满的效果, 细节描写则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说,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背影》中的每个细节都很感人, 使读者难以忘怀。朱自清先生很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寥寥几字, 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 表现了父亲强烈的爱子之情。这一瞬间形象, 定格在作者脑海中, 也定格在千千万万读者心中。文中还有一个细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单看这一句, 没有丝毫的感人之处, 但联系背景和后文来看, 就会为父爱感动。当时, 家里祸不单行:父亲差使交卸, 祖母去世, 靠借贷和变卖家产度日。父亲的穿着寒酸: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在这种情况下, 还给二十岁的儿子做紫毛大衣, 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直到现在还闪烁着耀人的光芒, 这和先生精细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在作文中适当穿插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能够扮靓语言, 点亮文章。

四、语言朴实, 饱含真情

教师在评判学生作文时, 有时把语言的优美当作一个标准, 多数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 也常常堆砌一些华丽的语句, 根本谈不上真情实感, 更别谈写真人真事了。这样文章就显得十分干瘪, 缺少生命活力。“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背影》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就是因为它充满了真情实感。作者全用白描记叙事实, 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明白、通俗、平易、朴实, 如与人在拉家常, 自有一股亲切味, 如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进去吧, 里边没人。”四句话都很简短, 意思也很平常。但这简单的话语里头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 但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深情。从《背影》问世到现在虽然已经有好几十年的时间了, 但是它始终被广大的读者钟爱和传诵, 这绝不是偶然的。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 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可见,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文章要先打动自己, 才能打动别人。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不管文章语言是否优美, 自然能够打动人心。

《背影》中还有许多写作技巧:1.表现角度新颖。一般人写人物, 较多地从正面着笔, 或写面部肖像, 或写服饰、姿态。而朱自清先生独出心裁, 选择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 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2.构思独具匠心。为了突出背影, 作者做了精心安排, 用“背影”作题目, 显赫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 设置悬念。快要写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 先做铺垫, 说“父亲是胖子”, 写父亲的衣帽, 又以特写镜头写爬月台的动作, 并用我的眼泪来烘托这个背影。分手时的背影、莹莹泪光中的背影……突出背影, 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 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 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3.详略得当。这又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回家奔丧、南京游逛, 都一笔带过, 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过程, 其中也分主次, 买橘子的过程较详细, 写背影的笔墨, 又特别详细。可见, 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中心。写作时, 与中心有关的就泼墨如水, 与中心无关的就惜墨如金, 或者直接不写。

当然,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没时间也没必要面面俱到, 只要选择最突出的一点, 或者是最容易学到的一点来学习, 并作适当的训练, 那我们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

篇9:提高作文有效方法之跟课文学写作

关键词:课文;写作;故事

课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理解最深的语言文学材料,从这样的语言范例中学习写作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课文来模仿,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写作技巧。

一、积累语言模型

如,在人教版语文八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仅有的八个字不仅是在描写天气,更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表意作用。读者在阅读时,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头脑中会想象一下画面,自然会把读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样,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无限的悲哀之情。讲解完成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此句进行仿写。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学生思考以后仿出了“幽林、曲径、山清、水秀。”通过这样的仿写,锻炼了学生的炼字能力,效果很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这样的炼字组词、构成意境、表情达意的方法,正符合语文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的本质特征。

二、段落仿写

课文中选入的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课堂仿写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难题。“情动方能辞发”当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必然活跃。当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后,写作就成了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需要了。在我们课本中就存在这样的好例子。让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地讲解指导。这样,学生心中的写作热情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自然倾泻在笔端。如《安塞腰鼓》一课,就是例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雨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兼用的修辞,把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声音写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据此仿写,可以锻炼学生对于这两种修辞的运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修辞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更好地表现中心。通过这样一小段的仿写,把作文中的基本思想蕴含在其中。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自然提高。在段落仿写中,教师要找准文章段落的精彩点,对于仿写训练要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要把训练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仿写中紧紧围绕目标。同时,仿写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三、续编故事

续编故事就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从已有条件出发,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展开想象,构思适当情节,把原有的故事持续下去,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续编故事,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作文。在续编中必须读懂材料,抓准中心,这是续编的基础与前提。在续写中大胆想象与构思就是续编的重点与关键。如,在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后,教师指导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学生对于故事的结尾设计出了几种情节:一是骗子被抓、杀头。二是骗子回来后继续行骗皇帝,又得逞。三是皇帝受骗后悔改,认真治理国家。无论是哪一种的续写都能够忠实于原文,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有一种就是改写。把现代诗改写成散文,把古诗改写成现代文章。例如,在讲授完《归园田居》时,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在写作中学生大胆地展开合理想象。他们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想象诗人的衣着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根据对诗人生平的理解描绘诗人的精神世界。在改写中,学生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动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与储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单项训练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经常将某些训练项目分成若干项,逐步落实,然后整合。如,写人的文章,我们会分解成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记叙的顺序我们常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对于这些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学生会感到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但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文章中,借助一定的情境,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提高了写作的效能。如,在学习完《口技》一课后,进行本课写作方法的提炼,教师指出本课的主要写作方法:(1)场面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教师指导有关场面描写的几个因素:①确定的时间,②确定的地点,③较多的人物及活动,④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教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让学生明确四个因素。接着,教师指出场面描写要注意的问题。①场面描写以记人为主,②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全。③场面描写要处理好场内与场外的关系。教师指导后让学生以运动会为具体的情境,写一写场面描写。在描写时尽量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有现成的例子,又是亲身经历的事件,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并且质量很高。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学完《列夫·托尔斯泰》后让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本课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是人物的肖像画,在文章中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重点刻画了人物的眼睛,再结合鲁迅先生《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让学生明确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让人物具体丰满。学习完《阿长与山海经》后,对学生进行先抑后扬写作方法的训练,作者先写了阿长睡相不好等方面的毛病,但通过买《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阿长的善,前面的事为后文做了必要的铺垫。学生明确了哪些是抑的部分,哪些是扬的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结合鲁迅的《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让学生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先抑后扬的写作训练,效果很好。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如果能运用好这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将会发挥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我们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写作技巧。让我们架设课文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写作的思想与技巧,从而提升写作素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王丽琼.例谈跟着课文学写作[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4).

篇10:跟作家学写作

小说的标签在行家眼里一看便知,一位老编辑有句话最说明问题,他说:好小说不用看,用鼻子一闻就知道。

二、小说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说不能有自己的态度,而是要通过小说语言、构架,左右读者的态度。作者永远是第三者,哪怕是用第一人称写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不可靠,想修改出好作品,要塌下心,把自己转换成读者(前提你得是好读者,一流读者),来审视自己的文字。多看名家作品,多看与自己文学气质相近的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不断搁置,不断修改,写出好小说不是件难事。

很多小说作者对小说缺少认识,虽然发表不少,但没有在文坛、读者中产生影响,这种创作就变成无效写作,给社会造成物资、时间上的浪费,给年轻读者带来困惑。并且这种作者往往习惯沾沾自喜,听不进意见,无法沟通。

写小说不要轻易下笔,好素材来之不易,轻易写出来,功力不够,读者只是感觉得还行,这样就白写了。就像是一块玉石,通过好工匠的手,就能雕刻出精品,通过一般工匠的手,就不能雕刻成精品。雕刻完了,玉石(素材)也就定型了,没法还原。所以即便是老工匠好工匠,面对玉石也不会轻易下手。据说有位大师面对一块玉石,光看就看了三年。

一篇篇写出来,发出来,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丝毫声响,全都是无用功,漫天发稿只是混个脸熟,不如把发稿的机会留给新人。

要有一定的写作方向和规划,找准自己擅长的、能够立足站稳的地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花园”式写作。后花园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把自己熟知的环境(社会、生活、人文、民俗)写的过于自我,要注意在写作中适当收放,实现和读者有效沟通。

刘庆邦老师在谈小说创作时,有个“种子说”,就是说,小说产生前提,需要有个种子,这个种子可以是一件事、一句话。有了种子,才能慢慢扎下根,长出叶,培育出小说来。种子是小说的文眼,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小说的精神凝聚点。同样,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小说的一个标志。

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蒙太奇(电影镜头)的转换,由A到B,由B到C,由C到D,很多时候D似乎和这篇没有什么关系,但整篇的彩有时全都出现在D这样的细节上,D使小说的水准得到最大提升。这个说法或许不易理解,有沟通障碍,需要机缘。

我们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坎儿,特烦,实在写不进去,这个时候,基本是到了要紧的时候,这是突破的好兆头,迈过去就是进步。因为艰难,所以精彩。

三、理顺好读者、编者、作者的关系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说作者在对读者“讨巧”的行为过程里,要比诗歌、散文作者艰难。从阅读上来说,诗歌、散文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和谐关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是仆与主的服务关系。从这个角度去认知小说,写小说,小说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读者想看到的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拨动心弦的”、“幡然醒悟的”、“醍醐灌顶”的内容。你要写出这样的作品,就得想办法,忽视和轻视读者都会死得很难看。一个好的作者需要有驾驭读者的本领,这就必须要在学识、修养、见解上远远高于读者。这样你才有能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创作,才有可能知道各种层次的读者需要什么,希望读到什么。

好的小说作者必须得是修为很高的读者,一流读者。这样才能分辨出啥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一流作品。知道了啥是好作品、一流作品,才能写出好作品,写出读者喜欢的一流作品。读者喜欢是王道,连什么是好作品都不能辨识,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

作者和编辑的关系

很多人喜欢研究杂志风格,其实杂志风格就是个标签,基本代表编辑风格,所有有职业感的编辑都希望得到好稿子,除非他恰好和这杂志有仇,正准备辞职离开,或者他骨子里就是个混进文学队伍里来的流氓文人。即便是后者,他也需要好稿子来撑自己门面,实现自己的荣耀。所以说不要担心能不能发表,好稿子是硬道理,好稿子砸倒编辑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简单为了发表,凭借一两篇范文揣测杂志风格的做法不可取。

反过来,编辑必须要为好作品负责,在好朋友和好作品面前我们选择好作品,要把珍贵的版面留给好作品,留给那些籍籍无名潜心创作的作者。在好朋友和坏作品面前,我们要关紧大门。因为一旦把好朋友的坏作品、平庸的作品放出去,不光丢杂志的脸,更丢好朋友的脸,砸两家的牌子。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如果在杂志上常露脸,作品又不入读者法眼,读者下一次看到作者的名字就会跳过去,哪怕以后写的很好也没人看了。

作者自身的养成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小说作者?《都城纪胜》论说书云:“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我的理解是,小说家的职业就是观察人和物,看人心看人性都是透明的。真正的作家对人性的了解大都保有专业的品智,这种与生俱来加后天锤训的品智,使他们对一切周边人甚至陌生人的真诚、虚伪及各种表演,持有一眼看透的能力,他会依据对方的品性对此表示理解、不屑或狠狠一击。

文学要有担当,文学虽然走上商业化,但作者的文字不可以彻底商业化。凭借想象对社会对生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左右逢源、暗藏歧义,都不是正确的写作。个人觉得,还得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智慧地认知和认同现实生活中的大是大非,不能依靠貌似的义正言辞夸夸其谈,拿一些大家均知的简单道理,凭个人喜好和目的智商低下地说理说事。

我一位老师感叹,说“写小说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刚听这句话的时候,十分不解。蒋勋也说曹雪芹是人间的佛陀,整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满满都是慈悲。星宿和佛陀的说法不是要说优秀小说作者有多高大上,而是在说小说作者要想优秀有多么不容易。他什么都要懂,这又无法实现,无法去一一体验。优秀小说作者都无法做正常人,他需要有大关怀、大悲悯,要观照一切。需集心底纯真、善解人意、傲骨悲情、阴险狡诈、恶贯满盈于一身,矛盾重重,饱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沉重的思想压迫。

四、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早期说法是,小说比散文有情节,比故事有品位。现在散文中的情节细节也很多,故事也越来越接近小说,小说可以固守的阵地就大致剩下结构和语言了。

如果拿棋类比方写作:散文是跳棋,入手简明快捷,偶然性大过水平;诗歌是象棋,技术一定要延伸到虚空之外,一步一个坑,三步五个坑,像月球的脸;小说是围棋,一开始你就知道它要干嘛,接下来又不知道它要干嘛,每颗子都有用,每颗子都有死掉的可能。

说实际点,小说是描述,故事是讲述,散文是倾诉,诗歌是控诉。故事因为需要快速展开,所以是讲述,小说需要语言艺术的构成,所以是描述。小说是由点及面,散文是由点到点,故事是由面及点。诗歌得把自己写进去,散文随意进出,小说得把自己写在外面。

(以上说法不准确,可意会。)

五、要关心政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电影《茶馆》的墙上贴着“莫谈国事”,今天,有许多媒体平台也对“谈国事”进行潜规则,很多人尽管没有明着提倡远离政治,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政治真实的影子;有的杂志干脆就标明:不收抗日的稿子,不收官场的稿子,不收对社会不公提意见的稿子,说白了,就是跟着政治气候走,不收有政治标签的稿子,防止受牵连,吃瓜唠。

政治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从事写作,不管你是写诗歌、写散文还是写小说,也不管你是写爱情、写风景还是写感悟,都离不开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体验。没有政治,哪来社会?没有社会,怎么可能会有文学?一个人不关心国家、不了解社会、不留心政治,他作品的生命力就不可能存在。不说国家,不谈政治,不评社会,这样的作品不否认有暂时存在的价值,但绝对没有存世的意义。

篇1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

1.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2.写作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囚绿记》

1.作家作品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院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7月21日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2.写作背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跟作家学写作】相关文章:

跟名家学写作04-20

和作家学写人教学设计12-17

和作家学写人教学设计05-04

跟写作有关的论文题目05-08

老作家04-23

随笔作家05-03

美食作家范文05-16

听作家讲课04-13

金波作家简介04-14

动物作家简介04-15

上一篇:大德镇东坪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下一篇:大自然的语言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