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呐喊之宣传

2024-04-09

为教师呐喊之宣传(共8篇)

篇1:为教师呐喊之宣传

社会对教师的正面报道少的可怜,可负面报道满天飞,要知道这也是对孩子的一个教育,让孩子只知道教师的黑面,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舆论?

[经典对话]: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回答1:你孩子读清华、北大了吗?

回答2:干脆你去当公安部长或国务院总理算了。按照这句话推导不是也可以说:“没有破不了的案件,只有干不好的警察”;“没有管不了国家,只有干不好的总理”。

2、考核教师要求学生优秀率保持多少或者年年增长。

回答:别来这一套,祖师爷孔子三千弟子,才72贤人,他的优秀率才2.4%。

3、你们老师没有把我们的小孩子教育好

回答:我领的不是超人的工资。你们俩父母能打能骂教育一个小孩都搞不定,还敢指望我们几个人教育好一个班级五六十号小孩?

4、老师不要抱怨了,你们假期这么长。

回答1:你要感谢假期,不然你的孩子可能是文盲,因为没有假期也就没几个人当老师了。

回答2:没有放假,你孩子愿意吗?小孩12年没有放假连续上课,你答应吗?

5、老师一周才上几节课,比我们每天上八小时舒服多了。

回答:你知道上课要备课吗?下课要改作业吗?两个班一百多个学生的作业的批改多久吗?你知道早自习、晚自习吗?

6、老师上课很轻松吧

回答:上纪律好的班级就像是演讲,平均每天两节课,就是演讲一个半小时。上纪律差的班级就像在跟人吵架,每天吵一个半小时,你试过吗?

7、老师工作不错了,钱也不少吧?

回答:见过老师考公务员的,你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吗?

篇2:为教师呐喊之宣传

放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中学记忆,拿起鲁迅重读。

那个印象中有着坚硬的下巴,坚硬的胡子,冷峻的脸的战士鲁迅,变得温情起来,不再晦涩,仿佛能够与他坐近,慢慢倾谈。

社戏,让我看到他儿时的欢腾,看到一群泥鳅一样的孩子奔跑时露出的牙齿,玩耍钓虾时的认真。读到故乡的结尾,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同学齐声朗读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忘了是和哪个班的同学共同读过,只是那朗朗的读书声,总在耳边萦绕。嘴里不自觉的读出声来,我躺下,听船底潺潺的水声……阿Q是很喜欢的一篇。药,白光,明天,读来虽有些沉重,也拉进了和作者的距离。

篇3:为教师呐喊之宣传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广为流传, 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专业书籍中, 也是相关研究的引证材料。但是我们不仅对詹姆斯·密尔了解甚少, 关于他的《论出版自由》也鲜为人知。在吴小坤翻译了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后, 詹姆斯·密尔以及他的自由思想开始广泛为国内学者所熟知。仔细阅读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 他在文章中提出的诸多看法除了对当时的英国宪政历程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外, 在理论上也为表达自由从“真理论”转向政治表达自由奠定了基础。他首创性地强调从政府和个人两个不同的范畴, 突出表达自由的内涵, 并且揭示了新闻的政治功能。这些在表达自由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不仅如此, 詹姆斯·密尔提出的言论自由的法律和道德规范问题、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大的关照和借鉴作用。

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的言论自由观实质相同, 但是在理论依据、内涵特点、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行文风格上存在差异。詹姆斯·密尔的思想是对其的传承, 但同时是一种历史的推进。

一、不同的时代语境

(一) 弥尔顿的时代——自由主义思想萌芽的时代

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言论自由观的差异受不同的时代语境的影响。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出版于1644年。如弥尔顿所言, 对出版自由的控制由来已久, 在古希腊时期, 有关亵渎神灵、无神和诽谤的文字都曾遭到查禁或焚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版权被牢牢控制。在他提出出版自由思想前100余年里, 英国政府设立了出版许可制、书报检查制和星法院法庭等来限制出版自由。正是这样表达极度不自由的时代, 给弥尔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使他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 呼唤理性、自由与民主, 同时也使得他形成了在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出版自由思想。

(二) 詹姆斯·密尔的时代——自由主义思想逐步成熟的时代

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出版于1811年, 比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晚了167年, 这个时候的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自由主义思想从萌芽形成到逐步成熟的阶段。表达自由在此时突破了传统的自由主义自然权利观的主导, 成为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鲜明旗帜。19世纪早期, 欧洲经历了重要的政治性历史转折, 英国的议会模式、政府形式、政治体系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公民选举权利和表达权利等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 詹姆斯·密尔等自由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对国家功能和个人自由权利进行审视。詹姆斯·密尔面临的不再是弥尔顿所面临的言论出版自由的获取问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英国的社会变革使得詹姆斯·密尔站在国家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和个人的自由权利。他将表达自由置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相异相交的范畴内加以考察, 并从法律的视角探讨了表达自由的限度问题。他在《论出版自由》中特别强调对个人自由权利侵害的关注, 并且将出版侵害的范畴分别放在个人和政府两种不同的领域进行讨论, 并提出了防止出版侵害的办法。詹姆斯·密尔是站在个人权利立场上表达自由的维护者。他说:“出版自由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没有它, 良好的政府就得不到保障。”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他们的自由观呈现出差异性, 其内涵特点各有不同, 但是又殊途同归。

二、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言论自由观理论内涵特点不同

(一) 弥尔顿的言论自由观

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主要在于批判出版许可制, 他认为检查制度难免误禁好书, 而误禁好书则无异于误杀好人。[3]他说:“许多人的生命可能只是土地上的一个负担, 但是一本好书则等于把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熏制珍藏了起来, 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不错, 任何时代都不能使死者复生, 但是在这种损失并不大, 而各个时代的革命也往往不能使已失去的真理恢复, 这却使整个世界都受到影响。”[3]“我们看到, 有时候像这样就会犯下杀人罪, 甚至杀死的是一个殉道士;如果牵涉到出版界的话, 就会形成一个大屠杀。”[3] (其实笔者觉得这里渗透了他精英主义的立场) 而对于如何确立出版自由制度, 弥尔顿没有提出有力的建议。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这样评价:“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论点, 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全面论述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 但在当时提出了强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论点。”[1]施拉姆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弥尔顿给予充分的肯定, 是客观的, 同时又指出了弥尔顿对言论自由限制原则论证的疏忽。

弥尔顿言论自由观的支柱是他对人类理性的崇尚。他把上帝摆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帝赋予每个人以理性, 个体的人因此具备了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言论的自由辩论, 就能够催生真理。有学者研究指出, 在《论出版自由》中, 真理出现了46次, 上帝出现了34次, 出现频率远高于出版, 印刷和自由。[3]弥尔顿所谓的真理虽然表面上是来自理性的个体, 而本源则是上帝。在弥尔顿眼里, “真理曾随圣主一度降临世界, 其形态十分完美而灿烂夺目”。他的出版自由观具有浓重的神学色彩。由于持有这种神学真理观, 从某种程度上讲, 弥尔顿主张建立在宗教宽容基础上的表达自由, 他认为罗马天主教和当时影响很小的新闻工作者不符合他的诚恳标准, 所以拒绝给这些人以充分的自由。这既体现了弥尔顿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态度, 也体现了他的精英主义立场。他曾在《为英国人民申辩》中指出:“凡是不能自制的人, 以及由于心智愚钝或错乱而不能恰当地管理自己事物的人, 不配享有崇高的出版自由。”他的这一观点在《论出版自由》中也多有体现, 他多次使用“一个谨慎而明智的人”“每一个成熟的人”“所有成熟的人”等措辞。他认为只有成熟而理智的人才能充分享有和行使出版自由。

(二) 詹姆斯·密尔的表达自由观

反观160多年后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 我们看到的是对弥尔顿很多思想闪光点的传承与延续 (他指出任何人作为裁判都是不安全的;让任何人代为选择对于公众来讲都是不安全的, 因为正确与错误的意见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志, 因此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观点, 要同样自由地公开) , 但同时也是对弥尔顿思想的一个历史性的推进。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包括四部分的内容:一是研究的性质与目的, 这相当于一个总论;二是有关个人权利的出版侵害;三是有关政府的出版侵害;四是对讨论自由的限制以及对它的破坏。

1. 提出了出版侵害问题。

詹姆斯·密尔提出了出版侵害的问题, 并细致界定了关于个人权利的出版侵害和关于政府权力的出版侵害。他站在权利保护的角度, 认为媒介不仅是保护权利的一种工具, 同时也对权利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侵害。[4]他认为:“出版作为一种工具, 特别能对名誉造成侵害, 并且对政府执政行为产生影响, 但却对其他方式的侵害并不明显。”[4]詹姆斯·密尔在他的那个时代提出名誉侵害权问题, 可以说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 并且影响了近当代的新闻自由思想史进程。不仅如此, 他还提出了个人受到出版侵害时应获得补偿。在这里, 他还提出了一个至今对我们来说仍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不违反真实性的非难是否应该算作出版侵害。这与我们当下的新闻报道真实性和侵害名誉权之间的问题高度类似。

2. 提出防止出版侵害的措施。

他提出的防止出版侵害的措施, 一是法律, 二是道德或者说信仰。这一点与弥尔顿所提出的“成熟的、理智的人可享有出版自由, 他们能正确地分辨好坏, 善恶”不同。弥尔顿寄希望于人的理性、人的成熟的心智。但是詹姆斯·密尔说:“没有什么不道德的行为可以逃过公众的眼睛, 并且他们会以憎恶和轻蔑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行为。从这一点来看, 高尚且持续的观察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即信仰有时候可以被看作是对道德的重要援助。”[4]同样, 他在《论出版自由》中将“个人”和“财产”的概念引入媒介权利侵害的解释之中, 并从法律的角度考虑, 主张建立一种像惩罚偷盗或杀人行为那样的一种法律体系来对权利侵害行为作出惩罚的具体规定。可以说, 在提出如何保障出版自由方面, 詹姆斯·密尔比弥尔顿更进一步。

3.“出版自由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 是对人类利益的最佳捍卫。

”在《论出版自由》中, 詹姆斯·密尔指出自由地传播信息是对公民利益的必要保障。“好的选择要建立在良好获知的基础上, 获知越全面越确切, 做出好的选择的机会就越大, 不当的利益就越难以维系。如果信息不能在人们之间完全自由地传播, 人民如何才能很好地了解那些代表他们做出选择的人及品质?”由此可见, 密尔在论述出版业作用的时候, 他的阐述里可见现代知情权的概念。他说:“出版自由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 是对人类利益的最佳捍卫。”这与弥尔顿的自由思想有相通的地方, 不同的是詹姆斯·密尔把自由上升到了一种政治权利的高度, 它不仅仅具有神学色彩和意义, 而且能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政治的进步产生助推作用。

4. 论述了表达自由的限度问题。

言论自由是否具有边界呢?詹姆斯·密尔在《论出版自由》中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复。詹姆斯·密尔对表达自由限度的论述是其表达自由思想中最为核心且最有价值的部分, 他的贡献在于, 他指出了表达自由应该有适当的界限, 我们在提倡出版自由时, 要谨防出版侵害问题。不仅如此, 詹姆斯·密尔还提出了界限划分的标准, 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在表达自由问题上的某种冲突。在他的年代, 自由主义思想已经逐步成熟。在人们对自由的崇尚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新闻出版业对权利的侵犯, 并且提出了用法律手段防止这种侵犯,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开创性意义。[5]詹姆斯·密尔认为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不得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 倘若他人权利受到了侵犯, 则实施侵害的一方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道德的审判。詹姆斯·密尔关于表达自由限度问题的论述为新闻出版自由概念下的法律制定指出了方向。但同时他又认为, “如果为了防止权利遭到破坏, 而必须对造成若干侵害的每种手段都进行分类定义的话, 那么这部惩罚法典就无休无止了, 通常情况下, 这些手段或方法并非关键, 而侵害行为本身及对侵害的警觉程度才是本文考察的根本目标”。可见他提出表达自由限度的问题并非是要限制出版自由, 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出版自由。对自由的追求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把詹姆斯·密尔的论述与约翰·弥尔顿进行比较, 弥尔顿也呼唤出版自由, 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要使用出版自由来发现真理。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被称为言论自由思想史上的“真理说”。詹姆斯·密尔则认为实现出版自由能用其来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的权利的行使, 他的出版自由思想实则是功利主义表达自由观。同时, 在对自由权利的追求中, 詹姆斯·密尔提出了出版侵害、自由限度等问题, 也都是和弥尔顿思想的宗旨——出版自由殊途同归的。他们都是对出版自由进行鼓与呼。

三、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在行文风格上的区别

(一) 弥尔顿——慷慨激昂的斗士

在行文风格上, 读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倍感酣畅淋漓, 不管是正面的说理还是反面的论证都有慷慨激昂、文釆飞扬的感觉。虽然通篇里面充斥着圣经里的各种人物和事件, 但是也不影响对他思想的接触, 比如他对书籍传播的善与恶的知识表达 (P18-19) :“我们知道, 在这个世界中, 善与恶几乎是无法分开的。关于善的知识和关于恶的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千万种难以识别的相似之处, 甚至连赛克劳碌终生也捡不清的种子都没有那么的混乱。在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 善与恶的知识就像连在一起的一对孪生子一样跳进世界里来了。也许正是这一劫数, 亚当才知道有善恶, 也就是说从恶里知道有善。”他还说:“如果一种善是隐秘而不能见人的, 没有活动, 也没有气息, 从不敢大胆地站出来和对手见面, 而只是在一场赛跑中偷偷溜掉, 这种善我是不敢恭维的。”弥尔顿所用的一切修辞, 反复的论证, 都是为了表达他希望出版自由的诉求, 但这一呼吁绝不是干巴巴的, 令人乏味的。正如林语堂先生评价弥尔顿的风格 (他在《林语堂文集》里评价杜甫, 说杜甫酷似弥尔顿) , “既是虔诚的哲人, 又是仁厚的长者, 学富而文工, 以古朴之笔墨, 写丰厚之情思”。

(二) 詹姆斯·密尔——冷静拘谨的说理家

相比之下, 詹姆斯·密尔的行为风格要晦涩得多, 他的整篇的表述方式也要拘谨得多。 (而本书的翻译者吴小坤认为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出》鲜为人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写作文风使得他的文章晦涩难读, 为思想的传播和语言的转换带来了障碍) 同样是表达要让正确和错误的意见同时公开, 参与讨论, 密尔措辞相对冷静。“于是我们得出如下重要结论——让任何人代为选择对公众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因为正确和错误的意见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志, 因此, 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观点, 要同样的自由公开。”他就像一个冷静而理智的人在告知你一个事实。从阅读体验上看,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让人热情亢进;读詹姆斯·密尔的《论出版自由》使人冷静沉思。

四、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表达的自由观对于当代的启示和意义

当下媒介发展迅速, 尤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 有人认为, 观念的公开市场在网络时代不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渴望。马克·波斯特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 公共交往越来越少地在地理场所进行, 而越来越多地在媒体中展开。互联网出现后, 这一点尤其明显。王四新指出互联网更有利于表达自由的实现, 这是由于互联网在信息控制、准入门槛、表达成本等方面给了表达者前所未有的优势。

从互联网发展的近些年来看, 各种问题凸显, 如侵犯隐私、名誉侵权、煽动犯罪、挑衅滋事等问题层出不穷, 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信息传播的自由问题。同时, 有研究指出, 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互联网的出现扩大了表达自由, 在某些方面, 它反而加大了信息监测的可能性, 这一方面是源于互联网的技术特征, 使得监测变得容易;另一方面, 是政策对信息污染、网络谣言等的整治。互联网媒介环境带给了我们更广泛平等的传播自由权利, 与此伴生的是滥用自由所导致的各种问题。这使得我们在追寻自由权利的同时, 也不禁在思考自由是否应该有边界?如果有, 它的边界应该在哪里?

带着这样的疑问, 笔者不禁在想, 如果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一起生活在我们的时代, 弥尔顿是否仍在热切地呼吁言论自由, 詹姆斯·密尔是否在倡导表达自由的同时依然冷静地指出表达自由的限制问题呢。但是我们应看到他在《论出版自由》中得出的结论:“出版自由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没有它, 良好的政府就得不到保障。”同样, 在斯宾诺塞看来, “最好的政府会容许哲理思辨的自由, 正不亚于允许宗教信仰的自由, 虽然言论可能有损于权威, 毫无限制的个人自由也极其有害, 但是如果个人的行动自由可以被剥夺的话, 思想自由也不应被剥夺。因为, 每个人都有理智的天然能力, 也不必求助于什么神奇的外力, 而且限制人的自由判断的理智, 那会使科学和艺术得不到什么创获”。[6]

阿特休尔曾评价说, 对于约翰·弥尔顿来说, 自由是通向真理的方式, 对于约翰·密尔来说, 自由是人类热望的终点, [7]而在笔者看来, 对于詹姆斯·密尔来说, 自由是权利实现的阶梯。比较弥尔顿和詹姆斯·密尔的言论自由观, 虽然他们所处不同时代在理论内涵、理论依据上存在差异, 但都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诉求和时代的精神, 都为人类争取言论自由的斗争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拉姆, 弗雷德里克.传媒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8, 9-12.

[2]杨思文.詹姆斯·密尔《论出版自由》思想意义的现代诠释[J].新闻界, 2012, 28 (04) :77-80.

[3]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吴之椿,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44-46, 16-49, 32-33, 28-29.

[4]詹姆斯·密尔.论出版自由[M].吴小坤, 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2-3.

[5]姜华.从良心自由到出版自由——西方近代早期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形成及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35 (08) :92-104+128.

[6]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14-15.

篇4:呐喊 之读书报告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提到的一句话,也是本人最为喜欢的一句话。鲁迅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本小说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鲁迅作《呐喊》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先生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深层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鲁迅的一生是成功的。他选择了许多正确的道路,在历史上留下了隽永的一笔。鲁迅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艺术表现力,至今无人超越。鲁迅的文学艺术是自然,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他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可想而知,但艺术是自然的流露,真正的艺术是不需修辞的,鲁迅做到了这一点。鲁迅的文章有十分独立的尊严,正如当年文学聚会时,徐志摩一来从不谈文学而只谈喝茶穿衣、打牌玩鸟一类的事,文学社顿时就热闹了,于是鲁迅骂徐志摩是流氓。鲁迅是从不吝啬用文字表达愤概的,因此有人形容他的文字如一道闪

电,正能刺中人心怀。鲁迅的文学思想性深,他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广泛地思考,他从溃败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然而又朝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致力于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鲁迅的号召力影响力强,在当世难以匹敌,他是毫无争议的可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这已被世人共认,从当时到现在,他的影响还在延续,这是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家中少有的。鲁迅的渗透力强,在许多文学巨著上都能看到对鲁迅作品的精辟理解,均有独到开先河之风,鲁迅的文学几乎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篇5:辞职信-之离职员工之呐喊篇

离职员工前的最后呐喊:

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

1、钱,没给到位;

2、心,委屈了。

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仔细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为管理者,定要乐于反省。———马云

离职总结如下:

1.我才到公司,遇见公司旅游,要我半价,不能作为正经员工享受。这叫排外。

2.公司经常搞中层培训,我,是底层去不成。这叫失人心。

3.公司涨8%,我差几天达不到条件。垂直的很。

4.荣昌有人想叫合川停工就停工,这叫狗拿耗子,权限不明。

5.新派的垂直领导,不经商议表决,遥控指挥,这叫辱人之志。

6.年终聚会,只有中层以上干部可带小孩,这叫两极分化。

7.质检部公司应定期免费培训,持续提高个人与整体素质,不管在公司与离开公司都能独挡一面。这叫与公司共贏。

8.工作有辛劳,完成阶段性工作无表彰,小怨不敕,大怨必生。

9.干与不干一个价,事情越多,工资越低;不管干事,只管资料做得好,是非不分。

10.领导推卸责任,工作打太极,这叫不负责任。

11.领导不懂乱决定,这叫瞎搞。

致此:

篇6:为绿色呐喊

有这样一本书, 掀起了一场运动, 引起了社会深刻改革, 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寂静的春天》, 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它警示世人, 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 一书一运动。作者蕾切尔·卡逊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 她备受争议却惊醒了整个世界, 开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先河;她将世界领上这条保护环境, 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新路, 使得人类的活动从盲目渐渐过渡到理性, 将人类的目光引向真实的内心需求——人类文明的发展, 不是对自然的索取与掠夺, “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才是永续发展的主题。任何灾难的开始都是潜伏于不起眼的萌芽之中, 一点点的积累终将会形成灾难的爆发。我们庆幸有这样的声音警醒我们的错误, 将灾难扼杀于萌芽。

曾几何时, 在化石能源的助力下, 人类经历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一百多年的高速发展, 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还要丰富的财富。在一百多年后,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会造成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巨大的灾难。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现有高碳经济模式的开创者, 英国率先高举发展低碳经济的旗帜, 发出向低碳转型的呼声, 并成为该领域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今天, 为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 世界各国正在积极行动, 欧委会已经启动制定了2030年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框架相关工作;美国正在逐步完成预定减排目标向低碳转型, 碳排放也降至近20年最低;而在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已经成为大力推行的国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与任务。2013年, 中国环境保护部将在环境信息主动公开上加大力度。

未来, 如何在节能减排、能效提升、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突破, 探索适宜中国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近几年来, 中国政府、学界、企业以及民间积极参与低碳进程, 历经曲折, 却也取得不少成绩;在不同领域, 低碳的呼声渐现, 这也是所有低碳人所期待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且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 发展低碳所遭遇的阻力巨大, 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收获必然更加丰硕, 将会福泽我们的未来。

本期《低碳世界》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 为广大读者解析能源领域的谜题与困惑, 探寻中国式的低碳发展之路。《专题》栏目, 则以建筑节能为出发点, 向读者展示别具一格的绿色建筑与住区。

当下, 我们呼吁更多“绿色公民”的出现, 呼吁全社会的“绿色公民”有所行动。在构筑“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下, 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使命, 搭建政府、民众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 推动低碳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春天, 让我们一同把绿色的种子播洒, 发出属于你的呐喊。

篇7:为产业呐喊,为虚商喝彩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两周年来, 可以说是成绩斐然。截至2015年12月底, 42家获得试点批文的转售企业中, 共39家企业正式放号。移动通信转售用户总数达到2050万户, 占全国移动用户数的1.5%。单从单月净增来看, 自2015年3月起,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连续9个月每月净增用户超过100万户, 其中10月和11月每月净增甚至超过200万户。移动转售用户规模突破100万用了6个月, 从100万到1000万用了9个月, 从1000万到2000万只用了4个月。

截至2015年12月底, 共有7家转售企业用户超过100万, 已实现了群体突破。从单个运营商来看, 目前用户最大的虚拟运营商蜗牛移动仅经历一年半左右的发展时间, 移动用户已达到400万户。从国际上看, 单一品牌在一个国家发展四五百万用户就是非常大的移动虚拟运营商了。从用户规模角度看, 我国大型虚拟运营商已经在全球占据较为领先的位置。

此前市场对中国移动通信转售市场一度不看好, 如今事实证明, 这一市场如旭日东升, 正喷薄而出。在会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电信行业研究部主任许立东对国内移动转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分析, 他预计2016年转售业务将全面开放, 用户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净增2000万以上, 达到4000万户以上, 市场份额达3%左右。

对比国际上移动转售企业的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达到了预期目标, 民营资本主导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实现了顺利起步。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除了我国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市场外, 各方努力功不可没。当然, 这些转售企业拥有独特的竞争能力和高昂的积极性是取得这一成绩的主要原因。在“2016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高峰暨虚拟运营商太湖论剑”上, 我和与会的30多家虚商当家人聊起2016年的发展, 他们都充满信心, 当然他们对这一市场也有很清醒的认识, 对下一步如何做也有了详细的规划, 拓展细分市场成为统一的认识。

所以, 我们要为移动通信转售试点以来39家虚商取得的成绩喝彩。作为通信行业权威媒体, 通信世界全媒体一直高度关注和支持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此次举办“2016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高峰暨虚拟运营商太湖论剑”, 也是为虚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正如巴士在线创始人王献蜀所言, 42家虚商之间不是竞争对手, 各家虚商的对手还是各自传统主营领域的竞争者, 虚商要利用好通信能力, 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所以, 42家虚商才能如此团聚在太湖畔, 论道产业发展大势。正是因为产业界如此团结协作, 移动通信转售产业才打开了新局面, 创造了好成绩。

让我们为产业发展呐喊, 为虚商的努力喝彩!

篇8:为教师呐喊之宣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在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 发展还都未成熟。四十分钟都让他们严肃地坐着, 认真听讲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学习的效果也不会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来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 只有在教与学的碰撞中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 这种学习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 主要意义在于学生课堂的体验。课堂不是军营, 不需要严厉的纪律。学生是在学习知识, 而不是学习武术。所以, 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只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才能为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还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 让课堂多一些幽默、多一些轻松、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

课堂的活力在哪里?在课堂里, 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攀登、去跋涉、去创造,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造活动的天地, 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要做到这几点, 绝对权还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微笑的表情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应该是和蔼的、时常微笑的, 这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 从而愿意接受教师和知识。反之, 若教师自始至终板着面孔或紧皱眉头, 就会使学生感到压抑, 从而感到难以接受, 无形中对教师讲的知识产生排斥情绪, 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硬。

二、幽默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语,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消除紧张和疲劳, 融洽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 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 使学生不乐意听, 甚至昏昏欲睡, 对于那些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要打破这种局面, 靠老师的训斥恐怕是不行了, 但如果运用一点幽默艺术, 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有幽默感的老师, 是一尊雕像, 没有幽默的生活, 则是一潭死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去寻求契机, 恰当把握和运用好幽默艺术, 把课堂上的情趣和理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笑声, 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 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学习。

三、激情的讲授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绝对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激情, 心不在焉, 学生则也不会有多大的心情去听课, 这样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没有激情的老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

四、巧调学生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 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在创造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 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专家对生命意识的论述, 启示我们,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针对教学过程中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突出一个“活”字来。但“活”也是有前提的,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 做到活而不乱, 动而不滥, 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为教师呐喊之宣传】相关文章:

为运动会加油呐喊的祝福语04-19

呐喊归纳04-18

读呐喊随笔04-22

呐喊练习集锦04-23

时代的呐喊05-07

民族的呐喊05-20

呐喊读书笔记经典07-10

呐喊读后感04-27

为水呐喊作文04-30

呐喊彷徨语言特色05-05

上一篇:捆绑联盟学校汇报下一篇:观明星家庭节目论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