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2024-04-26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共8篇)

篇1: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分析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挑战与趋势

摘要:冷战结束后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等综合实力的提升, 以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开始大力实施“亚洲政策”,以中国为假想敌,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以达到对中国的牵制。虽然美国挑动了中国周边邻国,让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动手脚,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频繁的惹出事端,使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得复杂,但是中国会以一个大国的处事方法来正确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危机

周边安全环境

安全挑战

正文: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等综合实力的提升;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各国都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都努力争取扩大海洋面积;美国世界主导权受到威胁等各种情况并存。由于美国的搅局,导致我国目前周边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越南、菲律宾在南海的矛盾升级;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也兵戎相见;和印度表面上最近看的比较平和,实际上在有关西藏地区领土问题一直僵持着;美国对台军售;朝鲜核问题中国与朝鲜关系也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等等。我国目前周边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怎么能不关心国家局势,为国家做面临的形式而担忧了?下面就来谈谈我对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挑战与趋势的看法与理解。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周边安全逐渐变得不稳定,地区国家之间的关于利益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是美日印俄形成包围中国的态势。(1)北边的俄罗斯,最近由于乌克兰问题,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同样的,目前我国由于美国的怂恿,中国周围也表现的不稳定。致使中俄两个大国在政治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合作高度,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的合作也在加强。近期中国俄罗斯将在东海举行“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这将使中俄合作更上一层,合作信任加强。所以目前我国北部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是积极的。

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在08年的经济危机中受到了重挫,导致美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奥巴马连任后,首先考虑的是“亚洲政策”,即以美日同盟为依托,进一步将强与东盟,韩国,印度等国的联系,在中国周围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安全局势,试图压制控制中国。最近,很多外国媒体都预测在不久后,中国经济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找回一个世纪多以前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美国越是更加肆无忌惮的鼓动日本菲律宾在中国周边进行挑衅。(2)就东边而言,日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更为严重的创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对外政策;一方面,迎合美国亚洲战略政策,加强与印度,越南等国的联系,利用南海问题挑拨中国与东盟和南边各国的关系,而自己则在钓鱼岛上动手动脚。另一方面是依靠美日同盟的关系谋求“政治大国”的幻想。而且,日本在安倍晋三上台后,肆无忌惮的祭拜靖国神社,在国内歪曲历史,右翼势力占据主导权,更是出现买卖中国钓鱼岛的荒诞做法,致使中日关系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东边日本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3)南边,近日南海问题不断升温,菲律宾在奥巴马访问之后,以为找到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在南海不断地对中国进行挑衅。更是做出了抓捕中国在南海正常捕鱼的渔民;同样的,越南由于不满中国在南海钻井开采,越南政府怂恿国内民众进行反华示威游行,那知道局面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最后致使越南政府赔偿中国人员和企业的损失,还在国际上表明越南不是个安全的投资地,这将是越南的一大笔损失。有报道称越南总理将访问菲律宾,共同商讨遏制中国的计划,所以中国南边的形式依然严峻。

就综合以上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东边日本的频繁动作和南边越南,菲律宾的不断挑衅。所以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总体趋势是向上发展的,虽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也该有自信的安全的资本。为什么美国要施行“亚洲政策”?为什么菲律宾越南要不断地在南海挑衅?那是因为中国逐渐变强大了,美国害怕自己一直稳坐的世界第一被中国轻松地夺走,美国在亚洲的一系列小动作,正是表明了我国的快速发展,并且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同样的,中国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快速提升,菲律宾和越南担心以前窃取中国的领海和岛屿会被中国收回,所以频繁的闹事,企图寻求在国际上的同情,用国际的舆论来压制中国。可是他们打错了算盘,中国用宽容的心态面对他们,提出南海“合作开采”,他们却不断知道事端,就想有些学者的评论,中国完全有实力收回那些岛屿,菲律宾每闹一次事,中国就收回一个岛屿。

中国一惯坚持的和平发展的原则,强大但不会侵略,可是外国媒体的肆意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是强加给中国的。虽然中国不会侵略他国,但是对于有强占分割中国领土的,中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中国会坚决的予以反对!保留一切做事的权利。这就表示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局势也将会向复杂化发展,但是中国凭借强大的国力,绝对不会让有意侵略,破坏中国领土完整,经济发展和国民安全的事情发生!

冷战结束后二十多年来,中国周边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时,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周边安全环境的要求在不断增高。当前的环境安全,已经从以前的军事安全演变为军事,经济,政治,舆论为一体。所以,面对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安全环境的趋势,我们需要从军事,经济,政治,舆论等多方面进行构建,来面对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汇 许晓丽.“三维安全”优化中国周边安全态势的路径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3,(10):21-10(2)、钟飞腾.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框架、指导体系与评估[J].国防安全研究,2013,(4);0064-19(3)、杨毅.我国周边战略环境的基本特征与趋势[J].新视野,2013,(5);0011-05

篇2: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4个。其次,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国周围。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充满变数,如南海问题、东海问题、朝鲜核问题、伊朗问题等,对我国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上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以 及“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 着微妙的变化。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定位和核心目标是安全与发展,即维护国家的基本安全,实现国家的稳步发展。

在东亚,日本是这一地区安全形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与日本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两国的主要斗争则始于上世纪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两国人民也因此相互仇视。虽然从两国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我们依然应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但近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其对外政策加快了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防范和牵制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尤其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就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争议,更激化了双边的矛盾,使中日双边关系陷入低谷。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以一个发展中大国负责任的身份,理性的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危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 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进一步的双边摩擦和矛盾难以避免。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年来,日本纠结一些军事强国通过同盟关系加强军备,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修改本国宪法以达到其非正常军备“合法化”的目的。况且近十年来日本饱受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萎靡不振,但其在军备建设方面却并未有丝毫松懈,这足以见得其妄图通过加强军事力量而控制亚太局 势的阴谋。同时,日本的这种快速军备扩张必将导致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使其成为了影响未来这一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显然,这对于东亚各国,尤其是我国在这一地区的周边安全形势构成了巨大的隐患。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在应对朝核问题上,美国逐渐明白举行多边商谈,才是寻求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最佳途径。而我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我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我国不但说服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核不扩散条约,也说服美国放弃以武力攻朝的想法,让朝鲜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海,新中国建国以来一直向世界作如此宣示,但南海一直存在着争端。21世纪威胁中国领土完整的,不是那些侵占我国陆地的所谓大国,而是攫取我国海洋利益的小国们。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如今,随着世界能源的紧张和不断开发,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目光都开始关注和投向南海领域。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使越、菲、马等国展开着对南海岛礁的瓜分与争夺中。目前,周边相关各国在我南沙群岛问题上主要采取“巩固既占岛礁、维持南沙现状,加紧开采油、气资源并女里促使南沙问题合法化、国际化”的做法。中国由于海域广阔,行程遥远,缺乏战略支撑点和基地设施等,客观上存在鞭长莫及,难以有效管制之虞,给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可乘之机;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担忧中国的崛起,想借助美国力量来抵消和平衡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吸附力,美国正好乘机介入了南海问题。由此,南海给中国了不安全的信号。

随着日本等国际因素成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给中国政府解决南海问题带来相当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随着世界能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重,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亦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与进口量大幅上涨,因此中国不断在海外寻求能源合作。在此形势下,南中国海的能源资源则有助于加强中国未来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由于东盟的一些成员国在南沙进行勘探或提出主权要求,导致中国未能正常地在南沙进行勘探和开发.倘若中国能源的短缺情况越严重,南中国海对中国的意义将会相对地加大,所以,南中国海已变得除了领土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南海周边各国在南海岛礁归属与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与争端。在亚太地区,南海问题被公认为是最具有潜在爆发冲突的几大热点问题之一,它也是目前影响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回至内陆,我西北边境方向中亚地区是极端恐怖主义、极端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三股恶势力生存和蔓延的主要地区。新疆地区地理上属于欧亚大陆中心区域,存在9个同源跨境民族,宗教感情亲近。新疆“东突”恐怖分子不仅与国际恐怖头子本〃拉登有直接联系,与中亚和车臣等地的极端分子也来往密切。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可谓历史悠长、脉络相同,其要害是企图分裂我们的国家,最大的现实危害是暴力恐怖活动。对该地区三股恶势力打击的力度及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我西北方向的安全和稳定。

国防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用来抵御外来入侵和保证自身安全的有力屏障;是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强有力的国防不仅可以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也能有效的驱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吸取历史,发展军事力量;尤其在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影响安全的因素日益多元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应对传统安全威胁还是非传统安全挑战,必须要有军事力量的支撑,军事力量作为应对两种安全威胁的最后手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如今中国,背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将在威胁与风险中求和平、求发展、求统一。但中国地缘环境复杂,周边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屏障,所以,处于“和平发展”、“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睦邻周边、和谐周边建设非常重要。只要中国能够通过发展综合国力,强化我国维护安全、和平发展环境的实力和保障;只要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之中,中国安全与发展的国家利益就能维护好,中国祖国统一、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比较顺利。

无论明中还是暗中的不安定因素,都阻挡不住我国前进的脚步。21世纪是“和谐”的世纪,大环境决定了社会不可能逆转回20世纪风起云涌的一系列变革之中,虽然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稳定与发展已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主题。我们要认清局势,分析利害得失,以求规避风险,面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应正确认识,化压力为动力,谋求更长足的进步。

篇3:当前中国面临的意识形态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词最初由特拉西提出, 意为“思想的科学”, 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为了凝聚和吸引社会成员而构建起来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理论体系” (2) 。意识形态涉及到方方面面,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意志品质、情感认知、理想信念、政治思想、宗教信仰等等, 意识形态的载体也丰富多样, 包括政治、教育、道德、科学、文学、影视、哲学、媒体、舆论、宗教等等。

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具有科学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特点。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样, 意识形态呈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 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其二, 网络消极言论的迅速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意识形态的价值

(一) 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是意识形态价值的核心内容, 是意识形态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内容。” (3) 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服务的, 其在政治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分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 是一国所倡导和推崇的价值观念、价值准则、道德标准和思想体系的集合;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指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和大众的意识形态, 即为实际指导他们实践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不能脱离任何一方谈另一方:社会意识形态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宏观调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意识形态, 甚至有时可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命运。

例如当前日本民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危险的征兆, 即为:日本政治人物、社会民意的基本右倾化。这种右倾化, 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右倾化。意识形态的特点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 这意味着日本的这种“右倾化”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这种趋势最终导致的是整个日本社会, 甚至日本的国家决策的右倾化, 使日本像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时刻威胁着中国以及日本的其他周边国家的安全。更可怕的是, 目前为止, 日本还没有相应的机制阻止极右分子当政, 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 不排除日本在追寻霸权的途中迷失方向, 重蹈军国战争之路的覆辙的可能。因此, 若要国家长治久安, 不陷入“历史周期律”, 就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 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 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是意识形态价值内在规定的重要价值内容。” (4) 马克思指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5) 而文化具有教化作用, 能够在精神上对人们施加影响, 以文化为载体, 能够对人们灌输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理论, 指导人们的实践, 使之化为无穷的物质力量, 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向心力。

19 世纪中叶, 年轻的中国展开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试图将传统文化从中国这片大地上割下来, 这种“一刀切”使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文化断层的困境, 中国的文化宝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中国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价值, 一时间在国内掀起了“文化复兴”和“国学热”, 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复苏, 并逐步呈复兴之势。无论是烽火狼烟还是洪水猛兽, 只要人类一息尚存, 文化的火种必将代代传承, 永不熄灭。从这个角度看, 文化是超越历史, 超越现实的, 是意识形态最好的载体, 也是击溃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的最佳武器。

当前中国要居安思危, 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牢牢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网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大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 形成社会共识, 是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应对较量与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途径。因为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势, 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导向力, 才能有效击溃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只有牢牢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 加大对网络等文化阵地的监控与疏导, 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应对消极舆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注释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70页。

2234 郭鹏飞.意识形态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第75页, 第115页, 第124页。

篇4:中国周边安全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大国关系的变动。奥巴马政府不会放弃在实施“亚太再平衡”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对华防范、竞争、遏制的一手。美日澳在布里斯班举行三边首脑会议、美军提出“防卫创新倡议”已能说明问题。中美关系将继续在既合作又竞争、既对话又摩擦的轨道上滑行,双边竞争性的一面更加突出。如何应对中美分歧、同时避免双边关系被第三方所“绑架”,仍是中美关系的主要议题。

虽然中日达成“四点共识”,但是两国关系转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安倍继续强势执政,有可能加紧推进政治右倾和防卫解套,加之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这也增加了中日处理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和压力,中日关系不排除波澜再起。

随着乌克兰东部局势重陷危机,美俄、欧俄关系再度紧张。全世界是否不得不在美俄之间选边站对?中国是否还能够保持“适度超脱”,利用战略机遇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变数。

第二,海上争端的管控。周边各国在管控海上争议方面采取了一些危机预防机制,但是整个海上争端态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在南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是否会收敛挑衅态度,马来西亚又会如何利用东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提出新议程,都不容乐观。中国如何在坚定维护主权和权益的同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考验中国周边外交。推进南海海上合作和行为准则的磋商自然有助于稳定南海局势,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确定“双轨思路”困难。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入攻坚期。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关键期,从目前来看,至少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一是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二是大国博弈,一些大国出于担心“一带一路”与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构成挑战,不仅自己排斥“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设法加以遏制。三是中国如何妥善化解与邻国的领土领海争端。四是如何保障中国资金和企业的安全。

篇5: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2010年以来安全形势相对于2009年总体来说较为稳定,但出现了一些更多的尖锐的问题,如朝韩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等。

2009年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东缓西急,北和南优的态势。

在东边,中美、中日关系出现了多年少有的佳绩,安全压力减轻。美国奥巴马政府任职以来,积极寻求发展、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积极推进亚洲外交,中日关系明显改善。鸠山访华期间,表示在历史问题上坚持“村山谈话”精神,与中国弥合分歧,构筑可信赖的日中关系,推动战略互惠关系发展。

与此同时,北方安全持续改善。中俄关系纵深发展,军事合作领域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要内容,“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演习,再次展示两国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坚定决心。中俄关系稳定发展,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协作,巩固了中国北部边陲的稳定。

但是,中国西部安全趋紧,南部亦存在重大隐忧。阿富汗安全形势已成为影响中国西部周边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阿富汗战火还向巴基斯坦境内蔓延,阿巴边境成为美军及其联盟与塔利班、“基地”组织交战场所。阿安全形势逆转,诱发巴国内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活动反弹。恐怖分子活动猖獗,甚至重创巴陆军总部。巴国内持续动荡引发同印度关系紧张,两国口角不断。

中国南部,印度不断制造紧张气氛,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强高技术装备部署,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尤其是印度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喇嘛窜访达旺地区(我藏南地区),企图“以藏制华”。中缅边境亦不平静,缅甸政府军挥师北上,整编少数民族武装,突袭果敢地区,导致大量难民涌入云南。

在海上,中国与东南亚海上邻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显著增多。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的最后期限临近,一些国家“浑水摸鱼”,圈海划界,同中国争夺岛屿与海域归属权,中国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在东海方向,虽然中日关系整体改善,但两国海上权益的纷争依然。日本加强武力监控钓鱼岛,还力图拓展海洋战略纵深,准备在冲鸟礁(日方称冲之鸟岛)建造港湾设施,宣示“领土主权”。美国在南海周边地区投棋布子,同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举行联合军演。2009年,美国在南海权益争议问题上似乎更愿意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军舰通过权与中国先后发生“无暇”号、“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事件。

2010年以来北面较为平和,西面基于09年没什么重大事件,然而在南面随着印度的崛起以及中印之间的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的争端在所难免,南面局势较为忧心,特别是美国的介入更是让局势边的难以揣测;东南方向与南亚各国的海域争端仍就是主旋律;东面,与日本的海域、领土争端问题变得愈发的严峻,还在于高层之间还在进一步的沟通,中韩的黄海划界问题以及朝韩局势也对我国的安全形势有着很大威胁;值得欣慰的是台海问题暂时比较稳定平缓。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在后面,山姆大叔这个国际 警察参合其中让一切变得更加的严峻。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印度现有驻军约103.5万人的印度陆军将3个军用于警戒中国,番号为第4、33、15军。在“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地区)”、阿萨姆邦和锡金邦三个同中国接壤的地区,印度部

署有第4军和第33军。第4军靠后配置的方式就显示出印军仍害怕中国军队会像1962年那样穿插围歼其主力。但总部设在西里古里的印度第33军却十分危险,该军战斗力最强的第17山地步兵师就驻扎在乃堆拉以南40公里处,同属第33军管辖的第20山地步兵师(驻比纳古里)、第27山地步兵师(驻噶伦堡)则作为后应部署在二线。第15军下辖第19山地步兵师(驻巴拉穆拉)、第3山地步兵师(驻列城)和炮兵第3旅,直接威胁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唯一陆路咽喉喀喇昆仑公路(第15军哨所离公路最近处不过几十公里)。同时也威胁着去哦过西南边陲的安全。今年印度大量的购买军火,并研制一系列的导弹一旦发生争执对我国的安全又极大的威胁。美国售印度2艘退役扫雷舰 鼓励印加强沿海安全等,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陆海空三军在2012年前将斥资300亿美元从国外采购先进武器。印度与1月11日成功试射“阿斯特拉”短程导弹,成功试射可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印度积极研究试图获得导弹防御与范围性能力等。

南海区域,2月2日,菲律宾通过法案将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挑起了新一轮南沙群岛领海争端,中方则派出最大渔政船赴南海宣示主权。此事事出有因,局势仍在不断发展中。针对南沙群岛争端,美国10月4日主动提出,愿协助中国和其他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美国方面还表示,基于华盛顿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美国将继续派军到菲律宾,直到该国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组织被铲除为止。对此,有专家认为,美国这一系列的政治牌、军事牌,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越南与埃克森-美孚达成了一项油气初步勘探合作协议,而勘探地点恰位于南海中越争议海域。美国官方7月15日表示,对中国和越南在南海的领土争端保持中立,但反对不让美国公司与越南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做法。

东海海域,钓鱼岛局势恶化,日本防卫省目前正在考虑在东海临近钓鱼岛的与那国岛部署陆上自卫队。日政府此举凸显日本防卫战略重心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转移,而与那国岛靠近钓鱼岛与台湾岛的地理位置,不仅方便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与掌控,更方便其未来以军事手段干预台海问题。防卫省上演“双簧”。同时日本驻兵与那国岛欲争取中日领土纠纷谈判筹码.。日本把“钓鱼岛是日固有领土”写入教科书,引起了我国的强烈抗议。钓鱼岛装船事件更是是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的局势也一度陷入紧张知中,朝韩争端越演越烈的态势,美国一军事同盟参与其中,先后举行美韩、美日军演,并一度挑战中方的极限。使得我国在东海、黄海的局势不容乐观。台湾今年来局势交稳定,两岸交流频繁,互通有无,取得了今年来比较好的势头,然台海问题仍旧是个不稳定的因素。

篇6: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学科:军事学

专业: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 课程:军事理论 适用对象:大一本科生

1、教学背景

这部分讲授内容属于军事理论课“国际战略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之前在课堂上已经了解国际战略环境、周边安全环境等基本概念,熟悉美国、日本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挑战等内容。

2、教学目标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印度在崛起过程中所坚持的战略取向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四重挑战,分别是边界问题上印度趋于强硬、印度实施“东向政策”遏制中国、印巴冲突威胁中国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安全以及印度支持“藏独”,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挑战与威胁,树立起忧患意识,强化爱国情感。

3、教学重点

这部分内容的讲授重点在于分析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印度“东向政策”的战略意图,突出印度的霸权主义心态。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5、教学总结

篇7: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我国必须要塑造相应的国家安全意识,迎接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 稳定 动荡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 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日本将我国视为假想敌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近百年来,在世界列强中,日本是加害中国最重的国家。目前,中日摩擦的焦点集中在四个问题上: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扩军问题。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中消极因素明显上升,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和政治野心的不断膨胀,日本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不断上升趋势。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急于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出修定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以解除日军参加维和部队的限臸。日本提出对周边爆发战争将进行积极对应,其所指就是我国。日本加快扩军步伐,防务开支高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军事技术领先的潜在军事大国,对我国的潜在军事威胁逐步增大。日本我国存在着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争议,不能排除在一定情况下挑起事端的可能性;日本是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发达,同时领土、资源及其有限的国家,因此,钓鱼岛群岛及东海20余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争议区,将是其视若珍宝的一块地区。日本积极插手台湾问题,坚持“台湾归属未定论”,支持“台独”,追随美国推行“以台臸华”。

(三)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今后,中俄友好关系将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在分析和研究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影响时,应该以史为鉴。沙俄和前苏联对我国疆土的掠夺最为严重。中俄在意识形态、对外政策和领土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俄政局及对外政策走向也有很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

(四)中亚五国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使我安全环境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亚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围绕中亚的现在和未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各种势力渗透加剧,竞争激烈,形成了新的热点,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领域都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五)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诸多领土、领海、海洋权益的争议

我国除与日、俄等存在领土争议外,与周边其他一些国家也存在领土、领海和海权争议,急待臸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护我国主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印边界全线都存在着争议。在中印边界东、中、西三段,共12.55万平方千米的争议区中,我方控臸面积约占全部争议区的26%,印度占74%,是既得利益者,不会放弃霸占我领土、插手我西藏事务的顽固立场。中印之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多轮谈判,尽管达成一定谅解,但根本分歧依然存在。1998年5月印度公然在三天内连续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并一再声称,“中国”是最大的“威胁”,其“核政策是针对中国的”,并提出加强印在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已引起我国的密切关注。

我南海传统海疆线内海域大部被别国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岛屿被侵占。南沙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今后,东南亚一些国家与我国围绕南海主权的斗争将十分突出,潜藏着危机。尤其是海上领土争端和近海大陆架、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日趋紧迫和表面化,可能导致海上局部战争的潜在动因增加。

目前,我在南沙问题上面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有关国家利用东盟这一地区组织共同与我对抗,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染指及联合其盟友共同对我施压的斗争格局,由于多国利益交织、多方军事对臷、多种矛盾共存,决定了南沙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还面临着与朝鲜和韩国对黄海大陆架的争议以及与越南的陆地边界争端及北部湾问题。

台湾与祖国统一面临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目前,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台湾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台湾当局顽固坚持分裂、分治的立场。台湾当局在政治上竭力与我对抗,军事上不断提高与我抗衡的能力,外交上大力拓展生存空间,其分裂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一是推行“两国论”政策,谋求成为独立的“对等政治实体”,实质是坚持搞“两个中国”;二是大力扩充军备,增强“反共拒和”的军事实力;三是大搞务实外交,扩大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以民进党为主的“台独”势力急剧膨胀。民进党是影响台湾政局的又一重大现实威胁,是在台湾岛内公开打着“台湾共和国”旗臶的最大的“台独”组织。台湾岛内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不会放弃在国际上臸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岛外以美、日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也不会改变把台湾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和利用台湾问题对我进行牵臸的图谋,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战略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超多强的新格局出现在世人面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进一步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和相互臸约的因素增多,总的趋势走向缓和。在世界形势趋于缓和的环境中,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总的讲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和争取一个较长的和平环境,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形成更有利于我的局面。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与“料理”好“大周边”。

篇8: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挑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银行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提升,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建设能促进服务自主化、流程电子化、决策科学化、管理扁平化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是金融行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最佳选择。然而, 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金融行业在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服务手段, 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同时, 应始终将信息安全和防范计算机犯罪当作目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现状

银行是与信息行业结合最为紧密的行业之一, 银行本身就是经营各种信息的特殊行业, 如客户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金融信息、产业信息、政策信息、资金信息、利率信息、汇率信息等。同时银行也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需求、高投入、高配置、高输出的产业, 是信息市场交换的主要参与者, 在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 银行业一直走在各行业的前列。由于银行是社会的敏感部门, 他通过生产和传递信息来提供金融服务, 支配、引导社会资金运动, 因而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要求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银行的安全会直接影响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银行在业务电子化过程中, 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另一方面要确保数据安全, 并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为防范和化解银行技术风险, 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系统初步建立起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等组成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的深入, 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金融行业的重视。

信息安全法制建设也初见成效,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为基础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随后, 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通知》。针对有关领导提出的“银行家要抓电脑技术”和“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批示, 人民银行明确把系统在投产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要求放在首位, 并开展全国范围的安全大检查。各行都成立了专职的安全生产机构, 并在系统的需求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系统投产和推广、系统升级、系统归档等多方面把关, 特别是在防火墙、防病毒软件、隔离卡、认证加密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投入。

然而, 目前金融行业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主要表现为信息传递的安全隐患和业务系统的安全隐患。具体来讲, 前者包括网络硬件的安全缺陷、通讯链路的安全缺陷、技术被动引起的安全缺陷、缺乏安全系统标准引起的安全缺陷等;后者包括非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及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等, 特别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安全威胁。

同时, 银行的业务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和飞跃, 这对信息安全的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要求。虽然旧的业务系统也可能考虑到安全机制问题, 但那只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 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的安全漏洞。信息安全建设应综合考虑信息在获取、存储、加工、传输等过程中的完整性、可靠性、机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计性, 全方位考虑设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和安全策略。

近年来, 数据大集中成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工程的重点, 也是银行管理的根本变革, 数据集中带来了便捷的经营管理, 能有效控制外部风险, 增强规模效益, 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集中——数据中心的风险骤然加大。随着银行对计算机依赖程度的增强和数据中心规模的壮大, 这种风险更加突出, 一旦数据中心遭到灾难性打击性并停止服务, 必将引起大范围银行业务停顿或瘫痪, 甚至引起法律纠纷和社会动荡。有人形象地将数据大集中比喻为把所有的难蛋都放在一篮子里, 这是银行在“大集中”之后无法回避的安全问题。2002年5月, 由人民银行召开的“中国银行业首届灾难备份研讨会”上, 有关领导指出, “实施数据大集中的银行, 必须建立灾难备份, 制定业务连续性计划并报人民银行备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出现, 入侵与反入侵的斗争也将日益复杂, 银行业对网络各级体系实施安全整合防护的需求也将会更加迫切。

三、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念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质疑, 它是继领土主权, 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之后的另一主权。

第一, 信息安全是一个特殊领域, 从国家和民族立场来看, 必须有自主的安全产品来切实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 这是根本。国家要加大对信息安全产业的投入与保护,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只有这样, 才不会再出现我国DVD厂家被迫向外商交纳专利费的尴尬局面和类似“微软后门”之类的威胁。当今, 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IT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极少,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明显处于劣势。在“市场换技术”的口号声中自我陶醉了20多年后忽然发现, 不但市场被别人大量占领, 而且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被“引进”所削弱, 陷入了“引进再引进”的怪圈, 产生了强烈的技术依赖性。

第二, 金融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很高, 这与我国目前的IT产业比较落后有关。不仅是安全产品, 几乎所有的关键软硬件都从国外引进, 而且在安全等级和技术先进性方面都明显受到限制。要求金融行业现在就完全自主进行安全建设也不太现实, 但应作为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信息安全建设上可区别对待,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实力强, 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 宜采取自主建设或与供应商合作建设的策略, 而实力相对较弱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先采取外包或直接购买成熟产品的策略。

第三, 对待信息安全要科学、客观、公正, 既要正视安全漏洞问题, 承认系统漏洞的客观存在, 又要及时对漏洞加以修补, 要正视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和攻击。要充分认识到无论如何强化, 构建一个天衣无缝的绝对安全的系统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相对的, 系统的开放性、方便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始终是一对矛盾。

第四, 安全建设一定是多方位的和系统性的, 安全建设不能局限于一种策略, 单一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已不能够满足行业用户保障网络安全的需求, 防火墙、隔离卡、防病毒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评估技术、等级管理体系、安全认证技术、漏洞扫描等应相互配合, 构成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此外, 安全建设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到技术和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 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和高素质的队伍也是确保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第五, 银行信息安全不只是购买几件安全产品就能保障, 也不仅是防病毒、身份识别、安全认证和入侵检测等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就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来说, 性能保证有时并不是最主要的, 内容恢复功能尤其显得重要。

四、科学投资, 改善计算机安全环境

为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硬件投入是必要的, 但仔细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硬件投入, 似乎有些缺乏理性。在投入总量上对效率的问题考虑不多, 几乎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在投入方向上重硬件、轻软件, 认为计算机就是硬件, 信息化就是购置先进的电脑设备。有人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银行在“大把烧钱”, 是“大马拉小车”。最后的结果是, 尽管国内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不惜血本, 甚至与其利润持平, 但很多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

另外, 长期以来, 银行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系统的建设, 即所谓的“重业务发展, 轻安全管理”, 这一问题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有限所致, 同时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一个客观过程。事实上, 不仅仅是信息安全, 我国金融行业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问题。这与我国商业银行条块分割、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缺乏协同、过分追求个性化有关, 其中关键还是利益的驱动和分配。另外, IT公司为了满足银行的“需要”, 往往也随声附和, 比如信用卡建设、各地CA建设以及各行内部应用系统的建设等, 不仅造成银行内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大了建设成本, 而且系统生命周期短、维护困难, 高水平产品应用很少, 同时对银行间互通互联以及银行与证券、保险等实现相互代理、混业经营带来了困难。“金卡工程”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个性化的前提必须是标准化, 国际上许多银行和企业所强调的个性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标准化基础上的, 是在把好的成果都继承下来的基础上再去发展个性化, 其主体还是标准化。

近年来, 这种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 金融行业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按照“全局性、综合性、均衡性”原则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比如CFCA的建设、银联工程的启动, 充分体现了“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的原则。相信今后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必定会走上协同合作的良性轨道。

笔者认为银行业对待信息安全建设的投资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高度重视, 积极推进。

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与日俱增, 数据意味着银行的生命, 意味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安全建设是各金融机构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工作, 要作到未雨绸缪, 确保安全。

(二) 安全为先, 稳妥实施。

金融行业是社会的核心部门, 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部门。从银行的经营角度讲, 安全性一直是首要问题, 银行对安全性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在各个行业中是最高的。因此, 银行不应该贪新求洋、追赶时尚而置风险于不顾。

(三) 软硬结合, 兼顾效率。

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以及管理安全。信息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体系, 对信息安全建设的投入要充分结合制度、服务、人员、意识等管理理念, 同时要对投入的有效性即投入产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四) 货比三家, 择优而取。

在具体选择产品时要关心技术的成熟度如何, 有无广泛的产品和市场;要了解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要选择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考验、稳定性好、相对成熟的产品;要注意产品的智能化、可管理化和易使用性;要充分了解合作厂商的实力、信誉、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手段等。

(五) 注重扩展, 保护投资。

从保护投资的角度出发, 安全产品的基本体系结构不能经常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而应该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和延伸, 不宜对体系结构做频繁的调整, 而应该将技术的发展作为自身体系结构的补充。

五、全面构建我国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决不是靠买几件安全产品就能解决的。信息安全防线的构成是多方面的, 因此, 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制度化就显得更加重要, 俗话说“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我国银行业应从法制、技术、管理、人员等几方面多管齐下。

首先, 加强信息安全立法工作, 将信息安全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我国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已具备基本框架,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为基础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新《刑法》也增加了计算机犯罪及相应的惩处条款, 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法制建设。

其次, 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尚不成体系, 不能有效防止各类复杂的信息系统攻击和威胁。因此, 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从技术角度构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严格实施等级保护, 健全安全控制机制;建立信息安全审核、评价、认证体系, 建立信息安全产品跟踪、研发、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 特别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机房、网络、监控、系统、设备、软件、病毒、黑客等各方面加强安全防护、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应急反应和系统恢复能力;建设国家信息交换公共安全应用平台, 建立高效安全的金融信息网, 加强对金融信息犯罪的防范能力。

上一篇:(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简答形式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