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社区

2024-04-25

我居住的社区(共12篇)

篇1:我居住的社区

中班社会 我居住的社区

谢玲娟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名称、地址及一些公共场所设施。2.初步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在双休日带幼儿对所住社区的设施进行一些调查了解,幼儿以绘画方式记录在表

格里,家长可帮助加上文字说明。

2.将调查表带回园,布置成专栏,以便交流与分享。3.幼儿调查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教师介绍幼儿园所在社区的名称,使幼儿知道在我们的城市里有许多的社区,每个社 区都有名字和地址,还有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儿童活动场地、宣传栏、阅览室、卫生室等),初步懂得“社区”的含义。

二、基本活动

提问:你的家住在哪个社区?社区里有些什么?由幼儿介绍自己所在社区的名字和调查 结果。

1.幼儿通过进一步参观、比较,初步体验到社区与社区之间相同的作用。

2.介绍“社区”的含义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社区的居民经常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和一些公共设施,居民则要爱护社区,维护环境整洁,遵守社区居民公约。

三、结束活动

进一步观察、讨论各种社区设施的作用和社区公约的内容,初步认识共同生活、学习、娱乐的必要性。

篇2:我居住的社区

认识居住的社区作文

我家对面公寓的一楼住户养了两只活泼的玛尔济斯,有时候我上学或下课时,都会看到两团白白的身影在门口跑来跑去,可爱极了。

几乎每个优美的乐声非常悦耳动人。有一次,我经过邓先生的家门口,正好被他琴声吸引并停下脚步,他就邀请我一块儿和他弹琴;

另外,巷子口右边是一家书店,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各式各样的文具与卡片,还有琳满目的书籍,我常常在那儿待上两、三个小时,依然流连忘返;而书店的隔壁是紧邻一家超市,每逢推出集点兑换商品的活动,哥哥们总是会帮我收集可爱的公仔!

篇3:构造现代文明的居住社区

跨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基本成形,将迎来了中心区时代,占地32 km2的城市中心区,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层面,它都将代表着未来的温州。如今,它那日益显露的雄姿,令人触手可及。世纪广场、绣山公园、博物馆、科技馆、划龙河景观处处呈现出现代化气息。

杨府山居住区位于温州城市中心区东北部,西侧为国信嘉和住宅区,北侧与规划设计的会展商务区相邻,东侧为滨江区,南侧跨自然河流为中外合资港安医院和红日花园住宅区,地界东、西、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东北面均可享有瓯江景观,西侧有杨府山自然山体,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该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约5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9万m2,是一个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特色和社区理念的高品位的理想居住区。杨府山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就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及住宅区景观形象的塑造等需求,尽可能的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先和共享社区的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构造文明、舒适、优美的现代居住社区。

1 社区发展理念

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都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其中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主要还是要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在杨府山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着力要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要满足上述基本需求。7个尺度适宜的居住组团,提供7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模式。每个居住组团充分彰显各自的个性特征,从建筑色彩、空间体量、材料质感,无不体现了各自的识别特征。且每个居住组团拥有各自的公共活动和绿地系统,为居民提供了亲切的归属感。归属和识别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杨府山居住区着力营造的就是特定的居住场所,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体现社区氛围。

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主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杨府山居住区通过在核心区块布置一系列的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商业街、小学、幼儿园等公建配套设施,及沿下陡河布置区域性带状滨河公园为公众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共同创造出居住区内公共、开放、共享的文化与活动中心,让社区居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得到满足,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自身素质,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 生态优化理念

住宅区的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能源开发过度,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个人、国家的个体行为,而是全人类共同担负的使命。早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发世界委员会报告“人类共同的未来”中阐述为“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因此,在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小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温州中心区居住区片区规划导则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生态化设计的指导原则,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型的现代住宅区提出了明确要求。杨府山居住区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阶段对生态优化原则做了深入的探讨。

绿化系统:住宅区内各地块满足绿地率的要求,绿化面积大于35%:局部住宅底层架空处理,将绿化引入,并将屋面种植绿化,200 mm深的覆土可满足草皮、花卉和蔬菜的种植,从而极大的改善了住宅区的气候和景观环境。

分质供水系统:在住宅和住区中建立2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用,另一套用于清洁卫生。

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一般车行路并不直达住宅单元入口,人行路与自行车和非机动车并存,以提高道路的利用率,从而起到改善住区环境的作用。

通风日照系统:建筑布局依据温州的地理纬度,以争取最大的日照及通风为原则。在总体布局中充分处理好围合与朝向的辩证关系,使所有住宅均有南向阳光,住宅造型注重南北通风,满足了夏季东南季风的导入和冬季充足的日照,符合南方居民生活方式,南低北高的建筑分布也满足了居住区内每一户的日照要求。

停车系统,停车库与组团绿地空间相结合,在区内适当位置将建筑内院提高形成架空层,四周采用漫坡方式形成丰富的绿化景观,先进的停车方式既满足了地面车库的经济性,又使空间环境更加优美,集中停车位的布置,不仅提高了小区内道路环境设施水平,而且使停车更有效率。

除了对上面提到的各设施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之后,杨府山居住区生态化设计还首次提出了由斯科特帕肯住宅区设计师倡导的能控系统。该系统在各组团之间建立了平衡一调控模式,全面监控、调整、平衡整个住宅区能源消耗与各系统的运作,从而把节能、低能耗住宅区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共享社区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要达到景象共享,则需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

杨府山居住区重视整个住宅区每户居民都享有更多良好的室内外环境,而不是片面追求单体平面中的某一个好户型,尽可能做到处处均有优越的环境和便捷安全的交通,户户拥有良好的朝向、视线、日照、通风和景观。7个居住组团围绕核心区绿地周边布置,每个居住组团独立完整的被规划路或市政路分隔开来。独立的组团公共绿地让居民可以走出家门便享受自然。且每个居住组团与核心区绿地留有视线通廊,将核心区绿地最大限度地引入组团空间。同时,核心区内配套的文体中心、服务中心、商业中心、小学、幼儿园以最合理的服务半径被7个组团的居民共享,居住在杨府山居住区的居民们既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组团院落内享受平静、安全、便捷,又可走出组团,享受大核心区的完善配套和超大的公园绿地。

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上,除了与环境的共生和景观作用外,力求营造一个公众能积极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下陡河水系改造形成一个区域性公园带,结合水景,设置花鸟公园、体育公园、水上娱乐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让住宅区全体居民都能参与社区活动,共享社区财富。

4 结 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住宅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模式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演绎。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多级化。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规划师、建筑师都在探索良好居住区的开发模式,都在寻求能够产生最佳经济效益的住宅开发区模式和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住宅区模式。我们期待着在温州中心区涌现出越来越多让人振奋的住宅区作品,把我们的温州中心区打造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琦.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浅议[J].当代建设,2003,(4).

篇4:浅议生态居住社区规划

关键词:生态居住社区;生态建筑;生态基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72—02

引言

“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回顾20世纪,尽管社会、经济、科技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的生存环境。正是在对生态建筑思考的基础上我想到了生态居住社区建设,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虽生态居住社区规划一些认识。

一、生态居住社区的概念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而生态居住社区有时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社区和绿色社区,其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广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在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有必要说一下“生态基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里斯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提出。这一思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使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我读了之后感觉很深,它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我认为,它其实就是传统的“容纳量”概念的发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通常从聚居地角度出发,把居住社区理解成人口的聚居地,但是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把居住社区理解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每天都需要从其他地方摄入大量的物质、能量,同时又会输出大量的废弃物。这样才能维持居住社区内人口现有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否则,它将一天也无法存在下去。按照此理论,生态居住社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生态居住社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狭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从狭义看,即从规划、设计、施工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居住社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好多规划界人士都认为,生态居住社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源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从这个角度理解,生态居住社区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我们现在一些人却错误地认为,在居住区中多布置一些草坪和水池就是生态小区,有的人认为有充足的室外活动场地就是生态设区,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表现,而没有深入的去理解。

二、建设生态居住社区的社会环境

1.文化观念。建设生态居住社区,首先应该从树立人们的生活理念出发,注重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将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诸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规划思想,又有阴阳五行直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对生命和大自然掠夺的规模扩大,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而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池田大作曾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自然界的非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就等于侵犯了我们自身的尊严。”

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环境因子所具有的无限的多样性形态和结构特征,都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所谓“不着一字,尽的风流”。就是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美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感官上的美感,还能使人们通过有限的形象,体味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获得进一步的感受。

生态美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对生态美的感知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在道德感情上的交融。因为人对道德的关心不会从冷漠中产生,正是由于对生态美的体验而产生的激情,激发人的伦理感情,从对生态美的体验进而创造一种道德关系。

2.生活模式。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就必须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用,为了做到这些,首先要反对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的生活模式。私人汽车的普及造成侵占大量土地,还要建设高速公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大量停车面积与维修汽车的设施。据统计,美国的每个城市大约有1/3的土地与汽车有关。大量汽车消耗大量的能源与原材料,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其次反对过分崇尚物质的生活模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也必然会增加,然而在受高消费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要活得体面,必须开体面的车,传体面的服装,用体面的高级化妆品等等。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为地位而消费”,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本的人类需求,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再次是要推崇“关心与分享”的生活模式。关心与分享在居住社区规划中经常提到,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态居住社区。体现在居住层面上,比如鼓励居民一起维护绿地,共同购买公共设施。

三、生态居住社区的规划

(一)符合生态原理的社区规划

1.完全社区。我们常会提到“完全社区”的概念。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居住靠近工作场所,居住靠近购物场所,居住靠近学校和娱乐场所,居住靠近社区中心设施,如公园、聚会场所和娱乐场所等。现在很多社区与工作场所是互相独立的。在西方国家很突出,如每天要开车到市中心去上班,或者在家里要买一包烟,都有可能要开车去市中心的购物中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把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和购物场所适当的互相交融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简单、健康。西方学者认为,完全社区是比较稳定和理想的居住场所,对于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和节约能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改造。与城市改建相结合的居住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城市密度,有助于保持历史文脉和保证街道生活的质量。对于生态居住社区,因该鼓励居民采用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因为人们过分依赖私人汽车,这种交通方式造成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目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支持公共汽车系统。从运输效率而言,公共汽车系统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应该考虑能得到公共汽车系统的支持,尽量使居民能够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问题。二是支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当然,步行和自行车是不需要消耗能源的绿色交通方式,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都受到体力限制,因此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3.城市中的自然环境。社区中健全的自然系统能够改善不利的气候条件、吸收雨水、减少噪音、清洁空气、提供令人愉快的视觉景观。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场所,使人们直接观察到自然的进程。在具体的规划中,要考虑野生公物、绿色通道、绿色屋顶、调节气候的绿化等方面,保持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一句心灵备受感动得话:你的规划做得好与不好,鸟儿的回归是最好的见证。

(二)符合生态原理的住宅设计

结合自己对生态建筑的相关知识,我认为生态住宅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减少最自然环境的影响;健康和高质量室内物理环境;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提高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要考虑住宅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选择最利于节能的建筑维护结构,采取一定的评估标准,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和照明、节水,适当的作屋顶花园并采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的材料。

例如,墨西哥科特斯海边的卡梅诺住宅,屋顶是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设计师采用了一个鱼腹式的桁架系统,然后覆以钢筋混凝土板。下侧桁架弦杆采用板条和水泥抹灰,形成一个可自然循环的双层通风屋顶。空气通过屋顶两头的王阁进入,从女儿墙内的出口和屋顶中心的烟囱溢出,这样形成的屋顶一方面解决了通风、降温问题,同时也是很好的艺术构件。再如,中国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窑洞,福建永定的圆土楼是传统的民居形式,他们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处理手法,因而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建筑、城市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转变,生态社区反映了生态优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方式,为实现生态居住社区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汤阴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祁滨.生态型居住小区德鲁伦与实践[J].社区,2002,(2).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5:社区居住证明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证明,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证明是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证明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居住证明,欢迎大家分享。

社区居住证明1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身份证号)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 年 月日至此时,居住在 小区 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 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xx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2

××××社区字第 号××××社区字第 号 系我辖区居民,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

身份证号:

联系人: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经办人:证 明 兹有我辖区居民,(男、女),身份证号:,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联系人: 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社区

社区居住证明3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x(身份证号x)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x年x月日至此时,居住在x小区x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x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x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xx社区居民委员会

xx年x月x日

社区居住证明4

居 住 证 明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身份证号)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 年 月日至此时,居住在 小区 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 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5

兹证明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为:。现在 市 区(县、市)街道(镇)社区(村)居住,实际入住时间是,实际居住人口 人。房产证记载产权人证明 现正租赁(自有、借住)该房屋。房产证号:,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产权人联系电话。

房屋产权人已清楚以上内容并承诺上述证明是准确、真实的,并对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产权人(签字):

特此证明。

社区公章: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6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x(身份证号x)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x年x月日至此时,居住在x小区x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x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x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x月x日

社区居住证明7

xxxx社区字第 号xxxx社区字第 号 系我辖区居民,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

身份证号:。

联系人: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经办人:证 明 兹有我辖区居民,(男、女),身份证号:,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联系人: 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

xxxx社区

社区居住证明8

一、社区居住证明怎么开

本地户口居住证明要区分本地户口还是外地户口:

(一)本地户口居住证明分为两种类型: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1、农村户口

到村委会找村支书

让他给开一个居住证明:内容有你是谁,居住地,村支书签字

盖一个村里的公章

2、城市户口

到居委会找居委会主任

让他给开一个居住证明:内容有你是谁,居住地,居委会主任签字

盖一个居委会的公章

(二)外地户口异地居住证明即暂住证,到派去所开

准备两张白底照片、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租房证明(租约、房东身份证、产权证等资料、租赁合同缴税凭证)到所在的.派出所办理

二、社区开居住证明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黑石渡镇辖区居民居住证明服务指南》以及《峨岭街道峨岭村居住证明办理》可以了解到,对于居住证明办理是要求公民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申请办理:

1、公民在当地社区居住且办理居住登记;

2、可提供本人有效的身份证原件、户口簿等资料;

3、可提供在当地办理的居住证、暂住证。

考虑到各地社区对于居住证明办理所要求满足的条件不同,公民若需要申请办理居住证明还是建议直接到居住地所属的社区进行咨询办理。

三、社区居住证明范本

居住证明

兹有__________长期居住在:

______市_______区________路________街__________号_________小区_________号

房屋所有权归___________所有

房屋性质为:公有租赁房屋__________

私有租赁房屋__________

私有产权房_________

单位优惠售房产权房_________

特此证明

派出所或居委会名称:

经办人签字:

派出所或居委会

社区居住证明9

一、所需条件和资料

条件:户口在本社区且实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

提供的材料:

1)户口簿;

2)身份证;

3)暂住证原件与复印件。

二、本部门工作步骤

1)申请人到社区服务站提出申请;

2)服务站工作人员接收居民提出的申请,并指导居民填报登记记录,审核后出具居住证明、并进行登记,办妥后交给申办人;

3)对情况不明、难以核实的事项,让申请人联系96156平台指定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核实,凭核实报告开具居住证明。

三、涉及到的表单

序号需要提供表单名称

1《社区居民居住证明登记表》

四、基础数据项目

社区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五、依据政策法规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公安局关于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印章管理工作的意见》(京民基发[20xx]429号):第二条第二项“社区居民委会为辖区居民出具证明用章范围:

1、居民居住证明。

2、居民是否健在和在家正常死亡证明。

3、居民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抚恤金、残疾保障金、子女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手续的证明。

4、其它相关证明:独生子女、养犬、政审等。

若超出上述规定范围且在街道办事处权限范围内的,社区居委会应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请示,批准后使用印章”。

2。事项名称:社区开具居住证明

服务对象:

1、户籍在本辖区且居住在本辖区的;

2、户籍不在本辖区但与本辖区居民有租赁合同且确实居住在本辖区的

办理依据:

收费标准:本项目不收费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即可办理

办理机构:手续齐全方可办理

办公地址:各社区居委会

乘车路线:xx—xxx—xxx—xxx—xxx

联系电话:无

所需材料:户口本、身份证、暂住证、房屋租赁合同

备注:

办理程序:所需材料拿全后,经了解确实居住在本辖区,给予出具证明并盖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趋势是,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城市户口的迁移限制。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近乎必然地陷入政策悖论难以自拔:一方面,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对二元结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一旦户籍制度有所松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越可能面临外来人口蜂拥而入。摆脱这一两难困境绝非易事,因为除了考虑外来人口的强烈需求,还需要考虑以城市居民的变革意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阻碍户籍统一管理的障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对本地居民大量失业以及公共财政入不敷出的顾虑。

风物长宜放眼量。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通过限制外来人口进入以维护本地居民就业、压缩公共支出的做法,终究会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而损及经济持续向上,就业岗位以及财税收入亦将因此增长乏力。这就好比各个独立经济体之间,全球化固然带出种种冲击,但是利弊权衡之下,封闭的、静态的、低水平的稳定,终究还是让位于开放的、动态的、高水平的稳定。

社区居住证明10

xx是我社区居民,现居住于xx市xx区(县)xx街道(乡、镇)xx社区(村)xx委组xx号楼(栋)

联系人姓名:xx联系电话:xx

特此证明。

社区联系电话:xx

经办人:xx

(社区公章)

xx年xx月xx日

社区居住证明11

兹证明x先生女士,身份证号为:x。现在x市x区x(县、市)x街道(镇)x社区(村)x居住,实际入住时间是x,实际居住人口x人。房产证记载产权人证明x现正租赁(自有、借住)该房屋。房产证号:x,房屋建筑面积x平方米,产权人联系电话x。

房屋产权人已清楚以上内容并承诺上述证明是准确、真实的,并对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产权人(签字):

特此证明。

社区公章:

篇6:社区居住证明

兹证明李某某(身份证号码:)系 社区常住居民,自2003年 08月至此时,住 小区 栋 单元 室。

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篇7:社区居住证明

(身份证号)

系社 区(常住/暂、寄住、户籍)居民,从年月

日至此时,住小区(楼栋单元室。

居民委员会

办公电话:

年月日

注:

1.查验时应佐证户口簿/有效身份证件以及其他相关联的证件。

2.无公章或擅自篡改内容即属无效。

篇8:我居住的社区

一、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概况

按照聚焦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要求, 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 上海市已经先后研究推进了第一批的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浦东周康和曹路等六大配套商品房基地与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2个大型居住社区试点工作。上述8个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 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 936万平方米。2010年开展了第二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选址工作, 规划选址共计23块, 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 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 000万平方米, 约120万套 (其中含约20%动迁安置房) 。在大型居住社区范围内, 依据相关规划及土地建设出让情况, 确定可开发住宅用地的规模。可开发住宅用地将集约利用, 容积率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控制在1.8~2.0之间。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规划见图1。

二、大型居住社区交通特征分析

1. 交通出行总量高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人口密度比较大, 交通出行总量高, 单位面积的车流量、人流量均比较大。如果在规划设计上处理不当, 易出现交通拥堵。

2. 平均通勤时间长

大型居住社区通勤者的上班出发时间比市区早高峰要早, 平均通勤出行时间大于1小时。对于通勤出行时间的满意度方面, 44%的工作者对出行时间表示不满意。交通出行时间分布不平衡, 通勤出行质量亟待提高。

3. 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总体表现为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尤其是临近中心城外围的大型居住社区, 工作日早晚高峰的交通流向呈现明显的潮汐现象, 特别体现在居住社区与中心城的主要联系通道上。

4. 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出行意愿较高

通过对未来社区的居住人群展开分析, 大型居住社区以保障性住房 (含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 和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小汽车的拥有率低, 表明该区域有较好的低碳交通基础, 公交出行意愿较高。如果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设施, 将有利于大型居住社区发展低碳绿色交通, 实现可持续的交通。

三、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目标及实施策略

1. 规划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晰的区域干线路网, 在社区周边形成便捷、各方式相互协调的对外交通体系;梳理区域支路系统, 实现以人为本, 打造社区内部“畅通有序、便捷安宁、舒适惬意”的道路交通环境;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建立与人口和用地布局结构相匹配的高效便捷、安宁舒适、换乘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挥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营效能, 加强道路设施对公共交通的服务, 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在交通出行中的比例, 满足居民日常的交通出行需求。

2. 规划思路

路网规划中重点考虑对外出行的实际需求, 主要包括大型居住社区至中心城、新城、新市镇, 以及至轨道交通站点的通道, 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通道等, 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 增强交通可达性;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路网适当加大支路网密度, 避免形成封闭化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模式。

公交系统规划结合上海市“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 落实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站点设置, 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 逐步消除公交盲区;着重解决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 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地面公交可选择性。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区内河流水系较多, 要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及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

建设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 避免主干道引入的过境交通过多穿越居住社区, 要形成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街坊道路逐级衔接的路网模式, 可利用较高密度的支路和街坊道路组织部分单向机动车交通。

道路建设时序安排应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分期开发的需要。干路系统应先于大型居住社区启动和建成, 尽快形成基本的路网框架。

3. 规划实施策略

建议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大型居住社区控规编制同步进行, 并将规划成果纳入控规, 保障规划成果的法律效应。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组团功能布局的完善, 职住平衡减少跨区交通;另一方面规划路网容量也是土地开发强度的约束条件。此外, 通过道路竖向规划提前发现后续道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规划路网线位提出改善建议。因此, 通过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使得规划的调整与完善成为可能。

四、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

嘉定区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位于嘉定区西部板块, 嘉定新城安亭组团东部, 西邻同济嘉定校区, 东到沈海高速 (G15) , 距离外环约10公里, 至人民广场约20公里, 区位条件良好。黄渡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范围:东至沈海高速公路 (G15) , 南至曹安公路, 西至盐铁塘, 北至沪宁铁路南侧, 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 规划区人口8万。

1.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路网布局未成体系, 内部道路现状基本都为支路状态, 通行能力较弱;规划区受高速公路、铁路限制, 区域对外联系通道较少, 北部受沪宁铁路限制, 规划区内部无南北向贯通性通道;规划区与轨道交通11号线站点距离较远, 缺乏便捷通道至轨道交通站点。

2. 交通需求分析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地块划分和用地性质, 以一个街坊或路网分割的地块作为一个小区, 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94个小区。根据预测,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产生量为20.27万人次/日, 吸引量为17.46万人次/日。2020年的交通生成量为32.88万人次/日, 以通勤交通为主。

3. 规划方案

(1) 路网规划 (见图2)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方格网状路网, 南北向干路平均间距约660米, 东西向干路平均间距约850米, 间距低于市中心平均值。干路系统构成布局均匀的方格网状路网, 与外围衔接顺畅, 可作为承担区域交通的主要通道;支路间距300米左右, 总体来说以干路为骨架, 形成了方格网状道路网络, 布局基本合理。

(2) 道路竖向规划。规划区域内盐铁塘为7级航道, 其余河道不通航。结合自然地理条件, 该地区一般路段地面标高约为4.2米, 建议河道旁侧道路交叉口处标高适当提高至5.2米左右, 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和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调整平行于盐铁塘的杨林路道路线位, 避免杨林路距离河道过近而导致沿线交叉口因跨越河道造成控制标高过高。

(3) 公交规划。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需求, 设有1处公交枢纽和1处公交首末站, 途经线路公交线路5条, 普通公交站点应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站距一般控制在500~800米。主、次干路上的公交站点均沿机非分隔带设置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支路上的公交站点以路抛式为主。

为保证出租车服务水平, 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商务办公区、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和公园等需求集中处各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设置5~10个泊位;结合居住小区出入口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3~5个泊位。总之, 泊位应根据公交站点的布置设置, 避免相互干扰。

(4) 慢行交通。完善慢行交通环境, 建议结合公交枢纽或站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解决公交和轨道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 (图3) 。建议设置12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服务半径宜控制在500米左右, 保证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范围及居民租赁、换车的便捷。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赁点规模宜控制在20辆以内, 以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并减少占地面积。

(5) 路网配套项目。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对外交通出行主要方向为中心城方向, 道路建设重点为进城通道、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连接道路;其次为跨沪宁铁路通道。建议重点建设陇南路 (穿越G15沈海高速通道) 、昌吉东路 (至轨道交通的主要通道) 以及春浓路 (跨沪宁铁路通道) 3个外围配套道路项目, 满足基地建成后交通出行需求 (图4) 。

篇9:社区居住证明

(身份证号 )

系 社 区(常住/暂、寄住、户籍) 居民,从 年 月日至此时,住 小区(楼栋 单元 室。

居民委员会

办公电话:

篇10:村委社区居住证明(模版)

兹有金沙县沙土镇振兴路振兴社区xxxx、男、xx族、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系我社区常住村民并有一自建房,建筑面积xxx平方米,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篇11:我居住的社区

关于集中居住点社区化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江油市民政局:

为了认真落实省民政厅《关于开展汶川地震重灾区集中居住点社区化管理问题调研的通知》(川民电﹝2011﹞79号)、绵阳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地震重灾区集中居住点社区化管理问题调研的通知》(绵市民基﹝2011﹞8号)和江油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地震重灾区集中居住点社区化管理问题调研的通知》(江民发﹝2011﹞36号)精神,切实解决集中居住点反映出的新问题、新矛盾,确保辖区社会稳定和谐,镇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镇、村干部对我镇辖区内的2个集中居住点的情况再次进行了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集中居住点基本情况

我镇5.12震后建有集中居住点2处,分别位于统一村二组和石佛村二组,共有132户,300余人。其中统一村二组集中居民点于2009年10月建成,现有46户,157人,43户来自原中兴村3组,3户来自中兴村5、6组;石佛村86户,23户来自原太平村8组,其余分别来自石佛村2、3、5、6组。

二、基础设施情况

该2处集中居住点均实现了“五通”(水、电、路、有线电视、通讯网络)。其中2处水塔为河南援建,分别能蓄水30立方,道路均已硬化。石佛村集中居住点庭院已经全部硬化,并进行了绿化,绿化率达50%,统一村二组集中居住点尚未进行庭院硬化和绿化。因资金短缺,2处集中居住点均没有安置健身、娱乐、文化设施和专门的老年活动场活动场地。

三、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他活动情况

统一村二组集中居住点是一个独立的社,成立有相应的党小组,去年合村并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等正在逐步开展,四、社区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在村两委换届时充分考虑集中居住点的情况,将该2处居住点单设为一个社,方便实行社区化管理。1、2处居住点均成立饮用水管理委员会,对水费的征收、管件维护等实行公开管理;石佛村二组集中居民点实行垃圾集中清运。

2、针对2处居住点,政府专门组织送科技、医药、文化、法律下乡活动,关爱民众,拉近与居住点距离,为民众服务,增强居住点民众的心理认同感和凝聚力。

3、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

五、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集中居住点缺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致使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议匹配相应自资金,纳入财政支出。

2、居住点居民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习惯较差,语言不文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不能形成清洁、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建议加强宣传,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3、集中居住点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空巢老人较多,居家养老服务迫在眉睫,但缺乏具体政策和资金。

4、集中居住区工作者管理规章、志愿服务队伍、各种服务站有待建立。

篇12:社区规划理念下的居住区设计

关键词:居住区,设计,社区,设计理念,设计目标

居住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随着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的居住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1 我国居住区现状

“民以居为安”,近40年来,中国的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人们的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关注住宅内部环境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亦已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推向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文化领域。

与此同时,居住区规划设计存在着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研究不够。受我国国情与设计体制的影响,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人的研究,致使设计成果不被使用者接受;其次,在整个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一直处于配角的次要地位。设计者往往由于经济目标的限制,而把室外环境设计落脚在对住宅布置完成之后留下的“剩余空间”处理上,或建造意义或功能不明确的“建筑空地”,缺乏系统的考虑。缺乏投资来源也使精心设计的环境设施得不到完全的实施;亦或由于缺乏对居民对美的欣赏的引导,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维持手段,使设施不久就面目全非。

居住环境设计和管理的不如人意,间接或直接地造成我们常看到或听到的这些现象:居住区安排有绿地、活动场所、凳椅,却无人光顾;面对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室外空间犹如进入迷宫而无法辨认自己的家门;住在一个单元里的居民互不相识,咳嗽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偷窃之事常有发生,没有安全感……这种“隐性危机”不可能通过硬性规定来规范,但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从1972年瑞典“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6年巴赛罗纳的第19届建筑师大会,“人居”作为一个主题,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基本生理需求达到满足情况下的人们,在长期经历与自然的隔绝,与邻里的隔膜之后,更加盼望交流、沟通和对美的追求。

2 对社区的理解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的概念既反映出人们对特定地域的感情和归属,也反映出人们相互交往、影响和共同的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而“社区感”则是居民在心理上形成的对社区具有的认同感、亲和感、领域感、安全感、归宿感,以及基于以上的满意感和归属感。

社区是人们因为聚居而形成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充满着秩序和稳定性,有着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体现出居住的内在本质。舒尔茨说:“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私生活的遮蔽所,而且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来的富有意义的关系。”

在城市中聚落、城市空间、公共机构和住宅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居住形态,表达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有意义的关系。社区就是这种完整意义上的居住的具体化。社区作为地域生活共同体,之所以超越地理意义,就在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和归属,以及通过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共有文化价值观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所以社区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强调社区概念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而且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正确的居住环境,保持富有人性的居住状态。

3 居住的社区丧失

1)城市生活在住区内消失。将居住内涵简化为单纯的“住”,忽视了人类聚居生活的社会性内容,使得城市住区的日常生活变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人类聚居中相互交往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需求。而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对居住内涵的简化,结果是使“城市生活得了贫血症”。2)社会环境的冷漠。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空间本身也不感兴趣。由于缺乏社会交往用的相应的物质环境,无法形成传统住区中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3)归属感、安全感的丧失。由于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建设思想,住宅成为“居住的机器”。社会环境的冷漠,人际交往的缺乏,人们很难对住区环境产生认同感,更难形成对环境的依恋——归属感。对室外环境形态及意义的忽视,使外部环境无法让人形成在心智上有把握的稳定的环境知觉,而领域划分的缺乏,又使人在空间中的定向感无法形成,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也随之无法建立。

4 居住的社区重构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冷漠生硬的居住环境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成为人们厌恶和逃离的对象,城市文化和文明开始有了新的确定及倡导,社区的概念在居住性地区的开发中得以逐渐重构,并成为居住人性回归的显著特征。人们认识到,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遮风避雨的蔽护所,它还意味着人与一个确定的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个确定的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即自然与人工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而构成这种环境意义的,即居住的精神要求的方式,是对环境的认同和定向。这种认同和定向既是对物质环境的认同和定向,同时也包含有对社会环境的认同和定向。社区的概念所反映的人们对特定的地域的感情和归属,正是这种认同和定向的具体表现。

4.1 居住的社区重构在设计理念上首先表现在环境观念的扩展

1)强调公共环境。

住宅及其周围环境是统一的居住环境,人们共同居住于这个统一的环境中,要求不同性质的空间,不同层次的空间交织配合构成统一、有机的居住空间,并能保证生理上有舒适条件和在心理上有最佳状态。从前,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往往仅注意住宅内部(私密环境)的优劣,而忽视了住宅外部环境(公共环境)的质量问题。然而,公共环境质量却又能直接影响私密环境质量。公共环境较私密环境更复杂,它是人工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人工环境的创造即是建筑空间环境的创造,社会环境的创造是各种社会活动的统一组织。一个优质的公共环境,应该是一个尽可能小地破坏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整体。居住空间环境的丰富,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是很重要的,但它并非是确定环境优劣的最终条件,最终它还是决定于建筑是如何组织人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空间物质质量优越的居住区也可能是枯燥,不安全和没有生命力的。对于公共环境的强调,并在公共环境里组织良好社会生活,是真正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

2)强调城市生活。

居住环境应将丰富的城市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它们彼此促进。它通过多功能的共生使居民生活方便而丰富,同时也使城市富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事实上,户外空间的生活,本身就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甚至仅以视听方式感受或接近他人这类轻度接触形式,也是城市空间和住宅区内引人入胜的富有价值的因素,人们对此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对城市生活的强调同样是创造居住社区状态的必要环节。

4.2 居住的社区重构在设计理念上还表现在居住环境设计观念的扩展

1)设计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环境设计中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确定,强调居住行为的完整性。2)设计依据。通过对建成环境人文向度的研究,为居住区环境设计提供设计的依据。3)设计方法的扩展。克服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之间“二极化倾向”造成的居住区环境与整体城市脱节,克服居住区环境的单调感、冷漠感、疏离感,创造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进行建成环境人文向度的研究,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城市设计方法的引入提供思想基础。4)设计评价及其标准。居住环境的质量标准表现在两个方面:a.数量标准即居者有其屋,这是居住的实质基础。b.品质标准,即充分实现居住行为的全部内涵与外延,这才是居住的实质目的,也是建筑的永恒追求。

评价及其标准与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关。人文价值取向的确立进一步扩充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为建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可见,居住区的社区重构从设计理论来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场所塑造上,而设计目标就在于建立城市共有社区的优越感受。

参考文献

[1]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可强.环境品质与社区参与[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4]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赵民.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专有技术证明下一篇:高中读书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