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情况证明

2024-05-13

工伤情况证明(精选17篇)

篇1:工伤情况证明

证明非工伤证据的证明标准

作者:王艳丽 出处:法律图书馆 日期:2012年8月1日

裁判要旨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所举证据的证明效力要比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所举证据占有优势,本案用人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社会劳动保障部门据此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决定属证据不足,应予撤销。

案情

原告陈某系第三人用人单位职工,2010年12月18日下午18时许,陈某骑电动车沿国道105线公路由南向北行驶,在国道105线388公里400米处被车辆撞伤,送医院救治。2011年5月13日,陈某向被告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经陈某补正材料后,被告受理于6月20日向第三人送达《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2011年8月8日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查明原告在国道105线388公里处被车辆撞伤,事故当天没上班,认定原告受到的事故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决定不予认定或者视同工伤。原告不服该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原告诉称,原告系用人单位粘胶板工,下班回家路上被车辆撞伤,车辆逃逸。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应依法认定工伤。被告辩称,我局受理原告工伤申请后,要求用人单位举证。用人单位提交的考勤表中,原告举出的证人在原告发生事故时没有和原告在同一单位上班,没有采纳原告举出的证人证言。认为用人单位举出的考勤表和证人证言能证明原告事故当天没有上班,被告对原告作出不予认定或者视同工伤决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请求法院维持其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第三人同意被告的答辩意见。

审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被告作为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原告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主体上并无不当。关于原告发生交通事故当天是否上班,第三人的主张是原告没有上班,原告的主张是上班,在行政程序中原告举出经过公证的证人证言,第三人举出考勤表和单位职工证明,被告采纳了第三人提交的考勤表,认为原告发生事故时考勤表中没有原告举出的证人名单,从而没有采纳原告举出的证人证言。由于用人单位没有严谨的考勤制度,职工上、下班都没有本人亲自签名,该考勤表由第三人单方掌握,记载的内容是否真实,难以查明认定,原告和第三人在证据上都不具有优势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本案用人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被告据此对原告作出的不予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决定属证据不足。故依照《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之规定,判决撤销被告对原告所作的不予认定或者视同工伤决定的行政行为。

评析

一、背景情况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工主体呈现复杂化和劳动者就业形式多样化,工伤事故屡有发生,而有些用人单位受生产条件、生产成本等的限制,没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在伤亡事故发生后,想法设法逃避法律责任,由于用人单位的考勤情况、工作计划和安排等相关材料通常有用人单位保管,同单位工友担心得罪用人单位也不愿意为受伤害职工作证,受伤害职工举证存在困难,不利于保护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了在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中,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明确了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体现了对弱者的倾斜。

二、裁判要旨的理由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受伤害职工事故当天是否上班,受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行政程序中都举出相关证据。社会劳动保障部门采纳了用人单位的证据,法院在对证据的分析认定中认为用人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从而判决撤销了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主要理由:

1、证据规则的运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三条确立了优势证据规则,“优势证据规则”是指证明同一事实而又相互矛盾的数个证据之间的证明力大小的比较规则,即按照制作人、形成过程等标准确定不同证据之间的证明力优劣的规则,这里的“优势”是指对事实的证明要达到50%以上的程度。在一些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举出的证据,一方肯定该事实,另一方否定该事实,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有时也相互矛盾,双方当事人都无法否定对方证据。需要法官依据法律程序,综合考量案件情节、法律的目的和原则、对双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等加以判断,进行合理的推定,对双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效力进行比较和衡量,以相对占优势的证据认定事实,作出恰当的裁判。本案从受伤害职工和用人单位提交的证据抗衡中,双方的证据均不具有优势,不易查明案件事实。《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要求用人单位的举证须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法院在对证据的分析认定中以用人单位的举证没有达到优势证据证明标准判决撤销被告所作的工伤认定决定是证据规则的运用。

2、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法律适用中,执法者可以援引法律原则,以适用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出的各种新要求。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有的法律宗旨,其基本原则除维护公平、正义等普遍原则外还包括不追究过失原则、与社会救济相结合原则、向受害人倾斜原则、工伤保险补偿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康复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化原则以及社会化与雇主责任相结合原则等。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认定是否属于工伤时,在可认定可不认定,界限模糊不易查明案件真实情况下,向受害人倾斜符合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基本原则,有利于调节社会关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运用裁判要旨应当注意的问题

1、尊重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的自由裁量。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在用人单位和受伤职工是否属于工伤问题上,将举证责任归给用人单位,但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仍要运用各种证据证明劳动者受到的事故伤害符合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法定情形,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最终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由此可见工伤认定过程存在自由裁量的可能,即使法定的工伤情形规定的再细也不可能完全与现实中具体的伤害情形相一致,主观判断存在偏差不可避免,法官应尽可能尊重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的自由裁量。

2、受伤害职工在工伤认定程序中也应承担部分证明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虽然将举证责任分配给用人单位,但是受伤害职工也应承担一部分证明责任。《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这些证据由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向法院提供。

3、不能以保护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名义,任意扩大工伤的范围,针对个案应进行严密的分析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和十五条规定了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的情形,第十六条规定了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几种排出情形,审判实践中应正确把握和运用,不能以保护受伤职工的名义,向其倾斜过度,使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应针对个案进行严密的分析认定,真正体现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目的和原则。(编辑:余孟临)

篇2:工伤情况证明

工伤职工姓名

,身份证号码:

,《工伤证》号码:

,经与职工核实属于以下第 项,于

****年**月**日与我单位终止工伤支付关系,终止工伤支付关系后,该工伤职工发生的与此次工伤有关的一切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一项:工伤职工经治疗伤情稳定,本人同意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第二项: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鉴定未达到工伤鉴定等级。第三项:工伤职工伤残等级为5-10级。

第四项:在我单位发生多次工伤事故,本人同意不进行综合鉴定。

职工本人(签字):

单位经办人(签字):

****年**月**日

(单位盖公章)

篇3:工伤情况证明

我是一家公司的爆破工。四个月前, 我在山上进行爆破作业时, 因躲避滚落的石块而摔伤, 不仅花去10余万元医疗费用, 而且还落下八级伤残。鉴于公司没有为我办理工伤保险, 我只好要求公司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可公司认为, 我的摔倒与工作没有任何关联, 不得要求公司担责, 同时拒绝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请问:公司真的可以据此推卸责任吗?

王水林

王水林:

公司在其主张无法证明的情况下, 必须无条件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篇4:工伤情况证明

我是一家公司的车间工人。4个月前,我在卸载原材料时,不慎被砸伤。治愈后,我曾于近日持医生亲笔签字的治疗病历,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但却遭拒绝,理由是我所应提交的是医院诊断证明,而非治疗病历,我不能用治疗病历取代诊断证明。可我觉得治疗病历同样可以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具体地反映我的伤情和治疗情况,从而达到证明目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做法纯属刁难。请问:我的想法正确吗?

读者:刘芳芳

刘芳芳读者: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确有权要求你提交诊断证明。

一方面,诊断证明不同于病历。诊断证明是医疗单位出具、盖有医疗单位公章、代表医疗单位意见、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包括健康证明、疾病证明、诊断证明、伤残证明、功能认定书、医学死亡证等,是司法鉴定、因病退休、工伤、残疾鉴定、保险索赔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病历则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由于它只是代表医务人员个人的意见,由医务人员个人签名出具,且受病人身体状况、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专业水平、治疗过程等多种因素制约,甚至不仅同一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的病历可能存在差异,就是同一病人在相同医疗机构的不同时间的病历也可能不同,故不能作为相应的认定依据。另一方面,工伤认定中不能用病历取代诊断证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认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工伤认定办法》第六条也指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认定书)。”即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是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而非病历。

江西 颜东岳

篇5:公司证明(工伤)

证明

兹有

是我公司员工,于

****年**月**日

分左右,因工伤致

受伤 身份证号码:

现已治疗终结,需办理理赔手续。请给予办理!

谢谢!

篇6:工伤休假证明

兹有劳务外包工XX,因交通意外伤害,依据医院鉴定 意见,准于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休工伤假6个月,特此证明。

篇7:工伤证明 2

本人________,现为自贡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员工,与伤者________为工友关系,本人从______年___月进入本公司上班,_______是______年___月进入本公司,从事_________工作。______月工资为________元,_______在______年___月____日_____时分左右,在工作时,因跳板断裂从高空跌落,造成肋骨骨折,当时我在现场目睹整过事件的经过。

以上所述真实可靠,本人愿对此证词的真实性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人(签字盖手印):____________

篇8:工伤情况证明

2013年工伤死亡的修正数据将于2015年春末公布。过去5年中, 在对初步统计结果进行修正后的净增死亡人数平均为165人。2011年的增加数最少, 为84人, 2012年的增加数最多, 为245人。2011年修正后的数字比初步统计结果上升了2%, 而2012年的数据则上升了6%。

初步调查结果

2013年, 私营企业的工伤死亡率为6%, 低于2012年的相关数据。2013年私营企业工伤死亡人数为3 929人, 是自1992年开始对工伤死亡情况进行统计以来, 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工人的工伤死亡数在2013年有所上升, 达到797人, 比前一年增加了7%, 也是自2008年以来,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他主要种族/民族的工伤死亡数则有所下降。

从2011年以后, 在进行工伤死亡调查统计时, 还要确定是否有承包商员工因工伤致死。在2013年的调查数据中, 有734个死亡者为承包商, 高出了2012年的715人。承包商工伤死亡人数占2013年总的工伤死亡人数的17%。

16岁以下工人的工伤死亡数字大幅减少, 从2012的19人下降到2013年的5人, 也是自有此项统计数据以来, 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除了25~34岁年龄组的工伤死亡数有所上升外, 其他年龄段在2013年的工伤死亡数大都有所下降。

工作相关的自杀人数比2012年上升了8%, 但工作场所的自杀数下降了16%。总的来说, 2013年在每6个工伤死亡人员中都有1人是因暴力致死。

消防人员的工伤死亡人数非常多, 从2012年的18人上升到2013年的53人。这主要是因几起造成多人死亡的大事故所导致, 其中包括亚利桑那州亚纳尔的山火事故, 该事故致使19名消防人员死亡。

个体经营人员的工伤死亡人数从2012年的1 057人, 下降到2013年的892人, 减少了16%。也是自1992年开展工伤死亡统计工作以来, 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

工作者的特征

2013年, 除了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工人外, 其他主要种族/民族的工伤死亡数都有所下降。与2012年的数据相比, 非西班牙裔白人的工伤死亡人数下降了6%, 非西班牙裔黑人或非洲裔美国人的工伤死亡数下降了15%, 非西班牙裔的亚裔工人的工伤死亡率降低了22%。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工人的工伤死亡数由2012年的744人增加到2013年的797人, 上升了7%, 并且在这797人中, 有527人 (或66%) 在外国出生。每10万个全日制死亡工人中, 有3.8人为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工人。2013年, 共有845名工伤死亡人员出生在外国, 其中大多数 (352人或42%) 出生在墨西哥。

16岁以下工人的工伤死亡数从2012年的19人大幅下降到2013年的5人, 是自1992年实施工伤死亡统计调查以来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男性工伤死亡人数由2012年的4 277人下降到2013年的4 101人, 女性工伤人数的工伤死亡人数从2012年的351人下降到2013年的302人, 减少了14%

个体经营者工伤死亡数由2012年的1 057人下降为2013年的892人, 降低了16%, 为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 但个体经营者的工伤死亡人数仍占全部工伤死亡人数的20%。工薪人员的工伤死亡率在2013年下降了2%。

事故类型

2013年, 交通死亡事故下降了10%, 但在每5个死亡人员中仍有2人死于交通事故 (见图1) 。在1740个与交通相关的死亡人员中, 每5人中就大约有3人 (991人) 死于机动车道路事故。非道路事故, 如拖拉机在田地中翻车等事故造成的死亡大约占与交通相关死亡人数的13%。大约16%的交通死亡事故 (死亡284人) 是行人被撞身亡。在被撞身亡的284个行人中, 有48人死于工作区域 (在2015年春季发布的2013年工伤死亡更新数据中, 交通死亡人数还会增加, 因为还有一些具体的交通事故此次未被包括在内) 。

飞机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33人, 比2012年上升了5%, 占全部交通死亡人数的8%。

共有753人因暴力及由人或动物造成的其他伤害致死, 包括397人他杀, 270人自杀。2013年因工作相关的自杀数比2012年上升了8%, 他杀的人数从2012年的475人下降到2013年的397人, 减少了16%。在他杀和自杀死亡人员中, 枪击仍然是导致此类死亡最常见的方式。在302个女性死亡人员中, 22%为他杀。

2013年, 因坠落、滑倒或跌倒致死的人数为699人, 其中, 坠落事故造成574人死亡, 稍有下降, 但仍占该类死亡人数的82%。466起坠落死亡人员的坠落高度都有所下降, 其中, 有四分之一的事故发生在3 m或更低的地方, 另有四分之一的事故的坠落高度超过9 m。

2013年, 因与物体或设备接触而造成的工伤死亡数为717人, 因被物体或设备撞击而致死的人数由2012年的519人下降到2013年的503人, 下降了3%。其中, 245人被坠落的物体或设备砸死, 另外105人被运行中的车辆或移动设备撞死。

2013年, 148人在火灾爆炸中死亡, 比2012年的122人上升了21%。这主要是由于有些事故引发了多人死亡, 其中包括亚利桑那州亚纳尔山火造成的19名消防人员死亡事故。总的来说, 2013年共发生146起多人死亡事故, 造成375人死亡, 事故的类型除了火灾之外还包括交通、爆炸、他杀等事故。

行业

私营行业2013年的工伤死亡人数为3 929人, 比2012年的4 175人下降了6%。商品生产业和服务业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目前统计的这些行业数据都比较低, 但在2015年春季发布的2013年工伤死亡最终统计数据中, 数字可能会增加。

在商品生产业, 私营建筑业2013年的工伤死亡数与2012年基本持平, 但总的建筑业死亡人数比2006年的数据下降了36%。建筑业2013年的工伤死亡人数为796人, 在所有行业中占据首位 (见图2) 。

私营采矿、采石及油气开采业在2013年的工伤死亡人数为154人, 比2012年的181人减少了15%。油气开采业的工伤死亡人数为113人, 比2012年的142人下降了20%。自2003年以来, 工伤死亡统计调查运用了北美行业划分体系 (NAICS) 来对各行业进行定义, 调查中的油气开采业包括NAICS21111油气开采、NAICS213111油气井钻探和NAICS213112油气作业辅助业务3部分内容。

2013年, 农、林、渔、牧业的死亡数为479人, 比2012年的509人下降了6%, 这已经是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粮食种植、畜牧生产、渔业、狩猎业的死亡人数都较少, 但林业和伐木业的死亡人数却达到81人, 比前一年上升了25%, 也是自2008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尽管这几个行业的工伤死亡人数在下降, 但农业、林业、渔业及狩猎产业在2013年的工伤死亡率却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 每10万全日制工人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2.2人。

在私营服务业方面, 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2013年的工伤死亡数为687人, 比2012年修正后的741人下降了7%。货车运输业, 作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子行业, 工伤死亡数为461人, 比2012年下降了8%。在交通运输业的其他子行业中, 空运的工伤死亡人数有所下降, 但水路和铁路运输的工伤死亡数基本与2012年持平。

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伤死亡数为476人, 比2012年的453人上升了5%。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死亡数较高 (分别上升了19%和10%) , 但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伤死亡数减少了22%。

职业

建筑和开采业2013年的工伤死亡数为818人, 下降了6% (见图3) 。建筑业工人在2013年的工伤死亡数下降了5%, 为571人, 比死亡人数最多的2006年 (977人) 下降了42%。其中, 建筑劳务工人的死亡人数最多, 与前一年的数字基本持平。

2013年, 交通运输业的工伤死亡数为1 184人, 下降了5%, 其中, 司机/销售人员和货车司机的死亡数为748人, 每5个死亡人员中, 就有3人为司机/销售人员和货车司机。

安保服务业2013年工伤死亡247人, 增加了7%, 这主要是因消防人员死亡人数大幅增加所导致, 2013年共有53名消防人员人员死亡, 比2012年的18人上升了194%。其中有2起事故导致的消防人员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全部消防员死亡人数的一半。执法人员的工伤死亡数为97人, 下降了20%, 也是历年来最少的一次。

农、渔和林业2013年的死亡人数为225人, 下降了13%,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作业人员的死亡数下降了13%, 由2012年的152人下降到123人。

驻军人员的死亡数有所上升, 从2012年的50人增加到2013年的67人。

承包商

除了要确定死亡人员所在的行业外, 工伤死亡调查从2011年开始还要确认死亡人员是否是承包商员工。承包商的定义是受雇于一家公司的员工, 按另外一个对该死亡员工的作业情况负全责的公司的指令进行工作的人员。此信息有助于确定死亡发生的场所及工作类型。

2013年, 承包商工伤死亡人数为734人, 占所有死亡人员的17%, 2012年的报告死亡人数为715人 (占15%) 。坠落死亡人数占承包商死亡人数的31%, 其他几个承包商经常发生的事故为被物体或设备撞击 (18%) 、车祸 (11%) 及触电 (7%) 。这4种死亡事故对承包商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其他作业人员。

为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包商发生的工伤死亡数最多 (146人, 或占承包商死亡总数的20%) , 其次是私营建筑业 (139人, 或19%) , 金融活动 (61人或8%) , 矿业、采石业和油气开采业 (59人或8%) , 制造业 (58人或8%) 。

篇9:工伤情况证明

我是一家公司的车间工人。四个月前,我在卸载原材料时,不慎被砸伤。经医院治愈后,我曾于近日持医生亲笔签字的治疗病历,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但却遭拒绝,理由是我所应提交的是医院诊断证明,而非治疗病历,我不能用治疗病历取代诊断证明。可我觉得治疗病历同样可以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具体地反映我的伤情和治疗情况,从而达到证明目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做法纯属刁难。请问:我的想法对吗?

读者:刘芳芳

刘芳芳读者: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确有权要求你提交诊断证明。

篇10:工伤证明5

瑞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本人李启国,男,汉族,身份证号码是***610。本人于2004年2月份进入温州德力汽摩部件有限公司,从事螺丝冷镦工作,与陈永吉是同事关系。

2007年7月29日下午1点左右,我和葛连学老师一同在冷镦车间里调试机器。一会儿,我看见葛连学往车间的Φ10冷镦机旁匆忙走去,我同时也看见陈永吉的左手被右手紧紧握住。我关了机器过去后,看见陈永吉的左手拇指被机器的冲头压到,血在不断地通过手套往外流。看见此情形后,我们赶紧把他送到驾驶员处,之后,陈永吉就被驾驶员送往医院医治。

证明人:李启国

篇11:工伤证明书

于xxxx年x月x日x时x分许,本人与伤者在施工中,伤者工伤。

特此证明!

证明人:xxx

篇12:工伤保险证明

我公司确认为派遣至沃尔玛商场_______工作的促销员:__________,身份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购买了工伤意外保险,并为所有派遣至沃尔玛商场_______的促销员在沃尔玛商场_______工作期间的工伤承担责任。

兹此证明深圳市欣旺贸易有限公司

篇13:工伤复发情况下的待遇解析

刘某因工伤进入职业病防治院检查治疗。医院当时诊断为“尘肺一期”,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并出院,经伤残鉴定为七级伤残。刘某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局的主持下达成“职工工伤事故调解书”,赔偿给刘某包括一次性工伤辞退费在内的费用合计人民币28000元。此后申请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再从事相关工作。1年后,刘某因身体不适到职业病防治院治疗,诊断为贰期尘肺(II+)。申诉人经伤残鉴定,为四级伤残。刘某到用人单位所在的县社保局请求其发放工伤保险待遇。

在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后,即使刘某工伤伤情或职业病病情复发,是否有权要求继续享受工伤待遇?哪些法律依据适用工伤复发的情形?在伤残级别改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是否能申请改领相应等级的待遇?劳动者在工伤致残后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否意味着同时终结了工伤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待遇的领取是否必须以仍然缴纳工伤保险费为前提?

适用工伤复发的情形的法律依据:

《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条 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第五十一条 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八条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第三十八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工伤待遇。

在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后,即使刘某工伤伤情或职业病病情复发,是否有权要求继续享受工伤待遇?

劳动者患职业病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好转并出院时,出院单上往往写着“治愈”字样。用人单位往往根据“治愈”证明,在劳动者职业病复发和需要继续治疗时拒绝支付进一步的治疗费用。但“治愈”不等于康复,不排除复发的可能性。从法律角度看,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也规定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工伤待遇。从这一法律规定看,如果劳动者患有职业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责任已经终结。部分劳动者患职业病后“落下病根”,虽然治愈并离开职业病危害环境,但在日常生活中相同的症状又再出现,实际上其病症的根源在职业病。这种情况如果通过定期检查能够确认,劳动者仍然应该作为职业病患者继续享受职业病待遇。

在伤残级别改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是否能申请改领相应等级的待遇?

一般而言,因一次性待遇里已包括了工伤医疗补助金,如果劳动者工伤伤情或职业病病情复发所须的医疗费没有超出该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数额,劳动者不能要求再次支付。但如果劳动者工伤伤情或职业病病情复发所须的医疗费已经超出该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数额,或者复发导致伤残级别提高,劳动者应当有权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再次要求享受工伤待遇。《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八条可以推定,伤残级别应该按新的鉴定结果调整待遇水平的原则。显然,即使劳动者工伤后选择一次性工伤赔偿待遇,并不影响劳动者日后工伤复发时再次要求获得新的赔付,并在伤残级别改变的情况下,申请改领相应等级的待遇。

劳动者在工伤致残后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否意味着同时终结了工伤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待遇的领取是否必须以仍然缴纳工伤保险费为前提?

国务院的《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任何“终结工伤保险关系”的字眼。按照上述工伤复发或伤残级别变化的规定,实际上,劳动者一旦加入了工伤保险关系,就无所谓终结的问题。职工因工伤事故受伤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结束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当然会将该职工从职工名册中删除,停止为其购买各类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但如果该劳动者工伤伤情或职业病病情存在复发情况,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劳动者可以基于原有的工伤保险关系,要求用人单位和工伤保险机构支付相应的工伤待遇。劳动者享受、领取工伤保险的前提是事故发生时参加了工伤保险,而不是申请领取待遇时还在参加工伤保险。实际上,不管地方性规定如何,均不能以劳动者工伤后离开用人单位、结束劳动关系为理由,终结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关系。

篇14:工伤申请证明

关于工伤方面的问题你也可以去正规书店买一本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损害赔偿法律手册3-《工伤事故赔偿》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工伤认定申请表的样式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制定

2在申请工伤认定时,要提供以下材料:

1、劳动关系证明,比如合同、工资、工作牌等;

2、医疗证明(病历、疾病证明书、手术记录、住院记录等);

3、伤残鉴定书;

4、申请书,提交当地劳动

1工伤事故处理

办理程序:

1、工伤事故的报告

(1)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乡镇、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应由工伤事故单位在当日、最迟第二个工作日快报。

(2)事故快报,可用电话、来人口头或书面送达等形式报告。

(3)事故单位应向劳动保障(已投工伤保险的)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报告,死亡事故还需同时向区总工会、区公安分局报告。

(4)属个人因工伤事故采反映的,来人应提供书面报告,写明事故单位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企业经济类型、当事人双方的联络电话及事故发生的详细经过和有关证人、证据。

(5)接报人接事故报告后,应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并要求事故单位来人领榷工伤事故报告表》3份,未投保险的领l份。《工伤事故报告表》最迟不得超过15天送达保险退休和劳动社保公司,并由收件人签收。

2、工伤确认

(1)在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书》后,应在国务院75号令规定的结案期限(结案时间一般90日,最长不超过180日)内给予确认。死亡事故应在现场勘查后尽快给予确认,一般不超过15日,最长不超过法定结案期限给予确认。

(2)对已投工伤保险的,由经办人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负责人(或分管的领导)签发,加盖安全监察专用章。

(3)分别交给事故单位、工伤者或其家属。

(4)职业病依市职业病诊断组的诊断书予以确认。

(5)当事人对确认的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工伤认定批复后六十日内向临河区人民政府或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交行政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伤残鉴定

(1)对受伤者,经医院治疗,医疗终结后,留有残疾或功能障碍,需做伤残等级鉴定的,经工伤确认后向本科室领榷医疗终结与鉴定表》、《劳动能力鉴定表》各3份。

(2)有关表格填好并盖章后,还应提供受伤者本人身份证、病历证明、各种检查诊断资料等复印件各1份及受伤部位彩照1张(四寸),送保险退休科审核,材料齐全后即可办理委托鉴定手续,再到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理伤残等级鉴定。如需办理伤残等级证书的,应提供1寸免冠照片1张。

(3)如对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在收到鉴定结论后15日内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复查或直接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4、批复结案

工伤事故一般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超过180日内结案。对死亡事故应由区人劳社保局作

篇15:工伤证明样本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本人 ***,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于****年**月聘入华峰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工作,与伤者***是*****关系。

于****年**月**日**时**分许,本人在**公司**********发现伤者****在*****作业时被******(受伤过程尽可能详细些)。

特此证明!

证明人:(签字并按手印)

篇16:工伤申请证明材料

证明材料的出具样式:(证明材料必须要手写)

证明材料

我是北京市XXXXXX公司的职工,与申请人XX是同事关系,我是车间的维修电工。

家庭住址:北京市XX区XX镇X路X号(身份证上的地址)电话:1369XXXXXXX 20XX年X月X日上午(或下午、晚上)我在单位的什么位置上班,X点X分左右,我当时正在干什么工作时,突然听到一声喊叫,看见XXX被正在运行的机械挤压致使其受伤,当时还有同事XXX在场,我(或同事)赶紧跑到办公室通知了单位领导,后被单位派车将XXX送至XXX医院进行治疗。

特此证明。

(签名):XXX 200X年X月X日

(在证明材料上加盖单位的公章)

篇17:工伤情况证明

为更好的保障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早在2002年开始我们就对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可行性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辖区内十余家大、中、小型民营建筑施工企业的调研,在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以下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抱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在事故中无伤害的一般事故占90%以上,比伤亡事故的概率大十倍至几十倍。二是安全工作的总投入可能会大于各类事故的总投入。也就是说,尽管加大安全工作投入是有一定经济效益和足够的社会效益,但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因此,仅靠企业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观念,加大安全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社会对人的生命价值肯定不足,给受害者的经济补偿太低。目前,我市建筑安全事故90%的受伤害者为30岁左右的男性农民工,按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志宪博士的测算,每死亡一名30岁男性建筑业农民工的损失在60万至80万元左右。而当前给受害者的经济补偿平均仅有6万至15万元。这就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忽视人的生命价值,而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四是安全经费严重不足。建筑市场不规范,特别是我市建筑业存在着几个甚至十几个企业在用同一个资质证书的现象,这样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就屡见不鲜了,客观上也使建筑行业成了微利行业,效益不高,造成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安全生产。五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不严。在办理工程项目安全监督手续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将中标单位是否参加缴纳工伤保险费作为审查项目之一,对未投保的项目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六是建筑施工企业对同时参加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心存顾虑。认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对双重保险参保义务能否享受双重权利心理没底,只好参照《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只参加意外伤害保险。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工伤保险政策,深入社区、厂矿、工地等讲解参加工伤保险的目的及意义,让广大职工了解政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举办举办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参加的工伤保险业务培训班以提高领导认识。由于宣传到位,在摸清底数的情况下,经与有关部门沟通后,及时出台了《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了“动态实名制”管理的方式,破解了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难题。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较多。为此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挂帅,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如何将高风险企业纳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通过分析论证,协调建设主管部门,把好建筑市场施工准入关口,2004年,出台了《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凡在我市从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装饰装修和拆除活动的施工企业必须按工段项目依法参加工伤保险。2007年初,市劳动保障局提出的“平安计划”时,规定将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完善制度抓基础,创新管理求实效。实行“动态实名制”。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数多、人员增减变化频繁,从业人员在多个工地轮换作业的实际,我们采取了以建筑施工项目参保,以合同价款或中标价的一定比例作为缴费基数,以工程项目工期为保险期限的“动态实名制”。三是合理确定缴费水平。通过调研了解人工费占工程总造价比例为20-30%结论的前提下,以2004-2005年建筑施工项目的收支率为基础,对如何确定人工费的比例进行了测算,重点考虑了对实行工程项目保险无法落实浮动费率,伤残等级为1-4级按月领取伤残津贴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定期抚恤金不可预测:配置残疾辅助器具工残职工安装费用不可能预测等因素,确定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合同价款或《建设施工中中标通知书》中标价的25%作为缴费基数,按1.5%的费率一次性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经办机构为该工程缴纳工伤保险费出具证明,建设施工安监部门凭工伤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缴纳证明办理施工许可证。四是规范工伤认定制度,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以方便企业为原则,及时认定工伤,工伤认定必备要件之一是劳动合同,但建筑施工企业绝大数农民工都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我们及时出处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根据施工企业提供的考勤表、发生工伤事故上月的工资表来确认劳动关系,当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对施工项目在县区的,由县区劳动保障部门代为认定,报市局备案。对层层转包的施工项目,按施工项目缴费,工伤认定对承揽施工项目的企业法人,工伤职工待遇由企业到工伤经办机构结算。五是实行工伤认定联席会议制度。为保证工伤认定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建立了工资科、办公室、信访办、保险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讨论复审机制。有效的减少了工伤认定后行政复议和法律诉讼的发生。

工伤保险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项政策的实行也深受广大职工的广泛欢迎,但是力度较小。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建筑法》规定是参加人身意外保险,而不参加工伤保险,违背了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二是有些建筑施工单位利用“动态实名制”大做文章,把在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施工单位受伤害的亲朋拿来上报工伤等等。三是有些施工企业根本就不参加工伤保险,安监部门在没有见到施工企业是否参加工伤保险并缴纳工伤保险费用的情况下就发放施工许可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市政府尽快以政府名义出台承德市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或通知,为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平安计划”在我市的顺利实施。使工伤保险真正成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伞,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上一篇:开学季祝福语下一篇:新时代好少年宣传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