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2024-04-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共12篇)

篇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司

作者:

时间:2010-01-14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由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 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 和 Diversity 的组合,即Biological div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国内食品 国际食品 食品科技 聚焦企业 食品安全 饮食健康 展会报道 价格行情

我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法律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山东省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植物检疫条款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

植物及其产品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进出境邮寄物检疫管理办法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篇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科学概念: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篇3: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植物、动物、真菌、原核生物等所有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不仅指这些不同层次的结构,而且也指功能和过程。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本质。物种多样性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尺度,它包括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可用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内容。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只有生态系统多样性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进而保证遗传多样性。所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尤其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极力维护和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林业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归根结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生命资源的总汇和未来工农业、医药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材料等基本需求;同时,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具有关键性作用,为全人类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利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有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地持续利用甚至改造这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而丧失生物多样性必然引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遗传基因的保存。遗传基因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没有遗传基因就没有物种,基因的消失就意味着物种的消失,会造成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生物多样性越高,保存的遗传基因越多,越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任何生物要获得生存和发展,仅靠自身的调节和更新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协同进化。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协同进化,植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平衡的保持,依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机制越强,则生态平衡越易保持,而调节能力的强弱又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环境条件的改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成,常常是多种生物生存发展的结果。一个高度多样性的森林生物群落,必然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生物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物群落由简单到复杂,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条件会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关系,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食物和药物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高,则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 林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现代林业有两大任务。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二是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各种林副特产品,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过去由于对林业认识不全面,只把林业看作是生产木材,不重视对环境的生态作用与各种林副特产品的生产,结果不但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林业从单一经营木材转向多种生物综合经营,才能取得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生物多样性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新趋势,应当高度重视。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有以下对策。

3.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是实现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策略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林业生产力,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推广“数字林业”的概念,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二是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即,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研究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是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时代需要

农药是影响农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喷洒的农药中,真正对病虫害起作用的农药仅占喷施量的0.1%,其余的99.9%进入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对林业地区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走“以虫治虫”的病虫害生物防治道路。此外,化肥的大量施用可导致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的减少,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农家肥和种植绿肥作物,培育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分依赖,提高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

实验证明,一些非化学品防治方法可以代替农药。这些技术包括:增强寄主植物的抗性、生物防治、作物轮作、短季作物的应用、加强水土和肥料的管理、种植诱虫作物,以及增加作物密度和利用遗传工程改变生物特性等。根据作物病虫害以及生态系统的特征,选用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3.3 建立混交林,是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新途径

混交林相对于纯种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因为每个树种都有其独特的养分需求,树种混种能有效地利用土壤中复杂的养分混合物。混交林可改善生物多样性,因为不同的树种可伴生有不同的动物和微生物种。

此外,在经济林或天然林内,树种的多样性可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因而可增加生物量。如,白松象鼻虫对白松的危害和花松丛蛾对花旗松的危害,在纯种林内比在多树种林内要严重得多。

要避免大范围砍伐森林,因为这将减少生物量和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且植被的毁坏将加速土壤中养分的流失,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下降,导致生物量的减少和降低生物多样性。沿河流植树有利于减少侵蚀、保护养分,同时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但是,谨慎地、有选择地砍伐树木,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3.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以及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物质系统,它在林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的生态屏障,是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大多数植被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它的生态效益明显,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过去10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05年底,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2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自治级自然保护区42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8处,并建有34个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现有森林面积0.1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2.71%,居全国第四位。红树林面积为0.84万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8%,居全国第二位。广西又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林业占地面积为0.15亿公顷,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全区活立木蓄积量达5.1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全区人工林、经济林和速丰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2007年全区林业总产值预计达515亿元,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区有31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3个县已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桂萍.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

[2]朱文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J].求是学刊,2007,34(1).

[3]尚占环,姚爱兴.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J].自然杂志,2003,25(2).

[4]张步辩,李凤民.生物多样性与种群数量动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

[5]尤民生,刘雨芳,侯有明.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J].生态学报,2004,24(3).

篇4: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多样性 意义 方法

当下对于全球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其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多,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就是为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界的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就目前生物的生存现状来说,物种减少,并且递减的速度加快,很多稀少的物种已经频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这些生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的灭绝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为此我们一定要肩负起保护生物的重任,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课上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与表现的解析

从生物学的观念出发,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开始关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包括的内容是相对广泛的,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还有就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等。

二、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它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提供了物质保证。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探究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职责,在深感责任重的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思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相信,只要我们全民同心,齐心协力,一定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做到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依法打击、制止乱捕滥伐滥杀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意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下面笔者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法制观念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社会公民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只要触犯了相关法律,都要严格执法,一视同仁,使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治和教育。

(二)转变思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我们常说,“单丝不成线,独步不成林”,所谓“众人拾材火焰”。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需要,可以联系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各部门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并且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砍伐、非法运输、非法经营生物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扩大宣传

要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每一个公民要做相关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大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调动身边的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做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且,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廣泛深入地想向人们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另外,要敢于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何其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途径[J].学周刊,2013(21)

篇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反思

铺田小学 杨晓梅

本课是对单元学习活动的一个小结,在充分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包括对人类的意义,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说说一天生活中,都要和哪些动植物发生联系。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学生明显体会到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人与动物的关系”汽泡图,就更为简便了。交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讨论,结合课文中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人与植物的关系”汽泡图,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此项活动能较为顺利开展。在充分讨论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设想:如果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态平衡”“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等角度进行考虑,意识到:虽然地球生物种类多样,但如果部分缺少,会引起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存,为后面讲解“保护生样多样性”作下铺垫。

“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教学环节,并不是从生物的食物联系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内容,要充分展示学生集体的思维结晶,一两个学生是举不出太多例子的,而在全班共同的思考、讨论下,学生能讲出很多实例,如:苍耳有钩,借助有毛皮的动物来传播种子;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犀牛靠犀鸟来预警等等。

篇6: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生命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太阳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并称四大自然之谜。按1948年美国人伽莫夫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说,宇宙的年龄160亿年,太阳年龄50亿年,地球年龄46亿年。地球上的生命由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这一过程经过了几十亿年漫长的演进,地球上的生命才如此丰富多彩。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似乎已经无所不能,掌握了生命的奥秘,能够随意控制和修改生命,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现在仍然存在人类无法解释的问题,如植物组培过程中出现的遗传稳定性问题,动物克隆技术中出现的早衰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目前,人类对其中的机理尚不清楚或没有根本认识,

生命是经过几十亿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人们在短短几十年几百年时间就能完全认识和掌握它们的规律吗?人类每次在向“征服”自然迈进一步时,得到的往往是自然界无情的报复。

篇7: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教师都很重视概念和知识教育,但是大多数教师主要着重于如何把生物概念解释透彻、提供给学生理解、总结体系和指出概念错误成因,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概念。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课的教学中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1)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当代生物环境被破坏的文字资料。

(2)大屏幕交替播映我国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

提出问题:

(1)请说说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价值。

(2)谈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程度和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分析后回答。

通过介绍教师本人在我国一些自然保护区旅行的见闻,用教师本人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请两名同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

提出具体任务与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引入:

许多同学会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然重要,但那是部门的事,自己无须操心,或者认为自己操不了心。我们的`身边也没有砍伐珍稀植物、疯狂挖掘发菜、偷猎大熊猫之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件。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师小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经过漫长岁月进化、发展的结果,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含保持、恢复、重建和持续利用几重意思,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持续利用。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作为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怀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能为我们国家、我们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本节课我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优美图片的优势,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前准备时,通过大屏幕循环交替播放美丽的自然保护区图片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动物被猎杀的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对比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油然而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

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篇8: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一词80年代首先出现于自然保护刊物上[1],并赋予定义为“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差异性”[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生物多样性被定义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 根据 《生物多样性公约 》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指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

2.生态系统功能的含义

生态系统有三大功能,分别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实现; 除了能量, 大多数生命体的维持与延续依赖于20多种必不可少的化学元素的支持;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及营养信息,正是由于信息传递,因此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生物的种间关系的调节才得以正常进行。

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争辩

3.1 回 顾

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个世纪以前。达尔文指出,如果在一块土地上仅播种一个草种, 同时在另一块相像的土地上播种若干不同属的草种,那么在后一块土地上能够生长更多植物,收获更大重量的干草,亦即有更高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群落会有更高的初级生产力[3]。 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生态学家一直认为 ,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营养关系复杂性会增加种群与系统的稳定性[4]。 然而20世纪70年代May的理论研究表明 ,简单生态系统比复杂系统更可能趋于稳定[5]。 直到第一个用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Tilman和Downing的多样性实验的出现[6],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及结果的解释,引发生态学家之间一场空前的争论。 1999年秋天 , 美国生态学学会 (ESA) 向国会和联邦机构分发了极力 宣传生物 多样性重 要的小册 子 , 但其中只 总结了Tilman、Naeem等人的工作,几乎只字未提反对者和批评者对他们实验的怀疑,因此Huston等指责小册子有偏见,此时,这种争论超出了科学范围,推向了一场公开的、激烈的战争。

3.2 当 下

回顾近20年间的研究历史及不同观点的发展, 可以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争论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多样性与生产力、多样性与稳定性、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本文针对多样性与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

在讨论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时, 生产力被认为是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功能特征[7],说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了解和认识群落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 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多样性—生产力假说是建立在不同物种利用不同资源的基础上, 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能利用更多有限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力[8]。 Tilman利用大量重复野外控制实验,直接对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控,表明随着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显著增加, 而且物种多样性高的群落能有效利用主要限制资源,如土壤N,从而降低土壤N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同样,在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力和对土壤N的利用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上升。

生态学家长期以来对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怀有浓厚兴趣。 目前在讨论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时,生产力被认为是受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说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对于物种 多样性与 生态系统 功能之间 关系的认 识 , Tilman和Naeem等认为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呈正相关 ,特别是地上生物量。 生态系统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增加而呈现出饱和型上升趋势。 而也有其他一些学者认为群落的生产力水平为中等水平时其多样性最大[9]。 由此产生了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的两种假说。 一种假说认为,生产力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即在生产力增加时多样性也增加。 对于这种正效应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生态位互补,二是抽样效应。 另一种假说认为,生产力和多样性呈一种钟形曲线关系,即多样性在低水平时随生产力的增加而增加,但最终在达到足够高的生产力时反而下降[10]。

4.结 语

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已经深入展开。 然而,不仅尚未找到普适的理论揭示二者之间的模式或作用机制,而且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对立见解,甚至对最基本的问题“多样性是否对系统功能有作用”认识都不一致。 既给人一种杂乱而不知所向的感觉, 又使人们以更宽广的视角认识这个问题。 说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研究者有必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使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过程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首先介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含义。其次,一方面回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结合近二十年间的研究及实验,从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系统阐述二者关系研究的主要论点。最后,对其今后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篇9: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先锋

2003年11月,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37岁的张亚平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

2002年6月,跟往常一样,张亚平依然在“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忙碌,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贝基基金会和保罗基金会,授予他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这项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这一新兴领域设立的重要奖项,第一次授予一位亚洲学者。

2004年,张亚平获“生物科学创新奖”。

在一系列荣誉面前,张亚平还是和从前一样,将荣誉归于实验室全体同人的努力,归于自己的运气好,“想做的许多工作都做出来了”。“我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是非常幸运的,幸运地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幸运地进入科研殿堂并出国深造,幸运地得到院长特拨经费回国发展,幸运地当选院士……”

做学问容不得半点倦怠

1986年,张亚平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因为他曾在一本国内著名的学术刊物上读到了施立明院士的一篇学术论文,对施先生独到的观点,缜密的推理,精辟的论述极为敬佩,所以决定报考施立明的研究生。

张亚平回到了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美誉的家乡——云南,选择了昆明市郊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师从遗传学家、已故院士施立明先生从事动物遺传学研究。

当时,施立明领导的实验室已是国内动物染色体进化研究成果突出的实验室。

“在我去的时候,施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他想在实验室开辟新的实验领域,因为我是学生物化学的,有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训练,他希望我来这个实验室开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就这样,张亚平肩负着导师的信任与器重,从零做起。由于条件有限,经费又少,起步十分艰难,甚至没有做DNA实验的最基本的微量移液枪,张亚平只好用微量注射器和烧杯代替。若干个烧杯摆在那里,每取一次样品,需要通过逐级清洗的办法清洗微量注射器中的残留物。国产的紫外线透射仪,首先需要解决拍照中灯管比DNA条带更强的问题。

“我们先把猕猴的线粒体提取出来,把里边的DNA纯化出来。然后用限制性酶进行分析,比较它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计算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当时在国内系统做这方面工作的人还不多,我们有了新的起点。”用简陋的设备,张亚平完成了“猕猴属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研究”。

“当时条件有限,订分子生物学试剂所需要的时间常常以月为单位计算,整个条件都不配套,做实验的速度较慢,实现一个目标更不容易,需要动脑筋想办法。这段经历对我后来的研究发展很有帮助,很有价值!”

张亚平说:“施先生是严师,至今我都难忘先生的教诲,他告诫我说:搞这个行当是比较辛苦的,你如果做不到全身心投入,最好趁早换个行业。”

施先生一丝不苟,要求每个试验步骤都必须精确,每篇论文的定义、推论甚至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在施先生指导下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按先生的要求反复修改,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曾7易其稿。当时还没有使用计算机,每改一处就得重新誊抄一遍,真是太麻烦了。而当我认为论文已经比较完美,不必再为微小之处改动时,施先生严厉地告诉我,做学问容不得半点疏忽和倦怠,而且对别人的建议必须认真,否则今后别人再也不会给你提建议了。”张亚平说。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张亚平埋头工作,刻苦钻研,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年即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深受导师和同行的赞赏。

接棒掌舵实验室

1992年,张亚平到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突然传来导师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工作急需有人继承。张亚平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又汲取了西方生物科学研究的思想,自然成为实验室新舵手合适的人选。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平继承导师遗志,毅然携家人回到昆明,出任实验室主任。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张亚平想去北京拜访中国科学院领导争取获得支持。在科学院一些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他幸运地“得到”了周光召院长的“10分钟”的接见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这次面谈差不多决定了张亚平以后的科研道路。“以前没有拜见过任何大领导,感觉他们是需要仰视的人,现在要面对面,很紧张。去见院长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有关的材料。”张亚平笑着描述,“没想到,尽管周院长是物理学专家,但问起生物学的问题却很专业,我们立即拉近了距离,我也很快就放松下来。”惺惺惜惺惺,原定10分钟的谈话大约持续了1个小时,在当时科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院长当即决定拨给张亚平15万美元。“15万美元,在我当时看来,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士为知己者死,我必须把工作做好!”

“人是要懂得知遇之恩的!对导师施立明院士如此,对周光召院长如此,对诸多帮助自己的前辈老师都是如此!我们的前辈们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基础和科研传统,我们是站在他们肩膀上的;而‘文革’造成了人才断档,需要年轻人快速成长接上前辈们的班,因此我们这代人非常幸运,尽管条件不一定很好,但机会却特别多。”

1995年,张亚平又回到昆明,蓄势待发,开始了他的新一轮起跑。他以真诚和热情团结带领同事们投入工作,很快使实验室走出低谷,在国家检查的排名中名次显著提升。

张亚平带领的科研小组相继开展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这些工作有助于认识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与物种濒危的关系,为制订有效可行的保护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不同民族人群基因多样性、中国主要家养动物起源的研究,为揭示人类的扩散与迁移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亚平还在攀登当中,攀登的辛劳和沿途的美景,他同样感受着。

张亚平档案: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1995年初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研究员。

篇10: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辩论生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堂小结

分成三组,派代表分角色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参与发言并作出评价。

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组织辩论、协商,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介绍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真实故事。

篇11: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措施

四人一组分析课本资料,重点选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观察课本插图,四人一组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进行补充。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进行交流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篇1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生物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还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课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时,才能够对某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二、教材分析

就本册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为本章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联系家乡实际,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白头叶猴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通过展示科学家研究白头叶猴的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环节,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对所扮演角色进行充分理解,课上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联系实际,在辩论和协商过程中,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并形成书面协议,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是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系?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会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①预习新课, 小组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展示课件。

②角色扮演者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

体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在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对新的一天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然而,你想过没有:有些生物也许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目前,由于人类的滥砍乱伐、滥捕乱杀,加之环境污染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那么,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思考: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而最终的受害者将是人类自己呢?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发布资料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和植物图片。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课件展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③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广西保护白头叶猴的生态公园中的一幅壁画,引出白头叶猴的内容,并使学生知道白头叶猴是潘文石教授研究的第二个世界濒危物种。

①展示课件:详尽介绍了白头叶猴的形态、分布、生活习惯、分类地位等。②从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目前,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偷猎者大量捕杀白头叶猴用来制造乌猿酒谋取暴利等。从学生认识我国所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想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然后以一幅生动的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壁画的信息资料,学生由大熊猫、白头叶猴、藏羚羊、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等濒危生物,引出白头叶猴的故事。通过小组讲述或展示关于白头叶猴的故事,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分析现状 从白头叶猴及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入手,播放一段录象,和学生共同分析白头叶猴濒临灭绝的原因,引出“人猴矛盾”,制造悬念。思考、讨论分析:在白头叶猴的生活中,哪些因素和它存在着关联呢?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录象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涉及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通过对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师生得出如下与白头叶猴生活有关的因素: ①当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垦荒、砍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如今,人口增加了,这种生存方式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②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科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现在已经转化为他们的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

③一些偷猎者,正在捕杀白头叶猴,以谋取暴利;

④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又使当地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⑤面对种种复杂的问题,当地政府虽然倾向保护白头叶猴,但显得爱莫能助。辩论协商

角色扮演 课件出示辩论和协商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强调:讨论后,每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其中一个角色的利益来谈谈对保护白头叶猴的想法。小组讨论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达到高潮。①在辩论协商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尊重他人;

②“角色扮演”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

③通过激烈的辩论协商和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生总结

达到共识

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提到的有关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播放一段1996年到2002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当地研究白头叶猴,并且使白头叶猴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的录像,引导各组学生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结合这段录象,思考:你制定的保护方案哪些被采纳了,哪些没有被采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解和观察。①有的学生一定会想到要把农民或者是白头叶猴中的一方迁走,但是,那样,农民就会背井离乡,白头叶猴会被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面,逐渐丧失野性。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通过录像中介绍在科学家的研究、倡导、教育和媒体宣传、政府合作及当地农民支持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健全了法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白头叶猴和人类和平共处,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

②通过观看录象,体会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研究道路上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识。

实践应用 引导学生应用这节课的方法,进一步设计如何保护东北地区的珍稀物种──东北虎的方案。课下设计方案,进一步交流,达成共识。进一步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附:[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发言] 白头叶猴:我们世代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一切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人类没有任何理由驱赶甚至捕杀我们。

农民: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垦荒、砍柴。如果不砍柴,就无法取暖、吃饭;孩子的吃饭、穿衣、上学都得用钱,有时还得养个猪什么的,这样,需要的柴禾就更多了。如果为了保护白头叶猴而不让我们砍柴的话,我觉得我们生活不下去了。

科学家: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保护白头叶猴这种濒危动物。经过研究发现,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白头叶猴的活体或标本。但是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过程中,也许得不到当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不断的交流、沟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白头叶猴,保护白头叶猴。而且,我们也可以进行募捐活动,最好能筹备一些资金来建立一个保护白头叶猴的保护区。

政府官员: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协助科学工作者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同时,要正确协调农民和白头叶猴争夺生存资源的问题。可以拨款净化水质,挽留师资,让农民用电或其他方式取暖、做饭而不用柴禾。另外,我刚才看见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石山都被炸开,作为采石场了,我们会下令尽快关掉这个采石场的。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七、点评

“角色扮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编者将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安排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中,其设计思想是开放生物课程资源。依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与义务、尊重与责任的并存。为此,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情趣盎然,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活动。特点如下:

1.以史实为依据,丰富学习过程

当前生物资源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让青少年切实地感受到面临着的危机呢?教师以“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线索,开展一系列的收集资料、口头表达、激情辩论、协商建议等活动。当教师播放科学家潘文石教授率领北京大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的研究生们,在中国广西崇左经过六年艰难曲折地对白头叶猴的研究与保护的录像片段之后,各小组学生利用图书、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汇报,师生们深深地为科学家对生命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所感染。进一步增进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艰巨性的认识。

2.以情感为动力,感悟科学魅力

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家对白头叶猴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呢?白头叶猴与当地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当地政府对保护白头叶猴是怎样的态度呢?”等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带着问题,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选择承担相应的角色,撰写“角色”报告和发言稿。

课堂上,教师启智激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默契,始终保持着探索、求知、激情、协商的民主气氛。

3.以探究为契机,开发课程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如果有机会让学生走进“崇左生态公园”,亲身体验下科学家、当地政府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措施,那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学廖俊波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爱丽丝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