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浒传有感

2024-04-17

观水浒传有感(通用8篇)

篇1:观水浒传有感

观水浒传有感8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水浒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水浒传有感1

大碗吃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李逵那粗犷却又豪气万千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回荡。《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很早之前就被编成书籍拍成电影影电视以供人们闲暇时阅读或者观看。

剧中以各个回合讲述了一百零八好汉被逼反正水泊梁山,却最终以宋江为首接受朝廷招安在大战方腊的过程中伤亡殆尽。第一次谈论《水浒传》,是在和父亲散步聊天的时候却被爷爷阻止不许谈论。当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水浒传》是一部投降主义的书。

后来,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不禁开始幻想,如果宋江不是一开始就坚持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奸臣当道还秉持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这一切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或者说,如果水泊梁山不是以宋江为首而依旧是晁盖,那这108位好汉的结果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或者说,自从那108位好汉决定效忠宋江那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结局。每个人都有执念,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像武松打虎那样有着扭转乾坤的实力和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怎能作为用兵之道呢? 在这奸臣当道,兵荒马乱的年代。明知统治者昏庸。却固执地坚持己见,让所有信任和依赖他的朋友们,兄弟们都这样白白的葬送了性命。不知道,宋江饮下毒酒的那一刻,心中可曾后悔?

人的一生,其实短暂而又前路未知。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无力回天就要懂得适可而止。有时候,懂得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否则,如果成了一生执念,便会作茧自缚害人害己。

观水浒传有感2

就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这部电视名叫《水浒传》。看完这部电视,令我感受深刻,我被这梁山这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佩服的五体头地,同时也被他们的团结、友谊、有爱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所感动了。

《水浒传》这一部电视主要内容是他们所有的人被迫上梁山,开始了替天行道的大事,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抓来的人们,不但不杀,还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看见有困难的老百姓,给他们分粮食,分银子,替他们分己痛苦。

我和《水浒传》梁山泊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比起来,简直是差的远远的了。记得又一次,爸爸刚给我1个月的零花钱,我准备用它来买一些东西,于是我自己上了街,去找我需要买的东西到了十字路口,一个要钱的在街道一旁要钱,我看见别人都没给他钱,于是就:别人都没给那个人钱,我为什要给他钱呢??想着,我就绕着他走开,可是越想=向前走声音就越大,我看他很可怜,然后我就看了看手里的钱,想:给还是不给呢?想了一会我走了,看完《水浒传》这本书我真后悔。

观《水浒传》真是感受深刻。

观水浒传有感3

寒假里,我观看了电视剧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看了后我对《水浒传》有了些了解,知道了梁山好汉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其中最让我难忘感动的要算李逵背母了!

李逵的孝心深深感动了我。他因“犯罪”被迫背井离乡去江州充当牢子,有幸结识宋江,最后和宋江上了梁山。上梁山后,在他自己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时,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还在家里受苦,所以决定下山去接他的母亲来梁山享福。到家后,发现母亲由于日日夜夜思念儿子,竟然双目都失明了。李逵心里很过意不去,痛哭了起来。他跟母亲说要带她上梁山享福去,母亲欣然同意了。途中,因为口渴,李逵便把母亲放在一棵大树下,自己去取水。等他取水回来时,那棵树下只有许多血迹和一点头发,却不见了母亲踪影。他沿着血迹找到了一个老虎窝,知道可恶的老虎吃了自己的母亲,便悲痛地举刀冲了进去,杀死了三只大老虎。

梁山的英雄豪杰个个都有自己的事迹,如宋江醉酒写反诗、武松为兄报仇、林冲被奸人所害……最后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却被招安,许多好汉以身殉义了,令人感慨万千。

我非常敬佩他们的爱憎分明、忠义双全的高尚品质。

观水浒传有感4

最近,我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江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观水浒传有感5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每当那熟悉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如火热的炉中煤,滚烫滚烫。《水浒传》给人的感觉也像这首歌,荡气回肠,振聋发聩。《水浒传》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广被观众们叫好,甚至万人空巷。他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解读,让文人墨客在书卷里品味那一缕摇曳的芳香。

乱世出英雄,英雄逢乱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那智多星吴用,为梁山指点一二;豹子头林冲,统领泊中将士;及时雨宋江,救人于危难。好汉们多是逼上了梁山,做起了“贼寇”的生活。这所以被逼上梁山往往是因为朝廷佞臣的算计,而且与其他“贼寇”不同的是,他们杀富济贫,不抢劫良民,而思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有几个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一,是帝臣的腐败。

特别典型的是高俅的发迹。高俅原本在药店工作,收入卑微,不学无术,是一群喽啰的首领。最后经多次引荐遇见了太子,太子爱好踢球,与几个陪脸的玩耍。高俅踢得一脚好球

他变幻莫测的球技令当场的人拍案叫绝,受到了太子的赏识。这是高俅的运气。后来太子继位后,封他为太尉,有忠臣质疑皇帝:高俅只会踢球玩耍,不能给他官做。可皇帝的回答是:官可以学着慢慢当。这是一种多么腐败的思想啊。高俅小肚鸡肠,无恶不作,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二,是宋江的愚忠。

宋江出生正门,世世代代只求护国护民。但宋江误杀阎婆惜只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甚至闹到要劫法场的地步。宋江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是一心想招安,想完成夙愿。可是他低估了朝中的奸佞势力,把招安想的太单纯。高俅被生擒而未被处死,让林教头饮恨而亡。宋江的想法却是向朝廷示好。想提高招安的筹码。招安真的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么?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世道唯利。

林冲之所以在狱中免去杀威棒,是给了狱吏银子;杨志犯下了错误,赠送了两件玉器;押解人员也是收了上面的金银而答应完成使命。这赤裸裸地反映的世风世道。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诟病,走后门,送礼,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尘沙阻足,枫叶遮眼,何时才能捧一瓢清泉回味它的滋味。

四,梁山好汉的归宿。

兄弟们一个个加入梁山,才使得梁山有了浩大的声势,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有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有马上乘骑,有百里穿杨。可是到最后,兄弟们的归宿是凄凉的,宋江,花荣,李喝毒酒而亡,鲁智深出家,有些人不愿做官而纷纷告别。当上官的兄弟又时常受到佞臣的刁难。

《水浒传》是史诗般的巨制,看江山如画,看俊杰屈伸。

让我们铭记经典《水浒传》!

观水浒传有感6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作者以精湛的笔法描写了北宋年间,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残害忠良的社会背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传》描写的就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反抗朝廷的故事。

星期天,在耕读书院,我们栋梁班的小君子一起观看了电影《水浒传》的某一章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电影里每个人物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是身同感受,我们在下面看的是义愤填膺。

这一章节故事简介,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还是忍了,谁知高衙内贼心不死勾结林冲的.好友陆谦出卖了林冲,哄骗林冲的妻子去救林冲,趁机调戏林妻不成后,陆谦高衙内又设计陷害林冲说他有谋杀之罪,林冲就这样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陆谦又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在途中杀害林冲。两位公人一路上不断的变法折磨林冲,就在他们准备要结果林冲的性命时候,却被一路跟着的鲁智深给救了。

看完这段电影,我为林冲正直善良而感动,也为他的愚忠和胆小怕事而气愤,他把高俅高衙内等恶人想的太过善良了,他竟不知人家是要取他的性命,他还幻想着能重新做官,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他竟然坐以待毙,不是鲁智深,他早已命丧黄泉了。他实在是太倒霉了,他结交了陆谦那样一个小人,见利忘义,残害忠义之士,屡次加害于他,不过他也是幸运的,结交了鲁智深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好朋友,俗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人要分清朋友的好坏,就得要共同经历一些磨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盲目的交友,近君子远小人,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我们就要广交一些像鲁智深一样的益友,当然我们对待朋友应该肝胆相照,坦诚相待,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终身受益。

宋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百姓反抗,是因为恶人当道,皇帝昏庸,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观水浒传有感7

最近,我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江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观水浒传有感8

宋江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江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江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江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江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江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篇2:观水浒传有感

四大名着最爱的便是那水浒,我为108将的兄弟情义而感动。现在每天必看水浒。

忘不了宋江的仁义参天、卢俊义的盖世武功、吴用的足智多谋、公孙胜的通天道法、关胜的青龙偃月、林冲的独孤枪法、秦明的霹雳狼牙、呼延灼的雌雄双鞭、花荣的百步穿杨、柴进的广交豪杰、李应的大富大贵、鲁智深的一身神力、武松的雌雄戒刀、董平的雌雄双枪、张清的身来飞石、杨志的霸气胎记、徐宁的钩镰枪法、索超的先锋长斧、戴宗的一日万里、刘唐的满头赤发、李逵的煞气双斧、史进的九龙纹身、穆弘的神秘武功、雷横的翅虎朴刀、李俊的翻江倒海、阮氏三雄的情同手足(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张顺的绝世水性、张横的船上轻功、杨雄的索命砍刀、石秀的为兄拼命、解珍解宝的齐力降虎、燕青的俊俏相貌忘不了~~,太多太多了。

他们的在一起,结拜兄弟,重情重义,互帮互助,情同手足,这也正是我所向往的,我所追求的,我所敬佩的。设想如果我要有这么些兄弟,此生无憾啊~在他们兄弟聚义时,是何等的英雄敖杰,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惜,在看其结尾时,看些他们一个个为了梁山泊战死沙场,但依然没有忘记其兄弟情义,我也不禁潸然泪下,为他们震撼,为他们祈祷。兄弟,希望我身边的兄弟也能这样吧~~~咳!

篇3:观水浒传有感

《洪吉童传》是韩国小说中传播最广、最受人欢迎的小说。《洪吉童传》讲述的是16世纪初期农民起义军头领洪吉童的故事。洪吉童反对嫡庶有别的不合理的身份制度, 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无人能敌的能力。《洪吉童传》通过对洪吉童的命运和成长过程的描述, 批判腐败的政府, 再现了16世纪前后期, 农民起义的历史现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理想。《洪吉童传》在朝鲜文学史、东亚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是中国明朝具有代表性的反封建长篇小说, 在小说史上也包含着反旧体制的改革思想。作者通过对梁山泊的英雄们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追求内心强大的理想社会;并且他们为了理想都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和反抗的描写, 从而表现出的对封建统治腐败性的果敢反抗的勇敢斗争精神, 到现在都让我们深深感叹并感动着。

二、创作背景

《洪吉童传》创作于朝鲜社会政治学者们有着激烈冲突的时代。由于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秩序上的混乱, 百姓经历困难的生活。并且由于处于壬辰倭乱时期, 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 因承受不了这种重负成为流浪民。在领导者的重压下, 引起了百姓的反抗。政治上的混乱事态, 使得人心涣散, 国家的统治也愈加残酷,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洪吉童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创作的有关农民起义军头领洪吉童故事的文学作品。洪吉童所生活的时代有着严格的不公平身份制度, 洪吉童虽然很聪明, 并且得到了洪判书的垂爱, 但是因为出身庶子, 备受排挤。也正是因为如此, 洪吉童深受伤害。因地位低下, 前途一片渺茫。他对这种不公平的身份制度深恶痛绝。作者用“虽然出身于卑贱的家庭中, 但不缺少品性”、“贤能之人也多出身于贫贱家庭当中”这样的话来指出有关身份制度的不公平性。《洪吉童传》中洪吉童虽然天生卑贱, 但上天赋予他卓越的才能。他忍无可忍离开家门, 参加了群众起义队伍。他武艺高超, 且精通道术, 变幻莫测, 被推举为首领, 带领起义群众活跃在朝鲜八道, 号称“活贫党”, 劫富济贫, 打击贪官污吏。他发挥着自己卓越的才能, 通过对身份制度的攻击, 表达了人人平等的意识。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 朝廷腐败, 领导层昏庸无道。《水浒传》中的社会混乱由于腐败所引起, 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丧失殆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统治阶级对老百姓实施重压使得百姓生活颠沛流离, 痛苦不堪。百姓们由于禁受不了这种重压开始反抗, 社会秩序变得更加混乱。《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 誓与象征绝对权力的朝廷抵抗到底。这种关系正是《水浒传》中大同盟的主旨, 也是在乱世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水浒传》中出现了很多的高官。由于高俅等高官的腐败社会变得混乱。这正是社会混乱不堪的根源所在。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聚集在一起, 与落后的统治阶级做斗争做反抗。“乱自上作”和“乱自下生”的意思是说“乱自下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乱自上作”, 在于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所以这种乱生现象招来了梁山泊英雄们的反抗, 梁山泊的英雄好汉们的血液里也充斥着与这种乱世斗争到底的热切渴望。

三、社会观比较

《洪吉童传》中的洪吉童有着很多的理想, 想做官, 也想与其他兄弟平起平坐, 最后想建立理想中的社会。这一切的理想却因他出身庶子无法得以实现。他离开家带领“活贫党”, 劫富济贫, 打击贪官污吏, 最后被皇上授予兵曹判书一职, 毕生理想得以实现。洪吉童在离家之前的理想是能够直接和父亲打招呼, 能够和其他兄弟平起平坐。最后两个理想都得以实现, 并且消除了对社会的不满。洪吉童的目的并不是取得官职, 而是建立自己的“理想国”, 所以他离开了朝鲜, 征服了“栗岛国”建立了自己的“理想国”。“栗岛理想王国”可谓是“国泰民安”和“天府之国”。“栗岛国理想社会既是暗喻百姓想要征服混乱的朝鲜王朝, 同时第一次在韩国文学史上具体展现了乌托邦似的理想社会”。世上没有偷盗, 所有东西都实行平均分配。如果没有了贼盗的话, 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分瓜贪官污吏或高官的财物去帮助那些贫穷的百姓了。这就是洪吉童所期盼的社会经济体制。“栗岛国”并不是逃避现实的地方, 而是洪吉童所期盼的乐园。并且“栗岛国”是理想世界的模型。“在这可以看到洪吉童所期盼的理想社会;类似于‘栗岛国’似的理想世界, 具有解决朝鲜社会所有问题的意义, 这种理想社会的得以实现, 源于类似于洪吉童这样的卓越人才的统治”。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慨叹朝廷的腐败, 反抗官僚的卑行, 他们想实现理想社会, 因此得到了民众的响应。《水浒传》中既有鲁智深、李逵、武松等身份低下的正义好汉, 也有林冲、杨志、宋江等封建政权、地主阶级出身的英雄;他们为了创造理想中的社会“不择手段”。“梁山”是他们理想社会的象征, 建设“山中无盗”“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他们无惧律法, 否定朝廷权利。“不用秤来衡量金银, 穿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绸缎衣服”是对平等经济制度热切渴望的表现;“大坛子喝酒, 大块吃肉”是对富足生活渴望的展现。《水浒传》描绘出了阶级、个性各异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 展现了封建集团统治的黑暗性和百姓们的悲惨生活。

四、人物观比较

《洪吉童传》和《水浒传》虽然都是讲述英雄的小说, 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洪吉童传》中由于混乱的社会, 领导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冲突矛盾不断加剧, 各地的农民起义抗争不断爆发。在这样的态势下, 就需要有绿林好汉出现来消除这种混乱的局面。《洪吉童传》是一部以“英雄传记”为参考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本部作品中, 更加重视对百姓的救济思想;作品中的人物劫富救贫, 成为民族英雄。

《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则更加强调兄弟之间的“义”。《水浒传》中的英雄们在登上梁山之前都过着苦难的生活。在腐败混乱的社会上, 为了生存, 结交朋友, 互相帮助;“义”字被梁山泊的英雄好汉们视为最重要的东西, 并在无秩序的社会下生活, “义”也自然形成, 深入梁山好汉每个人的心里。

洪吉童的英雄行为, 依靠超现实的道术, 并且依据所具有的道术成就了他的英雄行为。然而《水浒传》的英雄们则不是依靠道术而是个人力量来克服种种困难。

总之, 《洪吉童传》和《水浒传》在韩中两国文坛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讲述的是反封建思想、反等级制度的英雄小说。本文从社会观、人物观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体现出在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对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及英雄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同的手法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12

[2]#12

[3]许虎一, 徐日权.洪吉童传及其它.北京人民出版, 1984.

[4]金宽雄.朝鲜古典作家作品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7.

篇4:观水浒传有感

【关键词】 宋江 悲剧 生态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72-010

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而一部经典的著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文学意义,在新时期便有新意义。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便是《水浒传》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的典型。宋江的悲剧是在生态的自然方面、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三重合力下产生的,其悲剧是深重得无法逃离的。在生态批评下,宋江的个人悲剧可能激活成为人类的悲剧,其悲剧性值得深入反思。

一、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自然方面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批评领域中的核心内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关键是要调整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但往往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视为宰割的对象,不断地对自然进行残暴的征服,以致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不是对自然进行残暴的征服与破坏便是无视自然的存在。而惟独只有宋江一人对自然有感同身受之感与赞赏之情。但宋江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局限的赞赏。

“宋江看了前面那座高山生得古怪,树木稠密,心中欢喜,观之不足,贪走了几程,不曾问得宿头。”在当时动乱的社会中,况且宋江还是戴罪逃难,宋江还能有如此闲逸的心情欣赏自然的美。面对自然的美,宋江“心中欢喜,观之不足,贪走了几程,不曾问得宿头”。宋江在欣赏自然的美时,已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进入了忘我的状态。此时的宋江是自由自在的存在。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宋江为世俗所召唤,并且在世俗的召唤下越走越远,终究是走进了世俗的深渊,造成悲剧的结局。

在戴罪逃难的漂泊途中,在遭遇自然之时,宋江仅是对自然充满赞赏,始终未被自然感化,仍然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在受招安之后,宋江更是执着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不知醒悟。对自然事物的赞赏,更是基于人类的世俗眼光。在双林渡燕青射雁时,宋江道:“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弟兄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兄弟今后不可害此礼义之禽”。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宋江对雁的深切同情,实有感同身受之感。雁的结局也暗示了宋江等人的结局,悲剧已在自然中暗藏,已在命运中注定。

二、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社会方面

“社会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模式,统治与被统治的压迫性社会结构,产生并强化了一切统治形式,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人对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在北宋年间,自然生态已遭到严重的破坏,这种残暴的破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根本性的原因。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根源是社会原因,也就是社会生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

宋江之所以选择梁山泊势力已达到高峰,已威慑到朝廷时接受招安,是因为在如此势力高涨下招安才能得到皇帝的重视,才有资格与朝廷讲条件,才可以不让朝廷轻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高的功名利禄。此时的宋江欲望已膨胀到极致,他不会再甘当郓城官府押司那样的小吏,他要的是皇帝的上卿。也许有人会质疑,宋江怎么会欲望膨胀呢?如果宋江的欲望膨胀的话,他完全可以在梁山泊势力达到高峰的时候图王霸世,自封皇帝。这种思想对于宋江来说是大逆不道,在他的思想里只有官拜上卿才是功成名就,这是宋江一生最大的欲望。

面对同生同死的弟兄的死去,鲁智深、燕青、李俊等人都明白了功成应身退,抛弃世俗的欲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宋江终究不知醒悟,终于客死他乡。正是“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若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宋江还是逃离不了悲剧的结局,殊不知:欲望是罪恶的深渊,也是悲剧的源泉。人人都有欲望,但是欲望应该适可而止,不应使其不断的膨胀。如此,生活才能美好,宇宙才能和谐。

三、宋江悲剧的生态意蕴中的精神方面

宋江的悲剧是在生态危机下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的合力下产生的,而其中精神方面的力量则显得更强。

宋江素以全忠仗义而誉满天下,并且还有“孝义黑三郎”的美名,宋江是集忠、孝、义于一身。自古有言:忠孝难两全。可是宋江却能将忠、孝、义集于一身。我们不禁质疑:宋江是将忠、孝、义完美的集于一身吗?读完《水浒传》我们便知宋江的忠、孝、义时时处于交锋的状态,时而忠为上,时而孝为上,时而义为上。而忠、孝、义是宋江的精神支柱,不断的交锋只能导致精神的失衡,造成悲剧的发生。其实,忠、孝、义只是宋江为满足自己功名利禄欲望的手段罢了。

宋江壮志满怀的要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国尽忠,可反而沦为囚犯。宋江不能实现与“忠”“孝”相连的功名思想。这也就使宋江暂时摆脱了“忠”“孝”相连的功名思想的束缚,最终走上了梁山,“义”占据了宋江精神的主导地位。

宋江衣锦还乡后得知老父已故,宋江的最后一根“孝”的精神支柱也倒下了,不复存在了。回到楚州任上,宋江的悲剧便发生了。

“忠”“孝”“义”的交锋,已使得宋江的精神四分五裂。“忠”“孝”“义”的消亡,便使宋江的精神失去了支柱,离悲剧的发生也就不远了。

人的生存,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只有保持精神家园的宁静,不为世俗欲望的骚动所异化,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诗意的生存着。

[ 参 考 文 献 ]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李永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篇5:观《水浒传》有感

乱世出英雄,英雄逢乱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那智多星吴用,为梁山指点一二;豹子头林冲,统领泊中将士;及时雨宋江,救人于危难。好汉们多是逼上了梁山,做起了“贼寇”的生活。这所以被逼上梁山往往是因为朝廷佞臣的算计,而且与其他“贼寇”不同的是,他们杀富济贫,不抢劫良民,而思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有几个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一,是帝臣的腐败。

特别典型的是高俅的发迹。高俅原本在药店工作,收入卑微,不学无术,是一群喽啰的首领。最后经多次引荐遇见了太子,太子爱好踢球,与几个陪脸的玩耍。高俅踢得一脚好球

他变幻莫测的球技令当场的人拍案叫绝,受到了太子的赏识。这是高俅的运气。后来太子继位后,封他为太尉,有忠臣质疑皇帝:高俅只会踢球玩耍,不能给他官做。可皇帝的回答是:官可以学着慢慢当。这是一种多么腐败的思想啊。高俅小肚鸡肠,无恶不作,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二,是宋江的愚忠。

宋江出生正门,世世代代只求护国护民。但宋江误杀阎婆惜只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甚至闹到要劫法场的地步。宋江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是一心想招安,想完成夙愿。可是他低估了朝中的奸佞势力,把招安想的太单纯。高俅被生擒而未被处死,让林教头饮恨而亡。宋江的想法却是向朝廷示好。想提高招安的`筹码。招安真的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么?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世道唯利。

林冲之所以在狱中免去杀威棒,是给了狱吏银子;杨志犯下了错误,赠送了两件玉器;押解人员也是收了上面的金银而答应完成使命。这赤裸裸地反映的世风世道。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诟病,走后门,送礼,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尘沙阻足,枫叶遮眼,何时才能捧一瓢清泉回味它的滋味。

四,梁山好汉的归宿。

兄弟们一个个加入梁山,才使得梁山有了浩大的声势,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有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有马上乘骑,有百里穿杨。可是到最后,兄弟们的归宿是凄凉的,宋江,花荣,李喝毒酒而亡,鲁智深出家,有些人不愿做官而纷纷告别。当上官的兄弟又时常受到佞臣的刁难。

《水浒传》是史诗般的巨制,看江山如画,看俊杰屈伸。

篇6:观《水浒》有感(推荐)

自安徽卫视开播水浒以来,已有一月有余。每晚必准时收看,从来没有对哪一部古装剧如此痴迷。如今水浒已欣赏完毕,却留于我颇深感触。120回《水浒传》,不愧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所述时代故事,感人至深,其忠义之表述,令众家叹望。

自劫生辰纲起,至义聚水泊梁山,众好汉劫富济贫、锄恶扬善,树“替天行道”大旗,旗帜鲜明的表明了宋江等梁山众好汉的精神夙愿与理想。而后历经千险,终被朝廷招安,众好汉方祛除“强人”之名,被官方授权,得以为国家社稷,南征北战,马革裹尸。无奈,朝中奸佞当道,宋主昏庸无能,忠良惨遭谋害,众多英雄或隐退、或被暗杀。而肇事者,却稳居庙堂。如此结局,让我等观众如何不心痛,如何不为英雄之末路而惋惜。

水浒英雄中给我印象较深刻的还是很多的,这些好汉,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让我好生喜爱与佩服。

且来说说宋江,本为郓城县一小吏,为上级官吏所不屑,但却深受乡里爱戴,忠义知名,口碑极佳,传于江湖。当公孙道长来找他劫生辰纲时,虽知那生辰纲是贪官们搜刮的民脂民膏,不义之财。但身居官府,于忠当抓住公孙胜及晁盖等劫生辰纲之人。于义,既知是不义之财,被英雄好汉所劫,救济黎民,亦当支持,故而通风报信放了晁盖众人。我觉得此处是宋江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但思想上对于朝廷的忠 却一直没有发生方向性变化。当晁盖已居梁山之主,邀他上山时,他仍然坚持要去充军,个人觉得思想的确固执。可见其对

朝廷的“忠”。

后来居梁山之首时,无论是出于个人信仰或是为了梁山好汉的前途着想,投靠了朝廷。受朝廷招安,应该是属宋江的第二个转折,也是梁山众人的一个最大转折。南征方腊,梁山兄弟十死七八。作为兄弟们的头领,面对如此厄运,心中所承受的压力与矛盾想必无人可以理解。我相信,他绝对对招安产生后悔之意,毕竟当初多数兄弟还是不愿意被诏安的。损失如此之大,如何对得起兄弟。是为了个人报国之信仰或是为兄弟前途谋划而受诏安,结果却恰恰相反,虽然去了“贼寇”之名,但却失去了性命。虽然是为平霍乱,马革裹尸,但毕竟是生命,梁山英雄们不会不敬畏生命吧。宋江的第三个转折点,就是接受了皇帝的御赐毒酒。明知是毒酒,依然喝下了,我想那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吧,不过这个地方宋江有点犯傻或者说是干事不保险了。至少你接到御赐毒酒的时候,你会猜到两种情况。第一种,皇帝真不放心你,想让你死,故而赐酒。第二种,高俅、童贯、还有蔡京那三个鸟人曾今就假借皇帝之名来你,宋江也是知道的,为什么这个时候没有怀疑到这三个挫鸟会使坏。要是换做是我,肯定会想办法去把事情搞清楚,可以派人去找那个忠良太尉问问清楚。如果确定了,真是皇帝要让我死,出于忠,死也罢了。被那几个坏鸟给弄死,太不值得了。这一点,如果是现实中 应该不会发生,毕竟是宋江,干大事的头头,怎么会这么轻易就被害死。施耐庵定是出于时代背景考虑,才造此结局,以引起时人仇恶扬善。

最后这几回,着实让人感动。石秀被万箭穿心、武松断臂擒方腊、鲁智深闻潮信而圆寂(这节我比较郁闷,大师到底是怎么死的,难道是想死而死的,人真有“贞子的意识”吗),林冲暴病而亡,从头到尾,个人对林教头是非常喜欢的。做事谨慎,正义凛然。他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角色。妻子遭人羞辱,自己又遭人陷害,多次险些被杀,当于水泊梁山大败高俅时,终于有机会报仇,却被宋江阻止了,为了所谓的大义,忍辱负重。的确是忍辱负重,我想换成任何一个人,估计都会当场干死高俅那厮。最后却是暴病而死,估计是郁闷死的。杀不了高俅那鸟人,报不了仇,换成谁不郁闷。加之自己的兄弟鲁达之死对他的打击太大。想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像其他梁山兄弟,都没当过大官还想着做官光耀门楣。毕竟他曾今都做到京城的80万禁军头子了,这也算高级角色了,对仕途的追求已然不在。林冲的结局太悲惨了。无奈啊,我不是编剧,况且水浒早在几百年前就定了结局了。

还有李逵,这黑厮,很有意思的一个家伙,不过我对他的水浒生涯却充满同情。是个敢想敢做的正直汉子,不过可惜只是个莽汉,性格使然吧。他应该是剧中宋江最亲的一个兄弟了,虽然没有像吴用与宋江那般经常私底下那些多交流。在他眼里,宋江应该是他唯一的亲人。他的确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上了梁山,做了好汉,不忘孝顺母亲,下山来接,却不料遭遇大虫,吃去了其母性命。着实悲剧,悲剧。真不理解,施耐庵这里为什么这样安排。李逵要去接母亲来梁山享福,可以一笔带过,为何还安排这样一出故事。难道梁山的饭还不够他老

母亲吃嘛。又或者你想表达,梁山上能打虎的不止一个武松,还有李逵不成。说到这里,插一个人。就是那个也能打虎的大虎将李忠,虽然全局不见他打过虎。这个人一开始,觉得是个老实的落魄汉子,后来和那周通在那什么鸟山做大王后,感觉不是那么老实,人也不是很爽快,不过归根结底应该还算是个好人,最后也死在了“天堂”门口。李逵最后去宋江府上,陪宋江死的时候 真是感人,我很感动,是真的 狠感动。做兄弟做到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又一个角色悲剧了。说完李逵,我把他和武松,以及鲁智深做了比较。按照三人性格,我给他这样排序 李逵-武松-鲁智深。他们三个人性格上很像,但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三人都比较 莽,应该说是 狠 莽。但莽的程度不同,李逵最 莽,可以说是纯莽型的(莽性值高达95以上;武松 也是个莽汉,不过有一定程度理性,就是太低了点(莽性值也有70);而鲁大师,毕竟人家以前做过官,而且是县衙内的一个高级角色,虽然不认识字。内涵还是有点的,但是遮盖不住他的莽性,不过后来到二龙山做了山大王,管理学学的不错,多了许多内涵。故而属于低莽型,莽性值大概有30-40%,不过这也远远高于其他角色。

最后剧中结尾,军师吴用与小李广花荣。闻讯宋江之死,亦来相陪,感人至深。吴用从一开始就给我诸葛亮的感觉,他这个军师做的也很称职,对宋江的一路发展也是有极大功劳的。我曾假象,如果没有吴用,宋江的路走的不会太顺,甚至不会像既定的那样长,再退一步,说不定连梁山之主也做不了。吴用的追求,我认为就是想成为第

二个诸葛亮,留于青史。他给人的感觉很放心,遇事不慌不乱,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而且,我从剧中可以看出他对李逵也很不错,虽然李逵经常给他惹事。我猜想最后宋江和李逵的后事也是吴用给料理的。吴用对宋江,对他们的组织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毫无私心。花荣,给我的印象是,射的一手好箭,以及英俊的外表,尤其是他临阵开战时那眉头紧然的模样,很酷。不过最后与军师相约自缢陪宋江,着实有点不负责任了,既然已经有了妻子,怎可义气用事,撂出“妻子自有人照顾”这样不负责任的话。又或许是他对兄弟的情义,远远超出我所理解的范畴。

梁山聚义一百单八将,最后有几人存活。为了理想,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大。一直为之付出的所谓的理想,究竟又到底值不值得。一部水浒,给我的不光是精彩的一个月,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人生理想与追求理想过程的思考。

谨以此篇日志缅怀梁山众好汉

篇7:观水浒传有感

对于《水浒传》一书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部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的英雄传奇最早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至今为止人们对于它的作者还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大多数读过《水浒传》或从事《水浒传》研究的人们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书,“忠义”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久经历史的考验,多次被定为禁书而查封却依然广泛流传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梁山好汉们“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这些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施耐庵的《水浒传》。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忠义”二字贯穿了整个故事,而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

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历史上有许多人都对《水浒传》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有褒有贬,有删有续,但不管怎样这些言论都离不开“忠义”二字。

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义,《水浒传》的众多人物中谁更能体现“忠义”,却是人们在谈论《水浒传》时争论最多的地方。大多数人都说《水浒传》中最能体现“忠义”二字的就是宋江与李逵,但是我却认为这二人一个尽忠至愚、极义近伪,一个又愚忠愚义、全无主见,不能尽显忠义本色,反倒是在书中不为人所重视的花荣等人身上更能体现“忠义”之真意。

而要想研究梁山英雄好汉身上所体现出的忠义精神那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先说忠,忠的思想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多次谈及“忠”的思想,他认为忠大概有两层基本意思,一是与人忠,及人与人之间相处要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如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子路》)又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颜渊》)这里的“忠”即是指人与人相处时的那种相互尊重、相互制约克制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做到“忠”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才能达到“治”的状态。孔子认为忠的另一层含义是与君忠,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其实这第二层意思也是从第一层意思中引申而来,只不过它给忠加上了一个特定的对象——君,孔子认为君臣之间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制

约的关系。君王应信任臣子,而臣子也应向君王尽忠,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当然他认为这种忠也是有条件的,即“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 先进》)也就是说臣子要尽心侍奉君王,但是当君王犯错时也要尽力阻止,敢于直谏。也正是这种忠君的思想影响了此后的一代代世人,这种对于忠的理解甚至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忠于君,那他就算不上一个“忠”者,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不是什么忠义之书,而是晦盗之言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从忠的最基本意思与人忠来看,《水浒传》却又是一部处处彰显忠义的大书。《水浒传》中处处都有忠义,或如林冲夫妻之间忠贞相守的忠,或如花荣、李逵与宋江誓死相随的兄弟之忠,又或如燕青小乙受人之恩涌泉相报的主仆之忠。而在我看来,林冲夫妇相爱相守却不可得,实在太悲情,故不喜,李逵之于宋江只知一味服从,太过愚笨,故亦不可取,只有在燕青身上才真正体现了忠的内蕴。

燕青在书中出现的比较晚,直到61回《吴用智赚卢俊义》才首次亮相,到99回梁山英雄剿灭方腊之后就归隐江湖了,只存在了短短的38回,但就是在这短短的38回中,燕青出场的次数就达到了16次,其中更是有两回可以算作燕青的专作(注: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81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更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燕青的相貌身世,先是以“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年纪。三牙掩口细髯,十分腰细膀阔。戴一顶木瓜心攒顶头巾,穿一领银丝纱团领白衫,系一条蜘蛛斑红线压腰,着一双土黄皮油膀胛靴。脑后一对挨兽金环,护项一枚香罗手帕。腰间斜插名人扇,鬓畔常簪四季花。”写他体貌

风流,又用“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赞他多才多艺,给读者塑造了一个机巧、灵活、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的形象。虽然相比原著前半部分对于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描写稍显单薄,却也比同列三十六天罡的李俊、石秀、杨雄等人丰富得多了,由此可见作者对小乙哥的喜爱之情。

在燕青的身上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的忠的一面。首先,他懂得“受人之恩,涌泉相报”,对于从小收养教育他的卢员外心存感恩之心,时刻为主人着想。吴用为骗卢俊义上山,扮作算命先生,三言两语骗的卢员外“寸心如割,坐立不安”,燕青在察觉事情不对后立刻禀明主人加以劝阻,在员外不顾阻拦执意前行之时又主动要求护卫前去,可见其忠心。再有,卢府管家李固贪图卢府财产,又与卢妻李氏有染,想要暗害卢俊义,燕青在察觉到他们的图谋后不顾自身安危,于卢俊义回府的路上加以阻拦,告知缘由,岂料员外非但不信反倒说“莫不是你做出歹事来,今日倒来反说!我到家中问出虚实,必不和你干休!”即便如此,燕青仍旧“拜倒地下,拖住主人衣服”,再后来,卢俊义被下狱,燕青又不顾危险,“于城外叫化得半罐子饭与主人充饥,”而后燕青又杀酷吏,劫囚救主,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着燕青的“忠”之品德。

但是,燕青的忠并不是一味的顺从,不是愚忠,他忠得有理有节,是一种理性的忠,这一点在原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在梁山好汉接受

招安,并受朝廷之命平定王庆的时候,卢俊义受命攻打西京,遭遇敌军大将杜?,卢俊义不顾燕青的一再劝阻,执意亲临阵前,燕青见劝阻不成也没有盲目顺从,而是向卢俊义请兵五百步兵,与平泉上砍伐树木,搭制浮桥,最终使卢俊义得以在兵败后保全身家性命。如果卢俊义当时听从了燕青的建议或者燕青最终盲目听从于卢俊义,恐怕这玉麒麟就要战死沙场了。此外,在平定方腊之后,梁山众好汉被所谓的“荣华富贵”迷花了眼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清醒,毅然决定退隐江湖,并且还以韩信、彭越、英布等古之名臣的例子劝卢俊义与他一起退隐,因此我以为,与李逵之于宋江的一味服从的“忠”相比,燕青这种敢于在君主得意忘形之时及时加以劝谏的行为才更符合忠的内蕴。再看燕青归隐的归宿,“卢俊义道:‘你辞我,待要那里去?’燕青道:‘也只在主公前后。’”即使隐退,也要守在主公前后,可见其忠之本性。

忠义忠义,说完了忠,咱们再来说说义。“义”本意是礼仪,祭祀之礼,《说文解字》中有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周礼》又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因此,“义”最早指的是有关于国之大事的处理规范。再后来,人们又对“义”的含义加以丰富,《论语》云:“君子义以为上。”将其视为人与人相处时所应遵守的一种合情合理的规范,认为合理的、正义的便是义,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更是提出“舍生取义”的为人准则。在不断地引申过程中,“义”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人一生所要捍卫的一种崇高的价值和庄严的境界。这一道德准则又有几点基本的要求:第一,重义轻利,即要强

调精神需求,轻视物质利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孟子在答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梁惠王上》)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应重义而轻利:第二,要求尊重他人,敬贤尊长。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 尽心上》)又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离娄上》)要求“义”者要尊贤敬长,此后出现的“结义兄弟”的“义”也就是主要指这种“义”;第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不做不义之事。孟子曰:“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所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 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无受尔汝之实, 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下》)孟子这段话阐明了做一个“义”士的两点要求:一是不取不义之财,二是维护自身人格尊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义”也就有了诸如孝义、忠义、情义等不同的分属。《水浒传》讲的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不分男女拜兄弟的传奇故事,因此整部书充满了一股兄弟义气,“义”字也成为了全书的一大中心。在原著之中,以“义”字为标目的就达12回之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义”的理念在其中得到了极大彰显。

梁山一百多位英雄好汉都可谓是极义之士,而其中我认为最能体现“义”之精髓的应数“小李广”花荣将军。如果非要从原著所着笔墨来看,花荣似乎露脸的次数算不上多,他虽然名列天罡星第九位,却顶多与列于天罡星末列的李俊等人差不太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却给许多看过《水浒传》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原著中首次提到花荣是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官府通缉时提到有三处可投奔之处,其中一处便是这“小李广”花荣之处,既然能让逃亡中的宋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给他的人,虽然未见其人,但花荣的人品却已经毋庸置疑。再看二人真正见面后的情形,虽然已有五六年未曾见面,但是花荣与宋江之间却并未有所生疏,“纳头四拜”,即使是知道宋江是因为杀人而招朝廷通缉仍旧不顾丢官罢职的危险收留宋江,而且还叫家人出来同拜宋江,且与妻子妹妹“朝暮臻臻至至,献酒共食,服侍宋江。”后来更是为了救宋江大闹清风寨,要知道这样一位将门之后、良将之才,最后却落得个造反之名,为了结拜的义兄,他背弃了对朝廷的忠,抛开了对祖宗的孝,由此可见其性格中重情重义的一面,这也正对应了上面说到的“义”的第一项基本准则——重义轻利,同时也是第二条尊贤敬长的体现。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花荣也只是个讲究兄弟义气的豪侠好汉,但是我们从他与宋江初见面时关于清风寨正知寨刘高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刘高、高俅、蔡京之流的贪腐与残暴的不满,既然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满,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推断他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也就是说花荣是一个心怀百姓,感百姓之疾苦,胸中有正气的好官,此可谓其性格中的仁义。这又正好与“义”之准则的第三条——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相吻合的。最后,我们再看花荣的人生经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极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在落草梁山之后,他仍然坚持自己 的准则,只杀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恶徒,而不是像其他人(如李逵之流)一样滥杀无辜。其次,在梁山一百零八将排定位次后,梁山又选出了五虎将、八骠骑等大小官职,按理说不管是武艺还是人品花荣都不逊色与双枪将董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董平这样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位列五虎将之列,而花荣却只能屈居八骠骑之首,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正是因为花荣对于梁山起义事业的忠诚--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的“大义”,维护起义军集团内部的稳定,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保全大局。最后,他又为成全兄弟之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义”毅然赴死,所以我说他是《水浒传》中最能彰显“义”之精髓的人物,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义”的化身。

一部《水浒传》,说尽忠和义。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的忠与义精神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是,社会上也有一部分人对《水浒传》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水浒传》的“忠义”是这样的:宋江等人喊几句忠于朝廷,就一摇身由匪变官,梁山好汉为了一个“义”字杀人放火。这是基于对于“忠义”的这种认识,再他们眼里“忠”再也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而是成了在公众场合高喊的口号,多少口口声声喊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所谓的“清官”、“好官”纷纷因为贪污受贿、腐败渎职而落马,“义”也没有了不取不义之财、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意蕴,只剩下了充满江湖匪气所谓的“兄弟义气”、“为了兄弟两肋插刀”,甚至有“为了钱财插兄弟两刀”的现象出现。这大概就是是为什么会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

水浒”这种说法的出现的原因吧。

篇8:从《水浒传》看宋江的忠义观

一、上山前刀笔小吏的生涯

在上山的第一阶段中,忠孝是宋江性格上的主导方面。“义”也在潜滋暗长地发展。《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一出场,即有一段较全面的介绍,可以看作他一切行动的根据。应该说,他的矛盾性格在上山前就已经形成:他一方面“济人贫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好结交江湖好汉、同情起义,因而有“及时雨”“呼保义”的美名,这是他“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深深奉行儒家的忠孝之道,谨守封建王朝的法度。“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是他“忠”的写照。虽然只是一名小“押司”,整日忙于替人写写画画,人微言轻、仰人鼻息且不说,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累及族人。但是他仍忠于职守、安于本分。

在这一时期“忠、孝、义”的关系非常鲜明,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就使他抛下众弟兄,飞也似的奔丧回家,说明他义服从于孝;曾几何时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到县衙为吏,致力于为公家办事,说明他孝服从于忠;在刺配江州的路上,他绕着梁山泊走避免被梁山英雄们解救上山。刘唐要杀两个公人,他极力劝阻说:“要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邀他上山,他却认为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这是他“义”服从于“忠孝”的明证。他担着血海似的干系私放晁盖,只是因为他与晁盖是生死之交、结义兄弟,但在理智上又觉得这是一种“于法度上却是饶不得灭九族的勾当”。可见,从宋江一出场,其思想性格中的“忠”和“义”的矛盾就已初露端倪:行是“义”想是“忠”。此后一生遭际,无非是这一矛盾的演绎。

二、在山上做义军领袖的经历

在宋江人生发展第二阶段,“义”暂时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忠”退居次要方面却又时时可见。宋江思想性格中的矛盾冲突萌芽于私放晁盖,发展于浔阳楼题反诗,高潮于上山之后。如果说他在私放晁盖时还未能充分意识到对封建秩序的反叛,吟反诗也只是酒醉之后朦胧意识的反映,那么在死里逃生之后,所能做的唯一符合逻辑的选择,就只能是揭起“义”的大旗与封建秩序公开地分庭抗礼了。宋江思想性格中忠义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倾斜,此时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对立成了主导方面。尽管如此,沉淀在思想深处的“忠”的观念并未消逝,而是时隐时现地制约着“义”的行为及其发展方向。

在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英雄们之所以投奔梁山而不是别的什么山,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宋江的义气所感召。在义军的几位领导人中,唯有宋江最具有人格魅力。这一阶段宋江的“义”,主要表现为对众弟兄关怀备至、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态度。随着斗争的发展,他的认识逐渐提高,能够把贪官暴力和善良百姓严格区分开,不再有早期的洗荡村庄的流寇意识。每次出兵,所过州县,秋毫无犯;每次攻下城池后,立即出榜安民并分出官府库一部分于百姓;如果城中失火,则立即帮助灭火,计点百姓被火烧之家,发放粮食救济。这些措施非常及时并有效获得了人民的拥戴。这些都是“义”的具体表现。

在第一百七十回,梁山伯英雄排座次,是“义”的顶峰,也是“忠”的回归。在宋江看来,排座次之后,个人的仇也报了,弟兄们的难也除了,仗义行侠的大功告成了。菊花会上宋江做的《满江红》和浔阳楼上的反诗遥相呼应,那是宋江为了践行忠孝,受着发配之苦,潜意识里向往“义”,此时觉得“义”已至顶峰,心里又向往“忠”了。为了尽早实现招安,他竟然以东京观灯之名私走皇帝外侍李诗诗的后门,希望通过枕头边的关节,乞求皇帝开恩免罪。以后的大小战役只是为招安创造条件、凑足资本罢了。就这样,宋江由于对统治阶级的险恶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为自己日后的灭亡种下了祸根,这正是忠义观的局限。

三、下山后到破辽平寇归来

在第三阶段中,宋江做忠臣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俨然成了民族英雄,但代价是牺牲了“义”。“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反映了他“义”服从于“忠”的无奈。因为此时的宋江已不再是义军领袖,而是王师的统帅和先锋,既不能以“及时雨”的招牌来吸引好汉,更不能以“替天行道”的旗帜号召民众,而是代之以“保境安民”的使命来统帅他的十万军队。王师浩大,锐不可当,屡战屡胜,辽国君臣眼看招架不住,派人诱降,许之以高官厚禄晓之以利害,连吴用也动心了,有归降之意,可宋江不为所动,将计就计,大败敌国,一个忠臣和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衣锦还乡到死于楚州任上

宋江在平寇后没有选择功成身退,而是继续奉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忠义精神,尽管在我们看来不无遗憾,但这比较符合宋江思想性格发展逻辑。衣锦还乡之后,他将皇帝的赏赐尽数散发给贫民,“及时雨”的形象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把楚州治理得兴旺发达,可谓政绩斐然,忠义的理想似乎已经实现。然而奸臣们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他临死前毒死了李逵,消除了反叛的隐患,尽忠到底,又托梦吴用、花荣前来楚州,实现了“只愿兄弟同生死,世世相逢”的誓言,实现了他个人“忠”和“义”的最终结合。

可见,“忠”和“义”的矛盾在宋江的身上始终没有解决,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两者交织,互为消长。因此,与其把宋江作为义军领袖来评价,还不如把他作为宋王朝的忠臣来研究。他的义军领袖生涯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的一段小插曲,最终仍是要做忠臣的。宋江尽忠报国不仅仅是为了功赏,他想以忠义的美名流芳百世。他对吴用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留名。”这才是真实的宋江,是其内心的真情流露和抒发。当儒家积极用世的学说不足以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时,道家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哲学思想本可以成为宋江的归宿。但是,从宋江的性格和他的思想发展来观察,他没有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的道路。他认为不为朝廷所用是不忠的表现,在经历了那么多艰难的道路后,好不容易才走上他认为的“正轨”,尽管已隐隐约约感到前途未卜,但他只有尽忠到底,死而后已一条道路可选了。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 只不过他并未察觉。

摘要:小说《水浒传》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遭遇, 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宋江的活动贯串《水浒传》全书, 正确评价宋江, 关系到正确评价《水浒传》。本文以忠义为线索, 分析宋江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展现的性格特征。

上一篇:抵押担保合同(第三人提供房地产抵押专用)下一篇:夜问的高中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