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2024-05-01

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共8篇)

篇1: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邢台学院201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3.如何理解我国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4.2013年河北省经济工作要着力做好哪六个方面的工作?2013年邢台市经济工作要重点做好哪十个方面工作?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什么?

6.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如何?

7.如何准确看待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我国如何把握因此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8.如何准确把握亚洲地区热点和正确认识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9.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那些重大趋势性变化?

10.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要求:

必答题为第一、第二题,每题30分;再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计4个题,总分数100分。答题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字迹要工整,逻辑要严密。

篇2: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形势与政策》试题

专业姓名学号分数论述:(每题25分,共100分)

一、如何充分认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三、为什么要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篇3: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一) 总体增长缓慢, 增速逐步回落

2013年上半年, 我国进出口总额19976.9亿美元, 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10528.2亿美元, 增长10.4%;进口9448.7亿美元, 增长6.7%。受热钱因素影响, 我国进出口增长出现较大起伏, 如图1。

(二) 消费类商品增长相对较快, 出口单价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 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7%和18.1%。消费类产品出口增长相对较快, 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和塑料制品出口分别增长10.1%、13.4%、13.7%、10.9%和18.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钢材和集装箱等投资类商品出口下降或增长率很低。在国际市场价格总体下降的背景下, 我国箱包、手表、生丝、塑料制品和鞋类出口平均单价分别上涨18.2%、15.6%、15.5%、12.8%和9.4%, 反映企业逐步从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 如图2。

(三) 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较快

2013年上半年,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358.8亿美元, 同比增长6.3%, 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1.9%, 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496.8亿美元, 同比增长1.1%, 占外贸总额的32.5%, 较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同比增长16.6%, 高于外贸总体增速8.0个百分点, 如图3。

(四) 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呈现较大差异

2013年上半年, 我国与美国、东盟和韩国的双边贸易分别增长5.6%、12.2%和8.4%;与欧盟、日本的双边贸易分别下降3.1%和9.3%。因进口需求放缓, 我国自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金砖国家的进口持续下降, 降幅分别为7.4%、11.2%和29.8%, 如图4。

(金额单位:亿美元)

(五) 民营企业依然是外贸增长主要动力, 中西部增长继续快于东部

2013年上半年, 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6320.9亿美元, 同比增长34.3%, 高于同期外贸总体增速25.7个百分点, 占外贸总值的3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9058.4亿美元, 同比下降0.5%。国有企业进出口3615亿美元, 同比下降4.7%。

2013年上半年, 我国东部省市中福建、广东、浙江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5%、18.2%和11%, 上海出口下降4.3%。中西部省市出口动力较强, 其中山西、安徽、新疆、江西的出口增速分别为52.3%、44.2%、24.6%和17%。中西部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 较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

(一) 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

2013年上半年, 美国、欧元区和部分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弱于预期, 使全球经济仅实现2.6%的增长。下半年全球经济有望重拾增长动能。支持下半年全球增长有所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尽管美联储将逐渐削减资产购买计划、国债收益率出现上升, 但全球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近期发达国家经济数据较为正面, 美国房地产市场、就业市场表现稳健, 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近期出现持续改善, 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方面因素支撑。

1. 美国经济缓慢温和复苏。

2013年上半年, 美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 零售增长较为温和, 出口因外需不振而面临挑战, 私人部门主动增加商业开支意愿较弱。尽管经济复苏“强度”乏善可陈, 但“广度”方面却表现充分。主要经济活动对温和复苏均产生一定贡献, 包括消费、房地产、信贷、出口、资本开支、就业市场、劳动收入与能源行业投资等。预计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将重拾增长动能, 其中房地产复苏、消费和商业开支增长是其主要动力。尽管近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升, 但美国整体金融和货币环境依然宽松,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未来将有所缓解。能源革命等结构性变化将为美国生产率增长提供支持, 并遏制通胀压力、提高居民购买力。

2. 欧洲经济复苏犹在路上。

欧洲方面也在努力提振经济, 其中英、法、德三国服务业PMI 2013年二季度均表现积极, 但仅英国尤为明显, 德国虽停止滑落但仍在荣枯线附近徘徊, 法国虽现反弹但仍处衰退区间, 其他欧洲国家则表现不一, 总体上仍在衰退区间进行复苏努力。欧洲方面整体需求的提升仍在弱复苏中, 表明欧洲经济尚未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但一些前瞻性指标出现显著改善迹象, 如2013年7月份欧元区综合PMI预览值为50.4, 是自2011年8月以来首次回归扩张区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明显收窄, 多数国家的金融条件更为宽松, 欧元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增长前景较为乐观, 外需或有所回升。

3. 日本经济增长短期内受多因素支撑。

数据显示日本近期仍处于复苏轨道上。尽管“安倍经济学”的长期结构性前景备受质疑, 但短期内, 日本经济增长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日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长逐渐改善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撑。日本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13年一季度环比增长1%。迄今为止, 日本经济复苏主要由消费和出口驱动。预计2013年下半年商业投资支出将呈现改善, 日元弱势将支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疲弱、能源进口成本上升, 这一贡献相当温和。

4. 新兴经济体增速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放缓已对一些大宗商品生产和出口国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预计影响还将持续。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也是拖累新兴经济体市场情绪、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对那些高度依赖外部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扩张实现增长的国家。受热钱离开因素影响, 印度、巴西、南非和东盟的资本市场均有所下跌, 经济增速面临压力。

5.《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2013年7月9日《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 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1%, 是年内连续两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元区经济持续衰退, 几个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需求明显减弱、经济增长明显减缓, 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下行风险, 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下滑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特别是由于潜在增长可能下降, 信贷可能减缓, 以及如果美国预期的取消货币刺激的措施导致持续的资本流动逆转, 那么金融状况可能显著趋紧。IMF在报告中指出, 要实现更为强劲的增长, 各国需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具体而言, 主要先进经济体应维持支持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 同时制定可信的旨在实现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计划, 并通过改革恢复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渠道。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在支持疲弱的经济活动与控制资本外流这两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宏观审慎和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缓解二者矛盾。

(二) 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3年以来,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转型升级稳中提质。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 一季度增长7.7%, 二季度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5万人, 较上年同期增加31万。

从“三驾马车”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看, 2013年上半年, 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45.2%, 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53.9%, 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贡献率0.9%, 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上半年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分项是投资, 投资暂时超过消费成为GDP首要拉动力量, 可能反映经济增长放缓已影响到居民的持久收入预期。

总体看来, 2013年上半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展望及政策建议

国际方面, 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 以及量化宽松 (QE) 规模可能的收缩, 全球热钱的流动规模将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减轻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若2013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持续, 欧洲不出现更坏表现, 将有利于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国内方面, 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7月20日起, 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 出台12项措施, 切实减轻外贸企业负担,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8月份开始, 包括免收出口商品法检费用、减少检验出口商品种类、关检“三个一”试点扩大、通关实施分类查验等直接减免出口企业费用等一系列外贸优惠和便利化政策开始正式实施, 将降低企业通关法检成本, 提振出口企业信心, 增强企业预期, 对出口增长形成一定支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也将对外贸增长作出贡献。从商务部企业调研的情况看, 信贷融资成本上升压力突出, 后期随着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汇率水平若保持稳定, 那么在其综合作用下, 进出口有望逐步恢复。由于2012年下半年以来的虚增数据将对2013年下半年的数据造成一定的高基数影响, 因而未来出口在外需增长平稳的前提下, 增幅仍有限。进口方面, 预计随着下半年政府对内需的推动, 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效力显现, 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逐步止跌回暖, 进口会发生较明显增长。总体来看, 2013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前景有望稳定, 预计全年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全年进出口增速略高于上年水平。

我们既要立足当前, 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 又要着眼长远, 调整结构、转变方式, 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外贸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个优化”, 着力改善外贸内外环境、着力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 全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巩固贸易大国地位, 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第一, 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若干意见所涉及的相关措施。外贸企业企盼各项政策全面、完整落实。政策落地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微调, 并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第二,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盘活存量, 优化增量, 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第三, 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进一步清费减负,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四, 努力稳定对外贸易, 完善政策和服务, 拓宽出口渠道, 积极增加进口, 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摘要:当前, 世界经济正深度调整, 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 我国进出口形势持续严峻, 增速明显放缓, 制约进出口发展的困难增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任务紧迫。在国内外各种因素交织的形势下, 预计2013年全年进出口增速将略高于上年水平。

篇4: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2015年,在稳增长、促内需政策支撑下,交通建设投资保持高位并稳步增长,客运结构加快调整,货运增速全面回落,港口货运低位波动。2016年,交通建设筹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实施精准有效供给面临严峻考验,建议找准供给侧改革着力点,紧抓改革创新契机,加速推动交通运输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一、2015年交通运输运行情况

(一)交通建设投资高位继续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2015年,我国交通运输铁、公、水、航四大领域合计完成建设投资2.51万亿元,虽同比仅增长6.4%,增速较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但规模依然较大,在交通运输能力整体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完成这种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实属不易。在完成的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中,公路和铁路仍然占据重要份额,约占总投资的91%,是投资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水路投资在需求滑坡的影响下总体处于零增长状态,但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使得内河建设投资增速加快,对水运投资贡献较大;民航投资也出现较大变化,仅较上年增加约20亿元,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最小。

(二)全社会客运量增速大幅回落,运输结构调整加快

2015年,全社会共完成客运量221.44亿人,同比增长0.5%,增速较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占总量85%以上的公路运量的下降,公路出行中虽小汽车持续增长,尤其是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诱增了大量的需求,但长途运输被高速铁路分流,短途运输因城镇化、轨道交通、公交化出行等的影响而不断下降,使得公路旅客运输增长动力下降。高速铁路的网络化发展,带来了出行方式的革命,长途旅客选择高速铁路出行的几率增大,为铁路客运增长提供了动力,促进了铁路客运总量维持高位增长;水路增速大幅收窄,在旅客运输中的份额继续下降;民航依然保持了两位数左右的增长,在铁路中短途分流明显的情况下,反映我国长距离旅客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

(三)铁路大宗货物危机加剧,全社会货运量增速全面回落

2015年,铁、公、水、航合计完成货运量450.17亿吨,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铁路受煤炭、钢铁、矿石等传统大宗货运量下行加剧影响,总体降幅继续加大;公路虽然在快递需求强劲增长的带动下运量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较小,不足以影响运输结构,使得整体增速依然低于去年;水路和民航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趋缓。

(四)港口货运低位波动,长江带动效应开始显现

2015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4.5亿吨、集装箱2.1亿TEU,同比分别增长1.8%和4.3%,增速分别下降3.3个和2.1个百分点。从年内演变看,外贸货物先降后升,下半年虽有回升但势头不稳,全年同比增长1.4%;内贸货物先升后降,9月份开始转向负增长,全年同比增长1.9%;从全年增速看,内贸优于外贸、内河快于沿海、集装箱好于散货,1—11月内河港口的外贸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实现了9.2%和8.2%的高速增长,长江水运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二、2016年交通运输面临形势

(一)投资收益继续递减,交通建设筹资难度加剧

经过“十一五”时期以来的两个五年规划累计约20万亿元的高强度投资,我国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已大幅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要,但在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以及综合枢纽等方面仍然存在设施短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尚有差距。这些亟待建设完善的交通项目,很多投资回报效果不如以往,甚至根本无法盈利,社会资本进入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度加大。

(二)新常态下供需出现新变化,精准有效供给难度加大

回顾2015年,我国交通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客货运输增速双双放缓,铁路运输客增货减、公路运输客减货增、水运内河港口增速反超沿海,打破了常规态势,交通运行在方式间、客货间、区域间、品类间呈现出新变化,交通运输发展呈现明显新常态,传统普适性行业政策效应大幅下降。加快适应新常态,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将面临更复杂的环境,精准有效地满足差异化、高水平运输需求的难度也将加大。

(三)“交通运输+”涌现,行业管理引导能力面临考验

一年来,产业跨界和融合创新在交通运输领域不断出现并迅猛发展,道路货运+金融担保、快运快递+电子商务、旅客运输+旅游消费,以及“互联网+”便捷交通和高效物流等一批“交通运输+”业态破土而出并发展壮大。这些业态创新适应和培育了新需求,带动了行业效率的提升,但与交通运输现行管理方式和政策存在明显冲突,正确应对和合理引导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朝更高水平转型升级,对政府部门的管理引导能力提出了考验。

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建议

(一)坚持“五大理念”,找准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着力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交通运输要做好“先行官”,需要更大气力、更为精准地谋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创新性供给方式的成长。在开局之年,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尽快明确“交通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和现代化指好路;找准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交通运输结构性改革,扩大高质有效供给,为国家层面改革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二)紧抓改革创新契机,加速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

2016年,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复杂,倒逼改革的动力将与日渐强,交通运输业应顺势而为,紧抓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一是深入推动综合运输体系改革,去除妨碍整体发展、各自为政的传统理念,形成一体、协调、系统的管理模式;二是更加包容、更加主动地推动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障碍,催生“交通运输+”产业新形态;三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要求,注重利用市场化手段,在清理规费以降成本、增加基础设施和高端服务供给以补短板、淘汰长江老旧落后船型以去产能等方面,加速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

篇5: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形势与政策

课程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学 分: 本科2学分;专科1个学分 授课学时:1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才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当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自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深刻理解党和政府治国方略,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科学分析我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特征,冷静思考国际阵营面对中国崛起的种种反应,主动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刻苦学习、勤奋求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主动成才、报效祖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正确分析形势的方法,理解政策的途径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和政府的基本治国方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

2、帮助学生认清当前所处时代的特点,全面地掌握形势发展的规律、政策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了解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的对外政策,使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明确责任和义务,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及时地、针对性努力回答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各种问题。

四、教学环节的工作要求

1、各二级学院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期间安排2015、2014、2013级学生参加“形势与政策”学习,自行确定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及教学人员。2012级学生以报告会加自学的方式开展,学生根据《形势与政策》课上课内容结合自己实际自选题目撰写论文1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在2015年12月25日前交到任课教师处。否则,不给予评定成绩。没有《形势与政策》课成绩的学生,不能毕业。

2、请各二级学院于3月31日前将本院教学进度及授课计划表(见附件一)发OA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凤良均、程刚老师,作为期末核实教学工作量的依据,并注意做好教学期间教室借用等的相关工作。

3、六月下旬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后,各二级学院将本院的“形势与政策”课上课备案信息表(见附件二)、本学期部分学生作业及学生成绩表(作为核对工作量的凭证)、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表及汇总表在学期结束前交纸质稿和电子稿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凤良均老师处,以便核实汇总交学校人事处核算教学工作量。

4、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计入学分,请各二级学院在课程结束时按照教务处规定的考核方式,做好成绩登记(一式两份,一份交辅导员保存,另一份交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存)。

五、授课内容:

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的《2016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2016年版),结合学校实际,本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时”和“势”,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为此,本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重点围绕以下八个专题开展。

专题一: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着眼于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洞悉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立足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宣讲阐释讲话精神中,一要着力宣讲贯穿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讲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作用,全面准确把握讲话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本质内涵、价值理念、基本方法、精神品格,把握讲话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把握讲话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把握讲话中展现的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二要着力宣讲讲话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帮助学生梳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和阐释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战略等新的思想观点。三要着力帮助学生运用讲话精神研究时代课题,深入分析中国实践的成功秘诀,深刻把握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对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切合实际、严谨深邃的回答。在教学中,要用好理论和真理的力量,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专题二:全面深入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宣讲五中全会精神,一要深刻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全面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二要准确解读“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三要宣讲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阐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内在联系。四要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释中央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在宣讲中要吃透中央精神,回应学生关切,讲究宣讲艺术,用鲜活事例来阐释政策举措,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讲出深度、讲出特色。

专题三: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和发展趋势

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同时也存在不少积极变化,中国的经济形势可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看好”。教学中,一要全面分析导致当前经济波动的因素,经济下行是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三重作用叠加的结果,当前的经济下行并非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持续下行。二要宣讲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重点阐述经济结构的改善、需求结构的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新兴增长点的快速增长等方面。三要阐明经济运行分化的特点,经济增长中不同产业增长速度的分化、产业内部不同行业运行的分化、区域格局的分化以及宏观层面和微观感受的分化。四要充分宣讲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五要阐明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必然要求。针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通过正面引导,解释疑惑,澄清是非,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

专题四:准确宣讲农村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2015年农业再获丰收,粮食实现第十二个连续增产,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同时,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任务十分艰巨。教学中,一要介绍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是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二要阐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农民收入关系全面小康大局。国家将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产权股份化等改革试点,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宣讲农村改革的方向与重点。解读如何推

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四要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资本下乡等热点问题。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专题五:正确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法,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宣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要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比法严,把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二要全面介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举措。重点介绍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地严纠“四风”;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执纪方式;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和追逃追赃等。三要宣讲我们党高度重视将十八大以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成制度成果,把制度笼子扎得更紧。重点解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

专题六: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15年两岸关系,克难前行、成果丰硕。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一要深刻理解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面的重大意义。两岸领导人见面,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为两岸关系发展开辟了新前景、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二要准确把握指引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要理性认识台湾政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台湾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变化是决定台湾政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然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两岸关

系积极向前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格局依然稳固。四要深刻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条坦途,必须保持充足的信心和必要的耐心。

专题七:认识“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进展和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一要认识“一带一路”的重要进展。“一带一路”构想启动实施一年来,在欧亚、欧洲、亚洲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全面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同20多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巴、中俄蒙等主要经济走廊和涉外重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在设立丝路基金后,又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周边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韩国、澳大利亚签署自贸协定,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全力推进RCEP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二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一带一路”战略的光明前景和面临的困难挑战。“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符合沿线国家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和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再加上沿线区域多种文明交汇,多种力量交织,地区安全形势复杂,“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新时期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重大战略。我国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周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专题八:关注国际体系变革调整和热点问题动向、认清世界经济调整变化及对我影响和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

首先,当前国际体系处于变革期,越来越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国际事务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体系调整变革和各国抢抓全球治理主导权的势头将

会延续。要持续关注一系列涉及国际体系变革的重大事件,联合国框架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出台,中美等主要大国协调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美国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达成协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加速推进。二要认识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牵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美避免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缓和与伊朗、古巴关系,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三要认识大国协调合作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趋势加强。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外交协议之一;美俄等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展开协调,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国际努力再度活跃。四要关注国际恐怖主义发展动向及影响。西亚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定、发展不平衡、域内外各种力量角逐加剧极端恐怖势力发展,多国遭受恐怖袭击,各主要力量加大反恐国际合作。五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体系调整动向、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影响,认识到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改革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本轮国际体系变革调整中,竞争摩擦的一面有所上升,但斗而不破、适度妥协,既借重合作又牵制斗争的基本框架仍将延续。

其次,世界经济虽保持复苏态势,但负面因素增多,仍面临放缓失速甚至长期低迷风险。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清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和新动向: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根基不稳,增长整体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全球增长预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世界贸易增幅也可能降至6年来最低。二是增长格局分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回暖,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高达15%至30%。发达国家借势唱衰新兴经济体。三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愈加凸显。中国经济增长率、贸易、投资等关键经济指标均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功实现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股市调整和汇率机制改革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经济短期增速结构性放缓,但前景被广为看好,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变。2016年中国将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这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巩固和变革的一件大事。

最后,2015年,中国外交开拓进取,外交布局和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重大外交议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支持我国外交工作。一是在周边方向,全面深化同有关国家关系,引领东亚合作、亚非合作、南南合作以及南北合作前进方向。二是在发展大国关系方面,再度确

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中英双方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中欧“四大伙伴”建设全面推进。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取得重要进展。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合作方面,2015年的中国外交以中拉论坛开局,以中非合作论坛收官,形成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两翼齐飞的可喜态势。四是在多边舞台上,中国元首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阐明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系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为《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作出积极重要贡献。五是在外交理论创新方面,继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目标后,又推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篇6:2016年尔雅形势与政策考试题

1“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这就是著名的()。A、修昔底德陷阱 B、刘易斯拐点 C、恩格尔系数 D、刘易斯陷阱 我的答案:A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是()。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 我的答案:C 3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不包括()。A、邱少云 B、黄继光 C、董存瑞 D、刘胡兰

我的答案:D 41945年的波兹坦会议,发表了敦促()无条件投降的“波兹坦公告”。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奥地利

我的答案:B 5 当代大国心态不包括()。A、自信心 B、平常心 C、自负心 D、责任心

我的答案:C 6“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诗经》 我的答案:D 7日本否认侵略中国历史的表现包括()。A、篡改教科书 B、参拜晋国神社 C、扩大自卫权限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建立了以“()”为核心的国际秩序。A、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B、维也纳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系 我的答案:D 9世界只有两个国家GDP进入了10万亿美元俱乐部,包括()。A、美国和日本 B、日本和中国 C、美国和中国 D、美国和欧盟 我的答案:C 10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是根据()。A、《南京条约》 B、《广州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我的答案:D 11全面、准确把握绿色的发展理念,其中不包括()。A、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B、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C、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D、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我的答案:D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是()。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社会建设 D、文化建设 我的答案:D 13“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体现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A、一中一台原则 B、一个中国原则 C、互利共赢原则 D、维持现状原则 我的答案:B 14 2011年,中国人()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副总裁。A、张维迎 B、樊纲 C、朱民 D、林毅夫

我的答案:C 15 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最突出的特点是()。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中国经济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C、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D、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我的答案:B 16整个“一带一路”涉及全球()人口。A、13亿 B、44亿 C、20亿 D、70亿

我的答案:B 17习近平关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观点包括()。A、不冲突、不对抗 B、相互尊重 C、合作共赢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18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我国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中关键是()。A、周边外交 B、多边外交 C、大国外交 D、公共外交 我的答案:C 19()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的政治保证。A、综合国力的提升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党的正确领导 我的答案:D 20在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一文中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A、《纪念白求恩》 B、《为人民服务》 C、《论十大关系》 D、《纪念孙中山先生》 我的答案:D 21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断的人是()。A、邓小平B、朱镕基 C、习近平D、周恩来

我的答案:C 22以下哪位不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A、李鸿章 B、曾国藩 C、梁启超 D、左宗棠

我的答案:C 23()是国家的根本大法。A、民法 B、刑法 C、立法法 D、宪法

我的答案:D 24以下那次战役不是国民党政府组织的?()A、南京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我的答案:C 25“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A、张作霖和张学良 B、张作霖和杨虎城 C、张学良和杨虎城 D、张学良和冯玉祥 我的答案:C 26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时间是()。A、2014年5月 B、2014年12月 C、2015年2月 D、2015年5月 我的答案:B 27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A、五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两个一百年 D、三步走

我的答案:A 28 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宝莱坞位于()。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印度

我的答案:D 29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包括()。A、投资 B、出口 C、进口 D、消费

我的答案:C 30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后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A、大国崛起 B、强国之梦 C、复兴之路 D、中国梦

我的答案:C 31以下人物中支持“台独”的有()。A、李登辉 B、陈水扁 C、蔡英文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22010年8月,中俄石油管道开通,延伸到东北()。A、哈尔滨市 B、长春市 C、大庆市 D、沈阳市

我的答案:C 33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的答案:C 34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我的答案:C 35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包括()。A、内容的全覆盖 B、主体的全动员 C、时间的长期性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 36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将设立“()”,首期提供20亿美元。A、南北合作基金 B、丝路基金 C、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D、亚洲投资开发银行 我的答案:C 37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时间是在()。A、2010年 B、2012年 C、2013年 D、2015年

我的答案:B 38习近平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在读书时存在的问题不包括()。A、不好读书 B、不勤读书 C、不善读书 D、学用结合 我的答案:D 39太平洋战争爆发于()。A、1931年 B、1937年 C、1939年 D、1941年

我的答案:D 40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国家不包括()。A、苏联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我的答案:D 41()推衍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演进系统。A、梁启超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我的答案:D 42()后,国民党把“九二共识”纳入党纲。A、2005年 B、2008年 C、2013年 D、2015年

我的答案:A 4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诗人()。A、杜甫 B、李白 C、孟浩然 D、王昌龄 我的答案:B 44习近平最早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时间是()。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5年

我的答案:C 45“济南惨案”发生于()。A、1928年 B、1931年 C、1937年 D、1941年

我的答案:A 462015年,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A、55% B、45% C、35% D、25% 我的答案:A 4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坚定理想信念 B、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改革创新 我的答案:D 48()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德国闪击波兰 我的答案:C 49()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王毅 B、周恩来 C、毛泽东 D、习近平

我的答案:B 50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其沿线国家的进口商品价格会()。A、更贵 B、更便宜 C、不变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2012年开始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其GDP规模依旧低于次贷危机前的水平。()我的答案:×

2北斗导航,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的答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者是周恩来总理。()我的答案:√

4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对俄战略意义重大,解决了俄罗斯黑海舰队驻地问题。()我的答案:√

5雅尔塔体系不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我的答案:×

6印度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邻国。()我的答案:×

7目前,两岸关系处于激烈冲突、尖锐对抗的敌对状况。()我的答案:×

8所谓多边外交,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我的答案:√

9中共十六大在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的答案:×

10运输费用成本最高的是海运。()我的答案:×

11为了阻止日军占领徐州,蒋介石下令炸开了黄河花园口。()我的答案:×

12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我的答案:×

13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我的答案:√

14《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在瓦窑堡会议上的演讲稿。我的答案:×

15美国至今没有恢复其驻古巴大使馆。()我的答案:×

16我们可以短期内与周边各国建立高水平的政治互信。()我的答案:×

17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2360亿,占中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以上。()我的答案:√

18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在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我的答案:√

19法国是首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我的答案:√

20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的答案:√

21全面、准确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举措不包括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我的答案:×

22布热津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战略学家。()我的答案:×

23中国梦就是重塑汉代雄风,重振大唐伟业。()我的答案:×

24“全面从严治党”将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我的答案:√

25大国形象与国家形象没有关系。()我的答案:×

26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小公倍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我的答案:×

27中国不仅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也是亚太地区和平秩序的维护者。()我的答案:√

28福建的“海丝”先行区设立在泉州。()我的答案:√

29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的答案:√ 30克里米亚250万人口,将近60%是俄罗斯族人。()我的答案:√

31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我的答案:√

32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的答案:×

33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我的答案:√

3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是经济建设。()我的答案:√

35五四精神包括爱国精神和民主科学精神。()我的答案:√

3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29-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我的答案:√

37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的答案:√

38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我的答案:√

39冷战格局结束后,针对他国的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潮流。()我的答案:×

40国家预防腐败局设立于2007年。()我的答案:√

41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执政”。()我的答案:×

42中美建交于1959年。()我的答案:×

43武汉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我的答案:×

44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我的答案:√

45大国外交意味着“国强必霸”。()我的答案:×

462014年11月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中遭遇了惨败。()我的答案:√

47“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我的答案:√

48卢沟桥事变起因在于日军遭遇枪击。()我的答案:×

篇7: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解读

2.中国的太平洋主权对策

3.如何用科学的制度防止腐败

4.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5.论群众路线

6.谈中国与世界大国间的关系

7.中国的社会问题思考

篇8:2023年上半年 “形势与政策”试题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有三种计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其中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这三部分就是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中国的GDP总额为217 8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676亿元,同比上升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 057亿元,同比上升33.4%;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 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在国际上,中国2008年GDP总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以3315美元居世界第106位。

(一)第一驾马车:消费

2009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89 676亿元,占同期GDP的41.17%。我们先看看有关消费的经济指标: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自2008年1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个月处于低迷状态,受中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从2008年年中缓慢上升,到年末,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春节,传统的消费习惯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一个阶段性的高潮,但随着春节的结束逐步下降。2009年初,国家推出了宏观调控政策,如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等,所以与2008年相比,总体情况有所缓和,经济回暖、收入上升等因素甚至使2009年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春节期间还要高。整个消费市场出现了走出疲软、缓慢上升的良好势头。

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期间,CPI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自2009年3月起,CPI显示出较缓慢的上升势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货币供应量加大,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2 569亿元,同比多投放965亿元,新增货币供应量(M2)逐月呈上升态势。(2)信贷投放量加大。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仅9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 167亿元。上述两因素,通过乘数的作用会导致物价呈现出抬头的趋势。

3.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即PPI(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虽然CPI与PPI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直接相减缺乏理论上的根据,但CPI大致反应了居民消费品的价格变动趋势,而PPI反映了工业品的价格变动趋势,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1中是不难看出的。这初步证实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也呈上升趋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前已经埋下了物价上涨的种子。

4. 消费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与西方不同。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等,从这里面不难看到传统中国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通常,即使最穷苦的家庭,有了收入也不敢一分不剩地花掉,老一辈的人即使在去世前也想着该给儿女留下些什么。这就奠定了中国人在危机来临时应对的基础,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初,也看不到有人流离失所。(2)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城市化步伐在加快,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同步健全,供房的压力、子女上学的压力、赡养老人的压力,这些都迫使人们不敢花钱。例如,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使不算择校费,九年也只能是到了初中毕业,高中及大学的花销对家长来说不可小觑;养老问题目前是个大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再加上现在的医疗保障不足的情况,作为家中支柱的中年人就更不敢花钱了,所以几乎家家都有储蓄。但是应该指出,储蓄的增加制约了消费,导致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的“拉动内需”拉而不动。而同时期美国的消费是要占到GDP的70%左右甚至更高。(3)中国的消费呈畸形化趋势。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不管哪个国家,普通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些,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些,但不管哪个国家,消费均主要由普通人拉动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太严重的话,这个国家的消费则很难拉动。例如,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奢侈品狂跌14%,仅今年第一季度奢侈品平均跌幅就达到了10%,但作为中国较富裕省份的广东省,仅丽白广场一处奢侈品消费便狂涨了20%,价值十几万、几十万的名表的销售涨90%以上。畸形的社会消费结构,只使部分富人受益,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下降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下降。

5. 消费小结。

通过对上述与消费相关的指标的分析,我们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出现缓慢回暖,温和的通货膨胀或已开始出现,居民收入水平上涨有限,百姓依然在捂着口袋消费,因此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是有限的。

(二)第二驾马车:投资

本文所指的投资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截至2009年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155 057亿元,同比增长了33.4%。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其中有133 177亿元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众所周知,城镇才是国家信贷投向的重点区域,下面我们的分析,也同样以城镇投资为出发点。

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投放量也呈上涨趋势。其中在2008年8月到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与新增贷款情况拟合较好;而2009年4—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与信贷投放的变动趋势到了几近完美的程度。

1.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GDP的拉动作用。

从图2中可以看到,整个2008年财政支出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呈同一变动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救市初期,财政支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是占相当的比重的。就数据而言,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 518.87亿元,同比增长5.3%。同时期全国财政支出45 202.7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不考虑政府转移支付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占同时期GDP的20.76%强,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94%强,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中央财政多次出现赤字情况,但是比较值得注意的是,1月、9月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正是图2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幅度较大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央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已经不计预算盈亏了。

2. 银行信贷对GDP的拉动作用。

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中央虽然提出了四万亿人民币的救市措施,但政府真正掏出的资金不足一万亿,余下的部分要由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投入到经济当中去。2009年1—9月,信贷投放量共计8.67万亿左右,占同时期GDP的39.88%。但银行信贷资金在投放方向上,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多数资金投向了地铁、马路等“拉链工程”,成了“一锤子买卖”,另有部分资金仍然涌向外贸等产能难以消化的行业,甚至2009年房地产业中迅速崛起的不少“地王”,身后都有着银行信贷的影子……产能过剩、难以可持续发展等行业占据了太多的银行信贷资金,短时间内对GDP的拉动作用较强,但长久以来难以形成GDP的可持续性动力。

3. 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009年,民间资本的投资到底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投入了制造业,这个不得而知,也没有现成的数据可查。但可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掉各级政府的支出总额,再扣除银行信贷的投放,其形状大致如图3所示:

应该承认,该图形较粗略。只能大致反映民间资本投资情况,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民间资本投资是负值,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2009年初国家的四万亿投资等救市方案出台后,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得以增强、投资开始增加。就绝对量来说,图3民间资本投资数额最高的是8月份,投资额为8 751.88亿元,与同时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 593亿元相比,仅占49.75%,比率偏低。民间资本投资的低迷导致了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窘境。2007年以来,国家曾七次提高利率,五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遏制流动性过剩,但却忽视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制造业借贷困难加剧的问题,民间资本在缺乏好的投资对象的情况下纷纷撤离,造成了制造业生存压力的加大。

4. 宏观经济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这个效应用来分析今天中国的经济现状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按照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机中,政府为了维持GDP的高增长,通过财政或信贷等方式投资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GDP增长了,但是在增长过程中,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通过隐性的利率增长“挤出”了相当多的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5. 投资小结。

扣除财政支持和信贷投放因素,第二驾马车本身对GDP的拉动作用有限,尽管实现保8%的增长率困难不大,但依赖信贷支持和财政支出带动投资增长的模式显然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动力应该来自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和民间对制造行业的资本输入,这些都是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现状所欠缺的。

(三)第三驾马车:出口

1. 现状。

在GDP的核算中,我们用的是净出口,也就是出口减进口的数额。今年的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 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进口7 111.7亿美元,同比下降20.4%;累计贸易顺差1 354.8亿美元,同比减少26%。2009年1—7月出口降幅平均达到了创纪录的20%。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自2008年年中有所下降,在2009年初降到最低,之后又缓慢回升,净出口即贸易顺差的数额在进出口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的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达到峰值,之后缓步下降,直到今天仍没有恢复。而同时期2009年19月累计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6.55%,在以往经济比较正常的年份,这个数据要占到30%甚至更高。就现状来说,2008—2009年,几万家经营纺织、服装和玩具的出口型企业倒闭,这里包括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列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从这个角度上说,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 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中,外国居民购买力的下降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甚至出口企业的倒闭,同时危机也培养了欧美人民的储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会引起中国未来的出口进一步减少。例如,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数据,其居民储蓄率已经由过去的0上升为7%了。(2)西方国家有意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例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09年11月7日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上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案7起),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磨擦在增加”。由此看来,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出口增长的源头之一。(3)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降低。因为人民币升值、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法要求的各种保障也在提高等原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降低。据报道,阿迪达斯公司高层表示,鉴于中国工资水平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及采购从中国转移出去。耐克、彪马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准备效仿阿迪达斯。而美世咨询一项调查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高于印度的,该公司的报告中提到,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经理层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甚至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3. 出口小结。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这种状况,因为国外储蓄意识的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有可能是不可逆的甚至是永久的。

(四)三驾马车小结

表1是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年份对GDP的贡献情况。2005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不大,资本形成呈上升趋势,而出口在稳定了三年(2005—2007年)后的2008年、2009年出现了较大滑坡。与2007年对比,消费的增长显然尚有较大空间;资本形成能否持续以高比率增长难度较大。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才能让GDP以更加健康和持续地维持以往的高增长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消费

众所周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GDP 70%左右甚至更高。而中国的消费仅占40%左右,如何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这是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温家宝总理也曾提出,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而这个“动力和活力”显然来自于消费。而消费之中,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举例来说,在2009年前三季度的89 676亿元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及县以下的消费额仅占31.96%,但这部分人口却占了中国13亿人口的60%以上,如何挖掘这部分人的消费潜力,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 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民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

城市化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优点:其一,消化存量房源,带动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拉动GDP的进一步提高;其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因为农民还有以下几大问题没能解决:(1)养老问题。相当多的农民仍然具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依靠子女生活在农村仍占主流。如果能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先将部分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中去,再逐一扩展,农村和农民的消费是可以提高的。(2)医疗。尽管部分农村已经在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其力度显然尚不能足以让农民不增加储蓄或不储蓄。如果能将医疗进一步改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也可以带动消费的增加。(3)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问题。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将决定农民是否愿意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能否给予农民清晰的产权,将决定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进力度。(4)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所在城市的市民,中国有九亿的农民,其中外出打工的农民和家属共计4亿左右,这部分人相当多数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城市生活,建议率先从他们做起,将他们变为市民,以带动消费的增加。

2. 扩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中产阶级的比重占人口的80%左右,新加坡更是达到了90%,而中国尚不足1/5。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人口的比重。因为他们才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3.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收入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劳动报酬收入仅占GDP的40%左右,比世界平均数低15%,因此分配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来京参加“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英国经济学大师理查德·波茨曾提到,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上去了,将比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助于促进经济平衡。所以,他也建议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应该提高。

4. 加大医疗、养老的投入比重,培养能够提高消费率的消费环境。

我们要培养的消费环境,除了消费心理、消费意识外,各种抑制消费的隐性因素也应消除,如城市中养老、医疗等报销比率的提高,房价的下调等等。

(二)投资

1. 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今天,自主创新是维持竞争力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核心要素。

在2009年的经济救市方案中,产业结构创新在4万亿的救市方案中占比较少,仅占4%。大量资金投向公路、机场等可以大规模地吸收劳动力,刺激消费的行业。但是可能会忽视这样一点:这些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吗?它能否带来失业人口的稳定、持续减少呢,它能否使消费的增加也是可持续性的呢?除此以外,中国每年大约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隐忧,而这些大学生有多少能去建地铁、修马路呢?因此建议放手支持民间资本,鼓励和刺激新兴产业出现,鼓励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结构,吸收更多的有技术、有文化的人员就业。自主创新才是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

2. 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降低,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应提升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必须要转型,我们需要提升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那怎么提升人力资本呢?建议改革目前代加工业的现状,延伸产业链,除代加工外,延伸到设计、物流、仓储、广告、市场、销售、推广等等方面,成为整个链条中的99%甚至100%,将各个环节升级换代,人力资本和创新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 国家政策支持和信贷投向应向民营制造业倾斜,创造健康投资环境。

民营资本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经济中内生的力量所在,更能引领未来社会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创新,建议国家通过投资补贴、银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民营制造业的发展,以使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三)出口

1.短期内,政府可以采取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和延长追溯年限的方法来促进出口,但这个抵扣空间是有限的,难以长期有效。

2.长期内,调节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动内需才能够消化掉国内过剩的产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以金融危机为契机,研究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部分宏观经济数据,分析了目前宏观经济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的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尤其是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指出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之处,提出了带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GDP,消费,投资,出口,城市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9月份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index.htm.

[2]高鸿业.财政政策效果[M].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19-523.

[3]郎咸平.回暖还是“发烧”.2009年经济半程总结[Z].郎咸平说,2009:10.

[4]郎咸平.中国经济回暖与华尔街的阴谋[EB/OL].郎咸平搜狐博客,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134393717.html,2009-10-20.

[5]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091111_402600093.htm,2009-11-11.

[6]漆云兰.2009年CPI走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智先锋文摘,2009,(4).

[7]2月投资增长主要源于财政支出[EB/OL].中国网,china.com.cn,2009-03-13.

[8]宋宏(访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访谈录[J].经济师,2009,(6):6-9.

[9]吕铁,李晓华.2009年工业经济走势分析:CPI和PPI继续回落[N].中国经济时报,http://www.cet.com.cn/20090121/e1.htm.

[10]陆云航.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6/13/6608.html.

[11]郭同欣.经济开始见底回升,通胀预期有所抬头[N].国泰君安晨报,2009-06-25.

上一篇:三德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