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经营建议书

2024-04-11

改善经营建议书(共8篇)

篇1:改善经营建议书

改善经营建议书

结合公司目前现状态,本人对公司今后发展提出如下几个方面改善建议。

第一、核心团队建设

1.组建核心团队,改善沟通方式和树立好团队价值观.2.提升公司阶段性目标实施,保证各部门的运作顺畅.3.提升执行力与奖惩制度实施,营造公正公平原则的工作氛围.4.剖析各部门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二、人员管理

1.加强员工责任心、基础技能与工作技巧培训.2.目标性完成人员招聘,确保门店编制建全.3.加强服务与销售方面的培训的提升.第三、销售管理

1.明确门店每月销售目标,建立销售竟争氛围.2.制定季度式营销计划.完善供应链关系.3.开展品牌文化建设,推动服务为民的理念.4.结合门店消费环境,改善经营品种.5.坚持每期DM商品配制,安排人员派发DM传单辐射商业圈!

6.发掘便利店存在特点,建立自营产品,提高销售毛利。第四、损耗控制

1.建立有效的门店损益报表,严格控制营业损耗。

2.清理门店死库存商品和滞销商品。

公司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很多,各个部门运作也不太顺畅,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的核心团队去发挥关键性作用,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保障各基层门店得到顺畅的运营,接下来工作重点将先围绕三个重点开展。

第一:销售团队培养预期时间:一个月

重新评估考核门店现有员工,经培训后,任对公司毫无认可度,工作散慢的员工坚决给予更换。安排人事招聘新员工入职,进行人员储备,培训,为公司注射新的活力。

第二:商品结构调整预期时间:两个月

便利店商品结构应“精”“简”需符合实际门店的消费环境,部分商品小类应简化至单品,避免小类单品过多,存压太多死存库存商品,从而导致资金运转不够流畅。

第三:建立自营产品体系,销售高毛利商品。建议向早餐,小吃零食,自制饮料、水果等方向。

篇2:改善经营建议书

胜利油田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面临着“三高”等严峻形势,发动广大群众深入开展“潜力再认识、对标再分析、办法再创新、打造一流上水平”主题活动,集中群众所有创效智慧,凝聚群众各方面正能量,全面改善经营现状,使广大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裂变成深度推进油田效益持续稳升发展的长效驱动力,为完成国资委全面开展EVA考核权重指标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1、要增强做好合理化建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的多元化,对“合理化”建议的理解出现了“片”、“偏”和“废”三种现象。所谓的“片”,就是片面的理解为“提意见”,对上级不敢提,怕“得罪”领导,对同事不能提,怕影响“选票”,对集体不去提,怕影响大局形象。所谓的“偏”,就是想提合理化建议感觉到无从下手,一头雾水,存在素质偏低、思路偏窄、内容偏空,多数职工认为提建议那是高级人才的事,自己是一个无名小卒,与己无关。所谓的“废”,职工在心理上普遍认为即便是合理化建议提了也白提,于是出现了干脆不提的通玻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职工主人 意识教育,大力宣贯合理化建议的重要性,教育职工把合理化建议当做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做好合理化建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引导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并不难,合理化建议就在自己身边,都蕴含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于工作的“瓶颈”之中,要有心、留心、细心、专心。

2、要加强培训。采劝请进来、走出去”、现身传教帮带、实施成果展示、经济效益分析、召开职工“恳谈会”、“牢骚会”、“挑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高、中、低不同层次素质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创新木桶新理论,培育高质板材、加长长木板、补长短木板、扩展木桶底、扎紧桶管箍,并在培训过程中诱发新问题、激发新猜想、提出新思路,广泛开发、听取职工意见想法。摒弃传统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观念,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必须请“外行”当参谋,给“内行”提个醒,开拓“内行”思维,充实建议内容,优化建议实施流程,细挖内部潜力,促进效益提升。

二、精准角度,增强经营建议的效益性

1、围绕油藏经营,创新“五个一体化”运行机制,促进可动用储量向上产产量转化

要围绕勘探开发一体化、投资成本效益一体化、地上地下井筒一体化、油气藏区块经营上产量归属一体化、甲乙方经营市场考核一体化“五个一体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承包模式、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按照“储量、投资、成本、产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由重产量任务向产量、成本并重转变。胜利油田经过50年的.开发,主力层已进入高含水期,非主力层油层分散,新区产能建设投资成本又逐渐增高,老油田稳产难度加剧,要组织勘探、钻井、地质、注水、采油等部门,发动全体职工出主意、提意见、想办法,提高严峻形势下的采收率更显得极为重要。要树立油井资料再深剖、勘探开发再拓展、油藏描述再精细,储层潜力再挖潜、油藏阵地再细找的理念,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层梳理的三维立体滚动勘探思路,精查细觅,在主力、非主力含油层系滚动开发,成为油田重要的产量接替阵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集成开采技术,啃动难采储量,做到稀油、稠油一起采,薄油厚油同时抓,平面立体齐动手,挑战最高采收率指标。持续深化新老油田科技上油增产理念,如针对海上地下油藏类型特点,开发研究多分支特别是水平井钻井新技术,增大井眼与油藏的接触距离,增加进油面积,提高扫油效率,增加油井产量,有效实现老平台增油产量,提高采收率,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由“多井低产高投资”向“少井高产低投资”海上油藏经营新思路转变,锻造成为海洋厂由“陆战”进军“海路双栖战”一把利剑。要在以油藏经营管理区为甲方,物探、钻井、地质、工艺、作业、集输、采油、监测、水电气、运输、护卫、机关部门、分级承包领导等专业化服务为乙方的一体化经营结算体系,突出责、权、利对等,完善二三级单位“微公司”经营利润承包流程。

2、围绕油藏经营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采油厂因工作量、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EPC项目总承包模式成为了石油工程建设维修领域承发商的主流方式,每年油水井作业、车辆、机修加工、工程建设维修、安装等在不同工种、不同程度、不同时段外委准入油田市场单位或招聘人员去干,在报价、设计、施工、材质、安全、质量、监理、工农关系、承包商中标后“化整为零”转让、以及竣工后的工程保修等环节带来许多衍生问题,加重了发包方管理等方面的难度,加大了成本缺口的开口度。因此,要把眼睛向内看,充分挖掘、利用、用好本土技术人才优势,开辟新工种培训,建设具有国家资质的高质高端高效不同领域的工程建设队伍,打造油田内部具有市场强大影响力的工程建设品牌,抓住机遇外拓行业国外市场,靠人才、技术质量、诚信等核心经营文化竞争力优势创赢利润。

三、结语

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发挥好合理化建议的的正激励作用。经营管理建议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四风”建设,优化六西格玛提出的DMAIC方法,突出建议与效益相统一的战略导向性、龙头性和实施中、实施后的实时监控。依据建议的生命期、效益的长短性,采取长项目常奖励,“大效益大激励”,让职工常得利益,把“为胜利油田好、想胜利油田好、做胜利油田好”的核心价值理念长久植根于职工心中,维持改善经营合理化的青春生命力。

篇3:改善经营建议书

赶前抓早, 制定活动的方案

任何工作要想做好, 关键是要赶前抓早。为了抓好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活动, 我们提前谋划, 在2011年年底就制定了实施方案, 在2012年1月5日召开了动员大会。

这个方案是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行动纲领。

第一, 思路清晰, 主旨突出, 把开展这项活动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为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不断改进和优化经营管理工作, 大力倡导“每条建议都有价值”的理念。只有集思广益, 发动员工提建议、用建议, 才能不断促进经营、改进管理。

第二, 目标明确, 考核严格, 力争在2012年实现建议数量和质量双提高。公司提出了“各职能部室、经营管理部月均上报至少2条建议, 加油站月均上报至少1条建议”的数量要求, 还提出了建议获奖率和实施率等质量要求。有数量没有质量不行, 有质量数量太少也不好。这些数量、质量目标,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杠杠。公司强调要大力营造“提建议、奖建议、用建议”的氛围, 要在实践中摸索和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从而持续地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上台阶。通过搭建献计献策平台, 充分调动各层面员工的积极性, 真正使员工从“要我提建议”转变为“我要提建议”。

第三, 分工明细, 职责到人, 成立专门机构, 使活动有人过问, 细节处有人跟进。公司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 下设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 负责建议的收集、奖项的审批和成果的应用等统筹协调工作。此外, 还成立了几个兼职小组:一是专家委员会, 下设业务经营类、企业管理类、财务资产类、工程投资类四个专家小组, 分别负责各类建议的评审和实施;二是效益评估小组, 负责评估建议的投用成效;三是帮扶指导小组, 负责对各单位进行督促检查, 协助其扬长避短跟上行动步伐。各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各个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 疏通了提建议、用建议的渠道。

第四, 分步落实, 稳步推进, 把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要求, 让员工清楚在何时该做何事。2012年1月5日前为宣传发动阶段, 主要是宣讲方案、介绍流程, 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12月16日到年底为总结奖评阶段, 对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梳理、评比和奖励。中间为实施推进阶段, 是活动正式启动和全面开展时期。

思路有了, 目标有了, 责任人有了, 再加上连贯的“三段”迈进, 必然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年初就摆好棋布好局, 肯定能胸有成竹地走好每步棋。

如影随形, 跟踪活动的过程

为了使这项活动落到实处, 我们建立了严密的全程跟踪机制。

第一, 月度通报, 就是用工作简报的形式每月通报一次情况。哪些单位做的好、哪些单位做的差, 在简报上都看得一清二楚。月度通报还能提醒各单位要“知己知彼”, “领跑者”要再接再厉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落后者要采取措施迎头赶上。月度通报分为“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措施和要求”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建议申报情况, 即各单位当月、累计提交建议数量, 人均提交建议数量及排名;建议获奖情况, 即各单位获取一、二、三等奖及参与奖的多少, 拿奖多表明工作扎实、建议的质量高, 拿奖少表明工作飘浮、建议的质量差;建议实施情况, 对费用低、操作易的建议即时采纳, 对成本相对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建议, 明确牵头人, 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第二部分重点分析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以引起各单位高度警觉并“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建议的质量有待提高。少数单位和个别人态度不端正, 为提建议而提建议, 而不是为了出谋划策而提建议, 更不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而提建议。一些建议的内容空洞, 缺少可操作性, 还有一些建议不是集中在某个点上, 而是漫无边际地泛泛而谈, 根本无法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运用。二是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 推进力度不平衡, 人均数、获奖数和实施数等衡量工作好坏的指标差别大, 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差距。三是提建议的主动性还不强, 抓一抓, 建议的数量就会增加, 质量也会提升;松一松, 建议的数量就会减少, 质量也会滑坡。说到底, 员工未实现从“要我提”到“我要提”的过渡, 公司也未形成提建议、奖建议、用建议的良好局面。这三个问题都是“老大难”,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合和调整。第三部分主要是提出下一步措施和要求, 明确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

第二, 半年小结, 与月度通报的内容大同小异, 只是总结得更全面、剖析得更彻底。在1~7月的小结会上, 我们提出了2012年后五个月要确保“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评审和实施双提速”的阶段性目标。

第三, 年度奖评, 在月度通报和半年小结的基础上, 增加了表彰和颁奖。不能认为制定了一个方案就万事大吉, 不采取配套措施确保落实, 最后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正因为我们对这项活动反复抓、抓反复, 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领导重视, 营造活动的氛围

“领导重视”其实不是一句“假大空”的套话, 如果领导对某项工作不重视, 员工肯定也不会重视。有人说,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领导文化或“一把手”文化, 这话有一定道理。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不停地在大会小会上吆喝, 希望引起员工们的共鸣。

第一, 讲清道理。一年来, 我反复向员工灌输提建议、用建议的重要性。一是员工提建议能为企业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是员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有效渠道, 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渠道。二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当前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每个员工都自觉地查找问题并采取措施, 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三是好建议实施后, 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老习惯, 一旦我们转变观念, 就会另辟蹊径来处置它。比如, 对开会时使用一次性塑料杯, 有位员工“不因事小而不为”, 提出了建议:取消一次性杯子, 与会人员自己带杯子。这样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还“低碳环保”。小建议正因其“小”, 反而容易推行、收效快, 往往也是好建议。

第二, 做出表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不仅要求员工踊跃提建议, 自己也带头提建议。公司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提案模式”, 包括涉及事项的现状、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措施、实施效果三部分内容。针对管理人员出差互不知情的情况, 我提出了《关于对机关管理人员出差提前予以公告的建议》。“现状”是机关管理人员到基层或省公司出差, 未提前在一定范围内公告, 结果造成重复派车、派人现象, 增加了不应发生的车辆费用和人员浪费;“措施”是由综合管理办公室负责, 对出差人员的出行计划和车辆安排等信息, 提前在公司内部网上公布, 以便合理配置车辆和人员;“效果”是通过告知出差情况, 达到统筹安排、节省费用、提高效率的目的。针对会议较多、效率不高的情况, 我提出了《关于做好会议安排、提高议事效率的建议》。“现状”是因日常工作千头万绪, 很容易形成用会议解决问题、用会议传达会议、用会议代替工作的局面, 不仅大量消耗了时间, 也消磨了人的精神。“措施”是少开会、开短会、开有准备的会;综合利用会议, 多个事项统筹安排, 不要一件事就开一个会;尽量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路途上。“效果”是改善了会风、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领导者要求员工做某事, 自己一定要带头, 就像带兵打仗一样, 大喊“跟我上”与“给我上”,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是结果却大不相同。

第三, 奖励先进。领导者既要“紧盯”员工的不足, 还要大张旗鼓地激励他们的优点。对员工所提的建议, 我们分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四个奖项, 按月进行评奖。对在市公司获奖者每条建议分别给予600元、300元、100元、50元奖励, 对在省公司获奖者每条建议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600元、50元奖励。人天生都有荣誉感, 多给员工一点儿掌声, 再加上一点儿奖金, 他们必然会做得更出色。定期的月度通报和不定期的优秀建议汇编, 对员工而言都是很好的亮相平台。做得好感觉脸上有光, 做得不好感到难为情;榜上有名会乘胜前进, 榜上无名要奋起直追。除了月度奖项之外, 我们还设置了年度奖项:市公司优秀建议奖、省公司优秀建议奖、实施成果奖、年度优胜奖,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 向省公司推荐二等奖以上的优秀建议, 在省公司范围内参与评奖。对获得省公司奖项的, 我们以同等标准给予奖励。对优秀建议转化为成果的, 还给予实施成果奖。一等奖不超过1个, 奖励1000元;二等奖不超过2个, 分别奖励800元;三等奖不超过3个, 分别奖励600元。另外, 还设置了年度优胜奖三名, 对各单位此项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分别奖励2000元、1500元、1000元。我们按建议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分别给相关单位加分:所提建议初审合格, 每条建议对应建议人所在的部门计3分;按各单位人均提交建议数量排名, 从高到低计分, 第一名50分, 每降一个名次减5分;对获得市公司优秀建议奖的, 按一、二、三等奖, 每项分别给相应的单位计30分、20分、10分;对获得省公司优秀建议奖的, 按一、二、三等奖, 分别计60分、45分、30分。“大奖”能让员工成为提建议的“勇夫”, “小奖”也能让员工怦然心动。

注重实效, 创新活动的形式

总是坐在办公桌前, 很难提出好建议;不与别人进行思想碰撞, 很难提出好建议;与经营管理实际脱节, 更难提出好建议。一句话, 提建议也要打破常规、勇闯新路。我们围绕提建议活动方案的整体要求, 在下半年加大了力度, 特别是在后五个月提出了“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评审和实施双提速”的目标, 在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实效上采取了三个针对性极强的对策。

第一, 结合省、市公司的工作重点, 每月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 引导员工围绕这些主题多动脑筋、多找窍门。许多员工也有提建议的想法, 却苦于无从下手。究其原因, 就是整天待在自己岗位上, 局限于自家“一亩三分地”, 不太容易发现问题。指定一个或几个主题, 员工提建议就不会跑题、不会走弯路。有时每月只有一个主题, 有时有几个主题;有些主题只安排一次, 有些主题则多次安排。比如, 10、11两个月就以“我为扩销增量献一计”为主题, 掀起了一次提建议小高潮。我们还引导员工有针对性地提建议, 不“放空炮”。选好某个时段经营管理工作的主题, 就可让员工有的放矢地提建议、用建议。

第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招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不断提高建议的“含金量”。第一招, 召开小规模“头脑风暴”研讨会, 就是把相关人员召集起来, 就某个或某几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从而提出饱含集体智慧甚至迸发奇思妙想的建议。第二招, 采取“调查研究提炼”法, 就是要求各级管理人员把身子“沉”到基层去, 就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炼, 从而提出想基层之所想、急基层之所急的建议。第三招, 分门别类“开小灶”, 就是因人制宜, 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从而使每个人不管能力大小, 都能参与其中并提出好建议。我们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 建议的数量不仅要达标, 而且质量要有保证。对一线操作人员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对建议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作硬性规定, 引导他们多提“立竿见影”的实用建议, 哪怕只有三五句话, 只要确确实实管用、好用, 也算做一条建议。

第三, 把“为用而提”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建议提交、评审、奖励和实施的速度。提建议也要讲究时效性, 此时是个不错的主意, 彼时可能就派不上用场了。抓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活动与抓其他工作一样, 绝不能拖拖拉拉, 否则必然会把员工的精神拖垮, 把这项活动拖进“死胡同”。公司要求各环节缩短流程耗时, 尽快把“纸上谈兵”的设想转化为“真枪实弹”的生产力。如果态度不端正, 把“为用而提”搞成“为提而提”、为了完成任务而提, 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片风景, 换个角度欣赏, 就会别有一番天地。同样一个目的地, 换条新路走, 可能到达更快。提建议也是如此, 唯有善于变通、敢于创新, 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抓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 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 而要不断地求变求新、开拓思路, 否则探索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篇4:中国企业经营者经营环境趋于改善

经济走势明显升温民间投资迅速增长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营环境趋于改善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3192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今年上半年虽然遭受“非典”袭击,我国投资、出口需求仍呈强劲增长态势,消费需求 不足现象有所缓解,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并呈现扩张的迹象;同时,企 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与销售同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 改善,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社 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方面 取得明显成效。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当前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就业结构问 题突出,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等。企 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等手段,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建立和 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 环境。

今年以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上发生了第二次海湾 战争、石油价格波动和美元持续贬值等事件;从国内来看,今年是党的十六大及第十届全国 人大召开后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另外上半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的袭击。在此 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 发展的预期,了解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 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3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3·中国企业 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1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

与前10次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仍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 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9.4%、7.8%、5.7%、11%、3.8%和2.6%。从企业 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3.1%和22.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 、小型企业分别占21.2%、50.2%和28.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 业分别占26.1%和73.9%;有限责任公司占33.7%,股份有限公司占15.2%,集体企业 占5.5%、私营企业占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3%,股份合作企业占4.5%。 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63.1%,亏损企业占21.1%,持平企业占15.8%。

篇5: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实施方案

一、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目标任务

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是指公司全体员工以个人或多人联合方式提出的、对公司资本运营、增储上产、降本增效、管理效率和对外形象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管理改进和技术优化建议,不包括已列入当年投资和费用支出计划的建议、已被采用和推广或纳入改进计划的建议、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和规划性建议。

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层层深入、全员参与的改善经营管理建议机制,促进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二、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指导原则

1.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的原则。倡导“员工的每一项建议都有价值”的理念,增强公司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埋头研究,认真查找不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问题,积极主动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2.自下而上、面向基层的原则。发动各级干部职工自下而上参与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操作下沉,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基层。

3.不搞形式、注重实效的原则。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不同于以往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加注重实效和长效化机制建

设,不搞活动、不走形式,真正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组织保障,注重制度建设,对建议工作的范围、原则、工作流程、奖励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归口部门统一组织、专业部门提供支持、责任部门负责实施的工作机制,确保建议工作的稳步实施。

三、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的计划安排

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是一项深入日常管理、面向全体员工的长效化工作。应积极探索,稳妥推行,具体计划如下:

(一)制定办法。重点对建议项目的征集、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实施成果评估和奖励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形成配套流程和表单,强调可操作性,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启动工作。召开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启动会,安排部署本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报纸和网站等手段,持续宣传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理念和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建议工作中来。

(三)建议征集。各部门广泛动员全体员工按照实施细则,以个人或多人名义向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小组提交改善建议。

(四)立项评审和审批。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小组组织评审专家对上报建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标准出具评

审意见,提出参与奖和优秀建议奖奖励方案,明确实施责任部门与责任人,推荐上报集团公司级立项建议。经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组织奖励和实施。

(五)组织实施与监督。工作小组将立项审批意见反馈给建议人和实施单位,实施单位及时上报实施方案并按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实施。为保证立项建议项目的实施效果,责任部门对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负责,工作小组对实施项目进行过程跟踪,各有关专业部门对实施项目加强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建议项目顺利实施。

(八)实施成果奖评审。实施部门在项目执行完成后,将实施成果上报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组织评审专家小组分级分类进行实施效果和实施净效益的评价认定,并根据奖励标准进行实施成果奖励。

(九)推广应用。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实施情况和先进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工作小组定期筛选出有推广价值的建议项目,结合不同单位的实际,扩大项目应用。

四、组织保障

(一)成立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①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公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实施细则》,解决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必要的资源需求,协调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②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企业管理部,负责制定建议工作方案和实施管理办法,组织建议的征集、立项评审、组织实施与监督、实施成果评估及奖励等管理工作;

组长:

成员:。

(二)相关职责

1.由企业管理部根据建议类别聘请5-9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小组,负责建议项目的立项评审、提出实施责任单位和初步奖励方案。

2.发展计划部负责投资类建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资金预算和实施效果后评估等;

3.财务资产部负责制定建议项目净效益的具体测算办法,核拨奖励资金;

4.人力资源部负责改善经营管理建议奖励兑现;

5.企业文化部负责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的宣传动员工作。

企业管理部

篇6: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1.在上班时间严禁做与本职不相关的事。不得擅离工作岗位、聚众谈笑、玩手机、瞌睡等变相怠工。延误生产。

2.生产过程中,做好自检、互检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因操作不当或没有责任心而造成的生产损失,视情节轻重作警告处理或照价赔偿。

3.每次开机前必须对准样带,按客户要求,尺寸、质量等没有问题后方可开机生产,不得存有一丝马虎。

3.生产过程中,若发现一些影响质量问题的因素并现场不能解决时,应向车间领班或师傅反映,不得延误生产。

5.各员工必须服从上级安排。如若有不同意见,应婉转相告或书面陈述或及时向领导反映,并陈述正当的理由。

6.上下班时间按厂规定时间,不准迟到、早退、不准代人打卡。当月累计迟到早退超过3次、总分钟数超60分钟,取消满勤。

7.早班和夜班做好交接工作,上班中不准随便离开车间。有事需向厂领导请假,并提交请假条,注明请假原因。

8.员工应该相互配合工作。同一作业线上,如若有对个别员工工作不满,可向厂领导反映,由厂领导解决问题。

9.在每天下班前清扫自己的工作区域,整理好生产工具,规范放置物料,保证车间环境明亮整洁。

10.员工做事积极主动,诚实敬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帮助做一些对生产有益的事,综合评定为优秀员工将给予奖励。

篇7:改善经营建议书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2011年11月21日03: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赵忆宁 专访尼古拉斯·拉迪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本报首席记者 赵忆宁

我的一位华盛顿的朋友知道我即将采访拉迪,特意向我推荐了他的专著《中国融入全球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Clobal Economy),他说,由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书出版于中国加入WTO前后,因此该书一面世就在美国引起轰动,但是我的朋友并不知道,这本书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中国出版,同样在政府和学术圈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这本书的封底上有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飞o加滕(JeffreyE。Garten)推荐的几句话:“迄今为止论述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方面的最全面、最严密和最重要的著作,是政府和企业界的领导人,以及那些想要多了解一些未来几年国际商业和金融的人的一本必读书”。

由于拉迪的专业背景,他不同于美国政治学领域的专家,他看中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比较客观,显示出一个学者的严谨。他的这本书经历了10年时间的检验后证明,当时他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预测与判断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这本书中他向读者说明了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是中国有决心和能力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二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将对自身及世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他认为,虽然中国入世会为此付出一定的短期成本,但也将获得更大的长期收益。拉迪于1998年在中国还出版过另外一本书《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主要描述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拉迪指出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造成威胁,并论证了对这一体系进行重整和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正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论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发放了过多的不良贷款因而处于“技术上破产状态”,据说是国际上最早提出这一判断的人。

认识拉迪有很多年,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国际会议上见到他,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对他进行过采访,拉迪在华盛顿圈很有影响力,时常看到他在国会为中国相关问题作证。6月访问美国时,他理所当然地在我的采访名单上。在华盛顿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他的办公室等候了10多分钟,他正在接受美国一家电视台的采访。利用空闲时间浏览了拉迪办公室的书架,几乎都被历年积攒下来的中国的统计年鉴占据,不可思议的是甚至包括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拉迪并没有按照我事前准备的题纲回答问题,比如给中国入世十年如何打分等等,更多的时间他把话题集中在他所做的最新研究上,即“金融压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他认为银行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其它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缺乏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来自存贷差而非竞争能力。根据他最新的计算结果,如果平均存款利率与平均贷款利率的差缩小100个基点,也就是1%,整个中国银行业的盈利都会归零。拉迪提出新的质疑: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如果在一个更加竞争的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银行业表现

《21世纪》: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从外部学术研究层面看,您是研究最深入的一位,2002年布鲁金斯出版了您的专著《中国融入全球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Clobal Economy),我要恭喜您,仅就这本书的结论而言,您的绝大部分预测都是正确的,我认为是建立在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以及专业的研究的结果。十年过去了,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后十年间的表现,是否能够做一个后评价呢?

拉迪:我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表现不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期间,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我们知道很多人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因为入世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农业表现特别好,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农业这一行业在中国非常灵活,当相对价格出现变化时农民们就改变他们的模式,种植不同的作物。当然,在中国开放市场后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灵活的价格等因素,农民们可以调整和应对,并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收入。

我们记得当时很多专家都预测,入世后所有的农民都会失去工作,收入将会下降,形势非常可怕等等,有些人非常悲观,如果不是对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跟踪研究的话,我也可能会产生这种悲观的看法。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的农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农民们能够调整和应对,如果一种作物价格下降他们就种植其它作物,因为不是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会下降的,因此,他们能够非常好调整自己去适应这种变化。这些调整中也包括某些产品的大量进口,比如大豆等。我认为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转向了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多地生产乳制品,肉类等,这些产品的价格比较高。随着城市收入的增加,人们饮食结构多样化。所以我认为农业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成功的秘诀是灵活性,整个经济体是市场型的,因此才成为可能。总的来说,农业非常成功。

《21世纪》:那么具体到银行业,您认为中国国有银行在入世后受到了什么影响?产生了什么变化?

拉迪:国有银行的经营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注资、消除坏账和所有制改制,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银行已经由过去单一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结构,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以及推动银行上市等。银行业的这些变化,主要是来自国家内部的体制改革,改进银行的监管环境,比如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机构。大家当时认为入世后受到负面冲击程度第二大行业就是银行业,但实际上银行基本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21世纪》:关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如您在书中预测的那样,外国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没有大幅度扩大?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拉迪:坦率地讲,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不够。我认为,与农业、制造业以及其它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缺乏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我曾在书中预测,外国银行不会大幅度地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无论是贷款还是总资产,实际结果也与我的预测一致。

2001年,在中国经营的外国银行有200多家,加入WTO前外国银行的占中国的市场份额1.5%到2%,但到目前其市场份额仍不到2%,外国银行的市场份额没有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缺乏自由竞争。因为在银行业利率是价格,中国的利率是受管制的,特别是2002、2003年中央银行控制着利率结构,为银行支付储户的存款利率限定了上限,并为贷款设置了下限,不能低于下限的90%,其结果就是利率结构不够灵活。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比较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外国银行会扩大市场份额,并很具竞争性。

《21世纪》:您是否可以就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做个评价?

拉迪:这点很重要。客观来说,银行业的风险评估能力相对10年前、甚至5年前有很大提高。中国银行历来都有按照政府要求提供贷款的历史,它们都是政策银行,提供的是政策性贷款,因此,没有培养出风险评估的能力。

比如说,如果我向你提供贷款你能够偿还,但是如果我向他提供贷款他可能无法偿还,但我没有能力鉴别你们的差异。但是外国银行因为在市场竞争环境经营多年,它们风险评估能力更强。因此,如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他们就能够挑选到更好的借款者。如果你的能力强,项目盈利能力高,尽管你过去一直是汇丰银行的客户,但是我会告诉你,如果你转到我们银行,我们向你提供的贷款利率比现在你的贷款利率低50个基点。你来和我们做生意。汇丰银行没有能够了解你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客户,他们向所有的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都一样。但在目前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如果我是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或者渣打银行,我就不能向我认为信用风险低的好客户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这对企业竞争来讲是个很大的限制。

因此,由于利率管制,中国的银行能够保住市场份额,我认为总有一天利率结构是要放开的。记得温家宝在2009年在人代会上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到目前什么动静都没有。上一次对利率放开的举措是在2004年秋季,从那之后就再没有改革动作。原因很多,很复杂。

管制与开放

《21世纪》:利率管制有很多弊端。

拉迪:是。我认为自2004年起,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 “受管制”的体制,这种体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利率过低,政府控制利率,让利率更低。我用个图表来说明一下我讲的这个情况。这条线是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是用名义利率减去物价指数计算出来的,即用一年期存款利率(这是利息的上限)减去CPI。这个图显示从1997年到去年年底,这些年利率都是正利率,红色的线是平均利率,3%多一点儿,但从2004年初到去年年底,平均利率为负值。你可以看到,直到2003年12月,利率都是正值。原来的3%的平均利率变为后一阶段0.3%的负利率。因此,利率受到央行控制并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21世纪》:有专家认为银行系统没有被摧毁反而赢利越来越多,是由于银行系统控制利率,并存在很高的存贷差,所以盈利并不能说明银行系统有竞争力,您同意这个看法吗?

拉迪:是的。央行确定存款和贷款利率,把存贷利差定得很大,银行可以赢利。央行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对银行进行了成百上千亿的人民币注资,我想政府是想保护他们的投资,他们不想看到这些银行亏钱,并需要再注入更多的资金。央行把存款利率定得很低,这样银行的资金成本就很低,因此,这段时间银行非常赚钱。但是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银行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因为我们不知道在一个更加竞争的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结果会是怎样的。

去年,中国银行的夏钢写了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他说如果利率是放开的话,银行甚至很可能会亏钱。因为如果利率放开,那么存款利率就会提高,存款人会有正收益,也就是说银行将高成本转嫁到存款人的能力将受到限制,存贷利差会缩小。因此我们不知道,真的无法预测如果利率放开的话,中国的银行业表现会怎么样,它们竞争力会如何。我想在过去10年间,银行的经营能力一定有所增长,评估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在选择更好的客户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向信用风险高的客户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方面都有改善。但是银行如果在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下经营会更具挑战性。

《21世纪》:总体而言银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入世而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您认为主要原因是?

拉迪:就银行金融业而言,大家所预测的入世对国内银行金融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并没有出现。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政府采取了诸多举措对银行进行改革,如结构调整,引进战略投资者,消除坏账,海外上市等等,这些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措施。二是政府为国内银行赢利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如利率管制。如果在开放的环境下,我们不能肯定会出现何种情况。有些银行可能会很好,有些就不那么好了。我们想看到经营管理能力强的银行更赚钱并实现规模扩张,而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弱的银行盈利少、规模也会越来越小,这就是竞争,好的就更大,不好的就要缩小,要由市场来决定谁会越做越大,谁会越做越小。但如果整体大环境都是有利于盈利的话,就很难分辨哪家银行最好,政府在所有银行的后面对都推一下。因此,这仍是一个挑战。

《21世纪》:您的观点一针见血,令人深思。

拉迪:我并不是说中国所有的银行都表现糟糕,有一天会崩盘。当然,很多人一直有这种观点。我的观点是这还很难说,或者说不准。直到有一天大环境更具竞争性,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我可以告诉你我的计算结果,如果平均存款利率与平均贷款利率的差缩小100个基点,也就是1%,整个银行业的盈利都会归零。计算用的数据来源是中国银监会。根据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以及银行盈利水平,我们能够估算,如果利差缩小(除非有其它情况出现冲抵),导致的银行经营业绩的变化。

金融与宏观经济影响

《21世纪》:您的这个研究结果令人沮丧。

拉迪:我现在正在写一部书,书名大概是《全球危机后如何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在全球危机中的表现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保持这一强劲增长,我认为金融业是很关键的。

我再给你看一个与利率相关的图表。这个图表中显示的是居民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看这里,当存款利率是正值的时候,存款比例是29%左右,没有明显的趋势,有上有下。但如果从2004年开始看,存款比例大大提高,这是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是整个经济的资金流量表,我们看这里,有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等,因此我们可以算出这个比例,不是估计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的。最近一年的数据是2008年的,我不知道2008年后是什么情况,这些数据的搜集整理比较复杂,因此滞后。再回来看,当存款利率变为负数后,存款比例反而增加了。而且一直不断增加,从2004年初29%到2008年底36%,增长了7个百分点。我的解释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储蓄,这些家庭储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目标储蓄”,如果生病要去花钱看医生,有些医院看病必须先交钱,因此,每个家庭最好在银行里要有些存款。当存款利率下降,那么要达到你存款目标额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那么你怎么办呢?只好存更多的钱。因此,当利率从3%下降为负0.3%时,人们的储蓄反而增加,这是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占总GDP的比例低的一个原因。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不停地讲要促进居民消费,但却很难做到,反而人们的储蓄比例上升了。我认为,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有力的发展,关键在金融业。再给你看一个东西,这个是城镇居民住宅投资,你可以看到当存款利率变为负值,人们把更多注意力转到购买不动产,因为城镇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非常高。你可以把钱存在银行,看到的是它越来越少,购买能力越来越小。因此,你把钱取出来,买房子,增值了。第一个阶段,居民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4%,第二个阶段,从04年到08年底达到6.8%,翻倍了,而且还在增长,快到9%了。中国的投资比率增长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是住房投资增长过快。

《21世纪》: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也许今年数据会好一点?

拉迪:不会。今年头五个月,资产投资增长35%,住房投资增长37.8%。一线城市可能会疲软,但许多二线城市住房投资仍被看好。在我看来,高压金融体制将房地产投资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投资类别。我认为尽管这并非政府的目标,而是一个未预期的意外后果。高压金融体制造成人民多储蓄,投资房地产更多。因此,从短期来看,这个高压的金融体制是有好处的,它为国内银行赢得了时间来提高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经历了6年的过低利率期,这种金融体制已经被扭曲,造成了住房投资上的过度投资。中国的金融体制最终可能要经历一次大的调整,就像美国所经历的那样。我想如果出现的话,不论名称是叫调整也好,还是泡沫破裂也好,都将与美国的经历不同。

《21世纪》:会出现什么情况?受到影响的是行业或者还是整个经济走势?

拉迪:在美国,金融体制调整的话,受冲击的主要是金融行业,而在中国,我不认为金融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在美国我们用了很大的财务杠杆,推高房地产价格用了很多的借款,但中国不是这样的,借款比例不是很高,很多人付现金购房,购房首付款比例很高。有一点你肯定会很吃惊,在美国,从1951年到2000年,平均住房投资比例是4.5%,2001年到2005年大约是6%,只增长了1.5%,实际住房投资增加的比率很小。因此我们的泡沫是由金融杠杆造成的。中国正好相反,实际投资增长巨大,但是杠杆的增加却很小,即使这样,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会很大。如果房地产不再是受欢迎的投资类别,那么房地产投资增长不是慢下来而是缩小,而且缩小的规模会很大,这就意味着需求减少,投资增长放慢。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士称中国钢铁总产量的40%是用于住房建筑的,如果房地产增长下来,钢铁需求也会下降,对铜、铝、水泥等的需求也将下降,因此对宏观经济的乘数效应会非常巨大,对GDP的打击会非常大。银行不会有事,他们不会破产,而美国很多银行破产了,很多投资人由于房产价格下跌造成损失惨重。

因此,中国的风险不会像美国一样是金融业的风险,而更多的是宏观经济风险。再给你个数据,在美国,2007年家庭总负债占可支配收入(可以理解为税后收入)的比例是130%,很大的杠杆(借款很多)。而中国,到去年年底是50%。只是近两三年增长较快,过去曾经是30%。但即使这样,与美国相比也是相当低的。也就是说投资增长很快,但是杠杆率仍然很低。与你谈了这些,主要是你问到了银行业的问题。

《21世纪》:我还是希望听到有您这样的另外一种研究的声音,对未来经济发展最起码有一个警钟性的作用。

拉迪:我不是说银行业表现不好,而是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中国已经有了更弹性化的利率环境。比如一些官员认为中国会在5年内放开净资本账户,但是在放开资本账户之前必须让存款利率浮动,因为国内利率太低。平均来讲,中国工商银行存款百分比很大,所以我并不认为中国富人能够知道怎么去更稳妥地赚大钱。他们不想和股市同步,因为股市是非常易变的,并且股市指数依然在07年10月的6800点一半以下,吴敬琏也说中国股市就是赌场。

《21世纪》:我们把话题转向到美国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收益,当时克林顿总统和美国贸易代表都曾经告诉美国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与金融等服务市场会向美国开放。您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美国还是中国的收益更大?

拉迪:我想从均衡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的。毫无疑问,美国在与中国的WTO贸易中获益,不仅从贸易方面还从开放的经济领域获益。美国公司投资了大量资金,也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其他国家也从中会获益,但是最大的收益者是中国自己。我说的均衡是指显而易见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在2004到2007之间中国实现了巨大的外部盈余,有些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此大的增长给世界各地的增长带来了动力。还记得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GDP总量的8.1%,在全世界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的贸易国家曾经有过这种增长,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以消费带动的快速增长中也只占到GDP的3.4%,所以中国10.1%的增长速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当一个国家正在高速增长时意味着它给世界提供着更多的商品,这些商品也是被世界各地所需要的。如果我是中国,我卖给你更多的东西,你的收入下降。在中国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他国家是没有这样增长的,这样的增长是起潜在的统领性作用的。美国积攒了一切东西去拯救房产业,这其中一半被认为是破裂了。美国也有很多金融发明产品被证明是不好的,所以中国是有潜力降低世界经济下滑速度的,但是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房地产泡沫巨大,这也是在这种均衡中的缺陷和风险,需要被注意。

《21世纪》:我来到美国后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认为当年克林顿同意中国加入WTO举措的诸多预测如今几乎均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以您的视角看情况确实如此吗?

拉迪:也许是的。可以确定的是,长期来看美国的利益是与中国利益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一些潜在的机会比较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我想很多人对此有很大的期待,但我并不完全认同。只要中国还在控制利率,国外银行业就很难从中国的金融服务中获利。所以承诺将在金融服务业开放后才能实现。但是人们总是会对银行业结构和利率进行长期的考虑,我看到的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业将被开放。另外我曾经多次说过加入WTO对中国是有益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说过,中国加入WTO后美国的贸易壁垒会降低,或者会创造出数以万计的新就业岗位。

国有企业明显改善

《21世纪》:您曾经写过《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这本书,不仅谈到中国银行,而且还曾经谈到过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您看来中国国有企业入世前后的表现如何?

拉迪:我认为国有企业的表现是明显得到改善,现在的良好发展一部分得益于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WTO前的经济改革,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关闭,整个国有企业萎缩,一些企业的控制权发生改变,很多工人下岗。这些改革决定了现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加入WTO后的竞争性激发了国有企业更好的表现。

《21世纪》:一些人不看好中国的国有制企业制度,您对这种企业制度怎么看呢?是否真的是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呢?

拉迪:很多人从外部观察中国,他们认为国有制是不好的,必将失败。我一直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竞争中的市场结构,所有制是重要的但是次之。

从理论上讲,中国许多传统工业仍然存在很强的竞争力。以钢铁行业为例,私营企业贡献了40%的钢产量,国企中仍然具有很强竞争力,比如宝钢,很多国企证明他们的竞争力。现在很多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竞争力的公司,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市场结构最重要的原因。

以银行业为例,在改革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增加很快,也产生了比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这样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传统四大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虽然正在减少但仍然巨大,而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总之,市场结构是比较好的。但是利率管制过度,人民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仍然过于强势。总体来看,我认为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和15年前相比改变了很多,股份更少了,规模萎缩了,因为他们共同分享一个完整市场。

《21世纪》:在北京有一次WTO座谈会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谈了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最失败的就是国有企业越做越大,我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另外您对中国私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是怎么看的呢?

拉迪:中国的一切都在变大。1978年改革刚开始时候,制造业81%的产品是由国有企业完成制造的,现在这一比例仅仅是25%,根据三四年前的统计数据,其中私企是经济增长的很大动力。很多人说“国进民退”,我不这么认为,这是一张图,是2009年和2010年的,这是工业,这是不同的所有制,这是增长速度,谁增长最快?私企,2010年是20%,2009年是18%。谁增长最慢?国企,国企只在2009年增长了8%,2010年稍微好些。如果拿两年的一起来看,私企增长了40%。

《21世纪》:跟研究统计数据的专家说话心里踏实,所谓“国进民退”是假命题,他们根本不看统计数据。

篇8:改善经营建议书

1 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从事改善

不要认为“改善的工作是部下的事, 上司不必去做这些”。事实上, 不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 都必须要致力于改善。如果他自己没有办法首先身体力行, 那么其部下也就无法跟着前进。

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业中的成果与领导的意识和信任密切相关, 企业中引入改善活动同样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领导在活动中的作用是:

(1) 激励员工并为员工创造条件开展改善活动;

(2) 善于激发员工运用新的思维方式;

(3) 敢于对改善改进措施的实施负责任;

(4) 参与改善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过程。

当然, 领导者所进行的改善与生产现场一线作业员所进行的改善的主题是不相同的。现场作业人员的改善是以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为主, 而领导者则以组织、制度、管理体制等软件方面的改善为主。

尽管两者各自的具体改善对象和内容不相同, 但是上级人员如能为人表率、以身作则, 并不断督促下属要“改善, 再改善”, 那么下属人员就会增强改善意识, 自觉贯彻上级的改善意图。

总之,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下属人员, 都应该在工作的不断改善之中, 实现个人自身的不断完善。

2 领导者要关心下属人员的改善活动, 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人误认为领导者的工作就是给下属分配任务, 规定目标。事实上, 作为领导者, 要求下属改善工作制订改善计划、规定改善目标, 而自己只等统计数字, 这种做法是极不妥当的。相反, 不论下属人员准备进行什么改善、做了哪些改善、改善中有哪些问题、改善的结果如何等, 领导者都要对之给予关心, 这是非常重要的。员工的经验和智慧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的每个细节, 他们也知道企业问题的症结, 而领导也许仅仅了解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 却看不到这种经营状况的深层次的原因, 领导的智慧, 不管其如何完美, 都不足以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只有使全体员工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利用, 才能使企业在新的挑战中获得生存。

例如, 推行个人改善提案机制 (Individual improvement suggestion system) 。中国企业一般称为“合理化建议”体制, 在丰田公司称之为“创意功夫”。精益生产提倡的个人改善, 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和日常工作完全溶为一体。精益生产的个人改善提案机制不仅鼓励员工个人提出建议, 而且鼓励该员工进行实施。如果领导者对员工的改善设想和方案表示冷淡, 或者置于文件柜中尘封起来, 这就如同给员工的改善积极性泼了冷水, 必然会使“改善, 再改善”活动停滞不前。相反, 如果领导对员工提出的改善方案热情关注, 并让员工进行实施, 当然, 必要时其他员工或公司会给予帮助。对于实施后的效果, 根据标准给予评价和奖励。员工就会更加主动和更加积极地设想出一连串好主意和改善方案来。

3 不要轻视微不足道的改善活动

在生产现场, 总会存在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不合理现象或工作方法。然而, 一些大事故往往出自与这些平时被人们忽视的环节上。所以, 既要重视那些看来重大的改善活动, 也不要轻视“小改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开始积累成完美。不要以为只有大改善才能称得上是改善, 改善应该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改善来源于“这样做妥当吗”, 来源于小小的巧思, 更来源于对日常工作的关心度,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屋不扫何以扫院子”、“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是我们应该秉承的观点。改善作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原动力, 其根本的出发点是追求完美, 永远不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满足, 并需要不断地消除或减少企业中存在的各种浪费。最开始的时候不要期望达到100%、一次就成功的机会只有1%, 我们要不断地改进。

4 要容忍失败

领导者要容忍下属人员改善活动的失败, 要认真听取改善活动失败的经过和教训。实际上, 事事成功是不可能的。而失败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改善。每一个失败的事例都能为我们提供改善机会和防止再度发生的构想。失败并不重要, 而重要的是不要使同样的过失再度发生。一般来说, 出现了失败, 当事者常常难于向上司启齿。既然下属有勇气将其失败讲出来, 领导者就应对此给予赞许, 并鼓励他们继续改善下去。因此, 创造一种敢于说真话, 敢于报告失败的环境, 对于“改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5 依靠自己、马上实施、立即见效

改善强调从我做起, 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并且尽快解决;不追求造成问题的责任, 注重问题的解决。改善思想认为, 与其花大力气查出在干净地面上扔废纸者, 不如直接把废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改善活动的方式更快捷、高效。参加活动的人一般不超过10名, 分别来自于与流程有关的操作者、工艺工程师、上道工序的代表、下道工序的代表以及解决有关问题的部门代表和IE技术支持人员等。上道工序代表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到他们提供给该流程的产品的质量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带回设法解决;下道工序的代表则是从该流程“用户”的角度对该流程提供的产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作为改善活动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 小组成员要在五天内全脱产共同对该流程进行实地考察和定量分析, 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存在的浪费现象, 有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分析后制定解决方案, 并亲自实施措施, 从而在五天内就取得显著的改善效果。

马上行动。“重拙速, 轻巧迟”, 有改善计划后不要过分拘泥于细节或者过度追求完美, 要马上付诸实施, 哪怕只达到约定目标的20%。问题没有分马上解决和不能马上解决, 出现问题要立即解决。丰田所说的“执行要像暴走的人”就是这个意思。立即改正错误,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

6 改善无止境

为了不断提高经营业绩, 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很多。一般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 即跳跃途径和渐进途径, 前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或管理上的创新, 长期以来为欧美公司所采用, 因为创新或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带来明显的、引人注目的效果, 而后者则追求改善的持续性和渐进性, 持续改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能带来巨大的效果, 日本的许多公司崇尚这种途径, “改善, 再改善”则是这种途径的具体手段。

改善的效果是阶梯式的稳步上升过程, 永无止境。它是一个通过“小改善—巩固—再改善”的循环不断上升的过程, 虽然每次取得的效果不大, 但往往大问题是由很多小问题组成的, 随着小问题的不断解决, 大问题逐渐转化为小问题, 变得很容易解决, 而且消耗的成本很低。对待改善工作, 就要像拧出一块毛巾中的水一样, 而且拧干之后还要不断的拧, 改善工作也是如此。生产现场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改善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事。以往的改善在现在看来, 也许又会发现一些不完善的部分, 也许又可以发现更好的改善方法。人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新知识、新技术在不断地涌现, 人们不会也不应该满足或停留在已有的改善成果上。企业的环境在不断地变化, 顾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丰富。因此, 生产现场也不能只保持原有的状况。总而言之改善是不会到顶的, 而是无限的。改善, 再改善。丰田在1952年, 10个人每个月生产1辆卡车, 20世纪80年代1个人每月生产8.5辆卡车。这其中包含了30多年不间断改善的心血。

改善是精益生产最为本质特征之一, 更是持续推行精益生产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根据精益生产理论, 一切生产运营活动的动力来源均为客户和市场需求, 而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时刻变化, 而且越来越苛刻, 因此, 持续改善始终贯穿于生产运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工作做得更好, 最终进入一种“改善, 再改善”的境界。

上一篇:低碳节能的公交城市下一篇:优秀农民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