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24-04-21

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精选4篇)

篇1: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我和我的岗位”征文

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作者:宋小梅 作者单位:362200 福建晋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科

【关键词】 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一般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分为两种。一种为规定的预防接种: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对出境者前往某些烈性传染病的疫区或流行区要求的预防接种并持有有效的国际预防接种证书。这类预防接种有黄热和霍乱;另一种为推荐性的预防接种:是检疫医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周公布的疫情和出境者前往国家的疾病流行情况,推荐出境者接种相应的疫苗,保护出境者不受病原体的感染和发病。做好出入境人员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熟悉疫苗的性能,认真执行有关禁忌证的规定,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使免疫制剂安全、成功接种到人体。接种场所的要求

(1)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2)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及提供受种者休息、等候的条件。(3)接种场所应当按照登记、健康咨询、接种记录、观察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4)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5)保持室内清洁,每天用有效的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6)接种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和口罩,双手要清洗干净。(7)在接种场所应公示疫苗的品种、作用、接种方法、免疫程序、禁忌证等。冷链设备的使用

2.1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1)乙肝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菌体霍乱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在2 ℃~8 ℃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2)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脊灰疫苗在-20 ℃~8 ℃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3)黄热减毒活疫苗在-20 ℃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干燥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2 ℃~8 ℃保存和运输,则有效期为6个月。

2.2 冷链设备中常用冰箱的使用(1)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 cm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有期效分类摆放。(2)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3)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温度计应分别放置在低温冰箱冰柜的中间位置,普通冰箱冷藏室及冰冻室的中间位置,冰衬冰箱的底部及接近顶盖处。(4)使用冰衬冰箱储存疫苗时,注意应将卡介苗、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存放在底部,并将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放在接近冰箱顶部,不可将冷藏保存的疫苗放在距冰箱底部15 cm内的地方,以免冻结。(5)储存疫苗的冰箱内禁止放置私人物品。核实接种对象(1)检疫医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周公布的疫情和出境者目的地国家疾病流行情况,推荐出境者接种相应的疫苗。(2)医务人员应核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定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4.1 医务人员应当告知受种者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如黄热减毒活疫苗,是适用于进入或经过黄热病流行地区(包括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的人员,但小于6月龄的幼儿不得注射。皮下接种黄热疫苗后可刺激机体,10天即产生免疫力,用于预防黄热病,免疫力可持续18年以上,国际规程要求10年加强免疫一次。有发热及急性疾病患者;孕妇;有过敏史,尤其对鸡蛋过敏者;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病患者均不能接种本疫苗。还应尽量避免空腹接种。接种本疫苗后个别有发热、头晕、皮疹者需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少数人注射后局部出现疼痛,一般可在1~3天内消退。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让受种者对自己所接种的疫苗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一无所知。

4.1.1 严格掌握各生物制品的一般禁忌证与特殊禁忌证 正确掌握禁忌证,对防止严重反应或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2 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 提高受种者的自我预防知识。

4.2 实施接种前 应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1】。接种场所疫苗管理

(1)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2)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不同疫苗的接种

(1)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或1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与1种口服减毒活疫苗在同时接种时,一般不会产生免疫干扰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同时或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接种。(2)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4周以上。(3)接种免疫球蛋白需至少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接种操作

7.1 医务人员 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证、免疫接种申请表及本次接种疫苗的品种,无误后予以接种。

7.2 皮肤消毒(1)确定接种部位;(2)用75%酒精棉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 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7.3 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参见国家药典的规定,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7.4 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2)抽取疫苗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剂量不足达不到免疫效果,过量则有可能加重不良反应或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3)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4)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用截针器毁形后统一回收销毁。

7.5 安瓿开启后 活疫苗超过30 min、灭活疫苗超过1 h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接种记录和观察

(1)接种后及时记录接种时间、疫苗的名称、剂量、接种部位及疫苗批号。(2)接种后,受种者应留观15~30 min。如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3)嘱受种者3天内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爽清洁,不要饮酒、食海鲜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和激烈运动,以免增加反应或局部感染。(4)嘱受种者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书,以便出入境和到国外申请入托、入学、就业或医疗保险等时,能出示国际认可的有效证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3,24.肺结核的家庭调护

【关键词】:肺结核;家庭调护

肺结核是由于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慢性传染病。患了肺结核的患者除了应坚持用药外,还要调理饮食和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适当体育锻炼,保持个人卫生。

肺结核患者的营养搭配肺结核的患者在热能供应上则要高于正常人。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充足的无机盐。成年人每日应从饮食中摄入热能应在2500~3000 kcal,蛋白质为80~100 g。病灶活动期,每天应喝250~500 g牛奶,2~3个鸡蛋和适量瘦肉。牛奶中含丰富的钙质及酪蛋白,是肺结核患者的理想饮食,应坚持食用。维生素和无机盐对结核患者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维生素A有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维生素B和C可提高体内各有关代谢过程,增进食欲,健全肺部和血管等组织功能;维生素D可帮助钙质吸收利用,而钙质是结核病灶钙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同时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及一些粗粮,以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满足患者的需要。伴有缺铁性贫血的肺结核患者,在饮食中还应增加铁质的供给量,以补充血红蛋白的损失。应多吃豆制品、黑木耳、红枣、芝麻、瘦肉、绿色蔬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肺结核的患者应少吃油煎、产气、辛辣食物,应禁忌烟酒。

常用食物治疗肺结核的方法我国民间常用食物治疗肺结核的简易方法:如肺结核咳嗽时,用雪梨1个,蜂蜜50 g,蒸熟吃,止咳效果较佳;肺结核咯血时,用生莲藕250 g,洗净切片加白糖吃,有一定疗效;有盗汗症状时,可用黑豆30 g加红枣10枚及黄芪30 g,水煎,每日早晚分服,盗汗可止。许多中药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强抗结核药的抗结核作用,如党参、白术、百合、胎盘、灵芝、虫草等,可取1~2种泡饮。

肺结核患者适当的体育锻炼肺结核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和机体恢复情况,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晨起打太极拳、深呼吸运动和扩胸运动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预防感冒。肺结核患者的个人卫生要求结核杆菌能耐受寒冷,即使冷到冰点,还不能杀灭它,在干燥状态下,也有耐热的适应力。但是结核杆菌不能耐受湿热,潮湿的情况下,95 ℃的温度,只要1 min就会死亡。所以结核患者使用的器皿、用具可煮沸消毒。书籍、棉被可用紫外线消毒或在阳光下曝晒。不宜加热及日光照射消毒,可用酒精、石灰水、84消毒液等消毒,均能将结核杆菌杀死。

怡情绪、悦情志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治疗,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家属应做好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关键词】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自动和被动免疫的应用,使个体或群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个体和群体不受病原体的感染和发病。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之一,预防接种使人群免疫力提高,就等于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病屏障,传染病就不容易发生,从而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最终达到消除或消灭的目的。预防接种后,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但是生物制品毕竟是异种物质,也有极个别人在获得免疫力保护的同时,会发生一些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在数以亿计的接种人群中,预防接种后的反应虽是少见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认识预防接种反应问题,使医务人员掌握接种反应的知识,以及所应采取的正确措施,对开展免疫预防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反应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一类反应,这里笔者浅谈在实践工作中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理原则,以及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局部反应

2.1 临床表现(1)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 cm)、中反应(2.6~5 cm)及强反应(>5.0 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或数月结痂,留有浅在或较深的瘢痕。(3)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h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少数人其直径>5.0 cm。有的伴有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炎。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 h逐步消退。

2.2 治疗(1)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 min,能帮助消肿,减轻疼痛。(3)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因其性质特殊,一般严禁热敷或冷敷,以防止细菌带入而发生感染。主要是加强护理,勤换衣服,避免其破溃污染化脓。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全身反应

3.1 临床表现

3.1.1 发热 分为轻度(37.1 ℃~37.5 ℃),中度(37.6 ℃~38.5 ℃)和重度(≥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 h或24 h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有的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 h即有体温升高,6~12 h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3.1.2 其他表现 个别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3.2 治疗(1)发生轻度全身反应者应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2)全身反应严重者予以对症处理。(3)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有下列疾患或情况者,请事先告知医生,如:发热、结核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肝、肾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球蛋白使用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2)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及不良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3)预防接种后,受种者应留观15~30 min,如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进行处理。(4)接种后,嘱受种者3天内应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爽清洁,不要饮酒、食海鲜、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及激烈运动,以免增加反应或局部感染。(5)请妥善保管好您的预防接种证书。

作者单位: 362000 福建泉州,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编辑:唐 城)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须知

接种剂量/剂次:15μg/0.5ml,1剂次。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接种途径:肌肉注射。

保存:甲型H1N1流感疫苗要求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严防冻结。

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禁用人群包括: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感冒和发热者;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年龄小于3岁者以及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其他人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严禁接种。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同时接种,接种要在不同部位。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两种疫苗同时接种后的临床试验数据,专家建议,如果需要接种两种疫苗,应至少间隔14天。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疼痛、红肿,全身的不良反应是轻度发热、头疼等等,与季节性流感疫苗基本相同,还没有发现罕见的不良反应。

篇2: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与行风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配合全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行风评议工作,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管理和行风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针对省纠风办在基层站所暗访中发现的有关预防接种方面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需尽快落实。

一、预防接种单位是疾控机构面向群众,服务于群众的窗口单位,直接展现疾控系统行风形象,各地需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责任,规范管理,实行一把手领导负责,做好行风建设工作。

二、各地要立即组织辖区内预防接种单位,特别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的接种门诊,对照相关技术管理规范开展全面自查自纠。要将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环节作为自查自纠的重点,如疫苗来源是否合法,疫苗质量是否有效保障,疫苗种类及收费标准是否公示,收费是否合法合规,接种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误导接种二类疫苗等。

三、各县(市、区)要立即采取措施,于8月15日前,对辖区内所有预防接种门诊逐一进行检查,不得遗漏,重点检查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工作秩序及纪律状况,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并核实其是否通过考核验收。除犬伤门诊外,疾控机构设置的接种门诊如只接种二类疫苗,或未通过示范预防接种门诊考核验收,则

报请卫生行政部门取消其接种资格。

四、行风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群众反映的意见,将纳入示范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标准,作为评定的重要依据。已评为示范门诊的接种单位,在行风评议中如存在重大问题,则收回示范预防接种门诊称号及标牌,限时一月内整改,由省级重新评定是否保留其示范门诊称号。

篇3: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建设一个完善、巩固和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免疫预防服务网络和体系, 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要。近年来, 郧县以“构建和谐卫生”为目标, 把免疫预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全面加强了免疫预防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使全县预防接种机构的规范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高, 逐步形成职责明晰、管理严格、覆盖完整、服务规范、运行良好及和谐发展的免疫预防服务网络体系, 实现了规划合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1 基本情况

郧县系集老、山、边、穷、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 共有国土面积3 863 km2。所辖19个乡镇, 1个国营林场, 343个村 (居) 委会, 1 872个村 (居) 民小组。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621 085人, 人口密度为161人/km2。全县共有457个医疗机构, 其中乡镇卫生院19个, 村卫生室343个。共有预防接种机构230个, 其中预防接种门诊21个, 接种点205个, 产科接种点3个, 专业接种点1个。乡村医生501名。

2 工作做法

2.1 领导重视,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县政府把免疫预防工作作为民生工程,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以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研究布署免疫预防工作, 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二是在政策上大力倾斜。每年县政府出台一份关于免疫规划方面的文件,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加强对经费保障和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等工作;并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每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实行目标化管理, 量化考核。三是建立健全了免疫规划经费保障机制。为保证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每年预算安排免疫规划专项经费33万元, 同时调整卫生经费22万元用于解决乡村医生的劳务补助。

2.2 抓组织建设, 夯实基础

完整配套的组织体系是免疫预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在免疫预防组织网络建设中, 我县重点抓了4项工作:一是编制了《郧县预防接种机构设置规划》, 以县卫生局文件形式明确了全县和各预防接种机构的职责、服务项目和责任地段, 为免疫预防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保证。二是县疾控中心加强了免疫预防科专业能力建设, 配备了1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中心接种门诊和各乡镇免疫预防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三是乡镇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站 (防保组) , 对卫生院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考核, 定编定补;创建预防接种门诊, 至少保证1名全职预防接种人员负责预防接种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四是大力开展消除空白村卫生室活动, 在此基础上对村级预防接种点按“五有” (有医、有药、有房屋、有执业资格及有设备) 和“三能” (能防、能治及能保健) 标准进行建设, 并直接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落实了村医养老保险经费统筹渠道, 巩固了三级免疫预防网络网底。

2.3 抓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我县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 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以村卫生室为基础, 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免疫预防运行管理机制。一是县、乡、村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把免疫预防工作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 量化考核, 并把考核成绩与各单位专业经费和评先评优挂钩, 加强约束激励机制建设。二是坚持岗前培训、岗中轮训的原则, 每年对接种人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严把接种人员入口关和素质关。三是狠抓疫苗供应、使用和疫苗储存、运输冷链管理。对第一、二类疫苗并轨规范管理, 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面技术管理。为防止假劣或不符合冷链要求的疫苗流入我县, 县卫生局要求全县各接种单位使用的生物制品只能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渠道供应, 规范了疫苗供应渠道。四是建章立制, 编制了《预防接种制度职责汇编》, 下发到各接种单位, 使各接种单位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依法执业。五是狠抓了免疫预防工作全面质量管理。我县为乡镇卫生院印制了13套资料账册, 为村级接种点免费印制了《疾病控制资料册》和《预防接种资料册》, 从软件上保证了各接种机构按规范化、标准化和档案化建设。六是规范接种行为, 维护接种对象合法权益。各接种单位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及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等技术规范开展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 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并严格执行国家免疫程序。七是强化社会监督。向社会推行免疫预防服务承诺,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接种单位将预防接种须知、免疫程序及接种流程等向社会公开, 公布免疫预防咨询和投诉电话, 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工作。

2.4 抓宣传教育, 把免疫预防作为“和谐卫生”的亮点

当前, “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热点, 而免疫预防却日益彰显出它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县因势利导, 紧紧围绕“提高生命质量, 重在疾病预防”这个主题, 广泛开展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活动, 大力开展免疫预防在保护群众健康、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已取得成果等方面的宣传。一是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以及预防接种在控制、消灭传染病中的重要作用和已取得的瞩目成绩。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要举办6期以上免疫规划知识宣传专栏, 村级接种人员在每次冷链运转时都要利用接种时机向应种儿童家长宣传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县、乡医疗单位在每年“4·25”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中都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开展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提高了群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按照省卫生厅统一安排部署, 及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工作, 为适龄儿童提供10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服务, 确保适龄对象应种尽种, 应免尽免, 使广大群众分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体现了国家免疫规划服务均等化。近年来, 在坚持常规冷链运转的同时, 我县先后开展了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强化免疫、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及甲型H1N1流感等疫苗群体性免费接种服务工作, 为免疫预防工作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5 抓内涵建设, 深入推进免疫预防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随着居民生活的改善, 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人们的行为、生活习惯及健康需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群众对免疫服务的需求由供应型转为选择型, 同时, 对预防接种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免疫服务需求, 自2005年以来,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极力推行预防接种机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实现了预防接种机构设置科学、覆盖完整、责任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 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5.1 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置预防接种机构。

在设置预防接种机构时, 我们重点考虑了4个方面的因素, 即机构的合法性、覆盖的完整性、接种服务的安全性及资源利用的效能性, 从适应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 精心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整建, 全县预防接种机构由过去的476个精简到目前的230个, 其中21个预防接种门诊全部达到县级合格预防接种门诊标准, 接种门诊覆盖的村达到138个;设村级接种点205个, 有合格接种人员405名, 保证了全县100%的村都能对适龄人群开展及时便利的免疫接种服务。针对部分乡镇偏远村组交通不便的特点, 各接种机构采取定点接种与巡回接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接种。对未设接种点的卫生室采取由卫生室提供接种场地, 村医联系和管理受种者, 由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提供按时巡回接种服务的方式, 保证不留免疫空白点。这不仅方便了接种对象, 减少了疫苗损耗, 保证了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也解决了村医的劳务报酬, 受到了各方的欢迎。

2.5.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确保接种机构硬件设施建设。

2006年我县采取试点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开展了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为保证创建质量, 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派出分管领导和专业人员深入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实地考察和多轮次督导, 对用房选址、功能室布局及上墙资料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统一部署和精心策划, 绘制出图纸, 指导各单位进行施工改造。并采取统一材料、统一价格、统一安装的办法, 为各单位定制了接种台、工作制度、门面装饰, 保证门诊硬件建设统一、规范。通过创建, 全县21个接种门诊工作用房面积均达到40 m2以上, 实现了接种候诊室、接种室、观察室及冷链室等功能分区, 接种台达到3个以上, 冷藏、急救、体检、消毒及宣教等必备设施一应俱全, 硬件档次明显提高。2009年, 我县又加大了对村级预防接种机构的整顿和建设, 要求创建示范卫生室的村必须按“五统一” (统一接种台、统一制度、统一表册、统一标牌及统一消毒急救药械) 标准建成村级示范预防接种点。目前, 全县村级示范预防接种点共有160个, 占村级接种点总数的78.05%。在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的同时, 我县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2007年全县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启动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疫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减轻了接种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2.5.3 狠抓督导, 强化管理, 在免疫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免疫预防工作督导检查频次, 以督导检查提高各接种机构科学管理水平, 促进各接种单位转变服务观念, 改进服务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以免疫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免疫接种责任制。要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相关工作制度、职责、安全接种等做到应知应会。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 把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服务效率直接与个人的工作考评和绩效工资挂钩, 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是建立健全接种预约访视制度, 各接种单位均建立了接种对象联系人制度, 每月安排专业人员或村医对辖区适龄儿童开展一次主动搜索, 根据免疫程序, 采取发短信、打电话、上门通知和接种后访视等形式, 及时发现漏种对象, 对未按免疫程序接种的适龄儿童及时补种。针对当前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增加这一实际情况, 大力推行乡村一体的巡回接种方式, 调整并缩短了免疫接种周期, 接种门诊实行日/周接种制度, 接种点落实每月接种制度, 确保责任辖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无缝隙覆盖, 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把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和诚信服务贯穿于接种前、中、后全过程, 以人性化的服务赢得接种对象和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目前, 各接种机构在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二类疫苗接种, 有效地预防了疫苗可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保护城乡儿童身体健康, 取得了两个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成绩。

3 效果评价

3.1 提高了家长对计划免疫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

过去以村为单位接种或上户接种时, 大多数都是由奶奶或母亲协助孩子接种, 家长不问医生打的什么针。实施门诊接种后, 在孩子出生后卫生院除建卡发证外, 还将一张详细注明孩子接种疫苗的名称、防治何种疾病、接种日期的预约卡片发给家长, 同时发给家长一些有关计划免疫的宣传资料, 从而提高了他们对预防接种的认识。现在每逢接种日, 大多数都是由父母抱孩子到卫生院打针, 即便路途较远, 也能骑自行车或租用其他交通工具送孩子前来接种。

3.2 提高了计划免疫的真实接种率, 便于卡证管理

传统模式的接种, 接种证由乡村医生填写, 接种卡由卫生院根据乡村医生上报的资料填写, 这样往往易造成卡证不符、卡证填写不齐全或家长否认接种史的情况。实行门诊接种后, 家长在接种证上签字以示落实, 同时杜绝了虚假接种现象, 也保证了卡证内容记录的一致性。

3.3 增加了儿童接种机会, 提高了接种及时率

过去以村为单位接种时, 每年只接种6次, 如果因故错过1~2次机会, 就可能造成超龄接种。实行门诊接种后, 冷链运转周期缩短, 接种机会增加1倍, 且儿童接种情况由乡卫生院直接掌握, 便于及时通知、及时接种, 使绝大多数儿童可以按程序规定的起始月龄相对应地得到免疫接种服务。据统计, 1995年全市周岁儿童“四苗”全程免疫接种率为96.55%, 1999年上升至98.50%,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由1995年的76.92%上升至1999年的97.50%, “四苗”接种及时率也由1995年的51.00%上升至1999年的85.01%。

3.4 疫苗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全市共有1 024个自然行政村, 年平均每村出生人口不足10人, 有的村仅有2~3人。分散接种时, 往往一个村的适龄儿童用不了1支苗, 疫苗损耗大。推行门诊定点接种后, 接种对象相对集中, 疫苗损耗减少, 尤其是1支多人共用的疫苗, 节苗效果更显著。据调查, 我市以村为单位“四苗”接种率均约为24.00%, 明显地提高了疫苗的利用率。

3.5 提高了接种质量, 减少了接种反应

村级接种设备使用陈旧的冷藏背包, 开关频繁, 质量较差。因此, 村级实行冷链接种后, 疫苗存放入冰箱, 温度能调控且有记录, 疫苗直接从冰箱中取出使用, 有效保证了疫苗效价, 使质量得到了保障。再者, 乡级防疫医生及接种护士均必须经过正规计划免疫专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执证上岗, 工作责任心及接种技术均明显提高, 接种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另外100%的乡门诊接种点都达到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标准。一次性注射器统一由防疫站随疫苗配备, 确保了一次性注射器的质量。同时, 推行门诊接种, 接种室环境较好, 设备齐全, 乡卫生院医生基本能做到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把握禁忌症的能力也较强, 接种技术较好, 减少了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

3.6 有利于推广有价疫苗的免疫接种

篇4:浅谈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1 宣传教育

在儿童出生建证时, 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 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同时还应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 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 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 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 对门诊工作人员暂短传授的知识未能理解, 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 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 既给儿童造成身心痛苦, 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 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 以及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开展经常性宣传, 结合“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 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2 业务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 强化安全接种意识, 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 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 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预防接种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实行执证上岗制度, 在预防接种活动中, 要实行“一苗一训”, 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足够的法律意识, 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避免和减少由于接种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使人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 保障儿童健康。

3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在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之前, 必须制定工作目标, 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自动预约接种对象, 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 接种日后3 d内, 进行未种原因的走访调查。

3.2 领取疫苗: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 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 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 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 消毒接种器材: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 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 接种现场:接种室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通, 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 m in.

3.5 候种室: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候种室, 室内清洁, 温度适宜, 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淡蓝色, 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 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 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 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预防接种并不是对所有的儿童都适宜, 若有下列情况应禁忌或暂缓接种: (1) 有免疫缺陷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能接种活疫苗。 (2) 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和处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的不宜接种。 (3) 有慢性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的也不宜打预防针。有这些慢性病的孩子体内的蛋白质常常减少, 而形成抗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中的球蛋白。因此打预防针后形成的抗体就少, 所起到的预防作用就差, 同时还会给原来的病疾带来不良影响。 (4) 脑发育不全或有惊厥史的孩子接种疫苗, 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 因此不宜接种。 (5) 经常患荨麻疹、喘息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 不宜接种疫苗, 否则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6) 严重营养不良与佝偻病儿童不宜接种。 (7) 腹泻婴幼儿1日大便超过4次以上者, 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恢复后可补服。 (8) 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后出现严重的接种后反应, 发热虚脱、休克、抽搐、体温超过40.5℃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后, 下次则停用百白破, 而只注射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 (二联制剂) 。 (9) 最近注射过多价的免疫球蛋白者 (如γ球蛋白) , 在6周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 (10) 一般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接种。

5 接种工作

5.1 体检

认真做好接种前体检工作, 测量体温, 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 是否有过敏史, 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证 (如接种麻疹疫苗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 , 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 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并请家长签字后方可接种。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 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按各种制品要求的间隔时间接种, 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间隔4周, 接种死疫苗后需间隔2周, 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

5.2 登记

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登记到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证上, 两者要保持一致。

5.3 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 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 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 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地抚摸其头部, 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 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 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 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 灭活疫苗打开1 h弃用, 活疫苗30 m in弃用, 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 避开接种部位的瘢痕、硬结、炎症、皮肤病变部位。确定接种部位后, 用75%无菌酒精棉签 (球) 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接种部位, 涂擦直径≥5 cm, 待干后立即接种, 禁用2%碘酊消毒。

5.5 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应留在现场观察15 min~30 min, 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 min, 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 儿童无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 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

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6.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多在接种后12 h~24 h内发生, 此反应一般在48 h~72 h内消退, 很少持续3 d~4 d, 一般无需处理;红肿特别明显, 直径>2.5 cm的给予75%酒精涂擦。

6.2 全身反应

发热 分为轻度 (37.1~37.5℃) 、中度 (37.6~38.5℃) 和重度 (≥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 h~6 h或24 h左右体温升高, 一般持续1 d~2 d, 很少超过3 d;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 在接种疫苗后2 h~4 h即有体温升高, 6 h~12 h达高峰, 持续1 d~2 d.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 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 d~10 d内会出现中度发热, 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 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 一般持续1 d~2 d.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 很少有持续2 d~3 d者。

7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孩子注射疫苗后避免剧烈运动, 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对孩子要细心照料;要注意休息, 不要跑跳过多, 2 d内不要洗澡, 避免感冒, 保护注射部位的清洁, 不要用手搔抓, 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多喝开水;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8 结论

我院从1995年建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 十分重视安全接种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实行了扩大免疫规划, 由原来的五苗防七种病传染病扩大到现在的十一苗防十五种传染病。国内外大量的历史经验证明,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 预防接种可保护易感人群, 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保护屏障, 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采取集中、定点、定时服务形式, 使接种环境、消毒条件以及实施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等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加强社区免疫规划与接种安全的管理, 有利于规范接种行为, 保证服务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接种安全。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 又先后开展了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 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

上一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申请下一篇:彪悍的搞笑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