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2024-04-18

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精选8篇)

篇1: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出口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GDP的增长。此外,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往世界各地,使“中国制造”的标签贴遍全世界,由此看来,中国已经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然而,惊人的经济增速背后,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问题,中国贸易量虽然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甚至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和德国之后第三个世界贸易大国,但是,外贸增加带来的仅仅只是GDP的增量,却基本没有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因为从金融危机以来,这种靠外商直接投资,国内企业代工生产以扩大出口从而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其脆弱性和依赖性已经越来越显现,由此可以看出,拥有自主品牌,从而占据GVC高端对于一国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多么重要。

过去GVC下的代加工模式优劣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进出口贸易量、经济总量、国民收入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沿海区域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进外资进行加工贸易,或积极主动地接受发达国家企业的外包订单,为其进行代加工生产。

沿海一带企业通过以代工方式切入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所主导的GVC分工体系,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自身的发展不断积累资金,积累资本,扩大规模,进行专业化生产加工,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出现;另一方面,当代工企业的产品生产不能满足跨国企业的要求,或者产品卖方市场形成时,母公司向代工公司的纵向施压会使代工企业为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而不断改进自己,甚至向国外进口先进设备以提高自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母公司直接教授新技术或提供新设备给代工企业以助其生产出达标的下游产品。此外,早期的代工生产还解决了国内资本短缺,投资不足的软肋,使得中国有机会分享国际贸易这块大蛋糕带来的好处。就业方面而言,众多的代工企业,不仅为沿海一带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也为内陆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增加国民财富。

总之,过去的产业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就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加工厂”和全球制造代工服务平台。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工资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沿海一带企业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下降,带来了GDP增速减缓、国内物价高涨等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种代工模式的缺点被极大地放大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困增长”的出现,即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格局:在产量和就业量不断上升的同时,所取得的经济报酬却不断降低。比如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国内产业却始终处于低端水平,再比如出口价格下降快于出口产量的增加,人民的生活福利等不但没有随GDP的增加而改善,反而使环境陷入越来越恶化的循环怪圈。贫困增长在国际上是有过借鉴的,拉美国家出现的“贫困增长”

使其跌入GVC的底部,被锁定在高度竞争和收入降低的路途中。因此,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第二,以低端方式切入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升级。这主要是因为外包企业所在国(大多为发达国家)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封锁或代工企业直接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而失去自主创新机会所致。诚然,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也表明了跨国企业的FDI代工模式存在技术扩散效应,使学习效应在代工企业优先产生,但是,这种学习效应仅限于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而无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也就无法完成从OEM到ODM或OBM的升级,仅仅停留在贴牌生产上。

第三,对跨国企业的依赖性增加经济发生断层可能性。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GDP两位数的增速,中国作为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甚至逾70%。金融危机后,拉动内需的呼声开始水涨船高,因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是缓慢曲折的,加上头号大国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美国国内消费习惯的形成(对中国某些产品,尤其是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依赖)难以改变,而中国的贸易又长期处于顺差,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中美两国之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过去的一件件反倾销案例和至今一直未解决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使得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加工贸易,吸引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吸收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收入和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但是,在我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了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这使得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多年来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多数年份都低于GDP、货物进出口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国际贸易获得的收入大多流向资本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跨国公司、政府和某些垄断部门。

此外,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的,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中国以目前加工贸易方式加入国际贸易分工有碍中国的产业升级,有碍中国可持续发展,会使中国通过“煮青蛙”效应,最终限于“贫困增长”陷阱。

新形势中基于GVC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中国通过FDI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得了巨大发展,弥补了发展初期由于资本不足、技术有限、国际认可度低的劣势,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甚至出现流动性过剩,因此,中国的国际贸易分工出现了很大的机遇,新形势下中国急需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或者产业的转移,以获得GVC的高端地位。

1.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指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环保节能的发展模式转变。

要完成产业升级的“蛙跳”,关键在于新技术。新技术可以来自于两个渠道,国外引入和国内创新。国外引进可以是直接购买专利,购买技术设备等,也可以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很多国内外经验研究表明,以市场换技术为代表的引进模式有其局限性,不是产业升级最佳选择。而国内创新的模式才是实现产业升级最可取的,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以,对于产业升级而言,如何创新是关键。

首先,要促进获取创新资源的开放。作为创新的基础,不仅要使内部资源开放,也要使外部资源提高可获得性。

企业应该加强和高校,上下游企业以及各个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其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特定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如德国和日本,以最接近市场的原则,将优势的科研力量投放在生产第一线,政府部门组织基础研究,并负责推进科研成果的转换,企业则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自主研发领域。这种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为装备制造的技术领先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因此,这种市场导向,接近市场的原则可以在极大节省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程度创新的可能性。

第二,政府要发挥好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创新的发展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技术创新面临的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实施相应的措施,培育本土创新领头羊,形成有效的创新放大机制。政府可以采取投资税收减免,补贴或补助金等形式,加速装备制造业设备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对大型机械装备出口以各种隐蔽方式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扩大风险投资补贴力度等。

总之,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实施者的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政策支持体系,为培养行业主力军创造有利市场条件。

2.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在一国之内的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把沿海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当前,受到全球会融危机影响,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西部转移,寻找机会,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大有愈演愈烈趋势。而相反,中西部地区却异军突起,民工回流,政策利好,两江新区作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规划带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通过产业的向内转移,或许对于暂时还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总结。

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得长期安神于GVC下端的代工企业面临巨额的利润压缩,甚至亏损,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倒闭。因此,新形势下,产业升级或者退一步的产业转移是目前最佳选择,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路途,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也需要配套人才技术的跟进。

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产业模式肯定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中国将不再处于微笑曲线下端,以产品设计研发,物流销售方切入GVC产业链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篇2: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求是】2012年04月16日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集约与节约用地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健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当前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在明晰产权关系、确定流转条件、规范流转形式、合理分配收益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逐年减少,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艰巨。2001年至2010年共减少耕地1.59亿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1/3省市人均不足1亩,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人均0.8亩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特别是农民修建房屋相互攀比,“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和耕地抛荒等因素,目前我国耕地每年以近700万亩的速度锐减。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各种“圈地运动”不断升级。从客观上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急剧增长。据统计,1990年至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5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0%。从主观上看,在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长,形成“土地财政”,这就刺激了地方政府“卖地”积极性。特别是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尽力满足对方的占地需求,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区市,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我国还是世界上公认的少水国家,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8%,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每年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1000亿公斤左右,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此外,城市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农膜、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征地拆迁矛盾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目前征地一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强制办法,而供地采取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偿出让形式,这一“双轨制”的存在,使矛盾、纠纷增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据统计,目前征地拆迁的矛盾纠纷,占上访案件总数的33.1%。在征地过程中,暗箱操作、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屡见不鲜。2010年,全国发生违法用地案件达5.3万起,涉及土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占用耕地16.4万亩。

土地监管存在漏洞,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条块结合”的土地管理体制,使土地管理部门很难对本地区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实施监管。这是一些地方城市建设过度扩张、项目不合理占地的重要原因。此外,《宪法》、《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是因“公共利益”需要,但未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界定,其解释权掌握在实施征地的各级政府手里,以至于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各类楼堂馆所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来征地。

二、强化土地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上述情况表明,实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采取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有效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监管机制。当前,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稀缺始终是根本性约束因素。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具备保护耕地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双重功能。既要保证农业发展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又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日益增加的用地需要,形成节约用地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同时,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森林保有量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以上,205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6%以上。这就需要处理好保护耕地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当前用地和长远考虑相结合,不以透支子孙后代的土地资源来求发展,保持土地资源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利用,在不突破耕地红线前提下,加大生态功能的土地复垦力度,不断拓展国土绿色空间。

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居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关系。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1%,今后还将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势必持续增加。但推进城镇化建设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哄而上,不能脱离实际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不能以牺牲居民合法土地权益和社会稳定为代价。

处理好土地管理制度建设与加强日常监督落实的关系。我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的基本法规和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征地补偿等基本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用地猛增和征地拆迁矛盾增多的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土地监管的权威性,健全奖惩机制,对未批先用、少批多用、违规建筑等非法占地行为,必须采取依法没收、拆除等强制措施,不能以“补办手续”而过关。

三、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建议

一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标准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健全耕地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民住宅要先行安排空闲地,加快旧村和“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改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数据库,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网络传输系统,把保护耕地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二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各级政府要制定和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指标,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划定城镇建设用地“红线”,限制城镇建设过度扩张,走集约化城镇发展道路。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对全国各类存量复垦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复垦旧城区、空闲地、废弃地等。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土地配置效率和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明确不同产业用地的先后次序,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用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地、高污染产业用地。

三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始终坚持“姓农”,绝不能以流转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务必做到土地流转不流失。必须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村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流转自主权、流转方式选择权和价格收益谈判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评估制度,规范流转手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流转长远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加强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防止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四要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增值收益公平惠及各方。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将土地收入由原来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中央统一掌管的预算内国税收入,从根本上弱化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利益关系。改革和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增值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抑制土地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逐步把原来一次性收取70年或50年的土地出让金,改为缴纳浮动的土地使用年税制。规范征地程序,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不同实施办法,公益性征地要严格依照论证、协商、听证、裁决、审批等程序确定,绝大多数居民不同意征地拆迁的不能强征强迁;经营性用地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操作,让当事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权。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补偿方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对被征地拆迁的居民进行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篇3: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1 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1.1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 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极端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不仅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还包括文化、宗教因素等交织, 这些新的问题、新的因素, 又加大了不确定性。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虽然经济危机出现了种种复苏迹象, 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仍有一些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失业问题的不确定性、虚拟经济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刺激经济政策进退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不确定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 而世界政治经济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 不是短期内所能够解决的。以美国为例, 美国长期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应向中国出口其有显著优势的服务产品、高科技产品和军工产品, 而从我国进口劳动密集产品。然而, 美国的决策者只允许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产品, 拒绝向中国出口其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和军工产品。这样, 必然产生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然而美国掌握着贸易的主动权, 中国趋于被动。

1.2 中国对外依存度过高

中国市场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说明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也足以证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相互依赖、彼此支撑的战略伙伴关系。经济贸易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已经不可避免。然而, 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已给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风险乃至威胁。首先, 被国外所垄断的重要战略物资如铁矿石以及钢材等价格上涨, 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 已给中国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中国政府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屡屡陷入“任人宰割”的情景。其次, 由于上游产品价格不断攀升, 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 不仅导致了消费领域的压力增大, 也使得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又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

战略资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若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或者一些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 包括强权国家对于中国的垄断性封锁以及所谓的反倾销制裁, 就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难以预测的冲击, 甚至直接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1.3 中国出口主导产业附加值低

中国出口主导产业还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纺织服装行业等。随着资本及技术比较优势的上升,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水平开始下降, 加之政策扶持弱化, 国际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 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 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 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 在经济危机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另一方面, 我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我国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还不能大规模地生产出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虽然早在2008年初国务院就提出通过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对外贸易方式, 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已久, 加之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在认清我国产业机构现状、研究转变对策的基础上进行。

1.4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此起彼伏

中国刚刚加入世界经贸组织时, 由于对国际市场规则不了解和对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的惧怕心理, 我国企业对国外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应诉率很低。据统计资料显示, 在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 有一半企业是由于没有积极应诉而导致败诉的, 反倾销案件因无人应诉而导致的败诉比重在1/3以上。面对严重的国际反倾销局面, 中国企业法律意识欠缺, 应诉不力, 致使贸易利益受到损害。无人应诉除造成大量的外汇损失、使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国际市场损失惨重外, 还使申诉方形成了中国企业软弱可欺的思维定式, 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倾销诉讼。

反倾销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出口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不达标, 满足不了国家市场的需求, 企业在产品质量上还要加大研发投入, 生产质量上乘的产品。另一方面, 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

2 对策探讨

国内提出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外贸也要转变增长方式, 才能形成开创外贸的良好局面。我国目前的外贸增长模式很落后。我们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 在巨大的“剪刀差”中, 我们处于劣势地位, 只能赚取很低的利润, 我们的对外加工贸易包括吸收外资等, 都是把污染引入国内, 把他国淘汰的落后的产业引入国内。我们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 缺乏相应的品牌, 缺乏相应的渠道, 这都是现实情况。这个情况是中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经济发展中必然要走的阶段。那么, 面对前面提到的问题以及这些现实状况,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2.1 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形势, 认清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现状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 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一方面,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 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该认识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应该在修炼好内功的同时, 密切关注外部的变化。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 努力争取一个较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在遵循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合理运用有关机制, 妥善解决贸易磨擦, 规范出口秩序, 积极扩大出口。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贸易顺差减少或出现一定逆差是难免的, 我国所具有的外汇储备能够应对贸易逆差, 所以不必过分担忧。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不必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 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2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结构, 促进贸易结构改善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的阶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促进贸易结构调整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的重要结合点, 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新趋势、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我们应该密切联系国内外市场需求, 紧紧依靠科技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善我国现有的产业体系机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动产品结构的调整, 那么出口贸易的结构才有可能调整。出口行业应当改变经营思路, 从低附加值、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向使用新能源、新材料、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化生产, 加快产品的升级, 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 逐步摆脱产业链中利润较低的加工环节, 向高水准的设计、生产、品牌、服务、营销等经营模式看齐,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加工贸易出口额中的比重, 从而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3 制定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我国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应有所不同, 经历了经济危机后, 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诸多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问题, 因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和战略重点应该是对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国家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好高骛远, 设定无法完成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国际经济发展现状, 紧跟国际经济发展步伐。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于推动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促进高科技产业贸易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推动世界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时期, 因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能加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中国应该大力推进创新的步伐, 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推动高科技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2) 积极寻求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开辟贸易增长的蓝海。我国长期和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保持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 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密切关注。然而, 发达经济体市场已经渐趋饱和, 利润率越来越低已成事实, 若一味留念发达国家市场, 必将铩羽而归。相反, 一些发展中国家里的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的环境也比较好、市场潜力巨大, 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和大力开拓的地区;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 我们应该学会培养市场, 引导当地人民消费, 开发自己的忠实客户群, 这样领先对手一步, 就有可能成为贸易增长的持久动力。

2.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对外贸易因其特殊性, 有着不同的需求。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退税机制问题。我国目前的欠退税规模和欠退税现象不断扩大, 已有的出口退税机制已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化结构的要求。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管理, 做到应退尽退。

正如前面提到的, 我国现在外贸出口企业面临较严重的反倾销应诉。许多外贸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间不长, 根本不懂反倾销, 不了解其后果, 同时还存在企业在立案时不听动员, 怕麻烦怕花钱的短视行为, 因而出现了许多败诉案件。中央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取平等地位, 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无法顾及的地方有所作为, 例如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行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 对于参加应诉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上面的支持, 同时还应利用已有资源对广大企业进行反倾销知识培训、普及宣传。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们应该在认真研究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适时提出对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文.解读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经贸形势及未来走势[J].中国改革论坛, 2008, (10) .

[2]王颖.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 2009, (1) .

篇4: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分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出口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GDP的增长,并且已经成为第二位世界贸易大国。但是,外贸增加带来的仅仅只是GDP的增量,却基本没有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国内企业代工生产以扩大出口从而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其脆弱性和依赖性已经越来越显现,由此可以看出,拥有自主品牌,从而占据GVC高端对于一国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多么重要。

1.过去GVC下的代加工模式优劣分析

GVC,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33年,进出口贸易量、经济总量、国民收入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沿海区域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进外资进行加工贸易,或积极主动地接受发达国家企业的外包订单,为其进行代加工生产。

然而,时至今日,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工资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沿海一带企业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下降,带来了GDP增速减缓、国内物价高涨等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种代工模式的缺点被极大地放大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困增长”的出现,即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格局:在产量和就业量不断上升的同时,所取得的经济报酬却不断降低。比如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国内产业却始终处于低端水平,再比如出口价格下降快于出口产量的增加,人民的生活福利等不但没有随GDP的增加而改善,反而使环境陷入越来越恶化的循环怪圈。贫困增长在国际上是有过借鉴的,拉美国家出现的“贫困增长”,使其跌入GVC的底部,被锁定在高度竞争和收入降低的路途中。因此,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第二,以低端方式切入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升级。这主要是因为外包企业所在国(大多为发达国家)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封锁或代工企业直接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而失去自主创新机会所致。诚然,很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也表明了跨国企业的FDI代工模式存在技术扩散效应,使学习效应在代工企业优先产生,但是,这种学习效应仅限于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而无功能升级和部门升级,也就无法完成从OEM到ODM或OBM的升级,仅仅停留在贴牌生产上。

第三,对跨国企业的依赖性增加经济发生断层可能性。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GDP两位数的增速,中国作为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2007年甚至逾70%。金融危机后,拉动内需的呼声开始水涨船高,因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是缓慢曲折的,加上头号大国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美国国内消费习惯的形成(对中国某些产品,尤其是很多生活必需品的依赖)难以改变,而中国的贸易又长期处于顺差,与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中美两国之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过去的一件件反倾销案例和至今一直未解决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使得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加工贸易,吸引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吸收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收入和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但是,在我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了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这使得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多年来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多数年份都低于GDP、货物进出口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国际贸易获得的收入大多流向资本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跨国公司、政府和某些垄断部门。

此外,沿海企業的代工模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浪费能源为代价的,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中国以目前加工贸易方式加入国际贸易分工有碍中国的产业升级,有碍中国可持续发展,会使中国通过“煮青蛙”效应,最终限于“贫困增长”陷阱。

2.新形势中基于GVC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在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在沿海发达地区,FDI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为显著。中国通过FDI(外商直接投资的简称)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得了巨大发展,弥补了发展初期由于资本不足、技术有限、国际认可度低的劣势,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今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甚至出现流动性过剩,因此,中国的国际贸易分工出现了很大的机遇,新形势下中国急需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或者产业的转移,以获得GVC的高端地位。

第一、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指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环保节能的发展模式转变。

要完成产业升级的“蛙跳”,关键在于新技术。新技术可以来自于两个渠道,国外引入和国内创新。国外引进可以是直接购买专利,购买技术设备等,也可以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很多国内外经验研究表明,以市场换技术为代表的引进模式有其局限性,不是产业升级最佳选择。而国内创新的模式才是实现产业升级最可取的,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以,对于产业升级而言,如何创新是关键。

(1)要促进获取创新资源的开放。作为创新的基础,不仅要使内部资源开放,也要使外部资源提高可获得性。

企业应该加强和高校,上下游企业以及各个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其中,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特定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如德国和日本,以最接近市场的原则,将优势的科研力量投放在生产第一线,政府部门组织基础研究,并负责推进科研成果的转换,企业则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自主研发领域。这种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为装备制造的技术领先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2)政府要发挥好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创新的发展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技术创新面临的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实施相应的措施,培育本土创新领头羊,形成有效的创新放大机制。政府可以采取投资税收减免,补贴或补助金等形式,加速装备制造业设备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对大型机械装备出口以各种隐蔽方式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扩大风险投资补贴力度等。

第二、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在一国之内的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把沿海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当前,受到全球会融危机影响,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西部转移,寻找机会,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大有愈演愈烈趋势。而相反,中西部地区却异军突起,民工回流,政策利好,两江新区作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规划带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通过产业的向内转移,或许对于暂时还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得长期安神于GVC下端的代工企业面临巨额的利润压缩,甚至亏损,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倒闭。因此,新形势下,产业升级或者退一步的产业转移是目前最佳选择,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路途,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也需要配套人才技术的跟进。

作者简介:苗仁生(1965.07-),男,籍贯:辽宁省辽阳县,单位:辽阳县房地产管理处,研究方向:经济学。

篇5: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

摘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不仅包括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各种经济责任制,还包括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这一切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力的作用,这本身也是一个财务管理创新过程。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企业优秀财务管理文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否能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是平庸的财务管理与卓越的财务管理的分水岭,也是两种财务文化的分水岭。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及其必要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含义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机制是竞争机制的升华,是把财务管理要素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诸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起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创造性的毁灭。在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一批财务管理能力差的企业被迅速淘汰, 其生产要素被财务管理能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起来,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组合。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眼界大大开阔了,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还是老一套。过去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靠人进行计算处理,现在微型计算机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应用好计算机辅助企业理财,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过去主要靠执行国家的财务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 而现在却要创造性地去制定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这也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其次,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未来的企业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也是管理的竞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地被企业开发利用;而管理也在不断创新,旧的管理模式被淘汰,新的管理模式被确立。企业财务管理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那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注意科技、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要适应新的潮流,创造出全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企业引导到成功之路上去。最后,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形式越来越复杂,这也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现在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多变的环境,各种周密计划都有可能失败。过去人们只鼓励成功,不鼓励失败;而现在人们鼓励“失败”,因为“失败”是为了创新。只有那些能不断创新的企业才是有希望的。企业各种财务管理创新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有些大多是“错误”的,但恰恰是这些“错误”的财务管理带动了企业走到新的境界。因此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效应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扩散效应率先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企业会获得短期超额利润, 驱动众多的模仿者进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状态,引起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扩散。这种扩散过程是复杂的,既有企业内部的扩散,又有企业之间的扩散,而且扩散过程本身又会引起新的财务管理创新。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群聚效应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是不均衡的, 有时群聚,有时稀疏;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很频繁,而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却缺少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会带来众多企业的效仿,由于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都能诱发财务管理创新的群聚。

(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加速效应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增多、科学与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紧密结合,以及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应运而生,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近几年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也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加速变化。由于市场越来越变幻莫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加速效应尤为明显。

(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更新效应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也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甚至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创新不断被模仿,加上客观上存在创新生命期,这迫使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必须不断地更换,不断地推陈出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行为是没有边际的。一旦企业财务管理停止创新,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开始走向衰败。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动力缺乏的原因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 人们常常把企业理财自主权狭义地理解为资金的经营权,而把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排斥在企业理财自主权之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动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权关系的不清晰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 没有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提供足够的刺激。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对财务管理创新的欲望不是很强,以不变应万变,创新收益如何分配不清楚,必然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低效率。

2.政策不配套及“第三者”“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影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只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带来较大的预期收益,企业也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变更现存的财务管理制度。当伴随着这种制度创新产生额外收益时,就客观上要求通过重新界定权利,以确保这部分收益增量归创新者所有。但事实上我们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加以保证。许多“第三者”却可以不支付任何代价分享财务管理创新所带来的好处。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都明白,把企业搞得越好“, 搭便车”吃“唐僧肉”的人越多,而自己所得却增加有限,麻烦倒增加不少,所以他们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3.摩擦成本较高,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由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外部干预力量较大,摩擦成本较高,如某项投资决策可以大大增加企业获利能力, 但必须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才可实施,而批准过程不仅需要耗费时间,也要支付费用。财务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为化解种种阻力因素,企业也要花费大量成本,一旦财务管理创新失败,勇于创新的经营者将要承担很大的政治风险,如被撤职等。所以很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案常常胎死腹中。

4.上级的行政干预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某项财务管理创新方案收益尽管可能很高,但由于得不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实际的财务管理创新活动仍然不可能发生。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手段

1.要形成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环境。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创新的环境中工作,普通的人也可以变成精力旺盛、热情奔放、勇于创新的人;而在那些缺乏创新精神企业里工作的人,人们会变得消沉、混乱,靠运气混日子。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胆怯,胆怯会磨灭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为了克服胆怯,需要形成一种环境,允许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失败,提高其胆量,同时鼓励他们学习和探索,增强其学识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水平。

2.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制定定量目标。既然不断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考核,考核时要注意以下五个主要因素: 一是什么才算创新? 二是创新带来的影响,三是要统一创新要求,四是要广泛应用创新指标,五是要人人参与。

3.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我们使创新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力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形成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创新

能力是指让大量新的理财思想、理财方法、理财决策不断涌现。好的企业财务管理主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断地渴求和探索小而实用的新的理财思想。

(三)建立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

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会有许多的差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 它要求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不应过分强调国际化,而应适当强调一下国家化、企业化,只有不断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体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财务管理创新与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培养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对于财务管理创新非常重要。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主要表现在理财工作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上;强调在理财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为企业搞活经营创造条件。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思想的更新, 优化财务管理原则与方法,创造出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新的财务管理学说。

篇6: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企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关系,协调对象,工作机制等日益扩大化,复杂化的问题,企业工会组织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新时期企业特点的工作模式,尽快完善机构调整,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当前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企业职工群体的多样化,对工会的期望增大。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职工队伍也逐步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出现了不同利益的职工群体。这些不同的职工群体都是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对劳动付出和劳动报酬的要求各不相同;自身需求不同,对工会工作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因此工会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工会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多层次、多形式、多内涵地组织开展。

第二,企业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对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增多。

随着国有企业内部不断重组改制,职工减员分流,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从近几年大幅度人员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来看,职工劳动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多样化,无固定期限合同,有期限合同,劳务工用工合同同时并存。二是企业内部减员、分流、提前退休职工增多,由此带来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并且这种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等改革措施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可避免。

二、对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探讨

第一,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完善两级工会工作职能。

应当健全公司,车间、部门 两级工会委员会班子,对重点分工会组织进行排摸与调研,对业务不精、组织能力欠缺的工会组织进行重组或改建,充实力量。企业在进行行政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对各行政部门的工会及时进行调整和配置,并及时进行两级工会班子换届选举。通过精心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实现工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构架。

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按照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和“四化”的标准,大力选拔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企业工会承担着承上启下,融合各年龄段职工的任务。工会干部本身的能力素质相当重要,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轻率鲁莽。

坚持上级工会与同级党组织双重领导、各有侧重、便于作用发挥的原则,以形成任务明确、各司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组织领导体系。在近年来企业工会的改选中,强调了在车间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工会主席的形式,这种做法更有利于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

第二,做好工作对象的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做好维权工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已成为共识,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必须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工会要认真调查,了解企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 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企业工会主要应从两个部分入手:第一是以企业困难职工信息库为基础,及时更新困难职工资料,每半年对困难职工进行一次筛查;对大病职工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第二是以分工会主席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要求分工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不属于特困标准,但又有实际困难的职工进行排摸,做到心中有数。

工会要按照经济上兼顾公平,注重效率,政治上相互平等的原则,来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内部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会在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保证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和完善以司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职代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维护职工共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工会要公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作为维护的重点。

总而言之,企业工会作为企业职工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工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对工会的认识,为企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良好的环境。

篇7: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时间进度 1 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局(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持续实施 2 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 持续实施 3 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 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持续实施 4 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中央财政给予综合奖励;创新政府采购支持方式,消除中小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面临的条件认定、企业资质等不合理限制门槛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持续实施 5 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由兼并重组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等三类企业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7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6 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依据兼并重组政策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要优先用于职工安置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7 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应急预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统计局 持续实施 8 年内出台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见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方案,实现“一照一码” 工商总局、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中央编办、法制办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9 放松经营范围登记管制,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 工商总局,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10 全面完成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取消下放一批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等含金量高的行政许可事项 国务院审改办 持续实施 11 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共青团中央,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12 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 持续实施 13 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地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等基金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14 加快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改革,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和融资服务机构 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持续实施 15 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明确支持对象、标准和条件,贷款最高额度统一调整为10万元;健全贷款发放考核办法和财政贴息资金规范管理约束机制,完善担保基金呆坏账核销办法 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5年9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16 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一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 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5年7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17 抓紧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 财政部、税务总局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18 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 持续实施 19 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 持续实施 20 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政策推广 财政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 持续实施 21 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财政部、科技部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22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等公共平台,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支持农民网上创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23 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培育创业文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24 对劳动者创办社会组织、从事网络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创业扶持政策 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25 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对政策落实好、创业环境优、工作成效显著的,按规定予以表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持续实施 26 落实完善见习补贴政策,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7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27 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 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7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28 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财政部

2015年7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29 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持续实施 30 加快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扶持政策 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 2015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31 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加强对转移就业农民工的跟踪服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 持续实施 32 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调整完善促进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就业税收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 持续实施 33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创业服务功能;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2015年9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34 逐步建成以省级为基础、全国一体化的就业信息化格局;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持续实施 35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企业招聘行为、职业中介活动的规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全国妇联 持续实施 36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全国总工会 持续实施 37 对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民政部、财政部 持续实施 38 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政绩考核,细化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提高权重,并层层分解,督促落实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39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就业相关资金;进一步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管理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省级人民政府 持续实施 40 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统计监测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工商总局、教育部、全国妇联

篇8:新形势下中国贸易分工问题探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进出口贸易量、经济总量、国民收入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沿海区域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引进外资进行加工贸易, 或积极主动地接受发达国家企业的外包订单, 为其进行代加工生产。

沿海一带企业通过以代工方式切入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所主导的GVC分工体系, 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自身的发展不断积累资金, 积累资本, 扩大规模, 进行专业化生产加工, 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出现;另一方面, 当代工企业的产品生产不能满足跨国企业的要求, 或者产品卖方市场形成时, 母公司向代工公司的纵向施压会使代工企业为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而不断改进自己, 甚至向国外进口先进设备以提高自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也有母公司直接教授新技术或提供新设备给代工企业以助其生产出达标的下游产品。此外, 早期的代工生产还解决了国内资本短缺, 投资不足的软肋, 使得中国有机会分享国际贸易这块大蛋糕带来的好处。就业方面而言, 众多的代工企业, 不仅为沿海一带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也为内陆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增加国民财富。

总之, 过去的产业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企业, 就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后出口, 使中国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加工厂”和全球制造代工服务平台。

然而, 时至今日, 由于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工资增加、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原因, 中国沿海一带企业贸易产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下降, 带来了GDP增速减缓、国内物价高涨等一系列问题, 金融危机后, 这种代工模式的缺点被极大地放大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贫困增长”的出现, 即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样一种格局:在产量和就业量不断上升的同时, 所取得的经济报酬却不断降低。

第二, 以低端方式切入国际价值链的分工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升级。这主要是因为外包企业所在国 (大多为发达国家) 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封锁或代工企业直接进口国外先进设备, 而失去自主创新机会所致。

第三, 对跨国企业的依赖性增加经济发生断层可能性。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GDP两位数的增速, 中国作为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 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 2007年甚至逾70%。金融危机后, 拉动内需的呼声开始水涨船高, 因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是缓慢曲折的。

第四, 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加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 使得中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加工贸易, 吸引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 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吸收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 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收入和要素价格均等化, 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但是, 在我东部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了国际代工生产, 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 这使得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此外, 沿海企业的代工模式, 很多是以牺牲环境, 浪费能源为代价的, 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 综合上述, 可以看出, 中国以目前加工贸易方式加入国际贸易分工有碍中国的产业升级, 有碍中国可持续发展, 会使中国通过“煮青蛙”效应, 最终限于“贫困增长”陷阱。

新形势中基于GVC的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中国通过FDI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得了巨大发展, 弥补了发展初期由于资本不足、技术有限、国际认可度低的劣势,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现今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 甚至出现流动性过剩, 因此, 中国的国际贸易分工出现了很大的机遇, 新形势下中国急需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产业升级, 或者产业的转移, 以获得GVC的高端地位。

(1)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来说, 就是指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环保节能的发展模式转变。

要完成产业升级的“蛙跳”, 关键在于新技术。新技术可以来自于两个渠道, 国外引入和国内创新。国外引进可以是直接购买专利, 购买技术设备等, 也可以以市场换技术, 但是, 很多国内外经验研究表明, 以市场换技术为代表的引进模式有其局限性, 不是产业升级最佳选择。而国内创新的模式才是实现产业升级最可取的, 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所以, 对于产业升级而言, 如何创新是关键。

首先, 要促进获取创新资源的开放。作为创新的基础, 不仅要使内部资源开放, 也要使外部资源提高可获得性。

企业应该加强和高校, 上下游企业以及各个科研机构等的合作, 其中, 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特定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如德国和日本, 以最接近市场的原则, 将优势的科研力量投放在生产第一线, 政府部门组织基础研究, 并负责推进科研成果的转换, 企业则根据市场需要选择自主研发领域。这种面向市场的科研体制, 为装备制造的技术领先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因此, 这种市场导向, 接近市场的原则可以在极大节省成本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程度创新的可能性。

第二, 政府要发挥好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政府在推动创新的发展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技术创新面临的是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需要政府实施相应的措施, 培育本土创新领头羊, 形成有效的创新放大机制。政府可以采取投资税收减免, 补贴或补助金等形式, 加速装备制造业设备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 对大型机械装备出口以各种隐蔽方式提供直接资金支持, 扩大风险投资补贴力度等。

总之, 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实施者的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形成政策支持体系, 为培养行业主力军创造有利市场条件。

(2)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在一国之内的地理位置上的转移, 把沿海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 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当前, 受到全球会融危机影响, 东部相关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纷纷向西部转移, 寻找机会, 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大有愈演愈烈趋势。而相反, 中西部地区却异军突起, 民工回流, 政策利好, 两江新区作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规划带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通过产业的向内转移, 或许对于暂时还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 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总结

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 使得长期安神于GVC下端的代工企业面临巨额的利润压缩, 甚至亏损, 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倒闭。因此, 新形势下, 产业升级或者退一步的产业转移是目前最佳选择, 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路途, 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 也需要配套人才技术的跟进。

上一篇:版医院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在Vista系统下卸载无用动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