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重点

2024-05-04

安全生产法重点(精选6篇)

篇1:安全生产法重点

新《安全生产法》学习宣传重点内容

1.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新法明确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将坚持安全发展写入了总则。对于坚守红线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性好转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条)

2.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方针和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完善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主体任务和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新法提出要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安全职责。(第三条)

3.落实“三个必须”,确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部门地位。按照安全生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新法一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三是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八条、第九条、第六十二条)

4.强化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职责。乡镇街道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基础,有必要在立法层面明确其安全生产职责,同时,针对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事故隐患集中、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新法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第八条)

5.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配备标准和工作职责。新法一是明确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将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设置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的从业人员下限由300人调整为100人。二是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的7项职责,主要包括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等。三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三条)

6.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职责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一是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二是明确被派遣劳动者享有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义务。(第二十五条、第五十八条)

7.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新法把加强事前预防、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三是对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行政处罚。(第三十八条、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

8.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新法在总则部分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第四条)

9.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新法确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并从两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鼓励其他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二是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按专业分类管理制度,授权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

10.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根据2006年以来在河南省、湖北省、山西省、北京市、重庆市等省(市)的试点经验,重点是为了增加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单位从业人员以外的事故受害人的赔偿补偿资金来源,新法规定: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第四十八条)

11.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和监督检查计划制度。新法将分级分类监管和按照监督检查计划作为安全监管部门的法定执法方式,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照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第五十九条)

12.对拒不执行停产执法决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停电停供民用爆炸物品等强制停产措施。近年来,由于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导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屡见不鲜。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新法规定: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的决定,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现实危险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采取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供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措施,强制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决定。通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第六十七条)

13.建立严重违法行为公告和通报制度。为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尤其是针对实践中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不怕罚款怕曝光”的情况,新法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第七十五条)

14.完善了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新法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一是明确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有关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四是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组织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第七十六条、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二条)

15.加大对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一是规定了事故行政处罚和终身行业禁入。第一,按照两个责任主体、四个事故等级,规定了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8项罚款处罚明文。第二,大幅提高对事故责任单位的罚款金额:一般事故罚款20万元至50万元,较大事故50万元至100万元,重大事故100万元至500万元,特别重大事故500万元至1000万元;特别重大事故的情节特别严重的,罚款1000万元至2000万元。第三,进一步明确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第一百零九条)二是加大罚款处罚力度。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等实际,新法维持罚款下限基本不变、将罚款上限提高了2至5倍,并且多数罚则不再将责令限期改正作为前置程序;增加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规定。(第六章相关条文)

篇2:安全生产法重点

新《安全生产法》学习宣传重点内容

1、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新法明确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将坚持安全发展写入了总则。对于坚守红线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性好转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条)

2、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方针和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完善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主体任务和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新法提出要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安全职责。(第三条)3落实“三个必须”,确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部门地位。按照安全生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新法一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三是明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八条、第九条、第六十二条)

4、强化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安全生产职责。乡镇街道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基础,有必要在立法层面明确其安全生产职责,同时,针对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人员配备不足、事故隐患集中、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新法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第八条)

5、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配备标准和工作职责。新法一是明确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将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设置专门机构或者配备专职人员的从业人员下限由300人调整为100人。二是规定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管理人员的7项职责,主要包括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宣传贯彻安全生 1 产法律、法规;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等。三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作出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第二十一条至第二十三条)

6、明确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职责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一是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二是明确被派遣劳动者享有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并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从业人员的义务。(第二十五条、第五十八条)

7、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新法把加强事前预防、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理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三是对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行政处罚。(第三十八条、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

8、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新法在总则部分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第四条)

9、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新法确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并从两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鼓励其他单位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二是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按专业分类管理制度,授权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

10、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根据2006年以来在河南省、湖北省、山西省、北京市、重庆市等省(市)的试点经验,重点是为了增加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单位从业人员以外的事故受害人的赔偿补偿资金来源,新法规定:国家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第四十八条)

11、建立分类分级监管和监督检查计划制度。新法将分级分类监管和按照监督检查计划作为安全监管部门的法定执法方式,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并按照监督检查计划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第五十 2 九条)

12、建立严重违法行为公告和通报制度。为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尤其是针对实践中一些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不怕罚款怕曝光”的情况,新法规定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第七十五条)

13、完善了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新法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一是明确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二是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有关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四是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加强协同联动,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组织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第七十六条、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二条)

篇3:新《航道法》重点亮点解读

一、《航道法》出台的重大意义

(一) 《航道法》的实施使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得到了完善, 并很大程度上的的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虽然水路航道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以往在几种运输方式里, 水运航道运输方式的发展较为落后, 并且缺乏法律保护。而《航道法》的实施对构建和完善各种交通方式的组合效率, 以及主要港口的交通枢纽的作用的发挥, 对构建全国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 《航道法》的实施对航道建设养护的资金来源, 得到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对航道战略资源提供了保障, 从而促进了水路航道运输的发展。航道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以前在由于资金问题, 在航道建设过程中, 由于缺乏资金, 造成一定的建设局限性, 而现在有了国家财政作为建设资金的主要保障, 解决了建设资金的短缺问题;由于党中央, 以及国务院对航道事业的高度重视, 强调要发展跨区域的大交通, 所以《航道法》的实施对航道的建设以及规划管理都起到很大的加强作用, 从而带动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 《航道法》的实施对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起到深化的作用, 同时对国家战略的实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 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受到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所以《航道法》的实施是充分利用水路航道, 以便于国家建设长江建设经济支撑带, 以及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培养开放经济优势, 以及对对外开放的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航道法》的重点制度条款

(一) 对在航道内非法采砂的规章制度

在《航道法》第四十三条明文规定:在河道内依法划定的砂石禁采区采矿、无证采砂、未按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采砂等非法采砂的,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由于在航道内进行非法采砂, 采砂出现的深坑, 会使整个河道发生偏移和摆动, 将不要的东西乱丢弃在航道上, 航道内就会形成沙包, 造成航船碰撞等危险, 严重的危及到航船安全。所以对在航道内进行非法采砂, 使航道交通出现安全隐患的, 航道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实施非法采砂船的扣押或者没收, 或者三十万元以下五万元以上的罚款, 并对造成的损失进行依法赔偿。

(二) 航道假设和养护资金规定

《航道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航道建设、养护的需要, 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航道建设的养护资金。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航道建设投资占同时期铁路以及公路建设, 航道建设总投资的1.5%, 尚不能满足航道发展的需求, 航道养护的资金缺口每年大约在12%以上。为此, 为了保障航道建设和养护的资金来源, 切实落实航道建设、养护以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航道法》的实施, 国务院以及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为航道建设和养护提供了法律制度的资金保障。

(三)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的评价制度

《航道法》地二十八条规定: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建设项目读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作出评价, 并报送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审核。评价制度在审批的过程中是允许申报人反复报资料, 并且修改的, 不能一票否决。在水电工程施工的时候, 要进行通航条件论证, 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不能给予批准。《航道法》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评价做出了明确的法定范围规定。

(四) 拦河闸坝的护航规整制度

《航道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本法施行前建设的拦河闸坝造成通航河流断航, 需要恢复通航且具备建设通航建筑物条件的, 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恢复通航方案, 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对于碍航闸坝的恢复, 要同时具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支撑作用的自然资源和经济需求。

(五) 对航道主管部门的明确

《航道法》底五条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航道管理工作, 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航道等重要航道。承担本法规定的航道管理工作的, 要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航道管理部门或者机制, 以及国务院规定设置的负责航道管理的机构, 航道的管理部门涵盖河道河航道, 以及水利、环保以及渔业。其中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按照直辖市人民政府, 省以及自治州的规定主观所辖航道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楚良, 段垚奇, 刘扬等.基于最小航道法的实测数字信号奇异值剔除算法[J].农业机械学报, 2012, 43 (5) :230-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015年3月1日起施行[J].水道港口, 2015 (1) :57-57.

篇4:企业所得税法重点难点解析

为便于学好本章内容,特阐述如下:

一、关注今年新政策

每年新增的内容均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所以对新增内容一定要格外关注,本年新增内容主要有以下十二个知识点:

(一)自2006年7月1日起,计税工资标准提高至1600元;

(二)教育经费计提比例提高至2.5%;

(三)公益、救济性捐赠计算限额的基数改为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四)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取消10%增长的限制条件;

(五)引入新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以及附表,本年结合新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出现综合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六)修改房地产开发企业预计利润率的规定;

(七)修改并统一了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计算依据的限定;

(八)调整了服装企业广告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九)增加了一般纳税人用于采集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信息的扫描器具和计算机,其采购费用准予在当期计算缴纳所得税前一次列支的规定;

(十)增加了明确查补所得税不得弥补亏损的规定;

(十一)修改境内投资收益的补税规定;

(十二)增加了用于研发的仪器和设备特殊折旧的规定。

二、重点、难点讲解

(一)收入确认

1.对企业返还流转税的税务处理

(1)企业减税或返还的流转税:一般情况下不论直接减免、即征即退还是先征后退都应并入企业利润,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国家规定有指定用途的减免返还流转税,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3)出口退回流转税问题:

出口退回的增值税额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一是因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与企业的会计利润没有关系;二是退回的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账户贷方,不作收入处理。

出口退回的消费税税额,冲减“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相应就增加了会计利润,即出口退回的消费税应征收出口退回的企业所得税。

注意: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并入企业当年利润征所得税

先征税后返还和先征后退的,应并入实际收到退税或返还税款年度的企业利润征所得税。

例:某福利企业2005年应减免增值税20万元,但2006年3月份上收到此项退税款,故应并入2006年度的企业利润征所得税。

2.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资产评估增值的原因不同,其税务处理方法也不同。

(1)清产核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不计入应税所得额。

(2)股份制改造中资产评估增值,不计入所得额,应相应调整账户,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因评估增值而多提的折旧和多摊销的成本,调整方法有两种:1)据实逐年调整;2)综合调整。

例:某企业在进行股份制的改造过程中,甲固定资产的净值100万,经过确定的评估值为150万;乙固定资产原值10万元,评估值为15万元。则因为资产评估增加的价值是55万,按税法规定,55万不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需调整相应账户。

(1)据实逐年调整法:如果采用直线法折旧,甲的折旧年限为10年、乙的折旧年限为5年。(不考虑残值)

企业会计折旧:150/10+15/5=18

税法的折旧:100/10+10/5=12

相差6万,则在当年纳税调整中调增6万。

(2)综合调整,不分资产项目,假定选定调整期限为10年,则每年调整

55÷10=5.5万元

(3)产权转让中净收益计入应税所得额。

3.接受捐赠收入的确认

(1)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2)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以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

(3)企业接受捐赠收入金额较大的,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可在不超过5年期间内均匀记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

例题.某企业2006年8月接受捐赠设备一台,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该项受赠资产应交企业所得税为()。

A.6.64万元 B.7.72万元C.7.26万元D.8.18万元

解析:受赠非货币资产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内容包括:受赠资产价值和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本题受赠资产应纳所得税=(20+3.4)×33%=7.72万元

(4)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在经营中使用或将来销售处置时,可按税法规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投资转让成本或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额。

接上例:假设该企业2006年12月份处置以上资产,处置收入30万元,如果该资产已提折旧1.34万元,则该业务应纳税所得额为30-(23.4-1.34)=8万元

4.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有关收入的确定:(如表1)

5.金融企业逾期贷款利息处理:

(1)金融企业自2002年11月7日起,发放的贷款逾期90天(含90天)尚未收回的应收未收利息,应按规定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超过90天(不含90天)的应收未收利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实际收回时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前已按原有规定处理的不再退税,尚未处理的按本规定执行。自2001年1月1日起,金融企业不再计提坏账准备金,对符合规定的坏账损失,可据实在税前扣除。

(2)保险企业应按保险合同的全额保费收入计入应税保费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保险企业支付的佣金不得直接冲减保费收入。

注意:

(1)本项政策开始执行的时间:2002年11月7日。

(2)贷款逾期的规定:到期90天(含)以上。

90天以内权责发生制

90天以后收付实现制

6.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商业企业包括外购商品)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例:某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捐赠,该产品成本为150万元,对外产品对外售价200万元,通过非营利性组织捐赠给贫困地区。

首先视同销售,视同销售收入200万元,视同销售成本150万元;

其次,该企业应按同类市价计算增值税=200×17%=34万元;

再次,确定该企业捐赠成本=150+34=184万元;

最后,根据税法规定按捐赠限额和标准进行调整,看是否需要调增。

(二)扣除项目

1.借款利息支出

(1)准予扣除的借款费用

1)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费用支出,可据实扣除;

2)生產经营期间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部分;

3)纳税人对外投资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直接扣除,不需要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但可以扣除的借款费用要符合上述税法规定的限额重要变化)。

(2)不准予扣除的借款费用

1)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资本化问题看书270页)

2)生产经营期间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费用支出,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部分。

3)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例: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于2007年1月1日向其关联企业借款80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借款2年,年利率为10%(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为6%),则:

2007年准予扣除的利息费用=1000×50%×6%=30万元

纳税调整金额=800×10%-30=50万元

4)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前发生的,应记入有关房地产开发成本。

2.计税工资(薪金)支出

企业年计税工资、薪金扣除标准=该企业年任职及雇佣员工平均人数×当地政府确定的计税工资标准×12(月)

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计税工资定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1600元。实发工资薪金在计税工资标准以内的,可据实扣除;超标准部分,不得税前扣除。

在2006年计税工资扣除标准计算时,需要注意分段计算扣除限额。例如某企业2006年1-6月份和7-12月份雇佣员工平均人数均为100人,1-6月份发放工资60万元,7-12月份发放工资90万元。

1-6月份工资、薪金扣除标准=100×800×6=480000元

7-12月份工资、薪金扣除标准=100×1600×6=960000元

所以按规定1-6月份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0-48=12万元

7-12月份,未超标准列支,应据实扣除90万元。

3.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1)三项经费分别按计税工资(不是工资薪金支出)总额的2%、14%、2.5%计算扣除。

(2)建立工会组织的纳税人,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按计税工资的2%税前扣除工会经费,凡不能提供《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工会经费不得税前扣除。

4.公益救济性捐赠

(1)税前扣除方法:(如表2)

计算步骤:

第一步:判断是否是公益、救济性捐赠;

第二步:确定是否可扣除或扣除比例;

第三步:根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和扣除比例计算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

第四步:捐赠支出限额=纳税调整后所得×扣除比例

第五步:捐赠支出纳税调整额=实际捐赠数-允许扣除捐赠数

注意:纳税调整后所得与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都是有差异的。

与会计利润差异,纳税调整后所得已经调整的内容有:(1)调增了自产和委托加工视同销售收入及视同销售成本;(2)考虑了受赠所得、债务重组所得、无法支付款项以及对外投资的资产评估增值等;(3)调整了利息、工资及三费、招待费、广告费以及坏账等超支因素。

与应纳税所得额相比,纳税调整后纳税所得没有调整的内容有:(1)尚未把国债利息等免税所得剔除;(2)尚未对投资收益进行还原;(3)做出了没有捐赠的假设(将捐赠支出暂时从扣除项目中剔除);(4)税务机关查补的收入不能作为计算捐赠限额的基数,但中介机构或企业自查的作为基数;(5)尚未弥补亏损;(6)尚未加扣“三新”费用。

例:某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销售成本600万元,期间费用200万元,营业外支出30万元,其中通过中国境内非盈利性社会团体向希望工程捐赠10万元,直接捐赠10万元,从联营企业分会利润8.5万元。联营企业税率15%。计算企业捐赠扣除限额。

解析:纳税调整后所得=1000+8.5+-600-200-(30-10-10)=198.5

扣除限额:198.5×3%=5.96万元

5.业务招待费

(1)限额扣除标准(如表3)

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所属当级扣除比例+当级速算增加数

(2)计算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税务机关查补的收入不能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基数。

6.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

(1)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的共同点与区别。

共同点:同业务招待费计算基数、均通过销售费用(营业费用)开支。

区别:广告支出应符合几个条件,扣除比例如下。

广告费用:

(1)2%限额扣除:除列举特殊行业以外的一般行业。

(2)8%限额扣除:(2001年起)对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场及服装生产企业等特殊行业的企业。

(3)25%限额扣除:自2005年度起,制药企业提高到25%。

(4)全额扣除: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的广告费。

(5)不得扣除:粮食类白酒广告费。

广告费税前扣除限额=当年销售(营业)收入×2%(或8%或25%),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业务宣传费:不超过其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各类企业,超过部分当年不得扣除,以后年度也不得扣除。

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限额=当年销售(营业)收入×5‰

例:某制药企业2005年产品收入为5000万,广告费用1300万,业务宣传费30万元,扣除限额5000×25%=1250,需要纳税调整50万,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5000×0.5%=25万元,实际列支30万元,超标准列支5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如果2006年产品收入4000万,广告费为900万,扣除限额4000×25%=1000万元,则可以在纳税时调减50万元。

7.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费用:(如表4)

8.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以下简称“三新”费用):

(1)实际发生数:计入管理费用据实扣除;

(2)符合条件的,可以加扣。

取消了:当年“三新”费用超过上年实际发生额10%以上(含10%)的

加扣方法:盈利企业,实际发生额的50%,如大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可就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予以扣除;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抵扣。

亏损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只能按规定据实列支,不实行加计扣除。

(三)股权投资的税务处理

企业股权投资可能产生四种行为:投资、转让(整体和部分)、分红和整体资产置换。

A.以部分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税务处理

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例:兴旺水泥有限公司2007年5月以自产水泥投资给乙企业。投出水泥的账面成本为80万元,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为117万元(含增值税);

应纳增值税=117÷(1+17%)×17%=17(万元)、转让所得=100-80=20万元

投资业务成本=100+17=117(万元)

2.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3.被投资企业接受的上述非货币性资产,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

B.股权投资所得的税务处理

1.股权投资所得补税:投资方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税率的,应先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再补缴企业所得税。

2.股权投资所得形式: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

3.股权投资所得确认时间: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时。

4.非货币性股权投资所得确认:

股票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

股票:股票票面价值。

C.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税务处理

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举例:甲公司以100万元对乙公司投资,使乙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收到乙公司分配支付额160万元,其中属于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额50万元。确定其投资所得和股权投资转让所得。

解析:属于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额50万元,故为投资所得。

股权转让所得=160-50-100=10万元

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

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

股权投资损失:

可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D.整体资产转让的税务处理(如表5)

E.整体资产置换的税务处理(如表6)

(四)企业合并业务的税务处理(如表7)

(五)企業分立业务的税务处理(如表8)

(六)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如表9)

(七)税收优惠——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投资抵税

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改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企业每年投资抵免的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所得税税额;如果当年新增所得税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所得税延续抵免,但抵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例:某国有企业2003年国产设备技术改造投资额为200万元,当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80万元(2002年企业所得税60万元),2004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130万元,则这两年的投资抵免税额处理分别为:

(1)2003抵免税额20万元,实纳所得税额60万元;

(2)2004年抵免税额60万元,实纳所得税额70万元。

篇5:安全生产法重点

第六节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五章安全生产行政法规

第六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大纲要求:

第六节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一、熟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

二、熟悉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申请成立企业的程序

三、掌握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管理规定

四、熟悉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的条件、申请成立企业的程序

五、熟悉民用爆炸物品销售和购买的安全管理规定

六、掌握从事爆破作业的安全管理规定

七、掌握民用爆炸物品储存的安全管理规定

八、熟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违法行为应负的法律责任 大纲变化情况:新增内容。内容讲解:

一、《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

为了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第466号国务院令,公布了《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民爆条例),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l 984年1月1 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民爆条例》的公布实施,标志着国家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依照《民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所谓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人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进出口、运输、爆破作业和储存以及硝酸铵的销售、购买,适用《民爆条例》。《民爆条例》不仅将工业用的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纳入了法律规范,还将其他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纳入了法律规范。这里所称的民用爆炸物品主要是指工业用的民用爆破器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常所称的民用爆破器材实际上是民用爆炸物品的同义词;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主要是指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1.工业炸药。炸药是指在没有外界物质参与下,当其受到适当的激发冲量后,能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化合物或混合物。按用途可以分为军用炸药和工业炸药,很多炸药既用于军事,也用于工业,如梯恩梯、黑索金等。按组成有单质炸药和混合炸药。按性质分有猛炸药、起爆药、火药、烟火药。

大多数炸药为混合炸药,也称爆炸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混合组成的。工业炸药又称民用炸药,大多是混合炸药,是以氧化剂和可燃剂为主体,按照氧平衡原理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按组成特点主要有铵梯炸药、硝甘炸药(硝化甘油类炸药)、铵油炸药、含水炸药(乳化炸药、水胶炸药和浆状炸药)和特种炸药(含铝炸药、液体炸药)等。

工业炸药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岩石炸药、露天炸药、煤矿许用炸药、特种炸药和爆破剂等。常用的工业炸药有铵梯炸药、膨化硝铵炸药、铵油炸药、浆状炸药、水胶炸药、乳化炸药、硝化甘油炸药、含火药工业炸药等。

2.工业雷管。雷管是管壳内装有敏感度较高和威力较大的不同炸药,.能被较低能量引起爆炸、并引爆其他炸药的产品。按引爆方式分为电雷管、非电雷管,非电雷管可分为火雷管、导爆管雷管等。按作用时间分为瞬发雷管和延期雷管,延期雷管按延期时间分为不同毫秒和秒延期雷管。按用途分为普通雷管和专

用雷管;专用雷管包括地震勘探电雷管、油气井用电雷管、安全雷管及电影电雷管等。按其主装炸药的净装药量分为1~1 O号十种雷管,目前我国只保留有6号和8号两种,主要采用8号工业雷管。按管壳材质分为非金属管壳(纸)和金属管壳(钢、铝、铝合金、覆铜钢、铜等)。常用的工业雷管有工业火雷管、工业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等。

3.工业索类产品。索类产品主要有用来引爆雷的导火索、直接引爆炸药的导爆索和激发导爆管雷管的塑料导爆管。工业索类产品主要有工业导火索、工业导爆索、塑料导爆管、聚能射孔器材、震源药柱、起爆具,以及与导爆索配套使用的继爆管,用于切割管道、索缆的切割器材,用于排除矿山漏斗卡堵事故的排漏弹等。

二、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管理

二、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安全许可和安全管理

《民爆条例》规定,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按照法定程序申请取得生产许可。(一)设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的条件

《民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技术标准;

2.厂房和专用仓库的设计、结构、建筑材料、安全距离以及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3.生产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和规程;

4.有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人员; 5.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取得生产许可、安全许可、工商登记的程序

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的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能够证明其符合《民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有关材料。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为调整生产能力及品种进行改建、扩建的,应当申请办理《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

取得《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基本建设完成后,向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对其进行查验,对符合条件的,在《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上标注安全生产许可。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持经标注的安全生产许可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后,方可生产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三)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根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原国防科工委制定颁布了《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科工法[2004]1 080号)规定了安全生产许可的程序和管理。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申请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建立健全企业、车间、班组三级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安全投人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民爆器材行业组织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安全资格上岗证书;

5.特种作业人员应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

书;

6.从事民爆器材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所在省、区、市民爆器材行业或企业自己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 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

8.厂房、库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1 998)以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10.经过具有民爆器材安全评价资质单位进行的安全评价,并达到规定标准; 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13.具有原国防科工委颁发的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凭照、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

(四)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要求,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应该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企业内部设立的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或者部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企业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不再兼作其他工作的人员。

2.从业人员的安全资格。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民爆器材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参加民爆器材行业组织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安全资格上岗证书;

(2)民爆器材生产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应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3)从事民爆器材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通过所在省、区、市民爆器材行业或企业自己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

3.规章制度。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动火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技术管理制度,产品管理文件,应急救援预案,危险工房和车间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4.车间、设备的安全要求。民爆器材生产企业选址应避开居民点、学校、工业区、旅游区、重点建筑物、铁路和公路运输线、高压输电线等,其安全距离的核算,应分别按生产区、仓库、试验场、销毁场内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和计算药量取最大值生产企业内部,应将危险品生产区、仓库、试验场、销毁场及生活区分别设置,根据生产的品种,分别建立生产线,做到分小区布置。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设在安全地带;试验场、销毁场设在偏僻地带。

布局上避免危险品的往返和交叉运输,无关人员和货流不得通过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危险品货物运输不得通过住宅区和其他建筑物的防护屏障。核算药量大或危险性大的厂房和仓库,应布置在危险品生产区的边缘或其他有利于安全的地形处。不得将危险品生产区布置在山坡陡峭的狭窄沟谷中。

危险品生产区和总仓库区设置密砌围墙,其高度应不低于2 m,围墙与危险性建筑物的距离应小于1 5 m。危险品工房建筑物按使用性质确定并在外墙安全标识上须标明名称、等级、人数、危险品名称、数量、特性。

厂房门应是向外开启的平开门,宽度不小于1.2m,不得设门槛。黑火药和烟火药生产厂房应采用木门窗,门窗的小五金,应采用在相互碰撞或摩擦时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危险品仓库门宜为双层,均向外开启,内

层门为通风用门。

危险品厂房安全窗应向外平开,宽度不小于I m、高度不小于1.5 m,窗台高度不高于地面0•5 m,不得设置中挺,利于快速开启。危险品仓库的窗应能开启,宜配置铁栅和金属网。在勒脚处宜设置进风窗。5.生产作业的安全要求。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应从设计、工艺、设备、操作、制度、劳动组织等方面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贯彻执行在线危险品存量少,工房内定员少,危险作业工序少,非危险工房与危险工房隔开,非危险生产线与危险生产线隔开,非危险操作与危险操作隔开的原则。‘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查明原因,制定改进等措施后方可恢复生产。

企业应根据生产线设计能力,组织均衡生产,严禁超负荷运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危险操作工序在当日22时至次日6时严禁组织生产;间断或半自动生产方式的炸药及制品生产线当日零时至6时严禁组织生产。当遇到暴雨、强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企业不得组织民爆器材生产、装卸、运输活动。

6.储存、运输。危险品宜单独品种专库存放。当受条件限制时,不同品种的危险品可同库存放,严禁性质抵触的危险品同库存放。

当危险级别相同的危险品同库存放时,同库存放的总药量不应超过其中一个品种的单库允许最大存药量;当危险级别不同的危险品同库存放时,同库存放的总药量不应超过其中危险级别最高品种的单库允许最大存药量,且库房的危险等级应以危险级别最高品种的等级确定。任何废品不应和成品同库存放。危险品应成垛堆放,堆垛间应留有检查、清点和装运的通道。堆放炸药类、索类危险品堆垛的总高度不应大于1.8m,堆放雷管类危险品的总高度不应大于1.6m。

危险品运输宜采用汽车运输,不宜采用三轮汽车和畜力车运输。严禁采用翻斗车和各种挂车运输。危险晶装卸作业人员必须熟悉爆破器材的性质和安全知识,遵守操作规程。搬运、装卸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拖拽或在包装箱上踩踏跨越。

7.消防和安全防护。民用爆破器材生产厂必须设置消防给水系统,消防储备水量应为最大一组雨淋系统1h用水量与室内、室外消火栓系统2h用水量之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20L/s,消火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20m。

生产过程易引起燃烧而导致爆炸的工序,应设成组作用的消防雨淋系统。储存易燃、可燃液体的仓库,桶装堆场、泵房除应设置消火栓外,还应设置泡沫灭火设备等其他灭火设施。

危险品总仓库区消防用水量应按20L/s计算,消防延续时间按3h计算,补水时间不应超过48h。供消防车使用的消防蓄水池,保护范围半径不应大于150m。

8.应急救援。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立即如实报告当地民爆器材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篇6:安全生产法重点

四、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四、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

有关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的事故发生情况具体确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

五、追究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的违法行为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具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追究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行政审批部门和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有关部门、机构行政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予以批准的。

(2)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与当事人勾结串通取得批准的。

(3)发现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立即撤销原批准的。

(4)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未加查封、取缔的。

(5)未履行法定职责和程序、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

(6)不报、瞒报或者拖延报告特大安全事故的。

(7)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的。

(8)阻挠、干涉对特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

六、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

(一)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 追究行政责任的方式是对行政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7类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有失职、渎职或者应负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1)对于违反本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机构正职负责人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处分。

(2)对于中小学校违反本规定的,给予校长记过、降级直至撤职的处分。

(3)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二)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

违反《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七类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规定有失职、渎职或者应负领导责任的,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小学校校长的刑事责任

《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第十条规定,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

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组织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

中小学校违反上述规定,对校长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组织者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小结:本讲重点内容为: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事故种类;悉特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

上一篇:拟人句大全优美下一篇:固安工业区安监局2015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