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资料

2024-04-25

安全生产法资料(通用6篇)

篇1:安全生产法资料

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将于201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于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坚持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建立健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加强基层执法力量、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追究,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次《安全生产法》修改重点突出了以下内容:

(一)完善了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新安法第三条完善了安全生产总的指导方针,增加了综合治理,即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对长期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主体任务和实现途径;

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即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安全生产职责。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是根本,职工参与是基础,政府监管是关键,行业自律是发展方向,社会监督是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保障。

(二)完善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配备标准和工作职责

一是明确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将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的从业人员下限由300人调整为100人。

二是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的七项职责,主要包括组织或者参与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等。

三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

(三)增加了安全生产规划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的规定

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教训是,安全生产规划与城乡规划不衔接,导致问题突出,留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新安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同时明确,安全生产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目的是通过安全生产规划,明确安全生产长远目标、工作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把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融合,推动政府和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四)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规定 保证安全经费投入,是生产经营活动安全进行,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新安法将其上升为法律规定。新安法第二十条规定: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建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维护企业、职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举措。

(五)增加了有关部门制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的规定

新安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制定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这一规定对提高事故隐患处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六)完善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职责和劳动者权利义务的规定

一是增加劳务派遣教育培训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二是增加劳务派遣人员的权利义务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义务。新安法明确了劳务派遣人员与本单位从业人员具有相同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与《劳动合同法》相衔接。同时,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双方都有教育培训的责任,各有侧重。

(七)完善了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

新安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完善了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的规定: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使用前,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建设单位对验收结果负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核查。一是加强了对金属冶炼建设项目的监管,保证安全设施的质量;二是按照减少、取消行政审批的要求,取消验收审批环节,强化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八)完善了安全生产工艺设备淘汰目录的规定

新安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具体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具体目录,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予以淘汰。与原安法相比,新安法增加了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确定淘汰目录的规定,增强了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通过制定发布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目录的形式,及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提高工艺、设备的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

(九)完善了对危险物品查封扣押的规定 新安法第六十二条明确了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时可行使的职权,其中包括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权,即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以及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物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对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物品的作业场所予以查封,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权力。此项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原安法中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避免因对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物品处置不当引发事故。

(十)完善了危险作业安全管理的规定

深刻吸取2013年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6·2‛火灾爆炸事故教训,加强危险作业管理。新安法第四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这一规定,授权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确定危险作业的新类型,强化现场管理,落实防范措施。

(十一)完善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租赁规定

由于有些生产经营单位以包代管,以租代管,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问题不负责任,导致事故隐患大量存在,甚至发生安全事故。新安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发包或者出租给其他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督促整改。依照这一规定,安全管理责任仍由发包、出租方承担,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发包、租赁的责任,有利于生产经营单位对建设项目、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十二)完善了矿山井下、海上石油开采设备安全管理规定

新安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这一规定,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在本法中予以明确,与《特种设备安全法》相衔接。

(十三)完善了事故应急救援规定

应急救援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事故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新安法第七十六条、第七十八条将多年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 一是明确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新安法第七十六条)

二是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新安法第七十六条)

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有关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新安法第七十八条)

(十四)完善了事故调查处理和事故调查报告公开的规定

‚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是在多年事故救援、调查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事故调查的基本规律,多次被写入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安法第八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本条规定从法律上肯定了近年来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取得的经验:一是进一步完善了事故调查应当遵循的原则,由原来的‚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改为‚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事故调查报告公开制度,只有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调查报告,才能回应遇难者家属及社会公众的关切,同时真正发挥事故的教育警示作用;三是增加了事故发生单位落实整改措施的义务,强化了事故调查的后续处理工作。

(十五)完善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规定

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新安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作出了严格规定。一是明确规定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二是明确规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三是明确规定了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范围,既包括本单位招收的人员,也包括被派遣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实习生等;四是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档案。

二、创新建立了10项法律制度

(一)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新安法把加强事前预防、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法律规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求的重要体现,把多年来坚持实行并不断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新安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二)建立隐患治理督办制度

重大事故隐患危害较大,整改难度也较大。为此,新安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督办责任,对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新安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三)建立重大事故隐患越级报告制度

在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向生产经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报告后,生产经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由于各种原因,不予处理或者不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事故发生。新安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依照前款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赋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越级报告的权利,规定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的职责,有利于及时排除重大隐患,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四)建立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代表了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多年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新安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五)建立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为明确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定位,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作用,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引导安全管理队伍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问题,新安法第二十四条确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并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二是鼓励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三是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按专业分类管理制度,授权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六)建立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高危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厂毁人亡,群死群伤,一些企业无力对伤亡人员进行救治和补偿,往往是企业赚钱、政府买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解决事故救援和第三者伤害补偿费用问题,以及引入保险企业参与事故风险防控辅助管理。根据2006年以来在湖南省、湖北省、山西省、北京市、重庆市等省(直辖市)进行试点取得的经验,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有利于增加事故应急救援和本单位从业人员以外的第三人的赔偿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负担。新安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发挥保险机构作用,促进安全生产。

(七)建立依法实施停电停供民用爆炸物品强制措施制度

近年来,因企业拒不执行有关部门下达的停产停业指令,仍然违法生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新安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关设施或设备的决定,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采取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这一规定,对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范生产事故,保证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八)建立严重违法行为公告和通报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诚信守法是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最低要求。为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尤其是针对实践中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不怕罚款怕曝光‛的情况,新安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

(九)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和执法计划制度

改进安全执法方式,提高安全执法效率,严格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处理事故隐患,对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安法将分级分类监管和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作为安全监管部门的法定执法方式。新安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新安法还规定了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的法律责任。

(十)建立高危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任免告知制度

从事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及矿山开采、金属冶炼活动,安全风险较大,极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安全管理技能。为此,新安法明确了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重要地位,明确监管部门要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新安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任免,应当告知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三、强化了10项法律规定

(一)强化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李克强总理强调‚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不能踩的‘红线’‛。2011年《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明确指出,安全生产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安法第三条明确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对于坚守红线意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性好转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协调机制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情况问题复杂。如整顿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组织工作及事故调查处理等问题,仅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自身还难以解决。许多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出面,统筹协调,依法解决。新安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职责。

(三)强化‚三个必须‛,明确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

新安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新安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四)强化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地位 新安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此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监管部门为安全监管执法的主体。安监部门成立十几年来一直是执法部门,这次在法律上再一次明确,对突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赋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相应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权。

(五)强化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最基层,大量高危企业集中,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为深刻吸取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教训,针对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事故隐患集中、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新安法第八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六)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国发〔2010〕23号文明确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新安法将其上升为法律规定,并进一步强化,对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法在总则第三条中明确规定‚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并在其后的章节中对此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凸显出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七)强化安全监管人员的职责

新安法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增加了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既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消除。新安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依法及时处理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前款规定以外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八)强化应急救援措施的规定

深刻吸取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教训,把警戒、疏散等救援措施纳入法律规定,强化应急救援措施,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新安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参与事故救援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九)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处罚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和根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最终都要落实到生产经营单位。只有把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生产经营单位,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和震慑力度已经明显不够,新安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扩大了行政处罚对象的范围,并且维持罚款下限基本不变,将罚款上限提高了2倍至5倍,并且多数罚则不再将限期整改作为前置条件,加大了对非法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1.强化对事故企业的处罚。

新安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对发生事故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除要求其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等责任外,对发生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安监部门处以二十万元到一千万元的罚款,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一千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2.强化了对拒不执行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指令的处罚。

新安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3.强化了对生产经营单位拒绝、阻碍监督检查的处罚。

新安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拒绝、阻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4.强化了对未开展建设项目‚三同时‛和安全评价的处罚。

新安法第九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三同时‛和安全评价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支同祥)

篇2:安全生产法资料

1、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必须依法规范

2007年4月9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第493号国务院令,公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施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法规,需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买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全国安全生产呈现了总体平稳、趋向好转的态势。但是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是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依法规范。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行相关立法滞后,不适应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虽然很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立法中关于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比较原则,互不衔接,难以操作,缺少统一的基本法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程序不规范。事故报告的义务和责任主体不明确,报告的政府和部门不统一,报告的时限和内容不一致。三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体不统一,调查组职责没有法定化,事故调查批复的规定不明确。四是事故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五是没有建立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共同参加事故调查的机制。

制定《条例》之所以必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需要。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方针、“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明确要求加快相关立法,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二是推进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需要。依法组织事故调查处理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

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政策性、法律性很强,必须依法确定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体制、制度、机制、程序和责任,确保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需要。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特点,需要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通过制定《条例》统一关于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依法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主体、职责、程序,建立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理顺关系,形成层级分明、衔接有序、高效统一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体系。四是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的需要。依法治安、重点治乱的重点是要依法查处事故责任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安全生产法律秩序。只有明确事故报告义务人和事故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加重事故责任,加大经济处罚幅度,严刑厉法,才能遏制重大、特大事故,震慑和打击严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分子。

《条例》是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内涵丰富,内容全面。《条例》针对当前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由政府领导、分

级负责和“四不放过”的原则,确立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实现了相关立法和执法部门职责的和谐统一。《条例》出台的意义重大,一是标志着我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全面纳入了法制轨道。二是填补了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一项空白,为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三是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力度,有利于打击和震慑安全生产违法犯罪分子,遏制重特大事故。四是强化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手段,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安、重典治乱。

当前,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部门正在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条例》。只要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把握《条例》的立法宗旨和法律规定,依法做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尽快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二、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基本规定

《条例》对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事故分级等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定。

(一)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四不放过”原则。《安全生产法》规定,对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事故调查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对事故发生的经过、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情况、事故原因、事故性质、事故责任进行全面深入和完整准确地调查,收集证据材料,去伪存真,得出真实、科学的事故调查结论。《条例》对事故调查处理原则的规定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快”“和”准“,否则就会失去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机和有利条件。事故现场情况、当事人和相关证据对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事故损失至关重要。所以,事故调查必须及时展开,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取证,取得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核实固证,搞清楚事故全貌,为确定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

2.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各种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责任事故,另一类是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由事故单位或者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引发的事故,即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自然力所引发的事故,即人类不可预见、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事故。目前发生的事故中绝大多数是责任事故。事故性质属于责任事故还是非责任事故,不能确定于调查之前,只能确定于调查之后。所以,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性质和责任。

3.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事故调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防止发生同类事故。所以,事故调查要避免重追究、轻整改的倾向,要在调查报告中提出整改意见或者措施,为其他单位提供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加强管理,防止或者减少同类事故。

篇3:安全生产法资料

随着台站仪器的数字化改造, 在形变仪器“改朝换代”的转型过程中, 我们作为基层专业地震台站, 总结水平摆倾斜资料与地震的关系, 并介绍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形变观测组合法以及在我台的震例分析, 可为全国有关形变台站在各种形变资料 (含数字化形变资料) 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中提供一种参考。

台站形变观测资料短临临异常提取, 目前有很多对潮汐资料处理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大多采用适当的滤波器进行滤波, 滤去观测值中的漂移和长周期成分, 分离出诸如日波、半日波等潮汐参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也有采用直接调和滤波分析的方法, 不使用数字滤波器, 直接进行最小二乘拟合的。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地形变观测组合法。实践证明, 它能较好地提取出资料中存在的短临异常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作出短临预报的分析意见。

1 地倾斜观测组合方法介绍

采用观测组合法, 可较方便地消除倾斜仪记录中的潮汐周期部分、长期变化部分以及仪器的零漂。其基本式为:

Yt代表t时的倾斜值。设:

b+ct代表长期部分, zt是周期部分 (只写出一个分潮作为代表) ;a是振幅, 是角速度, t是时间 (暂以小时为单位) , 是t=0时的相角。

根据 (1) 式作观测组合, 首先列出t+A, t-A, t+B, t-B时刻的倾斜值式子。如:

同样得:

将 (3) 、 (4) 式代入 (1) 式, 作观测组合, 得:

其中 (b+ct) 长期部分消失, 周期部分余e·zt。

为了达到最大的消除, 需选择A、B, 使e尽可能小。由于θ在15°/n (日潮) 、30°/n (半日潮) 附近, A+B/2应选在12h附近, 为此, 采用A=24.5h, B=0.5h。此时,

以θ为15°或30°代入 (6) 式都能使e接近于0, 达到最大限度滤掉周日波和半日波的目的。

△t的计算, 如取t为2.5h的△值, 则记为△2.5。

Y24+3为次日3h, Y-2为前日2h, Y3为当日3h, Y2为当日2h。

所以, △2.5之值应由次日3h、前日2h之和减去当日2h、3h之和。可记为△2.5h= (2, 2, 3, 3) 。同样, △14.5之值应由次日15h、前日14h之和减去当日14h、15h之和。可记为△14.5h= (14, 14, 15, 15) 。

2 计算步骤

2.1 取出一天的2h、3h、14h、15h四个整点值数据 (校正后的真实数据) 。

2.2 把一天的8个数据 (EW、NS向各4个) 分别输入地倾斜数字滤波法处理表中。

2.3 EW、NS两个分量分别利用前日的2h, 昨日的2h、3h, 今日的3h及前日的14h, 昨日的14h、15h, 今日的15h作组合处理, 得出昨天△2.5h及14.5h的数据。

2.4 每天用计算机分别对EW、NS向的△2.5h, 14.5h的数据点图处理分析。

2.5 用滑动值 (30天为一周期) 或每月求一次中误差, 用2.5倍中误差作为噪声上限, 曲线图超出噪声限者可视为异常。

2.6 我们应用VC语言自编程序GCZH, 主要功能是实现任意给定时段固体潮观测数据的观测组合法自动计算, 产出该方法的数据文件, 用以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

3映震分析

在对倾斜记录图纸固体潮曲线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九江台倾斜资料运用观测组合法进行处理, 并与同时期的地震, 进行了映震分析对比, 发现九江台水平摆倾斜观测数据映震性较好。倾斜观测除可以反映部分本地区的中等强度地震, 也能反映较远距离的中强地震, 九江台倾斜观观基本属于“灵敏前兆点”。

3.1地震资料的选取

我们选取2007年至2012年观测资料, 通过观测组合法计算, 其异常点数据与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反演, 发现有二类现象:一类是远地强震的对应。范围是台站周围1000km、MS6级以上地震;另一类是近地中强震的对应。范围是台站周围200km、ML4级以上地震。 (详细参数列于表1) 。

3.2地震异常的统计

由于观测组合法主要是一种短临方法, 相对趋势分析法而言其基值时间不宜过长, 本分析以1~3个月不等的时间段来讨论与所选取的地震的关系, 异常限采用常规的2.5倍中误差为阈值。

根据异常起始至地震发生的时间差统计, 1~10天内发震为33%, 20天内发震为60%。

根据异常的测项分布, EW、NS同步有震异常数3次, 占有震异常总次数的20%。

3.3 典型图例

典型异常图例见下图1

3.4 观测组合法预报效能评价

我们引用两种方法进行预报效能评价:一是异常对应率, P=有震异常次数/总异常数;另一种是R值评分, R=有震异常次数/ (异常总数+有震无异常次数) [1]。根据上表, 把EW、NS的异常数单计, 二者同步异常记3次, 则有震异常数15次, 有震无异常次数2次, 异常总数21次, P值为71.4%, R值达0.65, 表明异常对应地震率较高。但EW、NS同步异常的R值仅23.8%, 难以投入实用。

4认识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震例分析, 有如下的认识:

4.1 地倾斜观测组合法对九江台地倾斜资料的短临信息处理对强远震及近中强震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2 异常出现后, 地震发生的时间在1~20天内概率达60%。

但这种方法预报的地震要素存在着不确定性, 如发震地点确定、强远震与近中强震识别尚不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种地倾斜短临信息处理方法-观测组合法, 采用九江台的VS垂直摆倾斜倾斜仪资料, 经过观测组合法短临异常信息提取, 发现映震性较好, 在预测地震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地倾斜观测,异常信息提取,观测组合法

参考文献

[1]陈绍绪, 王宝坤, 张跃刚.华北地区地倾斜中短期地震前兆识别及预报方法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4) :8-14.

[2]陈德福, 罗荣祥, 刘国培.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OMALY PATTERNS OF GROUND TILTING AND ITS PROBLEMS CONCERNED[J].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5, (5) , 第2期:185-207.

篇4: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音乐研究

关键词:文献资料法;优势与局限;分类;积累;环节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50-03

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似乎我们所面临、所参与的科学劳动的“协作”与“利用”在很大程度反映在对科学文献的“贪婪”与渴望上。美国科学基金会曾经有过这样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在调研文献资料上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9%。可见,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样在音乐研究中,文献资料法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文献资料法的定义

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文献并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实直接接触,亦称“历史研究法”或“文献资料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是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文献资料法还是每个课题本身在选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与研究总结阶段都必须应用的方法,具体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积累和整理分析,它是思想研究领域运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运用到音乐研究中,即是利用音乐文献获取素材、占有资料,对音乐问题、现象和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对音乐文献资料的研究,学者可以合理地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启发研究的灵感和思路,在进一步研究中事半功倍;也可以通过资料分析,明确前人已经对哪些音乐领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也可以通过文献资料了解、证实所要研究的音乐对象,这其中主要需掌握音乐文献中所包含的4个基本要素:知识内容、信息符号、载体材料和信息记录手段。

知识内容——这里主要指与我们要进行音乐研究的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结构。信息符号——是揭示音乐信息内容的标识,表达知识情报的手段,如木刻、图绘、画像、文字、声频、视频符号、各种数字代码等手段。载体材料——是信息内容存储的依附体和传播的媒介体,经历了天然材料(软泥板、甲骨文、竹、布等)、人造纤维材料(纸张)、光电磁化材料(磁带、磁盘、光盘等)等过程。信息记录手段——文献载体的生产制作方式,经历了刻划、手写、机械印刷、拍摄磁录、电脑自动输入存贮方式等。只有掌握上述4个要素,文献资料法才具备了研究的基本条件。

二、音乐文献资料的分类

“文献”一词,狭义上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字材料。随着人们记录信息的手段和载体的多样化,“文献”被广义地解释为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事实材料,是过去存在事实的保存形式,本文正是从广义上来谈文献资料法的。音乐文献学是运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以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态演变、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的特殊规律,并为音乐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一门专科文献学。因此,音乐文献即是与音乐相关的文献资料,与普通文献相比,其区别在于音乐文献的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把音乐文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音乐文献的公开性

根据音乐文献是否公开发表,我们将其分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这是以音乐文献的公开化程度作为分类标准的。公开发表的音乐文献,又有首次发表与转载之分。转载的文献有的是全文转载,也有的只是摘录式的转载。在公开发表的音乐文献中还有索引文献和综合性文献。索引文献是对现有文献整理后的产物,其编制方式很多,常用的有按作者姓氏笔划、按书名或论文题目第一个字的笔划以及按内容涉及的专业与专题等三种分类;综合性文献是对前一段时期内发表的与某一专题有关文章的汇集或综述。未公开发表的音乐文献分为国家文件(如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音乐系主管部门的文件,省、市政府与音乐有关的文件,内部参考等)、学校档案文献(如校内文件、各种会议记录、有关校内活动的录像、录音等)和私人文献(如个人的日记、相册、书信、自传、原著手稿等)。

(二)不同的音乐文献载体

1、文字类:包括教科书、学术专著、期刊、报纸、研究工作报告、学术论文等,这是最常见的一类文献载体。

2、文物类:主要是出土文物等,如曾侯乙墓、金沙遗址等出土的与音乐有关的文物。

3、声像类:主要是音乐胶片、演出剧照、录音带、录像带等,这一类载体较多运用于音乐学科。

4、电子类:电子文档是指具有保存价值,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能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

由于前三类是传统的文献载体,前人对其已有深入研究,这里就不累述,且前三类载体目前均能够以电子形式呈现,因此重点分析第四类电子类文献,我们可以将电子类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电子化书刊报纸

在人们的印象中,书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媒体一直是两个不同的媒体世界,但随着“电子版”的问世,与传统媒体形式一样的音乐电子刊物已经面世的有音乐电子图书、音乐电子期刊、音乐电子报纸,相对于印刷版书刊而言,此类电子书刊的优势在于形式多样、容量大、体积小的特点,不仅便于信息共享、易于复制,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

(2)各类数据库

数值型数据库:主要包含数字数据,如统计数据、科学实验数据、科学测量数据等,例如《中国知网》,其中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其中全国核心音乐期刊、来源音乐期刊的每一期内容均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并且提供下载服务,为音乐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料,这也是在音乐研究中运用的最多最广的一类文献资料。此外,还有事实数据库:收录人物、机构、事务等的现象、情况、过程之类的事实性数据,如音乐机构名录、音乐大事记等 。书目数据库:分为文摘索引数据库和图书馆目录数据库。此外还有多媒体数据库,其他还有光盘数据、智能专家数据库等。

(3)数字化音像制品

数字化音像制品所含信息按信息资源的媒体形式分为以下几种:a .文本信息,b. 图片信息,c .音频信息,d .视频信息,e.三维虚拟影像。

(4) 图书馆机读目录

MARC传统的书本式和卡片式馆藏目录的计算机化,比如许多音乐学院的图书馆网站都提供各自的音乐类馆藏目录供读者查询。

(5)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电子文件: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传输、存储等处理的数码系列。电子档案:归档后的电子文件以及数字化的档案,具备传统档案的一切功能。

(6)其他电子文档

一些分散的动态性很强的形式,统称为电子文档,比如数字化档案、网络上的电子公告、电子论坛、新闻组等,如各大音乐院校网站首页上电子公告、新闻等等。

三、文献资料的寻查

寻查文献资料是音乐研究工作者经常从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常可以沿着两条途径进行寻查。一条途径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有关文献资料后面所附的“文献目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另一条途径是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常备的专门编制的“文献目录索引”来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引用文献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引用资料要围绕自己撰写论文的主题;

2.占有文献资料要系统,引用文献资料要全面;

3.引用文献资料最好直接查阅原文,客观地引用原文、原意、原句;

4.引用文献资料应重视该文献资料发表的时间。

研究者若希望迅速地找到需要的文献,首先应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明白“搜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音乐期刊的特色,国内音乐图片、音像资料的种类和统计资料的类别,并知道可以从哪些地方得到这些文献。研究者还需要熟悉索引目录的分类,以便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文献的出处。研究者寻找文献,一般遵循从宽到窄、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即先把文献“搜索圈”划得比研究课题的范围略宽一些,通过粗略了解后,再逐渐缩小“搜索圈”,把精力集中到主要文献的研究上。这种路线在有了课题方向,但尚未明确课题的情况下更多被采用。当课题被确定下来后,寻找文献的指向性就更具体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从找那些就近、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再根据研究的需要,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寻找资料是一个过程,为了使整个过程进展更为有效,有必要把全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结束后,研究者把搜集到的文献作一些初步的整理,以提高下一阶段搜集文献的指向性和效率。此外,当代音乐研究人员还应掌握使用现代音乐情报检索系统的方法,可在具备这方面条件的情况下,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有时寻找音乐文献也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找几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章阅读,在阅读中了解与此有关的范围及从这些文章所列的参考资料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找对象。一般地看,在几篇文章中都提到的篇目,是参考价值较高的文献。采取“滚雪球”法还有一个好处,即可帮助发现众多文献中的“重点”文献。非文字性的文献,可到有关音像馆或电台、电视台以及学校音像资料保管室去寻找。地方上各种博物馆或专门的音乐博物馆,各类音乐会,各地的地方志,都可以提供与音乐研究有关的材料。

四、文献资料的积累

每一个研究课题都需要汇集、积累一定的文献资料,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又是一个新的文献资料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是从双重意义上来探讨积累文献的。

在指向性明确的前提下,文献积累在内容上追求的目标尽量充分全面。所谓充分,不是指文献越多越好,而是指对完成课题而言的充分,不然就可能产生两种不利于课题完成的状况:或是积累文献不足,或是积累的文献虽多,但不切题。所谓全面,要求研究者不仅搜集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文献,还应注意搜集由不同人或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同一方面作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不仅搜集相同观点的文献,还应搜集不同观点、甚至相反观点的文献。研究者在搜集积累文献时,尤其需要防止自己已有观点或假设对积累指向的影响,不要轻易否定或不自觉地忽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材料。

在积累文献时,特别要注意第一手文献,这是最接近原事实的资料,而且能较具体地反映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状态,故最富有说服力。尽管第一手文献也存在由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向,对事实未作出正确描述或评价的可能,但与第二手文献相比,出现这种可能的概率要小。当然,不能因此而否认搜集积累第二手文献的必要。有时搜集不到第一手文献,就只能靠第二手文献。一些质量较高的综述或评析性的第二手文献,能帮助研究者更快地接近研究主题,得到一些观点上的启发。不管是第一手还是第二手文献,研究者在与它们接触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对各种新鲜事实、观点、见解的敏感性,又要善于独立思考,作出自己的有根据的判断。此外,在积累的文献中,还应有背景性和旁证性的文献,这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然而它们却是构成对事物主体性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此外,搜集积累文献,不只是在有了具体的研究任务以后才需要做,对于每个科研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只要明确了自己研究的大范围和主攻方向,就需要随时搜集手头经常接触的资料,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应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

五、文献资料研究法的环节步骤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针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一般有要进行以下步骤:

(一)文献甑别

文献甑别的方式有三个,一是通过语言风格、体例和思想观点的一致性确定作者;二是通过载体纸质、纸的脆裂度、墨水的褪色程度等物理性质判别文献形成的年代和版本真伪;三是通过文献间的参照对比、文献与实物的参照对比、文献与历史背景的参照对比,文献内容与作者特征的参照对比进一步鉴别文献的真伪。

(二)文献整合

文献整合是对收集的音乐文献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进而形成对事实本身的科学认识,有针对性地精读文献资料,在阅读的同时做摘录,酝酿研究提纲。摘录可以采用参考文献注释的方式,方便后续研究中随时查阅;亦可以采用主要内容摘录的方式,以求初步掌握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也可以在摘录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文献综述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论文发表,也可以作为科研课题申报表中“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栏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完整地了解或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情况。最后,根据精选的文献资料酝酿或修改研究提纲。

(三)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或定量分析方法从事进一步分析、研究,再将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论述,写出研究论文或报告。结合学科、课题的研究特点,把音乐资料中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将思辨的研究方法与量化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分章节、分主题地展开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音乐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法是进行音乐研究最有效科学的研究方法,合理准确地运用文献资料可使音乐研究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郭爽

参考文献:

[1]李文如.关于音乐文献资料收集的谈话[J].人民音乐,2001(11).

[2]左平熙. 古代音乐文献目录源流考[J]. 档案, 2009(02) .

[3]王新红. 《四库全书》视域下的音乐文献考略[J]. 兰台世界, 2009(14) .

[4]郑俊晖. 中国音乐文献目录嬗变的四个阶段[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 (01).

[5]柳申林.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理论与实践[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

[6]跃进. 古籍目录四分法是否始于《群书四录》[J]. 读书, 1984(06).

[7]何坦野. 管窥中国传统写作结构“四分法”之成因[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4(02).

[8]陈家驹. 关于《中图法》音乐类类目的设置[J]. 图书馆杂志, 1986 (02).

To Study on Music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i ShuChen DaboLi Meng

Abstract:

It’s thought that, to make a study on music have to rely on abound of literature,so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can provide us an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way to study music

Key words:

篇5:丰田埃尔法资料

名称:埃尔法(ALPHARD)

来源:丰田(第一代诞生于2002年)定位:高端MPV车型(进口、日系)

目标人群定位:明星、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切行事低调但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都将会成为它的潜在用户。历为商务人士和港澳明星的首选车型之一,被誉为明星们的“保姆车”。

热门销售地:广东、香港等地非常受欢迎。

特性:具备“尊贵、奢华、自如”三大特点,拥有着绝对能够让人心满意足的内部空间设计,舒适豪华性、安全性、宽敞灵活的乘坐、载物空间,多功能的人性化高端设计,让用户能够在商务与休闲之间自由驰骋。标配丰田引以为傲的GOA高强度安全车身,车身碰撞缓冲区,7个安全气囊系统,被动安全座椅,ABS+EBD+ESP等等!并荣获北美IIHS高速公路碰撞测试满分的成绩!拥有标准七座模式、4人模式、休息模式、超级宽松舒适模式、第二三排座椅放平模式以及超大行李空间模式等六种模式。在2009年获得日本J-NCAP6星+的好成绩,成为碰撞安全性最高的车型,埃尔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服务于后排座椅上的乘客。

销售: 埃尔法并不是一款能走量的车,其预期销量目标为6000台/年,一年6000辆的销售目标细分到单店单月完成两台即可,完成目标的预期可观。

综合评价:

网友评价:

丰田埃尔法定位于豪华MPV,外形时尚大气,尾灯设计抢眼;采用上深下浅内饰风格,加以桃木点缀,整体配色流畅自然,用料高档,做工细腻;配置比较丰富;空间宽敞,但与同级车型相较并不出色,第三排空间表现一般;动力输出虽柔和,但后段加速有力,有网友反映“坐上七个人也可以轻松跑上140”;大部分网友抱怨丰田埃尔法定价偏高,性价比低,且因地域不同,价格差异较大。外观:丰田埃尔法外形打破了一般MPV的臃肿感,用较为犀利的头灯和超大的镀铬进气格栅凸显了整车的霸气和高档;尾部的尾翼和LED尾灯设计较为抢眼,同时为车型带来一丝动感;有网友反映埃尔法匹配的轮胎过小,配上庞大的车身,看上去有些怪异。

内饰:丰田埃尔法内饰设计豪华高档,做工和质感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采用上深下浅的颜色搭配,中间以桃木做分割装饰,配色流畅自然;配备大面积的双电动天窗,实用性较好;整车配置丰富,座椅舒适度较好;但有网友反映驾驶座扶手实用性欠佳,长途驾驶易疲劳;路噪较大。

操控:丰田埃尔法底盘扎实;高速稳定性不错;指向精准,平顺性不错,但转弯有一定侧倾。

动力:动力输出平顺,表现尚可,舒适性不错,但会使人感觉油门反应不够敏捷;后半段加速效果较好;换挡顺滑。

油耗:就目前网友反应来看,丰田埃尔法油耗表现一般,但该车型保有量较少,统计数字还不具有代表性 其它: • 装配工艺:丰田埃尔法整体装配工艺较好,内饰质感和做工较好,配置较丰富;有网友反映A柱三角窗有些许遮挡视野;路噪较大。• • 安全性:就安全配置方面来说,丰田埃尔法安全性表现不错。

售后:丰田埃尔法享受厂家提供的三年或10万公里的质保周期,售后服务态度一般。

篇6:自然辨证法整理资料

答:研究对象:第一,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与字眼的关系,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第二,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和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第三,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P14

答:基本内容:全篇共四束,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恩格斯不仅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还论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科学认识论的有关问题,从而确定了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

意义: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划时代变革。

3.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38-39

答:古代的朴素自然观表现为对自然的本性、特质、运动、联系与演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究,甚至有些思想已经进入到相当精深的层次。然而,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它缺乏对自然从细节上进行精确描述,最终体现为以整体概观代替局部解析,以思辨玄代替真实过程,以神化人性代替自然规律。总的来说是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4.为什么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看作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革命性标志?P40

答:《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有: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身在自转的同时也绕日公转,从而形成昼夜和四季;月亮绕地球公转,是地球的卫星;这些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维护基督教神学的创世理论的“地心说”。“日心说”的创立实现了天文学上的革命,给宗教神学以沉重打击。

谓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其实也就意味着自然科学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从基督教神学中脱离出来,拥有了它独立的发展体系.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问世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当然这个结论也是错的,当时限于技术水平没办法),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这就打破了以前基督教神学中地球中心论的固有理论,是首次打破基督教神学的行为,因此其就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在哥白尼发表了“日心说”(就是《天体运行论》)之前,自然科学一直是宗教所掌控的,完全没有研究出自然科学的本质,反而愈发的将种种自然现象与宗教信仰、神权统治结合,成为教会控制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天体运行论》否定了宗教对于自然科学的解说,开创了根于严谨思考和周密演算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发出了推翻神学统治,走自然科学工作者自己的路的呼声.5.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P44

答:在16世纪至18世纪前期这一时期,不仅实现了天文学上的革命,并且在力学、数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也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从而引起了自然观上的革命。人们开始从以往对自然界的整体、直观考察和认识转变到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们把系统的天文观察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结合起来,把物理实验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于是,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认识便开始从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及认识论、方法论,发展到近代前期以观察、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为主的认识论及方法论,并形成与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科学计算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6.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理论的哲学意义?P49-50

答:康德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星云物质是宇宙的原始状态。”他这种人为地球和太阳系是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观点即是对宗教神学的创世论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机械论的宇宙观和牛顿的“神的第一推动力”的思想做了有力地批驳。在科学发展历史上,康德的“星云假说”是第一个科学的天体起源学说,这不仅为现代天体演化奠定了基础,也有里地推动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因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

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7.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答: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先验主义怪想或粗鄙的理论。这一点对其他自然哲学也适用。自然辩证法给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一个致命的打击,以使得任何自然哲学都成了无用的和不可能存在的了。黑格尔不自觉地指示了一条走出体系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途径,那就是循着实证科学和用辩证思维方法概括科学成果的途径,这条途径对我们来说是可达到的。自然哲学包罗万象,顽固地不承认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当中分化出去,坚持用自然科学的充作自己的内容;自然辩证法则不是也不应该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否定。不仅如此,它还是对一切自然哲学的否定

8.简述人类社会四次科技革命及其意义?P49+

答: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又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其历史意为,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电气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其历史意义为,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历史意义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得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学术上,出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参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与科技思潮不断涌现。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整合,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等学科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被看成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任务。

9.分析列宁哲学物质定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P77

答:历史背景:到了机械自然时代,物质被认为是按力学规律运动的微粒。20世纪对于物质结构探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人们认识到物质本身的概念只具有先对的意义,从前认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基本的物质特性正在消失,无知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我们的意识之外。在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期间,在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特别是在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列宁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

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一切物质属性的最广泛的哲学概括,它舍弃了各种物质形态所特有的个性,仅仅保留了“客观实在性”这一为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使“物质”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已发现的各种具有实体形态的物质,而且适用于一切尚未被发现的物质形态,也包括不以人的感觉而存在的自然界各种现实的关系、过程等非实体形态的物质。

10.论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哲学意义?P81

P87

答:所谓系统,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第一,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第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第三,物质系统的动态性特征。第四,物质系统的开放性特征。第五,物质系统的功能性特征。第六,物质系统的结构性特征。第七,物质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哲学意义: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功能性、结构性、稳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系统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二,系统的各部分是一个具有层次的整体;第三,物质系统又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有层次的整体;第四,系统与环境的关联性,相对于系统之外的环境而言又表现了物质系统的外部功能;第六,物质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结构;最后,这个系统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有机结构系统。

11.如何理解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命题?P109-110

答:从生物学上看,“劳动创造人”的命题包括: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和通过获得性遗传形成新的物种。显然,这种观点正是拉马克学说的基本内容。但是现代生物学已经否定了拉马克学说。因此,“劳动创造人”的命题失去了其生物学根据。但是,这个命题的意义不在生物学中,而在社会学中。人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也具有社会学属性,由于人的本质不在其自然属性和生物特征而在其社会性,“劳动创造人”的命题就必须从社会写的角度加以理解,即不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今天研究恩格斯的文章时,如果忽略了从“政治经济学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这段长长的定语,而只抓住了最后那几个字不放,仍然拘泥于恩格斯的那些具体论据而忽略了恩格斯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们就是在犯一个十分可笑且更加严重的错误。“劳动创造人”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巨大作用,在这一过渡时期,从猿到人的生物学进化已经基本完成,这时的“人”,脑容量不断增加,直立行走方式已经确立,手足明显分化。虽然这时的“人”只有人的形体,而无“人”的实质,但生物学的性状却为劳动准备好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们偶然利用石块、木棒等自然物作为工具的行为,随着经验的积累,最终演变了制造工具的劳动,实现了从猿到人的飞跃,所以,“劳动创造人”,并不是说劳动创造了人所特有的生物性状,而是说劳动创造了所特有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最终将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12.如何用实践的观点来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P143-144?

答:马克思主义是具体地吧人与自然作为统一的整体,在时间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地人化的辩证统一。一是,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这种对象关系应当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对象关系表明人对自然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即实践使这种受动与能动的关系得到统一。二是,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人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出人的本质力量;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中介和纽带,实践既使“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又使“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成为可能。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不能把人和人的作用排除掉,只有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角度,自然界才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要把世界作为实践去理解的含义。反过来,现实的社会不能脱离自然去理解。它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按照这种历史观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必然会得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在的结论。

13.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152)‚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论述)

答:‚生态危机主要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由于滥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三次“黑色风暴”的发生。1934年5月9~11日的“黑色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公里的速度,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刮到东海岸,带走3亿多吨表土,毁坏数千万亩农田。50年代苏联盲目开荒,也先后出现过几次“黑色风暴”,使3亿亩农田受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间,每年向南延伸50公里,使萨赫勒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从东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为不合理地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坏,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近数十年来又有所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亿亩。这些都说明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14.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P168-170

答: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在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过程中,针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状况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二是“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是假的限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究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1.持续性原则,2.共同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

15.科学的含义及特征?P178-184

答:科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运用特有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认识、研究并通过人类实践活动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从而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并在此指导之下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动。基本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物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第二,科学又是一种形成和创造知识的特殊认识活动。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特征:1.科学的客观性与实践性2.科学的理性特征3.科学具有可检验性4.科学的系统性5.科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6.科学的共享性和通用性7科学的生产力特征。

16.技术的含义及特征?P192-194

答: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人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特征:基本特征,第一,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技术是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结合的产物。技术还具有省会特征,人类的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社会属性的特征。技术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的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具有协作性和传承性,技术活动只有在人们之间的共同协作下才得以产生和实现。第二,技术是人的主体要素和自然界客体要素的统一过程。第三,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潜能到现实形态的转化发展过程。第四,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社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17.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P196-199

答:科学与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关系与能力。科学与技术相随相伴,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尽管有着极其密切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科学与技术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第一,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第二,科学与技术的过程及从事工作的主体各有其特点和不同。第三,从科学与技术表现的形态上看也有所不同。第四,科学与技术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不一样。第五,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表现不同。第六,科学与技术同社会的相关复杂程度不同。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其次,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依赖于技术的推动和支持。再次,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又指导和促进了技术的发展,科学策划能够为技术的先导并不断转化为技术。

18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条件是什么?P201-210

答:内在机制: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2.科学发展中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矛盾。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2.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外在条件:1.社会经济基础2.社会政治环境3.社会教育条件4.社会文化氛围。

19.如何理解科学认识的系统结构?P232-234

答:科学认识首先是精神生产活动,这就要求在科学的人事活动和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认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作用,这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事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的认识中介。科学认识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认识。科学人事既是认识活动,又是认识成果。作为认识活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科学认识是信息获取和信息转换的过程。二是科学认识所需要的信息是科学认识的原始资料,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是这种信息的最初源泉。科学认识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的认识中介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的。科学认识的过程是科学认识主体、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中介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认识成果的科学认识不同于非科学认识,具有真理性、系统性、精确性的特点,三者缺一不可。

20.如何理解科学发展中主体批评性精神和思维品质?P242-248

245?

答:科学方法推动科学认识主体的形成。人的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为科学认识中发挥主体性思维原则提供哲学基础和认识论原则。批判精神是人类科学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即是不断扬弃旧的学说和理论,从而做出新的发明创造。主体性批判精神使创新人才很重要的个性特征。也是当代优秀人才实现知识和科技常新的极其珍贵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迅速发展并加快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是以人才知识的主体性投入和创造性生产的知识增值和重新整合为明显特征的,知识创意已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事实上,人和真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结论都具有它的相对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在科协批判思维指导下,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主题批判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叛逆思维。在科学探索中,它要求以科学精神从不同视角和逆向思维研究事物。科学的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精神是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21.科研选题的含义和基本原则?P256-259

答:科研选题,就是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形成、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

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22.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及其相互关系?262-264

答:科学事实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科学事实既不同于客观事实,又不同于经验事实,是科学理论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的辩证统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读。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科学事实是人们将经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经过科学整理和理论思维的事实。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实际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客观事实同科学事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同客观事实具有统一性。客观事实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本体论范畴,它仅与客体的本性有关而与人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无关。科学事实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属于认识范畴,它即与客体的本性有关,也与人们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有关。因此,对于同一客观事实的认识对象,在不同的认识条件下,可以获得清晰度、准确度不同的科学事实。客观事实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某种语言、图像、文字对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所作出的陈述或判断。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比较起来有着个别性、科学性、客观性和重复性、能动反映性等特点。

23.如何看待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在科研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267-275

答: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反映自然界各种事物现象的活动,也是人们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一,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原始材料。其二,观察可以为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检验提供事实依据。其三,观察可以为人们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创造条件。

上一篇:紧要工作下一篇:转出及从业信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