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2024-04-20

三残儿童教育计划(精选7篇)

篇1: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朝阳镇中心小学 “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朝阳镇中心小学

为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校“三残”儿童教育的发展,特制定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宣传,通过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开展“全国助残日”、“志愿者日”、“手拉手”等活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参加儿童少年的新风尚。

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保证“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效性。

1、规范鉴定程序,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

严格按照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四类《残疾标准》,加强对三类(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和鉴定,鉴定结论不予公开,对筛查出来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要建立专门档案,填写“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登记表”,建立随班就读学生转化记录。

2、依法治校,确保参加“三残”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加强依法治校意识,不拒收区域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到校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

3、加强个别教学,提高“三残”儿童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三残”儿童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加强个别辅导,切实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要加强对残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真正使他们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4、注重家长培训,家校联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学校和班主任教师要与残疾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残疾学生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的教育训练和辅助工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

5、严格评估标准,切实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有“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要指定工作计划,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三残”儿童学生的考核评估,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缺陷矫正和补偿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随班就读工作定期进行总结自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其他科目要有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教学安排。成立助学小伙伴,帮助小组等。

6、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强“三残”少年儿童的教学研究工作。有专门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测试卷和作业。

7、加强对所班就读学生的辅导训练工作。制定辅导训练计划,有固定的辅导训练时间。充分发挥助学伙伴的作用,做到教师辅导和学生辅导相结合。

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个别教育教学计划,计划要符合“三残”儿童学生的心理,生理及接受水平,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选择适应残疾学生的教材。

9、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

朝阳镇中心小学

篇2: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三残”儿童入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及我校的工作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发展特殊教育,对残疾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学校要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二、主要措施:

1、在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及“三残”儿童统一登记,保证他们全部入学。

2、我校对轻度智残儿童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

3、班主任要对“三残”儿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照顾,同时要让全班学生不歧视他们,多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级的主人。

4、根据“三残”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经济特别困难的,学校适当减免其部分费用。

5、学校对“三残”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统计,中途有转进或转出要做详细记载,保证他们不辍学。

6、学校每一学年要对“三残”儿童受教育有所监控,有计划和总结。

7、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

8、考虑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单项和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八五四农场学校小学部

2013年10月18日

八五四农场学校小学部2013-2014学年

“三残”儿童入学工作总结

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规,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作了明文规定。

本学年,我部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三残”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措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

一、政教处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内的即将入学的适龄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本没有新入学的“三残”儿童。

二、对已入学随班就读的二年一班、三年二班的两名智残儿童,我们已安排了责任心强、有爱心、工作认真的陈莉和李莉两位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她们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关心、爱护,在班级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孩子们关心、爱护、帮助班级的特殊学生,我们的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关心、帮助他们,不歧视他们,班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本,我校对两位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三免一补”(免杂费、教科书费和住宿费,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政策。

四、在三年二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由于在行为上好动,很难控制自己,为确保该生及班级学生的安全,其母亲提出陪读申请,经班子研究决定同意由其母亲随班培读,三年里已有了很大的转变。

残疾儿童虽然是个案,但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却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关爱,保证了残疾儿童入学随班就读率达100%。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三残”儿童的入学随班就读工作,确保辖区内的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正常入学,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八五四农场学校小学部

篇3: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21世纪以来,将儿童卷入犯罪或暴力事件的现象在日本社会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儿童的安全与健康这一问题让日本政府如临大敌。不少学者和教育热心人士在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区域教育的不作为。为了应对社会质疑,2006年5月,少子化责任大臣提议将文部科学省正在实施的“区域儿童教室推进事业”(地域子 ども教室推進事業)与厚生劳动省正在实施的“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放課後児童健全育成事業)合并组成新的“放学后儿童计划”(放課後子ど もプラン)。[1]2007年3月,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共同发布了题为《关于促进“放学后儿童计划” 的实施及相关部门、学校间的合作》的通告,同意创设“放学后儿童计划”,旨在为学生在放学后或节假日营造一个安全的、可以茁壮成长的活动环境。同月,两个部门再次联合发布了题为《关于放学后儿童计划推进事业的国库经费辅助》的通告, 全面落实了实施该计划所需经费问题。2007年4月,“放学后儿童计划”正式开始实施。[2]此计划共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文部科学省主要负责推行 “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2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推行“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包括放学后儿童俱乐部、学童保育等)。由于两个计划的实施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所以其在推行过程中也各具侧重点。“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主要针对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儿童,由学校提供空余教室,吸收多方面的区域合力,为学生的学习、体育、文化活动等提供一定的支援,具体的活动方式由各地根据区域特色制定。[3]“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则仅针对年龄在10岁以下、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等无暇照看的儿童,旨在为这些儿童提供足够的娱乐和生活场地。[4]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与政 策依据

(一)“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背景

1.“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

2002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一周五日工作制”,这个表面看起来给予了工作者更多休息时间的政策,背后却蕴藏着不少的社会危机。首先,儿童在学校内的学习时间被极大地削减了。伴随着“宽松教育”的改革思想以及社会中普遍对学历社会的批判,日本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行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内容等进行了革新,学生的学习时间本已在逐渐减少,加之“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实施,原本六天的学习不得不被压缩到五天进行,学校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同时,“一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使得儿童不得不增加与家人和社会接触的时间,这进一步加重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负担。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本应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各司其职,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影响教育效果的达成。“一周五日工作制”的出现,对家庭、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区域教育的能力与效果已经势在必行。

2.儿童在放学后独处的现象严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政策已经开始在日本社会渗透,针对性别的歧视有所好转,女性开始按照自身所愿选择生活方式。 自此,相当数量的日本女性不再安于担当家庭主妇,而是渴望在家庭和工作上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革命的发端,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或可以由女性来担当,这使得参加工作的女性数量激增。[5]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

日本学者明石要一等曾将儿童放学后的活动状况作为主题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参与调查的国家为德国、英国、法国、韩国与日本。在众多的统计数据中,一项名为“一周内儿童放学后独处天数统计”的调查将日本儿童放学后独处问题的严重性暴露无遗。此调查随机访问5国首都地区的儿童,仅就调查前一周的独处天数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日本儿童不存在独处现象的比例为45%,换言之,日本有超过半数的儿童在放学后面临着独处的问题,在参加调查的所有国家中,日本的状况最为严酷。

3.安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逐渐减少

近年来,日本社会中暴力或青少年涉毒等事件层出不穷,据日本警察厅发布的2013年度《警察白皮书》中所揭示的资料显示,近5年来的刑事犯罪数量虽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是每年的发案数量仍然有15,000件左右,[7]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关于儿童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学生在放学后直至家长下班的这段时间内,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果不能利用某种手段加强对儿童的正确引导,儿童将可能走向歧途。给儿童创造一个优质、安全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保护学生不被暴力事件侵袭,同时更能将学生与不良事物分隔,避免儿童参与到违法事件中去。

(二)“放学后儿童计划”出台的政策依据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可以在日本的几部基本法律中找到依据。第一,《儿童福祉法》规定, 市町村等行政单位对于在小学就学的、未满10岁的儿童,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各地区应以培养心智健全的儿童为目标,联合社区内一切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力量,积极发展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或福祉事业。诸如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第二,《社会福祉法》规定,在着力办好《儿童福祉法》 中所规定的儿童自立生活援助事业、放学后儿童健全发展事业等长期计划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以培育儿童各方面能力为目的的短期支援计划。 另外,该法还规定,对于儿童福祉设施的兴建要给予鼓励与支持,例如,助产设施、保育所、儿童福利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等。第三,《教育基本法》 (新)规定,学校、家庭、社区内居民以及其他教育相关者,要自觉地履行自身所肩负的教育职责,为相互间的合作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社会教育法》 规定,在市町村政府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在放学后或节假日保持开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空间和活动场所。

以上所阐述的法律为“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放学后儿童计划” 被作为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间合作,谋求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列入 《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之中,这是一部将指引日本未来5~10年教育发展走向的重要文本,“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其中的出现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实施的必要性。

三、“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施与现状

自2007年开始,“放学后儿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开展,无论是在东京、大阪等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的町村,“放学后儿童计划” 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手段履行着支持和提升区域教育力的职责。通过前文对“放学后儿童计划”概念的阐释可知,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两部分组成中,“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作为文部科学省所主推的计划之一,受众更多,包括了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时,其主要的服务宗旨也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教育方面。因此,本文将着重以“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为例,并结合具体事例,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详述。

(一)实施概要

基于众多教育病理现象的出现,日本学者不禁扪心自问:曾经设想的“为建设未来日本所培养的具有丰富心智、作风顽强的儿童”将如何成为现实?基于此,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事件,同时,也为了日本未来的发展,“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要求各地联合社区内的可利用资源,活用学校的场地条件,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安心学习、安全生活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志愿者或教育热心人士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 体验活动、体育、文艺等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儿童搭建一个与社区内居民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 在此过程中,对于儿童来说,通过与成人的积极互动,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性、自主性,同时对于培养“丰富人性”也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8]

在充分认识到“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等的作用后,日本政府于2007年开始推广这一计划,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不断地加强对该项目的支援与扶植力度,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表2是文部科学省综合了2007年 ~2011年“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发展报告等相关资料得出的“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实施状况的统计表。通过对比表2中5年间的数据,不难发现,在国家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参与该计划的行政单位数量、具体的执行场所数量和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室数量等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开展既是应对社会现实所做出的反应,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发展需要满足三个层面的理论意义。首先,“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为了避免放学后的儿童与暴力事件发生关联,避免儿童因为无人看管而误入歧途或被不良分子利用,在此层面上, “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一个层次要素应为“安全”。其次,在儿童获得了“安全”这一基本满足之后,社会、学校还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辅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场所”。这个“场所”应该包括学习场所、体育与文化活动场所、社会体验场所、 交流场所、娱乐场所等含义,在此“场所”内,儿童不仅可以进行同龄人间的娱乐、互动,更可以开展代际间的交流与学习,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提供一个向下一代传递区域文化与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二个层次要素应为“场所”。[10]最后,“放学后儿童计划”在满足了儿童生活基本需要之后,同时又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放学后儿童计划”诞生的社会背景之一即为学校教育时间的缩短,“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无暇对儿童进行实践指导的缺陷,儿童利用放学后的时间, 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亲身验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提升学习兴趣也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在此层面上,“放学后儿童计划”所要满足的第三个层次要素应为 “学习”。[11]综上所述,“安全”、“场所”、“学习”既是 “放学后儿童计划”所包含的三个层次要素,同时也是该计划所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日本学者莲见元子等在2009年针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这一问题,向负责实施“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的工作人员,例如:协理员(コーディ ネーター)、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发放了113份问卷,以期对儿童放学后的生活状态与 “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实施效果进行质性研究。由于参与问卷回答的人员均为“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参与者,故其结果的信度也较高。表3中所呈现的问题与答案即为此问卷的具体内容。

通过分析表3所包含的问题和答案,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涉及“安全”要素的问题中 (诸如问题6、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均在80%以上,可见,该计划的参与者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安全状况基本满意。第二,在涉及“场所”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3、问题7、问题8),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70%以上,这说明“放学后儿童教室”基本能够做到积极地提供合适的场地供儿童使用。第三,在涉及“学习”要素的问题中(诸如问题11),持肯定答案的比率在60%左右,这说明 “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引导儿童进行学习相关活动这一领域,相比于其它两个要素还有待加强。通过此番对比,不仅说明了“放学后儿童教室”在发展过程中正遵循着三个层次要素递进发展的模式, 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如:儿童对于放学后的生活状态满意度有待提高、“放学后儿童教室”的普及度仍然无法惠及全体儿童、儿童在“放学后儿童教室”中很难自主决定游戏或学习活动等。

(二)实施案例

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所提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为各地在解决儿童放学后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基本策略,各地政府结合自身特点, 实施适合本地区的“放学后儿童计划”。

香川县高松市龟阜町位于该市的中心地带, 此地区是濑户内海经济圈的核心区,经济、文化、 住宅设施居多,是当地实施教育活动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由于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连年增加,新兴的住宅区也不断拔地而起。基于以上原因,该地区可供教育活动利用的空间资源并不丰富。由于条件所限,该地区内公园的数量极少,街道上禁止进行任何球类游戏,高松市立龟阜小学规定在下午5时关闭校门,不再开放操场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如何创设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为当地儿童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场所已经迫在眉睫。

龟阜町的“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2由此前就已经被正式开展起来的兴趣小组活动转型而成, 活动由龟阜社区协议会主办,自2009年4月开始,选定每月的一个星期六在龟阜社区中心举行。 2010年9月转而在星期四举行,地点则设在龟阜小学的操场与体育馆中。共有72名儿童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1其中大部分为低年级的儿童。活动的具体执行由协理员、指导员、安保人员以及志愿者等负责。

表4为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实施情况的具体呈现,通过对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具体案例的观察,结合文部科学省对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要求,可以将龟阜町“放学后儿童教室” 计划的实施特点做一总结。第一,龟阜町根据本地区文教资源相对发达的特点,将大学生兴趣小组以及体育协会等组织引入“放学后儿童教室”之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第二,龟阜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仅仅局限于给儿童创设一个简单的安全活动环境,而是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使得“放学后儿童教室”的具体活动更富教育性。第三,在活动设置上,龟阜町在满足儿童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又担负起了传承区域文化的责任,老年人为儿童们传授传统游戏的过程也是实施区域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记。第四,由于“放学后儿童教室”的侧重点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场所,所以在活动中没有侧重儿童与家长互动这一内容,假设在周六的活动中加入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环节, 欢迎家长不定期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则既能解决儿童安全成长的问题,同时也为丰富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途径。第五,作为一项由社区主导的区域教育实践活动,“放学后儿童教室”在龟阜町的参与人数仍未达到广泛水平,更无法与经济发达城市媲美,然而,其所渗透出的以“区域”为基础的改革策略却深深植根于日本教育改革之中。

四、“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评价与展望

透过“放学后儿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学后儿童教室”计划,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为了儿童在放学后能够拥有安全的、良好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可谓煞费苦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计划也融入了上自文部科学省,下至每一个公民的心血与努力。但是,在“放学后儿童计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3]

第一,“放学后儿童教室”与“放学后儿童健全育成事业”共同承担着为儿童在放学后提供优质生活场所的重任,但是由于两项计划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掌控,双方在受益人群、具体实施模式以及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在财政支持与资源分配等问题上也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浪费。

第二,“放学后儿童计划”是一项本着区域教育思想发展的事业,各地政府需要按照本地的实际组织该计划的实施方案。因此,“放学后儿童计划”的规模与效果都将因地区差异而受到影响。[15]欲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在经费和具体策略制定方面的支持,[16]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自寻出路。如何吸引当地的居民参与到计划的实施过程,如何吸收当地的经济资本为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如何创设更适合儿童发展与区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等都将成为影响“放学后儿童计划”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4:教育贷款补贴计划

去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因为世界领教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真正价值。事实上,马拉拉·尤沙夫赛的例子深刻地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不让孩子受教育比让孩子受教育的成本大得多。马拉拉是一位年轻的巴基斯坦女孩,她为儿童上学的权利而疾呼,即使在遭遇塔利班的暗杀图谋后仍坚持不悔。

除了教育大受关注,还有其他新趋势也显得动力十足,其中许多来自创新金融——这一概念被在经济困难时期促进世界发展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们所钟爱。所谓的“贷款补贴”能够刺激不太情愿的出资国为教育提供融资。

贷款补贴是一种金融交易,由第三方出面以放松贷款要求或降低待还本金的方式替借款人偿还一部分贷款,从而减轻甚至免除借款国的未来还款义务。由于补贴的启动着眼于事先确定的目标,因此这类交易能够促进基于结果的融资,带来可观的原本难以实现的改革。

因此,对启动条件的恰当的界定,便解决了国际援助的一个主要的受人诟病之处。这样的贷款计划还鼓励借款人投资于或许不具有政治吸引力但能带来长期回报的项目,比如教师培训项目。

不幸的是,教育部门在利用创新发展金融方面仍落后于其他部门,在贷款补贴方面也是如此。结果,新兴的贷款补贴主要发生在医疗领域。

2003年,世界银行、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扶轮国际和联合国基金会共同发布了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消灭脊髓灰质炎合作计划,这是一个贷款补贴计划能够在单一问题上集中全球力量并产生令各方都获益的结果的显例。

在该计划结束时——即当独立作业的审计机构认定疫苗已经及时抵达并且免疫覆盖率至少达到了80%时——该合作计划将偿还世界银行贷款。世界银行将因此而取消这项信贷,解除借款人的所有未来义务。

贷款补贴能够缓解发达国家对低收入国家教育的“官方发展援助”日益减少的困境。2010~2011年间,这种官方援助减少了10%。这是因为11个主要双边出资国中有7个减少了支出。其中位居首位的是荷兰,其基础教育援助削减了36%,甚至比饱受危机困扰的西班牙的削减幅度(31%)还要大。日本也将援助减少了30%,法国和加拿大分别削减了25%和21%。在其他国家中,美国的预算降低了13%,挪威降低了4%。

荷兰长期以来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它退出教育支持计划的决定尤其令人关注。然而,在削减援助规模的情况下,出资国让借款国偿还所欠资金(不限于教育贷款)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一些出资人——如法国、德国和欧洲投资银行正在游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将无补贴贷款列为官方发展援助,以使它们实现其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这种变化逆转了过去几十年来基于捐赠的融资趋势——在基础教育方面尤其如此。

贷款补贴能够帮助教育部门保持竞争力,也将成为撬动额外资源流入教育的杠杆。如果没有贷款补贴,资本紧缺的国家或许将不愿意将资金贷给教育。

尽管潜在的益处无穷,但是许多关于贷款补贴的答案仍未明了,这些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哪些国家愿意参与(不管是作为借款人还是贷款人)?为了动员补贴资金,应该设置哪些启动贷款补贴计划的条件?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达到?

带着这些问题,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发展成果研究所为全球教育合作计划做了一份研究,分析了贷款补贴模式在其他部门的使用情况,并思考了如何将它用于教育。研究报告集中关注哪些国家既具有基础教育的需求,又具有借款的潜力。此外,该报告还考察了贷款补贴的启动条件如何促进结果的实现,以及可能由此造成的操作问题。与此同时,报告提出了一个试点计划,建议借款人、贷款人和出资人会商解决补贴贷款的应用问题。

这是一个明智的方针。贷款补贴能够成为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充分、稳定的教育援助的解决办法。是时候把它找出来了。

尼古拉斯·本尼特

(发展成果研究所负责全球教育的常务董事)

尼斯玛·伊利亚斯

篇5: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三残”儿童少年关爱制度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市、县特教中心下发的有关特教工作的文件精神,运用“六种策略”,努力做到“三个优先”和“三个落实”。充分认识特教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积极完成我校“三残儿童”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定期开展个案研究研讨活动,在实践中摸索“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教育模式,使特教与普教工作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二、具体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定期组织随班就读生任教老师学习有关特教工作的理论和先进的工作经验。了解实施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了解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儿童起就在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认识到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积极参加市、区特教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虚心学习先进的随班就读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3、定期召开随班就读任课教师会议。认真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案研究,及时交流、反思、总结、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4、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要求随班就读学生的任课教师每学期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教学计划,并认真地开展

个别化辅导工作,及时帮助教育特殊学生,使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享受集体的温暖,并从中得到提高。

5、加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质量。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既要关心、照顾特殊学生,又要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设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6、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三个优先:优先安排座位,便于教师关心;作业优先面批,便于及时辅导;优先请他回答简单问题,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7、课外坚持个别化辅导,做到三个落实:落实助学伙伴,落实个别辅导的时间。落实个别辅导的内容。

8、对特殊学生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及时挖掘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闪光点,进行交流、小结。

9、定期进行家访。班主任做到每学期家访,每月电访,有事必访。每个随班就读生的教育目标必须告知家长,并且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校合作,使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10、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分别给随班就读学生建立档案袋,内容:学科个别化教育计划与个别辅导记录表,班主任再增加“随班就读学生基本情况表”和“个别教育学生评价表”。档案袋中还可以放入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如学生的作品、优秀作业本等,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

11、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工作。认真记录学生在校表现与课堂学习、作业情况,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步骤。

射洪县洋溪镇新溪初级中学校

篇6:观音镇徐家小学三残儿童总结

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教育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保障和管理,关注贫困生学习成长,关心“三残”儿童身心健康,以热心和耐心加强对“学困生”学习指导,使每一个适龄儿童心中有阳光,愉快地享受义务教育。

一、深化认识,把握重点,增强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一是明确对象。特殊群体学生是指留守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特困家庭子女、残障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行为偏差等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教育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服务,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体现。各学校都切实有效地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管理上有倾斜,过程上有侧重,结果上见成效。

二、强化管理,完善措施,努力构建“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做好成长记录档案。建立和健全学生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类别、基本情况、家长(监护人)姓名、家庭状况、地址、联系电话等。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对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记录成长变化情况,并列入班主任的移交项目。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辅导。设立心理保健咨询室,心理辅导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技巧,找出学生心理问题诱因,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倾诉信箱、心灵有约、qq平台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相关处室、班主任、学科教师密切关注他们思想动向,加强情感沟通交流,及时疏导心理问题。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认真挑选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老师与他们进行结对帮扶,建立台帐资料。结对双方长期联系,帮扶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与学生交朋友,与家长勤沟通,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关爱和扶助。

四是精心组织关爱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温暖、体验成功、愉悦身心。班级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呵护学生情感和自尊。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增进家校育人合力。五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开展法制宣传,增强法制意识,预防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开展珍爱生命的教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增强学生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三、细化责任,狠抓落实,进一步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关爱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职责。校长亲自抓,保证该项工作落到实处。认真核实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完善档案及相关资料。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年级、班主任负责班级、教师负责特殊学生的层层责任制。加强与乡镇、村、公安、团委、关工委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的工作格局。

篇7:三残儿童教育计划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家科学院召开了由布鲁纳主持的全美科学教育研讨会,在他的总结报告《教育过程》中,提出了在杜威“科学探究”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所提炼出的“发现教育法”。这一思想引导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科学教育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弗朗克为代表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创办了以“Hands on Science”为办馆思想的现代科技博物馆,这深刻体现了探究科学教育思想,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认同。随着世界经济的复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开始关注科学人才的培养。随后,美国科学促进会提出了“2061计划”。该计划指出,面对大众的科学教育,要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目标。这项计划正式开启了美国新的科学教育改革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全美科学教师协会和史密桑宁研究院等联合制定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于1996年正式公布,其内容包括科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发展、教学大纲、教育系统等方面的教育标准,这也是指导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不难看出,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今,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推进:一个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开展的“2061计划”;另一个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史密桑宁研究院联合成立的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所执行的LASER行动计划。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面向全美的科学——“2061计划”

作为在美国享有盛誉的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AAAS),在1985年发起了一项有关科学、数学与技术教育改革的长期规划。在全美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该团体聘请了400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以及科学、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通过4年的调查和研究,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文件。这份长达200页的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科学、数学与技术的知识目标,并明确提出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目标”这一论点,细致分析了全面改革美国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该报告提出,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有12类,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三大类知识,以及物理、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理世界、科学史观、一般主题与思维习惯等九小类知识。

之所以将这一计划命名为“2061计划”,是因为1985年是哈雷彗星“光临”地球的日子,该计划的起草者期望在哈雷彗星下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也就是2061年时,美国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能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2061计划”提出: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儿童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2061计划”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拟定计划阶段(1985年~1989年)、试点阶段(1989年~1993年)、实践阶段(1993年~至今)。如今这一计划正处于第三个阶段,需要通过各种科学团体、教育组织等共同努力,将第二阶段的试点成果转化为实践,从而实现“2061计划”提出的最终目标。

“2061计划”重点陈述了学生在小学二年级、五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学年结束时,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应该知道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该计划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踏上社会后,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因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围绕一个核心学习课程展开,当然还需要设置一些符合学生特殊需要的其他相关课程。

第二,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理解力,尽可能地减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专业术语。教师需要系统地整理科学、数学和技术等课程内容,并将其削减到合适的数量,但不能只是删去与术语相关的内容,应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描述进行教授,让学生在避免硬背术语的同时学习更多知识。

第三,科学教育的标准应该细致,目标应该明确,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在有关“2061计划”目标的描述中,“了解”和“运用”目标虽然是分开的,但是在实践中,教师还是应该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

第四,需要将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分立的学科内容综合起来,并将学习的共同核心集中在科学素养上。

第五,在共同的目标下允许出现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该计划鼓励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不同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等。

最后,“2061计划”明确指出,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熟悉自然界及其多样性和独立性;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例如能量、转化形式、变量、系统和交互作用等;知道科学、技术和数学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有科学思考的能力;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个人和社会服务。

二、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LASER行动计划

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NSRC)提出了LASER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在全美范围内推行的倡导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系统改革的长期行动计划,即促进科学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援助行动(Leadership and Assistance for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简称LASER行动计划。

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在LASER行动计划中建立了一套以有效的教育实践和组织发展理论为基础和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模式。该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点。

1. 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个系统、全面的课程是有效的科学教育计划的关键。这个课程必须以探究为基础,应该由教育家和科学家共同制订,并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检验,通过合理评估后设置的。这个课程应该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以促进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获得学习科学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每项内容都应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 学习方法的引导

首先,主动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自由地研究材料,然后交流和讨论各自的发现。学生在寻求结果时,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也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欲望,加深并扩展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其次,动手操作。“做中学”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体悟,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活动来调查、实验、搜集、组织并得出最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搜集的信息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多感觉方法。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利用不同形式将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学会最大限度地搜集资料。

第四,生生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管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工作。学生可以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观点分享给别人,同时他们的学习收获也将影响各自小组最终的成果。学生们在制订计划、展开行动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都需要与他人展开合作,这也为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与他人交流观点提供了机会。

第五,阅读研究。在科学学习中,一定量的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点,深化对一些术语和概念的理解。我们发现,在经历实践活动后再帮助学生精心挑选阅读内容,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最有效的途径。

3. 专业人员的培训

专业人员的培训是为学校教授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师做准备的过程。该培训主要帮助教师学习如何使用科学材料以及教学管理技巧;其次帮助教师学习如何利用一种以探究为主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以及如何将其他课程领域与科学课程结合起来。

4. 学习材料的保障

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需要大量的材料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各种玻璃瓶,丰富的材料支持是满足学生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学校或社区应该及时整理和更新这些科学学习材料,并确保在教师需要时能及时送到他们手中。我们认为,集中、系统的材料支持会使科学活动开展得更有效和更经济。

5. 学生和项目的评估

科学教育的评估应该具有过程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首先,对于学生的评估应该交织或渗透进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评估的目的在于评价学生在经过探究之后获得了什么,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运用于生活之中。其次,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科学教育改革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是否有益于课程的设置、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材料的保障等。

6. 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实施一个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育计划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需要寻觅一些社会力量来支持科学教育。这些部门、组织都可以参与学校的科学项目开发,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质支持。学校、教师必须明白: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执行人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与组织。学校领导者、社区组织、博物馆、大学、社会团体和商业组织都是同等重要的,这些组织或者其中的个人都在科学教育改革中起到了杠杆作用,为建立一种持续的科学教育改革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以下是近期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项目的资助者,不难看出这其中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也包括个人或商业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研究理事会基金、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贝尔基金会、道尔化学公司基金会、壳牌石油基金会、卡罗莱那生物供应公司等,这些资助者为美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美国科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

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推行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日益增强。这其中离不开政府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更离不开社会力量对科学教育的有力支持和帮助。而对于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我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美国科学教育的一些做法。

1. 摆正科学教育的地位

美国的科学教育旨在提高公民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帮助公民将学到的科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中。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定的科学素养能使公民具有必需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世界的发展进程,并能够批判性和独立地思考,敏锐地处理以几何级增长的信息。因而,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了解”和“运用”这两个科学教育的目标项在“2061计划”目标提出时是分立的,但是在操作中一定是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及其今后的生活而服务的。

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来说,还是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这其中有“应试教育”的因素,科学教育作为非考试类学科而不被一些学校重视。同时,这也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首先要摆正科学教育的位置,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也就是说,科学素养的渗透不仅限于科学课上,而应该融入其他各个学科之中。其次,要关注对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包括教学方法与技巧,科学素养的提升以及结合其他学科教学的能力。

2. 推行“政府支持,民间推进”的方式

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主要采取“政府支持,民间推进”的方式。前文中提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全美科学教师协会和史密桑宁研究院都是民间组织和机构。无论是1985年开始的“2061计划”,还是当前的LASER行动计划,其中的研制和实施经费都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美国教育部则给予行政上的支持。这些教育计划先是在民间推行,成功后的经验才被政府制度化甚至立法,如果不成功则会不断地进行总结和修正。“政府支持,民间推行”的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性,鼓励教育者大胆创新;而如果计划不成功,政府也不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为改革失败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行。

上一篇: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公鸡和小鸭子》下一篇: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