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使用说明书

2024-04-09

微博使用说明书(精选9篇)

篇1:微博使用说明书

1.负责制作微信/微博日常运营工作,包括增粉、信息发布、维护、活动策划及粉丝互动以及社群运营等。

2.能够快速响应互联网热点和生活趋势,策划与提供优质的传播性内容,独立完成编辑发布及跟进。

3.撰写品牌文案、活动方案策划并实施、持续激励公众号活跃度。

4.与行业媒体,意见领袖和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定期分析不断优化产品和营销方案。

5.熟悉了解互联网,同时是微博,贴吧,知乎等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6.优秀的文案功底,能笔下生辉,思维活跃脑洞大开,对热点事件极度敏锐。

7.熟悉微信公众平台操作推广流程,热爱新媒体运营工作,能独当一面。

篇2:微博使用说明书

2、收集、研究网络热点话题,结合新媒体特性,对微博内容的实时调整和更新;

3、负责微博大型活动方案的策划、创意、执行、运营以及汇报和总结。

4、策划组织线上大型合作活动以及定向专题活动的组织策划执行推广,并做相应的活动评估报告和总结报告,同时负责微博媒体资源拓展,渠道运营及管理;

5、分析同行业微博内容结构及话题热点,调研目标用户群体喜好,在此基础上定位客户需求及喜好,增长粉丝量;

篇3:记者使用微博的边界与原则

关键词:记者微博,微博管理,使用原则,工作微博

在微博井喷式发展过程中, 嗅觉敏感的专业记者纷纷在微博中安营扎寨, 成为“微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消息灵通、表达能力出众、传播技巧高超, 在微博中赢得了大量粉丝。当下, 已有大量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开设微博, 充分运用这种强大的自媒体平台来传播信息、分享智慧、提升品牌和扩展影响[1]。

2010年9月16日, @邓飞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直播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围堵自焚拆迁户进京事件, 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突出了微博快速、影响力广泛的特点, 成为微博报道的典范。2012年11月20日晚上@纪许光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爆料雷政富接受性贿赂与少女淫乱, 此后网络爆料一浪高过一浪。面对记者微博管理这一全新的课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鉴国外同行经验, 信息优先提供给本媒体使用

国际媒体率先制定条例, 规范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美联社规定, 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 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BBC社交媒体新规定要求记者, 新闻稿编写与在Twitter上面发布新闻务必同时进行, 而以前则是先提交新闻稿, 后在Twitter上面发布相关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 BBC新政策适用于所有记者, 旨在加快新闻事件的编辑进程。天空新闻频道也要求编辑人员不得转发竞争对手的任何Twitter消息[2]。从国外同行的相关规定可知, 记者至多可在供职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同步发布新闻, 但不允许超越供职媒体擅自发布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也不允许转发竞争对手的消息。

记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 在任何平台上发布信息都属于记者的职业行为。媒体雇佣记者的本意是及时获取信息和报道素材, 记者在个人微博上抢先公布新闻, 一则有领取单位的工资替别人打工的嫌疑, 二则会使微博成为新闻发布源头, 从而使媒体失去新闻的首发权和独家性, 可能造成读者的分流, 不利于本媒体的长远发展。从职业行为规范方面来看, 新闻记者应该遵循“优先原则”, 将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在第一时间通告给所供职的媒体。在媒体已经发布新闻的情况下, 记者微博可以用转载、转发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 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如有提供给媒体却因为报纸版面有限或广播、电视报道时间有限或不适宜在媒体上出现而未被选用的新闻报道, 记者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则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以往被舍弃的稿件往往难见天日,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 而微博提供一个弃稿再利用的通道, 既不辜负了记者采写新闻付出的努力, 也可能拯救一些高品质新闻于弃掷入垃圾桶的命运。

二、冷静核实信息, 审慎对待爆料

对于时效的追求是新闻传播业永恒的主题, 人类的信息传播经历了定时传播、及时传播、实时传播, 正逐步迈向全时传播的新时代。微博的出现极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现场直播式发布信息的要求。微博也极大地改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 公民记者的出现使得新闻事件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 新闻首发争夺战愈演愈烈。但迅捷的速度也造成微博上的谣言比过去任何时期、在任何平台上传播得更快、更广。

在微博上实名认证的记者微博, 一般都在资料介绍中公布供职媒体。虽然微博是个人媒介平台, 但是拥有媒体背景的记者微博容易被视为代表媒体发声, 从而无形中赋予记者在微博上的图文一定的权威性。记者微博传播的不实信息由于有供职媒体作背景, 比普通博主传播的不实信息更易为网友相信, 而扩大谣言的影响力。专业记者在发布或转发微博时对微博内容进行核实便是必然之举, 避免因为抢新闻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对非实名微博的转发实际上涉及的是记者对于匿名消息源的态度问题。现在对待匿名消息, 多数媒体趋于理性, 通常只在没有其他消息源而必须使用匿名的情况下, 才采用这种消息源, 并要求记者给出解释, 或在报道中说明不予公开的原因。

核实是新闻记者基本的职业内容, 新闻记者应该比普通公众有更强的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微博信息良莠不齐, 实名认证的记者更应自觉承担起网络中的“把关人”角色。当新鲜、爆炸性的新闻爆料呈现在记者面前时, 要抵制住第一时间争夺受众眼球的诱惑, 审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验证。这既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也是媒体人作为“把关者”的角色要求[3]。一旦记者发布爆料, 就相当于以本单位公信力为支撑, 虚假消息的负面影响会扩散至记者的供职媒体。

三、开通两个微博, 保持个人与职业行为分开

新浪微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 开创了一条拉名人入伙、实名认证、大号加V的壮大途径, 成功地将名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转化为微博中对粉丝的号召力。加V逐渐变成一条迅速扩大粉丝数的捷径, 作为媒体从业者的记者更是深知受众对于传播范围和效果的影响, 大多数记者以实名认证和加V的方式开通微博。

微博虽然是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自媒体, 但在微博的世界中很难将记者个人杂谈与职务言行区分开来。这首先是因为记者微博为加V认证的身份通常是媒体从业者, 个人形象的标签一旦形成, 就容易使粉丝认为记者是在以职业身份发布微博。其次, 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通常是媒体单位, 处理信息、判断新闻的价值往往采用的是固定的职业框架, 不可避免地打上记者的职业烙印。

记者微博私人与工作两种性质的重合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首先, 身份的重合会给粉丝带来认知上的困扰。粉丝出于获知信息的需要关注某位记者的微博, 如果该记者每天更新的内容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动态, 未满足粉丝的信息需求, 就会导致粉丝流失。“如果一个加V进行实名身份与媒体认证的记者, 每天刷屏的内容都是风花雪月、锦衣玉食, 与自己的职业工作几乎无关, 是否会损害公众对他、对记者职业、对他所属媒体的印象呢?[4]”另外, 记者的不当言论在“微环境”中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扩散, 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殃及供职媒体。

因此记者一旦进行了实名和加V认证, 即便声明言论纯属个人意见、与任何单位无关, 媒体也无法免责。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有必要在工作微博与私人微博之间划清界限。记者可以注册两个微博, 工作微博采取加V实名认证的方式, 私人微博使用化名或匿名。记者使用工作微博发布和工作有关的信息、私信约访、参与微访谈、收集新闻线索、关注热点等。工作微博是记者职业行为在新媒体上的延伸, 媒体的内部职业规范也适用于工作微博的管理。记者的私人微博可以自由发布生活琐事、个人感悟、意见评论等非职务信息。私人微博给予记者较宽泛的话语空间和轻松的意见环境, 记者也能借此享受社交媒体的乐趣。

微博给记者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这种明显的“双刃剑”效应使得记者不得不审慎使用微博。记者使用微博实际上是职业行为在新媒体的延伸, 加V认证使得他们在“微环境”中必须扮演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 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遵循微博发布的原则和不逾越职业边界是记者有效利用微博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张志安;记者微博的价值和规范;中国记者;2012年第5期

[2]BBC和CNN等出台限定Twitter用法;青年记者;2012年3月:74

[3]唐雯彬;“微博记者”的角色分析——以记者闾丘露薇的微博为例;今传媒;2011年第4期:52~56

篇4:微博使用说明书

【关键词】微博;版权;合理使用;诉讼

【作者单位】李晓瑜,郑州市委党校。

在版权法领域,“合理使用”(fair use)是指不经权利人许可免费使用作品的法律制度。虽然合理使用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合理使用制度性质的争论仍然莫衷一是,极不统一。从大多数理论观点和现行版权立法看,学术界倾向于将合理使用界定为权利限制,即对版权的制约。可见,合理使用起到的是平衡利益关系的作用。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合理使用制度被推到了十字路口,面临固守传统以致消亡抑或变革图存求得发展的重大选择。微博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兴媒体,创作、传播、转发微博是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之一,但是频发而复杂的版权纠纷与诉讼案件不仅使微博成为版权司法实践的重要领域,而且凸显了创新立法,尤其是重构合理使用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微博典型版权纠纷案件案情回放

这起微博版权纠纷案件原告张某某是国内司法考试、企业法律培训以及注册会计师领域著名的经济法与商法教学辅导专家。被告于某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意见领袖,其个人的新浪微博粉丝人数超过160万[1]。2011年8月,张某某在一次培训课上发表了“凡是中国的女孩子到法国留学的,回来之后都是烂得一塌糊涂,都是超级潘金莲”的言论。张某某的这番言论被网友“巴黎观察”配上标题“中国留法女生都是潘金莲?”发到微博上,引发网络围观和争议。随后,这条微博内容经著名学者于某某转发快速发酵,参与评论的人数不断攀升,转发数量屡创新高,社会反响强烈。

2011年9月,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对相关微博转发张某某言论的情况进行了公证,出具编号为(2011)京方圆内民证字第08724号的公证书。同年12月,张某某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于某某侵犯其涉案作品的发表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请求法院判令被告于某某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失,承担诉讼费和维权的相关支出。一审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授权培训的对象针对不特定的公众,授权行为构成发表,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他人未经权利人同意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属于侵犯发表权的行为。一审法院根据《著作权法》第3条第2款、第10条第1款第1项、第12项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之规定,驳回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

原告张某某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原告认为,授权过程属于创作,不是发表;一审法院没有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将被告的行为对号入座,属于法律适用不明;网络用户的浏览习惯不能成为侵犯发表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理由。二审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的授课活动没有人数限制,而且听课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彼此之间不存在紧密的个人联系。原告的授课行为构成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作品,属于对涉案作品的发表。二审法院还认为,《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合理使用设置了条件,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等新兴传播方式使既有合理使用情形的规定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二审法院指出,一审法院关于被告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未侵犯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是正确的,原告关于被告行为不构成合理使用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2]。

一审、二审法院对本案的判决,适应了微博传播利用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对于维护网民的权利,促进微博的发展与网络文化消费,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案件终审结束后,虽然不少学者与司法工作者对一审、二审法院关于发表权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本案最主要的焦点与学理分歧是在我国现行版权制度下对微博转发行为的性质与合法性的认定,以及必然牵连的新媒体环境中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問题。

二、本案的主要焦点问题分析

本案中,一审和二审法院都适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合理使用,这是案件尘埃落定后学术界争议最多的问题。其一,本案中被告的行为究竟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设置的合理使用情形?其二,如果被告的行为不能纳入《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的范畴,那么法院能否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当成判断合理使用的标准?其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属于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还是合理使用的限制规定,即“限制的限制”?

本案中,无论是一审法院还是二审法院都没有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对被告的行为做出界定,也未做出明确说明。或许在本案中法院对被告行为出于评论目的之判断受到了引用条件的制约。因为《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都要求介绍、评论或者说明某一问题的目的只能是适当引用。适当引用包括质量标准与数量标准两个方面。所谓质量标准,即不能将别人作品的实质性部分构成自己作品的实质性部分,否则,后来的作品就失去了独创性,而且造成作品主体和来源混淆。所谓数量标准,即要求引用的数量适度。我国现行版权制度虽然没有就适当引用做出量化规定,但并不表明引用没有量的约束,因为量与质要结合起来分析。微博转发通常是将别人的作品完整地从一个微博拷贝到另一个微博,构成对作品的整体复制,引用已非适当。所以,即便微博转发者的目的是评论,也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的要求。这或许就是在本案审理中,一审与二审法院没有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条例》第6条第1款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认定的原因。

那么,本案中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规定的“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情形,即个人使用呢?在网络环境中,个人对作品的利用延伸到网络传播,对权利人利益的负面影响日益深刻,于是私人合理使用制度在质疑声中不断萎缩。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没有被《条例》第6条吸收,表明对网络空间非经授权个人传播作品行为的否定。《〈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第43条第1款对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个人合理使用的范围又做了进一步压缩,不仅去掉了欣赏目的之合理使用,而且将“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限制在“复制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狭窄空间。从我国现行版权立法分析,在网络传播领域非经授权的个人使用他人作品没有合法地位。本案中,被告通过微博的转发属于网络传播行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设置的条件。

nlc202309091408

法律的发现是法官履行其职责的基本前提,法官不能以没有法律规定为理由拒绝裁判[3]。当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时,允许法官在相关规则下行使自由裁量权。本案中,由于被告的行为无法与《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设置的情形对应,所以一审和二审法院援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做出了被告行为构成合理使用的判决。对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性质,有学者倾向于本案一审和二审法院的观点,认为其体现了《伯尔尼公约》“三步检验法”的内涵[4]。相反的观点认为,《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限定了《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合理使用具体情形的适用条件,既未扩大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也没有改变《著作权法》第22条具体规定的特性,该条款并不是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达不到以抽象规定性的立法模式回应社会与技术发展的功能[1]。从《著作权实施条例》第21条关于“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的表述来看,该条款是对《著作权法》第22条提出的限制性条款,因为“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就是“依照《著作权法》第22条”。也就是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是“限制的限制”,是对作品使用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或者应当注意的事项,而非判断合理使用是否成立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版权法律制度中并没有判断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本案一审、二审法院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当成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适用,导致利用微博的相关行为向一般条款“逃逸”,有违背立法本意,存在“随意造法”之嫌。本案遇到的版权问题是我国现行合理使用制度在新技术面前陷入十分尴尬境地的一个例证,折射出技术发展对创新合理使用制度的迫切需求。

三、微博合理使用制度立法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司法实践证明,构成版权客体的微博,属于版权法保护的对象。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对微博的可版权保护性提出质疑,理由是微博充其量只有140个字,除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很难再添加修饰性成分,个性化的表达难以突出。但是,字数的多少与篇幅的大小不是判断某项智力成果是否为作品的条件,只要其“外在表达与众不同”,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不必讲究“表达之超凡脱俗”,就能构成版权客体。比如许多微博段子手写出的微博虽然只有几行简单的文字,但是却字字珠玑,体现了独具匠心的智力创造。还有许多微博是极具独创性的诗歌、图片,或者视频、音频——当然,如果微博是关于历史研究、人物介绍等方面的内容,独创性或许就体现得不那么明显。微博的独创性还与表达的组合形式有关。当把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配以视频、音乐之后,就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单篇微博可能看不出独创性,当把数篇微博作为整体考量时,就会发现其个性化特征。

既然作为版权客体的微博受到版权法保护,那么就不能回避合理使用问题。然而,正如本案所看到的,传统版权合理使用制度适用于微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一方面,转发是微博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是微博用户之间达成的默契,是大多数微博权利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即便有侵权行为,也不应具有法律的可责备性[5]。另一方面,非经授权的微博转发行为的确在合理使用清单中找不到合法的位置,属于侵权行为。于是,这就形成了法律规定与法外空间的对峙。至于法定许可、授权许可适用于微博,或者没有法律地位,或者不具有可行性。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将创作共用模式引入微博领域。但是,创作共用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其制定的协议条款在立法前并无强制力。即便我国将来对创作共用立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创作共用只能适用于自愿放弃部分版权的微博,不适用于按照传统版权制度授权使用的微博。还有学者认为,微博是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具有鲜明的对话性、即兴性及非营利性特征,只要具备社会交往例外的要求,就不应受到版权的限制[6]。但是,版权法从来不承认社会交往例外的合法性,许多利用微博的侵权行为之所以没有受到追究,或者是权利人未发现,或者是权利人无力阻止,或者是权利人不愿阻止罢了。解决微博版权问题,最可行的出路还是对合理使用制度做出调整。

国际社会对版权合理使用的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因素主义模式(开放模式)、规则主义模式(封闭模式)和综合主义模式(混合模式)。我国对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采取了规则主义模式,其优点是清晰明确,将使用作品的行为对号入座,凡是能“坐下去”的,属于合理使用,凡不能“坐下去”的,则被排除在合理使用范畴之外。但是,规则主义模式的最大缺点是灵活性差,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对新的作品利用方式进行规范,一旦某种使用作品的行为不能对号入座而又具有合理性时,就会给法官的判断增加困难,也会影响判决的客观性。所以,本案中原告要求法院适用《著作权法》第22条对被告的行为对号入座是有其法律依据的,并非法院认为的“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据”,而法院指出“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使得《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情形已经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也印证了合理使用封闭式立法的弊端。为了解决微博等现有新兴媒体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作品利用方式的合法性判断问题,有必要对合理使用开放立法,增加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送审稿》第43条第13款增加“其他情形”的兜底条款正是我国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向开放立法发展的体现。

《送审稿》第43条第13款关于其他情形的规定,只是做出了合理使用开放立法的姿态,要使开放的立法思想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相关的判断标准。在国际上,合理使用开放性判断标准主要有美国《版权法》第107条提出的“四标准”和《伯尔尼公约》斯德格尔摩文本第9条第2款的“三步检验法”(three-step-test)。比如,有学者建议借鉴美国版权法的标准,根据使用作品的性质、目的、程度和使用造成的市场影响,结合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及合理使用的立法目的对微博利用行为做出判断[7]。相较美国的“四标准”,“三步检验法”受到普遍认可,其核心内涵表述为权利限制只适用于特殊情形,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冲突,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学者适用“三步检验法”对微博转发(不做任何改动的直接链接转发)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微博转发虽然不符合现行法律所列举的任何一种合理使用情形,但是可以通过“三步检验法”的测试构成合理使用[8]。有学者认为,《送审稿》第43条“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就是对“三步检验法”法律地位的认可。其实不然,《送审稿》只是“两步检验法”,而非“三步检验法”,漏掉了特殊情形,不够严谨。另外,“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规定明显是对已经设置的合理使用情形的限制,而不是判断合理使用条件成立的一般条款。为了应对微博等新媒体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我国版权制度有必要对“三步检验法”明确立法。

[1]蔡浩明. 论合理使用制度在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中的适用[J]. 中国出版,2014(7):28-31.

[2]张海峡诉于建嵘侵害著作权纠纷案[EB/OL]. http://www.cnipr.net/artcleshow.asp?artcle.id=15537,2016-09-23.

[3] 孙海龙,赵克. 变与不变: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动态演变与司法应对[J]. 法律适用,2013(11):78-84.

[4] 张今.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78.

[5] 孟庆吉.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J]. 学术交流,2012(2):68-71.

[6] 刘文杰. 微博平台上的著作权[J]. 法学研究,2012(6):119-130.

[7] 宁园. 论微博转发行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依据[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6(2):112-115.

[8] 李宗辉. 论微博的版权问题[J]. 电子知识产权,2015(1):85-90.

篇5:微博使用总结

一、个人微博概况

(微博名称,你的粉丝,你的关注,转发最多、评论最多的两条微博截图,并分析转发、评论的可能因素)

二、写博心得(500字)

写博心得

写微博,最希望的就是被很多很多人转发,或者有很多很多人来评论这条微博。

既然要被人评论或者要被转发,第一点就是这条微博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果一眼看过去这条微博有什么与我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我会停下来看一遍,如果内容说的够有深度或者讲的比较多,我还会再看一遍,一遍不够还能再看一遍,直到我看懂,对于看了好几遍的东西,我们往往就会加以评论,评论,不管是发表同样的认同观点也好还是发表异同点,只要发表,就阐明这条微博有吸引人的地方。第二点,这条微博被转发的次数非常多了,那么转发的多往往阐明这条东西有所谓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也会去看看,看一遍,有感而发,我会评论,无感下一条。

第三点,这条微博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事情,这种微博往往一看见就会多瞄几眼,瞄了以后往往还有80%可能我要发表一下,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对自己或者只要跟自己有关的都很关心,微博也一样。发表一条微博往往是一次自我表现的一次。

最后一点就是,针对某些闲着蛋疼的人来说,只要是条微博,只要是有所更新,只要微博一直在更新,让他觉得他可以靠这个东西不用静下来,可以一直好像有所忙碌,那么所有的微博对这种人来说他都会看的,而且说不定又有70%他都会评论,因为他需要靠这个来填满心中的寂寞。所以找这样的人也是一条能够让你微博被评论或转发的途径。

微博名称

我的粉丝

我的关注

评论最多的两条微博截图

分析转发、评论的可能因素

篇6:迎新晚会腾讯微博使用方法

腾讯微博注册用户使用以下方式发送微博,均可参与抽奖、互动:

客户端方式:登陆腾讯微博客户端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网页方式:登陆t.qq.com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短信方式:将腾讯微博与手机绑定,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到10690700670326(短信方式只能发送文字短信);

我们将从发送微博的同学中抽取礼品,礼品共八份,大奖为iphone4一台。

微博内容参考:

#北师大mba迎新# 大家好,我是来自F班的xx。我来自于制造业,喜欢打网球。请支持F班。请大家收听我的微博,顺便求女友。

篇7:医生使用微博情况调查报告

医生们普遍都知道微博

微博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由于其文本内容一般限制在140个字以内,故而得名。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E-mail以及Web方式更新自己的微博。参与此次调查的医生共有2056人,其中男性医生约占62.5%,女性医生约占37.5%,在年龄分布上,被调查者多是中青年医生。

参与调查的医生约有一半来自三级医院,比例为53.5%,来自二级医院的约占23.6%,其余来自一级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按职称划分,不同年资的医生都有参与。

调查发现,在回答微博使用情况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医生都知道微博这一事物,但只有一半的医生正在使用微博(比例为53.59%),另外有19.46%的被调查医生曾经是微博的用户,但现在已经放弃使用这一社交媒体。

记录心情、获取信息、结交朋友是主要目的在国内外提供微博服务的几大平台中,过半医生选择新浪微博,它以51%的比例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腾讯微博,占据了33%的份额。另外还有3%的医生不辞辛苦地翻墙,选择twitter作为发表微博的平台。

由于微博信息不超过140个字符,撰写微博对使用者不构成太大负担,而且发表微博的渠道多种多样,每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都能通过微博迅捷地上传信息,而阅读者也可以根据兴趣点,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乃至内幕资料。因此,微博已经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抒发小情绪的工具。对于医生用户而言,记录自己的心情,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成为医生使用的微博的最主要意图。另外还有较多比例的医生借助微博来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与老朋友保持沟通以及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

使用微博的医生最关注的信息是医药资讯、专业领域的资讯以及社会人文热点话题。最关注的人则是朋友、所在行业专家以及社会名人等。

医生们对微博或许并不热衷

使用活跃度是衡量用户对一个互联网应用接受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发现,在使用微博的医生中,有大约56.6%人每天都会访问微博网站,但是将不使用微博的医生纳入考量范畴后,可以发现,每天访问微博的比例降到了30%,由此可见,对于微博这种形态的应用,医生似乎并不是特别的热衷。

用户数量曲线同样也可以部分体现一项应用的受欢迎程度,在我们的调查中,除了有超过一半医生并不使用微博外,微博的医生用户数量增长也相对平缓,这与同期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面对综合性微博和以医学人士为主的专业微博,医生们更倾向于使用前者(如图10所示)。

篇8:微博使用说明书

目前, 微博这种新媒体显示出其巨大的影响力, 并开始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各个政府机构、党报党刊、企事业单位纷纷顺应潮流开通微博。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微博“@人民日报”自开通以来, 以其客观中立的报道、不偏不倚的评论、充满温情的关怀以及对“敏感事件”的回应, 使“《人民日报》”这个过去在大众心中高不可攀的媒体走下了“神坛”, 赢得了无数好评。截止2013年4月1日, “@人民日报”已拥有超过534万的粉丝。

本文通过研究对“@人民日报”的使用分析, 为其他党报党刊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研究方法。

由于“@人民日报”的微博数量众多, 不可能对其一一进行分析。所以, 笔者在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3月这半年的时间内, 在每个月随机抽取三天, 分别是2012年10月5日、15日、23日, 2012年11月8日、20日、30日, 2012年12月7日、11日、25日, 2013年1月2日、13日、29日, 2013年2月3日、10日、19日以及2013年3月4日、14日、26日, 通过对这18天微博更新的时间及频率、转发量与评论量、议题内容、微博发布类型及发布形式等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1. 微博更新时间及频率

研究发现, “@人民日报”在这18天中一共发布了506条微博, 平均每天发布28.1条。每天活跃时间为早上7点至晚上24点, 符合一般受众使用微博的习惯。其中在11:00到13:00这一段时间内, 活跃度最高。观图1, 可知“@人民日报”在每一个阶段所发布的微博条数是比较平均的, 保持在48—63条之间。“@人民日报”在微博上活跃度较高, 平均20—40分钟就会更新微博, 能较大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 转发量与评论量

看一个微博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力, 并不能只看粉丝数量, 转发量和评论量才是测定一个微博影响力的更好的标准。据统计, 人民日报一共有506条围脖, 平均转发311.8条, 平均评论为401.5条 (除开两条微博因特殊原因关闭评论, 未计入统计) 。由数据可知, “@人民日报”拥有较高的转发量和评论量。

在《人民日报》的纸媒上, 报纸的社论可以说是《人民日报》一面最具特色的旗帜, “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 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关注及外国政府和外国机构的高度重视。”而《人民日报》的这一优势同时也被延伸到了微博上, “@人民日报”对社会民生、时事政治的评论往往最受到网友的关注, 旗下有两个品牌评论栏目:“微评论”与“你好明天”。“@人民日报”关于评论的微博转发量为1827条, 评论数为546条。而“你好, 明天”是每天所有微博中的最后一条, 用于对一天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作出评论, 平均转发量为3218条, 评论数为859条, 远远高过所有微博转发量和评论量的平均水平。 (图2)

3. 议题内容

本文将“@人民日报”的议题内容分为权力监管、时政外交、社会民生、人情趣味、时事评论、生活服务、教育、经济等20个版块。 (图3)

首先, 值得注意的是, “十八大”之后,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的作风问题并大力惩治贪污腐败。作为我国第一大党报, “@人民日报”也及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将焦点对准“权力监管”。在所有议题中, “权力监管”以67条名列第一。

需要说明的是, “@人民日报”在平时并没有大量报道关于“时政外交”的内容, 只是因为抽取的样本中有三天恰逢“十八大”和“两会” (11月8日为“十八大”召开时间, 而3月4日和3月14日均为“两会”期间) 。所以在这期间, “@人民日报”对“时政外交”的报道猛增。据统计, “@人民日报”在18天内关于“时政外交”的内容一共有61条, 而仅仅在这三天中, “时政外交”就占据了36条。

其次, “@人民日报”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如图3所示, “社会民生”“人情趣味”“生活服务”这类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息息相关的议题在“@人民日报”中也受到较大的关注。

“@人民日报”同时也将焦点对准社会底层人群, 如农民工、环卫工人、留守儿童等, 展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与温情。据统计, 直接以报道底层人物作为新闻的一共有34条, 其中农民工及意思相近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及微博条数最高, 其次是环卫工人、留守儿童、村医、公交司机、矿工、打工妹、保安哥。

第三,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明显特征之一。“@人民日报”充分把握了这一特点, 积极利用微博这一平台, 与网友展开互动交流。并设立版块“微议录”, 专门用于摘录一些网友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并且“@人民日报”也会不定期地通过转发微博等方式回复网友的评论。

第四, “新闻史上的今天”这一版块通常作为一天之中的第一条微博。这样不仅起到向受众道“早安”的作用, 同时也表明“@人民日报”的新闻媒体属性。

4. 微博发布类型

微博发布类型分为原创和转发两种。“@人民日报”微博内容的原创率高达94.27%, 转发率为5.73%。而在477条原创微博中, 标有消息来源的一共265条。从这265条微博中可以发现, “@人民日报”的原创微博主要来源于“《人民日报》及旗下机构” (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海外版等) 、其他政府、媒体的网站或微博 (如“成都发布”“大河网”“央视新闻”等) 、新华社及旗下机构 (如新华社微博“新华社中国网事”、官方网站“新华网”等) 、记者快讯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 (图4) 。“记者快讯”主要来源于《人民日报》的记者对突发事件的即时报道, 这一形式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一新媒体在对突发事件报道时时效性高、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而“中国新闻史学会”主要是版块“新闻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来源。

5. 微博发布形式

网络媒体汇集了报纸及电视的传播特点, 可以同时进行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传播。统计时, 将发布形式分为“纯文字”“文字+图片”“文字+图片+短链接”“文字+短链接”“文字+图片+短链接+视频”“文字+短链接+视频”这6种方式。其中, 文字+图片是被使用最多的形式, 在265条微博中, 占据超过一半的比例。

6. 对网络语言的使用

“@人民日报”自开通以来, 就以其清新、客观、贴近大众的风格而受到欢迎。而网络语言的使用, 更是让“@人民日报”接了地气。虽然“@人民日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不多, 在506条微博中只出现了十次 (“冒个泡”“亲”、“戳图”、“肿么了”、“玛雅体”、“陈欧体”、“浮云”各一次, “吐槽”两次) , 但不可否认, 这种新气象标志着《人民日报》愿意放下姿态, 更好地融入到网络社会并为受众服务。

研究发现

1.党报微博应即时更新, 并保持一定的活跃度

目前, 越来越多的党报也开通了微博, 这是传统媒体愿意主动利用新媒体的一个好现象。但是,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很多党报微博要么不“打理”, 要么“打理”得过于频繁。党报微博的运营应该把握好“度”, 既不能不更新, 也不能几分钟就更新一次。“@人民日报”平均每天更新28.1条, 每隔20—40分钟就会更新一次, 使微博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 每隔20—40分钟更新一条也不会让受众感到“厌烦”。

2.了解、利用微博作为新媒体的特性, 并贴近受众的需求

党报微博在运营时, 如果想要改变过去在受众心中严肃刻板的印象, 就要放弃使用操作报纸的方法来操作微博, 了解微博这种新媒体的特性:即交互性、接近性。交互性是指微博运营时, 要特别注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回复网友评论、组织线上活动、有奖征文等形式与网友进行互动。接近性即指要贴近受众, 为受众提供更多生活服务类信息、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其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人情趣味才是最打动人的。“@人民日报”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其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 贴近了受众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 “@人民日报”的部分微博内容虽然来源于《人民日报》的纸媒, 但是“搬运”到微博上之后, 无论是其标题、语言风格都做了相应的改变, 使之更适合微博的特点。此外, 微博既然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体, 那么传统党报开通微博之后, 就要转变以往使用语言的方式, 恰当使用具有亲和力与新鲜感的网络语言。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就认为:“微博是有体温的一种媒体, 政府微博要想办好, 必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实用, 百姓能通过微博获得某种服务;第二, 必须要有亲和力, 因为微博上人人平等;第三, 沟通方式要人性化, 你必须要用网言网语跟大家沟通。”

3.树立品牌, 整合资源, 打造特色栏目

“@人民日报”最受欢迎的栏目——“你好, 明天”以其温婉的语言、客观的评论吸引了众多固定粉丝。也正是“你好, 明天”进一步地扩大了“@人民日报”的品牌影响力。

“@人民日报”目前比较固定的栏目有“微评论”“微议录”“你好, 明天”“中国好声音”“正午书荐”等。笔者建议, 可以通过固定栏目的方式使微博内容更加明晰并增强受众体验。如人情趣味类内容可以打造为“百姓生活”栏目, 时事政治、时事评论类可以打造为“时事焦点”栏目, 生活服务、天文气象类可以打造为“生活小贴士”栏目等等。

结语

《人民日报》旗下机构及一些子栏目也都相继开通微博。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人民日报”可以通过与旗下机构或栏目微博的互动、转发子栏目微博等方式, 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一并提高“人民日报”整个品牌的微博影响力。■

篇9:现阶段中国企业微博使用情况管窥

一、企业微博概述

(一)企业微博的优势

微博既继承了网络博客受众广泛、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统一、信息多样化的特点,又因为自身的简短性,具有传播速度上的绝对优势。企业微博巧妙地利用了微博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信息传播迅速,宣传范围广,平台多样,成本低廉。

(二)企业微博的价值

企业微博的价值表现在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供企业与客户沟通的平台上。微博让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实时的双向交流。

(三)企业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企业微博最早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这种方便快捷的贸易组织方式迅速风靡了全球以及商业的各个领域。据统计,世界100强企业中已有73家在Twitter拥有自己的企业微博。但企业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缓慢,至今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代表性微博调查

笔者调查了新浪网上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微博。这十家企业微博的具体注册名为:戴尔中国、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同花顺官方、可口可乐、YISHION以纯、东风标致Peugeot、卡尼尔、肯德基、凡客达人官方微博、宜家家居IKEA。

(一)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微博的粉丝数、提供信息形式、提供在线服务活动类型以及提供信息类型四个方面。其中企业的粉丝数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11日,提供信息形式以及提供信息类型分别指企业在企业微博上公布信息的格式以及所提供的信息为何种信息,提供在线服务活动类型指该企业所提供的,以该企业微博自身为平台的活动类型。下面是统计情况及其具体分析。

1.企业微博粉丝数

在所调查的十家企业微博中,企业微博受关注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十家企业微博的平均粉丝数仅为92310.5人,粉丝数最多的肯德基也仅有155827人。而新浪给出的微博人气总榜的前八位全部超过一千万,可见企业微博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名人微博。

2.企业微博信息形式

企业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形式有文字信息、图片以及视频三种。图片集中于企业产品外观图片和顾客使用企业产品图片,视频主要是企业介绍和企业产品广告。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微博的核心目的是获得商品宣传的渠道。

3.企业微博在线服务活动

在被调查的十家企业微博中,主要提供的在线服务活动类型有在线答疑、抽奖、投票以及有奖征集活动。

4.企业微博提供信息类型

除同花顺官方这个不销售企业产品的特殊企业微博外,所有企业都在微博中发布企业产品的信息。再次验证了企业建立企业微博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企业产品宣传。

(二)企业微博情况小结

从代表性的企业微博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其企业微博上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及形式有差异。企业建立企业微博是为了获得产品宣传的渠道,大多数企业微博公布的信息重点集中于企业产品信息。企业微博的粉丝数即受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力,而企业微博的整体粉丝数远远低于名人微博。除被用于信息发布外,企业微博往往还作为企业与客户交流的平台。

三、微博使用者调查

除对企业微博进行调查外,笔者还调查了50位微博使用者对企业微博的看法及使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50份。

(一)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对企业微博的态度及关注情况

本部分关注的是微博使用者对企业微博的看法及关注程度,其中包括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微博类型、对待微博营销的态度和对待企业微博上相关活动的态度。

(1)最受关注的企业微博类型

在被调查的微博使用者中,最关注名人微博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0%。最关注企业微博的使用者仅有三人。此外关注人数较多的是科普微博以及同学、朋友的微博。由于企业微博所发布的信息多为企业产品宣传,不容易引起微博使用者的兴趣。因此是否为微博使用者最关注的微博类型并不能完全概括企业微博的影响力。

(2)微博使用者对待微博营销信息的态度

66%的微博使用者对待微博营销的态度是只是看看,剩余34%的使用者相对更加关注微博上的营销信息,甚至发布、转发过微博营销信息。企业微博能受到超过30%的使用者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建立企业微博对企业发展有所帮助。

(3)微博使用者如何看待企业微博上的抽奖关注转发等活动

笔者考察的十家企业微博有两家组织了在线抽奖活动——戴尔中国和东风标致Peugeot。其中戴尔中国为抽奖关注活动,而东风标致Peugeot为抽奖转发活动。这两个活动得到的关注程度差距较大,但都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由此可见,在企业微博中举办抽奖活动对企业在微博使用者心中树立企业形象并没有很大帮助。

2.使用企业微博的情况

本部分关注的是被调查的微博使用者对企业微博的使用情况,其中包括微博用户的购买行为因企业微博所发生的变化、消费者倾向的与企业交流的方式以及消费者的网络购物途径三个部分。

(1)企业微博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仅有6%的用户经常有因为企业微博信息购买该企业产品的行为,另外28%的用户也有过相关经历。由此来看,微博上发布的企业信息对用户购买产品的影响力似乎不明显。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用户有被微博影响购买的倾向。随着企业微博的发展,关注企业微博的用户增多,企业微博将影响更多用户的购买行为。

(2)微博作为顾客与企业交流的途径

顾客偏好的与企业交流的方式:当前顾客最偏好的与企业交流的方式是客服电话,只有12%的顾客倾向于用微博交流。这可能是由于顾客不确定在微博中留言是否会得到及时的回复。

遇到问题顾客会不会向企业微博求助:当顾客对产品产生疑问时,70%的顾客会尝试通过微博向企业求助,但其中相信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的顾客很少,部分顾客不对这种方式抱太大希望,也有部分顾客会同时采用其他方式。

可见企业微博作为与顾客交流的手段是有必要的,但企业微博作为与顾客交流的主要手段还不能实现。为了建立企业微博在消费者中的信心,企业微博需要不断提高微博信息的可信度和微博留言回复的专业性、及时性。

(3)消费者偏好的网购途径

大多数消费者最偏好的网购途径是通过淘宝等门户网站进行购物,仅有4%的用户选择在微博上推荐和分享。可见企业微博更适合企业发布产品信息,但直接作为企业销售产品的门户尚不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

3.企业微博对使用者的吸引力

本部分关注企业微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情况,包括企业微博是否会吸引消费者,企业微博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以及企业微博营销相对其他营销方式的优势。

(1)企业微博吸引顾客关注的因素

上表结果为被调查的50名微博用户认为企业微博可以吸引他们的因素的统计,没有一项的支持者超过半数。企业微博希望满足每位客户的需求并非易事。

其中得票率最高的三项,即企业微博为吸引顾客最应具备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品牌熟悉、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博文精彩和该企业有创意性活动。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肯德基企业微博并没有对用户提供及时的答疑却拥有十几万关注者。而对于知名度还不够高的小型企业,若希望借助微博获得客户群,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经营企业微博——提供优质的博文和有创意的活动。

nlc202309022016

仅有20%的微博用户认为通过企业微博向企业提问,并能尽快得到解决办法的因素吸引他们。企业微博发展想在客户服务方面成为重要途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2)微博营销的优势

本题关注的是在微博用户眼中企业微博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的优势。排名前三位的是能与消费者互动沟通、增加了购物渠道、提高产品销量和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知名度。

(3)好友分享、推荐的影响

本题关注的是微博使用者对其好友转发企业微博消息的态度,进而推断企业微博的固定客户群对企业微博内容的分享是否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客户群。结果显示,好友的推荐和转发对80%的客户有积极影响。28%的顾客会因为好友转发的企业微博而增加对该企业产品的购买,另外还有52%的用户会因此对该企业和产品产生兴趣。

由此可见,企业在其企业微博中拥有固定的愿意转发企业微博信息的粉丝群,会增加在全社会中企业的知名度,并有机会扩大企业的客户群。

(二)企业微博使用情况小结

企业微博相对于名人微博的受关注程度还比较低,而在企业微博中,最受微博用户关注的是那些知名度本身比较高的企业。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企业微博进行推广的重要因素是博文和创新性活动。

企业微博作为发布产品信息的平台可以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大多数用户有被微博影响购买的倾向,随着时间发展,企业微博对顾客购买的影响会逐渐突出出来。此外,拥有固定的粉丝群对企业扩大顾客群有很大帮助。

企业微博作为交流平台的使用程度远不如客服电话,要成为主要沟通手段,企业微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对企业微博发展的建议

根据对目前企业微博组织情况的考察和对微博使用者偏好的调查分析,笔者对企业微博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一)及时发布、更新商品信息

与传统营销手段相比,企业微博的最大优势是信息的及时性。企业最应当保证的是信息的准确及时。

(二)稳定粉丝群

企业微博的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微博的固定粉丝数,拥有固定粉丝群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微博扩大粉丝的有效手段是发布优质的微博内容以及举办创新性活动等。

(三)建立面向不同需求的子微博

虽然使用程度不如客服电话,但企业微博与顾客沟通的作用不能忽视。建立面向不同地域、不同产品消费者,提供不同信息服务的子微博对企业微博的有效组织非常重要。此外,这些子微博可以与企业微博进行有效地联动,形成一股宣传合力。

■ 参考文献

[1]李春滨 、李东,初露端倪的企业微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2]郭宏霞,微博营销[J],信息系统工程,2011。

[3]辛庆香,企业微博营销的价值与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上一篇:祝各位晚安的句子简短下一篇:美文把灵魂放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