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是灵丹妙药还是又一个忽悠?

2024-04-19

敏捷,是灵丹妙药还是又一个忽悠?(精选4篇)

篇1:敏捷,是灵丹妙药还是又一个忽悠?

敏捷开发和敏捷测试这两年自从从国外引进后,在国内很火,很多人都在谈论,无论是项目延期,失败,质量低下等等,你总能听到分析的原因是:“看看,你没有敏捷了吧”。所以一下子敏捷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很多项目组公司开始学习敏捷,采用敏捷,转向敏捷。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尝试过后发现以前的问题并没有被敏捷所解决掉,反而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于是也有人就得出结论:敏捷又是一个大忽悠。读了很多网上关于敏捷的辩论,我想起一个故事:

话说清朝的时候慈禧太后听说西方国家有个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它坐在舒服跑的很快。于是就叫人买了一辆回来。但是用的时候没有人会开,于是不得不把汽车用几根柱子绑起来做成了轿子,让几个人抬着。因为汽车太沉,几个轿夫步履蹒跚,走不了几步就得歇歇。结果以前半个时辰的路走了好几个时辰。而且到了后因为门很窄,汽车做的轿子过不去,她也不得不老远就下来自己走一段。慈禧太后很不高兴就得出结论:

汽车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

没有轿子走的快。

很多地方汽车都不适用。

汽车是个大忽悠的东西,根本不管用。

那么我们现在对敏捷的认识是不是和慈禧对汽车的认识类似呢?是因为我们不会用敏捷呢,还是因为敏捷就是个忽悠?

在国外通常一个概念出来之前已经有很多年的实践积累,然后为了大家交流方便或者提高普及度给其一个名字。所以是先有实践,再有概念。但是在国内正好相反,我们先把国外“先进“的概念引进来了而把产生概念的多年实践忽略掉了。但是概念又太虚不能当饭吃,最终还是需要具体东西和具体做法。所以不得不根据概念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做法来。这些做法听起来不错,非常符合概念,但是在项目中一使用就不灵了,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一大堆。最终得出汽车是个大忽悠的结论。

敏捷和云计算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很人为了敏捷,文档不要了,计划不要了,测试用例也不要了,认为几个人站在走廊里沟通沟通就把一切都搞定了,因为敏捷了嘛。但是问题并没有因为“敏捷“了而被解决掉,于是乎得出敏捷是个忽悠的结论。云计算也一样,很多人认为云计算就是数据中心,所以大家大兴土木建立数据中心。但是建完数据中心以后呢?没啥用处呀。那大家都在吹捧云计算,不就是个大忽悠吗。 殊不知,人家是因为业务需要很多年了已有数据中心,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使用率,开始对公众开放资源,所以才有了云计算。

先有概念再造实践的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不仅解决不了现有问题,而且带来新的问题。敏捷是个好东西,在特定情况下。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它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它是如何解决的。而不要在乎它叫什么名字或则防止生搬硬套。还有越是先进的东西对人和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比如飞机再好,没有飞行员或则没有机场也没有用。高铁跑的越快对铁道的要求越高。

软件测试也是一样,做质量控制不是为了赶时髦。如果你的项目只做3个月就彻底结束了,而且就3-5个人,不会有人离开也不会有人进来,也不需要和其它任何项目打交道,或则你的产品在早期实验阶段,你可以不要文档,不要计划,不要记录bug,完全靠口头交流。否则的话:

不能没有文档: 但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文档,避免过于详细的文档,使用易于更新和维护的动态文档。

不能没有计划: 距离现在越远计划越模糊,但是距离现在越近计划越详细。

不能没有纪律:

与其在琢磨如何敏捷测试,不如一步一步把自动化做好,把持续集成做起来,创建更多的测试工具以提高测试效率,把质量反馈系统做起来,把dev提交代码前的质量检查做起来,把在产品中测试做起来, 把测试工程师的素质提高上去,。。。。

等到这些都建立起来了后,你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敏捷了。

篇2:敏捷,是灵丹妙药还是又一个忽悠?

而记者调查却发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正为此事不堪其扰, 他们只为两款节油器做过检测, 并且在极端实验条件下油耗相差只能达到5%左右, 30%的节油率从何而来?专家表示, 市面上各种汽车节油产品基本都无效果。

同济只检测过两款节油器

“一箱油多跑100公里, 节油率达9%—22%……”这些数据都源自金迈驰汽车节油器的广告宣传。另一个同样“一箱油多跑100公里”的卡康尼节油器的官网, 也搞得有声有色:“节省燃油5%—30%, 减少尾气排放30%……”同样蛊惑人心的还有达普利、助我行等等品牌。

这几款插在点烟器上工作的汽车稳压节油器都声称自己具有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检测报告。

果真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为这些节油器背书吗?

“这个事情已经弄得我们不堪其扰了, 我们还在汽车学院的网站上都登了一个公告, 说明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 他们这些人怎么会这么吹牛, 我们现在一律都不做这种检测了。”接到记者的电话时,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实验室主任周毅一阵抱怨。

周毅告诉记者:“我们只测试过两款节油器, 2008年是上海劢晟的Konisonic节油器, 2010年是厦门卡尔康尼的稳压节油器。这两款节油器都是先在新车上做, 没有效果, 找了一台老旧的桑塔纳2000, 也做不出效果, 即使不断的加速减速跑了十个循环, 才做出两次百公里耗油相差大约是百分之五点几。但在实际道路行驶时, 不可能像检测时那样不断地加速减速。”

浮夸的节油率神话

“一般我们不去判断它节不节油, 但第一次我们工作人员没经验, 就给他写了个相差百分之五点几。结果他们就出去宣传说同济大学说能节油, 这搞得我们很尴尬。”周毅很无奈, “第二次做检测, 我们就比较谨慎, 做检测的是一辆连欧3标准都达不到的旧车。我索性把所有排放数值都写在检测报告上。”

记者从同济大学获得关于厦门卡尔康尼公司稳压节油器的检测报告, 报告里各项排放的数值都是“不合格”。实验结论为“HC, CO和Nox均超过规定标准值。未达到欧3标准。”

一台尾气排放只能达到欧2标准的老旧桑塔纳, 在不断的加速减速这种极端情况下, 百公里油耗相差5%左右。在节油器的宣传中却声称最高能达到30%。

篇3:敏捷,是灵丹妙药还是又一个忽悠?

已经快70岁的杰·亚伯拉罕颔首聆听,然后迅速地、逻辑缜密地回答。那些显得有些疯狂的“粉丝”们有的甚至是坐了好几个小时的飞机专程赶过来的。他们花费了3万元人民币,虽然他们大多是公司的董事、总裁、总经理级别的人物,可是3万元的听课费还是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所以在他们看来,多提出一些问题并能够得到答案算是赚了。

可课后提问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杰·亚伯拉罕寸步难行。而坐在隔壁会议厅里等待了快一个小时的记者们早已经不耐烦了,那里是杰·亚伯拉罕与媒体记者见面的地方。

关于杰·亚伯拉罕的新闻实在是太多了,有些听上去会让人觉得不无夸张。“过去30年,他帮助450个行业的12000多家公司赚大钱,累计为企业创造的额外纯利润超过70亿美元,相当于560亿元人民币。他是《财富》、《福布斯》排行榜评选的美国最伟大的五位商业决策教练之一。世界著名的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运用杰·亚伯拉罕的行销策略,一年之内成为畅销书作者、亿万富翁。联邦快递创办人麦克尔·巴斯说:杰·亚伯拉罕教给我们行销技巧和策略,好学、好用、好赚,三辈子也用不完。”颇为煽情的言辞随处可见,杰·亚伯拉罕给人一种可以信赖、温暖、如有神助的感觉。杰·亚伯拉罕被称为“世界第一行销管理大师,全球最昂贵身价的行销之神”。

当杰·亚伯拉罕终于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记者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一些浑水摸鱼企图混进来继续聆听大师布道的人被保安拦在了门外。

杰·亚伯拉罕的声音很有穿透力,不大,但是清晰可闻,微微带着的一点磁性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催眠一般。面对记者,他大谈特谈营销、行销与推销的区别,谈他三天来分成四节课授课的核心内容。他谈起了如何利用别人的资源,他所总结的500种增加销售收入的方法,以及100种能找到新客户的线索。

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想过把自己30年来的实践经验整理成理论,像科特勒、里斯等营销大师所做的那样,杰·亚伯拉罕的脸上很认真地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他说:“现在营销理论太多了,中国企业需要更实在的指导。”

有《新营销》记者提问:“尊敬的杰·亚伯拉罕先生,您所说的那么多神话般的、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故事都是真的吗?有没有您救不活的企业?”杰·亚伯拉罕想了想说:“有。”不过他马上又补充了一句:“那一般是企业不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或者它本身就太烂了。”

道可道,非常道

2007年8月31日~9月2日,大中华深圳喜来登酒店,为期三天的“亿万美元行销周末研习会”在这里举行,这是杰·亚伯拉罕及其团队首次来到中国。

据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杰·亚伯拉罕涉足450个行业,做过12000家企业的行销顾问,通过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企业客户获取的利润平均增长了10倍,其中7%的企业客户利润增长了100倍,而他自己每年的咨询收入也高达1亿美元。

“我要为你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帮你赚钱,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让你的生意成长超过你的预期,甚至超过你的想象。我会指导你去认识那些隐藏在你的身边但你没有看到的商业关系资源,并让你立刻从中取得巨大的收入和成功。”杰·亚伯拉罕煽情地对他的学员说。

在杰·亚伯拉罕看来,现代商业社会中,每个人的周围都充满着数不清的成功机会,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让你的收入、权力、影响力倍增。而问题是,恰恰很多人对这些珍贵的资源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身为一个企业家或专业人士,绝对可以通过提升现有的管理水平来增加业务,而他举办的“亿万美元行销周末研习会”恰恰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家或专业人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并最终取得成功。

据说,因宣讲成功学而在国内企业界、培训界声名很盛的陈安之,是受到了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的点拨。而世界著名的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正是运用了杰·亚伯拉罕的行销策略在一年之内成为畅销书作者、亿万富翁的。对此安东尼·罗宾曾说出自己的感受:“大概在7年前我遇见了杰·亚伯拉罕。那时我听说他的名字有好多年了,我想,这个人太神了,不可能这么不可思议。关于这个人,我听到的都是‘超级市场营销专家’等一类的奉承话,当时觉得好像有点儿过于吹嘘了。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当我遇到杰,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教了我好多东西……”

诸如此类的故事让杰·亚伯拉罕看起来更像一个布道者,他的使命就是扫清人们意识中以及行销过程中的盲区,帮助人们迅速成功。

杰·亚伯拉罕将三天课程简洁地浓缩成几条金科玉律。比如,你要学会利用别人的资源;平庸与杰出企业的差异就是营销和企业战略上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说,营销和创新是企业成长的资本,而其余都是费用;企业真正要获得成长,无非是通过三种方式,而且只能通过这三种方式:客户数量的增加,购买金额的增加,购买频率的提高。可是大多数企业都把目光放在了新客户的发展上,实际上,发展新客户比继续挖掘老客户所产生的费用要高得多。

企业的优化和创新很重要,即使没有新的利润来源,但是通过优化,企业也可以获得快速成长。而创新在杰·亚伯拉罕看来也是非常简单,他说通过启发思维来改变原有的做法,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将流程化繁为简,使其便于实施和理解,等等。

国内营销界、企业界目前正面临一个变化:“广告疲软,公关制胜。”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消费者消费观念更新、广告的影响力和营销动力趋弱的情况下,公关凭借其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洞察入微,以及在传播方式上的精准巧妙,为企业所推崇。美国营销大师阿·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在国内一度成为畅销书,由此可见,公关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谈到公关、口碑营销等话题时,杰·亚伯拉罕说,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借助于这些工具,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方法显得随意而缺乏体系。他说,通过考察460个行业,他发现其实老客户在向新客户做推荐时,口碑产生的方法就多达93种。

名可名,非常名

杰·亚伯拉罕显然不愿意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学员纠缠到营销理论的繁杂之中,他更愿意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去指导、剖析,即使这样会导致他的营销体系显得支离破碎。对事件、案例的简单梳理归纳,让杰·亚伯拉罕所有的指导性意见看起来都像前些年流行过的那本销售“圣经”。

不过,不同的是杰·亚伯拉罕说自己天才的营销体系是将不同的内容建立起联系。他打比方说,这就像发明了冰淇淋以后,大约又过了1000年才有人发明了冰淇淋蛋卷;18世纪后期人们发明了冲水马桶,可是直到19世纪后期才有人发明了卷纸;将面包和肉放在一起发明三明治,更是在面包和肉出现很久之后的事情。

杰·亚伯拉罕列出了成功企业家应该遵循的21条重要原则,包括:不要妨碍客户购买你的产品,要给客户难以拒绝的优惠,要给自己的产品提出一个“独特卖点”并从中获益,搜寻和利用你所有的隐匿资产,将一次性客户转变为终生购买者,等等。杰·亚伯拉罕解释说:“这些原则不是什么理论框框,它们是久经考验和在大范围内得以验证的实践技巧,小到夫妻店,大到超级企业,都可以成功应用这些技巧。”

不过,很显然,杰·亚伯拉罕谈到的营销其实是推销。“营销就是通过教育迫使目标观众或听众赏识你的产品、服务,或公司给他们提供的优势、利益、收效和保护能力。”杰·亚伯拉罕这样定义营销。

关于市场营销和推销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厘定得比较清楚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市场营销的目标是使推销成为多余。”

但是,到目前为止,推销依然并不多余,杰·亚伯拉罕说出的浅显道理依然有用。像一个伟大的推销员一样,杰·亚伯拉罕卖力地“推销”自己的理论。为期三天的“亿万美元行销周末研习会”,老人杰·亚伯拉罕一刻也没有坐下,他用富有穿透力并带有一点磁性的声音宣扬着30年来他体悟、思考的成果。

虽说依然有人对杰·亚伯拉罕那些稍嫌夸张、推销员式的话语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煽动性的辞藻最多只能帮助那些充满忧虑感的企业领导者坚定信念。但是也有许多人深深陶醉于那种财富通道被打通后的欣喜中。

承办杰·亚伯拉罕中国之行的深圳道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郑飞虹女士说:“就像杰·亚伯拉罕的朋友和同事W·爱德华·德明曾引领日本产业质量控制系统水准的提高一样,杰·亚伯拉罕将引导中国行销界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篇4:又一个被“假离婚”忽悠的女人

2011年,为了调控和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包括“国十条”在内的数套楼市调控政策,之后又颁布了“限购令”,在全国40多个城市试点,以限购方式进行楼市调控。政策颁布至今,房子已经绑架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婚姻。

沈虹作为一名对房产着迷的女性,就被“二套房”狠狠忽悠了一下,知道了什么叫“房不胜防”。

为买二套房煞费苦心

老家安徽的沈虹,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一家单位做财会。她和同为安徽老乡的先生邓亮是大学同学。当年,邓亮迷恋沈虹的细腰,沈虹欣赏邓亮的进取心,两人相识不久感情就火速升温。毕业工作几年后,两人领了结婚证,并在双方父母资助下在上海购买了婚房。看着房本上登记的“沈虹”“邓亮”两个名字,他们觉得,自己的校园爱情总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沈虹和一般的“月光族”女孩不同,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化妆品向来支持国货,没有出国旅游计划,更不会买什么奢侈品。结婚后的她更像个小财迷,发了工资从不乱花,一分一厘悉数存起来。“现在的房子太小了,我们得尽早换套大的。”沈虹总是这么说。她人生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买二套房。

在沈虹的高压调教下,从事销售工作的邓亮就像一头牛,天天埋头跑业务,每年拿提成也赚了不少钱。2009年,邓亮得到了一个晋升机会,公司准备提拔他当销售经理,但工作地点在北京。考虑到离家太远,邓亮打算放弃,可沈虹听说后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天天给邓亮洗脑:“老公,你说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吗?你在北京辛苦两三年,以后我们就少奋斗十来年呐!”

邓亮禁不住老婆天天吹枕边风,只好去了北京,就这样,夫妻俩开始了长期分居的生活。在沈虹看来,异地之苦相较翻了好几番的收入完全不值一提。为了节省开支,她甚至不准邓亮经常回家。“多见几面又不能当饭吃,每月省下的交通费还可以买几块瓷砖。”

2009年底,沈虹和邓亮的儿子邓天天出生了。随着孩子的降生,沈虹又开始为学区房操起心来。当家里的存款终于够付学区房的首付时,正赶上上海2011年版房产限购政策出台。政策规定:非本市户籍的居民家庭,已经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不能再买房。沈虹一看就蒙了,他们正是已经拥有一套住房的非上海市户籍居民。依照政策规定,他们的首套房购买不足5年,卖了首套房来换二套房的话要全额征收营业税,而且买二套房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这样一来从前的努力全白费了!沈虹急了,到处打听有没有规避的好办法。

为结新欢设下陷阱

在沈虹的禁止下,邓亮已经有大半年没回过家了。一门心思攒钱买房,沈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长期分居,加上沈虹总对邓亮呼来喝去,还限制他回家的次数,邓亮一个人漂泊在外感受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邓亮觉得沈虹早已不顾及夫妻感情和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正常需要,对此,他厌倦至极,就和在北京认识的女客户发生了婚外情。

就在邓亮和新欢如胶似漆,为如何摆脱沈虹而发愁的时候,沈虹自己把“高招”送上了门。

这天,沈虹为买学区房的事把邓亮召回了家。邓亮一进门沈虹就开始唠叨:“儿子已经两岁了,小区很多妈妈都买好了学区房,越晚买越贵。可是最近这限购政策闹的,买二套房得多付几十万。我天天都为这事发愁,你说怎么办?”

邓亮一面低头吃饭,一面理了理头绪,少顷,故作关心地说:“别着急,总有办法。我听说在北京,很多人都办假离婚,把原来的房产约定给一方,这样另一方就可以以首套房的名义买房了。”“还是北京人聪明啊,这样就可以省很多钱了。”想到自己和邓亮从大学时代就开始谈恋爱,而且邓亮向来对自己言听计从,从没有过背叛迹象,又想到买了房子就能立马复婚,“房迷心窍”的沈虹当即同意了邓亮的提议。

就这样,儿子和房子都归了邓亮,沈虹做着二套房的美梦净身出户了。“如获新生”的她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天看房。有时看到中意的房子,她也打电话问邓亮的意见,但邓亮要么说忙要么不接。再后来,她连续几个礼拜都没有邓亮的消息,终于开始隐隐地担忧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几个月后,各种关于邓亮“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风言风语就传到了沈虹耳朵里。沈虹起初不信,但联想到丈夫近期的异常表现,也无法淡定了。为了一探究竟,沈虹悄悄来到北京,潜入邓亮租住的小区—她看到自己的“丈夫”竟然挽着一个年轻漂亮的陌生女人从小区门口有说有笑地走了进来。沈虹一时觉得大脑充血、头晕目眩,镇定几秒钟后,她跑上前去质问邓亮,谁知邓亮竟冷笑着问:“我们不是已经离婚了吗?”沈虹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为夺财产对峙法庭

沈虹万万没有想到,假离婚竟然变成了真离婚。如今自己净身出户,该向谁求助?单位同事听说后都很同情沈虹,有人建议道:“这明摆着是欺诈,去告他!让他倾家荡产。”伤心的沈虹好像看到了一线生机,于是打算向法院起诉,把房子要回来。

第二天,沈虹就拿着离婚协议去了法院。立案庭的法官扫了一眼就把材料退给了沈虹:“你们婚都离了,你自己也签过字的,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说欺诈,证据呢?”沈虹听了,急得捶胸顿足,差点昏厥。

想到自己的委屈,沈虹守在立案窗口不肯离开,梨花带雨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跟立案庭工作人员说了一通,坚持要求立案。工作人员细听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于是指导沈虹写了一份要求撤销离婚协议的起诉状,又让她补上离婚证等材料,为她办理了立案手续。沈虹终于走出了维权的第一步,但是后面的庭审依然前途未卜。

想到立案庭工作人员说她没有证据,沈虹又悄悄跑到北京,跟踪邓亮并拍下了邓亮与第三者的合影,开庭时作为证据提交给了法院。但举证质证时,被告邓亮的律师称“照片与本案没有关联性,且真实性亦不认可”。法院最终没有采纳沈虹偷拍的照片。当法官再次询问沈虹有没有被告欺诈、胁迫的证据时,沈虹只得摇了摇头。

判决当天,沈虹知道自己胜诉的可能性不大,几乎是哭着向审判长求情:“法官,我们当初真的说好了是假离婚的,不然我怎么会把财产都给他呢!”但是审判长依然依法宣判:“鉴于订立离婚协议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听到这里,沈虹当庭大哭。她没想到,自己省吃俭用、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以“假离婚”来换取梦寐以求的“华屋”,最后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律师答疑

1.为了规避有关政策的假离婚是否无效?

有效。婚姻登记机关对双方的离婚意愿、出具的证件和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只要经询问确属自愿离婚,且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达成一致意见的,就应当给予登记并办理离婚手续。本案中邓亮与沈虹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从法律效力上来说就是真离婚。离婚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影响离婚效力的。

2.本案中的离婚协议是否可以撤销?

不能。离婚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并是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或者意见根据。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经审理后,如果没有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将依法驳回诉讼请求。

3.对于准备假离婚的人群,有什么建议?

假离婚充满情感及法律风险,切勿贪图一时便宜,自作聪明,草率离婚。

事实上,所谓假离婚只是民间说法,一般而言,只要双方履行了法定的离婚手续或通过法院判决解除了婚姻关系,就是法律意义上的离婚,不存在真假之说。也正因为有了离婚证或法院的离婚判决,原为夫妻关系的两人往往面临着情感和法律的双重风险。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教师述职报告下一篇:六年级品社第一单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