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全册

2024-04-22

七年级科学下全册(通用6篇)

篇1:七年级科学下全册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查找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四、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间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自学内容: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亲,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父亲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吧!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艰难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闯过去。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小说始末。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又深深眷恋的感情。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在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的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结论: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的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飘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的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年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至。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巩固训练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内容。

一、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展开讨论。

2、出示问题组: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境?这预示着什么?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明确: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历中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弟弟妹妹只是自顾自的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的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很害怕变成大人?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你的体会?

2、你有没有我类似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三、拓展延伸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对自己的成长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有些甚至会铭记一生。老师首先应该从记忆宝库中提取,激发学生产生共鸣。让本课成为情感交流课,认识加深课,思想反思课。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

一、伏笔的讲解;

二、两条线索的简介。选取重点段落加深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应该整理发扬。丑小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自学内容: 了解作者简介。

读课文,了解丑小鸭的成长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你听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的故事吗?请学生简单复述。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篇经典的童话――丑小鸭

一、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2、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草 铰链

木屐

飕飕

迸出 讪笑 听写:沼泽地 嫉妒 释义:排挤

二、整体感知 来势汹汹 弥漫

1、速读课文,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丑小鸭的流浪生活为线索。

2、依此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三、研读课文,把握丑小鸭形象。

1、丑小鸭之所以称之为“丑”,是哪些人认为它丑呢?丑小鸭内心会怎么想?由此你读出丑小鸭是一只怎样的小鸭?

雄吐绶鸡、野鸭们、公雁

活动形式:

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描述,模仿嘲笑丑小鸭的语气进行朗读,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公雁的语气其实是一种讽刺嘲笑。

2、想象丑小鸭的内心活动。

3、分析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是一只乐观、善解人意、坚强、不愿意牵累别人、单纯、善良、不抱怨别人、容易满足的小鸭子。

2、除了受到人和动物的打击和嘲笑之外,丑小鸭还遇到了哪些其他的困难?(1)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2)受到了老太婆的威胁,要他生鸭蛋。(3)受到了小屋里小孩们的戏弄。(4)受到了猎狗和猎人的威胁。

在这些困难面前,丑小鸭是如何面对的?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永不放弃

3、丑小鸭完全可以在老太婆家住下来,他为什么还要选择离开?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常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这两者有什么象征意义? 丑小鸭象征着没有靠山,没有特长,缺少亲情关爱的弱小者。他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不沉沦,不畏困难,不屈地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白天鹅象征经历艰难困苦而取得成绩的人。

2、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自强、自立中成长。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处处受到排挤、嘲弄、打击,但他始

篇2:七年级科学下全册

第4课.《孙权劝学》

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①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多)呢?)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 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② 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1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1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第8课

木兰诗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 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只。(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

① 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帝在大规模征兵,)

① 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 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以后替代父亲去征战。)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 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到集市上去买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驾牲口的鞭子。(这里是互文的写法,其实应该是到集市上一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出征准备的匆忙而有序))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① 旦:早晨。②但:只。(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 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 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 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的越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的关卡。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 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

①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 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房的床上,(这里是写两间房子干不同的事,因为木兰出征很多年回到家,要看一看家的各处)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同伍的士兵(对着窗子的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一个灶吃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第12课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 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无人能比,他也以此自我夸耀。)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

① 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曾经在自己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久久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十支箭中了八九支,)

中八九,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 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只是微微点头。)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 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① 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 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用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的用勺子把油灌注进去,从钱的孔进入,而钱没有湿。)

① 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1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翁走。)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 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

(三)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

(四)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 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 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 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 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1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① 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① 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21教育网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涯(崖)作(做)

第24课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 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② 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1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 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① 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

① 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 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

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1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①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①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 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

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篇3:插图在七年级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了直观性的教学效果

插图使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表达方式。插图的呈现给我们以生动形象、简单直观的视觉印象。如七年级上册图2-24皮肤的结构,使人一目了然,知道皮肤由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及四大组织在皮肤中的分布;下册图2-83爱护眼睛,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如何正确地用眼和保护眼。下册图2-19耳的结构、图2-72眼球的结构,把抽象的问题感性化,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器官的组成、功能及作用。

二、激发学生钻研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是学习环境的要求之一,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插图能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富有生机。情景交融的映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如课本下册图1-3男性生殖系统、图1-4女性生殖系统、图1-5受精过程、图1-7胚胎发育和图1-9分娩过程,学生对这些插图,既有点害羞又特别好奇,在教师授课时学生特别安静,求知欲十分强烈。上册图4-50餐布粘虾、图4-63纸锅烧豆腐、图4-58狗伸舌头、下册图2-59海市蜃楼、图3-44飞驰的气球、图4-26钱江潮的各种潮型、图3-63欢乐的泼水节等插图趣味性十足,具有生活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希望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学得轻松的同时又能掌握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

三、开阔学生的视野

插图使学生看到了精彩的科学世界,还反映了一些书本中没有重点介绍但又需要学生了解和运用的科学现象和规律,教师可以举办课外专业讲座,将之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上册图1-57光测温度计、红外线温度仪、电子温度计、色差温度计插图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测量温度的方法越来越多。上册图2-7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图4-51液晶显示器、下册图3-4在风洞中高速气流通过静止的飞行器、图3-31鱿鱼的运动、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景、图4-41美国“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等插图隐含了丰富科学的知识和规律,能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

四、突出了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篇4:七年级科学下全册

关键词:主动学习;持久注意力;思维积极性;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23-01

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周期的缩短,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教学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已远比掌握现有知识更有积极意义。七年级新生刚升入初中,对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之处,特别对是科学课等较为“难学”科目有畏惧情绪,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科学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笔者就多年教授七年级新生科学课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如何保持持久注意力

七年级的新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成员,身上还带着许多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中的种种秘密。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注意力往往无法持久,兴奋灶消失转移较快。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从事认识、学习、实践、形成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学活,学好,获得较大的成功,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我认为教师上课的眼神不应该关注在课本上,而应该关注学生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内心的世界,同时也可以进行无声的交流。如果你把你的热情和你的希望通过眼神传递给学生,有时比言语更有魅力,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当然,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目光一直在注视着他,他也会少开一些小差,把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当然还需要对七年级新生严格要求,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较为持久的注意力。

二、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指的是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绪是加速思维进程的催化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的努力创造良好的情境,并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引起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给学生以科学美的享受。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它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是教师一时无法解答的,因此需要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如何掌握科学课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基本科学素养

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方法和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初学科学课一时觉得难以适应抽象严谨的科学方法,同时对各种操作的种种要求觉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小学期间学的许多知识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学习科学课程时,较多运用抽象概括思维,由普通生活现象,用探究实验和归纳总结高度概括引出科学知识,这使得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适应。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在理解事物的时候,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由表及里的,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掌握科学知识。

初中科学是一门可以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借助实验让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已学的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并形成良好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甚至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又动脑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由参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扮好角色,随时发现问题,设计一些引导性的提问,培养学生养成边动手边思考的好习惯,使他们能更仔细更集中的观察现象,从而保证实验的成功。作为科学教师,在每次实验之前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在实验中要有规范的操作,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便于学生了解科学的严谨性,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始终有很强的注意力,并能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不要让学生只是觉得实验好玩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性,更不要让学生只注意到实验表面现象,而忽视实验真正的本质。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握学科本质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下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算。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再加后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2)P5/做一做1、2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同级运算中两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2)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一)24+24+24÷2

= 24+24+12

= 48+12

= 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小结: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2)0+568=(3)0×78=(4)154-0=

(5)0÷23=(6)128-128=(7)0÷76=(8)235+0=(9)99-0=

(10)49-49=(11)0+319=(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则运算中各种情形的运算规则,准确率也较高。

不足之处是计算时易漏掉进退位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

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 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 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 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四大正方向,八大方向的辨别和描述。准确率也较高。但对正偏某一方向类的问题,个别学生搞错主方向。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 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加法运算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准确率也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

24+19=()+()()+38=()+59

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4×25+16×25

(25+15)×4

46×25 4×25×16×25

(25×15)×4

(40+6)×25 49×49+49×51

(68+32)×5 49×99+49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学生谈收获。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 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2)9×37+9×63

=333+567

=9×(37+63)

=900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

(2)1035-(497+235)(3)1035-497-203(4)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

(2)判断: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

(4)673-84-71-45(5)81÷3÷3

(6)210÷(7×6)

四、小结 :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a-b-c=a-(b+c)

a÷b÷c=a÷(b×c)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12=300(元)

(2)25×12

(3)12×25

=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课后小结: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课后小结:

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1)0.1是()分之一。

0.7里有()个0.1。(2)10个0.1是()。

10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

100÷10=

10÷10=

1÷10=(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0.2

0.05

0.005

0.01„„)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1.5

40.6

3.134

6.8„„)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

102.0200

102.02 ○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1)3.09

0.300

1.8000

5.00(2)0.000

412.002

60.06

500(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5.(1)改写。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 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2)老师示范。(3)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1)0.95米=()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千克

0.86平方米=()平方分米 0.3千克=()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80厘米=()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吨

7450米=()千米

23分米=()米

1350克=()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1、71页6题

2、()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千米

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1480米()1.5千米

532厘米()5.3米 4、72页10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98653

45874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

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填空。

0.1里面有()个0.01。10个0.001是()。10个0.1是()。0.1里有()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4.2

13.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0.1 0.012 0.102 0.12

0.021(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

(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扩大1000倍是6.21。(2)把()缩小100倍是0.021。()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486700

521000(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

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万,保留一位小数是()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亿,保留一位小数是()亿。

4、在○里填“>”、“<”或“=”。16.36○16.63 0.36万○3600 0.97○1.01 0.23亿○2100万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五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法;(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教学用具 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3.如图,已知∠1=35°,∠2=75°,求∠3的度数。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板书:内角)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3.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4.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5.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

6.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7.请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折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8.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9.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折的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折折看,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1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11.老师板书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 13.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

14.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2=180°-140°-25°=15° ∠2=180°(140°+25°)=15°

三、巩固练习1.88页第9题

这一题是不是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 180°-(70°×2)=40° 2.88页第10题

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布置作业

图形的拼组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2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六单元

统计 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制作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汇报:刚进医院时病人正发着高烧。病人体温最高时是39.5度,最低时是36.8度。„„ 师: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1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你们刚才从报纸上、网站上、课外读物等收集到了许多折线统计图,这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你不想动手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呢?

(一)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议一议:折线统计图中的这条折线应该怎样画? 学生讨论

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二)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降水量 1900 1850 1630 1400 1720 1200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3 70 260 240 200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2004 90 45 300 320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三)全班展示、评价

预测:从2003年和2004年的旅游人数统计图中,你能预计一下,再即将到来的2005年的第二季度游客将达到多少万人?

四、预测身高

在书上完成例2,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95~ 97页例1、2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754+3826

2000-493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42(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1.7-0.3

2、算一算:

10.52+3.48

15.24-3.84

9.9+10.11

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

4.7-0.5

0.56-0.46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5.7+0.2

3.6-1.6

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 元)

2、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班里要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3。课

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

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在计算.7325-714+146-89

10000-(981-326)+148

3、导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二、新课:

1、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环城自行车赛段资料如下表。

(2)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2、小组合作要求: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说说解答时你都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汇报。

(1)483.4―(39.5+98.8)

= 483.4―138.3= 345.1(千米)(2)165+80.7+99.4

= 245.7+99.4

= 345.1(千米)(3)483.4―39.5―98.8

= 443.9―98.8

= 345.1(千米)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5和例6。课

型:新授课 教学要求: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或口卡)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1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1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3、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2、小组合作完成

(1)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2)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由

3、汇报: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复习巩固

1、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 25.42+8.58

= 17+17 = 34(秒)

= 34(秒)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

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巩固小数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进行简算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准确的进行简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

7.5+3.1+2.5

10-2.5-2.5

21-7.7-2.3 8-2.5

9+3.6

10-2.4

8-1.6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3.85+10.06=□+3.85

10.24+8.2+1.8=10.24+(□○□)

18.76-(3.76+0.53)=18.76-□○□

32.17-0.46-4.54=32.17-(□○□)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赛完成)1.25+3.7+0.75

5.6-0.18-1.2

7.08+16+8.2 10+0.009+0.191

3.75-0.75-1.25

80-19.4-8.09-3.51 5.6+0.5-5.6+0.5

7.2+5.6-2.8

34.5-(17.2+4.5)

三、解决问题

1、P105 4 2004年春季运动会 田径 思念机组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见书)

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2、P106 5提问: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3、P106 7(按以下步骤组内交流完成)

⑴你能知道那些信息?

⑵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⑶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⑷独立完成⑸怎么算的快?

4、P106 8 ⑴ 通过观察图、计算,你知道2003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使多少? ⑵通过计算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5、P106 9

完成表格。说说每轮动作后,这三对选手的的分及排名情况

四、作业:第134页7题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2、能够对一些能简算的题简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1、口算: 2.6+0.4

0.375+0.625

5.8+2

5-0.2

0.48+0.29

4.3-1.6

0.74-6.4

1-0.89

3-2.3 2.计算: 4.2+15.6

24.8-18.2

13+7.1

10-9.05

3.96+6.04

4.03-1.97 提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 什么样的题可以简算?根据是什么? 练习: 1.计算: 2-0.35-0.275+0.4

4.36-(2.01+2.29)+0.48 21.3+108.75-(100-0.07)选择正确答案.写在等号后边:

(1).9.26-3.96+8.905=

(14.475

14.205

13.809)(2).9.09+11.1-19=

(20

1.1

1.19)(3).40-9.05-(3.8+6.02)=

(21.13

33.35

20.95)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用简便算法计算.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列式计算:(1).27.8减去19.3的差.再加上24.5,和是多少?(2).23.64加18.9的和.再减去37.82.得多少? 解决问题:

1、一只驼鸟每小时跑54.3千米,一辆卡车每小时行45.7千米.鸵鸟的速度比卡车快多少千米?

2、锦华水泥厂原计划全年生产水泥13.58万吨,结果上半年生产7.96万吨,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0.04万吨,全年超过计划多少万吨?

3、有两个粮食仓库 ,第一个仓库里有粮食57.5吨,第二个仓库里有50吨,后来从第一个仓库里运走粮食9.9吨,这时第一个仓库的粮食比第二个仓库少多少吨?

4、专业队用三个月挖了一条9.5千米的水渠,第一个月挖了2.75千米,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挖了0.65千米.第三个月挖了多少千米?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节 数学广角-植树的学问

(一)教学内容: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只计算不一定对,要考虑它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画线段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学难点:正确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篇6: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

1.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和理解。2.读熟课文,感知内容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有谁到过江南吗?谁能描述一下在电视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景色。江南是鱼米之乡,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你吃过菱角吗?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故乡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3.对课题质疑。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问题预设:

 作者的故乡在哪儿?

 “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 “水墨画”加了引号,指的是什么? 4.看见这个题目,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我们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教师指导

 读准字音:菱(línɡ)亩(mǔ)匝(zā)缀(zhuì)馨(xīn)掐(qiā)撷(xiã)咀(jǔ) 书写指导:“缀”要和“辍”、“掇”等形近字区分开。“馨”字下面是“香”不是“缶”。 词语理解: 采撷:采摘。

徜徉:闲游;自由自在地行走。疏疏朗朗:疏散,不密集。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恐怕落后。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 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师检查,指导:1自然段总写故乡的池塘就像一幅幅水墨画,2—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水墨画”各个时段的美,5自然段写作者想象自己加入采菱角的队伍中,再次为我们展现了惬意的采菱场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规范书写词语。

bàn

mí màn

jǔ juã

yì chū

2.辨字组词。

菱()掐()馨()棱()陷()罄()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零零散散的池塘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答案:

1.半亩弥漫咀嚼溢出

2.菱角掐花温馨三棱镜陷阱罄竹

3.零零散散的池塘不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做好铺垫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把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叫做“水墨画”?

教师检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归纳讲解: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课文中的池塘,从形状和颜色极像一幅幅水墨画。水墨画是高雅的、美好的事物,作者把家乡的池塘比作水墨画,表明了自己对池塘、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二、深入研读,感受美景

1.生读第1段。出示第一组问题: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学生同桌讨论,师指名回答,教师指导,明确: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散漫)在文中,“散漫”指零零散散的,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所得。(3)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全班交流。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把关键词用“”标出来。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有着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呢? 教师点评后,明确: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B.黄梅后: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 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 这季节的池塘里还有什么呢?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3.品味第5段。

“徜徉”是什么意思?这一段是实景还是想象?“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三、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配乐朗读全文,思考:(1)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明确: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词填空。密密匝匝密密麻麻

1.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2.毛泽东仔细翻看着记得()的几本《调查手记》。翠绿碧绿

3.此时,一张张()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

4.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飘出溢出

5.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扑鼻的菱香。6.啤酒杯就那么大,如果一个劲的往里灌啤酒,那当然要()了。

放进扔进

7.随手将一只菱角()嘴中,细细咀嚼。

8.鲜鱼、肉等食品不能不作处理就()冰箱。

二、读句子,做练习。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①“水墨画”指的是。②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③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三、默写描写江南风光的古诗(三首)

答案:

一、1.密密匝匝 2.密密麻麻 3.翠绿

4.碧绿

5.飘出 6.溢出

7.放进 8.扔进

二、①长满菱角的池塘②比喻③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五彩桥高架在天边。

三、(一)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江南春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板书设计】

散漫的池塘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意境美

变化的池塘变化美

剥菱角徜徉其中细细品味

心境美 【课后反思】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3.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二、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三、检查自学情况,评价纠正指导

1.读准字音:仲(zhînɡ)霍(huî)穆(mù)瞩(zhǔ)煞(shà)炙(zhì)岗(ɡǎnɡ)2.理解词语

肃穆:严肃而恭敬。令人瞩目:使人注视。

3.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亲切和谐温柔愉快热爱)4.再读课文,初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1—3段。

1、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3、学生6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二)教师指导

1.作者主要观察对象:晚霞映照下的大海、天空、灯光。2.三个比喻句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3)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书写词语。

gǎng wâi

zhì shài

qǐ míng xīng

jiǎo jiã

二、量词填空

一()画一()桅杆一()波浪一()大道

三、根据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1.风呼啸起来。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答案

一、岗位炙晒启明星皎洁

二、幅根阵条

三、1.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2.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2.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3.背诵1—3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仲夏绯红肃穆瞩目苍穹炙晒辉映徘徊皎洁(写完后,同桌相互检查,出错的立即改正。)

2、指名说说下面的比喻句中,分别用什么来比什么。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2)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3)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1)把霞光比作火焰(2)把它(启明星)比作明灯(3)把灯光比作珍珠)

二、继续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出示自学指导一: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小组指派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指导: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2.出示自学指导二

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提示:(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小组讨论并发言

教师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3.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三、积累背诵.背诵课文1—3段.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 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板书: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2.练习背诵这三个自然段。

四、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希望同学们也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吧!【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1--3段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①②③

二、文章4--7段中,作者描写由景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作者描写月下的海滩时重点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一、①晚霞图、②星空图、③灯火图。

二、把眼前的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样写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着的人们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写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良好的祝愿,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赞美。

四、“愉快的笑声,不是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想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把“笑声”比作“波浪”,把无形的笑声形象化了,表现出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板书设计】

1.海上霞光(1~3)海滨景色

2.高空明灯

3.海港流光 海滨仲夏夜(4~10)人们活动(5~8)沙滩休憩(6~10)海滩月色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这一自然环境种变化不定的景物,酣畅淋漓的描绘了一幅幅海滨仲夏夜的优美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发言表现,拟出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缺乏指向性、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和层次性。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生词”可以改为“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就注重了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如果再8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加上“并能用所学生词造句或者写一段话”,就具有了层次性。因而我们可以说只有每节课真正落实当下目标,形成学生的长久能力才有可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如果在后面加上“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就会起到方法指示作用,从而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法,学有所得。又如:“体会文中比喻句和作用”,如果在后面加上“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同样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方法引领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如果改为“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这其中就既融入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同时也贯穿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同课异构海滨仲夏夜 教学目标 1.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2.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3.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重点难点 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不少描写四季的文章,在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板书课题:海滨仲夏夜

2.解题: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3.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资料)

峻青,男,生于1922年,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当代作家,画家,中共党员。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血衣》等小说。3.课文介绍: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二)指导自读。

1.多媒体出示生字。(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煞皎洁

2.自由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10自然段):写人们在海滨享受美丽夜景的欢乐场面。3.播放第一段录音。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1)晚霞映照下的大海(2)星星辉映下的灯火(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晚霞映照下的大海,波浪涌起,似燃烧的火焰;天空的星星与城市的灯火互相辉映,就像美术家绘出的图画。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4.朗读

(1)学生速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2)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5.学生默读第二、三段。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去读课文

出示问题:1.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2.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启发学生分步思考。(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休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6.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7.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

尽情说笑、休憩 人们:生活美 议论年景、笑声

8.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9.学生讨论本文写作特点。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总结归纳。

要想把一处景色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如运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方位观察景物等。本文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如把大海的波浪比作“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把启明星比喻成“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等都是。多种方法的运用会使所描写的景色更加生动形象。【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线字注音。

绯红()

一簇()

休憩()

徘徊()

炙晒()

皎洁()

广漠()

苍穹()

二、下面句中所用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

B.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C.夜色加深,苍穹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D.(满月)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三、下面的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并回答比喻的表达作用。

1.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答:

2.愉快的笑声,不时的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答:

3.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象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答: 参考答案

一、fēi cù

pái huái zhì

jiǎo mî

qiïnɡ

二、B

三、1.灯光珍珠描绘了海面因灯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形象,富于动态。

2.笑声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3.霞光火焰借海浪描绘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草原即景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让学生边读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释题质疑。

1、播放歌曲:德德玛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谈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高压电线云中走,清清的河流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这是歌中描绘的草原美景。听着歌曲,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几十年前有一位作家来到草原,也被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那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他的带领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板书课题:草原即景。

2、了解作者,释题质疑。

(1)出示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男,蒙古族,原名萧秉乾、萧炳乾,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1年进入北平辅仁大学,1933年转到燕京大学就读。1935年于燕大毕业,任职《大公报》。1939年远赴英国,成为战地记者。有《银风筝下的伦敦》等著名报道。1949年萧乾回到北京,文革期间与爱人备受迫害,后平反。1999年,萧乾因心肌梗塞于北京逝世,终年89岁。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2)草原即景:即作者走进草原看到眼前的景物。看见这样的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质疑预设:作者看到了哪儿的草原?他是什么季节去的草原?他看到了草原什么景色?)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

4、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跟随作者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检查指导 读准字音:

袤(mào)梗(ɡěnɡ)桅(wãi)黝(yǒu)竭(jiã)驯(xùn)屿(yǔ)逍(xiāo)书写提示:“袤”字的第四笔是“丶”,不要省去;“黝”字的中间是“幺”不是“纟”,注意区分。词语理解:

(1)广袤:广阔;宽广。(2)敬慕:尊敬仰慕。(3)伺伏:守候埋伏。

(4)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似隐似现。(5)声嘶力竭: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1)学生浏览课文。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教师检查指导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草原即景

三、熟读课文,体会感情。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草原美景的句子,【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广袤(mào bào)草梗(gěng gâng)篝火(gōu gîu)黑黝黝(yǒu yîu)伺伏(sì cì)肋骨(lâi lěi)

二、辨字组词。

梗()竭()

逍()更()喝()

悄()

三、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广阔,宽广。()2.船上挂帆的杆子。()3.驯服,顺从。()4.嗓子喊哑,力气用尽,形容拼命叫喊、呼号。()

一、mào gěng gōu yǒu sì lâi

二、示例:草梗更加竭尽全力喝茶逍遥悄悄

三、1.广袤 2.桅杆 3.驯顺 4.声嘶力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2.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温故导入,引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都了解了什么内容?

(2)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笔下的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2.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上的问题,画出最能表现草原景物特点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3、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二、解疑合探。

1、合作探究一:作者笔下的塔木钦草原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学生小组交流,意见基本成熟以后,推荐一名同学班内汇报)(1)特点一——辽阔: ①“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那么完完整整,没有缝隙;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 “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板书:草原——辽阔)②塔木钦草原过去被称作“旱海”。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除了公路旁边偶尔出现的一座土丘,再也 找不到任何其他可以作路标的东西了。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市场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这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

(句中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一堆堆巨石,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辽阔。因为只有在十分辽阔的地方,牛群马群才显得小。)

③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

(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2)特点二——美丽:

①“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云彩又驯顺地变成了白色,有的化成一棱棱,好像透视片上的肋骨,有的散成一座座岛屿,上面影影绰绰,似乎还辨得出一些苍松古柏,也有的被吹成细长条,好像半透明的银鱼,在蓝天里逍遥自在地漂浮。”

作者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可见云彩的变化无穷。(板书:云彩——变化无穷)②“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趁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

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奇丽迷人)③“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中的一匹薄纱。”

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拟人的手法的运用,也透露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④“蓝天下面,公路就像一条叠成无数折的黄色带子。”

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3)小结草原特点:草原——辽阔美丽

2、合作探究二——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1)引导思考:我们都被草原这辽阔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请大家把刚才画出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再次感受塔木钦草原的美景,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草原特点的?(2)探讨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特点。

三、回顾全文,升华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对大自然的喜爱。)

2.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课文抓住大草原特点、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草原的辽阔。

四、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书写词语。

wãi gān

shēng sī lì jiã

xùn shùn

jiǎo jiã

dǎo yǔ

()()()()()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xiāo yáo zì zài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辽阔()寂静()敬慕()呼啸()静影绰绰()一望无际()

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1.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

这句话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突出了风的。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外还运用了修辞手法。

2.蓝天下面,公路就像一条叠成无数折的。每逢汽车“呜呜”地向上爬行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朝着一条开去。不过爬到顶端,就又是一片。

这句话中“无数折”是因为。最后一句中“又是”一词,说明了。答案:

一、桅杆声嘶力竭驯顺岛屿逍遥自在

二、广阔宁静敬佩咆哮隐隐约约无边无际

三、1.千军万马声势大拟人 2.黄色带子通天的大道无边无际的草原草原的辽阔 【板书设计】 草原即景 草原————辽阔美丽 云彩————变化无穷 彩虹————奇丽迷人 【课后反思】

4*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2.学生能结合网上的信息资料,以导游的形式,运用文中的语言文字和网上获得的知识,来介绍吐鲁番的葡萄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在读中感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重点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新疆是个好地方》。

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新疆是个好地方》。2.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吐鲁番的葡萄沟。

5.出示视频资料:葡萄沟的地理位置与特色、葡萄沟图片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圆形等。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自主学习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2.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教师检查指导: 词语理解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赫赫有名:声名非常显赫。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声嘶力竭:嘶,哑。竭,尽。嗓子喊哑,用尽力气。形容拼命地叫喊、呼号。课文脉络梳理:

(1)介绍吐鲁番盆地成为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2)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石砌的房子。(3)“我”终于见到了绿色长廊。(4)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

(5)我们参观了农舍,揭开了“葡萄晾房”的秘密。(6)我种的葡萄与葡萄沟的葡萄有着天壤之别。4.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哪些方面?(葡萄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葡萄长廊,晾房。)

三、细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2.全班交流,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板书:独特)(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板书:绿葡萄)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板书:砖砌房子)

(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板书:葡萄干)(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齐读第1-3段,说一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3.播放有关吐鲁番的葡萄沟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具体感受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与美丽。

(五)、讨论交流

1、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的气候特征和特俗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

2、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从“独特”来考虑:独特的气候特征、独特的砖砌房子、独特的葡萄王国)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

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异域风情。【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书写词语。

mǎ nǎo

mãn kǎn

diān bî

hâ hâ yǒu míng

二、辨字组词

颠()埃()陌()巅()挨()百()

三、缩写句子

1.繁茂的葡萄藤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2.吐鲁番的葡萄干能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享受。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主要依靠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二是。答案:

一、1.玛瑙门坎颠簸赫赫有名

二、颠簸山巅尘埃挨打陌生一百

三、1.葡萄藤呵护着“绿玛瑙”。2.葡萄干能带给享受。

四、气候条件地理位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5.生命的药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珍惜生命,懂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信心,敢于与命运抗争。

3、深入地理解课题的涵义,以德诺妈妈的话为突破口,体会伟大、无私的友情带给他人的力量。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中去感受他们友谊的深厚。

2、了解“生命的药方”的意义。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1.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2.课件:重点句子 【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内容,梳理脉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同学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美好。可是,同样是十岁的德诺却没有了这种幸福,那年因为输血,德诺染上了爱滋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德诺怎样度过,他的好朋友艾迪又给予了他怎样的鼓励和支持,《生命的药方》也许能带给我们与以往不一样的感悟。(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问: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心中产生过哪些疑问? 3.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出示资料)

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症。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①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教师指导

读准字音:诺(nuî)艾(ài)熬(áo)帐(zhànɡ)篷(pãnɡ)咳(kã)厉(lì)杳(yǎo)书写指导:“篷”字上面是“竹字头”,不要与“蓬”混淆;“厉”字注意与“历”区分; 理解词语

泪如泉涌:泪水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前合后仰:也作前仰后合。课文中形容大笑的样子。杳无音讯:一点消息也没有。②小组讨论,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指导:(1—5):德诺染上了艾滋病,小伙伴都躲着他,只有艾迪为他找药,伴他求医。(6—7):在希望破灭时,艾迪给了德诺快乐。(8—10):“药方”的含义。

③小组讨论,推选一名同学班内交流:“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

检查指导:说说文中的“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快乐和友情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该生读那段话)是德诺的妈妈,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课件出示: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1)轻声地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这药方里装满了沉甸甸的快乐和友情。

(2)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泪如泉涌,这泪水里除了失去儿子的悲痛以外,还有些什么?(这是感激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庆幸的泪水„„)(3)师引读:

让我们怀着感激,怀着幸福,怀着庆幸来读这段话。

这是德诺的妈妈悲喜交加所说的话,她的话耐人寻味。如果你能读懂这段含义深刻的话,也就读懂了这篇课文。那么怎样去读懂这段话呢?老办法,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围绕德诺妈妈的话来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整理出几个问题来研读课文,从中体会伟大、无私的友情带给德诺的力量。)【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杳无音讯(liáo yǎo)帐篷(pãnɡ

pěnɡ)咳嗽(kã

kē)

二、辨字组词。帐()蓬()历()

账()篷()厉()

三、从文中找出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听到这个坏消息,妈妈顿时,旁边的人也止不住的流眼泪。(2华华最后还是离开了小山村,离开了最好的朋友,从此。参考答案:

一.yǎo

pãnɡ

二.帐篷/记账蓬松/船篷经历/厉害 三.(1)泪如泉涌(2)杳无音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珍惜生命,懂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信心,敢于与命运抗争。【教学过程】

一、品读,感受孤独

1、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2、反馈,随机学习。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①指名读

②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

是的,作为艾滋病患者,除了要承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之外,更要承受周围人群对他的疏远和歧视。你能同时用上“不幸”和“幸运”来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吗? 让我们怀着对德诺的同情,对艾迪的无比敬意来读这个句子。▲课件出示:

“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1)我们常说“梦由心生”,透过德诺的梦,你看到了他怎样的内心呢?(孤独、害怕)那就请你读读那段话,把德诺孤独的感觉读出来,把德诺害怕的感觉读出来好吗?(2)反复引读:

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除了要忍受病魔带来的痛苦以外,还要承受心里对死亡的恐惧,于是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

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除了要承受心里对死亡的恐惧以外,还要承受内心无比的孤独,于是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

(3)小结:从刚才的那两段话中,我们都明白了德诺这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艾迪显然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

四、研读,品悟真情

1、师: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面对孤独无依的朋友,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又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的呢?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5段,划出艾迪是如何给德诺快乐,给德诺友情,使德诺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①读划出的句子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感情。

▲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花草熬成汤,说不定能治他的病。(这句话写艾迪为德诺做什么事?)板书:熬草药

师:透过这碗花草熬成的汤,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

▲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艾迪去找德诺了,她„„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对这份友谊的执着令我们肃然起敬。)

▲艾迪在杂志上看见一则消息„„这让他兴奋不已,„„悄悄地踏上了去新奥尔良的路。(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艾迪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几个句子。)板书:找医生 ▲“以后睡觉„„想想艾迪的臭鞋在你手上,艾迪肯定就在附近。”

(感受艾迪的一只臭鞋对重病的德诺来说都如此重要。可想而之,艾迪在德诺心中的位置。)板书:赠球鞋 师:写球鞋的句子,文中出现了两次,还有一次在哪里?(指名读)大家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读一读,20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我想肯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艾迪照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病房便充满了快乐。他们有

时还会合伙玩装死游戏吓医院的护士,看见护士们上当的样子,两个人都会忍不住地大笑。板书:玩游戏 小结: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弃与生命抗争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德诺的病是痛苦的,但艾迪给他的帮助与关怀,使他离开人世时依然快乐!正因为艾迪在德诺最病重的时候,最孤独的时候,给他熬草药、找医生、赠球鞋、陪他玩游戏,所以当艾迪抽泣着对德诺的妈妈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的时候,德诺的妈妈却泪如泉涌地说——(齐读:德诺妈妈的话)艾迪一直认为他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而自责、难过,同学们,你们说他找到药方了吗?他找到了,他找到了生命的药方,心灵的药方,那就是快乐和友情,让我们再次大声地告诉艾迪——(齐读德诺妈妈的话)

五、拓展,升华情感

1、(背景音乐响起)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而德诺的妈妈,此时也把德诺临死前写给艾迪的一封信交给了艾迪,你知道德诺会在信中对他的好朋友艾迪说些什么吗?

(让学生转换角色替德诺说说心里话)

2、是啊,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伟大的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让我们轻轻地,用心灵来读读这首小诗。课件出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害怕孤独的时候,我们都渴望有结伴同行的快乐。【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面的句子改为转述句。(1)艾迪说:“德诺,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2)艾迪对德诺的妈妈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方。”

二、根据课文填空。

(1)德诺是不幸的,因为他,德诺又是最幸运的,因为他(2)本文的题目是《生命的药方》。生命的药方就是(用两个字的词语回答。)

(3)有人说艾滋病是世界瘟疫,据了解,我国感染艾滋病的人已近百万。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号召人们远离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请你为此写一句广告语(4)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艾迪是一个的人。

(5)文中文末两次写到艾迪的球鞋,请你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一、(1)艾迪对德诺说,他们还会再见面的。

(2)艾迪对德诺的妈妈说,他我很难过,因为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方。

二、(1)染上了艾滋病,有艾迪这个好朋友。

(2)友谊(3)示例:①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②他们惧怕病魔,可更怕冷漠。③相互关爱,共享生命。④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4)有爱心(5)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大家感受到艾迪和德诺的深厚友情。【板书设计】

生命的药方——快乐友情

德诺艾迪 染病熬草药 孤独找医生 赠球鞋 玩游戏

6.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重点难点 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歌曲《天之大》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质疑激趣。

1、课前播放《天之大》歌曲。

导语:这首温情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天之大,唯有妈妈的爱完美无瑕,让人无限牵挂。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背景,根据课题质疑。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1年的9月11日。当时,恐怖分子劫持四架飞机分别撞向了美国的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来自80多个国家的2998人在这次袭击中遇难。这次空前的灾难,除了留给人们噩梦般的记忆之外,还留给了我们许多对生命的感动。再读课题。

3、归纳梳理学生质疑。问题预设:

(1)这位遇难者是个什么人?(2)他的前两个电话是谁的?(3)第三个电话是谁的?

(4)他为什么只拨通了第三个电话?(5)在电话里他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

①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拿起笔简单批注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书。

3、检测读书效果,教师指导纠正。读准字音:

怖(bù)贸(mào)砸(zá)眩(xuàn)废(fâi)墟(xū)姻(yīn)恸(tînɡ)书写提示:“墟”的右面部分是“虚”不是“虑”。理解词语: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悲恸欲绝: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课文主要内容: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遇难者爱德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选择拨通了第三个电话,拨通后,只说了这样几个字:“妈妈,我爱你!”

三、品读课文,感受亲情。

围绕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爱德华只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展开全文的研读。

1、感受他只拨通第三个电话的第一个原因——“生死关头”。A、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B、抓关键词语。找出文中表现爱德华所处境地危险的词语。

C、想象画面。透过所找到的词语想象画面,并带着想象读第一段。D、播放9•11视频,直观体验。

E、引导学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他只拨通第三个电话的第二个原因——“亲情无价”。A、角色转换。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走进文本。爱德华先生,你第一个拨打给助手的电话是为了什么呢?第二个拨打给律师的电话又是为了什么呢?这些对你重要吗?

但是你为什么只选择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呢?

引导学生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亲情的无价。B、对比体验。

出示律师迈克和爱德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思考:为什么爱德华的遗言对迈克毫无用处?

C、拓展体验。

抓住“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引导学生拓展体验:爱德华还可能对妈妈说些什么? D、教师深情引读。

爱德华想对妈妈说的话太多了,但生死关头,千言万语,只能化为这一句话:

相隔虽半步,即是天涯。爱德华此时是和妈妈永别啊!他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妈妈了,他多想大声地对妈妈说:

妈妈抚育自己多么艰辛,可是他却永远不可能在妈妈面前尽孝了,他多想深情地对妈妈说: 然而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他头晕目眩,已经没有了力气,只能轻轻地说: 水泥板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他气若游丝,只能翕动着嘴唇,在心里默默地说: 一句话,五个字,多少眷恋,多少牵挂。天之大,唯有妈妈的爱完美无瑕,让人割舍不下。孩子们,让我们再深情地把这句话送给我们挚爱的母亲:

四、拓展体验,升华情感

1、导语:短短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迈克的心,打动了我们的心,打动了所有美国公民的心。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两段。

2、面对这个生命留言“妈妈,我爱您!”你都想到了什么呢?

3、现在,我们明白了处于生死关头的爱德华为什么只选择拨通了第三个电话?(处于生死关头,亲情至上)。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已经解决了,但老师心中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第三个电话的内容,而是将它放到了最后?(设置悬念,吸引作者读下去。)

4、这篇文章是一曲儿子对母亲爱的赞歌,是亲情最真挚最纯美的演绎,让我唏嘘良久,感慨颇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真正想去为父母做点事情的时候,却发现父母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老师希望你们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让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能 做到吗?下边老师想向大家推荐另外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请大家根据要求自主阅读。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眩晕(xuan xuan)遗憾(han han)婚姻(yan yin)悲恸欲绝(dong tong)

二、辨字组词。

憾()

姻()

爆()

塌()

撼()

烟()

暴()

蹋()

三、修改病句。

1.爱德华的一体在废墟中被发现后,沉痛地亲朋好友赶到现场。

2.迈克激动的含着泪水告别了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摇摇头,说:“先生,爱德华的遗言对你________。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________,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2.不久,美国一家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xuan;han;yin;tong

二、遗憾/撼动婚姻/烟花爆炸/暴力坍塌/践踏

三、沉痛地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沉痛地

激动地含着泪水——含着激的地泪水

四、毫无用处、财富。妈妈,我爱您。【板书设计】: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生死关头

爱德华妈妈,我爱您!亲情无价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7.儿子的创意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

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重点难点

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脉络。【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

学生:了解作者毕淑敏,搜集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引出本课课题:儿子的创意(板书)。

读课题,并质疑。如:儿子的创意是什么?

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出示毕淑敏简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1969年入伍,在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4.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1.指导读写

(1)读准字音:馁(něi)译(yì)奢(shē)殿(diàn)糙(cāo)梯(tī)拆(chāi)柬(jiǎn)(2)书写提示:“译”字不要与“泽”混淆;“殿”字右边部分与“没”字右边一样,不要写成反文旁;“拆”不要与“折”混淆。2.词语理解

奢谈:不切实际地谈论。

创意: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遐想: 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勇气。

3.课文的主要内容:儿子不顾母亲的反对敢于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并获得银奖。4.(1)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2)起因:1—6段; 经过:5—19段; 结果:20段。

四、小结:我们认识了毕淑敏,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希望同学们掌握字词,练习读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翻译(yì ze)奢谈(shē she)粗糙(cāo zao)请柬(jiǎn jian)毫不气馁(něi tuo)置之不理(zhì zhi)

二、辨字组词。

博()碍()择()彩()遐()螺()搏()得()译()睬()暇()骡()

三、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1.我们不能不佩服孩子们的创意。

2.谁说他不能获得创意大赛的冠军?

一.yì shē cāo jiǎn něi zhì

二.博士/搏斗障碍/得到选择/翻译彩色/理睬遐想/无暇螺旋/骡马 三.1.我们很佩服孩子们的创意。2.他一定能获得创意大赛的冠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2.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课文内容及写作顺序。2.教师评价,纠正指导。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作者对待儿子参加征文创意比赛的看法和儿子的态度。

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

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6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出示)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为“创意”

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1)第1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

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

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

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2)第2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

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

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

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

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敢、怀疑)

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母亲又会怎么想?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试着写写。

(相机板书:成功、震撼)

四、课外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

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 流交流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

2.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

3.儿子这么富有创意,必然有主客观的原因,请你从文中概括出几点来。

1、儿子不顾母亲反对敢于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并获银奖。

2.(1)母亲的看法:创意就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②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3、①经常异想天开(富有想象力)②阅读面宽;③好玩;④有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板书设计】

8*和太阳比赛早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

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课时 1课时。【教具准备】 作者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介绍作者。

1.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有古诗,也有现代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绘日出美丽景色的现代诗《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

2.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洛钟,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的散文有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3.现在,让我们随着袁鹰走进课文,去领略诗歌中的美好情怀吧!

二、朗读诗歌,赏析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出示问题:是谁和太阳比赛早起?诗歌描写的是什么?)2.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诗歌,边读边做旁批:全诗有几节?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读完交流。3.逐节学习,理解诗歌内容。(1)第一、二节。问题:

①日出前都写了哪些事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森林、大地、小鸟、白兔,感受到世界的美好)②哪个句子写出我们早起?(“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到它们身边。”)③想象日出前大地是什么样子?

(日出前,大地一片静谧安详,少了人群的喧闹,少了虫鸟的欢叫,而迎来了我们轻轻的脚步。)④重点词句:“穿过”、“跨过”、“沿着”、“奔上”体会作者心情的迫切。⑤日出时情景怎么样?勾画出相关句子,有感情读一读。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⑦指导表演太阳升起时的情景。(2)第三节。

①自由朗读,勾画出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体会其中动词的作用。

②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比赛的结果是什么?划出诗中揭示“比赛”结果的句子,体会“我们走在太阳的前面”无比自豪的心情。

③学生再读这一节,读出欢乐、激动、自豪的情感。

④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太阳迈着轻盈矫健的脚步还会去哪些地方?(3)第四节。

①这一群少先队员站在山顶上,面对着徐徐升起的红日,面对着沐浴朝霞的小河田野、村庄果园,他们完全沉浸在光的世界,美的海洋,他们放开喉咙,唱起歌来。②指名读第四节。

三、回顾全文、积累方法。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日出的赞美和热爱,对美好生活热忱的希望,我们怀着迫切激动的心情迎接太阳,迎接更美妙的一天,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祖国的早晨阳光灿烂,多么美好,我们希望祖国拥有更美好的一天。让我们再次骄傲地、兴奋地、快乐地朗读这首诗,并把它记在心中吧!【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树林()的小溪()的小路()的山巅()的天空()的炊烟 二.、选字组词 1.专传转()心宣()()科()动()呼()变()刊()话()题 2.借惜措()辞爱()()钱()光吝()()施可()凭()惋()三.、照样子,写出三个词语 例:弯弯曲曲

四、句子练习

1、太阳升起来了。改为拟人句。

2、太阳照遍了山河田野。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一、茂密清澈崎岖高高蔚蓝袅袅

二、(专心)(宣传)(专科)(转动)(传呼)(转变)(专刊)(传话)(专题)

(措辞)(爱惜(借钱)(借光)(吝惜)(措施)(可惜)(凭借)(惋惜)

三、(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浩浩荡荡)(平平坦坦)

四、1.火红的太阳慢慢地露出了笑脸。

2.太阳把山河田野照遍了。山河田野被太阳照遍了。

【板书设计】

早起:轻轻

和太阳比赛早起 早行:穿、跨、沿、奔

太阳升起

我们放声歌唱

9.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内容,梳理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你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享受着温馨与甜蜜的生活。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爸爸妈妈或者亲戚朋友都给你送过什么礼物呢?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板书课题:9.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3.生读课题,教师引导生对课题质疑

(教师梳理学生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3.梳理课文脉络。

三、检查反馈,教师指导

1.字词

(1)读准字音妮(nī)菩(pú)咆(páo)哮(xiào)枞(cōnɡ)抑(yì)曙(shǔ)(2)书写提示“哮”字右边是“孝”不是“考”;“抑”右面部分不要多撇,注意与“仰”和“柳”的区别。

(3)词语理解

旋律:音乐上指若干乐音的有规律、有节奏的组合。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呜咽:极力压抑地低声哭泣。

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不由自主:控制不住自己。2.主要内容

10年前的一次邂逅,达格妮乐观向上的心态感动了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达格妮18岁的时候,得到了意外的生日礼物——爱德华献给她的乐曲。3.课文脉络 一(1~4)意外的礼物。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二(5~8)温馨美好的回忆。三(19~11)发自内心的祝福。

四、课外延伸,学会欣赏

搜集《致爱丽丝》和《秋日私语》的乐曲简介,课余时间先读一读。然后从网上欣赏这两首曲子,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书写词语。

chãnɡ châ

yǔ zhîu kāi tiān pì dìān wâi

línɡ mǐn

shēnɡ qì pãnɡ bï()()()

()()()

二、辨字组词

幕()枞()斑()曙()暮()丛()班()暑()

三、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①.是给我的吗?这是怎么回事?()

②.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

③.菩提树上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④.音乐在空中流淌()参考答案:

一、澄澈宇宙开天辟地安慰灵敏生气蓬勃

二、帷幕/暮色枞树/丛林色斑/班长曙光/暑假

三、①反问②拟人③排比④联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2.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师生评价。

2.导入新课:葛利格作为著名的音乐大师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用什么形式送出礼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6.教师小结:葛利格与小姑娘在林间邂逅,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感动了富有爱心的葛利格,他想为小姑娘送一份礼物,一份特殊的礼物。

(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可音乐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她听到了森林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

(1)小组内同学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2)想象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如痴如醉,她还听到了„„(树叶的低语,蟋蟀的弹奏,青蛙的歌唱,海浪的敲打)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达格妮的思绪回到十年前。3.爱德华就在不久前去世,他没能亲自演奏这支乐曲。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 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对她的关爱,感受到信守诺言的美好,对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希望,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

(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爱德华•葛利格是伟大的音乐家,他专门为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创作的曲子自然是无价之宝。而音乐家的这首曲子是10年前就决定送给达格妮的。音乐家一诺千金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达格妮,还有我们。)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插叙)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文通过叙述达格妮去参加露天音乐会时,听到了一支献给自32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己的曲子,由此引发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叙述了她与爱德华•葛利格相识的故事。这种写法的运用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引人入胜。)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记叙了挪威作曲家送给守林人的女儿一份跨越时空的生日礼物——(乐曲名)的故事,使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生活的美好。

二、描绘了少女达格妮听到音乐时的感受一段文之中,表现她心理变化的四个词语是、、、。

三、音乐大师把音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原因是纯真美丽的女孩给了他快乐和灵感,他想用音乐来答谢她并作出了承诺。音乐大师是一个、、、的人。参考答案:

一、爱德华葛利格达格妮《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二、战栗、惊呆、震撼、感动。

三、有才华、真诚、友善、守信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9.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美妙旋律爱

10.我和乌丽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重点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已经生活了好几个年头,你一定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课上一起学习,课下一起活动,团结互助,形影不离。下面就请你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自己最好的朋友。(学生相互说)

2.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对好朋友在丽江游玩的故事。板书课题:10.我和乌丽娜 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注意多音字“娜”。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3)词语理解:

旋律:音乐上指若干乐音的有规律、有节奏的组合。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呜咽:极力压抑地低声哭泣。

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不由自主:控制不住自己。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检查指导:

(1)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在丽江逛古城,数小桥的故事。

(2)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就是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美。【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知府(fǔ、fù)汩汩而流(ɡǔɡū)浣洗(huàn huān)住宅(zhái zhai)捶腿(chuí chuī)粑粑(bā ba)

二、辨字组词

嘛()诧()酥()捶()逛()麻()宅()醒()锤()狂()

三、选词填空。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依山而建热闹知府大印错落有致 丽江古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房屋_________,高高低低,_________,就连最_________的四方街,也只有巴掌大。方方的一个场院,据说是照着“”的形状建成的。参考答案:

一.fǔɡǔ

huàn zhái chuí bā

二、玩嘛诧异油酥邮票捶腿闲逛 麻辣住宅睡醒飘渺锤子疯狂

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热闹知府大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整体回顾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2.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指名回答,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我”和乌丽娜数桥)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丽江的美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丽江古城古城有什么特点?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2)局部描写——水、桥“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什么样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出示句子:

“乌丽娜穿了一身纳西姑娘鲜艳的衣装,映照着流水,特别好看。” “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有时候静静地听流水说话,听从水边宅院里传来的纳西古乐。”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一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三、感悟表达,学习写法

35(1)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快乐、活泼、好奇、热情礼貌,热爱生活„„)(2)乌丽娜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描写人物的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还要能揭示人物性格,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语言要简练。为了使对话形式更活泼、更生动,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对话形式。本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乌丽娜的性格特点。如“好吧,那我就舍命陪君子!”等对“我”的语言描写表现出“我”与乌丽娜的深厚友情。又如“‘哈哈哈„„’乌丽娜突然大笑起来”表现出她的聪明和活泼。

四、课堂延伸,积累背诵

1.乌丽娜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1.这不就是一个大大的“象形字“吗?()2.就连最热闹的四方街,也只有巴掌大。()

3.乌丽娜,你嗅到丽江古城月光的香味了吗?()

二、修改病句。

1.乌丽娜逛古城只喜欢在丽江。修改:

2.都说丽江被水给带来了美丽。修改:

3.从水边宅院里听传来的纳西古乐。修改:

4.把邮票寄给她,我看到邮票。修改:

三、请参照课文第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古城的桥有哪一种类型?

2.桥栏有什么雕刻吗?语言文字是什么呀?

参考答案:

一、1.反问

2、夸张 3.反问

二、1.乌丽娜在丽江只喜欢逛古城

2.都说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

3.听从水边宅院里传来的纳西古乐。

4.我看到邮票,把邮票寄给她

三1.石板桥、木拱线、石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2.雕刻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各种鸟兽花木,语言文字是东巴象形文。【板书设计】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1.天上的星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重点难点 1.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真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激发想象,导入新课

1.夏天的夜晚,乡下人们常常在院子里乘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观察过天上的星星吗?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想一想你看到的星星的样子,和你的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学说一说。

2.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1.天上的星星(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谁在看天上的星星?他看到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解决疑问。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边读边想象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三检查反馈,纠正指导

(一)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读准生字:聊(liáo)灼(zhuï)蓦(mî)榆(yú)呗(bei)觑(qù)2.书写提示:“聊”字右面部分是“卯”,不要少撇。“觑”字左面是“虚”,右面是“见”。3.读准下列词语:

无聊 榆树 陡然 蓦地 调皮 鬼精灵

灿灿的 灼灼的 弱弱的 漠漠的

面面相觑 不得其解 目不暇接 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 没精打采 天涯海角 4.词语理解

天涯海角:天的边界,海的角落,指极远的地方。形容彼此相隔很远。

目不暇接:景色既美又多,眼睛看都看不过来。

面面相觑:互相看着,谁也不出声。形容大家惊异恐惧或束手无策的样子。

(二)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繁星满天的景象?(1—4自然段)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月明星稀的景象?(5—11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以前,乡下的孩子们看不到电视,当然更不能上网。但是他们自有他们的乐趣,站在树下看星星,也那么有滋有味,快乐惬意。同学们课余时间通过查阅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形式,看看那是的孩子们有些什么娱乐活动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规范写词语

mù bù xiá jiē

tiān yá hǎi jiǎo

miàn miàn xiānɡ qù

mãi jīnɡ dǎ

cǎi()()()()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荒凉——()得意——()无聊——()调皮——()

三、扩写句子。1.夜空笼上雾气。

2.溪水流着。

一、目不暇接天涯海角面面相觑没精打采

二、荒芜骄傲无趣顽皮

三、1.寂寞的夜空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雾气。2.这道清澈的溪水长年累月地流着。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真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课题是《天上的星星》,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星星的什么情况,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这节课我们来品读课文,和孩子们一起来看星星,同时体会一下孩子们看星星时候的心情。

二、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2.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味。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月明星稀”景象的感受。

3.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点拨。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重点句子:

(1)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从具体数字的变化和省略号可以看出,星星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多。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比喻句,把星星比作孩子,形象生动)

(3)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4)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示例:星星们互不示弱,都在使劲放射自己的光芒,以吸引别人的眼球。有一直在用最大光亮示威的,有一眨一眨提醒别人注意的,有实在比不过跑到其他地方去的„„)

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标出来。(1)学生自读课文。(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星星少了,光亮度减小了。)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互相看着不出声,表示都不理解.)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月亮是天空的统治者,是主宰。)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6.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三、课堂小结

1.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繁星满天和月明星稀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偷偷躲在那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他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在我们眼里,“大人”指的是,而星星则是。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对星星的的感情。

二、请你说说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没精打采了。”

三、“我们都没有了话说„„就变得这般没精打采了”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四、文章以“天上的星星”为题有何作用?

一、月亮小孩子们同情

二、表面上是写月亮的霸道、威严,还有星星的委屈、无奈,同时借写月亮与星星,写出了大人小孩的关系。“精光灵气”写出了孩子在没有束缚下的天真浪漫,充满活力;“没精打采”写出了大人们过多的39 管束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发展,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三、运用了对比。凸显了大人的威严,更显出星星处在可怜的境地,引起孩子们的同情.四、贯穿文章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烘托主旨,表现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珍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对大人专制的不满;富有童趣,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感。【板书设计】 天上的星星 繁星满天 月明星稀

12.家乡的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优美景致。2.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爱桥、怀乡之情。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都见过桥,在你见过的桥中,你认为哪儿的什么桥最好看?把它讲给同学听听,大家交流一下吧。

2.今天我们跟随作家王申浩到他的家乡江南去看看那里的桥。请看老师写课题:12*家乡的桥大家先把课题读一读遍,请大家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家乡的桥什么样子?家乡有多少座桥?桥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桥?„„)

3.你们可真是爱提问的孩子!这节课,我们重点带着这两个问题——“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自学提示:出示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为那些自然段最不好读?谁有勇气来把它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师生评议,随机纠正指导。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家乡的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这两个问题你们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交流。(数量多造型妙名称美)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家乡的桥有什么特点?

1、总体汇报:家乡的桥都有那些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数量多造型美名称美)能告诉大家你是采用什么好方法把它们又快又准确地找出来的,——抓总领句。对,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抓每一段的总领句。抓住总领句,就抓住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分别感悟: 特点一数量多

我们来看第一个特点——桥多,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桥的多?指名读,评价,引导: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谁能读的更多?再指名读。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家乡的桥可真多呀!特点二造型美

(1)作者是怎样介绍桥的造型美的?谁有不同的看法?(千姿百态过户桥和单拱桥)过户桥有什么特点,谁能有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哪个字最能体现过户桥简单?(出示图片。)一个“搁”字不仅连起了两户人家,还连起了两户人家的什么?(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搁”字,却充分展示了过户桥的简约美,作者用词真是妙呀!)

(2)欣赏了过户桥的简单之美,我们来看看单拱桥有什么特点?单拱桥有什么特点,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出示图文)指名朗读。

他读出桥的漂亮气派了吗,谁再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读好的?多美的桥啊,真是令人向往!特点三名称美

江南的桥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妙,然而最令作者倾心的却是家乡桥的第三个特点——名称美(1)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

来读读这些桥的名字吧,最好是边读边想象。读着这些桥名,你想到了什么,具体地说一种桥?

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一个桥名就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难怪作者说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呢!我们一起来享受一下这种美,千岁桥„„开始读。

(2)桥的名称美美除了富有诗意、蕴含故事、形状独特,还体现在哪个方面?(桥名书写)

出示字体:看到这些不同的字体,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字体与桥名相映相衬,平添了几分情趣。谁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情趣?出示句子,指名读,评价,再读。过渡:家乡的桥,它记载着家乡的历史,传承着家乡的文化!那么作者写家乡的桥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我们来交流这个问题。

(三)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桥

1.作者写家乡的桥是因为什么?(恋桥),文中体现在哪儿?

2.家乡的桥就是我们的乐园,根据这段内容,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填一填:

一想起家乡的桥,我就想起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桥的确是孩子们的乐园,令作者魂牵梦绕!指导朗读,体会情感:下面这句话你认为该怎样读?

(出示句子)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指名读;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再指名读?

3.几十年了,儿时的一幕幕仍然浮现于眼前,铭记于心头,那作者仅仅是对家乡桥的留恋吗?这其中还有什么情感?

带着恋桥、思乡情齐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在我的故乡江南,弯弯绕绕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读出感情。

三、盘点收获,运用拓展

1.学到这里,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可以从课文内容、写法、读书方法三个方面来谈)2.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江南石桥的无限风光,感悟了作者浓浓的恋乡意,款款的思乡情!课后,同学们可以从网上阅读关于桥的故事。【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

撷取()千姿百态()

屹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二、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数”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查音序。“数”的读音有shù shǔ,字义有:①查,点②例举③比较起来最突出。它在文中“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一句中应读,释义应为。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简单——()千姿百态——()

四、缩写句子。

1.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桥头的石柱上。

2.家乡的桥成了我们的乐园。

一、xiã zī yì

yì jìnɡ

二、反文旁

S shǔ

三、寒冷复杂形式单一

四、1.石狮子立在石柱上。2.桥成了乐园。【板书设计】

13.毕升的梦想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2.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词语。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具准备】有关毕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接着板书:的梦想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掌握字词。2.教师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及时纠正指导。

读准字音:坊(fānɡ)蛀(zhù)械(xiâ)膨(pãnɡ)胀(zhànɡ冥(mínɡ)豁(huî)脂(zhī)理解词语:

(1)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2)困扰:处于困境而难以摆脱。(3)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即明白了某个道理。

(5)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结果怎样? 4.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本课的主要内容:

毕升,一个书坊里普通的印刷工,他却有一个梦想:用便捷的印刷术取代传统的笨拙的雕版印刷术。为了这个梦想,他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实践,在一次偶然的提醒后,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一个造福于世界文化的伟大发明。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

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及时反馈,教师点拨 1.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性:“既省工又省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快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埃及以及欧洲,书籍大量增多,文化知识、精神思想得以广泛地传播。

3.学生再读这两段,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五、引导质疑,学生思考

毕升是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fánɡ

huō rán kāi lǎnɡ

rïnɡ huà

nínɡɡù

xiâ

()()()()()

二、辨字组词。坊()蛀()凝()访()住()疑()

三、选词填空。若有所思若有所失

1.毕升()走在大街上。2.他好像(),看起来情绪很失落。参考答案:

一、书坊豁然开朗融化凝固机械

二、(坊)书坊(蛀)蛀虫(凝)凝固(访)访问(住)住宿(疑)疑问

三、①若有所思,②若有所失。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2.学习毕升为了自己的梦想历尽磨难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宋代一个叫毕升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最后在妻子的提醒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不仅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他是怎么实现自己的梦想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毕升的梦想》。

2.请大家大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毕升实现梦想也就是发明活字印刷的过程,并且用笔画出描写毕升为梦想而执著探索的几个词。

3.请学生上台听写词语,板书整齐。师生评价,共同纠正,教师提示。(重点词语: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1.学生齐读黑板上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毕升的思想和行为的,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到了毕升的想?哪些部分描写了毕升的做呢? 出示句子:“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这个词,为什么丝毫没有感觉到小雨打湿衣衫?

(2)多少诗人都曾赞美过杭州的美丽景色,小雨中的杭州就更有一种迷人的风韵。可是,毕升啊,你为何不去欣赏这美景良辰呢?你为了何事而如此烦心、如此专注呢?(3)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2段,是什么事困扰着他?

(他想到了雕版印刷术的种种弊端,想发明一种新的印刷术。相机提出从“爱动脑筋”你看出什么来?因为爱动脑筋,所以才有这个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3.出示:“毕升机械地走回家,在妻子的提醒下,默默地换完衣服,开始帮妻子烧火做饭。火光映红了他的脸,映亮了他那双沉思的眼睛。”

毕升在街上若有所思,回到家里,他还是这样的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机械、提醒、默默地”等词语,想象毕升在家里的表现。)

4.默读第四段,体味失败的苦涩。为了能找到代替笨重的雕版印刷术的方法,毕升并非没有尝试过,相反,他还尝试了很多次。看看,毕升尝试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会失败呢?在文中勾出失败的原因。(1)品读句子,哪一个词能反映出毕升在尝试失败后的表现?(2)“冥思苦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冥思苦想”说明毕升面对失败仍不放弃,仍在苦苦寻找办法,表明毕升的执著)

5.第5段:执著的毕升遇到了难题,我们不禁为他着急,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吗?

(1)范读课文。困扰他多日的难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能体会那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受吗?

(2)无意中得到妻子的提示,毕升是怎样表现的?勾画句子。师出示句子: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

生品读。这句话表明了毕升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点儿也没)齐读课文,读出毕升欣喜若狂的心情。

6.第6段:得到启发的毕升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他要干什么呢?别急,让我们跟随他的身影去瞧瞧。1.默读,妻子的一句无心之语,却提示了毕升,于是活字印刷术在毕升心中诞生了,看看这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印刷术是如何诞生的。

2.小结:至此,我们和毕升一起见证了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你认为毕升成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原因是什么?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对梦想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

三、了解影响,拓展延伸

1.朗读。新的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哪些好处?带来了哪些影响?

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代的毕升”是谁吗?他在1987年被誉为“激光照排之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拖着病体整整努力了十几年,他叫王选。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出示王选的资料,结束全文)。【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眼前突然有了光亮。()

2.思路猛一下子打开,问题迎刃而解。()3.液体的物质由于降温变成固体。()4.由于温度升高物体体积增大。()

二、修改病句。

1.毕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活字印刷术。

2.他丝毫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小雨已打湿了衣衫。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讲了发明的过程。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①豁然开朗。②茅塞顿开。③凝固。④膨胀。

二、1.毕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他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小雨已打湿了衣衫。

三、毕升活字印刷术只有锲而不舍地执著追求才能成功。【板书设计】 毕升的梦想 思考实践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锲而不舍执着追求

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 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课后反思】 《毕升的梦想》讲了毕升费劲心血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以及其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课文紧紧围绕“梦想”两个字,写了毕升的梦想是什么,毕升是如何实现梦想的,以及梦想实现了之后的意义何在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理清毕升实现梦想的过程和弄懂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对于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雕版印刷的缺点和活字印刷的优点来比较,得出前者费工费时,活字印刷“省工省时”,所以“把印刷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升实现梦想的过程,在作者的文字中,还原了一千多年前的逼真的生活场景。毕升对雕版印刷的不便深感不满,已经创造性地实现了一个一个的单字来排版,用完后还可以拆开再用,然而木头沾水会变形,又不容易取下来,那么,“一个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东西”就成了毕升的一块心病。教学时让学生品读第1~6段,了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那一波三折的过程:“若有所思”“困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机械”“沉思”“好多次”“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这些词语揭示了艰苦而又执著的探索过程。

学生通过品读,还应该了解到这一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新颖的表达方式:巧妙运用插叙,第1段先把读者的目光引到毕升若有所思的人物形象上,第2段告诉读者毕升的身份和思索的原因;第3段再次把读者的目光引到毕升深思的眼睛里,然后在第4段告诉我们毕升已经历过的种种尝试,文章行文自然流畅,读来可信。

作者把故事的时间安排在一个雨天,把毕升灵感突现的地点选在了灶前,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大有深意,没有水,就没有泥,没有火,泥就无法变硬,这些,都是毕升实现梦想的条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条件,是毕升妻子的启发,妻子对他自言自语的回应是“瓦罐”,这让毕升毕升由此物联想到彼物“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是的,瓦罐又硬又不吸水,确实是制作活字的好材料,但是不能直接在瓦罐上面刻字,也无法把这个蠢笨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即使是碎块也得大费周折。在这里学生要明确作者选取场景的用意,为今后写作而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但是出于学生对瓦罐这个近乎古董的器物认识不足,学习起来就很不容易领会。这是这节课不成功的地方。今后教学本课时,有必要补充瓦罐制作的知识,瓦罐取之于泥土,在窑火里烧硬,类似于今天盘子和碗的制作。学生有了这个基础再来阅读活字的制作过程就容易理解了。同课异构

13.毕升的梦想 教学目标

1、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46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投入。

2、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2.通过对比,清楚雕版印刷术的弊端和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课题:毕升的梦想 2.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深度质疑,教师梳理。

二、品读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大家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和投入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1.品读句子

(出示)傍晚,美丽的杭州小城笼罩在一片蒙蒙烟雨之中。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这个人在想什么?从丝毫也没有可以体会到什么?(“丝毫也没有”写出了毕升思索的专心致志)2.品读句子

(出示)现在,毕升坐在灶前烧火,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这件事。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才能找到一种既不吸水,又可以刻字的东西呢?”

毕升念念不忘的是什么事?从念念不忘和自言自语可以看出些什么?(毕升为解决问题而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3.品读句子

(出示)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

“立即跑出”和“豁然开朗”表明了毕升什么样的心情?从一点儿也没有可以体会到什么?(“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的呼唤写出了毕升得到启发时的忘我情景)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找出雕版印刷术有什么弊端?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势?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检查指导,明确: 雕版印刷术的弊端:

每印一部书,都要事先在硬木上刻好版,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一本大部头书,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刻完。另外,要占用许多房屋来存放书版,还要防止虫蛀鼠咬、受潮变形。活字印刷术的优势:

活字印刷既省工又省时,把印刷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

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埃及以及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同学们,投影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 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自由说,再抽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复述进行评价。【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思()凝固()呼唤()坚硬()冥思苦想()茅塞顿开()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缩句)

(2)这不就是不吸水的东西吗?(改为肯定句)

(3)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3.判断对错

(1)毕升发明活版印刷术纯属偶然。()

(2)毕升的妻子才是真正的活版印刷术发明者。()(3)活版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考答案:

1.深思凝结召唤坚固搜肠刮肚豁然开朗 2.(1)人走着。

(2)这就是戏水的东西。

(3)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3.(1)(×)(2)(×)(3)(√)

14.最佳的路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问题,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重点难点 理解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迪斯尼乐园图片 【课时目标】

1.激发兴趣,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2.阅读课文1、2自然段,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么?大家一定对“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动画人物不陌生。知道他们是谁创造的么?(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

2、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不但创造出了这么多个性鲜明、活泼可爱的动画人物,对于全世界热爱动画片的人来说,他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3、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板书课题:

6、最佳路径】(最佳路径:就是最好的路线。)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谁设计出来的?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最佳路径?这条最佳路径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节通读全文,掌握字词。正音:滨、窄、踩,多音字:吆喝(hâ)、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理解词语:旖旎:柔和美好。焦躁:着急而烦躁。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优雅: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3、交流初步阅读后能解答的问题,也可提出新的问题。(1)教师出示人物——格罗培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现代主义大师和景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4、理清课文层次

你能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给课文分分段吗?先自己分段,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第一段(1——2)写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前往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遇到难题)

第二段(3——4)写一位年迈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办法让格罗培斯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启示)第三段(5——6)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方案和过程。(完成设计)第四段(7)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获得最佳)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谈话激趣,带入情境

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3、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罗培斯当时是怎么想的?

4、读到这儿,大家有问题吗? 问题预设:

(1)格罗培斯是一个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从事建筑研究已经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为什么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2)比起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路径的设计应该是微不足道的,简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为什么会让他伤脑筋?

(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并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微不足道”,而是与整体设计密切相关,是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他追求的不是“设计出”,而是“最佳”。)

5、读到这儿,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对路径设计的要求之高,总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精益求精)

6、指导朗读。突出:40多年、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50多次、没有一次、更加焦躁。那后来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如何成为最佳设计的呢?我们下一课再来探究。【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qǐ dí

yuán gǎo

hǎi bīn

guǎi wān

màn shān biàn yě()()()

()

()kān guǎn

xiá zhǎi sī xù

cuī cù

wēi bù zú dào()()()()

()

二、照样子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例:选择(路径)

攻克()设计()铺设()清理()

三、按要求写词语。

1.写反义词:宽()

年迈()2.写近义词:焦躁()启发()参考答案:

一、启迪原稿海滨拐弯漫山遍野看管狭窄思绪催促微不足道

上一篇:关于对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下一篇:富乐镇旱情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