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2024-04-08

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篇1: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提高术中护理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2011~2013年中手术护理记录及护理实践的过程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关于术中护理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结果: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大提高了术中护理的效果。

结论:整理、分析解决术中护理的问题,对于提高术中护理效果有积极的意义。减少了术中护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了术中护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术中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47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91-02

术中护理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功,是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术中护理的问题如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一方面,会影响到手术的效果,给手术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会增大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造成医院的重大损失。因此,解决术中护理问题,规范术中护理行为,强化术中护理安全、法律管理,树立超强的护理责任心是时代对于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1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

术中护理根据手术的大小、手术的方式等,其护理问题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也有很多的相似点。通过对2011~2013年手术术中护理的总结可得出以下常见问题:

1.1接错患者。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是非常急迫的,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准确,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慌乱、紧张的环境给护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一些危重患者的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如昏迷、失语等),难以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些情况下易发生接错患者的情况,造成了救治时间的延缓,不利于对患者的抢救,甚至还会引起较严重的护理纠纷。

1.2术中护理记录的不规范。术中护理记录是记录手术护理过程的珍贵资料,对于术后研讨手术状况、总结手术护理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护理过程中,首先,术中护理记录不完整,忘记、漏记等情况常有发生,影响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对于护理过程的评估、认知。其次,术中护理记录存在后补现象,记录人员不能即时的、客观的对术中护理进行真实的记录。事后,根据对护理过程的回忆追记护理记录。一方面,手术中紧张情景的影响,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是“回忆”势必会掺杂一些个人情愫,影响了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

1.3术中问题处理不当。在手术过程中会与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的考验了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术中常见的处理不当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用药不当。一方面,准备不足,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缺少应急药物,或提前对患者的药物过敏等情况不了解,用错药等。另一方面,由于紧张等因素对医生的口嘱产生误解,导致用错药、输错血等情况发生。第二,输液不当。常见的有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患者心肺机能难以承受。或是输液过慢,输送的药物、血液难以满足患者需要,造成患者休克等危险情况发生。第三,术后病例、标本等处理不当。如:术后不能妥善保管手术切下的组织造成患者的组织标本遗失,或与医疗垃圾混放造成组织标本丢失等。又如术中资料存放不当造成患者的影像资料丢失等。第四,护理疏忽问题。术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其生命体征、体位等都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的监控、纠正。在术中护理中会因护理人员的疏忽等造成患者坠床、呼吸不畅等,影响了手术的进度。

1.4清点有误。清点术后器械等是避免患者术后体内残留杂物的一种手段。如缝针在手术中弹出,护理人员术后又未清点,就埋下了手术医疗事故隐患。又如,清点不清,纱球、止血钳等物品不能核实,造成患者伤口不能及时缝合。延误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对于患者的治疗也会造成较大影响。

1.5心理护理不到位。不论是小手术还是大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患者对于“动刀子”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有时即使一些微手术也会引起患者的恐慌、紧张。另一方面,受经济、病情等影响,患者的心理会承受很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的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患者误解或引起患者猜想这一情况也是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

2解决术中护理常见问题的对策

首先,在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员必须稳定自己的情绪,有着临危不乱的定性。在接送患者过程中。一要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患者年龄、病例号等,确保接受手术患者身份的正确性。其次,术中护理记录必须按规定填写,填写内容及时、正确、准确,并确保记录表的整洁、无污染、无污渍。再次,对于术中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广泛关注、细心查询、精细准备。如用药,提前对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病情等做全方面的了解,预测手术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准备好药物、血袋、仪器等。例如,老年患者在手术中易出现情绪紧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患者的手术结果。在此情况下,应在术前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硝酸甘油等降压药,并对服药剂量等充分了解,以应对患者的高血压。此外,对于输液、病例标本等的处理、术中常规护理等都应提前做好准备,熟练的掌握护理方式、方法,避免术中不稳定状况的发生。第四,物品的清点必须有原则,结合护理操作要求,按相关规定及时清点。对术中用到的缝针、纱布、棉球、止血钳等数目快速、准确清点,避免异物留于患者体内造成医患纠纷,并确保手术的进度。第五,重视护理工作的日常学习、实践。对于手术室的相关制度不但要清楚、明了,还要落实到实际中。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懂得在护理过程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并能确保自身权利不受侵害。提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通过宣教资料、讲解、示范等消除患者心中疑虑,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争取患者与医护人员最好的配合,促进手术的成功与患者的良好恢复。

3结语

术中护理紧急、危险且情况复杂。术中护理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针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病人,其护理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对于医护人员,要解决好术中护理的众多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有备无患”。一方面,积极、认真、仔细的准备,避免护理过程中的忙乱。另一方面,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应对各种术中问题的能力,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毕翠凤,《高龄患者在手术中护理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8)123-123

[2]杨燕,《刨宫产术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3)88-89

篇2: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造成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的原因较为复杂,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低血压、妊娠期间消化系统的改变、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疼痛、手术牵拉等,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如开放有效的静脉通路,改变产妇体位以预防仰卧位综合症,心理舒适护理,减少或停止手术探查或操作,吸氧以缓解缺氧对脑组织的刺激,加强呕吐病人的护理,给予药物治疗和指压穴位法治疗;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地预防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剖宫产 术中 恶心呕吐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近几年我国剖宫产率日益增多,一般为30%左右[1],虽然手术难度小,手术所用时间短,但是有很多产妇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会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恶心与呕吐不仅给术者增添痛苦,而且可直接影响到术中呼吸道的管理及术后的恢复,严重者可因反流误吸发生吸人性肺炎、窒息、甚至死亡,所以作好产妇的呕吐护理至关重要。我院2006年1月到2007年1月,共做剖宫产手术856例,术中出现呕吐情况99例,我们针对其相关因素作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到2007年1月共有剖宫产手术 856 例,年龄为21-41岁,平均年龄为26±0.25岁。术前妊高征患者59例,二次手术 53 例,饱食者137例。所有产妇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其中有617例患者采取硬腰联合麻醉,159例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80例采取腰麻,共发生呕吐现象者99例,发生率为11.5%。发生在麻醉完成平卧时26例,进入腹腔后66例,关腹时7例。2.原因分析:

2.1低血压

呕吐现象的发生与低血压密切相关,血压下降后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必然减少,脑组织的能量储备很少,容易引起缺血缺氧,并刺激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

2.1.1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经过放射学检查发现,在平卧位时约有90%的临产妇的下腔静脉被子宫所压,甚至完全阻塞[1],使回心血量减少,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继而使胎盘血流量减少,胎儿宫内窘迫,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2]。

2.1.2 由麻醉引起的低血压 蛛网膜下腔麻醉下实施剖宫产手术时,由于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使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下降,加之血液淤积于周围血管,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排出量下降而导致血压下降、脑缺血缺氧,兴奋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并且使SHS的发生率升高或加重症状。血压下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低。麻醉平面越高,越易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妊高症产妇术前即有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本身代偿能力低下,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影响下,更易发生低血压。

2.2 妊娠期间消化系统的改变

妊娠期间胎盘分泌大量孕酮引起全身平滑肌普遍松弛,使胃肠道张力降低,蠕动减弱,胃排空时间及肠运输时间延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胃的位置改变以及腹压增加,同时又因胃酸分泌、游离酸及总酸度降低,均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2.3 心理状态

恐惧、焦虑时大脑皮层兴奋呕吐中枢或儿茶酚胺诱导胃排空延迟,心理压力还可引起内分泌的改变,释放生长激素、催乳素引起恶心呕吐。

2.4 饱胃 饱胃指进食含固体食物小于8h,进食半流质食物小于4h[3]。部分急症产妇术前未禁食,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误吸。

2.5 疼痛 疼痛使产妇对恶心的敏感性增高,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使胃肠蠕动性增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现象。

2.6 麻醉时间及麻醉药量 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麻醉时间越长麻醉药量越大,发生率越高,这可能与术中使用具有催吐作用的麻醉药蓄积有关[4]。

2.7 手术牵拉 这也是引起术中恶心呕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手术牵拉腹膜、子宫、肠管及肠系膜,机械刺激腹、盆腔内脏器官时,兴迷走和内脏传入神经,并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恶心呕吐[5]。剖宫产时术者节律性用力挤压腹部,增加胃肠内的压力[6],亦可引起胃肠的剧烈反应,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加,十二指肠内容物易返流人胃。

2.8 药物的影响 阿片类止痛药物是造成恶心呕吐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刺激第四脑室底部化学受体触发带,兴奋延髓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7]。

2.9 其他因素 原有晕厥史,妊高症,年龄,肥胖程度,手术应激等。3.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 术前详细了解产妇进食情况,对于择期手术者,麻醉前应严格禁食至少6小时以上,手术之前常规应用阿托品和鲁米那钠,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并停用阿片类药物;对于饱食者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术中避免使用镇静催眠药物,让产妇保持清醒并有足够的咳嗽能力,防止呕吐后出现误吸现象;术中给予氧气吸入,以缓解缺氧对脑组织的刺激;如因术者牵拉内脏引起产妇恶心呕吐,应暂停手术以减少迷走神经的刺激;妊高症患者应在麻醉前24-48小时停止应用α、β-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类药物与麻醉药多有协同作用,更易导致术中低血压。

3.2心理护理 加强术者术前术中的舒适护理, ,有利于产妇消除不良心理,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提高痛阈,减轻疼痛,产妇能主动配合手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了仰卧位综合征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8]。有些初产妇对疼痛非常敏感,即使在硬膜外穿刺前施行局部麻醉也不能够忍受,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术前术中要对孕产妇做好安抚工作[9],解除术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手术开始后,巡回护士站在产妇头侧,轻握产妇的手,与产妇谈一些手术以外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在手术钝性分离切口及取出胎儿时,指导产妇深呼吸,有助于减轻牵拉引起的胃部不适。2.3积极预防低血压

3.1开放有效的静脉通道 目前有学者主张于麻醉实施前15~20 min内预先快速大量补液(>20 ml/kg),即高容量血液稀释来预防剖宫产术后低血压的发生,并认为是一安全、有效的措施[10]。选用16或18号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穿刺时选择上肢较粗的血管,麻醉开始前一般预防性给予500~1000 ml胶体溶液血定安,以有效地扩充血容量,拮抗血管扩张和血流受阻所致的回心血量下降,从而纠正低血压[11]。3.3.2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产妇采用左侧倾斜30°体位,或垫高产妇右髋部,使之左侧倾斜20-30°,这样可减轻巨大子宫对腹后壁大血管的压迫,并常规开放上肢静脉,给予预防性输液。在采取以上处理的同时,洗手护士配合手术医师迅速消毒、铺巾、快速取出胎儿,以解除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缓解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症状。3.3.3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处理 麻醉平面过高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所以要严密观察麻醉平面,如在补充血容量后低血压仍未有明显缓解,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间羟胺等),直至血压回升为止。对心率缓慢者可考虑注射阿托品,以降低迷走神经张力。

3.4.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一旦出现呕吐现象,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头偏向一侧,迅速清楚口腔内呕吐物。出现呛咳、呼吸急促、烦躁等情况时,提示呕吐物已进入呼吸道,应采用合适的吸痰管吸出,必要时配合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手术牵拉探查引起的呕吐,请手术医生减轻手术刺激,必要时停止手术操作,嘱病人张口深呼吸,减轻呕吐反应。呕吐时将清洁吸水性好的布单垫于术者颈部,使呕吐物局限,并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手术区域[12]。如呕吐剧烈,应增加液体进入量,预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3.4药物的使用 胃复安可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的多巴胺受体,反射性抑制呕吐中枢,可有效预防和治疗SHS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2];昂丹司琼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5一HT3 受体拮抗药,可抑制外科手术等因素所产生的恶心呕吐[13];甲氧氯普胺和恩丹西酮联合应用更适于程度较重的恶心呕吐[14];氟哌利多能直接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虽有较好的镇吐作用,但不能有效地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上腹不适和严重的恶心呕吐反射,其抑制牵拉反应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15]。3.5 指压穴位法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采用循经取穴的原则, 通过刺激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和胃、降逆、止吐的作用,且穴位按摩操作不妨碍手术进行,按揉时无需改变体位,操作简便易行[16],只须掌握正常的选穴方法、按摩力度及时间,就能取得一定效果,同时可增进护患感情,增强术者对手术的信心,缓解紧张情绪,提高麻醉和手术安全性[17]。

参考文献 李树人.产科麻醉.见: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3.2孙飞龙,董卿.剖宫产硬腰联合麻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治疗.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188-189.3李泽均.饱胃产妇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华夏医学,2004,17(6):947-948.4孙莉,于晓燕.妇科良性病变术后恶心呕吐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8):752-753.5夏明,商立军.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病因素及其预防[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16(4):221.6李信群.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03—104.7陈绍洋,朱萧玲,胡佳等.不同止吐药预防术后PCA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251—253.

篇3: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1月份开始至今, 肠镜检查共计1953例, 男1102例, 女851例;年龄6-84 (35±4.6) 岁。其中慢性肠炎1405例, 溃结67例, 结肠息肉230例, 结肠癌34例。首次1456例, 2次及以上497例。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病人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检查配合程度, 因而做好心理护理, 是肠镜检查术顺利进行的前提。

有调查显示[2]:70%的病人迫切需要了解操作医生、护士的职称、技术水平与仪器情况。有95%的病人迫切需要或需要了解检查方法、疼痛程度。首次检查者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年轻患者对操作者的性别也有顾虑。因此应做好检查病人的心理评估, 有针对性的予以健康指导, 以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可以编制肠镜检查手册, 介绍检查人员、检查方法以及检查中的注意事项与配合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围检查前后的系统服务, 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被尊重感, 对改善护患关系, 调动患者在整个检查中的主观能动性有重要作用[3]。

2.2 疼痛的护理"疼痛"是当前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它可以引起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 并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疼痛"刺激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影响检查[4]。由于结肠特殊的解剖结构和长度, 使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因而做好疼痛的护理, 对肠镜检查者起着关键的作用。

2.2.1 放松疗法在检查过程中教会病人深呼吸, 或者带耳机听患者喜欢的音乐。

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觉到人文关怀及心理安慰, 降低患者检查中的紧张焦虑程度, 主动配合检查, 增加了对固定体位的配合和疼痛的耐受性。

2.2.2 无痛肠镜近年来一种新的借助麻醉和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麻

醉或镇静状态下实施检查和治疗, 减轻患者插管痛苦和焦虑情绪的无痛苦肠镜在临床逐渐推广。无痛结肠镜检查主要是为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克服检查过程带来的不适感, 让患者在无知晓中完成检查、诊疗任务, 国内外用安定、咪唑安定、异丙酚用于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报道也不少, 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5]。但是无痛肠镜因其风险大, 检查费用高,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基层医院还不能得到广泛运用。2.2.3进镜技巧的运用有效的进镜技巧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1) 充分润滑肛周及镜身, 充分暴露肛门, 助手的右手握住镜子的弯曲部, 使镜头与肛门成斜面, 用拇指抵住镜头斜面将镜头压入肛门。 (2) 检查全程循腔进镜, 缓慢插入, 切勿盲目。即使肠腔暴露充分, 进镜遇有阻力也不能硬性插入, 特别是有手术史或者结肠固定者, 易致肠穿孔。此时应回拉镜身, 调整镜头方向。或者寻找原因, 待阻力解除方可继续进镜。 (3) 充气适当, 及时抽气。充气过度会使肠管张力过大, 肠管僵直, 移动度小, 肠管过长, 弯曲处角度更锐, 并使病人产生腹胀, 腹痛。因此, 不宜频频注气。相反, 抽气能使肠壁变软、变细, 弯曲角度变钝, 有助于进镜, 故抽气是一种重要方法。

2.3 肠道护理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直接影响检查的成败。

理想的肠道准备应该是肠道清洁度好, 镜检成功率高, 患者痛苦小, 经济[1]。因此, 肠镜检查全部采用预约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做好肠道准备。

2.3.1 饮食准备上午检查者检查前日晚餐进食稀饭, 次日晨禁食。

下午检查者, 检查当日晨进食稀饭, 中午禁食。检查前1小时可以进干粮, 病人常规备面包、蛋糕、巧克力等。

2.3.2 导泻 (1) 甘露醇法:

检查前2-3小时服用20%甘露醇250-500ml, 30分钟后速饮糖水或者盐水约1000ml。该种准备方法简便易行, 饮水量少, 副作用少, 对大肠粘膜无刺激, 无水肿充血反应。缺点是肠道内积水较多, 因水的重力作用使肠腔下坠形成角度, 导致操作困难。同时因为甘露醇能被肠道内细菌分解可产生高浓度的氢和甲烷, 不宜高频电切。甘露醇法饮水量应适当, 嘱患者饮水后多走动, 以助于排掉肠腔内积水。 (2) 番泻叶法取番泻叶10g, 用500ml水冲泡两次, 共1000ml当茶饮, 检查前一天晚及当日清晨各服一次。该方法可导致患者腹痛, 恶心, 而且肠道准备欠清洁。如果配以果导片4片于检查前一天晚饭后服用, 可以有效的解决肠道清洁问题。同时可以加大饮水量。 (3) 盐类泻药以硫酸镁为代表, 其高渗性刺激肠道致泻, 易引起病人失水;故病人可以大量饮水, 以补充丢失的水分。 (4) 结肠灌洗机灌洗法检查前经结肠途径灌洗38℃净化水5000~8000m L, 循环冲洗, 直至排出液清亮为止。结肠灌洗法可控性强, 病人随到随作, 一般肠道准备时间约30min, 节省了患者就诊时间, 并可作为其它方法失败的补充。此种方法对老年患者、全身条件较差的患者、低位肠道肿瘤伴有不完全梗阻患结肠清洁有较好的效果[6]。

3 结果

我们在检查前给检查者发放编制的小册子, 耐心、细致的交代病人肠道准备方法, 根据病人的需要, 适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所有检查者均能主动配合检查, 无1例退费。在检查过程中, 运用适当的技巧, 1953例病人均顺利完成结肠全程检查。其中有30例采取无痛肠镜法, 49例运用结肠灌洗机灌洗法。1653例检查结束后自称比较舒服。

4 体会

肠镜检查术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 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痛苦, 让很多有思想顾虑者望而却步。因此而造成的误诊、漏诊为数不少。因此做好肠镜检查前的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 取得患者的配合尤为重要。充分的肠道准备, 是肠镜顺利进行的保证。检查中人性化的语言及娴熟的操作技能, 可以缩短检查时间, 减轻病人不适感。

参考文献

[1]李国胜, 刘杰民.结肠镜检查前三种肠道准备方法的清洁效果对比[J].贵州医药, 2009, 10 (33) :904-905.

[2]陈书梅.结肠镜检查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调查研究, 2009, 16 (21) :117-118.

[3]陈寅, 李斌华, 彭秀兰, 等.舒适护理干预对提高结肠镜检查耐受性的评价[J].临床研究, 2007, 6 (24) :730-830.

[4]王河义, 韩礼强, 王晋平等.止痛泵在断指 (肢) 再植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5, 5 (9) :1243.

[5]刘志刚.无痛结肠镜的临床观察[J].井冈山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8 (30) :56-57.

篇4: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关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骨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32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骨科手术压疮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与调查。结果:132例患者中有 20例发生至少 1 处压疮,占 14.9%。其中 12例患者仅有 1 处压疮, 8例有 2 处及以上压疮。在分期中,I 期11 例,Ⅱ期6 例,Ⅲ期2例。结论: 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发病率比较高,要积极根据形成的危险因素加强手术室护理。

【关键词】 骨科手术; 急性压疮; 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98-02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骨科病人由于受疾病本身限制,长期处于被迫体 位,是压疮发生的易感人群。本研究以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护理建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年 2 月 ~ 2015 年 1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手术患者 132例,其中男79 例,女 53 例,年龄 16 ~ 85 岁,平均( 62. 83 ± 9.73) 岁; 住院时间 1 ~ 18 d,平均为(6.30 ±1.68) 天。入选标准: 入住骨科手术室时间≥24 h;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临床资料完整; 年龄≥16 岁。

1. 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骨科手术压疮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日期、入院诊断、个人体质等; 慢性病史、水肿、低血压、感染、发热、尿失禁、APACHE - Ⅱ评分等; 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蛋白浓度、白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等; 而生命体征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双侧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急性压疮形成情况: 经过调查, 132例患者中有 20例发生至少 1 处压疮,占 14.9%。其中 12例患者仅有 1 处压疮, 8例有 2 处及以上压疮。在分期中,I 期11 例,Ⅱ期6 例,Ⅲ期2例。

2. 2 形成因素分析: 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对压疮是否发生进行判别分类,结果显示水肿、尿失禁与 APACHE- Ⅱ评分为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P <0. 05) 。详见表 1。

3 讨论

压疮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医疗差错之一, 同时骨科又是压疮高发病区之一。一旦发生压疮,就会延长患者住院日和费用,增加了预后的不确定性,也加大护理人员工作量。本组资料结果显示,132例患者中有 20例发生至少 1 处压疮,占 14.9%。其中 12例患者仅有 1 处压疮, 8例有 2 处及以上压疮。在分期中,I 期11 例,Ⅱ期6 例,Ⅲ期2例。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在 60 岁以上,这可能与老年人软组织内的弹性蛋白合成减少,抗压能力减弱有关。

本组资料中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水肿、尿失禁与 APACHE - Ⅱ评分为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P <0. 05)。有学者对心脏直视术后 107 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 APACHE - Ⅱ评分系统为基础,发现评分小于 14 分的患者没有发生急性压疮,而大于 19 分的患者都发生了 急性压疮,同时该评估系统的灵敏度为 100%,特异度为 88%[1] 。水肿是由于组织间液增多引起,主要表现为肿胀、弹降低。水肿降低了皮肤的抵抗力,极易发生压疮[2]。尿失禁对压疮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排泄物的作用,造成局部皮肤的潮湿,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皮肤本身对摩擦等机械性作用的防护能力也下降,从而发生压疮。

在手术室的护理对策中,要根据患者活动能力,合理制定个体化的翻身计划; 鼓励其经常翻身或变换体位; 避免护士移动患者过程中发生皮肤擦伤; 若无提式床单,在协助重症患者翻身时,一定要多人配合操作; 忌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避免用纱布类粗纤维材料反复刺激皮肤; 每天采用温水擦浴,对失禁或腹泻患者可留置气囊导便与导尿管。

总之,骨科手术中急性压疮发病率比较高,要积极根据形成的危险因素加强手术室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蕾.重症监护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4):41.

篇5: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5月~5月来我院接受骨科治疗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6~73岁,男132例,女68例。四肢骨折、横胸腰椎骨折及盆骨骨折患者分别为116例、69例以及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治疗。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接受住院静养,住院期间未出现任何较为严重的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相关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护理情况加以统计和研究,并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2结果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健康教育、专科技术操作错误、患者及病房等因素是造成骨科患者护理工作出现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强化医护人员形成护理工作意识,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2]。

2讨论

2.1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总结

首先,为医院管理因素。骨科护理工作中通过实施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来对医护人员包括责任、不安全等因素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当今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所在。通过对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监管,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基础所在。通过本文研究不难发现因为管理工作诱发的骨科护理安全意外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没有对患者进行有效监督,其职业素养相对较低、缺乏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其次,为病房环境因素,在调查工作中不难发现因为病房因素诱发患者安全事故共11例,病房意外表示病房设施诱发的各种安全意外事故。包括地板光滑导致患者出现摔倒、病床没有设置安全护栏等导致患者在翻身时出现坠床等事故[3]。再者,患者不能够按照医护人员相关规定擅自外出,对医护人员安排的体位、饮食及功能锻炼等指导工作无法彻底贯彻,患者不能够积极配合骨科护理中的必要检查以及处理方案,从而诱发各种安全事故。操作因素包括医护人员不了解患者相关情况,缺乏系统的骨科护理相关知识,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护理,例如针对颈椎伤害患者实施翻身时,任何操作不当行为可能诱发其高脊髓损伤,导致其出现二次伤害。最后,缺乏健康教育宣传,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展详细全面的健康教育,包括骨科治疗的相关知识、饮食调节以及恢复预期等。在患者住院过程中,若其得不到有效的健康宣教,可能诱发不恰当等个人活动,例如患者过早下床可能诱发其钢板出现断裂的现象。

2.2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首先要能够建立相对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在开展骨科护理时,医护人员要能够遵循严格、完善的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对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行为开展有效指导,避免患者出现各种意外[4]。我院骨科护理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抢救程序、安全预防事故措施、护理人员职责规范、病房安全制度等。在骨科护理过程中也形成了有效的专人负责、领导管理及各尽其责的管理模式,通过抽查、日常检查等手段来对减少骨科护理工作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其次,要能够结合病房实际状况增加更多具有安全护栏的病房,并启动地板防滑相关设备,对于所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提示,尽可能约束患者在病房之内的所有行为进行约束。对于患者出现的护理监督不到位现象在管理工作中,院方要对骨科科室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分析,并配置岗位人数,避免因为护理人员人手不足诱发的各种骨科护理意外现象。再者,在患者手术前,要能够对其进行相应的医嘱以及针对护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就骨科护理的实际恢复状况、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医院相关管理制度等都要将其告知给患者,并保证其能够有效执行相关要求,明确约束带的具体使用细则等[5]。医护人员还要每隔2h就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进行观察,根据其进食需求选择正确的进食方法,保证患者能够针对康复性治疗状况树立更大的信心。医护人员还要能够做好业务学习,在参与骨科护理专科培训工作中,医院有关部门要能够针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抽查、考试者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引导医护人员参与到积极学习活动中。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病例护理工作可以通过以旧带新的方式让医护人员积累更多的先进工作经验。

3结语

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作为较为系统的一项工程,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从而导致患者的康复、治疗及预后都受到影响,也让医患关系的发展存在较多的紧张因素。针对我院骨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理念已经开始得到了推广,这也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主要要求。骨科病房存在的各种不安全事件导致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受到影响,也让医院的发展受到束缚。所以,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预防和解决方案才能够保证医患纠纷能够的以解决,提升医院的总体核心竞争力。总之,骨科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能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各类不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岳春英.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08:726-727.

[2]朱艳.浅谈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07:1872.

[3]陈勇,刘静梅,刘晓瑛,洪瑜灿.骨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09:6011.

[4]黄宝如,林翠红,马剑玲,陈少丽.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83-284.

篇6:骨科护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1资料与方法

年3月-2015年2月的骨科住院患者中,共56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0~68岁,平均(48.6±3.8)岁;其中18例股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3例腰椎骨折,6例上肢骨折,8例骨盆骨折,其他3例;手术治疗42例,保守治疗14例。方法:对56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针对患者所出现的不良事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询问,了解患者的住院情况,查看病历,并将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记录总结,找出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统计学方法:对此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及统计.

2结果

对发生不良事件的5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得出,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包括坠床、摔倒、泌尿感染、肺部感染、皮肤烫伤、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中有26例(46.43%)患者出现跌倒或坠床,5例(8.93%)患者出现压疮,6例(10.71%)患者出现肺部感染,6例(10.71%)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14.29%)患者出现泌尿感染,5例(8.93%)患者出现烫伤。

3讨论

安全隐患的规避措施:

①规避坠床或跌倒风险:骨科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手术、活动受限等因素,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患者发生坠床的概率较高。应在病室内的病床上加设把手,便于患者起身、下床,防止坠床,同时在患者床头贴上便签,提醒患者及家属在起身、坐起时要加强防护,告知患者夜间睡觉应靠床内侧,避免在床沿边上久睡。如有需要,可酌情为患者使用束带[2]。病室及走廊的地面要保持整洁、干燥,防止患者被杂物绊倒,亲属送来的营养品及鲜花等应整齐地放置于墙边。洗手间应铺放防滑垫,并勤加检查,防止地面过湿,滑倒患者,同时应为患者准备橡胶底子的防滑拖鞋。

②规避压疮发生风险:骨科患者术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的床单及衣物,每隔1~2h协助其更换一次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对患者的受压皮肤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每日应增加巡视次数,对患者的皮肤颜色、状态、弹性进行观察,并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并实施相应的处理对策。护理人员可指导家属正确为患者翻身、按摩,并告知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

③规避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长期卧床患者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治疗后,护理人员要鼓励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包括初期的床上抬腿、按摩等活动,以及后期的下床、走路等活动,均有利于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可为患者使用下肢空气泵器进行治疗,改善血液循环。在为患者输液时,要避免下肢穿刺,如必须行下肢穿刺时要做好穿刺点的护理工作[4]。

④规避肺部感染风险:骨科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当呼吸道分泌物逐渐增多或清除不彻底时,便易引发肺部感染。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进行肺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吹气球等,痰液较多的患者应及时排痰,并增加饮水量稀释痰液。此外,病室内应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⑤规避泌尿感染风险:骨科患者在住院期间,活动量少、饮水量少,加之代谢率下降会出现尿液浓缩,易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5];留置尿管、尿失禁等原因均会引发泌尿感染。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保持会阴清洁,多饮水,促进排尿。如果患者留置尿管,护理人员要对其做好导管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更换尿袋,防止尿液反流。如果患者出现尿急、尿频、尿刺激等症状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予以患者抗菌治疗。

⑥规避烫伤风险: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接受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药物外敷或使用热水袋等,长久以来,患者皮肤表面的知觉及敏感性会下降,易出现皮肤烫伤。患者在接受微波、红外线照射、药物外敷等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多询问患者的感受,同时观察皮肤状态,设置相应的参数,防止皮肤烫伤。使用热水袋时,可取柔软、干净的毛巾包裹热水袋。

⑦心理干预:骨科患者的心理状态需加以重视,其心理状态虽然不会直接引发不良事件,但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配合度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进行情绪安抚,以提高其依从性。综上所述,在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实施针对性的规避措施,以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韦雪梅.浅析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和人性化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32(9):2105-2106.

[2]李咏芳.探讨骨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10(36):100-101.

[3]李冬花,叶雪慧,陈瑞,等.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浅析[J].医学信息,2014,8(36):298-298.

[4]钟欣.新形势下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与相关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4,4(1):110-111.

篇7: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应对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2014~2015年急诊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问题的患者29例,对其发生护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2015~2016年急诊护理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结果 29例出现护理问题的急诊患者中,有9例由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造成,6例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不满意,3例患者由于科室协调不力造成,一般护理差错3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造成问题的有3例,3例由于护理人员沟通不到位造成护理问题,2例问题由于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不佳造成。经过有效的干预对策,2015~2016年急诊护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P

关键词:急诊;护理问题;对策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1]。由于急诊所接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均较大,极易发生各类护理问题和护患纠纷。本次研究通过对急诊护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发生护理问题的患者共计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为19~79岁,平均年龄为(41.61±2.15)岁。患者病症主要包括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事故损伤、外伤以及其他疾病等。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根据其病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了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护理问题。

1.2问题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造成患者发生各类护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差 护理人员受传统护理模式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造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不满意。另外,由于护理人员未能准确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所应具备的意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服务意识较为淡薄。

1.2.2护理人员技能水平需提高 由于我国急诊护理人员中有部分为未经过系统、专业急诊技能培训的普通科室调入的护士,其中大部分患者的操作技能主要是从实际操作中积累形成的,进而导致部分护理人员无法对医生所作出的治疗进行有效的连接和反馈,使得护理服务出现断层,急诊护理服务质量也受到的较大的影响。加之目前护理人员普遍为年轻的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护理操作经验,应变能力较差,导致了急诊护理素质的整体下降。

1.2.3医院管理意识不足 目前部分医院对于急诊人员尚无定期培训的安全,在急诊相关执行标准和相关制度制度的制定和监管方面力度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日常药品和器械准备做好监管。

1.2.4沟通不足 部分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不了解,护理人员沟通能力较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极易造成护患纠纷的发生。

1.3对策 针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发生各类问题的原因,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护理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

1.3.1医院加强管理 急诊科室应选拔职业道德较好、技能操作水平和业务能力较强、富有责任意识、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人员到岗。同时医院还要加强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力度,实施集中、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相关执行标准和管理制度,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转变护理人员服务模式,改被动为主动,积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作息时间,在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如节假日、交接班时、急诊高峰期等时间,要严格把关,对于安全隐患做到:①问题不清不放过;②原因不明不放过;③问题查实不处理不放过;④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3.2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医院和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急诊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医院应根据急诊护理需要,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结构,以保证护理质量。

1.3.3更新观念打造优质护理团队 新型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以其健康需求为服务目标,更加突出人性化和个体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型的护理需求,首先需要转变护理人员的思想理念[3],其方法包括:①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优秀护理人员榜样,提高护理人院的责任意识;②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临床应用经验;③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方法,使护理人员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面对工作;④建立团队制度,规范团队的日常行为,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⑤完善绩效考核模式,将个人业务与考核成绩相挂钩,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篇8: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 术中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手术因素

(1) 手术中为充分暴露切口方便手术医师操作, 需长时间采取被动体位, 致使受压部位压力无法缓解, 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缺血缺氧而最终导致压疮的发生。有研究认为手术时问>2.5 h是压疮危险因素, 时间>4 h, 每延长30 min会使压疮的危险性增加33%[4]。长达4 h的4.67 k Pa以下的压力或不断变化的压力下即使25.3 k Pa达1 h也不至出现组织改变, 但是如果9.3 k Pa的压力持续2 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 从而产生组织损伤[5]。所以手术患者局部皮肤长时间持续受压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 (2) 麻醉后由于药物的阻滞作用, 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组织血管扩张, 血流缓慢, 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 组织缺血缺氧加重, 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极易形成压疮。 (3) 麻醉后摆放体位时、术中牵引时、手术需要采取斜坡卧位时, 患者皮肤与床垫或固定架之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摩擦力、剪切力, 易导致皮肤或深部组织的损伤。 (4) 术中血液、冲洗液等难免会流至患者身下, 造成潮湿、浸渍, 增加了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 使皮肤的保护性油脂丢失, 抵抗力下降。 (5) 术中出血量多时, 机体处于低血压状态,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 过量失血时使得组织在压力解除后仍无法恢复有效灌注, 造成术后皮肤损失持续进展[6]。 (6) 手术结束后, 受压部位由缺血、缺氧状态转为短时间内快速充血, 造成组织再灌注损伤, 而这种损伤普遍被认为氧自由基大量产生是其主要机制之一[7]。

1.2 患者因素

(1) 合并疾病:患有影响血液供应疾病如肺部疾患、糖尿病、贫血、血管疾病、皮肤干燥、组织营养状况不良等的患者, 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加[8]。 (2) 年龄因素:文献中报道, 年龄>70岁时, 术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了2倍;霍春颖等[9]研究显示相同环境因素作用下, 年龄越大, 术中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婴幼儿皮肤娇嫩, 手术时间稍长就易发生压疮[10]。 (3) 体重: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 按力学原理, 体重与压疮的受损程度成正比。但极度的消瘦或体弱, 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 加之全身营养较差, 均是促使压疮发生的因素[10]。 (4)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的低蛋白血症、贫血、肌肉萎缩等均被视为压疮的诱因[11]。刘志华等[6]研究发现患者术前血清总蛋白低与术后压疮发生显著相关。

1.3 护理人员因素

(1) 手术室护士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手术体位固定是手术需要无法避免, 手术时间长短取决于手术类型和手术医师的技术, 非护理人员所能干预, 工作中主动防范意识不强。 (2) 护理人员缺乏术中急性压疮的相关理论知识, 对其相关风险因素认识不足, 预防措施不到位。 (3) 部分年轻护理人员经验少, 对手术时间、出血量预见不足, 不能有效识别高危人群, 导致术中采取措施不力或未采取措施。

2 护理对策

2.1 建立术中压疮预警体系

在压疮护理中预见性是第一位的, 提高压疮护理预见性是压疮预防的关键[4]。为此,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在查阅文献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术中压疮预警体系: (1) 制定术中压疮风险评估表 (图1) :鉴于目前并无统一的针对手术患者的压疮风险评估表[12], 笔者所在医院在Norton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手术患者特异性风险因素评估, 并列出可采取的预防措施用于指导护理人员。此表由巡回护士填写, 放于病历中随患者返回病房, 便于病房护理人员了解术中患者受压部位与措施采取情况, 以便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 防止受压局部组织损伤的继续加重。 (2) 成立科室压疮预防指导小组, 由各专业组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组成。对于压疮风险较高的手术患者, 由小组成员现场指导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避免年轻护士因经验不足导致护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对高风险手术患者定期追踪随访, 以评估术中预防措施的效果, 加强与病房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 保证压疮预防措施的连贯性。 (3) 建立《术中压疮高危患者预警登记本》, 用于汇总每月压疮高危患者例数和压疮发生率, 分析术中压疮风险因素, 评价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否得当, 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预防能力。

2.2 加强培训

(1) 理论培训, 加强压疮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 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熟知压疮的分期、成因、高危因素、术中压疮的特点及预防要点等, 从而在工作中能敏锐的判断出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 技能培训, 手术室要将手术体位摆放作为专科操作进行培训与考核, 统一标准, 规范摆放, 人人掌握。以避免因体位摆放不当而导致患者皮肤损失的发生。

2.3 改进体位摆放用具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一直积极的改善各种体位摆放用具, 增加患者术中舒适度, 以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的风险。 (1) 高分子凝胶体位垫的使用。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压凝胶垫能很好地顺应身体, 充分减少患者皮肤所受的压力和剪切力, 还能够均匀地传导热, 避免“热点”形成, 充分驱散热气和湿气, 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周爱玉等[13]研究表明, 手术时间>3 h的侧卧位胸外科手术患者, 联合使用3M透明敷贴加抗压凝胶垫进行护理干预, 能有效减少压疮的不良反应。张云凤等[14]研究表明, 侧卧位手术患者使用医用高分子凝胶体位垫, 可减少手术急性压疮的发生, 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 (2) 改良传统沙袋。沙袋一直是手术中必不可少的体位垫之一。传统沙袋质地较硬, 不利于患者的皮肤保护,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采用外层皮料, 中层海绵, 内层荞麦的方式自行制作了各种型号的“沙袋”, 这种新型的“沙袋”, 既保留了传统沙袋可塑性强, 承托性好的特点, 又具备质地柔软, 透气性好的优点, 更有利于防止术中压疮的发生。 (3) 减压贴膜的使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减压贴膜种类较多,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使用的是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和美皮康贴膜。王汝娜[15]研究表明水胶体减压贴预防俯卧位全麻手术患者面部压疮, 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实用的方法。汪琳[16]研究表明美皮康贴膜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截石位患者骶尾部压疮的发生。

2.4 皮肤保护剂的使用

压疮的预防中除了针对外因积极的分散压力外, 努力提高患者的皮肤抵抗力也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管晓萍等[17]研究表明赛肤润联合水胶体敷料用于骨隆突处 (骶尾、足跟、肩胛、双侧踝部) 预防压疮, 取得较好的效果。张岭南等[18]研究表明液状石蜡涂抹于重大手术患者术中受压部位能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张惠英[19]研究表明使用凡士林油纱布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华靖等[20]应用自制瑰及乳膏 (具有补血活血, 生肌敛疮得功效) 联合凝胶睹喱体位垫可有效预防侧卧位颅脑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

2.5 关注细节

(1) 在体位摆放过程中动作轻柔, 禁止推拉、拖拽患者,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产生。 (2) 床单平整无皱褶, 确保患者身下无硬物 (衣服纽扣、尿管卡子等) , 各种导线及螺纹管等与患者皮肤接触部位均以棉垫隔开, 动静脉通路处的三通下垫以纱布以防局部压伤。 (3) 防止皮肤浸渍的产生。消毒棉球饱和度适宜, 避免消毒时流至身下, 术中冲洗时及时清理干净, 避免浸湿床单。手术间温湿度适宜, 为患者保暖得当, 以四肢温暖不出汗为宜, 既要防止体温低导致的血液循环不良, 又要避免出汗刺激造成浸渍降低皮肤抵抗力, 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4) 每1~2 h轻轻活动患者肢体以变换受压部位。张兰梅等[21]研究表明在不影响手术医师操作的情况下, 每小时调节手术床的角度 (左倾、右倾、头高脚低、头低脚高) , 角度<10°~15°。使骨隆突处交替受压, 轮流承受身体的重量。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时间缩短, 起到类似翻身的作用, 对预防术中压疮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5) 加强术中观察, 及时发现患者因躁动或术中唤醒而出现的体位改变, 避免重要部位受压。

2.6 严格交接班

将手术患者送回病房时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皮肤状况和术中采取措施。有研究指出, 手术后立即出现的Ⅰ期压疮会快速进展至更为严重的压疮[22]。急性压疮发展不仅与压力损伤有关, 还受到压力解除后组织再灌注损伤的影响[23]。提示病房护士在接收手术患者后应立即对各受压部位皮肤进行评估, 一旦发现有压之不褪色红斑应采取重点预防措施, 阻断压疮进一步发展。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更增加经济上的负担。作为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断完善压疮预防的相关制度流程, 配备齐全的护理用具, 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作为手术室的护士应熟知术中压疮的特点和风险因素, 熟练掌握各种手术体位的摆放, 工作中加强责任心, 关注细节, 严格交接班, 确保每一名手术患者安全舒适的渡过围术期。

摘要:手术患者由于术中长时间被动体位, 无法缓解局部组织压力, 加上许多非人为控制的因素作用, 致使手术患者成为院内压疮的高危人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从手术因素、患者及护理人员因素三个方面, 综述术中急性压疮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工作实践分别从建立预警体系、加强培训、改进护理用具、关注细节等方面总结了术中急性压疮的预防要点, 旨在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术中压疮的重视, 指导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篇9:术中护理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6年8月行阴式子宫全切患者180例,年龄37~69岁,平均51.5±0.38岁,患者均能描述心理及心理感受,全部选择硬膜外麻醉。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书面问卷调查表及术中观察询问的方式,在接到手术通知单进行术前访视时发放问卷,只需患者在存在问题后面打“√”,答完后即刻收回,问卷回收率100%。

结果

影响阴道子宫全切患者术中舒适相关因素的问题见表。

讨论

①临床资料证实:影响阴式子宫全切患者术中精神舒适度的相关因素中主要是[HJ30x]患者害怕手术疼痛而引起心理不适,担心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手术效果、预后等情况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睡眠障碍,使其舒适度下降。②手术需暴露隐私部位,患者会感到不安,易出现负性情绪。因手术需要,病人采取截石位,这种被动体位本身易引起疲劳和不适,若摆放体位的方法不准确,还可导致肌肉拉伤,甚至神经血管损伤。③术中疼痛是导致患者术中不适的因素之一,多由麻醉欠佳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本组15例患者术中疼痛,主要与麻醉效果不满意及个体差异有关。④除个体差异外,在室温24~26℃,湿度60%~70%的条件下麻醉、手术,可防止硬膜外麻醉中寒战的发生。本组6例发生寒战者均为术中失血过多,术中补液较快,引起寒战。

护理

心理舒适护理:术前1天负责该台手术的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访视时要摘下口罩,对病人使用尊称,了解病人心理及身体状况,针对性地给予术前指导,特别介绍阴式子宫全切手术的优点及手术麻醉方法,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如留置导尿管的刺激,活动受限,应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并告知病人在手术时,我们会一直陪伴她渡过手术期。患者到手术室后,应热情接待,在安置麻醉及手术体位时,尽量减少暴露患者的躯体隐私部位,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遮盖,并尽可能缩短暴露时间,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给予镇痛泵,减少患者术后因刀口疼痛带来的不适。

体位舒适的护理:麻醉成功后,保持上肢外展50°,不超过90°,取前臂稍屈曲并内旋位,可避免臂丛神经受牵拉或压迫。正确摆放截石位,方法是将腿托支撑在小腿中下部,小腿与手术床平行,大腿与身体夹角,大腿与小腿夹角均呈90°,于[XCYG.TIF]窝下垫软垫,尤其是外侧部,以防止腓总神经损伤,因腓总神经走行于腓骨小头的表层,其覆盖的软组织很薄,当膝外侧面被支腿架或其他硬物挤压时,较易引起腓总神经损伤,体位摆放时动作应轻柔缓慢,术毕放平肢体时,应扶住病人双腿做几次伸曲动作后再放平,并适当按摩下肢肌肉丰富部位,避免因肢体放平时大量血液移向下肢而影响循环功能。术中应随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环境舒适的护理: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噪声刺激,减少参观人员的数量,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必要的交谈,寒战者可给予适当的保暖。

篇10: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总称,也是护士对患者实施护理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客观记录,是医疗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书写符合要求的护理文件,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和临床护理人员的重点和难点[1]。我院从2004年1月开始由专科护士根据护理级别书写护理记录,其他护士书写随时性记录。现选取2005年及2007年住院患者各500份护理记录,对照护理文书的标准和规范要求,分析如下。1 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

1.1 医护记录不一致 由于医护人员缺乏沟通,分开记录,出现同一时间病程记录不相符的情况。如护士记录患者意识清楚,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而医师记录意识模糊,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部分护士专业知识缺乏,观察病情带有主观性或对病情观察不到位,未很好收集资料,均可造成与医师记录不一致。

1.2 科室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科室护理人员不足,患者多,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病历书写,存在做了不记、多做少记、事后补记的现象。

1.3 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不能反映连续动态过程 如患者17:00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小夜班、大夜班的护士未连续检测体温,没有效果评价。有些护理措施及过程记录不全面,有因无果,有果无因;各管道通畅,无颜色、量、性质记录。

1.4 护理记录不真实 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责任心,再加上工作忙,与患者沟通交流少,没有认真检查、评估,对患者的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描述不具体,缺乏量化指标的客观记录。有些体温单上记录患者外出,但医生、护士记录患者接受过 治疗、护理。护理记录中的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损害了护理记录的真实性[2]。

上一篇:只会说好话的鹦哥寓言故事下一篇:2024宣传思想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