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水浒传有感

2024-04-28

初读水浒传有感(共14篇)

篇1:初读水浒传有感

初读《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

史 宴

我是从事幼教工作的一名普通管理者的,教育科研一直是我最薄弱的地方,正当我困惑怎样更快帮助老师和自己成长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这本书,单单从书的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我,关于幼儿教师科研的书籍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一本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书籍,但里面有许多我们幼儿教师学习的地方,我浏览了对这本书作者的简介及介绍,以下是内容: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98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

1997开始教师教育工作.曾经担任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副处长、科研处长(现辞去处长职务专事教师教育工作):

2001年至今受聘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

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研究课题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出版《校本培训研究》、《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道德故事与师德修养》、《有效研修》等著作。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看到这些对陈大伟教授的简介,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对购买这本书的欲望增强,于是乎,我义不容辞的选择它。

拿到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

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

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

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

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

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初读前言时,我被陈大伟教授对现在教师分析的状况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现在的教师受种种因素影响,一线中小学教师纷纷涉足教育科研,但大多又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中小学教师被无效教育科研困扰的现状是我忍不住撰写《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根本原因。这同样也是幼儿教师现状,分析的非常精辟、到位。

我不由得想到我园教师与教育教研的现状,大部分的是年轻教师,一线的教师有实践的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何谈做课题研究,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继续往下读,又发现这本书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大伟教授非常用心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理解并读懂,用了《论语》方式表达。他说虽只是东施效颦,但总想见贤思齐。于是把有关“如何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问题汇集起来研究一番,然后用对话的文体来呈现,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越读越得劲,喜欢一本书就是没理由,书里能够把“把问题当朋友”,拟人化,变成我们容易接受,不陌生的话题,从而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只有这样,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篇2:初读水浒传有感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 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其

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其

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类似于我们的学术研究,正所谓方法相通。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值得我们仰望和学习的。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论文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篇3:初读水浒传有感

中华民族向来是讲究仁义的民族, 也从不缺乏勇气来捍卫仁义。水浒里的每一个英雄好汉所演绎的就是这样的气节。当这种价值观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实现时, 叛逆的灵魂便不自觉地左右了英雄的行为。不管是新水浒还是旧水浒, 梁山的“强盗”们好的就是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伸张正义。作品中设定当时的朝廷、官府、衙门却是奸盗邪淫、烧杀掳掠、无恶不做的真强盗。水浒就是水浒, 它给我们的答案就是不管你是官是匪, 忠勇仁义才是正义的代言。为国为民勇立于天地间发出正义的强音, 这才是水浒所表达勇敢善良的普世价值观。

中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忠勇仁义之士被百姓广为赞许。先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后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的行为书写者忠勇仁义的精神。但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不管哪朝哪代, 统治集团从上至下要求会更多集中在忠勇上, 而黎民百姓则会由下至上地诉求仁义。水泊梁山的许多个好汉是对朝廷的不仁不义心怀不满, 最终放弃效忠皇帝, 聚义梁山, 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政治口号, 以义而结的这个组织开始以仁心勇敢地对附近的贪官恶霸进行了对抗并收获了胜利, 赢得了人心, 英雄们也成为百姓口口相传的人物。

接下来问题也就来了, 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胜利的这个仁义组织, 土匪强盗的名号还是如影随形。宋江为自己的组织正名, 提议向朝廷招安, 意在由上而下得到认可。像梁山这样的民间帮会组织本来就是社会下层自发自助形成的团体, 出路发展无非就是继续对抗, 然后对抗升级成造反。再就是在地方慢慢勾连关系, 时间长了就慢慢蜕变为黑社会。难以想象一代两代之后的梁山还会以替天行道来作为政治理想。当然, 讲勇讲义还是会继续下去, 就像现今的台港澳地区都还有黑白两道同祭关二爷的“奇观”。帮会组织里讲义就可被视为典范, 成员用讲义气在小范围内来保证小众群体的利益来树立威信。但好男儿在更大的家国天下范围里, 难得的是一颗重情重义的仁人之心。仁人志士需要用更高的标准去衡量。文圣孔子讲仁, 武圣关羽重义。“忠勇仁义”早已是镌刻于中国人的道德灵魂之中。可是为什么在民间关帝庙香火远胜于孔圣庙?足见心系民生的英雄是多么的可贵。

水浒中的宋江,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孝义黑三郎, 带着他那一百多个能砍能杀的兄弟, 在梁山立足。这些人不管是官是民, 都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击。但是他们重情重义, 并没有沦为真正的土匪强盗, 而是尽其所能地去与丑恶作抗争。然而, 时间一长, 豪爽快活、武艺高超的梁山兄弟是否能将对官府的同仇敌忾转换为相互间的和谐相处。我想大概宋头领也没曾有这个把握。毕竟梁山各头领的身份出处高高低低, 对招安的一事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要求他们长期的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固守梁山, 兄弟共享清平快活根本就是幼稚可笑的。那么宋江怎样来让这群生死弟兄有一个该有的归宿呢?不乏有人想到当年刘邦和项羽所言:“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但是造反起义成功登上王位的开国皇帝到底象征着什么?宋江之众反叛成功后, 百姓真的就会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许并为此歌功颂德吗?

宋徽宗时的汉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徽宗赵佶自己就是书画大才子。全国上下文墨兴盛。百姓虽谈不上富足有余, 大部分还是可以温饱度日的。当时江南的方腊, 河北的田虎加上山东的宋江, 如若都以朝廷有奸党贼臣当道为由, 举兵造反, 东北辽乱未平的宋朝恐怕是难以招架。届时宋失其鹿, 几只各为其主的武装力量再来个群雄逐鹿, 华夏大地只能是再一次腥风血雨, 生灵涂炭。

然而宋江没有去选择充当一名封建皇帝。他的梁山兄弟还是最终还是信得过他跟他一起招了安。虽然有些并不情愿, 但还是与宋江一起为国效力, 保得了大宋政权的稳固。虽然结果凄惨, 但这就是梁山决心“替天行道”时, 定下的宿命。梁山好汉用这个过程诠释了“忠勇仁义”的精神内涵, 没有大快人心、也没有功过千秋, 就是以一颗仁心, 成就了一个与方腊、田虎完全不同的传奇。

孔孟大儒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并不只有宋江与他的梁山兄弟具备。武人岳飞也是国人常道的大忠大勇的英雄, 其生平气概决不输于义薄云天的关云长, 但是条件更好的岳飞也没有选择举兵造反, 他的结果比梁山好汉更为悲惨。可见, “忠勇仁义”在这些英雄好汉的内心里是怎样的崇高精神, 以至于他们宁愿用生命去捍卫。这样的英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的。还需碰上特有的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嘛。战火纷飞, 民不聊生的时代更能烘托出英雄的可贵品质。实际上不喜欢宋江的人, 更多的是为梁山凄惨结局而感到愤愤不平。不问出处的英雄组织怎么就落得个相同的凄惨下场。大家好像更愿意看到英雄应落得像美国影片里的美满结局。文学影视作品里展现的内容首先是创作人员的理解, 并不代表什么是非与否。真正的大英雄不只是能打到了几个贪官恶霸, 而是兼具仁心、仁德、仁智并能心系天下黎民百姓为苍生谋幸福者, 方可称名垂青史、不朽于世的大英雄。

篇4:初读水浒传有感

人们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有能耐之人也必有他的闪光之处吧。高俅能把自己唯一的优点练到极致,并且在关键时刻敢于展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钻研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当然,有一点我们也是非常清楚,他的品性是万万不可学的。

老师说,读书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青出于蓝。我想了想觉得很对,也许这就是我们读古典名著的意义吧。

(山东省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四年级成芸姸

指导教师:吉乃菊)

休息了将近五十分钟左右,决赛拉开了序幕。爆竹声刚一响起,参赛的四个队就像四支离弦的箭冲了出去。很快就较出了高低,红队不知道什么原因远远落在了其他三队的后面。虽然遥遥落后,可是红队却毫不放弃。只见船头的鼓手鼓槌高高一举,然后重重一砸,稳住了节奏。在震耳欲聋的鼓点中,桨手们配合默契,一边随着鼓点节奏协调有序的划桨,一边“一二一二”地大声喊起了雄壮有力的号子!红队不甘落后的精神极大感染了江边观赛的观众,岸上的观众不断地为他们呐喊助威。我身边的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更是一边拍手,一边叫道:“红队加油!红队必胜!”岸上的助威声传到了江上,红队的鼓手更有劲了,指挥的也更认真了,掌舵的也更卖力了,划桨的简直像是在拼命……见到红队慢慢追了上来,其他三队渐渐乱了阵脚。最后红队一鼓作气窜到最前面,取得最后的胜利。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一校五年级 段添宜 指导老师:钟华奇)

那令人忐忑不安的一刻终于到来了!

拿到试卷,我也和大家一样拿起笔“刷刷刷”奋笔疾书,宽敞的教室里,只听见一阵“沙沙沙”——如无数只蚕在吞食桑叶的声音。

刚开始一帆风顺,钢笔所过之处所向披靡,看着那一个个空格全都塞得严严实实,我的心不禁有点小小的兴奋。

糟糕!一只拦路虎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善诱”,手中的笔遇到了真正的“对手”,静静地停在了半空中,不听话的冷汗乘机“逃”了出来,顺着脸颊向下“冲”。

我双手托着脑袋,一脸的苦相,再看看身边的同学,他们似乎也因为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而焦躁不安,一个个小脑袋摇来晃去,连连叹息。有的同学不停地用手指敲击自己的脑袋瓜,似乎想敲出点什么来……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小学六年级 杨礼芬 指导老师: 陈 超 )

傍晚,姨婆做饭时,厨房的电灯不亮了,姨婆真是又气又急。

李磊是小牛撅起屁股——来劲了,他像猪八戒举起钉耙一样,扬起晒谷场上的晒耙断开闸刀,跃上椅子,解开电线上的旧胶布。金属丝都烧断了,能亮吗?李磊“噗”地用打火机一点,电线外皮冒出绿色火焰,还发出“嗤嗤”的响声,一股刺鼻的臭味迎面扑来。李磊伸手捏住火焰一拔,烫得他从椅子上跳下来,鼓起嘴巴直往手指吹气,原来他心太急,手指被烫起了一个泡。过了一会儿,他重新站上椅子,这次吸取了教训,等火灭了再扯,一下露出了亮闪闪的铜丝。他把两边的铜丝接起来,外面再缠上胶布。那认真的样子就像医生给病人做完了包扎手术。

篇5:初读《红楼梦》有感

文/郑齐鹏

早在初三上学期的语文课时,我就学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学,并未对《红楼梦》全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直到最近认真品读合肥工业大学一好友所赠的著作《情续红楼》之后,我才认为自己很有必要去通读《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静谧的清晨,在闲适的午后,抑或落日的黄昏,一杯香茗,一把木椅,一阵清风,翻开手中书卷,我逐步走进这片亦幻亦真的红楼梦境。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当时盛传“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之句,足见这部作品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血泪之作。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一百多万字,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所著,因不幸逝世,后四十回据说是由一个名叫高鹗的人续写的。高鹗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完整的规模,人物在大体上也都有了一个结局,但续写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譬如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等等,大有“狗尾续貂”之憾!

据我所知,我的那位好友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红楼梦》,高中时熟读多遍之后深深“惋惜”原著,遂萌发续写念头,大二开始正式写作。通过琢磨前八十回的暗示、脂砚斋批语、红学家推断,精心构思了总体构架和主要情节:迎春不堪忍受折磨,香消玉殒;昔日贾政门下腐儒见贾府门庭冷落,转而投靠忠顺王;忠顺王对贾府颇有微词,趁机参贾政一本;皇帝大怒,贾政惨遭流放,宝玉随父同行;黛玉忧心忡忡,终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桃花林;宝钗相继病逝;妙玉经波折后嫁给了北静王;宝玉悲作《祭群芳》------与其它续红版本不同,好友何兄完全从“情感角度”出发,独具匠心,“八年一悟《红楼梦》”,全新演绎“80后”的红楼世界。他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最年轻的《红楼梦》续写者”和“中国在校大学生续写《红楼梦》第一人”这两大美誉。著有《中国红学概论》的青年红学家马经义评价好友的续书《情续红楼》没有了高鹗式的“怪力乱神”,却多出了一份紧凑与顺畅。该书在气脉上仍然延续着两大主线: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和以宝、黛、钗为代表的情感纠葛。其余人物就在这一经一纬中穿梭并构成故事,定格在大大小小的“网眼”中。

初次浅读《红楼梦》,我就感到惊叹和折服:

《红楼梦》与众不同,开篇就以神话故事和“贾雨村言”掩饰了小说的本质,使故事具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全书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来写,最后写出一个“生活世界”.我曾认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结构新奇,但初读《红楼梦》之后,我就感觉耳目一新!

《红楼梦》博大精深,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医药、园林、服饰、饮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无所不包,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几乎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说它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认为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除去著名的“金陵十二钗”之外,大概还有400多个能叫得出姓名的人。这几百个人宛如“过江之卿”,个性鲜明却绝无重复,就算是写同一个人也是一人千面,丰富生动。曹雪芹惊人的文学才华让我叹为观止。

令我震撼的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家道中落的过程。他少年时曾在江宁(现在的南京)过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据说成年后还做过贵族子弟学校的杂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的一个名叫“黄叶村”的地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万幸的是:家道中落让他对当时的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于是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逆境中,泣血写就了传世名著---《红楼梦》!他的才华、他的意志、他的思想、他的情操,都永远值得我去学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知音的渴求,更是对后世读者的诱惑。衷心感谢好友何兄,你续作《情续红楼》既帮助曹雪芹大师圆了他的红楼一梦,又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艺术殿堂,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篇6:初读《西游记》有感作文集

一(1)林则镱  怨灵缠身

一(2)江知洋  合卷西游,感慨万千

一(3)金芷萱  《西游记》读后感

篇7:初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新年的清晨,在丹麦某处的一个墙角里,人们看到了一个被冻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虽然她死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她曾经多么幸福,因为,她是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的。

这个故事就是伴随许多人走过童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它是由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也许是经历的原因,他写的不少作品都是在描写穷苦人悲惨生活的。

读过这篇文章,我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通过小姑娘点火柴时产生的美好幻想来突出小姑娘那善良而又纯洁的心灵。小姑娘渴望它能跟自己的奶奶一起走,因为,它对这个世界已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了,所以,她跟她奶奶一起走了,去了天堂,因为她认为,只有那里,才不会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那里,才能让她跟奶奶团聚。所以,文章第12自然段才讲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但嘴上带着微笑。”

篇8:给初读“减肥”

学生第一遍读课文总是怀着好奇心的, 最想了解的就是课文写了什么。至于作者为什么写, 怎么写的, 往往不是最早关注的。只有把课文读完了, 才能从整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曹燕老师执教的《活化石》是一堂让学生觉得新鲜的课。她先板书“化石”, 让学生来说说什么是“化石”。“化石”是个很专业的术语, 学生说得不到位没有关系, 曹老师让学生看了一些化石的图片, 又用一段文字帮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化石”。然后在“化石”前板书“活”, 提出“为什么是活的化石?”这个导读问题, 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第一遍朗读课文前, 曹老师提出朗读的要求:把藏在课文里的活化石找出来圈一圈。可是, 朗读开始后, 学生并没有急着朗读课文, 而是不约而同地去找“活化石”、圈“活化石”了。学生把这个要求当作了第一任务, 把朗读课文当作了第二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朗读是“动嘴”, 圈一圈是“动笔”, 这两个“动”不能同时进行;学生会觉得朗读是“过程”, 圈一圈是“结果”, 容易忽视“过程”而重视“结果”, 所以学生把朗读课文放在了一边, 急着去找“活化石”、圈“活化石”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读完后再让学生把藏在课文中的“活化石”找出来圈一圈就行了。

第一遍让学生朗读课文, 不必附带过多的任务 (要求) , 任务一多, 容易分散朗读的注意力, 扰乱学生的朗读节奏。特别是“动笔”的任务, 如标序号、圈生字、画词语、找句子、划分段落等, 完全可以放在朗读完之后。此外, 学生第一遍朗读课文时, 也不要附带过多的“思考题”, 一个就行, 学生可以边读边带着这个问题思考。如果是中高年级, 采用默读的时候, 是可以“动笔”的。

第一遍朗读课文, 也可以没有任务, 就是纯粹的朗读, 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地朗读。我们日常的读书看报, 一般都是没有“负担”的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可以很自然地随着作者的文字了解内容, 引发感触, 带动思考。

在我们当前的第一课时公开课中, 许多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 都会提出不少任务。如一位教师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在学生初读时, 安排了如下任务: (1) 把课文读通顺,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难读的字词; (2) 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或一些美的词语; (3)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4) 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四项任务中, 既要读通课文, 又要标序号, 画字词, 理解词语, 还要了解大意, 学生容易手足无措, 往往无心朗读, 急着去标序号, 画词语, 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即便是课文读好了, 再来完成这些任务, 也要花不少时间, 教师往往会急不可耐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以致这些任务匆匆过场。

给学生的初次朗读“减减肥”很有必要, 让他们沉下心来, 自由地朗读, 大声地朗读, 真正把读放在第一位。如一位教师执教《可贵的沉默》, 初读的任务很简单:认认真真地读课文, 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另一位教师执教《一面五星红旗》, 初读的任务也很简单: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两位教师在安排学生第一遍读课文时, 都没有附加过多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了, 读通顺了, 没有其他需要“动笔”的任务。

初读课文, 特别是新鲜的课文, 要保持住学生的好奇心, 不要让“臃肿”的任务拖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也不要让“臃肿”的任务掩盖了朗读。

篇9:初读也精彩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初读也这样,要想学生读出精彩,首先需要查找原因。为此,我专门找了几节课,让他们自由诵读,很快就找出原因,原来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还不太集中,在平时阅读中无意养成了“漏字”和“猜字”的习惯。初读课文,让他们读几遍,表面上看,他们是读懂了、读通顺了,实际上却是把不认识的字给读“漏”了或者读“偏”了,把读不通顺的地方也给读“通顺”了,这样自然会造就“夹生饭”。因此我向学生郑重地提出,初读课文也需要做到“三读”。

第一读,慢慢地读,读正确。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做到不读错,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慢慢地去读。然而很多教师却由于课堂结构或者精彩需要,剥夺了学生慢慢去读的权利。其实初读课文第一读,就需要慢慢地读,甚至一词一句地慢慢读,遇到“拦路虎”,学生还可以停下来,通过讨论或者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这前提必须是学生有时间,教师有耐心。如果教师在读之前辅以要求,读之后又加以验收,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二读,大声地读,读流畅。宋朝的朱熹认为:“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须要字字响亮”指的是大声诵读;“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指的是大声诵读的效果。初读需要大声诵读:一是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二是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原先“漏字”“猜字”以及停顿不畅乃至拗口的地方便于学生及时发现,能够及时纠正;三是便于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感,毕竟没有真正的大声朗读,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四是在大声诵读中,学生脑神经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读,回味地读,读出感情。回味,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重复。初读课文,要想读出感情,就必须重复地读,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更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回味地去读。比如教师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地吟诵;或者教师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范读;又或者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阅读。形式可以多样,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重复地读、回味地读。只有这样,初读才能读出感情,才能达到效果。■

篇10:初读水浒传有感

龙港一小 谢树样

一。作者介绍

关于本书作者阿瑟·本杰明,由于百度和《12堂魔力数学课》一书中找不到相关介绍。我仅将了解到的信息与您分享,阿瑟·本杰明,TED演讲嘉宾、数学魔术师、许多数学科普畅销书的作者。下图为阿瑟·本杰明在一次TED上的演讲,超快的语速,敏捷的思维,速算能力惊艳全场。

二。内容介绍

全书一共12章,分别介绍了数字之舞,有魔法的代数学,神奇的数字“9”,好吃又好玩的排列组合,超酷的斐波那契数列,永恒的数学定理,开脑洞的几何学,永不止步的π,用途多多的三角学,盒子外面的i 和e,快思慢想的微积分,比宇宙还大的无穷大。作者在序言中制定了阅读的若干规则,比如可以跳过不读的内容,可以略读的章节和段落,非读不可的章节等等。展示数字本身的神奇的魔力并挖掘神奇现象背后的奥秘。提到的上帝的方程式: 0、1算术的基础,π几何学的重要数字,e是微积分中最重要的数字,i是-1的一个平方根。希望让所有喜欢数学和对数学有恐惧症的人都疯狂地爱上数学。

三。精彩分享

第1章数字之舞中作者提到了高斯求和:求出从1至100的所有数字的和。高斯把从1至100的所有数字分成两行,1至5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位于第一行,51至100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位于下面一行。高斯发现,每一列的两个数字的和都等于101,因此所有数字的总和就是50×101,等于5050.结合图形来表示这个过程。可以用小圆圈表示,这些小圆圈又可以排列成三角形,因此我们把这些数字称作“三角形数”.如果把两个三角形并排放置,构成了一个矩形,每个三角形所包含的小圆圈数应该是矩形的1/2.第2章神奇的代数学中作者提到如何快速计算两个略小于100的数的乘积以及背后的代数学恒等式。比如:96×97 =(100 – 4)(100 – 3)=(100×93)+(– 4)×(– 3)= 9 300 + 12 = 9 31

2在实际应用时,我只看两个数字的末位数,在这个例子中是6 + 7,这表明与100相乘的那个数字的末位数是3,因此我知道这个数字必然是93.而且,在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就无须计算两个负数的乘积,而是直接取它们的正值,再求它们的乘积。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完成任意两个比较接近的数字的乘法运算。

第3章神奇的数字 “9”中作者提到了弃九法与加减乘除运算。()弃九法(casting out nines):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并不断重复该步骤,直至得到一个一位数(digital roots)。弃九法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可以用来检验加减乘除运算的得数是否正确。下面以乘法为例:相乘的两个数可以写成9x+5 和9y +6的形式,其中x是整数。(9x+5)(9y+6)=81xy+54x+45y+30=9(9xy+6x+5y)+30=9的倍数+(27+3)=9的倍数+

3第4章 好吃又好玩的排列组合中介绍了阶乘。作者认为n!的符号表示阶乘十分恰当,因为阶乘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有许多激动人心或令人惊讶的应用。如下所示:

000!=

1001!= 1

002!= 2

003!= 6

004!= 2

4005!= 120

006!= 720

007!= 5 040

008!= 40 320

009!= 362 880

010!= 3 628 800

011!= 39 916 800

012!= 479 001 600

013!= 6 227 020 800

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大呢?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0的22次方颗沙砾,整个宇宙大约有10的80次方个原子。一副扑克牌有52张(不含大小王),就有52!种排列方式,因此你看到的那种排列可能前所未见。假设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分钟洗一次牌,那么在接下来的100万年里,可能都无法再次看到之前的那种排列。

四。读后反思

1、知识越学越少。古人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数学有时就是为道。比如

模运算:任意正整数m,如果a和b之间的差是m的整数倍,那么我们说果a和b对模m同余,记作a ≡ b(mod m)。利用模运算我们能解决被一些特殊数整除数的特征,大大节省大脑的工作内存。

2、心算应该值得推广。其实很多数学学业水平差的学生学习都很苦,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计算!计算!

3、教学要让孩子们看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真正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学习意义的说教:考试!升学!

篇11:水浒传有感

——牛草源

每一个人都有对英雄好汉的理解,每一个人的看法和说法都是独一无二的。《 水浒传》就讲述了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的故事。

这本书很具体的写了英雄好汉的品质,就比如:武松,豪爽大方,见义勇为,曾在景阳冈为百姓处死了老虎;宋江,扶贫救济,乐于助人;李奎,孝敬父母......等等,许多英雄好汉无不耐人寻味。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要扶贫救济、孝敬父母、见义勇为......还让我对英雄好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以前,我以为只要帮助别人,除恶扬善的那就是英雄好汉,可现在我才知道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好汉,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品质,不光是帮助别人就可以的。要扶贫救济,孝敬父母,而且做事不要太过鲁莽,要现将分析才行。但是在这一百零八个好汉之中我最喜欢的是人称花和尚的鲁智深。因为他仅仅用了三拳就把那个天天胡作非为的镇关西给打死了,他还把桃花寺大闹了一遍,最厉害的是,他居然倒把了垂杨柳,可以想象他的力气有多么大。这等的霸气,谁不羡慕啊!

篇12:读《水浒传》有感

假期我读了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但是我最喜欢的要数《水浒传》了。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朝的施耐庵,他在小的时候就很有才气,可是他从不钻研八股文而是特别喜欢民间文学,他经常读《大宋宣和遗事》也经常去看戏剧表演,在戏剧表演和故事的基础上,最后他终于写成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洪太尉打开伏魔宝殿,放出了一百零八个魔鬼,他们互相结合好汉,帮人们杀坏人,救了李家庄,攻打了祝家庄,大名府,又烧了翠云楼,最后英雄大聚义。《水浒传》利的英雄们个个具有坚强、勇敢、团结、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从小的意义上说我们的班级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一次环城赛;一次足球赛的成功需要我们每位同学齐心协力,需要发扬梁山好汉的精神。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在地震灾难后,灾区人们损失惨重,生活困难,党中央发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赈灾捐款倡议书,全国人民踊跃捐款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70多岁的困难居民史仁英老人,无劳保,独具,家庭十分困难,一直是社区帮扶的对象,当他得知社区要组织赈灾捐款活动,他第一个赶到捐款现场,这叫我们多少人感到有些意外,他动情的说:“由于我家庭困难,社区的领导和社工对我家一直很照顾,使一次又一次的渡过难关,现在看见四川的群众受了大灾难社区组织捐款活动无论如何我也要献上一份心意,虽然我的经济不好只能捐上仅仅的120元钱,就是给灾区的群众买两包方便面,让他们充充饥,我心里也踏实一点。”

与此同时,在我们学校的领导的组织下,全校师生也纷纷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同学们把自己平时省下的零花钱,你一分,我一毛的投入捐款箱。虽然我们的钱很少,但是我们也想为灾区的小朋友献上一份心意。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多么纯洁的童心,在这次地震中全国人民在大灾难前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团结,不正是梁山精神的再现吗?

篇13:对阅读教学中“初读”的思考

问题一:目标不明

很多老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初读环节,初读充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学习。但是,用什么目标引导学生读?采用哪种方式初读?却模糊不清。在要求学生初读时,常常笼统地提出:“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既没有初读目标,也没有读的具体要求,自然难有理想的效果。

问题二:要求过多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要圈出生字,画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段落,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相信这样的初读要求老师们并不陌生。不错,这些要求都是我们在第一课时需要一一落实的,但在初读环节一股脑儿提出这么多要求,别说学生不能有条理地完成,就是记住这些要求都困难,更不用说有效初读了。

问题三:形式单一

初读形式单一是指面对不同体裁课文、不同年段目标、不同学情实际。初读都是一个模式:下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样的初读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初读的兴趣,也起不到初读应有的作用。

问题四:时间不足

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十多节课,在这些课上,不少初读环节都被教者不同程度地“缩水”了。如,一位教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先用资料导入课文,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便按顺序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结果,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进程“举步维艰”,教师也露出了一脸的茫然和无奈。课后与执教老师聊起“为什么这样处理初读环节”时,她说高年级课文长,教学内容多,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与其在初读环节上花时间,不如在精读感悟上下功夫。她的话反映了部分老师对待初读环节的心态。这种匆匆过场,草草收兵的做法,必然使初读效果大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增强初读的实效呢?

1.关注目标,明确初读要求。阅读教学中初读环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所谓读通课文,就是要把学习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在初读环节应达到的要求。初读课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在生字新词和疑难句子等方面给予细致的指导与引领;对中高年段来说,则应包含对课文大意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明确的初读要求。

如《掌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初读环节的设计:(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2)默读课文,用波纹线画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两次掌声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初读设计,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层次清楚,效果必然明显。

2.关注起点,多种形式进行初读。

初读形式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不同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统而划之地提出初读要求。因此,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初读。比如,中高学段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把字音读准的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可以完成,就不必将其当作初读的主要任务,而应着重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句段。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初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给足时间,适度把握适时初读。

篇14: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关键词】课文;感悟;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语文老师上公开课喜欢上第二课时,认为第二课时才能上得精彩,有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的展示、师生互动的环节等丰富的内容。而认为第一课时只是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进行整体感悟。岂不知没有第一课时的铺垫,上不好第一课时,能上好第二课时吗?小语专家于永正认为书读不熟不开讲。我觉得第一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除了扫清字词障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爱读且读熟课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整体感悟,上好语文阅读第一课时呢?

一、揭题激趣感悟主题

阅读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一篇新课文的兴趣点往往产生在第一次阅读期待中。而题目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提示主题或揭示内容或制造悬念。在教学伊始,教师抓住课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揭题引入课文,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揭题:

师:“诺曼底”号指什么?(一艘大邮船。)出示图片。

师:课文是怎样介绍“诺曼底”号的?(生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师:就是这一艘漂亮的大轮船却在英伦海峡遇难了。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读—(生齐读课题。)

师:这时一位英雄挺身而出,他就是哈尔威船长。这既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更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生齐读课题。)

接着,学生带着探究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兴趣初读课文。这一过程让学生解了“诺曼底”号的外形特点,感知整个故事的主题。通过教师的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故事的来龙去脉的兴趣。

二、识字学词与阅读相结合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课文常识,字、词、句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生字绝大部分直接在初读课文中获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是《课标》对识字的评价,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元老李秉德教授曾先后两次疾呼“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这些任务的完成就完全依赖第一课时。另外,第一课时也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的平台。学生解决不理解的新词也都是初读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老师讲解解决。只有理解词语,才能使之内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内容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简单的读读写写虽易操作但费时费力,只有形式多样巧妙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识字效果,这一环节也可成为课堂的亮点。如《圆圆的沙粒》一课教学采用归类识词用词,初步感悟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出示:真诚 坦然 有用 蚌壳 珍珠

嘲笑 议论纷纷 异想天开 牢狱 简直

师:这两组词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组词是描写沙粒的,第二组词是描写同伴的。(适时板书)

师:你能接着课题讲一句完整的话吗?

生:圆圆的沙粒想变成有用的珍珠。

生:圆圆的沙粒想变成有用的珍珠,却被同伴们议论纷纷。

生:同伴们嘲笑圆圆的沙粒,认为他简直是异想天开。

生:那蚌壳就是圆圆的沙粒的牢狱。

生:圆圆的沙粒坦然地面对同伴们的嘲笑。

最后,教师根据出示的词语引导学生连词成文,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所呈现的文中的重点词语,很适合学生根据圆圆的沙粒和同伴们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来进行说话练习,同时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现状。阅读与字词教学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无疑会更加生动丰富。

三、抓重点句,穿针引线整体感悟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佳句,教师引导学生穿针引线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

出示文中的佳句: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2.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4.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老师引导学生透过以上的重点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讨论和朗读领悟到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同时感受作家雨果遣词造句的精妙。最后,让学生透过这些句子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说的训练。教师的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初读是联系精读的纽带。每篇课文的学习要求都含“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其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而且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大意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过程,精读时才能继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

总之,第一课时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我们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

上一篇:在冬天里诗歌下一篇:怎样做好内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