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2024-04-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精选18篇)

篇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500字

(一)我今天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鲁迅先生帮助黄包车车夫这件事感触颇深。

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他的爸爸妈妈去看望他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伯父家门口,发现了一位受了伤的黄包车车夫。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知道了这个黄包车车夫受伤的原因,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了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帮助这个黄包车车夫包扎好伤口。最后伯父又把一些钱给了他,让他好好养伤。

这一件事使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作为大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他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尊敬。我们要学习的正是鲁迅先生的这种高尚品质。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助人为乐,又不图回报呢?

我就亲生经历过与这篇文章中的这件事恰恰相反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我看到一个小朋友独自在街边玩着,正玩的很高兴时,忽然,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香蕉皮,摔了个四脚朝天,哇哇大哭,可是,正路过此处的几个小学生,却都只是冷眼相观,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帮助这个小朋友,他们不但对这个小弟弟的狼狈样议论纷纷,而且还有人幸灾乐祸,指着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真是不知羞耻。我本来是想过去扶他的,这时却止步不前……

今天,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后更使我觉得惭愧,我的做法不是正好与鲁迅先生的做法相反吗?我真后悔啊!在此,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鲁迅先生一样热心地帮助别人。这样,不仅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会让自己更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500字

(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阅读全文,我知道了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忘我革命,为了人民不辞辛苦的战士,令我感触颇深。

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的黑暗让许多普通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用笔奋斗一生的战士——鲁迅挺身而出,用自己骨瘦如柴的手,写出了一篇篇堪称完美的文章,并且极大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很好的反映了呢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他常常叮嘱阿三要少干体力活,可是他自己却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侯咳嗽声一阵阵接连不断,他仍不辞辛苦地工作,似乎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受人爱戴,是杰出的作家,却亲手给一位普普通通的拉车夫包扎,这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关心人民群众,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啊!

鲁迅先生还密切关注年轻人,关注下一代。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青年更是不计其数。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鲁迅谈到《水浒传》里的人物时,作者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但鲁迅先生并没有责骂她,只是含蓄地对她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更可以体现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关心下一代。

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鲁迅为什么受人爱戴,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所有的人,我长大一定要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500字

(三)在我读过的那么多书籍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用这句话对作者读书不认真进行委婉地批评。

读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有一次,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名为《五万年前的客人》的书,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而文章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全弄不明白。一天,爸爸突然问我:“小可,爸爸给你买的书读懂了吗?”“读懂了。”我回答说。爸爸面带笑容地说:“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答对,《五万年前的客人》中的《黑宝石》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爸爸听了,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虎了事。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个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笨蛋,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勤读书这三个字吗?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读书去弥补自己的笨拙。勤读书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听了爸爸发人深省的话,我醒悟了,并下定决心:从此要认真读书,不再马虎了事了。

篇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600字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作者读书不认真进行委婉地批评。读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有一次,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名为《五万年前的客人》的书,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而文章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全弄不明白。一天,爸爸突然问我:“小可,爸爸给你买的书读懂了吗?”“读懂了。”我回答说。爸爸面带笑容地说:“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答对,《五万年前的客人》中的《黑宝石》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爸爸听了,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虎了事。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个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笨蛋’,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勤读书这三个字吗?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读书去弥补自己的笨拙。勤读书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听了爸爸发人深省的.教诲,我醒悟了,并下定决心:从此要认真读书,不再马虎了事了。

从《我的伯父鲁迅学生》中关心青少年的一个情节中,我明白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去完成,才能成功。

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近义词

爱戴爱抚

(1)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两个句中的“爱戴”“爱抚”, 都具有“敬爱”“疼爱”的意思, 是人们某些思想活动的反应, 但两词的使用对象却不同。

“爱戴”是“敬爱、拥护”的意思, 含有这种意思的词还有“感戴”“拥戴”“推戴”等。“爱戴”一般作动词用, 但较抽象, 适用于下级对上级, 晚辈对长辈, 人民群众对某些为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等。如例 (1) 。

篇4: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爱自己的亲人,委婉地说“我”读书“囫囵吞枣”,善意地提示、赠书,非常细小的事情流露出对晚辈的关心;先生自己病重,仍不忘关心身边的佣人;在寒风中,黄包车夫扎坏了脚,先生不但帮助包扎还送钱,这是关心遇到困难的陌生人。

鲁迅先生不单单是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身边的人,更是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将文中的“碰壁”与“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联系起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在用笔,用文章,跟那个压迫人的社会作斗争,是在为所有受压迫的人呐喊!这是大爱呀!

读了这篇课文,我非常感动。

我想到了我自己。对照鲁迅先生,我检讨自己:今年十二岁了,我爱自己的父母吗?爱我的亲人吗?爱我的同学和老师吗?爱那些为我们的生活辛劳服务着的人吗?

结果,自然是有得有失。我想:以前怎么做的,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今后该如何做。我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心中装着爱,用自己的双手去播撒爱,让自己成为爱的传播使者,应该是我的追求目标。

这是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感受。

这篇读后感,是按照“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体会出来的“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思想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思考自己发生的变化“来写的。

小作者对“主要内容”的叙述,注意了抓住特征。这些特征抓住以后,很自然地“推想”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鲁迅先生爱着那个时代所有受压迫的人”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围绕“大爱”与鲁迅先生作对比,重点谈了“给自己今后的启示”和“自己的目标”。

篇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您好!希望身居天堂的您能收到我这封微不足道的信,鲁迅先生,如果您收到了我会很高兴的。

我们正在学一篇课文叫做《一面》里面写的是您,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那一次下雨,在内山书店里,有一个年轻人想买你的书,你以一元钱卖给他两本书,你那本不要钱,还有一本是《毁灭》,他叫阿累。他没有丢您的脸,因为您,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因为您,是他有活下去的勇气。

虽然,我没有见过您,却能从文章中读出您一定是一个为工作勤勤恳恳的人,为了工作,为了革命事业您奉献了您的一生,把所有的心血,青春投入到工作里。因为您的忘我牺牲的精神,您流芳百世,后人有永远记住了您,以您为榜样。

您的反封建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极为认同,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对你提出“医人不如医心”这个观点感到惊讶与佩服!

您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虽然文学革命之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杀头,但鲁迅先生您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了,一点悔意也没有,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革命精神!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您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了。

记得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受迫害的“狂人”无论看什么书都写着“吃人”两个血红大字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还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堪称“伟大”!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

当别人还在封建思想压迫下等待死亡的时候,您却挺身而出,为一个民族的苏醒而奋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1500字》()。我无法揣测您心里到底包容了多少。但至少,您早已把中华民族包容在心里。您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对未来的启迪。您用心灵的制剂来唤醒一个个被麻醉的人。您虽然饱经风霜、苦难,却依然追随光明、追随未来。您化身为一名战士,用笔作枪杆,向意识上的敌人开枪。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唤醒,您用特殊的人格魅力,开辟了新的道路,来拯救民族。

您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您在中华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如今,革命事业解放了,我们跨入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世界在发展,祖国儿女在大步前进,现在克隆技术蒸蒸日上,神州10号欲欲待发,纳米技术,电子眼,或许您还不懂,但是我会在梦里告诉您的,保准您听了也惊奇世界进步得如此之快,您听了,一定也会乐得合不拢嘴。

篇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对文章中的伯父帮助黄包车夫这件事感触很深。这件事情的大概是这样: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妈妈去她的伯父鲁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门口发现了一个受伤的黄包车夫。作者的爸爸经过询问,知道了这个黄包车夫的受伤原因。于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帮这个黄包车夫包扎好伤口。最后伯父又把这些钱给了他,要他在家里好好养伤。这件事情,使我很敬佩鲁迅先生。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鲁迅的品德实在是太高尚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鲁迅那样助人为乐,做了好事而又不要报酬的呢?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与文章中的这个事件恰恰相反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小朋友独自玩而这玩儿着,突然踩到一块香蕉皮,四脚朝天滑倒了,他大哭起来。可是,在旁边的路人,都只是冷眼旁观,却没有一个愿意前来帮助这位小朋友,把他扶起来的。有的人甚至幸灾乐祸,指着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还就这个小弟弟的狼狈样而议论纷纷。我当时也是这行中的一个。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很愧疚。

从此,我希望每个人都像鲁迅先生那样能热心地帮助别人。这样,不仅会使世界更美好,还会使自己更快乐。

篇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今天,祁老师给我们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的感触很大: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让我知道了鲁迅先生的幽默的风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鲁迅先生生病时还劝女佣阿三不要干重活,鲁迅先生这为别人想的多,而为自己想的少的精神让我佩服,我要好好向鲁迅先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

篇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从小学生作文教学角度说, 这是一篇规范、优秀的写人记事散文, 其中可以挖掘的东西也有很多, 单是那几个事例就可经常拿来做深层分析。小学生初次接触鲁迅, 以他们的接受能力, 无法阅读鲁迅那些深奥的文章, 也不可能对鲁迅有深刻的理解, 这一篇从同龄人的角度描写鲁迅的文章能帮助他们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普通的伯父, 但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伯父。

一、被忽略的伯父——只有鲁迅先生而没有“我”的伯父

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描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伯父形象,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此篇文章往往被作为塑造战士鲁迅形象的范文, 往往只见被神圣化的“鲁迅先生”, 而不见“我的伯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师用书为例, 就明确对这篇文章的选材目的和教学重点表达了这样经典的观点。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 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是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各位教师虽然形式不同, 方法各异, 但教学重点几乎都没有发生过偏移, 已经形成了经典的教学思维模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所网站的执教范文, 虽然执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 现在看来也没有和当下教学思维脱节。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 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 总结全文, 概括中心。通过学习三个故事, 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 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

执教者在实际教学中也确实落实了这个理念, 全课教学完全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生活事件表现怎样的高尚品质, 完全看不出“伯父”的面目身影。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 似乎不管选取什么题材的文章, 最终要传递的信息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士鲁迅形象。

其实, 跳出思维的盲点、模式的禁锢, 仔细分析这篇文章, 会发现不一样的鲁迅形象。

伯父在世时以为伯父就是伯父, 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时很多人去送他, 才发现伯父不仅仅是伯父, 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文章开篇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伯父不仅仅是伯父, 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这么多年来的教学解读, 一直只盯着“也不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光芒, 却忽略了“伯父就是伯父, 和任何人的伯父一样”的温暖形象。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情, 既见伯父的日常性情, 又透出不平凡的伟人光芒。这光芒从未被遮掩, 这日常性情却很少体现。比如伯父关心“我”读书, 就是平常的长辈关心晚辈, 天伦之情;伯父爱开玩笑, 说鼻子矮是碰壁碰的, 这是普通生活小事情, 不升华也照样让人温暖感动。

作者选取这几个例子也是匠心独运的, 每一个例子都让人深有感触、有情有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 周晔还小, 只能体会“伯父就是伯父”, 大了, 当然能体会“伯父不仅仅是伯父”。然而, 伟大的鲁迅先生在周晔的心中始终还是“伯父+鲁迅先生”, 而不只是鲁迅先生, 所以首先是“伯父”然后才是“鲁迅先生”。

小学语文中的鲁迅应该是有人情味的, 和小学生亲近的。事实上所选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般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在教师课堂解读过程中常常走了味。

事实上, 只要看过许广平、周海婴、周建人等的回忆录就知道, 鲁迅是个很喜欢小孩子的人, 有小孩子在场的时候, 一般都是慈祥的、愉快的表情。

另有一篇周作人的女儿周静子回忆鲁迅的文章, 文中也记载了一些作者幼年时和鲁迅相处的小事情, 和周晔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同住的那时候, 我们是很快乐很热闹的大家庭, 兄弟姐妹很多, (那时伯父没有小孩) 家里便买了一对白兔, (见鲁迅小说《兔和猫》) 供我们玩, 当然这是我们所欢迎的。

总之, 那时伯父给我的印象是, 工作紧张, 生活朴素, 头发很长, 态度和蔼。

鲁迅是伟人而不是圣人, 鲁迅形象是立体化的而非典型化、神圣化的。战士的鲁迅是以笔代刀的, 对敌人毫不留情地投以匕首和短枪;作为凡人的鲁迅在生活中是个和蔼的长辈、幽默的朋友、容易相处的人。

在小学语文的鲁迅教学中, 针对所选文章应该突出亲近的鲁迅, 真实的鲁迅, 才能让孩子喜欢上鲁迅, 热爱上鲁迅的作品。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逐渐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文性, 开始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写作手法的运用。

2005年语文S版第十二册, 将本篇安排在第四单元《情暖人间》, 单元说明这样写道:

人间处处显真情。这情, 在亲人间的思念中, 在朋友间的交往中, 在邻里间的帮助中;这情, 给人力量, 去战胜厄运, 顽强生活。

在课后习题还有个星号的提示:

用心体会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再摘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2006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 将这篇课文安排在《往事》单元, 在单元的班会活动设计中这样说:

回忆过去,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 故乡的明月, 儿时的趣事, 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回忆往事, 可以使我们重温快乐, 也能让我们认识生活, 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 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以大观小以小窥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实录与评析》, 这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范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主题是“我”怀念伯父的音容笑貌。在学生的探寻中、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帮助黄包车师傅事件、碰壁事件, 师生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其实, 虽然是伯父, 仍然摆脱不了鲁迅先生的战士形象。主要还是怀念伯父为别人想得多, 着重表现伯父的忧愁、叹息神色, 完全没有展示“笑貌”, 这样的伯父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理解、能亲近的伯父。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机, 至少有善良的伯父, 注意到了伯父的存在, 也许以后的孩子将有机会相会一个亲切的伯父, 而不只是一个伟大的鲁迅先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 要真的还鲁迅以一个伯父的身份, 还需假以时日。

二、被忽视的笑容——只有横眉冷对没有亲切微笑

既然, 大多数执教者看见的是那个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 和反动派斗争, 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的鲁迅先生, 自然也只能看见那个横眉冷目、以笔代刀, 一直和黑暗作斗争的站士形象。其实, 仔细阅读这篇课文, 会发现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亲切、慈祥的伯父, 没有架子, 爱开玩笑。在文中也描述了他几次的“笑”, 一些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生动、亲切。

如谈《水浒传》一段, “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 一个动作──“摸”, 一个表情──“笑”, 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 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 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新世纪人教版的教师用书, 涉及解析鲁迅幽默、亲切性格的只有这一段。写伯父的生动形象, 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周晔失去伯父后的伤心, 同时佐证其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在无损于鲁迅先生光辉形象的基础上让他性格幽默风趣一些, 比传统的“高、大、全”形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会注意到周晔和伯父互动的事件, 吸引学生的兴趣, 塑造一个伟大而关心下一代的鲁迅先生形象;很多教师甚至连这一点都忽略掉了, 直接突出鲁迅先生和社会黑暗作斗争, 横眉冷目、爱憎分明, 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以读为本平等对话真切感人——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一文中显示, 于永正老师在对这堂课的教学中, 将描写鲁迅开玩笑说“碰壁”的那一段课文当做写作手法、神态描写的范例进行教学, 并且请学生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让学生感悟人物内心。当学生读出了周晔很可爱, 伯父说话很有意思, 于老师没有否认也没有深析, 但当学生提到伯父受到迫害时, 于老师就解释了鲁迅先生用假名写文章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并引导学生理解周晔在失去伯父后伤心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遮蔽了文字背后的伯父形象, 还是注重了横眉冷目的“战士”鲁迅而忽略了亲切微笑的“伯父”。

再如伯父和周晔谈《水浒传》的这一段, “我”张冠李戴, 胡说了一通之后。

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在有名的碰壁事件中, 伯父一直是笑着回答“我”的问题的。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 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 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你不知道, ”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笑着说, “我小的时候, 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 也是又高又直的。”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直以来, 大家都听不见吗?都看不见吗?

私下揣测, 大概这是长期的思维惯式造成的。树立典型人物是“高、大、全”的, 伟人的一点一滴小事都要折射出神圣光芒。雷锋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做好事的机会的, 出差了一次, 好事做了一火车;鲁迅则是终日挥笔写作, 不停地跟敌人进行艰巨斗争的。这样的鲁迅不是真实的鲁迅, 不是亲切的鲁迅, 也不是孩子们能理解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随和, 很爱笑, 很幽默, 这在很多亲友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都有写到。

周静子在《回忆伯父鲁迅》中也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情。

我记得伯父很不爱剃头。我曾经很好奇地问过他:“大爹, 大爹, 为什么你老不剃头?”伯父把眉头一皱而后又笑了, 说道:“是的, 大爹要留长头发, 梳你们一样的小辫子呀!”

这种生活中的趣事, 风趣的语言, 相信我们在自己的童年也遇见过, 也会被逗得哈哈大笑。鲁迅先生同样是为人的伯父, 也不足为奇。

周作人在《鲁迅的笑》 (周作人著《鲁迅的青年时代》) 中写道:

鲁迅为了摧毁反革命势力——降魔——而战斗, 这伟大的工作, 和相随而来的愤怒相, 我们应该尊重, 但同时也不可忘记他的另一方面, 对于友人特别是青年和儿童那和善的笑容。

大凡与他生前相识的友人, 在学校里听过讲的学生, 和他共同工作, 做过文艺运动的人, 我想都会体会到他的和善的一面, 多少有过些经验。

伟大的鲁迅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憎, 也是有说有笑的, 这样的鲁迅才让我们更加敬仰。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记叙生活中随和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 他是在开着玩笑。

在萧红的笔下, 鲁迅是常常笑的, 是快活和幽默的。这在很多回忆鲁迅的著作里都能得到印证。

在实际教学中, 孩子们常常会被“读《水浒传》”和“碰壁”中幽默亲切的伯父逗得哈哈大笑, 但是教师常常忽视孩子们的笑声, 硬是要把课文生发到和黑暗作斗争, 革命乐观主义的主题上。试问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得了这样的鲁迅先生吗?课文明明写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那个亲切、幽默的伯父哪里去了?那个和任何人一样的伯父哪里去了?为何只看见一个“和任何人也不一样的伯父”?

只看见战斗的鲁迅先生, 不见“微笑的伯父”, 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小学鲁迅教育的盲点和误区。作为伯父的鲁迅是被忽略的, 鲁迅先生的笑是被忽视的, 难怪很多人从小读鲁迅的作品, 长大后反而对鲁迅排斥、反感, 那是因为教科书和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有距离感的战士鲁迅, 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可亲近的伟人鲁迅。

篇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随笔

特写: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旅吧,请打开课文18课,以最快的速度读文章,读完后请举手示意。”

朗朗读书声随之而起。陆续地有同学举手。

师:“请看黑板,读课题。你发现问题没有?”

生:“伯父就是伯父,为什么还加上先生呀?”

生:“怎么能连名带姓称呼伯父呢?”

……

师:“谁能解决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生:“加上‘先生一词,说明我很尊敬伯父。”

师:“哦?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

师:“很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看看‘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铿锵有力的读书声再次响起。

师:“请告诉老师,‘我的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生:“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根据?”

有学生回答:“从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三件事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师:“笑谈《水浒》这件事怎么看得出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呢?请读笑谈《水浒》片段,找出根据。”

过了一会儿,不茍言笑的张志强朗声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不仅可以看出伯父关心我读书的态度,还担心我面子上过不去。”

我听了,眼睛发亮,心中暗喜:“哦,文中的‘我属于哪类人的代表?”“青少年。”

我趁热打铁:“那么,趣谈‘碰壁这件事呢?根据又是什么呢?”

不用我吩咐,读书声又一次响起。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的伯父为自己想得少。”刘文静同学落落大方地站起来,脆生生地说道。

“哦?”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伯父对自己当时所受到的打击,根本不当回事,只是一笑了之。”

“哦!”我和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文章可以这么读!多么了不起的理解角度!

受刘文静同学的启发,我借机发挥:“请读‘救助车夫片段,你认为哪些句子有言外之意?”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从这几句话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心是冷的,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关心下车夫。”

“真棒!”听了后,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

“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愉快。”这不正是课改的体现吗?

篇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其中最能教育我的一件事是:鲁迅先生教育青少年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把书的内容仔细地“消化”掉,“摄取”其中的精华。以前妈妈给我买了许多文学、科普方面的书,我总是只注意读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书本身的内涵。最后,往往只记住了书里扣人心弦的表面,而那些真正应该记住的知识却与我失之交臂。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不好的读书习惯,认真读好每一本书,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还要学会摘抄书里的好词好句,提高我的阅读欣赏能力。

这本书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鲁迅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他的女佣人阿三。阿三因为丈夫失业心情不好,鲁迅先生非常体谅她,让她多休息,不要太劳累。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时时刻刻都在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想想生活中,如果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也能为他着想,那么一定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举办小报评比活动,有几位同学没带水彩笔,我发现了他们为难的表情,立刻主动地把我的水彩笔借给了他们,还帮他们出主意。后来当我也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也立马“拔刀相助”,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所以,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确信只要你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那他也一定也会来帮助你。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啊!

篇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我看文章的第一段,就知道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鲁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那是因为鲁迅先生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十分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十分关心自己的女佣。他从不屈服于反动派,坚强地与反动派作斗争。正是这样,鲁迅先生逝世的那天,有些人甚至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上海,追悼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的内容简短,但我的感受却很深很深。

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的爱国情深深印在我们的心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鲁迅用无私的行动实践了自己。他的精神、他的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就想文章中的一个情节:鲁迅救助受伤的车夫,鲁迅尽可能地帮助弱势群体,再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也教会我们人生哲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把我们的爱心献给别人,别人也自然会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鲁迅先生这样爱憎分明,中国才会有真进步!

篇1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追悼他。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归纳了一下,一共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作者写了“我”的伯父是一位极其平常而又慈祥的伯父。有一次,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因为“我”没有仔细看,所以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记性好啊!”鲁迅先生不是大发雷霆,说她一顿,也没有一言不发。而是用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来批评她,使她感到羞愧和悔恨。鲁迅先生这句话也批评了我,我平时读书也不认真,和文章的作者一样,读书时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什么人物的个性,什么前因后果,包括一些不懂的字和词,都没有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现在好了,不论什么书我都要求自己好好读,认真读,一字一句仔细理解。

第二点是伯父告诉“我”,他原本又高又直的鼻子,“碰了几壁把鼻子碰扁了。”鲁迅先生从来不碰壁来抨击国民党反动势力,说明了鲁迅先生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敢于和他们斗争到底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第三点写的是鲁迅先生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的事。在别人有困难时,鲁迅先生总是伸出热情的手来帮他们,解救他们。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伟大品格。

篇1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我”对伯父生前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几件事的回忆,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 “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生活的点滴回忆, 分别叙述了四件事。这四件事既独立成篇, 又互为映衬, 前呼后应, 浑然一体, 较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1.趣谈《水浒》, 启发认真读书。

在这一段落中, 作者记叙了两件事:谈读《水浒》、送书。这两件事一先一后、一详一略、主次分明。伯父以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 对“我”读书不仔细进行了和蔼的批评, 启发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并送书与我。这一谈一送中饱含着伯父对“我”的厚爱与期待。

2.笑谈碰壁, 抨击黑暗社会。

这一段落重点写了“我”和伯父的对话。由于“我”的幼稚及“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 您的呢, 又扁又平, 和爸爸不像。伯父乐观幽默地回答“我”, 是因为“碰壁”所至。“碰壁”这一生动的比喻包蕴着丰富的内涵。伯父借此对黑暗社会进行了巧妙的讽刺和抨击, 表现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痛恨。

3.救助车夫, 表达赤诚爱心。

这一段通过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件——“救助车夫”的叙述, 表现了伯父和爸爸对劳动人民一颗赤诚的爱心及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在写“救助车夫”一段时, 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 文中连用了八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 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写救助后的愤激之情时, 文中运用了“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 这与先前伯父的风趣、幽默, 谈笑风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明鲁迅先生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已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 这又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4.病中写作, 鼓舞人民斗志。

这一主题是借女佣阿三之口表现出来的。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他以笔为武器, 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唤起了民众的觉醒, 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从文中可知, 即使是身患重病, 鲁迅仍笔耕不辍, 表现了他为人民大众的自由解放而大声呐喊的硬骨头本色。

二二、教学建议

纵观全文, 其脉络清晰, 叙述清楚。“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贯穿始终。为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教学中不妨从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 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感知人物的高尚品德。为此作如下建议:

(一) 教学第一段应重点抓住“惊异”、“爱戴”设计如下问题:

1.“惊异”是什么意思?

我为什么惊异? (听到的:失声痛哭;看到的:数不清的挽联, 大大小小的花圈, 各色各样的人)

2.“爱戴”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伯父会受到如此多人的爱戴呢? (以此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引出下文。)

——特级教师俞国平执教的《秋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 赏析

□屠素凤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 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 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二) 教学第二段可抓住描写伯父一个动作的词

语——“摸”和一个描写表情的词语——“笑”来理解。通过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 一个简单的“摸”与“笑”不仅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 而且还表现了伯父对“我”的慈爱和宽厚。

(三) 教学第三段要重点理解“碰壁”一词, 为此可设计如下问题:

1.“四周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碰壁”实际上是“碰”了什么? (提示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回答)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3.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碰壁?

(引导学生理解根据鲁迅先生当时的地位和声望, 完全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 但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 他勇于斗争, 从而横遭反动派的种种迫害, 表现了其“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一一、案例描述生:他看到树叶黄了, 一片片从枝头《秋思》是张飘落下来。

师:是啊, 那是叶落归根呢!

藉的一首思乡之作, 作者客居洛阳, 又见秋风, 满眼萧瑟, 满怀愁情, 提笔写信, 请人捎去, 也捎去了一位游子的思乡愁肠。

生:他看到了天空的一行大雁鸣叫着飞向远方。

师:大概是飞向远方的家吧!生:门前的地上堆满了落叶。

师:除了看见景外, 他还会看到什

生:看到了匆匆行走的人们。可能

特级教师俞是赶着回家吧?

生:看到了人们身上多了些衣裳, 缩瑟着身子。

国平在第一句诗的教学对话中, 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触觉, 只抓一“见”字, 引领学生跨越时空, 慢慢地走近洛阳, 感受一颗异居他乡的孤寂的心, 着实让我们经受了一种与经典对话的满足。

师:孩子们, 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 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生:见不到家乡的风景。生:见不到家乡的父母。生:见不到兄弟姐妹。

师:【出示诗句:夜月红柑树, 求凤白藕花 (《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 邻人望我荣 (《南归》) 。】

师:读着这些诗句, 你体会到了什

生:家乡的景色很美。生:他和兄弟感情很好。

得多”的崇高思想品德。)

(四) 第四段写鲁迅先生救护受伤的车夫的事。

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 从中领会鲁迅先生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抓住“变得那么严肃”、“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体会鲁迅先生的内心。可设计下列问题:“严肃”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为什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语句说明什么?他为什么叹气? (说明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无限同情、忧虑, 同时又陷入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劳动人民解除困苦的思索之中)

(五) 教学第五段时, 要抓住女佣的话, 引导学生理解:

篇1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900字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从而在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的同时,完成语言训练呢?

1.从故事内容入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必须注重故事细节,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即“认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这样,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从语言入手时,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自己早已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又非亲非故,从不相识。可是,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精心,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我的心不禁一动,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链接那几个故事,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人物就可感又形象,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2)初读课文后,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这五件事中,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变序精读。(1)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并批注初步感受。(2)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3)默读第22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4)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5)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在鲁迅心目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现实让他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正在流血。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6)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关心女佣、深切怀念)(7)“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8)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9)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自发地前来吊唁,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10)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心句为主线,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回归品悟。(1)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2)“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儿童读物,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葛覃著,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助孩子”,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3)“谈论碰壁”中,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从表面上看,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4)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迫害他,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出示中心句,引导齐读)“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篇1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鲁迅先生曾经帮助过许多人,例如:帮拉黄包车的车夫、让女仆阿三不做重活、多多休息……鲁迅先生帮助了别人,还不求回报。

自从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下定决心向鲁迅先生学习,学习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所以,从今往后我要改造自己,更加会先为别人着想,让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篇1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笔战斗了一生,写出不少的作品,拼击黑暗的旧社会。同时,关心过数不胜数的青少年。前些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使我收获很大。

故事主要讲了:“我”失去伯父之后十分难过,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作者以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治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描绘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赞颂了鲁迅先生当时痛恨社会,热爱人民。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欺压,致使老百姓无法过上好日子,真是痛不欲生。

篇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不禁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人,仔细思考过后,我觉得我想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人。那短暂的美好,谁不想拥有呢?

说到为他人着想,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一个长相如同洋娃娃的女孩子,她是我四年级的同学,但我们三年级就见过面了。

那次下课,学校的广播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迟迟都没有打上课铃,在操场玩疯了的我才反应过来,猛的跑回教室,果不其然,远远的就望见老师在教室中讲课,我看着老师,竟心生畏惧,想着:“这上课铃坏了?还是咋,老师都来了。”我站在教室门口,不敢进去,也不知所措,跟我不同班级而且没有见过面的她来了。

她小心地问我:“你为什么不进去啊?”“我……我害怕……”我的声音在颤抖。我鼓励地说:“没事的,大不了就罚站一节课。”“可是我还是……”“没事你去吧。”她推了我一把,把我推向了教室门口,正好撞到了老师望向教室外的目光,老师问:“你怎么才来。”我害怕地说:“我在操场玩……没有听见上课铃声……”老师又问道:“上课铃没响?”我正准备张嘴的时候,她站在我教室门口,说话了:“老师,没有。”我震惊了,她可从来都不认识我们老师啊!后来的事情,便不记得了,只记得模模糊糊的抄了几遍课文便过去了。

现在想想,她对我的鼓励真的对我起了作用。以她跟我做一个对比,我发现我的脾气真的太差了,四年级同班的时候,也没见过她发过脾气,而我呢,被人骂了几句就要上房揭瓦,烦躁的时候对人大吼大叫,虽然事后也想过道歉,却因为那卑微的自尊心,怕尴尬没有去……

篇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

这篇文章大意是爸爸妈妈和作者去她的伯父鲁迅家,作者的爸爸在鲁迅先生家门口看见了一位受伤的车夫,并经过询问,知道车夫受伤的原因。作者的爸爸叫来伯父一起来帮车夫包扎好伤口,并给了他钱,让他安心养伤。

鲁迅先生的行为使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的品格多么高尚啊,做了好事却不求回报。而在如今的社会中又会有几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呢?

我亲眼目睹过一件跟文中恰恰相反的事:一个小男孩踩到香蕉滑倒了,他大哭起来。很多人都冷眼相看,有的人还袖手旁观地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甚至还有人在议论他的狼狈。

上一篇:阻塞激励机制下一篇:逃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