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水浒传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初读水浒传范文

初读《红楼梦》有感

文/郑齐鹏

早在初三上学期的语文课时,我就学过《香菱学诗》,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学,并未对《红楼梦》全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直到最近认真品读合肥工业大学一好友所赠的著作《情续红楼》之后,我才认为自己很有必要去通读《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静谧的清晨,在闲适的午后,抑或落日的黄昏,一杯香茗,一把木椅,一阵清风,翻开手中书卷,我逐步走进这片亦幻亦真的红楼梦境。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当时盛传"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之句,足见这部作品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原名《石头记》,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血泪之作。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一百多万字,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所著,因不幸逝世,后四十回据说是由一个名叫高鹗的人续写的。高鹗续书虽然使故事有了完整的规模,人物在大体上也都有了一个结局,但续写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譬如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最后是要破落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而高鹗却写成宝玉"中乡魁",贾家"沐皇恩""延世泽"等等,大有"狗尾续貂"之憾!

据我所知,我的那位好友从初中开始就迷上了《红楼梦》,高中时熟读多遍之后深深"惋惜"原著,遂萌发续写念头,大二开始正式写作。通过琢磨前八十回的暗示、脂砚斋批语、红学家推断,精心构思了总体构架和主要情节:迎春不堪忍受折磨,香消玉殒;昔日贾政门下腐儒见贾府门庭冷落,转而投靠忠顺王;忠顺王对贾府颇有微词,趁机参贾政一本;皇帝大怒,贾政惨遭流放,宝玉随父同行;黛玉忧心忡忡,终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桃花林;宝钗相继病逝;妙玉经波折后嫁给了北静王;宝玉悲作《祭群芳》------与其它续红版本不同,好友何兄完全从"情感角度"出发,独具匠心,"八年一悟《红楼梦》",全新演绎"80后"的红楼世界。他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最年轻的《红楼梦》续写者"和"中国在校大学生续写《红楼梦》第一人"这两大美誉。著有《中国红学概论》的青年红学家马经义评价好友的续书《情续红楼》没有了高鹗式的"怪力乱神",却多出了一份紧凑与顺畅。该书在气脉上仍然延续着两大主线: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和以宝、黛、钗为代表的情感纠葛。其余人物就在这一经一纬中穿梭并构成故事,定格在大大小小的"网眼"中。

初次浅读《红楼梦》,我就感到惊叹和折服:

《红楼梦》与众不同,开篇就以神话故事和"贾雨村言"掩饰了小说的本质,使故事具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全书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来写,最后写出一个"生活世界".我曾认为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结构新奇,但初读《红楼梦》之后,我就感觉耳目一新!

《红楼梦》博大精深,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医药、园林、服饰、饮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无所不包,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几乎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说它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我认为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除去著名的"金陵十二钗"之外,大概还有400多个能叫得出姓名的人。这几百个人宛如"过江之卿",个性鲜明却绝无重复,就算是写同一个人也是一人千面,丰富生动。曹雪芹惊人的文学才华让我叹为观止。

令我震撼的是,作者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家道中落的过程。他少年时曾在江宁(现在的南京)过过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据说成年后还做过贵族子弟学校的杂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的一个名叫"黄叶村"的地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万幸的是:家道中落让他对当时的人生与社会有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于是在"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逆境中,泣血写就了传世名著---《红楼梦》!他的才华、他的意志、他的思想、他的情操,都永远值得我去学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知音的渴求,更是对后世读者的诱惑。衷心感谢好友何兄,你续作《情续红楼》既帮助曹雪芹大师圆了他的红楼一梦,又把我带进了一个美妙的艺术殿堂,让我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2017年8月2日,仙寓山仙硒园

第二篇:初读席慕容

丁瀛洲

入了初中,老师便开始让我们去读席慕容的散文。我自从小学开始,就不大喜欢文学,尤其是关于散文集类的书籍,我基本上疏而远之,能不看就不看,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科学杂志。我也不知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觉得看大师的文章,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罢了。

老师让我们读散文,又让我们做批注,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打击。抱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不情愿地翻开了席慕容的散文。翻开目录,翻着翻着看到一篇名叫《几何惊梦》的文章,我顿时来了劲,我被题目深深地吸引了。

读着这篇文章,我不觉松了口气——原来席慕容也与我一样,有着自己喜爱的科目,和自己不爱的甚至还有点讨厌的科目。正如她在书中写道:

“终于长大了,终于脱离了苦海了。那个苦海一样的时代,噩梦一样的时代,要上数学、上物理的时代,我终于不必再回去了。”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无不体现出席慕容对数学,物理等理科的厌恶。

席慕容与我一样,沉浸在自己喜爱的世界里,却也为自己不爱的东西所烦恼。自己所爱的学科已在心里根深蒂固,不会因别人的讽刺,而动摇。看着看着,似乎我与大师的那种隔阂也没了,我仿佛被她带去那个槭树下的家,与她一起跑到后院去探视那些栖息在树上的鸟儿,与她一起在清晨里静静地聆听孩子们的欢笑声;与她共同感受着

她生命中那“极为珍惜的一部分”。

没有了与大师的隔阂,我又在勃勃的兴趣之下继续阅读着她的文章。渐渐地,我加快了看书的速度,突然发现,原来作家就是能把平 平淡淡的生活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尊重,热爱生命,与大自然的作家。真正的作家不应以玩弄文字为荣,而应该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感悟生活,从而来激励别人勇敢面对困难的人。

每次想到这里,心里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篇:金冲及史纲初读感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初读感想

学生:李宏平 关于20世纪史纲概述性质的历史著作很多,之前浏览过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郭廷以的《近代史史纲》以及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最近初读了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感觉虽不能说是振聋发聩,只能说有点想法,书中很多论述还是理解不到位,这无疑与我的知识积淀浅薄有关,希望以后多加弥补。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归结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在这段百年岁月里,充满着民族屈辱和国家不幸;充满着国运抗争和道路求索;充斥着沉沦的失望和复兴的喜悦,这样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不得不细心体味它、回忆它、反思它。我们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和反省历史的古老民族,周公在平定“三监叛乱”之后曾反思道:“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上说:“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二十世纪充满动荡和变数的中国,史学家们从中到底可以捋清些什么,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形容近代中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有认为中国近代是一个U字形状的变化趋势,初读了金老先生的《史纲》,对于近现代百年中国有一些想法,当然不算是独创,大致有如下:

沧海横流,谁是真英雄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宣告了晚晴洋务派三十多年惨淡经营的自强统治阶层中较有远见的政治人物,在与西方的不断接触中,终于认识到了“忠义为胄橹”、“人心护国”的空想性,他们迎着顽固派的指责和阻挠,举步维艰的兴办军工民用实业,其进步意义我们应该肯定和承认。以前说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很是感觉羞耻和恼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的自强运动,在越南作战的清朝军队可能依旧还是弓箭长矛,也就不可能有镇南关战役清朝正规军的大捷。但是,李辈他们只能是半截子的学习西方,他们一只脚已经迈近学习西方的大门口,另一只脚却深陷封建主义的泥潭之中。伴随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炮火的强烈震撼和洗礼,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发出了维新变法的有力号召,他们兴办学报,组建强学会、保国会,上书言事、兴办学堂,他们的进步之处在于提出了从政治改革方向去解救苦难中的中国。的确如此,当时清朝暮气沉沉不思祸之将至,如果进行大刀阔斧内容深刻的政治变革,亦有可能扭转颓势。但是他们理想大于现实,康广仁曾说:“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正如金老先生所言戊戌变法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但决不能抹杀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别是思想启蒙方面的巨大进步作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21页),他们传播了封建思想之外的资本主义思想,这对于日后的探索者来说,那是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引导作用。而后,康有为等在政治舞台上一直以保守的维护清代正统的面貌出现,这只能说他还是没有随着历史潮流的变动,进一步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渐渐地淡出了历史主流的视野。清末以来,清朝的腐朽和软弱已是无可救药,它内不能保民外不能争权,反而沦落成外国势力的代言人。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先生毅然与满清政权决裂,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试图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族贵族专制统治。其领导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暴动,但结果都是失败。但其顽强的斗志和坚韧的品格终于在武昌起义之后群起而响应,清朝的统治机器轰然解体,这标志着两千年以来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的结束,可谓是至功至伟!后来其所创立的中华民国虽几经磨难,但其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而奔走战斗,其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可见一斑,所以其不愧是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伟大先驱。但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没有看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场面,最后只得含恨而终。他所谓的继承人无论是汪精卫、蒋介石,都是自诩为三民主义的正统,实践中却倒行逆施,前者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上走向了投降卖国的不归路,后者虽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却在思想践行上走上了独裁专制的老路,终于是退居台湾了此残生而已。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激进,稍有不慎就有落后和淘汰的可能,那么在大浪淘沙中何处是历史的主流,中国的前进道路到底是什么?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民族,难道就会一蹶不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迎来了近现代史上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曙光,其纪律之严、主义之新、信仰之坚,比国民党不知先进几倍,他们提出的革命纲领和政策是如此的明智和鲜明。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适应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在革命政策上,它最大限度的代表了中下层的农工利益;在宣传思想上,已经实践了的马列主义优胜于国民党阳奉阴违的三民主义;在民族存亡面前,共产党真正的抗战与国民党的畏首畏尾形成对比。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近代中国取得了彻底的独立和统一,进一步的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探索。读了金老先生的《史纲》,更加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更加体会到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沧海横流中能逆流而上的都是当时豪杰,大浪淘沙中能坚持民族气节者都是优秀儿女,而真正的英雄是在险象环生浓云迷雾中,可以找到光明和自由的鼓浪者、领跑者。他们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英雄!

和平与统一,永远的追求和前提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仅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为例: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十年代前的北洋军阀混战、1930年空前规模的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以及规模巨大的解放战争,上述我提及的只是大规模的战争和分裂,还不算零零散散的民变冲突等。回顾百年近现代史,我国陷入了空前的动荡和分裂状态。自20世纪以来,中国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可以说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晚晴以来,官员大吏明争暗斗,顽固派与洋务派、湘系与淮系、北洋与南洋,以至于甲午海战,只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在与日本上下一心的联合舰队苦战独撑!假使清朝海军不分所谓门户之见,可以南北一气,团结对外,起码在军事上亦不至于失败的那样狼狈难堪。到了近代民国年间,北洋军阀没日没夜的窝里斗、窝里横,但一见到外国公使团就俯首低头,1927年北伐一路坦途,中途国民党却悍然与共产党人分道扬镳,之后又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停息过战争和分裂,到了1937年,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全面进犯中国,终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中,举国守土抗战,而这一残酷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近代中国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也一直渴望有一个改变民族命运的机会,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民族机遇。正如金老先生书中写到:“这胜利是中国上千万人的血泪汗水换来的。我想无论在朝在野的人士,得到这胜利的消息,痛定思痛,在万分欢欣之余,必都有一种沉痛的回味,这胜利真来的不容易啊!也正是唯一的责任,就是要怎样保持这经过数十年艰苦沉痛才换的的胜利的成果。”(金冲及上册第554页),经过这一持久残酷的民族抗争,我们认识到团结和民主的力量,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和不幸,我们国家再也经不起内耗和分裂了,只有团结、独立、统

一、民主,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广大民众也再也不能容忍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和胡作为。历史是如此的充满变数和奇妙,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队几乎要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困死扼杀之时,在经过伟大的全民抗战之后,人民革命力量反而是越来越壮大,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把拥有四百万装备优良的国民党统治机器分割解体!这再一次证明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也就是金冲及老先生的话:导致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双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史纲》上册500页),1953年以后国内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新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政府运作制度,其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和建设,虽然走了弯路和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毕竟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了改革开放更是,和平与安定的国内环境,使得中国的发展前所未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和平和统一,这一切的成就都无从谈起!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必须永远牢记。

金先生的《二十世纪史纲》,是一部宏观通读性著作,作者没有一味的堆积数据,而是博采众长史论结合地再现历史,作者也没有偏袒任何政治力量,更多的是公允的评价和陈述,这一点很是难得。特别是其独到犀利的史论、简单明了的分章分节,使我更加深刻地认知近代中国,体味它、反思它。

2014年11月28日

第四篇:初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一、读《老人与海》的缘由:

说起为什么会读《老人与海》,其实也跟雨果的《海上劳工》有关,大概是都有一个‚海‛字,笔者称之为‚链接联想阅读‛。

所谓‚链接联想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当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会发现书中提到另外的作者和作品,可能激发出你对这些作者或作品的阅读兴趣;二是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联想到跟这本书的题目、类型、风格相似的那些你只闻其名未读其详的作品。

二、关于李继宏译本:

由于是初读海明威,因此选择了一本最近网评颇佳的80后天才翻译家李继宏的译著。笔者还未读过英文原著,暂不妄加评论译者的翻译水平。读过导读、书后附录——谈谈《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以及豆瓣评论后,笔者对译者和出版商颇有微词。

译者在书后附录中,批评了余光中、吴劳及张爱玲的译本。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译本好与不好,读者自有公论。作为一个学者,谦逊是美德,没有必要指着别人的错误来显示自己的正确,即使你翻译的版本真的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把原著精髓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然,有批评才有进步,有异见才能擦出火花,学问这个东西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百花争艳。有沉淀才能厚积薄发,有悟性的人终将脱颖而出。韬光养晦是一种涵养。

由于口气太大,李继宏惹来了非议,豆瓣上发起的‚一星运动‛(凡是李继宏的译著都只给‚一星‛)就是在针对他。李译本在豆瓣的评分,目前是5.1。笔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了提高这个译本的销售量,出版商多么无所不用其极,

也不想对译者过分指责;只是希望所有的作者、译者能用你们的良知写作、翻译,带给读者更多优秀、用心的作品。少一点炒作,多一点真诚。

三、关于海明威和他的写作风格(以下文字部分來自网络):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1961年,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谈到‚迷惘的一代‛,不得不提一下与之对照的‚垮掉的一代‛。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1957年小说问世后,作者成为‚垮的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故事讲述的是二战后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无所事事,没有工作没有钱,甚至没有梦想,但他们不停地上路,在旅途中不断寻找刺激,只为在路的尽头寻找到信仰。其写作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很多人看不下去,然而它却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一下。

海明威之所以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无疑是因为他的‚硬汉文学‛。正如《老人与海》中写道的:"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并不是生来为了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却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的文字以简洁著称,可谓惜字如金却言简意赅。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最基本的词汇、最精简的短句来表达具体含义。因此,他的这种独特写作方式被称为‚冰山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全书加起来仅有两万七千多个单词,印制成书不足一百二十页。‛(摘自李译本导读)

四、《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连续84天没有收获,第85天,他又独自出海,钓到了一只很大的鱼,跟他斗智斗勇了两天两夜,最后用渔枪刺死了他。但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N只鲨鱼,他跟鲨鱼殊死搏斗,杀了几条鲨鱼,但大鱼却被鲨鱼吃光了,等他回到岸上时,只剩下一副洁白的鱼骨。

书中出现的人物很少,有台词的除了老人之外,还有一个男孩、一个老板和若干渔夫。

五、关于书中主要人物:

圣地亚哥(李译本译为圣迭戈),就是老人。他代表了乐观、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正如书中提到的:"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他浑身都显得很老,除了他的眼睛,它们有着海水的颜色,透露着愉快和不可战胜的神色。)

马洛林(李译本译为马诺林),从小跟老人一起出海打鱼的男孩儿。他们感情非常深厚,他的所有本事都是老人教的,而他所学到的,并不止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以及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马洛林是个善良的孩子,因为老人打不到鱼,父亲不许他再跟老人出海,但他仍然坚持照顾老人,给他弄鱼饵、弄饭吃,请他喝酒,帮他整理捕鱼的吊索。老人打渔归来,昏睡过去,他看到老人浑身是伤,‚随即哭了起来。他安静地走出去给老人弄些咖啡回来,一路上哭个不停。‛(摘自李译本)他不管家里人反对,决定继续跟老人捕鱼。

六、读后感:

《老人与海》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笔者从中获益良多。不提前人说过的话,只谈谈笔者的一些感想。

1、善。

笔者认为这个故事没有罪恶。所谓的罪恶都是人造成的,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是天道决定的,鲨鱼夺食并不算什么。男孩、酒吧老板马丁、渔夫,都是善良的人。

2、众生平等。

老人在与大鱼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把大鱼称为自己的朋友、兄弟。 ‚‘那鱼也是我的朋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这么大的鱼。但我必须杀了他。幸好我们不用去杀死星星。’‛

‚我不明白这些事,他想。但幸好我们不必去尝试杀死太阳、月亮或星星。我们只要依靠大海和杀死我们真正的兄弟就足以谋生了。‛

‚鱼啊,你这是在要我的命,老人想。但你有这个权利。‛ ‚来吧,把我干掉吧。不管谁干掉谁都可以。‛(以上摘自李译本) 笔者一直都认为众生平等,人生并不比猪生狗生高贵多少。人不能因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有权力决定其他生物的生死,人也不能因为自己强大就欺凌弱小,人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人生而平等,从无高低贵贱之分。

3、奋斗,要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除了你自己。

‚‘好好休息吧,小鸟,’他说,‘然后飞回去拼搏吧,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和鱼也这样。’‛ (摘自李译本)

老人独自捕鱼,他战胜了大鱼,杀死了鲨鱼,靠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那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永不言败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即使老人空手而归,依然令人敬佩!

推荐英文原著,至于现行的各种译本,因笔者只读过李译本,在此暂且不作推荐。

P.S.如果想要系统地了解海明威,还可读《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永别了,武器》及《丧钟为谁而鸣》。

第五篇:《流泪的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真正的伟大是平凡。

2、认识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的伟大魅力,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3、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作为文学巨匠的托尔斯泰其实有着普通人的心灵和情感,感受他的伟大魅力,从而受到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真正的伟大是平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展示托尔斯泰的头像)

二、新课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人们称他为托翁。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艺界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抓重点词语“文学巨匠”“梦寐以求”理解。

2、夏里亚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见到的是活生生的本人。”抓住“有生以来第一次”理解见到托翁很不容易。

3、以前,夏里亚宾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

4、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僵硬了。”

5、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感觉到了这位文学巨匠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

1 / 2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托尔斯泰的平凡?

1、然而,托尔斯泰又是一个极其谦和的人,他把每一位客人都当作平辈的朋友,给以最热情的接待。

2、这位大作家居住的小屋温馨而简朴。踏着木制的楼梯走上二楼,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托尔斯泰。

3、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夏里亚宾感到非常局促害羞。

4、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他含着泪水,唱出就要被枪毙的再也不能回到家乡的老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行眼泪。

5、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您可别向别人说您看见列夫·托尔斯泰流泪了。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不愿别人说他是个感情脆弱的人,其实他心里既有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

找句子读一读,谈体会。

三、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托尔斯泰,从中你受到哪些启迪?

四、总结 总结本课的主旨。

2 / 2

上一篇:不要离开我范文下一篇:不想忘记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