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教案

2024-04-23

卞之琳断章教案(通用7篇)

篇1:卞之琳断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2、整体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篇2:卞之琳断章教案

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

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

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

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

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问题探究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抒情诗,也有人说《断章》是一首哲理诗,你怎么看?

a、从爱情的角度看

b、从体验感受意象审美意境的角度

c、从哲理的角度看

5、背诵并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

板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了解认识卞之琳

2、意象人明月窗子梦

3、抒情诗or哲理诗a、爱情

篇3:从《断章》管窥卞之琳的哲思世界

关键词:《断章》 卞之琳 哲理诗

中国现代白话诗之于古典诗词是伴着镇痛、撕裂而革命诞生的宁馨儿。它虽受到充沛的“欧风美雨”的滋养,但却与古典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也就是说,它有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化”的脉息。卞之琳的《断章》只有三十四字,简约却不简单:其意象之琳琅满目,结构之匠心独运,万花筒般在变化中所展现的差别意义……完满的体现了根基于古典的多层面意境美。

有学者说,诗题“断章”二字的含义近于“无题”,指诗是有两段独立成章的片段组成;或者“断章”即解“断章取义”。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诗: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首先,我们赏读文本中有着诸般古典主义幻美的意象:

1.“桥”——是沟通的工具,联想古时的神话传说,有白娘子与许仙“千年等一回”的断桥相会,有牛郎与织女七夕鹊桥重逢……心与心的对话拟一“思”字譬喻甚妥。

2.“水”——从一般意义和普遍认同上讲,有桥必有水。水的生命流淌在诗词骚雅的字里行间,凝成文人心中流水也带不走的愁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丘)意谓人生苦短、功业未竟;“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西厢)感喂青春易逝、佳偶难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表达的亡国之痛;“小桥流水人家”轻叹的羁旅之思;“大江东去浪淘尽”惋唱的感时伤恨……又怎以“愁”字了得?!

3.“风景”——又远非片面的自然山水之趣,它里面有人的存在(或至少是人的象征物如“海的女儿”)。故,“风景”是人化了的;“看风景”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了。

4.“楼”、“窗子”——人为添加的非自然物事,是虚拟的心理屏障,多少象征着自我保护的依凭,或者暗示伦理道德的无形约束。

5.“明月”、“梦”——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月有种种,意自各别:一钩残月的悲凉无望,一抹斜月的相见恨晚,一弯新月的希望萌生,一轮满月的愿望实现——恶梦还是美梦都不再是单纯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它也可以是白日梦。

以上意象如下图:

卞之琳自解己作直言“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依此顺藤,诗中句句频出的“你”字意味可谓深长。四个“你”字贯穿全诗,“你”既是第一种情况的“主”,也是第二种情况的“宾”。处境的相对独立造成主体偷换的可能,从而成就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你”至少有三种可能情况:站在桥上、倚在楼上、在水中船上(或水边岸上)。例如:“你”为玉树临风、风流潇洒的青年才俊,“看风景人”是待字闺中、春情萌动的二八佳丽,你的出现是个美丽的错误,成了美人深夜沉寂的守候。如此含义隽永又暗藏秘谛的“你”字实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万能词,建构在哲学高度上的诠解便有了无限的可能。所以,“你”实际上包含着“你”、“你们”、“他”、“她”、“它”等隐藏意旨。再,“你”等同于“看风景人”,更可臆断“镜子原理”。“你”的性别、年龄、身份之变化,诗中命意就表达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结果;而“被看”的不确定性猜测使三角恋爱、单相思一并成为可能。

读诗应抓住题眼(一般由动词构成)。本诗题眼之一——“看”,结合“你”的不同定位也便有远瞭、窥视、凝望等不同种类。“看”的又是谁呢?题眼之二——“装饰”,这一动词的特殊意义往往使谓语前处于主动施为方,谓语后处于被动受事境地。“明月”俯就小窗入你之梦乡;明月成了“看风景人”在夜的关照,时空上延续了“看风景”这一行为;或是媒人(月老)拟人化的成全彼此。“你”不再如白天一样成为被动的被看,而在夜里成了操纵别人梦的主使,弥补了现实中主动方无法施行或不敢却期许的人事在虚幻的梦中实现。

诗歌更像是来自天堂的一朵游云,偶尔投影在诗人的波心,诗人因诗而有了诗人气质。卞之琳创作《断章》乃在1935年10月,卞脱胎于“新月诗派”,受闻一多格律论影响极深,故本诗结构整饬端齐;卞又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正如施蜇存分析“诗的现代性”时说,它是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却往往对传统文化皈依,它使用的现代词藻决定的现代诗形……这在本诗中均有体现。卞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醉心于新诗技巧的形式体验;着力于诗的“欧化”、“古化”或“化欧”、“化古”,要言不繁地品析现代诗歌的短长与出路;所写的尽可谓“古典的现代”、“东方的西方”,亦即“倾向于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过来为侧重中国旧诗风的继承”。卞是现代诗歌史上承前启后之人!

在《断章》一诗中字里行间看不到作者行影,作者只以超然物外的观望态度“介入”却不“投入”,作家意识“诗意地栖居”于主旨之边缘,可进可退。卞之琳自言“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人生感悟,这种以平和的心态为人处世,即使在“文革”中也未遭到大伤害。咀嚼本诗,其中不绝如缕的书卷文人气和于平淡中出奇制胜的哲者气,仅此概括卞之琳的诗坛贡献莫过于“诗的非个人化”和“倡导主情向主智转变”。

以“断章”定名,向以说法语焉不详,窃以为是诗形的次结构、亚结构混生并存的结果。如图:

诗的上下节可独立开来,下节蕴含的相对主义铸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可以读成:

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

明月装饰了你的梦

或:

别人装饰了你的明月

窗子装饰了你的梦

“无题”指李商隐写的一系列以此二字定名的爱情诗,因其味旨遥深、大义难概,很有取意“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想法。“断章”则与诗的内涵无瓜葛了,它似乎旁敲侧击了诗的形式奥妙,予人读起来来文突兀、意犹未尽之感。这表面的看来是“断章取义”,实际上是断而有序、继而成环。

诗歌是一种取沧海于一觥的语言艺术精华,往往微言大义,如果停留在三十四字去读《断章》,浅尝辄止未免辜负了诗人的用心,深入一步则别有洞天!

理解本诗有三要领:

1.“终极境遇”:要求身临其境的基础上投入心灵的“矢度关怀”,如同万箭射靶,八方来矢齐瞄一心。读者一边设身处地自以为是“看风景人”,更要发散思维、广角聚焦,从种种可能情况入手。

2.“时空变化”:现在进行时与过去完成时互补为用。“看风景”在白昼,“装饰梦”理当在黑夜,却也未尽然——楼上的“你”一晌贪欢、黄粱未熟的白日梦也未可知;昔时尘封的记忆吹皱一池春水,拂醒了千年未央的爱情……

3.“倩女离魂”:明明是我想你了,偏偏只说你如何想我,以此反衬想之迫切。楼上的“你”相思桥上的可意郎,却说对方思念她不可休地进而乘月入梦。意境恰似“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窗前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与费孝通的“镜片”理论:“我看人看我”是一样的。

德里达有所谓“诗无定解”,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答案是千差万别的。卡之琳《断章》一诗好比万花筒,内中词汇巧错排列幻化万种风情。其实,上文列举的三个切入本诗的方法不妨普用,虽不敢自赞法宝却料也有瓜分豆剖、拨云见日之效了。

篇4:卞之琳《断章》读后感

——《断章》读后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初读卞之琳的《断章》,便禁不住思忖:诗中的“你”是哪家姑娘,楼上的“别人”又是哪家公子。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我已经为诗中的人物做了定位:“你”,静立在桥上,是一个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不知“你”面对桥上的风景,有何所思所想。楼上的翩翩少年,也许是观这美景时偶然瞧见了你,也许是一直暗暗喜欢着这位姑娘。

但有人说,桥上人才是翩翩少年,楼上人则是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我想,无论怎样,清风明月、小桥流水,如此淡雅、轻柔、飘渺的风景,烘托着相思与单恋的两人,已是世上绝美的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朦胧中带有深意,明月有心吗?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不自知;“你”又是怎样的心境呢?可否知晓自己装饰了楼上人的梦境?淡淡的语言,淡淡的思绪,淡淡的情感,如云雾袅袅般,萦绕在桥上人和楼上人身边。

比起有些人分析认为诗人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这种偏于哲理的思想来,我更喜欢把它看作是单纯美好的爱情。

这样的情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文人墨客自古多情,将军战士亦是铁骨柔肠,世人皆被这悠悠的爱情困扰着,皆因这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结着。

人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或二十弱冠,或豆蔻年华,均抵不住情窦初开的曼妙。无奈,两情相悦有时候只是彼此的妄想罢了,这残酷的世间,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相思。君不见,有多少玉人躲在闺房之中,心心念念想着那个他;又有多少儿郎,借酒浇愁遂入眠,只为梦一眼那心爱的姑娘。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卞之琳笔下两人的幸运——能够机缘巧合,成为彼此的风景。

我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是位姑娘,因为这样,是她被楼上的公子默默观望着,她为他装饰着梦境,我认为如此这般的感情就已足够了。由男子去守护着女子,多多少少能够减少几丝凄婉和哀伤吧。

《断章》,是如此精致和睿智,它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令我领略到哀伤、空寂与凄清,禁不住为如此悠然的良辰美景和相思爱情感叹。

篇5:卞之琳 诗歌 教案

教学类型:理论课 题目: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第二节

卞之琳的智性诗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卞之琳诗歌的“主知”特征。2.掌握卞之琳著名短诗《断章》的多重主题。3.理解卞之琳《尺八》的主题意蕴和时代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断章》的多重主题。难点:理解《尺八》诗歌意义。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多媒体教学。

一、复习上节内容

复习上节课第二个十年诗歌的左翼革命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现代诗派中的戴望舒诗歌。

二、导入新课

全班学生齐背卞之琳的《断章》。

三、教学过程(1)生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之一。

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善于从琐事中挖掘意趣或理趣,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潜意蕴,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主知派

他的诗联想丰富,省略联络,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2)《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断章》题目的由来。2.解析一

哲理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自然是对立的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成了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明月是你的风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又成了一轮明月

拓展: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解析:①世界上的事与人彼此独立、无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互有联系、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②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卞之琳诗歌的特征:诗的“非个人化”,增加了诗的普遍性(你/我/他)3.解析二

爱情诗

戏剧性关系:你

桥上

风景

看风景人

楼上

为什么看的是你而不是风景?

戏剧性场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忘情于景的“你”是俊俏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钟情于你的楼上人一定是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萍水相逢、转瞬即逝的一厢恋情。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月夜风光图→自然对你的回报

你爱自然,自然也会爱你。

你怎么回报楼上人的美意呢?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人不再是爱的承受者,在梦里成了爱的施予者。(3)卞之琳与张充和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 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 《〈雕虫纪历〉自序》(4)《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936年 1.解析一:爱情诗

2.解析二:哲理诗

卞之琳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5)《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听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1935年6月19日

解析: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力逐渐式微,而逐渐强盛的日本则乘机侵略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无疑是中日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污点。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诗人对祖国日渐式微的深切哀愁,为什么昔日强大的文化大国会沦落到受人欺侮、侵略的地步?相比于传统乡愁,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心绪。

篇6:《断章》教案(高一必修)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篇7:卞之琳与张充和:从未开启的断章

他是她从未表白过的爱慕者。

她从北平走到了海外,

他却从未走出过那段风景。

无从拒绝的暗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现代诗,是有着汉园三诗人称号的卞之琳的传世名作。即便是这么多年过去,关于这首诗的故事依然流传不息。

1933年初秋,北平西城达子营28号,沈从文和新婚妻子张兆和安居于此。平日里,巴金、卞之琳等沈从文的文坛好友常来此聚会。正巧这日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也从苏州来到了北平——张家四位小姐的芳名在当时的文艺界可谓无人不晓,都是才貌双全的江南闺秀。

就是这日在沈家宅中友人小聚,卞之琳得以巧遇了风华正茂的张充和。因为都来自江南,同在北大,又都是昆曲爱好者,虽然不善言辞,诗人卞之琳在心中却也生出了许多“彼此相通”的感叹。不过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此番初见却成为日后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时刻,即使在晚年时回忆起当时的心境,他也不能自抑,“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当年进入北大的张充和也是以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破格录取的。这位江南才女自小便承袭家学渊源,自童年时代便早早地走进了古典文学的精神世界,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不修习,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子。她的书画作品在很早便被人看重赏识并且收藏,在昆曲上的造诣也非比寻常,一时成为了文艺界颇有名声的女才子。

像这样集大家闺秀与文艺才女于一身的人物,自然不乏追求者。不过可惜上北大不到一年她便得了肺结核,只好暂时休学回苏州养病。此时她的三个姐姐都分别嫁给了当时文艺界的三位才子,而22岁的张充和还待字闺中。

住在北平三姐家中时,就因张家四小姐的名声太盛,前来一睹芳泽的人物颇多。除了诗人卞之琳,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方先生也是很有意思,“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张充和谈起的这位痴情“书呆子”,最终和同样内敛敏感的卞之琳一样,只能目送她离开了北平。

此间,卞之琳依然不断地给张充和去信。1935年。张充和离开北大回苏州老家,而1936年卞之琳便因母病逝,奔丧回到了江南。事后他自家乡海门专门奔赴苏州探视养病中的张充和,因为远道而来还在张家住了几天,张充和同其他人一起陪他游览了风景名胜。此间他写下了日记,“多疑使他不能自信,文弱使他抑制冲动。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了无望,预感到了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苦恋与哀愁在诗人的心中激荡,然而面对佳人,他始终表达不出半分情谊。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张充和,谈到这一段时略显羞涩,张四小姐笑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到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而被问到卞之琳给张充和写去的那几百封信是否有回复,张小姐直言,“没有。那些信,我看过就丢了。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

世人不解的是,既然不爱卞之琳,为何不跟他摊牌说清?张充和无奈地说道,“呵呵,从来大家都这么问,我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呢?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也只是日常普通的事,只是写得有点罗嗦。”

得不到的佳人

再次回到北大时,张充和已经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主要以教授昆曲和书法为业,依然寄住在三姐张兆和的家中,依然单身一人。此时北大西语系一位犹太裔教授傅汉思正是她的三姐夫沈从文的座上宾,一来二往地,张充和与这位风度翩翩的学者熟络了起来。

虽然是个外国人,但傅汉思的父亲是德国研究汉学的泰斗。子承父业的他来到中国,一边在北大教学,一边继续汉学研究工作。在他眼中这位来自江南、家学渊源的才女张充和无疑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完美品质,为他描绘了最完美的东方之梦。

两人对传统诗词的共同爱好和开朗爽快的个性使得他们对彼此很快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此时32岁的张充和终于答应嫁给这位洋人貌中国心的犹太人,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婚后她便要随夫奔赴海外,著名古琴家査阜西还送上了明琴“寒泉”以为庆贺。

在这热闹欢喜的时刻,唯一寂寞的是诗人卞之琳。在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在西南联大时期,卞之琳经常在晚饭后拿出珍藏的张充和女士自唱自灌的黑胶唱片给大家听。

在张充和成为傅汉思夫人之前的若干年,除了常年不断的书信,卞之琳也曾有几次与张充和会面。1946年他到上海,准备北返任教的南开大学,重逢了刚从重庆回到上海的张充和,于是他再次在江南逗留了将近半年时间,其间还赴苏州张充和家过了中秋节。另外1947年,为了办理去牛津大学访问的出国手续,他依然回到江南小住了数日,与张充和话别。

虽没有巨细的记载,然而卞之琳的神情从别人日志中却可读出一二:他在西南联大的同事夏济安写道,“卞之琳在补牙齿,酒后发牢骚云:少年掉牙自己会长,中年脱牙没法长全,少年失恋,容易补缺,中年失恋才真悲伤。张某某之脱离他,对他真是一大打击,痛苦不过偶然表露一下。”

1947年卞之琳与张充和别过,却没想到失去了最后一次表白的时机。第二年张充和便结婚随夫赴美了。

永远的鱼化石

在张充和结婚了很多年后,卞之琳依然保持着单身,直至45岁才草草和友人的遗孀建立了家庭。而他终将这段诗意化了的旧情藏为私己,并秘密而公开地将这情感化成了众多诗作的点火石。

1953年,卞之琳重返江南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在一个秋夜里来到苏州张充和曾住过的旧居,“秋夜枯坐原主人留下的空书桌前,偶翻空抽屉,赫然瞥见一束无人过问的字稿,取出一看,原来是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几首词稿。”重读卞之琳的这段日记,我们才发现了诗人从未间断过的情愫,之后他取走了这些字稿并私下保存了下来。

1955年,卞之琳45岁,低调地迎娶了已逝友人文怀沙的前妻青林。许多人感叹,如果卞之琳也终身不娶,便成了另一个版本的金岳霖。但无论是否娶妻,但卞之琳的爱始终停留在他的那首《鱼化石》里:“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诗人卞之琳的爱情开始于他的诗歌,也终究终结于他的诗作中。这份精心保存半生的字稿最终在1982年卞之琳访问美国与张充和久别重逢时,郑重地还给了张充和,卞之琳称这事为“合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卞之琳断章教案】相关文章:

卞之琳断章解读04-30

卞之琳简介04-25

卞之琳诗赏析04-19

卞之琳诗歌赏析范文06-07

断章诗歌04-13

断章美文04-22

断章哲理赏析05-02

断章取义典故04-11

用断章取义怎么造句04-26

碧之轨迹 断章流程攻略04-25

上一篇:高一理想的600字作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