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2022-06-26

第一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形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局部动荡紧张的状态。

首先是世界加快朝多极化发展。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综合实力无人能及。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恢复、欧盟自我意识觉醒、印度崛起等,再加上非盟、阿盟等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其中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次是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如中东的伊朗核危机、巴以危机,南亚的印巴土地争端,非洲的党派、部族、宗教之争,索马里的海盗猖獗、国际恐怖主义兴起等造成当前世界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的局面。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现在,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灿荣:08年奥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力和民族凝聚力,09年阅兵向外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场所都活跃着中国的身影。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已成为美日欧等力量“假想潜在竞争对手”,在各个领域给中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美国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不断对我国进行打压。日本、印度等国不断加强军事扩张,朝鲜半岛核问题也有随时恶化的可能。东西方均存在着现实威胁,中国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此轮中美关系的紧张,除了美国国内急于摆脱经济困境和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因素外,担心中国实力增强后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朝野普遍认为,中国正变得“自大傲慢”,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被美国视为与美争夺亚太主导权,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了威胁。美国国内一些智库的重量级人物公开主张,重新审视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如对巴援助问题;气候问题解决上要求中国承担过重的责任)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去年以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象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今年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APEC峰会等众多国际峰会。通过领导人参加这些峰会,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既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

二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歧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今年我国在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合作得以切实推进。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题。在区域安全合作上,今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但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四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经济关乎国计民生,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认清经济变化之态,把握经济发展之势,谋划推动经济建设之策,业已成为当代世界共同聚焦的话题。

一、2015年我国经济建设回顾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底公布的经济数据,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289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9%,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粮食产量达62144万吨,增产2.4%,实现“十二连增”。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978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2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实际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实际增长7.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实际增长10.6%,其中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最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年未,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去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45741亿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255亿元,下降1.8%;进口104485亿元,下降13.2%。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5127亿美元,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2284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1.4%。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63亿美元,增长6.4%,其中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商直接投资85亿美元,增长25.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8亿美元,增长18.2%。

去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公布后,引来国内外不少人士的关注和聚焦,担心、焦虑、猜疑、唱衰乃至“硬着陆”之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我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呢?

(一)实现6.9%的经济增长,来之不易而又十分珍贵。

2015年,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比上年有所放缓,但来之不易,不仅有较高的含金量,而且对稳定就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也十分抢眼。

6.9%的增速“含金量”较高。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6.9%的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5000亿美元,不仅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超过了目前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范围看,6.9%的经济增速仍然是比较快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6.9%的增速稳住了就业、稳住了物价。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额完成计划312万人;农民工总量达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粮食产量增产2.4%,实现“十二连增”。这些情况表明,尽管与过去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相比,6.9%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稳定增长态势没有改变,继续处在合理区间。

6.9%的增速也来之不易。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国际贸易延续低迷态势,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地缘冲突加剧;国内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萎缩等两难多难问题更趋突出,趋势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6.9%的增速难能可贵、来之不易。

6.9%的增速还稳住了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力拉动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名列前茅,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增长之源。

(二)去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协调发展成效明显基础上取得的。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一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要素的流向和配置;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既坚定淘汰和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又加大对符合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使经济结构加速优化、更趋协调。

去年全年,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5%。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7.0%,分别比上年提高1.2和0.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3,比上年降低0.02。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9和1.1个百分点。

(三)在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方兴未艾,经济动力正在积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明显。

去年全年,创新创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出资金总规模达577亿元,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效果显现,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157.8万件,比上年增长32.4%,签订技术合同30.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的支撑下,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孕育并迅速发展:去年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2%

和6.8%;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6%;快递业务量增长48%;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103%;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工业机器人增长21.7%,智能电视增长14.9%,智能手机增长11.3%。科技创新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6.6%。

(四)社会生产的能源消费结构深入优化调整,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针对资源环境对我国社会生产的约束日趋强化,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去年全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4.0%,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9%,提高0.9个百分点;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9%,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使能源消费结构加速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五)虽然外部经济环境艰难,但对外贸易和投资仍取得可喜成绩,“一带一路”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自贸区建设,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更好结合,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去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尽管出口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世界出口降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特别是服务出口、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5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其中,投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2.4倍,投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5.9%。2015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2万亿元,超过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4,实际使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我国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六)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人人参与、尽力、享有的要求,大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确保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去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按照2300元/人·年的农村扶贫标准,去年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36万人、365万人和6823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人数分别为1708万人、4903万人和518万人。

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仍在加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总体而言,去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可喜可贺的,它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正确的、有效的,不仅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而且有利于激发发展潜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些建设成就,为我们充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风险与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准备。

二、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看好”,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实现增长的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两位数的高速发展,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也达到7.8%的水平。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聚集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不可能总是维持高增长态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之后逐步回落到正常增长的状态,着力解决高速运行聚集起来的各种内在矛盾和问题,这是经济运行周期性的正常反映,也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是周期性、结构性和外部性三重因素作用叠加的结果。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格局分化,负面因素增多,全球贸易低迷,外部需求疲软持续,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去年以来,我国把经济政策的重心集中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上,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妥善应对来自于国内国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着力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的问题,尽管使一些经济行业的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增长下降,但是优化了整个经济结构,转变了发展方式,为下一步的强劲增长做好了准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之后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

二是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需求结构正在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快速增长。

当前,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但经济结构不断得以改善和优化,人们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一批体现现代经济发展方向和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以去年为例, 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仅约1.6万亿元,而第二产业投资则为22.4万亿元,第三产业更高达31.2万亿元,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4.2%。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比重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4.3%,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

服务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引导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有效抑制了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扩张,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国家对创新创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206家,投资创业企业1223家;全年授予境内专利权比上年增长32.4%,签订技术合同30.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14.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使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此外,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破国内生产总值的50%;全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66.4%,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热点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我国经济运行分化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的速度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运行分化,区域格局、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也在分化。

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力调整,使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日益明显分化的特点。一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此消彼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激剧变革之中。以过去五年来的情况为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呈现出明显的逐年缩减模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不断逐年提升,领跑国民经济的运行,到去年底,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5%。二是在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运行也在不断分化,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态势。比如,同样在工业领域,传统行业越来越受到资源约束加剧、上游价格抬升、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降的局面,而新兴的产业则呈现出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良好、适应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的格局。以去年为例,我国的原煤、火电、粗钢、烧碱、水泥等生产行业,均进入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状态;而智能电视、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生产行业,则出现快速成长和大幅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去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和0.7个百分点。又如,在电力生产行业中,去年火电的增幅比上年下降2.7%,但水电则又比上年增长了5%,核电比上年增长高达28.9%。这些分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走向转型发展。三是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有取代传统行业、引领经济变革之势。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兴起,发展出一系列经济新兴业态。根据去年的统计,我国网上商品零售、快递业务、移动互联网接入等行业成长壮大较快,并给人们以切身感受,形成了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此外,区域增长格局也在明显分化,中西部地区走向跨越式发展,新兴经济开发区正展现后发优势,老少边贫地区也正借助精准扶贫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四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尽管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较大、增长缓慢、运行分化、内部环境趋紧、外部挑战严峻等诸多困难,但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高速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仅去年我国6.9%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部分,就大致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阶段,转而进入“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3亿人口构成的大市场和3亿中等收入人群形成的新兴消费实力,市场产品供给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发展,刚刚超过50%的城镇化率,当前正加紧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速推动的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变革,正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亚投行”、“丝路基金”的营运等等,都正在为

我国经济发展强劲助力。因此,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是牢固的,经济韧性、发展潜力、回旋余地是巨大的,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其良好的,动力是强劲的,保持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是有充分保障的。 五是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引领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长期面临的工作重点。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我国经济的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普遍认识到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但时间一长,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加速减弱,以致社会经济震荡不停,直到目前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探寻病根”“对症下药”。二是在我国现实经济结构中,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生产指数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亏损面达到80%,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大幅下降,而这些行业又占据着大量的人力、资金、土地资源,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三是在时下,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又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面对我国经济当前存在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叠加的结构性困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经济运行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保持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使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强调,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四是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与此相一致,会议认为,20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1)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2)帮助企业降低成本;(3)化解房地产库存;(4)扩大有效供给;(5)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和经济发展趋势

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

三、

四、五中全会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提出了“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并对今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做出了安排:

(一)“十三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三五”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六大方面的主要目标: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升到12万元以上。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李克强总理在《报告》强调:完成“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二)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决战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作出这样的预期,是考虑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等问题。有6.5%-7%的增速,既能稳定增长,又能实现就业的充分。

为确保今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的更大空间。通过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投资与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是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通过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全面在线监测排污企业,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主要是:通过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充分体现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三)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我国现有经济基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过去长期的高速增长回落到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态势,将会有效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过山车”现象产生,带动社会生产进入到长期平稳运行之中。由于经济基数大、体量大,中高速增长形成的经济成果和增量,将能够足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使人们分享到更多更好的经济发展成果,生活水平、保障水平会逐年得到提高、更加广泛,对此应当坚定信心、充满希望。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加大推进力度并全面深入展开,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社会生产朝着符合人们需求的中高端方向发展,而经提质增效后迈向中高端的社会生产产品反过来又引领社会消费需求,形成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三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这“三新”将会获得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或“龙头老大”。与此相对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追求低碳、绿色、环保、健康,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线,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变为现实。

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形成的“创新驱动”方兴未艾、持续发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聚集强大动力、增添旺盛活力、增强竞争实力、铸就生命力。创新与创造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格调,“中国制造”转变中“中国创造”,推动社会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五是:“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经济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质好效高”、“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模式、新格局形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六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相更加灵活、适时、有效,“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互协调,社会经济秩序更加井然,政府简政放权,职能根本转变,治理行为规范,法制政府建成。

上述几个方面,足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也给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提出了要求,沿着这一发展趋势去努力和拼搏,储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为这一时代所接纳,并为这一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姓名:陈淙恩学号:201014240241专业:物电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二班

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商品频遭贸易保护主义打击,出口萎缩;而中国却依靠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大内需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但总体是好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农业现代化不足,增长有限;第三产业还有待发展。第二,从需求角度来看,出口减少,主要靠内需拉动,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内需还会继续增加。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

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

1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0.4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3.5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泡沫。 我国经济发展东西不平衡,西贫东富,大企业基本几种在东部沿海,这都是改革开放和外销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西部没有出海口当然不利于出口型企业生存。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尽管他们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物价一再地涨,而广大农民工的工资却不涨,这就相当于生活水平下降了,房价也是持续飙升,在城市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却找不到一片落脚之地的人数不胜数,这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经济是粗放型经济,消耗能源太多,科技含量不高。这很大的原因是我国科技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只能先发展耗能大的加工型的产业。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没有本国的知识产权,这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很难走远的。比方说路上跑得车那么多,可是有几辆是民族品牌呢,顶多也就是中外合资,比如上海大众,大家耳熟能详的宝马奔驰那都是德国货,有钱人基本都买进口车。中国的汽车业严重受制于人,利润的大部分都被老外占了,这不能不另国人感到耻辱啊。

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 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1.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信号。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扩大2000多万亩。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应该说冶金行业今年的效益也是不错的。2.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其中运输,邮电,文化投资增长较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是明显加快,1~6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快11和10.5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看,对特殊地区特殊岗位实施补贴,提高社会养老保险金等,这是好趋势。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如果中国卷入战争,经济必受影响,现代战争是烧钱的战争。如今朝鲜半岛局势紧张,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擦枪走火。如果真打起来中国是否参战,如果朝鲜战败,美韩打到鸭绿江,战火烧到东北,难道中

国还能按兵不动吗?

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受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从生产方面来看,农业生产受干旱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面积的调减,粮食总产量可能会略有减产,但其他农产品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平稳。工业,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上内需的稳定增长,生产形势还比较不错。第三产业由于金融、房地产的增长相对平稳,运输业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可能略低于去年水平。因此,从生产环节初步判断,全年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在7%以上。 从需求看,虽然外需减少,但内需增加了。国家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推进农村新型医疗改革等,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得国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整合个方面信息,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趋势将继续保持。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刘康2010-06-0

1摘 要: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总体而言,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整

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这种背景下,中国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关键词: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大宗商品,贸易保护,货币政策,金融危机

2009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 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整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

由负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者:刘康

出处:中国经贸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库别:中经评论子库

第五篇:美国当前经济形势

由于联邦政府实施减税计划、美联储降息及伊拉克战争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逐渐消失 ,二季度美国经济运行呈现良好势头 ,修正后的经济增长折年率达到3.1% ,远高于市场预期 ,也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笫一季度1.4 %的增幅。可以预言 ,这些前期出台的政策措施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继续发挥作用 ,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回升。展望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美国经济形势 ,可谓喜忧参半。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首先 ,从目前一些机构的预测情况看 ,大多数对今后美国经济走势持乐观看法 ,认为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使消费情绪有所改善 ,加上减税、股价上扬、低息和油价下跌 ,需求将稳步回升。从7月份的零售额增长情况看 ,二季度居民消费支出的反弹实际上已延续到了第三季度 ;企业也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逐渐增加投资。因此 ,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进一步加快 ,甚至能恢复到4%左右的强劲增长。其次 ,从监测经济运行的各种经济指数看 ,7月份经济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和滞后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预示当前美国经济运行已进入上升轨道 ,后期美国经济将进一步放快增长步伐 ;美国制造业指数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突破50

上一篇:德能绩勤考核标准下一篇:短跑运动员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