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2024-05-08

《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

篇1:《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倩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 ____ ①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_____(2) 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7 .如果将“迷迷糊糊、模模糊糊”恰当地填在文段中的①、②空缺处,应是:

① _____ ② ___ _

8 .摘引原文,回答作者记叙“梦里寻师”这件小事的五要素。

①人物:_

②时间:_

③地点: ____ 。

④事件的原因: ___ 。

⑤事件的经过: _____ 。

9 .对本文段记叙的人称的使用,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 第一人称 B .第二人称 C .第三人称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10 .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哪一句?()

A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B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六尺远。

C .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D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答案 :

7 .①迷迷糊糊 ②模模糊糊

8 .①我、母亲 ②一个夏季的夜里 ③在家里的当屋 ④想念我的蔡老师 ⑤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走出席子六六尺远,想找蔡老师,母亲把我喊住。

篇2:《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12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术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20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的是她红脸的时候。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99分,而代数却只得了52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10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就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做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 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术真是心神贯注,竞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

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精致,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接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里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后来,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做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6年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我第一次的流泪。(选自《冰心文集》,有删节)

1.通读全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我”与T女士相处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这句中“生命”能不能改为“生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个学生都应该热爱自己的老师。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一句连续的古诗句,形象地概括老师的崇高形象和伟大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第一次月考代数不及格,老师关心“我”并给“我”补课;“我”赠送老师礼物,表达对老师的爱意,老师接受了“我”的礼物。(意思对即可)

2.“生命”不能换成“生活”,因为“生命”一词写出T女士的出现,对童年时代的“我”有着极其重用的影响。如果换了,就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T女士温柔、诚恳、体贴、细心。

4.景物描写渲染了“我”听到T女士去世后内心的悲痛之情。

篇3:《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作家苏叔阳的《我的老师》一文,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典型的记人记叙文。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与记叙文的写作辅导紧密联系起来。

一、描绘景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且看文章第二段: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景物描写健康、明朗,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美景呢?意在表明: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自然景色很美!写这一景色更是为了烘托出刘老师春天般生命的活力,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再看文章第八段开头: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介绍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这不是闲笔,它告诉读者,放风筝是人们舒展身心、展示生命活力的一种方式。自然引出了刘老师。

二、剪裁精当,使文章主题深刻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选材角度雷同,不懂得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常常出现该详写的略写了,该略写的详写了等现象,导致文章不知所云,游离中心。究其因,是学生不懂得紧扣中心巧妙选材、剪裁。

《我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本文从两个角度选材来凸显具有立体感的刘老师形象:腿残的刘老师上课和课下放风筝场景。

围绕上课的情景选取了老师笑谈残腿、旋转上课、激情上课、课堂提问四件事,其中,“课堂提问”这件事较为详写,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不喜欢考试,喜欢课堂提问,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教学特点。刘老师陶醉其中、亲切和蔼、热情鼓励以及期待的目光,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最为详写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作为老师都有共性,而刘老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腿残且喜欢风筝。他喜欢做风筝,“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腿不方便的刘老师更喜欢放风筝,真乃一“风筝明星”也。作者就是想通过写刘老师放风筝表明其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突出其顽强乐观,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特点。可以说,他对生命的执着和顽强把自己铸成了一座校园丰碑,永远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

三、细节传神,尽显人格魅力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所以,写记叙文就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我的老师》堪称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特别是详写的“课堂提问”和“放风筝”两处均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叙议结合,鲜明地表现主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是记叙文的上乘。但并不排斥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融入抒情议论,从而“画龙点睛”,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记叙描写犹如“画龙”,抒情议论则是“点睛”。记叙文中以“认识深刻”为支撑的议论用得精当巧妙,是可以妙笔生花的。

《我的老师》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点睛”之笔。如,在他“追风筝”这个片段之后的议论: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详写“放风筝的情景”之后总的议论: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一议论既升华了作者感情,又点明了文章主旨。

五、自然过渡,使文章浑然一体

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我的老师》一文在第一个角度“上课的情景”写完之后,用了“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段落过渡,使全文浑然一体,文脉贯通。

篇4:老师,你不是唯一的答案

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驰骋的乐园,让课堂的效率真正提高,教师就应摒弃唯书本是依的思想,以更渊博的状态面对学生,以更开放的思想拥抱学生。在备课时,弹性化对待所谓“标准答案”,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独特的见解。

有很多难忘的时刻,学生突破性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真正给我补了一课。

难忘那篇《登高 》,当和学生讨论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叶”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从落叶两种色、形、时节等特征出发,得出了落木饱含衰败、迟暮的悲凉意味。这时班里的“智多星”主动举手,他提出“叶”字与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叶落归根,所以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勾起故土之思。

难忘那篇《烛之武退秦师》,高一十一班的“大个子”刘冬提出一个意见,文章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主要是得罪了晋,秦只是旁观,至多算好事者,掺和一把老点好处。而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时,却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秦摆在了前列,此乃拍马于无形,乃高级谄媚之术也!说实在的,晋秦还是秦晋,自认备课“狠”下功夫的我可未曾注意过!

难忘那篇《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和学生一起鉴赏本句的比喻手法时,我只关注了江水这个意象的特点,寓意愁之深广。没想到孩子们在自由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却有更多惊喜的发现。例如:“一”有“满、全部”的意思,如《岳阳楼记》的“而或长烟一空”;“春”水冰雪融化、水量充沛,这些字都强调了愁在心中的重量。“流”有种动态,就像愁情在胸中涌动不平;就连这个“东”字,都带给了他们“付诸东流”的惆怅感觉。这些字、这些情、这些思考都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当然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狭隘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我更难忘那篇《项羽之死》,在和同学们讨论项羽失败的悲剧原因时,我很怕把这節课上成了历史课,因此特意提醒学生在文中找出线索,我的答案设置的就是那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由此句推知他自负的性格。让我没想到的是,最先举手的语文课代表找的却是“吕马童”这个小人物,她认为由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的不得人心。这处细节是我备课中遗漏的,也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还找到了“田父”这个人物进行佐证。

篇5:冰心《我的老师》阅读答案

(2)T女士帮我补习算术,我十分感激她。

2.因为她是我们的女老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

3.T女士是处于对我的爱护,因而不肯接受母亲的报酬,红萝卜却无疑是童年时的作者对老师的一颗敬爱的心。T女士接受红萝卜同样是出于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4.线索是:T女士对我的影响。

感情:表达了我对T女士的无限感激、敬爱之情,同时也发自内心的想念她。

我只知道这么多,因为我也正在做作业呢。

篇6:我的老师(贾平凹)阅读答案

11、相对心灵被污染的世俗成人世界,纯真可爱的儿童的确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人学习,反复强调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12、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传神,表明他对大人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突出了“我的老师”的爱心。

13、外部特征:少言语,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内在品质:善良 富有爱心 坦诚 勇敢

14、作者相信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同时表达了他的良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爱心和勇气。

这篇“我的老师(贾平凹)阅读答案”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贾平凹《落叶》读后感

2.贾平凹 废都 人物形象

3.贾平凹新作《带灯》

4.云雀贾平凹阅读答案

5.贾平凹《老人与鸟儿》阅读答案

6.贾平凹《落叶》阅读

7.贾平凹《怀念狼》简介

8.贾平凹《延安街市记》赏析

9.孙见喜《危崖上的贾平凹》简介

篇7:我的启蒙老师阅读理解答案

难得回一趟老家,我到曾经读过过4年书的金盆小学看望年迈的启蒙老师。

晚上与老师东拉西扯地闲聊。聊着聊着,就随手翻看起桌上的一沓作文本来。老师说,孩子太多,整个二年级才一个班,共24个学生。

在乡下的学校,二年级孩子刚学习写作文,本上的作文都很短,大多干巴巴的一页就完事了。乡下孩子终究比不上城市孩子,想象力极其①kuì____乏,那些苍白的文字实在无味。但我翻着翻着,不经意间就停下来,仔细读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

粗糙的格子本上写道:“阿爹还没埋头(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文短,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打分,估计是严重的`不及格了。是呀,普天下有谁的理想是成为一只狗呢?做老师的,一定会斥责这孩子……

远离贫困的家乡,我已在城里生活好多年陛历过各种世相人情,自学已是刀枪不入,很难有什么事能轻易让我感动。然而那一天,我被这个二年级学生的“理想”震②hàn______了,觉得鼻子酸酸的。我敢说,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

1、按文中的拼音填写汉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Kuì乏:___________________ ②震 hàn:_______________

2、老师为什么给《我的理想》这篇作文画了个大大的红叉?请设想一下,他怎样斥责这孩子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为什么说这个二年级的学生的理想“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匮乏:缺乏。 ②震撼:震动,摇撼。

2、应模仿教师的口气,围绕“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展开即可。

篇8:《我的老师》的阅读答案

笔者有幸在重庆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参加了“中国教育家重庆行学术活动——创新与革新教学方式学术报告会暨重庆市教育学会学习指导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专家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精深的学术理念让与会者收获颇丰, 特别是韩军老师执教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正与笔者主研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育的探究》关于教学策略的探究相契合。韩老师的这堂课恰如击起千层浪的那一“石”, 宕开了“山穷水尽”。引领笔者“柳暗花明”般去窥觅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庐山面目”。

1 凸显本位

首先, 儿童文学属文学, 要凸显文学本位。在课堂教学中, 就应把握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去授课。何谓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呢?毋庸质疑, 就在于文学的人文精神。在天、地、人三位一体中, 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天地灵气之钟聚, 以人为本位, 因之也就重视自我, 重视人性和独立人格。但在我国文化里, 人又不是孤立的不受制约的个体, 既与自然融为一体, 视万物一气相通, 又不违背自然的本然状态, 与自然相亲, 相依存, 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 依存于人际关系中, 承担着社会责任。这种既重视自我, 重视人性和人格尊严, 又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的精神, 深入地渗透在文学作品中, 形成我国文学的人文精神。 (此观点在去年年度论文中已有论述, 在此不再赘述。) 韩老师这堂课结束了, 学生没有从老师那里得到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堰河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但通过这节课, 一定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对伟大的情感应该赞美, 对苦难的生命学会关怀。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 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的人文生命得以自然成长。

其次, 儿童文学属少年儿童的文学, 要凸显儿童本位。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周作人告诉我们: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这就是说:儿童有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 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 不能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 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情化表现的文学, 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是相适应的。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性功能, 还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我们要建立学生主体观,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帮助学生“打开”心灵, 鼓励学生表达出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见解, 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 奠定人生的基础。特别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忽视儿童独特的情感体验, 抽离文本本身, 人为拔高思想内涵, 生搬硬套作品的所谓“中心思想”, 这既违背了文学本位, 也违背了儿童本位。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属高二课程, 韩老师借用初一学生, 并在无任何“预习准备”的前提下, 把三课时揉为一课时, 难度可想而知, 但韩老师自有大师风范, 在处理教材时, 牢牢抓住文学本位和年龄本位, 不是从主题上进行挖掘, 也没有给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大堰河的形象, 而是着眼于具体的字词, 通过对字词的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感情。

2 整体把握

韩军老师执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教学流程为:首先, 用“自我介绍”的方式简略交待了艾青的生平, 其中自然呈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随后, 花了约14分钟, 朗诵全诗。紧接着, 通过对字词的深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最后在齐读诗的最后两节中结束新课。可见, 韩老师十分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学生面对的作品, 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 首先, 就要让学生感知作品的整体形象, 韩老师朗诵全诗的情感基调, 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心理。其次, 感悟作品的整体意象, 长期以来,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 语文教学强调“双基”,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强调“实用”、“训练”, 于是产生了重思想、轻情感, 重技术、轻审美, 重理性、轻感受, 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结果形成了车间式“机械化”的课文分析基本模式: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罗列写作方法, 概括中心思想……文学教育是以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为基本特征的, 而这些特征都离不开整体性。所以, 文学教育一旦抽去了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 就等于否定了整体性, 削弱了文学教育的价值。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 再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作品的要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这就建构了解读作品的基本思路, 即综合——分析——综合, 前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出发点, 后一个综合是阅读的归宿, 分析则是解读作品的总体与局部, 表象与意蕴, 主观与客观是如何统一成一个整体的。这样的分析, 不是对身体的某一个生理部位进行诊疗, 而是全方位的健康检查, 对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整体性地评估。

3 尊重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以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新课标非常重视在语文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 体验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 具有丰富个人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 形成人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判断和行为标准。其次, 体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 由于体验的产生必须以个体自身积累知识经验和自身的情感状态为基础, 对于相同的情景每一个个体产生的体验过程和内容可能都不一样, 这样, 体验活动就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并呈现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特征。这种知情意的统一正是体验超越于一般经验而对个体发生深刻影响的前提, 也是体验的特殊教育价值之所在。第三, 体验具有情景性, 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下对同样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这使得我们可以对同一对象进行反复的体验和回味而不致感到厌烦。因而促发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使个体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具活力和更为深刻。

请看韩老师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有个问题, 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好, 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生:鬼在阳光下是紫色的。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 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 不痛快。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处高贵颜色, 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 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大堰河被地主打得青一块, 紫一块的。

生:没有衣服穿, 身上长了冻疮, 结疤后是紫色的。

生:我认为, 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 是一种高贵的精神, 而黑色表示她受压迫, 受苦受难。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 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 绿色象征什么, 蓝色象征什么, 等等。

生:白色象征纯洁, 绿色象征生命, 蓝色象征海洋, 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 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 不能单纯强调紫色中代表一方面, 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师: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 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 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 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 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刚才大家的意见, 无非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强调尊贵, 一方面强调苦难。深思一下, 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 体会一下全诗吧, 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 紫色的灵魂, 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 想想呀, 一个人的灵魂, 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 那么, 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 就越高贵。

师:这不统一了吗?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 灵魂因_____而__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这段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一方面, 体验教材文本所蕴藏的生命价值, 生命意义;一方面, 体验师生彼此生命的各种姿态。这样, 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 而是和教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师生关系的平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才会无所顾忌地倾诉, 创造出充满人文本真的诗意课堂。

在体验中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应该是师生的交流, 同学间的交流, 师生与文本内涵作家心灵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关怀, 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心一切存在。小学生正是处于去自我中心的时期, 但在其思维中还存在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绑, 而把主观情感移入到作品中去, 并同作品产生共鸣, 教学中, 教师设计, 创造审美化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 唤醒学生积极的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像, 展现审美对象的意境, 使学生进入角色或意境。

4 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信息的训练, 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何谓语感?朱光潜曰: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语感能力强, 则对语言信息的反应灵敏快捷, 听话听得明白, 说话说得得体, 写文章则文从字顺, 有章有法。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加强诵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径。何谓诵读?诵即吟诵、朗诵、背诵;读即阅读, 含默读、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诵读吟咏是语感训练的基础, 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圣陶语) , 是读者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 领略文章的韵味, 得到语言的正误感受, 形象感受和情感感受, 形成语言的畅达感、分寸感、节奏感、情味感等感触感应力的最有效方法。可见, 诵读对儿童文学阅读教学非常重要, 置身操场, 遥听朗朗书声, 这已成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韩老师的这节课, 从形式上讲主要是读, 自己读, 学生读, 在朗诵中开始, 在朗诵中结束, 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把朗读和朗诵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古今中外那些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 无一不是在诵读方面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将大量名言警句和典故化为自己语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 故说起话来妙语连珠, 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 如北宋大学士苏东坡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茅盾有次与朋友聚会, 为助兴, 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目让他背, 他随点随背, 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 一字不差。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能背诵莎士比亚等人的名著。窥斑见豹, 一叶知秋。要有出口成章, 下笔有神的文才, 可见诵读之重要。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 也是注重积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如何加强诵读教学呢?首先, 要以课堂为主渠道, 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 增加诵读实践。诵读方式要根据儿童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 分别采用个人默读、朗读、吟诵, 集体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等。教师常进行表情范读, 多媒体范读, 有效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其次, 要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诵读要和理解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要口诵心悟, 读思结合, 读中有思, 边思边读, 避免有口无心、死记硬背。

新课标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段) ,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如童话、寓言、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 长篇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作品等。说明了新课改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视。

5 拓展创作

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 其想像和联想活动极为活跃, 心灵的空间极为开阔, 可以达到“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的境界,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创造性思维也得以激发。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时期, 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文学创作, 及时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将受益终生。

少年儿童进行文学创作, 不能超之过急。首先, 要能根据课文情节进行续写。如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 在续写中逐步认识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特点, 初步体会创作的乐趣。然后摹仿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在摹仿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如童话就要通过丰富的想像, 幻想和拟人、夸张来编写故事。摹仿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和体验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 拓展自己的想像,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对作品进行仿写。在摹仿中通过对原作品结构的模仿, 语言的运用, 意韵的揣摩, 使其更贴近原作的神韵, 是一种创造性的深层次的学习。最后能学以致用, 文思泉涌, 让思维插上翅膀, 任思绪随意驰骋, 表达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对浩翰宇宙的无限幻想, 对神奇大自然的真切感恩, 创作真正具有个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上一篇:初中环保作文:马小跳之侦探小组在行动读后感下一篇: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