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居住区的情况

2024-04-25

永川居住区的情况(精选6篇)

篇1:永川居住区的情况

永川市农民自身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

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永川分校 刘靖

永川是一个农业市,农民占全市人口的80%左右,农民自身的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已是当前摆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关键和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我市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基层干部和部分农民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我市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我市农民自身素质的调查情况和如何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几点建议汇报如下:

一、农民自身素质情况

1、农民的文化程度状况

永川市15岁以上农民文化程度状况统计表

总人口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以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总人口 785926 65231 8.3% 358382 45.6% 284505 36.2% 55801 7.1% 22007 2.8%

男 402882 18068 4.5% 187875 46.6% 153819 38.2% 31377 7.8% 11743 2.9%

女 383044 47163 12.3% 170507 44.5% 130686 34.1% 24424 6.4% 10264 2.7%

以上数据是从市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中摘录整理所得,虽然不十分精确,但很能说明问题。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5岁以上的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人数占90.1%,小学文化以下的占53.9%,其中文盲就达8.3%,而妇女的文化程度还要低得多。这是一串令人吃惊的数字,这充分说明我市农民的素质是多么的低下,问题是多么严重,要发展永川经济,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尽快着力解决和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

2、农民的受教育情况

(1)农民接受系统教育培训的情况。调查发现,我市农民接受系统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在市农广校参加的村社干部中专学历教育,也称“村社工程”,其学习方式是在农广校函授学习两年,通过考试毕业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成人中专学历证书。永川农广校从1981年建以来,已经为永川培养了1491名中专毕业生,1996年实施“村社工程”以来,共有450名村社干部参加了培训,并获得中专毕业证书。此种培训形式培训的学员在我市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训效果很好,但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每年培训的人数不多,每年培训人数不足100人,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绿色证书”培训。该项工作在市“绿色证书”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绿色证书”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从1993年开展培训以来现已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8个专业共54个教学班,有3965人参加培训,2578人获得“绿色证书”。但因各种因素影响,“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曾经中断过几年。今年,在永川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挂牌后才又开始在万寿镇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首期培训人员达到90人,效果非常好,预计今年在万寿镇可培训300人次。三是由市党校举办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每年培训200人左右。目前,这三种形式的系统培训由于经费太少,经调查每年培训人数约为600人,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2)科技技能培训和科技三下乡情况:科技技能培训工作市委、市府非常重视,市农业局也抓得非常扎实,每年在大春、小春播种前都要召开培训会,并选派科技人员到乡镇开展培训工作,各乡镇又组织人员到村社培训。同时,市科委、科协、农业局还组织科技人员、涉农部门、农业企业一起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经统计,2001年全市组织科技赶场100次,参加科技赶场的农民达到11.4万人,发送资料20多万份,科技培训人数16760人次,涉及农业新技术60余项。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和三下乡工作大多数地方做得较扎实,但在一部分镇村却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农民的科技培训。他们把农业技术培训与乡镇的各种工作会议结合在一起,以会代训,领导讲话时间占了一大半,留给科技人员培训讲课的时间少,各种农业技术综合在一起1-2个小时就讲完了,效果差不说,培训会开到村社干部后就没了下文,农民根本就得不到培训。

篇2:永川居住区的情况

一、中心基本情况

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按照国务院•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原永川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于2002年4月组建的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由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单位规格为副处级,经费形式为财政全额拨款,编制员额78人,在岗职工74人,高级职称专业人员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内设机构12个,分别是:中心办公室、免疫规划科、传染病控制科、科技管理科、财务科、公共卫生科、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放射科、微生物检验科、理化检验科、健康教育科,重庆市救灾防病应急处理中心永川分中心、永川区健康教育所、永川区急救站挂靠本中心并承担相应职能职责。

中心于2004年5月迁入汇龙大道471号新址,业务用房6118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2300平方米。中心具有计量认证合格证书、通过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评审,有国家级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手足口病检测实验室、全国流感网络实验室等,先后建立了从业人员体检和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系统,大大增强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力量。

多年来,中心通过多种渠道自筹资金,逐渐增添了疾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监测设备,处理各类疫情能做到沉着应对、快速反应,成功防止“非典”、“禽流感”等进入永川,迅速处理“甲流”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永川疾控队伍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成长,集体和个人先后赢得了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共重庆市委、永川区委、区人民政府、永川区卫生局等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

二、疾控机构承担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

作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永川区疾控中心在开展各项工作中严格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主要法律、法规的要求来行使自身职能职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职责和任务有:

(一)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各医疗机构收集、报告疫情,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二)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三)承担辖区内从业人员(公共场所、食品生产经营、饮水、化妆品等)的健康体检和出具健康证明,承担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相关工作;

(四)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委托的在中心资质能力范围内的检测工作;

(五)协助卫生行政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现场处理和开展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六)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七)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八)开展地方病、慢性病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三、中心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通过严把进入关,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到2010年底,区疾控中心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40%以上。高、中级职称人员呈逐年增加趋势。不断加强疾控中心内部职工继续教育培训,2010年至今,我中心共安排了5批共21名专业人员到市疾控进修学习,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的专业人员累计占全中心专业人员数的5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我中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此外,根据目前应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永川区疾控中心打破以往工作模式,在业务相近各科室间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工作,今后将逐步在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间开展轮岗工作,提以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型疾控专业队伍。

二是物资设备等硬件设施日趋完备。近年来,中心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增添了疾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监测设备,其中检验设备170余台件、应急物资30余种,截至2010年,区疾控中心A类设备配臵率达到85%以上,已基本达到区域中心城市疾控机构仪器设备标准。2010年,区疾控中心建筑总面积达到6118平方米,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到2300平方米,人均用房面积81平方米。

三是制度建设逐渐完善。中心领导班子达成一致共识,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完善了•考勤制度‣、•招标制度‣、•职工活动的规定‣、•应急物资使用‣、•学历教育‣、•职工轮岗‣等16个制度性文件,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这些制度的建立使整个中心的内部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保障业务工作的运转,提高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四是资质能力大幅提升。区疾控中心于2002年11月通过重庆市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现场评审专家组的评审,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2004年通过了重庆市卫生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评审,使我中心具有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鉴定的资质;2003年11月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迎接重庆市卫生局正式评审,一审就获通过,并开展工作。2009年8月,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被重庆市卫生局批准设立为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辐射大足、荣昌、双桥等区县;2009年6月,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被卫生部增设为全国流感网络实验室,辐射荣昌、江津、大足等渝西片区9个区县;2010年7月,手足口病网络实验室正式运行,辐射大足、荣昌、壁山等渝西片区8个区县,使永川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周边的辐射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加快了我区建设区域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步伐。

五是工作信息化取得质的飞跃。我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疫情报告网络,以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不断健全,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覆盖率100%,大大提高了疫情报告与处臵的及时性。中心先后建成了从业人员办理健康证体检和职业病体检的专用信息系统,将有效身份证明、现场电子摄像和受检人员同时挂钩,所有被检人员在每个体检环节均要进行身份核对,有效防止了换人体检等弄虚作假行为,保障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职业病体检的真实性。

四、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有: 一是科学搞好传染病管理,及时处置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传染病发病率为政府考核目标任务,历年来,永川区传染病发病率均在目标任务要求以内(政府目标要求≤160/10万),且在各区县当中成绩排名靠前。顺利指导镇(中心、街道办事处)完成各类涉及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的疫情监测,均按要求进行了网络直报,落实了疫情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很好控制,做到了全部结案。

二是认真落实免疫规划工作任务,为适应人群建立传染病免疫屏障。其中四苗接种率为政府考核目标任务,近年来,永川区四苗接种率均在98.2%以上(政府目标≥98%),完全达到政府考核目标任务要求。

中心认真执行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为全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免费接种疫苗(2008年11月1日起,按照重庆市卫生局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已全面启动我区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原来“七苗”的基础上,将麻风、麻腮、精乙脑、流脑A+C疫苗纳入我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畴,目前我区实行免费接种的疫苗已扩大到11种,这11种疫苗分别预防肺结核、乙肝、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破伤风、白喉、流脑、乙脑、麻疹、麻风、腮腺炎等疾病)。截至目前,我区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活动和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三是积极履行救灾防疫工作职责。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另一大职责,永川区疾控中心在灾后防疫方面做到了迎难而上、义不容辞。自2008年参与都江堰震后防疫工作任务以来,中心加强了灾后防疫工作的培训和训练,并按照卫生部对疾控工作的规范化要求,订购了一批卫生部统一样式和标识的应急服装。特别是在2010年7月,我区10多个镇街相继发生洪涝灾害,区疾控中心均第一时间参加灾后防疫工作,共出动防疫人员100余人次,出动卫生防疫车40余台次,发放消毒和杀虫药品85件共775公斤,累计消杀面积10余万平方米(价值4万余元),对6个受灾重点乡镇进行了现场卫生防疫指导,通过电话、QQ群等指导其余受灾乡镇的卫生防疫工作,共发放灾后防病宣传资料2万余份,并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标语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受到了区府及市卫生局的好评。

四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及水污染事件处置工作。作为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事项,区疾控中心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了“快速采样、科学检验、及时报告”的工作程序,近

一、两年来共处理水污染事件3起,食品安全事故(食物中毒)6起,为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

五是努力规范从业人员和职业健康体检工作。中心依托体检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加强体检工作的管理,对各体检岗位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对体检质量开展了不定期督察,发现有不符合体检要求的任何行为,按相关规定严惩不怠。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证了体检结果的真实可靠,至今未收到上级转达或群众的直接投诉,为降低我区食品安全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生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六是狠抓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每年结防专科门诊接诊肺结核及可疑肺结核患者数量、发现登记治疗活动性结核患者数量,均达到重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中盖结核病项目新诊断技术(HAIN)初诊涂阳患者选例工作,完成数量排在了其他四个区县前列。中心长期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五扩大、六加强”防治措施,全面完成了国家级哨点监测、中盖项目和全球基金项目工作。

七是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具体要求,区疾控中心承担了全区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共6项工作任务的管理指导工作。按照区卫生相关方案要求,区疾控中心积极响应,保质保量完成了6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任务。

八是稳步推进健康教育与控烟工作。大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控烟工作,2010年4月向重庆市卫生局上报了永川区创无烟单位的名单,完成了创建无烟单位的工作部署,且区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了“重庆市无烟医疗卫生单位”。

九是不遗余力完成上级指令性工作任务。2011年4月—6月,我中心承担了原襄渝铁路建设民兵民工3777人的矽肺病体检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工作任务,未产生因体检工作不力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按照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检测标准(GB2759-2006),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项目将由原来的36项逐步增加到106项,中心并没有因工作量的陡增而放松水质卫生监测,而是抽派精兵强将,加班加点,确保完成工作任务,为执法部门提供了科学数据,让群众吃上了放心水。

十是创先争优工作成绩斐然。中心抓住“创先争优” 活动带来的良性发展势头,工作上充分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中心上下营造了一种“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在历次卫生应急、技能评比、工作考核中获得上级好评。2010年,中心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结核病防治、职业卫生、水质监测、卫生检测、食品安全、地方病防治等业务工作成绩突出,以上单项工作分别被表彰为重庆市疾控系统优秀集体。中心支部成功创建永川区“五个好基层党支部”,并被重庆市卫生局表彰为“重庆市卫生系统2010-2011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心多名党员分别受到了来自区委、市卫生局、区卫生局等各级部门的表彰。

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人员编制不足 中心编制78人,急救站占编4人,借调或到各级单位任职8人,实际在岗66人,66人中专业技术人员为47人,且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将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中心现有内设机构中几乎是每个岗位仅有1名工作人员,即将要单独设立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已无法再从其他科室抽调人员来补充。

另外,如果要完全履行疾控机构7大类职责、266项工作内容,承担全区疫情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臵、饮水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健康教育指导、重庆市救灾防病中心永川分中心职责、创建全国慢病防治示范区等工作,就更为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补充。建议按照•永川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疾控机构将按1.4—1.6/万人配备专业人员,即154人。

(二)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中心专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其中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最为紧缺,病种多经费少,需要长期储备和购买应急物资,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如果要应对诸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情,就显得更为紧张了;另外健康教育和地方病防治也是涉及面广、任务多,经费与工作量严重不成比例,直接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或流于形式。目前我中心承担了全区控烟工作的指导任务,需印制大量控烟宣传资料和开展培训工作,也无财政经费支持。以上工作经费缺口过大,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疾控中心很大程度上要靠自主创收来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导致疾控工作质量不高,出现应付现象。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费投入不够。在我区开展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区疾控中心承担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共6项工作任务的管理指导工作,工作经费的投入与工作量不成比例,很大部分也要中心自主创收来垫付。政府指令性工作无经费支持。如水污染调查、水质监测、红层找水、食品安全事故处臵等等都无经费支持,产生的费用需要中心自己解决,也给中心的运转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三)仪器设备不足

按照食品安全法,以及国家新的检测标准,食品安全检测、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等工作要求我中心逐步完成137项检测项目,目前我中心的设备陈旧(大型设备使用时间都在10年左右),数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要完成新的检测项目还需要购臵如气-质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细菌鉴定用脉冲场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大型设备(资金缺口约600万),职业卫生需要职业健康监护设备800-1000MA高频X光机一台(约需资金100万元)。为提高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水污染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为进一步调查探明检测方向,稳定民心,中心需添臵一批食品和水质现场检测仪器(约需资金1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中心无力购买。

另外,根据全区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我区各镇†街‡、办事处、工业园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测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为更好地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基本遏制我区职业病高发势头,永川区疾控中心依据•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卫法监„2009‟78号)精神,拟向重庆市卫生局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B级资质,此项工作所需硬件设备经费约为200万元,中心也无力支付。

篇3:永川居住区的情况

金龙镇位于永川区东北部,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集镇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 800亩;辖3个场镇,1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 713户,总人口35 5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729人,农业人口33 786人。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5.8亿元,农业产值2.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 145元。镇内金龙、普莲、金鼎三处场镇,有环形公路相通,成鼎足之势,互为支撑与响应。

2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17 970亩,涉及农户6 159户,其中林地流转面积3 000亩,耕地流转面积14 970亩。耕地流转用于蔬菜种植8 000亩,花卉苗木种植3 350亩,水产养殖400亩,水果种植2 200亩,特色水稻种植940亩,高粱油菜种植480亩。

2.1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全镇以解放村、洞子口、灯坪村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公司+协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8 000亩发展蔬菜产业。一是引进勤锋惠、李世超、盈高捷、里家李等4家农业公司落户金龙。建有恒温育苗大棚2个,钢架大棚1 000亩,季节性竹架大棚100亩,冻库3个200平方米。二是成立蔬菜合作社2个,引进和培育种植户109户,主要种植番茄、苦瓜、茄子、豇豆、四季豆、空心菜、儿菜等大宗蔬菜。三是引进北碚有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和泸州食用菌种植大户落户解放村,建设标准化金针菇种植场和食用菌种植基地2个,建成温控大棚20亩,年产金针菇150万袋,年产袖珍菇、鸡菇、球盖菇等食用菌近30万斤。全镇已注册“金(渝)龙”“野蔬香”等7个蔬菜品牌商标,完成甜玉米、苦瓜、茄子等无公害产品认证10个,建成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和放心蔬菜基地。年产蔬菜3.25万吨、年(净)产值4 5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2 500人,年支付群众土地流转金500余万元。

2.2 乡村旅游配套产业

1)花卉苗木产业情况。一是引进禾樱、融朗、湾塘等生态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2 250亩,建成万家坝樱花谷、嘉阜村紫薇观赏园、嘉阜村兰花银种植基地。二是吸引培育外出成功人士在燃灯村、解放村种植花卉苗木600余亩。三是引导炫丽花卉合作社和恬浪花卉种植合作社成片发展樱花、红叶石楠、桂花500余亩。

2)特色水果产业情况。一是成立了金栗果水果专业合作社,建水果采摘体验园1 500亩(其中:葡萄采摘园1 000亩、黄花梨采摘园200余亩、枇杷采摘园300余亩)。二是引进重庆新嘉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燃灯村土地350亩打造葡萄采摘园一个。三是培育50亩特色桑葚果采摘体验园。

2.3 特色养殖业发展情况

一是成功引进正大1 200头祖代种猪场和10 000头配套养殖场,成功打造“猪—沼—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引进业主在解放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建成泥鳅养殖基地,在灯坪村流转土地100余亩建成龙虾养殖基地。三是引进重庆冠王牧业有限公司在金龙村建设规模养殖场养殖波尔多山羊,引进业主在燃灯村建设梅花鹿养殖场1个,培育林下山鸡、山羊特色养殖大户16户。

2.4 特色粮油发展情况

一是引进农机大户李刚在洞子口村流转土地480余亩,实施“油菜—高粱”轮作模式,对油菜和高粱的种植实行全程机械化。二是在金龙村、燃灯村和灯坪村共流转土地900余亩,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种植优质水稻。三是在灯坪村和洞子口村推广水稻新品种3 400余亩。

3 主要工作方法

3.1 加强领导,出台产业发展政策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工作,年初成立了以镇长董世清同志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工作,出台了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金龙府发[2016]17号《关于印发〈金龙镇产业经济发展奖励扶持办法〉的通知》。并对新引进的业主流转50亩以上常年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进行60~100元的补贴。

3.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精心制作金龙镇招商引资指南,变“地理偏远”的劣势为“生态资源”的优势,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多次赴成都、泸州、重庆、壁山等地招商。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引进新嘉敏、禾樱、李世超、地农农业、勤锋惠、融朗、盈高捷、里家李等农业企业入驻园区,流转土地1 500亩发展绿色果蔬种植和休闲观光。

3.3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地设施建设是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几年来我镇大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共投入资金2 500余万元,整治山坪塘199口;整治河道2.5公里;新修排水沟渠6公里,维修整治提灌站25处、新建提灌站1处;新修人行便道35公里,耕作便道10公里;新建钢架大棚450亩,彩钢大棚20亩;新修冻库3个180平方米。

3.4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围绕“阳光工程”项目转型升级新要求,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培训,做实、做规范、做出品牌,开展田间学校培训。做好跟踪服务,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导师指导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学习辅导、生产引导、经营指导全过程服务。共举办田间学校2个,培训学员60余人。二是广泛开展农民普及培训。抓好普通农户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冬春有利时机和重要时节,组织培训教师和培训资源进村,深入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高了他们在高产优质、防灾减灾、绿色安全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人员达2 100余人。

3.5 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成立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有种养殖技术的农民,在经营自己的承包土地时,流转本地其他农户的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创办家庭农场。全镇现有家庭农场20余家,集中经营土地1 200余亩,获得财政资金补贴30余万元。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目前,方兴未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已替代了政府过去的部分经济职能,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过程系列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办不了、办不好的实际问题,以规模服务推动规模经营。坚持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和规范引导,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以联合经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为主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以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为主的农村专业服务合作社等,以“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土地流转的辐射效应,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转变。全镇共有专业合作社7个,其中蔬菜种植2个,花卉苗木种植2个,食用菌种植1个,茶叶种植1个,农机合作社1个。

4 存在的问题

1)观念守旧,意识落后。

2)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3)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4)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5)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6)农业科技推广水平较低。

5 发展思路

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种养殖业、林果业、休闲观光业等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培育起地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强的支柱产业。

5.1 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通过争取“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争取山坪塘整治项目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5.2 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结合各村的实际需要,我们将针对核心农户培训的不同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主要围绕蔬菜、特色水果产业配套栽培技术内容进行培训(重点是施肥、病虫防治,经营管理,农业政策法规等),及时按照农事活动内容进行分期培训,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5.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规模经营

继续出台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鼓励支持有种养殖技术的群众或外出成功人士在金龙流转土地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效益农业。利用上级部门对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5.4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

篇4:永川豆豉:香与味的传承

餐中宝,席上珍

“永川有佳豉,香飘四百春,百姓餐中宝,豪宴席上珍。”重庆永川,雨量丰沛,植被茂盛,素有“海棠香国、三江粮仓”的美誉。在永川众多风物中,以豆豉最为出名,因此永川也被称为“豆豉之乡”。永川豆豉起源于家庭作坊,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重庆、四川气候潮湿适宜毛霉生长,所以永川特产毛霉型豆豉。适宜的气候造就了香气浓郁、滋味鲜美的永川豆豉,不但营养价值高,还有开胃助食、解表祛汗的药用功效。2008年,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人家里,总有人在或曾在豆豉厂工作。在家里闲着,难免技痒,每年都会自己动手做一点豆豉,供家里食用。永川豆豉的制作很讲究温度,每年冬至到春分之间,温度适宜,是制作豆豉的最佳时节。永川本地的小黄豆,蛋白质含量高,是制作豆豉的优质原料。在市场上买来精心挑选的小黄豆,用竹筛筛选出颗粒均匀饱满的黄豆,去除杂质后,放到盆中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一夜,等到黄豆吸饱水分发胀,没有皱皮,略微带有硬心时,就可以装进竹箩中沥干水分了。

沥干后,把黄豆放到锅中煮7~8小时,煮熟后还要焖捂2小时,再倒出散热。之后把煮熟的黄豆均匀地平铺在簸箕中,送入曲室,等待黄豆自然发酵、结饼。

发酵是豆豉制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每天都需要人细心地一个簸箕一个簸箕地检查,不时用手指感触黄豆的温度。虽然制作步骤简单,但过程很是繁琐。如果发现黄豆与人的体温(37℃左右)一样,就要翻曲降温。翻曲时,豆豉的堆放厚度也有讲究,遵循“冷即须微厚,热则须微薄,尤须以意斟量之”的原则。要不断地把黄豆翻堆、聚拢,再逐步降低堆高,然后铺平,再用竹片或木板在黄豆上划出几道垄,每日数次。发酵时间一般都在半个月左右,有时气温变化,时间长短随之增减。等毛霉生长出来后,还要上下翻动黄豆一次,让它发酵均匀。

簸箕发酵成熟后,就开始拌合。加入食盐、本地精酿高粱白酒和本地糯米醪糟等混合拌匀,这些材料的加入能抑制霉菌活力,延缓发酵过程。之后把黄色的发酵胚转入陶瓷坛内,密封保存,进行8~10个月的后发酵。漫长的后发酵期让毛霉充分生长,菌丝穿透黄豆,入口即化。“光亮油黑、滋润爽口、清香回甜、味美化渣”,这16字令说的就是永川豆豉的色美、味美。

豉香永流传

2001年,本是学汉语言的游永刚被调职到了永川豆豉厂,专门管理豆豉生產制作技术的全过程。秉承着传统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观念,开始了对传统瑰宝的探索之旅。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含盐量高的豆豉,一般被作为调味品使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销量也不及从前。为了改进豆豉含盐量高,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习惯的缺点,游永刚采取厂校结合模式,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院的李洪军、阚建全教授一起开展了“复合曲菌低盐速酵豆豉工艺”的研发。豆豉含盐量从原来的12%~15%降到8%,曲霉的加入也使毛霉豆豉长达一年的生产周期缩短为15~18天,大大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

“以前也有日本人专程来学习豆豉的传统制作工艺,但日本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并不适宜豆豉发酵,所以豆豉没有在日本传播开来。而日本纳豆生产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有改进,甚至现在制作工艺上还有超越中国豆豉的地方。纳豆的医学价值也得到了深度开发,现在还有纳豆胶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保健,而中国的豆豉还停留在食用水平。”游永刚说到这里,略带惋惜。

其实中国的豆豉既是一种传统的发酵大豆食品,也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就记载,豆豉有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祛风散寒、治水土不服、解山岚瘴气等疗效。中成药“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等均含有豆豉。密封发酵后,黄豆中的黄豆醅产生化学褐变反应,大豆蛋白也分解生成了氨基酸等10多种营养风味物质,富含溶栓酶等多种功能因子。活性溶栓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只不过国内鲜有对豆豉的现代医学研究,以至于豆豉还停留在食用水平上。

尽管因为低盐无法保证豆豉的保质期,“复合曲菌低盐速酵豆豉工艺”最终没有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之后因为职位调离,游永刚也离开了辛苦耕耘的永川豆豉厂。“曾几何时,永川豆豉以特殊的风味和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远销海内外,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极高的赞誉,可以说是永川的国际名片。”眼看着豆豉厂一天天缩小规模、减产,原本的工人也都一批批退休。割舍不下对豆豉的情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游永刚,现在依然做着豆豉文化的推广与建设,培养的徒弟们也都成为永川豆豉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在永川的大小豆豉企业中推广传统豆豉制作技艺。闲时,他还主持编写了《豉乡永川》,想要让更多人了解永川豆豉,将传统豆豉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有人能够把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豆豉进行深度开发。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日月更替中,悄无声息地就让万物日臻完美。因为对时间的坚持,才造就了品质优异的永川豆豉。而制作豆豉的人,在漫长岁月中打磨技艺和心性,将流传百年的制作工艺一代代传承至今。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初心不改,日夜守候,只为制作出一缸飘香的豆豉。

篇5:永川居住区的情况

工作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茯苓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调研、检查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茯苓小学位于永川区黄瓜山中部,辖区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5%,共占地1070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63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725平方米,教师宿舍720平方米,还拥有2700平方米的梨园校地,整个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清晰。全校设有6个小学教学班,教职工13人,学生常年规模200余人,是永川区规模较小的学校之一。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

(一)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2、2012全校在职教职工13人,学生196人,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5,专任教师12人,其中取得大专学历7人,本科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高于规定学历的30%。学校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岗位设置要求的比例为7:4。

(二)、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生均 54.5平方米,校舍及辅助用房面积2403平方米,生均12平方米,学校运动场1200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6平方米。学校校地已取得国土证,校舍及辅助用房已取得房产证。

2、学校有实验室1间,仪器设备存放室2间,实验室和科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率达100%。其他音、体、美、卫、劳仪器设备配备率达85%,但是,目前尚差音、体、美、卫、劳功能室。

3、学校有图书室1间,共有图书3400余册,其中学生图书生均15册;教师用书362册,人均28册。近三年来,图书室年更新图书180册。

4、学校有办公用电脑5台,多媒体室1间,微机室学生用机30台,百生计算机配备率达15%,全部计算机实现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但目前,学校还没开设通校园网和班班通。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1、学生入学及普及程度

我校辖区学龄儿童数216人,本在外就读数为20人,本校学生数196人,入学率达100%,其中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学生年巩固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100%。全校设1-6年级6个教学班,其中最少班额人数24人,最多班额45人,平均每班33人,无大班额现象,学校均衡编班,未设重点班。毕业年级未分配有中招重点校名额。

2、教师配备、培训学习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13名,按编制还差2名(编制数15人),学科教师配备不很科学,其中语、数教师已配起,体育现有1名教师,尚差音、体、美、劳、科学教师各1名。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激励教师能过进修、自学、培训提高业务能力,教师每年参培率达100%,人均培训18学时。教师工资分配上实行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并按教管中心规定实行教师交流制度,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由于我校办学规模小,公用经费少,近年来享受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倾斜政策,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学校减负提质、课改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重庆市教委《关于减负提质十条规定》,认真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音、体、美、劳、科学教育,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师备、辅、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书法、舞蹈、音乐等兴趣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做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课堂效率,要求教师不得拖堂,更不准挤占其他课时和学生休息时间,1、2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3-6年级作业控制在1小时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校园(操场凹凸不平)硬化和室内(室内破损严重)美化等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校经费少,问题亟待解决。

2、小学按国家标准,学校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科技活动室尚差,有待建设。

3、师资队伍不足,按编制还缺编2名教师,大多数学科无专职教师,建议教师编制名额应向山区薄弱学校倾斜。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永川区吉安镇茯苓小学

篇6:居住区规划情况调查报告

1.整个居住区采用向心式布局,围绕中心广场布置,所有建筑采用行列式,缺乏新意,难免有些呆板。

2.部分住宅间日照间距有不符合标准之嫌。调查中,我们初步测量了一些建筑的间距,发现有部分建筑间间距似乎不符合日照间距要求。

3.居住区中以四联排为主,出现了一些五联排、甚至六联排,在赞叹居住区景观优美之余,不禁对建筑单体设计有些遗憾,多单元联排容易造成居民出行路程加长,而且建筑单体看起来像个“学生公寓”,影响视觉美观。

4.景观设计优美,然而过多的景观叠加在一起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缺少一张一弛的韵律感。

上一篇:学校与各科室安全责任书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