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2024-04-08

生物多样性(共10篇)

篇1:生物多样性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工具单——高一生物

5.2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设计人:张燕妮审核人:张燕妮序号:22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2-6-01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说出五界系统的含义。

预习评价

自主学习课本P103-109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别有哪些重大事件发生?

2.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什么?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2.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别指什么?

我学、我说、我议、我练、我创造

(二)、五界系统

1.五界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五界?

3.五界系统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哪三大阶段?同时又显示了进化的哪三大方向?

问题解决——评价单

问题:自学课本107页生物五界系统各自的特征并举例。

问题拓展——评价单

1、自主完成课本P109评价指南

2、完成资料P88课堂达标。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1

篇2:生物多样性

第一课、《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

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看书,讨论,回答。分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在讨论基础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每种生物的个体组成一个基因库。

通过一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列举事例:2001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提问生态系统概念。

展示食物链、食物网的课件。

提出生态系统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列举材料并与课本内容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组织引导,评价纠正。讲解难点。

引导总结,评价纠正。使知识升华。引导评价,达成共识。

第二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5、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难点:

3、组织好“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

2、将学生分为三组,推选代表,指导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的材料。

3、制作CAI课件。

学生:

1、搜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料。

2、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措施的有关资料。

3、收集“白头叶猴”的背景资料,选出代表,准备 好辩论提纲。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我国生物多样性形势不容乐观 观看宣传片,进行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和图表,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形成正确观点。

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

播放宣传片,创设情境。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教育。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措施

四人一组分析课本资料,重点选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观察课本插图,四人一组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进行补充。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进行交流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强调依法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角色扮演

辩论生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堂小结 分成三组,派代表分角色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参与发言并作出评价。

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组织辩论、协商,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篇3:生物多样性

农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农业逐渐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生产,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各种有害生物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如果对一些有害生物不能进行积极的治疗,则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病害现象,比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会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降低。在传统的病虫害预防过程中一般采用的都是药物治疗的方式,由于各种有害生物对药物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因此在预防的时候,要加强对各种防治手段的应用,才能提高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效率,使得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来加强对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态防治手段,可以降低农作物的农药使用率,并且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预防。

1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原则以及特点

在进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时,并不是单一的利用药物将有害生物杀死即可,有害生物也在随时发生变异,药物使用的量逐渐增大,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也增强,单靠一项技术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是太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生态防治不仅可以加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农作物的有害生物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对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生态防治技术在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变得十分重要,进行农作物的有害生物防治时,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整治”。例如,可以借助各种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一个不利于有害生物生存而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这样可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的效率,并且也可以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现代化的有害生物防治是进行综合防治,结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在进行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应该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借助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一定的特点,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的过程中,具体的原料包括植物源、矿物源和微生物源。虽然可以降低对农作物以及环境的影响,但起效慢,生物农药的防治属生物学过程,效果相对缓慢,杀菌杀虫谱系较窄。与此同时,整个防治过程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在借助生物多样性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预防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以活体微生物为有效成分的产品,其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各种化学农药而言,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稳定,因为各种生物本身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就不相同,比如不同的生物对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敏感程度不同,其产生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也不相同,所以会导致生物防治水平的不可控性较高。比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鸭子对稻田稻飞虱、二化螟虫、叶蝉等水稻常见的虫害有明显的捕食作用,共育稻田可以尽量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杀虫剂的使用量,甚至是不用。

采用生物多样性对病虫害进行预防的时候,其使用技术要求高。由于生物农药防病治虫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其药理效能和使用技术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保护以及利用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2 借助农业生物多样性实现病虫害控制

2.1 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

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各种有害生物进行的预防是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在很多农业种植过程中,对有害生物的预防认识不到位,因此使得农作物的产量较低,果实的质量也较低。加强有害生物的预防,是农业种植的重要内容。在预防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当前农业种植区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种植过程中的有害生物预防策略,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采用药剂防治、合理的运用绿色防治等手段进行病虫危害的预防等,都可以对农作物常见的有害生物现象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无论采用那种防治方法,都应该要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对有害生物严重程度有所了解,从而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比如某地在发展辣椒产业的时候发现辣椒种植过程中出现辣椒的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现象,并且死亡率较高,成熟的植株受侵也多从茎基部开始,病斑水浸状、暗绿色,后成为褐色。当地的农业部门开展调查,对出现类似症状的辣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是患上辣椒疫病,在监测的过程中还发现辣椒出现了蚜虫、茶黄螨、棉铃虫等虫害。在摸清本地病虫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要对虫害的动态进行了解,对流行蔓延性的病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期的预测结果,并且可以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对有害生物的监控结果进行分享,使得农业种植户能够对有害生物情况有所了解,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防止有害生物不断扩散。在进行监测的时候,对于一些不便于人工检测的地区,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进行监测。

2.2 加强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借助农业生物多样性来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预防,可以加强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土壤有机质越丰富,土壤的肥力就越高,生物活性强,有益微生物越丰富,而其抗虫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可以对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丰富,比如加强对土壤活性的恢复,采用一些土壤活性处理基础或者土壤净化技术,使得土壤质量得到提升,并且能够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使得各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抗病性得到提升。

2.3 恢复自然生态链

在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过程中,对一些病虫害的天敌进行利用,也是提高病虫害预防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天敌通过捕食或寄生等手段控制害虫,减少因虫害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是农业生态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这种天敌技术的应用,培养一些对农作物没有危害,但是对农作物病虫害有影响的天敌,从而借助天敌的繁衍生息,运用生物多样性控制虫害。对此,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丰富,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恢复,尤其是要根据境内所种植的各种植物以及一些常见的病虫害情况对具体的天敌进行培养,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恢复和保护,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生产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防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农作物农作物有害生物预防主要采用人工药物防治,效率低、周期长。在当前的农业种植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加强对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可以实现对一些病虫害的有效防治,能够减少药物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参考文献

[1]高东,何霞红,朱有勇.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的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09).

[2]王一,杨雅婷,杨静.物种多样性与病虫草害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01).

篇4:生物多样性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在开展自然保护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个物种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自然保护仅仅着眼于对物种本身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是难于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不仅要对所涉及的物种的野生种群进行重点保护,而且还要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或者说,需要对物种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现在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英文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世界资源研究所,1992)。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在自然界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前者称为染色体的畸变,后者称为基因突变(或点突变)。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2.物种多样性

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对于什么是物种一直是分类学家和系统进化学家所讨论的问题。迈尔(1953)认为: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我国学者陈世骧(1978)所下的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分类学上,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后代;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1997)。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有以下三个指标:①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②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③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进行循环和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遗传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施立明等1993 葛颂等1994),或者说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多样性是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元。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不同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资源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有的生物已被人们作为资源所利用,另有更多生物,人们尚未知其利用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一般人们利用生物资源时,没有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被消费,只是取而用之而已。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中,生物多样性的开发与利用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价值(Direct Value)

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消费使用价值: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对于居住在出产这些生物资源地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薪柴、蔬菜、水果、肉类、毛皮、医药、建筑材料等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生物资源是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

例如:

1)大约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赖从植物中获得的各种药材(Farnsworth,1988)。在亚马孙河流域有2000多种动植物被作为药用,在中国,能够入药的物种多达5000多种。

2)木材和动物粪便提供了尼泊尔,坦桑尼亚和马拉维主要能源需求的90%和其它一些国家的80%(Pearce,1987)。

3)在偏僻地区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质主要来源于狩猎野生动物。在非洲,野生动物的肉制品在人们食物中占据了所需蛋白质的很高的比例;在尼日利亚为20%,博茨瓦纳为40%;扎伊尔为75%;在加纳,大约75%的人口的蛋白质来源为动物,包括各种鱼类、昆虫和蜗牛;在尼日利亚的一些边远地区,猎物为人类提供的蛋白质占其年消耗总量的20%。

4)在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Sarawak),猎人每年捕获到并吃掉的野猪的价值可折合成市场价的40亿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要捕获1亿吨的鱼类,主要为野生鱼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渔民自己吃掉。

生产使用价值:指商业上收获时,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的价值。(生物资源的产品一经开发,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常见的生物资源产品包括:木材、鱼类、动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药用动植物、蜂蜜、橡胶、树脂、水果、染料等)

例如:在美国西部,可从一种药鼠李的树皮中提取轻泻剂产品,十分的畅销,每年约为100万美元,而市场销售价更高达每年7500万美元。在1976-1984年期间,美国从生物资源方面获得的利润高达每年876亿美元。

木材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产品,全世界每年的木材产值在750亿美元以上。在印度尼西亚,木材是第二大出口产品,地位仅次于石油。从1981-1983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的木材产品的价值为平均每年81亿美元。

一些非木材的生物产品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印度尼西亚1982年非木材产品的对外贸易达2亿美元。

2.间接价值

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而且直接价值常常源于间接价值,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供养那些有使用和消费价值的物种(陈灵芝,199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价值。

1)非消费性使用价值: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利益,这种效益因地域和物种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传粉、基因流动、异花授精的繁殖功能、维持环境的效力和对经济物种获取有益遗传品质有影响的物种,保持进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使竞争者之间保持永恒的张力。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包括有机废物、农药以及空气和水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娱乐和生态旅游(recreation and ecotourism),指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活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旅游活动称为生态旅游。如野外观鸟、赏花、森林浴等。这些活动的价值也叫休闲价值。在全世界,生态旅游可获取120亿美元的收入。例如,在加拿大,每年大约84%的人口要参与到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中去(如狩猎、参观动物园、保护区旅游等),每年可为加拿大创造约8亿美元的收入(Fillon等,1985)。我国四川省九寨沟,社区共管。另外,生态旅游还有一定的生态教育功能。

保护土壤:受自然植被覆盖和凋落层保护的优质土壤可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作用对珊瑚礁、淡水和近海渔业的破坏。

调节气候:生态系统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包括对温度降水和气流的影响

稳定水土:在集水区内发育良好的植被具有调节迳流的作用。植物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有植被地段比裸地的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一般在森林覆盖地区雨季可减弱洪水干季在河流中仍有流水。例如马来西亚森林集水区内,每单位面积迳流在高峰期大约相当于橡胶园油棕园内迳流量的50%。在迳流的低峰期约为种植园的1倍。

2)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例如:家猪与野猪杂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的新品种。家鸡目前已有上百个不同的品种,均来自于原鸡。紫杉和红豆杉中提取抗癌药物。(现在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贵的财富。)

3)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等是我国的特产珍稀动物,全国人民都引以为荣。熊猫已成为中国的象征。

4)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如一些孑遗物种(银杏)。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1990年生物多样性专家把我国生物多样性排在12个全球最丰富国家的第8位。在北半球国家中,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如下:

1)物种高度丰富 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仅次于世界高等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

2)特有属、种繁多 我国高等植物中特有种最多,约17 3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57%以上。581种哺乳动物中,特有种约110种,约占19%。尤为人们所注意的是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银杉和攀枝花苏铁,等等。

3)区系起源古老 由于中生代末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上升为陆地,在第四纪冰期又未遭受大陆冰川的影响,所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白垩纪、第三纪的古老残遗成分。如松杉类植物,世界现存7个科中,我国有6个科。动物中的大熊猫、白鳍豚、羚羊、扬子鳄、大鲵等都是古老孑遗物种。

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 我国有数千年的农业开垦历史,很早就对自然环境中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培植繁育,因而我国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丰富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例如,我国有经济树种1 000种以上。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有地方品种50 000个;是大豆的故乡,有地方品种20 000个;有药用植物11 000多种等等。

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 我国具有陆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如我国的森林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草甸有典型草甸、盐生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等。除此之外,我国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

6)空间格局繁复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势起伏多山,气候复杂多变,从北到南,气候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物群落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在北方,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向西依次更替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在南方,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江南丘陵)和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云贵高原)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发生不少同属不同种的物种替代。

生物多样性同样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实际上,你的健康和这个星球的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多少年以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对于伤病的治疗方法。植物为现代医药提供了有效的成分,比如制作阿斯匹林的成分。顺势疗法的医药也是大量利用植物成分的。从金钱的角度看,入药的植物的价值是无法算清的。世界上这些以植物作为基础的药物的总价值大约是6千亿。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是多数人并不了解的,但在医药公司的科学家们正在忙着从植物中寻找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特定药物成分。就在不久以前,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

篇5:《认识生物多样性》生物教案

本课采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生物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和讨论,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引导分析。在深化课堂的氛围下,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并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优势,让学

生带着展示的自豪感和讨论的收获感。通过自己的分析,自己的探究,加深对本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篇6:生物课教案: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2.动物种类十分丰富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二、基因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包括:种间的多样性和种内多样性。

2.我国基因多样性特点: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多样性十分丰富。

3.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篇7:生物多样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星球的骄傲,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类的生存的依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证。本复习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价值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从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着手,重点针对学生爱护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保护意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着手。使学生们认识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尤为重要、无上光荣。

同时针对学业要求,有目的、有层次的选择三个类型的练习,确保通过练习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生分析:

有关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的内容,学生们已经通过以往的学习和从许多不同的媒介和途径中,有所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但是在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期末考试和中考的结业考试,尚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因此,通过本复习课的实施,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组织教学和引导,力争使80%以上的学生在考试中达到优秀。

三、教学设想:

1、以知识性为基本点,结合社会环保热点

2、以科学性为切入点,联系最新科学知识

3、以趣味性为衔接点,介绍生物的命名原则,拉丁文的演变等

4、以中考和期末考题型和要点内容为重点,精选习题

5、设计综合探究新题

6、德育和美育的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增强爱国、爱自然、爱生物的观念。使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四、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本质

2、了解并掌握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和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

3、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植物和动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4、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和最为有效的的方式

5、了解生物物种命名的原则

6、初中生物学所学知识的串讲和串接

7、以期末考知识为基准,以中考知识为重点

8、开展情感教育、忧患意识教育、保护意识教育,基本素质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2、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五、教学过程展示:

1、生物分类部分:

(1)高等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或种子植物)与低等植物(孢子植物、孢子是生殖细胞,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2)高等动物(脊椎动物、五个大类: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前三项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后两项恒温动物,极个别有冬眠习性)。

低等动物(所有无脊椎动物)

(3)其它生物的分类:真菌、细菌和病毒(地衣)(4)五界学说简介

2、分类单位与命名原则:

(1)七个基本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2)顺口溜: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单位要搞懂,最大单位就是界,最小单位就是种。

解释一: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可能包含生物种类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可能包含生物种类越少。一个生物就是一个物种,每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种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分类单位。

解释二:亚门、亚纲、亚目的插入,亚种、品种和变种的简介。解释三:一个属中,至少有一个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种;同理,一个科、一个目也可类推。3、生物命名:

林奈,瑞典著名植物学家,科学命名法的创始人 命名原则: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一般省略命名人名)常见命名特点:根据生物特征: 马尾松。(马尾巴)根据地名命名: 银杏。(京果)根据发现人名命名: 观光木。(钟观光)

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体现(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地位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和现状(1)生物的进化(2)濒危生物的生存现状(3)人类与生物的灭绝关系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P93 图解 为什么鸟类的灭绝速度慢于哺乳类动物 机动性主因:躲避敌害、寻找食物、生活地点的转移(2)珍惜物种的认识和简介(以我国珍稀物种为主)

(3)30%森林覆盖率的意义:基本风调雨顺、自然灾害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篇8:办大学,莫违“生物多样性”

一是不切实际竞相追求“升格”的现象愈演愈烈。专科升本科, 成了本科院校再争硕士点, 有了硕士点又要争博士点。学校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 互相攀比, 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 千篇一律, 全然不顾原有的基础和特色。

生态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生物多样性”, 趋同化的结果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生态的破坏, 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 我国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加起来有2321所, 其中,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有310所, 占13.4%。可对比的是, 美国在2000年有各类高等院校3595所, 具有所谓研究型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不过261所, 仅占7.3%。我国现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已经超过美国, 居世界第一, 但在培养质量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是大学学科和专业设置, 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热门”专业泛滥, 一些基础性的“冷门”专业萎缩, 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的发展很不利。

以法学专业为例, 1998年全国高校有772个专业点, 2005年已增长到2072个, 增加了1.7倍;法学本专科毕业生1998年为2.96万人, 2005年增长到16.30万人, 增加4.5倍。再以新闻学专业为例, 1994年, 全国高校新闻类专业点有66个, 到1999年增加了58个, 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这5年内, 竟增加了335个专业点, 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更为惊人的是到2005年, 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 一年就新增202个!

重复设置导致高校发展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结构不够合理。每年有那么多经济、金融专业的毕业生, 可上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 仍是金融人才奇缺。因为发展金融服务业缺的是中高档人才、创新型人才, 能够培养这样人才的大学寥寥无几。

要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 关键在于明确高校的合理定位, 分清层次和类型, 办出特色和水平。高等院校没有统一的办学模式, 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办出一流水平。

美国的一流高校特色分明、风格迥异、色彩纷呈, 既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 也有只提供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 还有一批学科特色鲜明的专门学院, 如纽约服装学院、美国烹饪学院, 就因分别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和烹饪大师而遐迩闻名。这些高校都立足于自身特色, 办出了一流水平。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高校各具特色, 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充满活力的基础, 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高校的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 使高校各展所长, 办出特色, 避免盲目跟风、贪大求全, 低水平重复浪费, 从而打造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

篇9:水和生物多样性

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相辅相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致辞中指出,在人们生活的世界里,用水越来越没有保障,往往供不应求,而且水质常常达不到最低标准。从目前趋势看,未来对水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人们曾关注的是水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利弊权衡,而如今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用水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多重生态服务对于实现保障世界用水至关重要。生态系统影响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用水的供应和质量问题。

森林有助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的质量和供应;湿地可以减少洪涝风险;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作物的供水;在城市规划中,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用水尤为紧张的情况下,为城市用水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据介绍,通过土壤和植被循环的水占全球每年可再生淡水的62%。森林和山地生态系统储存了最为充沛的淡水,它们为至少4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提供可再生水。在一些流域,山地生态系统能贡献超过60%的年均河流流量,森林伐木通常会增加侵蚀速率,减弱河流下游对自然灾害的恢复力。

湿地是地球上最多产的自然环境之一,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扮演了海绵的角色,下大雨和发洪水时能吸收过量的水,干旱时能缓慢释放出水。因此,湿地的减少增加了暴发洪水的风险。

生态基础设施对于增强自然灾害的恢复力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基础设施退化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因。与水有关的风险占所有自然风险的90%,其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据了解,仅2010年,就有超过29万人在373场自然灾害中丧生,约2.08亿人受影响,造成近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人类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而生存

生物多样性,就是让地球上与人类为邻的各种生命构成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综合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许并不像干净的空气或清洁水那样容易理解,—只微不足道的昆虫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每一个物种都是整体生物圈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生态圈的稳定,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水源、空气、食物和药物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适宜的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及减少自然灾害,还具有娱乐、休闲和文化等服务功能。

同时,多样的生物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

据科学家称,从2007年开始,每年冬季大约有30%的蜂群开始衰落并变得混乱无序。有人认为,蜜蜂灭绝将触发一个灭绝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此同时,超过世界1/3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美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威尔逊教授估计,地球上每年约灭绝2.7万种物种。

生态环境破坏,物种濒临灭绝

作为一种地质营力的“人类活动”已成为主导今后环境快速变化的因素,超过了地球历史上任何一个物种的影响力。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破坏了地球碳的良性循环,导致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这样的变化不仅使得地球生物的生存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近3/4的面积,生活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气。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等原因,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却面临流失严重的问题。世界鱼类受到过度商业开发的情况颇为严重,很多鱼种被捕捞得所剩无几。

据统计,全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中国一半以上哺乳动物数量锐减。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刚指出,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我们看到,人类从自然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中获得了更多的净收益,但这通常伴随着其他服务功能的减少,对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修复和必要的投入。因而导致了气候、大气、水、土壤等各种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至20%,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的威胁,一些珍贵和特有农作物品种流失国外。

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而退化。在我国中东部大面积自然保护地覆盖率极低(小于5%)的地方,正是我国雾霾和癌症发生率高的地方。这表明这些地方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被突破,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同时,在现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这些保护地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缺水,森林中没有动物。保护地内,放牧、采药、采松子、偷猎、捕捞、养殖等资源过度利用现象猖獗,栖息地被网状的交通道路分割,油田、矿产、水电、化工厂、旅游开发大行其道。守住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已经刻不容缓。

拥抱自然,呵护生物多样性

值得庆幸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上责无旁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水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但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使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与水环境面临很大的威胁。从全球来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相继出台了相关保护规划和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超过了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

篇10:生物多样性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不同病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及线虫等的侵

染,表现出抗病或感病反应。植物在和病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和协同进化过

程中,逐渐获得了一系列复杂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例如,可以产生用于阻止病原菌

生长的细胞壁成分;合成小分子抑菌物质,如酚类化合物、植保素等;诱导产生各种病

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质,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蛋白酶抑制剂

等;各种活性氧的释放以及产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等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因此优质、高抗、高

产品种往往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品种抗性丧失、病害流行周期缩短、作物抗病基因多样性丧失等,这些都已经

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遗传多样性持续控制作物病害,就是将具有

抗病基因多样性的不同品种进行混合间栽,从而减轻作物对病原菌的选择压力,延长抗

病品种的使用寿命,达到持续控制病害的目的。因此,深入研究作物种质资源的抗病

性,是合理利用抗病基因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前提和基础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植物病

理学研究技术,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面,研究品种与

品种之间、品种与病原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探索水稻遗传多样性

控制稻瘟病的基本规律,构建品种搭配、群体结构和种植模式的技术参数,制定推广应

用的技术规程,创建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的示

范推广,有效地减轻了稻瘟病危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

量。但是,单一品种的长期大面积种植、高产品种遗传背景的日益狭窄化,以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农田遗传多样性的丰度和生态稳定性严重降低,不

仅造成大量作物遗传资源的丧失,而且加大了对病原菌的定向选择压力,加速了寄生适

合度强的生理小种上升为优势种群,导致品种抗性“丧失”,作物抗逆性降低,主要病

害流行周期越来越短,次要病害纷纷上升为主要病害。品种单一化种植导致作物病害暴

发成灾的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潜在危机。

上一篇:迭部林业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表一下一篇:《花儿朵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