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类型

2024-05-05

地摊经济的类型(精选8篇)

篇1:地摊经济的类型

暑假,整天在家无所事事,怪无聊的。一天,姐姐神秘兮兮的来到我的面前,说:“要不咱们去集市摆摊买东西吧。”我兴奋的拍了拍手:“好啊好啊!”于是我们把家里值钱的小玩意带到了集市。

到了集市,找了个摊位,把东西摆好,我们班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等着我们的第一位顾客大驾光临。半晌过去了,没有招来一个顾客,连一个问价的也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路旁的小树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裳,真有些受不了。

在我们的对面也有一个买东西的摊子,生意也十分清淡,摊主在哪儿无聊的踱来踱去,可一会儿,他离开摊位,不知从哪儿弄来个扩音器,往摊位上一站,大声喊起来:“十元三样,十元三样,任你挑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他这么一吆喝,冷清的摊位立刻就变得热闹起来,忙的他乐弯了腰。其实,他那儿的十元三样,我们这只要九元就可以了,可就是没人来买,看着大批大批的顾客往他那儿奔,我着急得很。突然我想:既然他会吆喝,我就不会吗?于是,我便大声吆喝起来:“三元一样,三元一样!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话音刚落,我就觉得脸发烧,也不知刚才那段是怎么喊出口的,不过还好,有一位大嫂在我们的摊位前停了下来。“这个多少钱?”“三元。”“恩,我买两个。”“好,谢谢。”当我接过大嫂给过我的六元钱时,不知是激动还是高兴,手直打哆嗦呢。那边的顾客见我们的东西更便宜,一蜂窝拥过来,忙的我们不亦乐乎。“叔叔,阿姨。伯伯,婶婶,再见,走好,欢迎下次光临。”一大堆礼貌用语全派上了用场,说的喉咙都嘶哑了。尽管这时天气更热,太阳更猛烈了,但我们却没有一丝倦意。

时间过得真快,下午我们收拾好摊子,一盘算,我挣了二十一元,看着这些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小妹妹,买根雪糕吧,这么热的天,买根雪糕润润嗓子,解解渴。”一个阿姨推着冰柜和蔼的说。要是平时,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买一根,可这一次,我犹豫了,这来之不易的钱,我舍不得花。

通过这次挣钱,我知道了挣钱的艰辛,体会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含义,也学会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它将使我受益终身。

篇2:地摊经济的类型

我们先来看几个数字。

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

除了新增的巨量待就业学生如何安置的问题,因疫情原因关厂、关店、关公司导致的失业潮怎么办,这批人的生计和就业怎么办?

总理在记者会上谈到:今年我们确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确比去年低,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我们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定为6%左右,今年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是6%了,所以我们这样做也是实事求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这几天我看中国政府网上的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其中有一位农民工说他50多岁了,在外打工30多年,每年如此,但今年还没有找到工作,全家都陷入困境。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已经歇业几个月了。一些外贸企业现在没有订单,影响员工就业。对他们的困难,我们要给予救助,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帮助他们就业。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那么,稳就业的具体措施如何呢?

针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同比增加32.2万人。招收40多万高校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特岗教师”计划增招5000人,年度招募规模将达10.5万人。

针对于新增就业900万的目标,多数以稳定企业促进就业为目标。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同时减税降费,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元,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等等。具体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你不是要讲地摊经济吗?怎么扯这么多不相干的?再给各位看一个数据:《华夏时报》在5月26日的一篇报道中写到:截止5月14日,成都市共设有临时占道摊点、摊区1636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8260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6975个,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助攻中心餐饮店铺复工率超98%。此外成都已设置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8个。

大致计算(100000/1636+18260+16975+88)可以得出,每个摊位大致增加2.7个就业。地摊经济对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明办对于设摊经营与占道经营不纳入考核范围,是一项利民之举,出来的时机也是合适的。

在了解地摊经济的定位和作用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吗?我们需要反思!地摊经济如何纳入现有的城市经济当中去(苏州双塔寺菜场的实验或许能做个参考),城市中市民出行与摊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如何协调,地方法规涉及地摊经济一块如何适当更改以适应现实等,这些都需要思考和实践,也应该秉持更多的理性。而不是像一些自媒体自怨自艾:早知道如此何必当初,政府就不应该压制民众的自我经营需求,甚至将总理说的6000人月入1000元放在了这些摊主身上,似乎恶的政府在民众的逼迫下开始投降,似乎是民众的胜利了。这种错位的表述方式既是对地摊经济整体情况无法把握造成的无知,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无知。不仅无法正确认识当下的社会现状,更会造成极其谬误的判断。

206月,美国失业人口已达4000万,占全美总人口的12%,明尼苏达州的示威行动已经蔓延至全美,而新冠肺炎依旧在传播,全球初现倒美潮,这对当下的美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显而易见的资本内生性危机,在被资本的逻辑渗透的当下中国会不会发生呢,我们应该如何去防范并化解危机?

篇3:试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及对策

关键词:地摊经济,正效应,负效应

一、引言

“地摊经济”一直是备受争议和关注的问题。所谓地摊经济, 是指一种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 很多学者都把它归纳进灰色经济的范畴。地摊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 其灵活性和方便性给人们的生活起居带来了诸多便利, 同样因为它并未纳入正规化的发展轨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客观认识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 寻求地摊经济的发展出路, 是规范、引导地摊经济的前提。本文运用在南京仙林、浦口和合肥大学城对地摊经济的调研资料, 对此作粗浅的分析。

二、调研概况

城市人群需要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这为小商小贩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阶层生存前提, 更重要的是, 对于小商贩来说, 从事这一行业是他们基本的谋生手段。对此, 我们以合肥大学城、南京仙林和浦口大学城为调研地, 以地摊贩、大学生、附近居民、城管, 以及辖区政府为对象展开了调研, 其中, 对合肥的调研为期一周, 南京的调研持续五天, 共完成了420份有效问卷及问卷分析。

据调查了解, 从事地摊经营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 另一部分就是进城谋生的农民。他们相对处于城市的底层, 属于典型的低收入群体, 从事地摊经营可以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地摊云集的集贸市场上, 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 都与地摊经营有着密切联系。

三、地摊经济的正面效应

1. 吸纳就业

从事地摊经营所需成本少, 门槛低, 对于就业困难的群体来说, 地摊的流动费用低, 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 不用租赁店铺, 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经营运转。根据笔者在南京和合肥大学城的调查结果来看, 42.37%的摊贩从事该种经营的原因是对该行业的经营比较了解, 18.64%的摊贩拥有优越的进货渠道。这些都有力地说明, 这是一个他们可以得心应手的行业。2013年, 我国的总劳动人口数量将达到顶峰, 首次超过10亿人, 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有大量无业劳动者, 为了生存需要, 地摊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场所。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 实际上就是给无业劳动者、低收入群体一个通过自身劳动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置身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 我们认为地摊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外来人口的生计问题, 拓宽就业渠道。

2. 满足多层次需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职业性质、个人能力、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个人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相对比较低, 对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小, 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低廉的价格。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有46%的消费者表示, 去周边摊点消费的原因首要的一点就是商品的价格便宜, 并且81.18%的消费者对驱逐所有摊贩持否定态度。价廉物美的地摊商品购买方便, 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缓解了他们的消费压力, 减少了生活成本的支出。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之下,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 社会福利供给显然不能满足一个家庭的生活的全部需要。据调查显示, 56.67%的地摊主是由于生活所迫, 想通过地摊经营要获取更多的收入补贴家用, 因此从事地摊经营能够为不少家庭增加收入来源, 能够满足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 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方便居民生活

我们在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居民对地摊经济的存在持肯定态度, 如果将所有的摊贩都驱赶, 82.14%的居民表示将不能接受。在离市区较远的居民小区摆地摊, 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售卖各种日用品, 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在劳碌之后, 下班途中顺便就以较低的价格买回蔬菜水果;有些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 儿女又不方便照顾, 一个电话瓜果蔬菜就可以送到家门口, 对于地摊商贩和附近居民来说, 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双赢。

5. 补充市场层次

大中市场倾向于满足中高层次的消费者, 忽视了较低收入人群的无风起浪, 自然会给收入较低的群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而地摊经济的存在恰恰能够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生存需求。如此看来, 地摊经济确实有效发挥了对市场层次的补充作用, 是对经济发展的完善。

6. 丰富城市文化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指出, 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 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地摊经济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摊点上摆放的物品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无论是生活区还是旅游景区, 地摊经济都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随心所欲的去处。在调查中, 16.47%的消费者也认为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街头文化而存在, 可以转换思路, 化弊为利。在韩国, 小摊被称为“道路文化”, 很多韩国摊主将小卡车改装成“包装马车”, 出售各种寿司、日用品、服装, 西方国家的街头, 也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工艺品, 他们让地摊经济融入生活, 走进了文化, 具有浓浓的情调。对于城市而言, “雅俗共赏”的文化结构也是三教九流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地摊经济的负面效应

当然, 我们在看到地摊经济下正效应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地摊经济带来的问题, 其负效应也是地摊经济饱受争议的关键所在。

1. 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压力

在众多摊贩聚集的地方, 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首先, 地摊商贩的自身经营会产生许多垃圾, 一些商贩环境卫生意识淡薄, 只顾盈利, 给环境卫生整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例如, 我们在合肥大学城调查时发现:在摊贩分布的地方, 地面洒满油污, 还有没来得及清理的成堆的垃圾, 令人不忍目睹。我们还了解到, 有51%的摊贩选择将垃圾随意丢弃, 或者根本就不会顾及自身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此, 很多居民都抱怨摊贩们的经营是小区门口脏乱差的直接原因。

其次, 一些消费者素质不高, 在消费过程中, 也会将废弃物随意丢弃, 是环境污染的直接祸根之一。居民一方面享受着地摊灵活方便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受着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我们都清醒地知道一个城市环境的综合水平高低, 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能否光鲜亮丽, 不光是宽敞漂亮的大马路, 更离不开这些市井百姓经常光顾的地摊市场的干净整洁, 所以, 如何兼顾整治地摊的环境污染和发展地摊经济的便利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2. 导致交通秩序的混乱

地摊经济多自发形成并繁荣于居民区、学校、医院附近等人群聚集、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市场需求量大, 能够产生更多的经营收益。在利益驱动之下, 小商贩往往选择道路两旁的空地摆摊设点。由于存在诸多便利及商品价格低廉, 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蜂拥而至, 类似的马路市场也就应运而生。我们调查的合肥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无一不是如此。以我们所在的南审浦口校区为例, 在学生下课和居民下班时段, 由于道路狭窄加之摊贩在道路两侧摆摊, 拥堵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市场外溢, 人流、车流混杂, 秩序混乱, 造成交通堵塞, 严重者还会引发交通事故。另外, 无序的地摊市场扰乱了附近百姓和学生的正常生活。

3. 影响城市治安, 增加城市管理维护的投入成本

目前, 各地设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是地摊市场的主要管理者, 但是由于两者目标的差异, 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 措施不配套, 工作方法不得当, 以及地摊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屡见不鲜。以广州为例, 据报道, 既有小贩拒绝配合民警工作, 辱骂并踢打保安行为, 也有城管怒掐摊贩脖子的暴力执法事件, 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这显然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如何处理化解两者的矛盾是我们需要理性面对并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派生而来的是:地摊经营给城市整体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冲击, 都会成为增加城市管理费用支出的直接原因。诸如地摊市场的环境维护需要增加环卫人员和环卫设备的投入;维护治安管理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增加的这些城市管理与维护成本是不可小视的。结合我们对浦口地区的城管之调查, 城管部门每天需要耗费的工作量和成本都相当可观。但是随着近几年各方的努力, 摊贩们经营越来越规范, 每个星期被城管处罚的次数越来越少, 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如图:

其中从来没有被处罚的A选项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70%, 1~3次的占有19%, 3~5次的为8%, 更多次数的仅为5%, 可见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处罚的频率与次数上, 而是在双方的态度和解决矛盾与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上。

4.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 侵害消费者权益

地摊上, 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因价格低廉, 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我们不能否认, 的确有一部分商品就是兼具了物美和价廉之优点, 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 也有一部分商品质量低下, 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假冒伪劣商品堂而皇之地在地摊市场大量流通, 劣质商品真的是无孔不入。很多摊贩在大学城附近都是经营熟食类商品的, 大约占我们调查总人数的54.62%, 有的经营者在制作这些熟食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成本, 使用的好多原料都是廉价劣质的, 长期使用, 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诚实的基本原则, 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 知情权, 也不同程度地扰乱了经济秩序。消费者也纷纷表示, 对食品类的商品犹为不放心, 以南京市浦口区的问卷为例, 大学生群体中有53.85%的学生表示对摊贩销售的商品很不信任, 存在很大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说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是罪魁祸首, 那么这些地摊在无形当中也成为了帮凶。地摊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那些进不了正规商场的假冒伪劣商品, 往往通过地摊这种经营方式流向市场, “污染”经济。从表面上看, 百姓得到了小实惠, 孰不知, 他们的消费权益正受到肆意侵害。

5. 不公平竞争现象发生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持有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店铺的商家都在抱怨地摊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同样一种商品, 虽然进货价格, 商品质量都大同小异, 但是因为这些商家需要交付店铺租金、水电费、各项税款等, 其经营成本随之会大幅增加。相反, 地摊商贩由于经营灵活、投入成本少, 又没有各种税费支出, 经营成本与正规门店经营者相比要低了许多, 竞争优势明显。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对于中小型摊位, 启动成本大约1万~2万元就能满足, 在较为繁华的地段, 价格也只会高出2000元~3000元左右, 甚至在某些管理不严的地方, 无需收取摊位费。对商家而言, 店铺要取得利润, 其同一商品的销售价格必须高于地摊商贩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 他们当然会以最优选择法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同质商品。可以说, 两类商贩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地摊商贩们抢夺了店铺商贩相当一部分客源, 对正规经营的商家和行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6. 国家税源的流失

地摊经济流动性强, 由于门槛低, 经营者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开展经营均相当便利, 这就给管理带来了难度。如果说一些人为了生计进行小本经营, 可以免缴税费的话, 那么, 那些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收入可观的地摊经营者本来应该缴纳的各项税费, 在本人不想缴、税务部门不易征缴的经济环境中大量流失。税收是影响经济活动成本的重要因素, 如果逃税成为可能, 或者放任自流, 那么大家都会趋利而行, 经济管理混乱就会又增加了一个隐患。对于地摊经济的税收情况, 我们尝试着到某税务局调查了解, 希望能获取相关数据, 但是正是因为这是税收管理方面的漏洞, 这些数据难以准确提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统计数据的失真。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支撑国家经济正常运行, 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关键。如果逃税漏税之风盛行, 其结果是扰乱经济健康发展, 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给我们的社会改革造成不良影响。

五、兴利除弊, 规范引导地摊经济

综上所述, 地摊经济既有显而易见的正效应, 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负效应。清醒地分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 是我们破解经济发展问题的必须, 寻找扬长避短的解决策略也是我们进行这次调查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以下笔者对探索地摊经济出路提出若干管见。

1. 把握方向, 合理引导, 兴利除弊

对地摊经济不能全盘否定, 要给地摊经济一个发展空间, 这是地摊经营者、广大居民的期望所在。这应是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待地摊经济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坚持的原则。首先, 要承认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 坚持以疏导为主。像大禹治水一样, 采用疏的办法, 而非鲧治水以堵为主的做法。事实证明, 不讲实际效果, 一味以堵的方式进行管理, 只能引发更多的问题。三是要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采取有效措施兴其利而除其弊, 使之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健康良性地发展, 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一支生力军。

2. 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地摊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

很多商贩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为了养家糊口, 才选择了摆摊经营谋生。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可以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卫生管理、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等知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不断提高地摊业主的经营素质, 有效预防破坏环境和城管冲突不断, 以及销售劣质商品等不良经营行为。从而使文明经营, 依法经营, 规范经营成为地摊经营的主流趋势, 也可以为地摊业主自身长远的发展, 寻找一个更好, 更稳定的工作提供一个契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地努力。

3. 加大政府投入, 为地摊经营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摊经营市场的调查, 摸清底数, 包括经营规模、经营时间、经营品种等, 为规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 搞好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地摊市场统一到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区域。为了消除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缓解城市管理成本的压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为摊贩们统一规划经营用地, 将他们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既不妨碍城市正常秩序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又能接近消费人群, 极大便民, 摊贩收益较好等多方共赢的地区。果真如此, 就为摊贩们的规范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定的空间, 又便于监管部门统一有效地施行管理, 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再次, 政府要合理安排资金, 把促进地摊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民生问题来抓, 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优化环境, 形成特色, 为地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 为地摊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同区域城管对地摊的治理截然不同, 有的放任自流, 但有的接近严苛。两种极端的管理做法都不能适应地摊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

一是可以建立地摊经营者登记制度, 这种登记不同于行政审批, 而是一种信息公开, 既可以让消费者了解经营者的信息, 也可以为管理者有效管理提供便利。

二是规范地摊业主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时间。对那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要加大整治力度, 要不见收效不收兵。如随意将垃圾丢弃, 随意占位摆摊等现象, 就要明文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 促进其文明经营;同时规定经营时间, 不得影响居民休息生活, 大家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生活环境, 经营环境。

三是加强商品质量监管。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将那些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缺乏诚信的商贩坚决予以取缔, 清除出地摊商贩群体, 不给扰乱经济秩序, 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劣等商品以可乘之机, 这样,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地摊商品的水平和质量, 让地摊商贩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收益。

四是加强税收监管。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税收征收标准, 既不能加重经营者负担, 又不能放任税款流失, 兼顾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这样的地摊经济才是社会和百姓共同呼唤的阳光地摊经济。

五是规范管理标准。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条例, 具体规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处罚措施, 保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这也为城管和商贩减少冲突与矛盾提供了必要条件。

5. 积极创造条件, 探索建立地摊经营者的自律管理组织

地摊经营者自律组织是实现市场管理的有效补充, 它以发挥政府监管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通过在较为成熟的地摊市场进行试点, 逐步完善, 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明连.“考公务员热”催生地摊经济[N].云南日报, 2011-3-15.

[2]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湖南农机, 2010, (5) .

[3]胡星, 李彪, 叶娟, 王晓丹, 向琪.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及发展对策探讨——基于湖南高校的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2) .

[4]在校生高泽宇的地摊传奇[J].当代职业校生, 2009, (10) .

[5]张青云, 李菲菲.中国地下经济成因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9) .

篇4:城市应当容得下“地摊经济”

自上海宣布2007年5月1日起对小摊贩解禁的消息传出后,全社会又一次掀起了对个体商户城市设摊问题的争论。赞成者大都从方便市民购物、促进就业的作用出发给予了肯定;担忧者则从影响市容卫生、城管难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这其实是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话题。

这绝对不单单是关乎城市生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认识个体商户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问题。为更好地解释个体商户存在的意义,本文以具有经商禀赋的浙江(温州)人和河南长垣县所创造的经济腾飞奇迹为例进行探讨。

个体商户是构成和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带动产业集群的成长第一要素

“越人善贾”,又以温州、宁波人为甚,如今浙江有160多万人的营销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另外至少还有100万人在海外经商办企业;而河南长垣县历史上就有提篮小卖、补锅铸铁、经营木梳篦子之类小商品的传统,如今全县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销售员。个体商户作为成品制造商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活跃在市场中,其销售形式五花八门,可以是上门推销订货,也可以是小商铺、小摊位,甚至可以以街头小贩(货郎担等)等形式走街串巷,足迹遍布全国。具体到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个体商户担当起了如下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的作用:

1.某个或某些个体商户发现了某种产品市场信息,并将之带回原籍,诱发一两家成品制造企业,使之成为如潘多(Pounder R.;John C.H.)等所描述的“能长出一片森林的第一粒树种”。如中国十大创业新锐——邱淦清,原本是一个提着电扇罩和枕套满城跑的推销员,他偶尔在北京街上看到了一条连衣裙,凭着浙江商人的敏感,回湖州老家创办了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珍贝羊毛衫连续5年全国销量第一、羊绒衫销量第二的龙头企业。长垣县飘安卫材的王纪勇、驼人医械的王国胜、河南起重的李秀林等都是出身农民,从先跑市场后办工厂成为优秀企业家的。

2.成千上万个体商户将产品打入到大小城市,获得更多的订单,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居民(或农民)加入生产或销售队伍,促使更多的成品制造商就地聚集,甚至“村村冒烟”。如今温州143个建制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长垣人则用一把刷子、一把锤子、一把铲子、一把瓦刀打造出了中国“防腐之乡”、“起重之乡”、“厨师之乡”和“建筑之乡”。

3.产业集群迅速成长,知名度不断提高,各地商企、各类中间品供应商、中介服务机构也纷纷向产业集群地聚集,导致当地专业市场、商品贸易城(中心)纷纷兴起。长垣丁栾卫材市场拥有商户400多家,绵延近5公里浙江涌现出绍兴纺织、义乌小商品、温州皮鞋、大唐袜业、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台州模具等10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实现了如迈克尔·波特所述的以“罕见的当地需求”,赢得全国乃至“全球扩张”,产业集群经历了由产生→成长→成熟的跨越。

可见,浩浩荡荡的销售大军才是造就浙江(温州)和河南长垣产业集群成长最重要的市场动因。他们构造了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演进机制,担当起了发现市场、开拓市场、促进竞争和各类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的重要作用。

个体商户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浙江、河南长垣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它们具有这样的共性:

1.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起步。改革开放前,浙江是国家投资少、国有资产比重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份。从1952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仅77亿元,人均41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那时浙江几乎没有居全国前列的大企业。温州的情况更差,地处偏僻沿海,周边缺少大城市辐射,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工业落后,国家很少投资(改革开放前总投资仅7亿元)。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基础设施仍相当差,交通极其不便,是一个最终产品本地市场需求十分有限的地区。长垣县则地处黄河“豆腐腰”地段,是历史上十年九淹的黄泛区,全县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区位条件极差。

2.在市场力的驱动下自发形成。改革开放使一些有经商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广大农民从狭小的土地经营中走出来,他们走街串巷,从农业走向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本地走向国内大市场。

3.浙江(温州)和长垣的一些大工业企业老板,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们从办商业开始,很快转入办企业,以杰出的经商禀赋成为改革开放市场的“弄潮儿”,创造出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如今,长垣卫材覆盖了全国80%的市场,起重机械几乎垄断了全国50吨以下的市场,全县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不到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9.9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名前移了53位次。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329元跃升到2006年的31950元(接近41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7335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正是在大量个体商户的拉动下,当今的浙江经济版图上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而浙江财富的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

个体商户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大任务之一。浙江(温州)模式和长垣道路给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示范:

首先,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长垣形成了“北卫材、南起重、东防腐建筑”的经济格局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已遍布浙江全省,如名扬海内外的苍南标牌集群坐落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气之都”位于温州市的柳市镇。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不仅是企业、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还是市场、人口和生产要素向经济中心或城镇空间集聚的过程,是以个体商户为推动力,导致市场与产业互动,促使机会成本低的广大农民沿着市场力的指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束缚走向二、三产业,走向城镇,走向市场的过程。1978年浙江仅有建制镇167个,2005年增加到752个(增加了3.5倍),小城镇镇区人口超过1200多万人,占浙江总人口1/4,而个体商户是推动小城镇发育、成长的关键因素。

大城市应该容得下地摊经济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管员为

维护市容,撵得个体商户东躲西藏。2005年7月中旬,《人民日报》登载了一张“卖瓜砸瓜”照片:某市城管队员把一对未经许可设摊的农民夫妇的西瓜砸得稀烂,满脸沧桑的农妇捧着被砸碎的西瓜,无助地望着镜头。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会遇到完全相悖的情况:瓜熟蒂落、白菜丰收季节,政府号召城市居民认购“爱农瓜”、“爱农菜”。

链接·政策与声音

·温总理为何关心果农?

2006年7月,温总理在洛阳市农村考察期间,询问农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一位农村妇女直言相告:桃子成熟了不能进城卖是最大的苦恼。总理听后站了起来说:“今天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

温总理说,城市管理要搞,也要让小商小贩进城卖东西。

很快,洛阳市改变了原来的规定,在城区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增设62个瓜果直销点,免费发放果农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让果农进城搞直销。原来,洛阳市为了搞“城建”,对卖桃的农民设了“禁令”:没有固定摊位和证件的果农不准进城,“偷着进来的,城管逮住就罚款200元。”

·马路摊点有规划地解禁

2007年2月26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将在今年“五一”前出台《城市设摊导则》,允许多年来一直受到城管取缔的部分街头游动摊点,在办理完简约的手续后合法经营。随后,青岛、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广州、海口、武汉、郑州等城市先后提出将对马路摊点施行“禁改限”。

4月18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石家庄市公布了《便民摊点开设细则》,将城市道路划分为禁设区、限制区和规范区。禁设区内严禁各类占道摊点;在限制区和规范区内,以不影响环境、交通和方便居民生活为前提,设置早点摊、修理摊等占道摊点,并优先照顾特困群众解决生计问题。目前石家庄市已批准设置了近千个马路摊点。

·经济学家茅于轼: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减少农民,帮助农民进城。一边是“猫鼠大战”,一边是政府关怀,人们不禁陷入困惑: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矛盾的结又如何解开?

其实小商贩不是中国独有,在世界各国,乃至发达国家的著名城市都能看到小商贩的身影,有的甚至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把各种摊贩融入了城镇商业的一部分,有些城市还把有明显地区和文化特点的摊贩,作为一大景点长期保护。如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市场、埃菲尔铁塔下的水果市场闻名世界。据文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的纳什马克市场建于1780年,由很多个体摊贩组成,被认为是最具维也纳文化特点的地方;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等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和大道周围,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贩点,仅白宫和国会周围,就有三四十家这样的摊贩,而纽约皇后区的小贩努尔因经营小吃摊,成为2006年纽约街边小吃大赛最高奖得主。

2006年9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引用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的话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并明确表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

篇5:对地摊经济的看法作文素材

小改革暖人心,聚民心。政府留住“马路市场”的烟火气,是民生之望、是接地气的惠民之举,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充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以前,城管执法者们与小摊贩之间打游击战,以至于在摊贩群里流行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看到看到,城管来了,大伙们,撒腿就跑呀”。如今,各省市都能适应新形势,相继出台允许在规定场所合理化占道经营的政策,重塑了商贩们的信心。这样的惠民政策不仅让包容和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还释放了众多灵活就业岗位,他们可以摆摊卖点小吃,可以卖点小饰品维持生计。总之,给广大老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管与摊贩之间也不用再我追你、你躲我。

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可以摆摊设点,不是没有条件限制,放开不是“放手不管”,需要边界,要有一定规则。我们要用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在实际操作层面,一些商家偷换概念,以为政府放宽政策就能肆意妄为,借着政策“挡箭牌”变本加厉地污染城市环境,烧烤店的满地油污,夜间餐饮店门外的大肆喧哗,还有商家不配合城管执法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区道路交通和周边住户的正常生活秩序。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占道经营合理化。哪些是可以设摊位的街道,哪些是不能设点的,要跟流动商贩们讲清楚,说明白。比如交通流、人流量大的路口,盲道、消防通道这些位置是不允许设立摊位进行销售的。

同时,健全体制机制,让城市管理有保障,对于没有按照条件进行占道经营的商家要变堵为疏。做到未雨绸缪,看到恢复马路市场背后的问题,比如一些体制机制衔接不上带来的矛盾,要通过建立城管巡查服务机制,商贩运营容错机制,让城市摊贩占道能够规范化管理,因为在这场激活夜间市场的改革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我们既是参与人也是获益人。

篇6:发展地摊经济的优秀作文

街边小店“原地复活”,深夜食堂觥筹交错……成都的政策接地气、暖民心,没有让这座“网红城市”失去往日颜值,反而增添了几分平易近人之美。

当欢歌笑语与流光溢彩辉映,当醉人烟火味同喧闹叫卖声交织,正是一道靓丽的城市文化景观。最美的城市表情,是百姓笑逐颜开的表情;最暖的城市记忆,是市井寻常生活的记忆。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篇7:关于地摊经济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前言:记得有一位学者曾说:“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使双方的利益有所增进,并因此促进社会利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城市化、繁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可以发生各种商店和交易市场上,也可以发生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意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近年来金融危机影响下,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工厂破产倒闭,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乃至企业白领就业困难,地摊经济迅速遍布许多省市内的大街小巷,街道两旁绵延数十米的各种美食、各式服装、书籍及小饰品的地摊景象蔚为壮观。在这里我们仅以杭州下沙大学城附近的地摊经济的状况做些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几条较合理的意见。

地摊经济的现状:地摊经济由来已久,这学期之前,我亲眼看见了小摊贩是如何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我们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我也注意到,自从这学期开始,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看来杭州市政府对地摊的态度也较为明确了。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从我们的这个调查中亦可见一斑。发出的问卷中,90%的人表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杭州市政府果然是较为负责、民主,领导者也是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相信这也是杭州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佳商业城市”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地摊经济和它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然后找到能更好促进其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我们采取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地摊组50份调查问卷和大学生100份调查问卷。因为许多地摊在晚上出现,也考虑到晚上天黑以及地摊主的文化程度不同,我们分别在5月23日、24日晚上九点对下沙多所大学附近的地摊主进行一对一问答方式进行调查。在25日晚上九点休息时间我们另外对100名大学生进行卷面调查并回收。调查结束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现有分析如下:

三.调查分析

地摊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合理性:

缺点

1.小摊脏乱差,污染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我们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觉得地摊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容”时,43%的同学认为地摊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容。的确,地摊的流动性较强,为了增加收益,摆摊地点往往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给行人和车辆的行走带来不便。摊贩占道经营会影响交通,摊点的随意摆设也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市容。摆地摊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塑料袋的白色垃圾随地丢弃,烧烤浓烟肆意飘散在空气中,小摊贩的大声叫卖响彻整个街道影响居民休息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23%的人觉得有影响,77%的人觉得没有影响或者装点了街道。虽然大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但是23%这个比例也很大。

2.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我们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我们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型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3.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侵害消费者权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人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摊上售卖的物品大多是一些较为低档的廉价商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由于地摊的流动性,商品售卖者对商品的质量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4.小摊贩之间的矛盾和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易导致斗争事故发生,增加管理难度。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有意对地摊主和学生(非地摊主)分别调查他们对城管的管理的看法。对地摊主来说,96%的人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大学生(非地摊主)来说,他们中65%的人认为城管应当适当管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

优点

1.方便市民就近购物,降低交易费用。调查发现,85%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给与了肯定的态度。而被问及“是什么吸引你购买地摊上的商品时”,选择“价廉”的有53%,选择“样多”的有9%,选择“方便”的有31%。地摊主选择在生活区的附近设置早市、夜市,在行人较多的路边等售卖生活用品等,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最佳时机,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食物和各种小商品。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2.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地摊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食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实在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很具有效用的。正如上面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的一样,许多人对廉价多样和便捷的商品还是很青睐的。至于地摊主的服务态度,75%的人选择很好或较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地摊的需求与肯定。

3.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22%的摊主启动成本低于200元,50%的人在200元至500元之间,12%的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只有极少数(4%)的人的摊位启动成本高于800元。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目的经营自己的地摊,有失业状态谋生(56%)的,有工作之余赚外快的(30%),有增长社会经验的(12%),甚至有打发空余时间的(2%)。另外我们也发现,摆地摊的时间普遍较短,90%的地摊主一天摆摊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他们的收入可观,在各大学附近54%的地摊主的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24%的地摊主月收入在2000-10000之间,规模最大的,出摊勤快的月收入竟可达10000以上。可见摆地摊可以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4.展现城市文化。关于杭州,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走在街上,人头攒动,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热闹繁华,繁荣兴旺。我们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是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治理方法和合理建议:

1.解放地摊经济,允许小商小贩等自由摆摊,从事交易活动。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

2.对地摊进行规范,提升地摊经济素质。做好减少环境污染措施,适当限时限地,防止其妨碍交通。

3.拓宽地摊经济的形式。如夜市、集市、跳蚤市场等,如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创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地摊所销售的东西也可以由商品拓展到服务,如人力三轮车,既环保又实惠,而且政府还能获得税收收入。

调查总结:

全国不少城市都将地摊经济列为取缔对象,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小商贩,说起来是为了美化城市,保护市民的健康和权益。然而这些说法和做法都只是管理者的偏好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地摊还是心存好感,是支持其自由发展的,而对于城管的严格管理大多数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方面损害了群众利益,那些缺少足够资金和技术的低收入人群和渴望通过实践来获得经营的经验的学生,不得不整天为了躲避“追杀”而东奔西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成本,影响了城管部门自身的形象。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期,给地摊解禁不仅能够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实际上也是在给政府和城市管理减轻压力,这显然是一件有益于政府和困难群众双方共赢的事。

对于创业资金获取难、创业点子少的群众,摆地摊也是算一种创业方式,而且它有着启动资金少,管理成本低等优点,它不仅可以作为低技能人员的收入来源,也可以作为低收入者的收入补充,还可以作为希望创业致富者的实践方式。而对于政府来说,地摊经济不需要花费政府一分钱就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也可以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还可以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市容问题,只要政府稍加规范,地摊经济造成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繁荣的地摊经济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也有利于地方特色的传播。总之,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社会成本。

为地摊经济解禁,也不等于盲目解禁,要明确要求各地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和群众需要,划定专门的区域和时间供“摊主”经营,并推进规范化管理,确保地摊市场清洁卫生,不妨碍交通和居民生活;也要重新定位城管职能,由“驱赶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篇8:地摊经济:围巾、打底裤最好卖

收入:一月2000到4000元

晚10点, 在观音桥一住宅小区门口, 徘徊在各个地摊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条长约100米的“地摊街”上, 饰品、冬装、打底裤、鞋子、袜子、玩具、手机配件、卡通绒毯、宠物衣服等小物件琳琅满目, 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摆摊的人从大学生到白领, 再到中年人都有, 他们中有些为了赚外快补贴家用, 另一些则是以此为生。

秘诀:和网购比价

在杨家坪一条背街上, 摆摊卖“卡通绒毯”的张先生今年快40岁了, 他的摊点却有很多年轻人光顾。他介绍, 有的绒毯进价30元, 而网上最低价卖60元, “我卖65元, 同样有很多人买。”买这款毯子的都是年轻人, 网上60元不包邮, 我卖65元能让大家选, 还可以摸到质地, 没有卖不出去的道理。

微笑

在顾客多的摊点, 老板的态度特别好, 笑脸迎人。不少摊主都表示, 销售技巧在地摊族中很重要。“美女, 来看一哈嘛, 今冬最流行的加厚打底裤哟, 穿起显瘦得很。”在观音桥附近一小区摆摊的刘露是个80后, 只要看见有人在她的摊位前放慢脚步, 她都会一脸笑容的揽客。“笑容可以拉近距离, 再说顾客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多笑笑也是应该的。”几句话的功夫, 原本只是随便看看的女顾客买了两条打底裤。

察言观色

“做生意口才要好, 也要会察言观色。”首饰摊主王朗介绍。有一次出摊他忘了带镜子, 一名女生看中了一对耳环, 在试戴后要镜子看效果, “我看出她很喜欢这对耳环, 所以继续鼓励了一下, 我说我就是你的镜子, 戴上显精致。”这么一说, 女生很快就掏钱了。

地摊货热度:

第一档:围巾、打底裤

在杨家坪餐饮街上, 卖围巾的摊点上聚集了很多顾客, 摊主周玲玲说:“选择销售的货品很重要。现在是冬天, 我就把目光锁定在围巾上。冬天需要的围巾绝对不止一条, 所以我每种风格都会进, 有时一个女生来一买就是两三条。最多的一天卖出了30多条围巾, 毛利润在500元左右。”另一位摆摊的李俐主卖打底裤, 平均月收入约4000元, 她介绍, 打底裤在近两年的冬天都在热卖, 今年卖不完明年也可以卖。

第二档:首饰、配饰

第三档:宠物衣服

上一篇:传递爱的力量―十大文明家庭事迹材料下一篇:调查方案及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