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2024-04-18

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精选6篇)

篇1: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健全和完善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实现从“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才能减少选人用人中的失误,使选人用人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采取民主推荐的形式,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采取长线培养和短线培养相结合,定向培养和曲线培养相结合,有计划地将后备干部推到一线进行培养锻炼。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机制,不断完善领导推荐、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健全选贤任能的任用机制,完善公开选拔、民主直选、差额选举、差额票决的办法,强化考任制,推行竞争上岗制,实行聘任制,试行竞选制,逐步扩大这些方式选拔干部的比例。

二、建立健全干部交流退出机制

坚持干部交流回避制度,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回避性交流、培养性交流、任职期满交流、调整性交流等工作,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素质能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试用期和职务任期制度,并相应建立起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免职、弹劾罢免等制度,切实严格考察和责任追究,达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结合领导干部考核和干部岗位适应性评价,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探索建立领导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个人 “职责说明”,在干部考察中,就考察人选的品行、才能、资历等情况,对照岗位“职责说明”进行综合分析,将适应程度作为干部提拔、交流或退出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宏观管理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各地、各部门工作规划,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本着齐抓共管、按需施教、全员培训、注重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扎实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为各级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奠定基础、积蓄后劲,使他们能够以明显的工作成效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建立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列入、届中、换届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考核定级、评优评先、职务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并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拟任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对未能通过任职资格考试的拟任干部取消任职资格,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干部工作和成长的自觉需要。责令辞职、降职免职、弹劾罢免等制度,切实严格考察和责任追究,达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结合领导干部考核和干部岗位适应性评价,加大对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人岗相宜的用人机制,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探索建立领导岗位适应性评价制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个人“职责说明”,在干部考察中,就考察人选的品行、才能、资历等情况,对照岗位“职责说明”进行综合分析,将适应程度作为干部提拔、交流或退出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

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继续全面推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和办法,进一步创新评估体系,科学设置指标,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考核形式,强化结果运用,逐步使绩效考核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规范、评价更科学。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各个岗位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位特点,抓紧制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使领导干部在岗有目标、有职责、有要求,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全面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延伸考察制、干部考察员职业化制和考察责任追究制,全方位了解考察人选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真正让“能干事、干了事、吃了苦”的干部得到组织的关心和重视。

五、建立健全干部选用公开机制

进一步完善空缺职位预告、考察对象公示、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在公示对象上,除了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外,可有重点地向相应层级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书面公示,还可探索向社会进行公示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公示公开的范围。在公示的形式上,可在张贴考察公示的基础上,探索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公示,增强公示的形象性和贴近度。在公示内容上,既要公示组织部门认可的干部信息和考察情况,也可通过由拟任对象自己撰写个人简介、工作成绩及不足等,丰富公示的内容,以进一步增进党员干部群众对拟任对象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

六、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监督机制。建立选人用人全程监督机制,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监督办法,建立健全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惩戒相补充的监督机制。建立选人用人责任追究机制,明确选人用人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因失察失误导致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根据问题出现的环节,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建立选人用人立体监督机制,把监督关口前移,强化党政一把手监督,强化党内、专门机构、社会、群众和舆论五位一体的多层次监督体系,以预防为主,变事后检查为事前事中监督,变被动督查为主动防范,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篇2: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石阡县开展党建工作专题调研的实践与探索

河坝场乡组织委员 雷晓鹏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这不仅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做好整个干部人事工作指明了方向。7月26日—27日,结合我乡工作实际,通过个别采访、交心谈心、征求意见等不同形式,对全乡股级以上干部、村两委负责人、离退休干部代表、驻村干部代表开展调研,就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选人用人公信度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实践与探索

(一)‚公推票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任免决策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乡科级领导职位实行公开推荐,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公推票决‛制选拔任用干部,是在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框架内,综合吸收了当前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对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探索。一是实现了提名的民主化,解决了少数人初始提名的弊端。‚公推票决‛制,把干部选拔任用人选提名权交给了广大干部职工,让干部选拔任用从提名阶段开始就臵于阳光之下,公开透明,使更多的人获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的人来当‚伯乐‛,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最充分地收集大多数人了解掌握的信息,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从源头上把好选人关,避免用人失察失误,增强了干部选拔机制的客观性、公正性,把群众公认、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发了干部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公推票决‛过程中,要旗臶鲜明地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选人用人标准,向全社会展现了重视真才实学、尊重民意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了重能力、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公推票决‛制的实施,给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进一步倡导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和‚老黄牛‛精神,增强了干部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公推票决‛过程中,要经过组织推荐、民主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广泛推荐,使符合条件的干部人人都有推荐和被推荐的权利,扩大推荐范围,为选好人用准人拓宽了视野、增添了空间,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四是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效避免干部‚带病提拔‛。采用‚公推票决‛的办法选人用人,干部拟任人选须经过组织推荐、群众打分、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环节的层层严格把关,最后才递交上级组织部门研究票决,较好地堵住封官许愿的口子,杜绝找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等不良风气,有效避免干部‚带病提拔‛和‚突击提拔‛,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用原则,创新公正、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村‚两委‛班子成员,扎实抓好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2013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按照“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民主测评、党员直选、公开承诺”六个环节推选产生村党组织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和委员,改变过去党委提名,党员选举,党内分工的做法。通过推行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海选‛工作,村干部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从“源头”上加强了村干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是有利于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推荐选举,众多的民心,广泛的民意更能把德才兼备、致富能力强、个人威信高、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群众推选进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同时,通过实施“两选联动”,达到了村党组织委员选举与村委会选举的协调一致,相互统一,便于实现“两委”交叉任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有效地解决了村级“两委”两张皮问题,增进团结,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二是有利于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通过“公推直选”有效地导入了村民选举制度机制,扩大了党内民主,使广大群众对村党组织委员会成员提名、推荐拥有发言权,为党组织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取得群众信任资源的渠道,增强村干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从而巩固和维护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合法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河坝场乡坪中村原支书刘榜安通过“公推直选”再一次当选支书后说:‚通过‘公推直选’了解到群众对我非常信任,使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今后的工作干劲更足了。‛三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村级“两委”班子由党员群众推选产生,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按照竞选时的承诺和任期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普兴村安康当选村支书后激动地表示:‚我决不辜负党员群众的厚望,力争在三年任职时间内,做完我该做的工作,与中国梦一道实现普兴村的‚梦谣‛。四是有利于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走好群众路线。“公推直选”出来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来自于群众,植根于群众,群众观念明显增强,宗旨观念更加牢固,能够自觉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主动改进工作作风,尊重农民,爱护农民,诚心诚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使党组织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河坝场乡金岩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后,立即兑现竞选时的承诺,组织修建好了通村硬化公路建设,动员群众发展烤烟基地250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呈现出村风文明,村民团结的浓厚氛围,倍受群众拥护。

二、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主要问题

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问题,主要还是干部选拔任用‚不公、不信、度不够‛的问题。所谓‚不公‛,就是选人用人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不信‛,就是群众不信任、干部没信心、党委政府没信誉;‚度不够‛,就是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选拔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干部群众参与程度不够、社会各界认可程度不够。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人用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广大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信息公开需求是全方位的,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干部群众对于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需求既有职位空缺情况,又有初始提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考核情况,还有干部实绩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干部工作的封闭性、神秘性仍然存在,从调研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开的范围不广。许多党员和群众对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政策要求缺乏了解,掌握的信息少,存在‚有限人知情,知情内容有限‛的情况。二是公开的内容不多。一次干部选拔任用的完整过程历经多个环节,其中公开的往往不多,很多时候仅仅限于初步考察人选、重点考察对象和任前公示三个环节,但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是谈推、票推结果的现场公示、确定初步人选、重点考察对象的要求与依据,是得票多者或是需要具备其他什么条件才能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组织的酝酿和决策等环节基本上是封闭的,影响了干部群众对组织考察干部的公信度。三是公开的渠道单一。干部工作经常公开、定期公开的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除了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方式,普通群众了解干部工作的渠道不多。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干部工作制度,但是制度还不够完善,缺少配套措施,不能做到以制度的完整性来保证选人的科学性。如初始提名由谁提名、在什么范围提名、如何落实提名责任等要求不明确;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公示制、票决制的范围和方式亟待改进;选举制度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存在尊重选举人意志不够的问题;由于缺乏岗位职责规范和任期目标,对不同类型干部实绩的考核没有明确标准,是否称职、胜任,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导致干部正常退出缺乏评定标准,使许多相形见绌的干部甚至是群众公认度不高、反映较差的干部因缺乏手段难以调整下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缺乏科学界定,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证;引咎辞职、责令辞职虽有要求,但执行宽严不一等等。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设计的不完善、不配套,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的地方或部门,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仍然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将考察对象的条件设臵限制,实现考察人选的‚对号入座‛,其他选任过程就是把‚个别人‛的意见程序化、合法化,严重影响了干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民主推荐,就是按‚个别人‛的引导选出‚意中人‛;所谓考察,就是按‚个别人‛的意愿用票决的方式推出‚内定人‛;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主要领导搞‚一言堂‛,首先提出某某同志如何优秀,值得锻炼,其他成员风大随风、风大随雨的自保心理严重,导致‚民意失灵‛。加之,干部退出机制和纠错机制不健全,导致出口不畅通、能上不能下,纠错不及时、拨乱不到位,从而了降低了公信度。

(三)选人用人程序不够规范。程序是实现民主和监督的必要载体,是规范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没有严密的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就失去了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但在实践中,不按程序行事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图省事,对一些必要程序没有执行到位,甚至不执行,造成程序缺位;有的颠倒程序,转移群众视线,造成程序错位;有的搞个人内定,协调在前,过程在后,造成程序越位。长期以来,由于过于强调干部工作的保密性,使干部工作陷入了神秘化的误区,不少群众对干部工作缺乏了解,甚至造成误解。在选拔形式上,由于有限竞争、公开选拔没有形成常态化。而常规形式选拔干部中群众‚知情权‛往往落实不够,导致干部工作信息不对称,影响群众参与热情;有的即使采取民主方式,质量也不高。在民主推荐环节,有的虽然邀请了一定层次的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但由于对被推荐和测评对象、推荐职位缺乏深入了解,造成随意投票和盲目投票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不公开、不透明、考察结果不适度反馈,被群众视为假民主。以上种种程序上不规范和民主质量不高的现象,影响人们对选人用人的客观评价。

(四)选人用人监督不够到位。原中组部长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入分析这种现象,根本问题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监督不够到位。一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科学机制尚未健全。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化和笼统化,缺乏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奖惩措施跟不上。二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主要环节的监督尚未取得预期成效。比如,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考察考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监督难以到位。特别是初始提名,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三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难以追究。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很难区分,责任主体究竟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应给予什么处理等,没有明确具体的依据。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探索解决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性问题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努力在选人用人上实现组织认定和群众认可的统一,不断提高党员群众对党组织选人用人的信任程度和对被选拔任用干部的公认程度。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规范初始提名、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任用决策等环节的工作,积极推行‚公推票决‛、‚公推直选‛、‚公开竞争‛等选人用人制度,公道正派地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不断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公信度。

二要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重点,拓宽组织工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大对选人用人工作原则、政策和程序的宣传力度,推进选人用人的政策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落实好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对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三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逐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精心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将政绩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工作中去,与干部谈话、激励、诫勉、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制度相衔接,真正建立起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在干部政绩考核时,尤其是对单位‚一把手‛应规定任期目标,被考察的对象必须向上级党组织作出承诺,任期目标要按进行细化,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一把手‛,在次年年初前给予降职至原级别,打破领导干部上任混日子图名谋利和能上不能下的消极怠慢思想,形成凭政绩用干部、有为才有位的良好氛围。四要进一步抓好干部监督工作。防止和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切实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上级有关规定办事,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抵住说情风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弘扬正气,严肃干部工作纪律,从而有效地防止干部选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篇3: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近年来, 各级党委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方面进行了探索, 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距离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干部选拔任作工作中, 扩大干部群众的“四权”力度还不够, 在干部推荐、考察过程中有部分干部群众对考察工作不够信任, 不愿意反映出干部的真实情况。二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够细化完善, 干部考察标准和方法还比较单一。当前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 德、能、勤、绩、廉诸要素的量化性不强, 存在实际操作困难。三是在干部监督范围、途径、手段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干部监督的手段比较单一, 往往只局限于发文件、查档案, 在查处中只能通过谈话、查阅资料获取证据。主动介入和事前预防性监督少, 绝大多数是事后的矫正性监督。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其实质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在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又执行群众满意标准, 落实好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

用人导向, 事关党的形象, 事关党的事业成败, 事关民心向背。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不吃亏”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一是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不少干部只注重跑官要官, 忽略了老实做人的重要原则。这种人只做抛头露面的表面文章, 不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干实事, 只注重讨领导欢心, 不注重工作实效, 揽功有余, 承担责任不足。常常在领导面前说假话、汇假报、表假功, 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完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切以私利为中心, 这种人会给党和群众带来严重的后果。绝不可重用。二是要“不让能干事的人吃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首创, 是无经验可借鉴的伟大创举, 我们党的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因此, 我们要把能否干事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只说空话而不干实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方法不对干不好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思路不清不会干事的人不能用。只有那些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人才能用, 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三是要“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至少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 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 既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更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既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更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第二, 要具备科学决策的素质。最大的工作失误是决策失误, 决策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决策水平低的领导会带来无穷后患。第三, 要具备执行决策的科学方法。那些蛮干的方法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第四, 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第五, 要具备综合协调素质。这是社会和谐发展重要保证。一定要把综合素质高的的人选拔到党的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立足源头,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提名推荐制度

提名推荐是选人用人的有效途径, 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提名推荐工作。一是要建立署名推荐制度。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人选, 都要将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与本人的关系、推荐的职务、德才表现及主要优缺点、推荐理由等, 负责任地写出署名推荐, 这样, 可以充分体现我们党的责任意识、公正公平意识, 使人事推荐工作产生实效。二是要建立结果分析制度。即对推荐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看票数, 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 对于推荐票相对集中的都列入差额考察对象, 通过考察进行比较鉴别, 好中选优。因为只注重得票高的干部, 往往会让正直能干, 以工作为重而忽略人际关系协调的人吃亏。三是要建立结果通报制度。将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直观地反映民主推荐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情况。四是要改革完善干部提名制度。进~步明确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提名的主体, 着力从制度上对现行的干部初始提名方式进行改革, 努力使传统的单一的组织提名 (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提名) 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初始提名格局。

三、要突出重点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考察制度。在干部考察工作中, 要建立考察预告、差额考察制度, 根据实绩剖析干部, 对考察对象开展实绩分析, 掌握基本职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凭实绩论英雄, 由群众定优劣”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要通过完善民意运用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从机制上为干部选任工作实现选准用好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要坚决克服重显绩, 轻潜绩的干部考察倾向, 既要注重符合科学发展的显绩, 又要注重有益长远发展的潜绩。既要考察政绩, 又要考察德绩, 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 又要考察八小时以外, 做到全面考察, 科学评价。

四、要把握关键,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决策制度

一是要规范票决制度。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都要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之前, 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要先进行答辩或述职, 让表决人员对表决对象充分了解, 提高表决质量。二是要规范任前公示制度, 要延长公示时间, 扩大公示范围, 拓展公示渠道,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规范试用期制度。要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时间, 试用期满的要由组织部门采用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考察考核。

五、要着眼长远

篇4: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策略

关键词:选拔任用;公信度;用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58—02

公信度,就是公众的信任程度。在选人用人上取得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检验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被普遍运用,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因此走上了领导岗位。然而,仍然有一些地方选拔任用的干部群众公信度不高,以至于出现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和“带病上岗”、“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可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人导向涉及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事关事业成败和工作全局。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1.要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1)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对于这样的干部,各级领导者更有责任慧眼识金,积极地发现他们,主动地关心他们,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2)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根本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3)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就必须让那些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以利于他们在干事过程中受到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崭露头角、充分展现才华。

2.要樹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配备使用干部时,原则上实行“3个优先”: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对优秀的基层一线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二、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关键是要落实好群众的“四权”,即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1.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群众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程序是否清楚,对被推荐、考察人选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是否了解,关系到能否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因此,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即:(1)要注重公开,在内容上突出全面;(2)要注重创新,在途径上突出灵活性;(3)要注重实效,在机制上突出科学性。

2.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在现实工作中,群众参与的范围不够广,安排推荐、考察的时间比较仓促,环境不够宽松,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参与的效果。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工作:(1)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推荐。(2)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考察。(3)探索群众参与干部的酝酿。(4)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决策。总之,就是要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推荐干部的“指挥棒”,要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察干部的“晴雨表”,要坚持把群众意见作为任用干部的“方向标”。

3.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干部孰优孰劣,谁强谁弱,其德才的真实性如何,群众最有评判权。然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由于现行选举方式的刚性约束机制不健全,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行为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群众选择干部的方式方法:一要转变工作方式,让群众拥有选择权的机会更多;二要营造民主环境,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自主更大;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质量更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的选择权。

4.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当前干部工作还存在群众监督的“空白”和“盲区”,致使群众对干部酝酿、任免决定环节难以监督到位,要提高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要坚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在对群众举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综合分析和分类处理后,要及时将查核情况、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领导和当事人进行反馈,为党员干部群众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扩大群众的监督权。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让什么样的人掌权,关系到党之兴亡、政之得失、民之喜忧。实践证明,要选准人、用好人,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用人上的失误,真正让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1.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应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制定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对领导干部民主推荐环节作出具体规定,主要突出三个方面:(1)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并充分用好民主推荐结果,体现群众公认原则。(2)推行公开民主推荐考察人选办法,对出缺的领导职位实行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推荐提出考察人选,提高民主推荐的公开度和透明度。(3)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度,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规范组织和群众个人推荐干部的行为,严明干部推荐的纪律。

2.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方面,应该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明确考察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实行差额考察办法;(2)扩大干部考察预告的范围,保证考察预告的时间;(3)扩大考察测评、谈话群众的参与面;(4)扩大考察了解的范围;(5)注意讲究考察方法;(6)严格要求考察材料质量,实行考察责任制。

3.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在干部任用的酝酿、讨论阶段,应主要是从完善和规范酝酿、讨论决定方式方法入手,(1)制定出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酝酿办法,对干部任用酝酿的主体、酝酿方式、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法等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任用干部的酝酿行为。(2)完善组织部部务会议、常委会和全委会议事决策制度,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3)实行书记最后发言制度。(4))推行常委会任用干部差额无记名投票表决和重要正职领导任免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扩大了党委班子在选人用人上的民主,严格做到多数人不赞同的慎重通过。

4.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接受各方面监督,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拓宽监督的渠道和途径,把上级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干部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序,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知情权、参与权、选择选和监督权。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结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于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的问题。选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坚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选人,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为了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包括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树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二要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其中,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三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包括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聂世军.干部工作的着力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理论探索,2008,(03):56-58.

[2]贺喜灿.公信度:干部选人用人新要求[J].中国人才,2007,(11):11-12.

[3]吴国政.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4):30-31.

[4]马欣.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05):49-51.

[5]李高山.建立选人用人量化指标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前进,2008,(03):14-16.

[6]柯尊平.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8):5.

[7]梁明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J].党建研究,2008,(04):15-16.

[8]张有德,王毅.在阳光下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运城市委创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J].先锋队.2008,(11):20-21.

篇5: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选人用人问题,社会历来关注,群众历来关心。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步入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某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选人用人工作认可度和满意度。结合实际,对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的十种表现

——选人不准。表现在选任调配干部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选人不准、用人不当,没有因才施用、人尽其才;特别是“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

——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唯上,买官卖官、许官送官现象依然存在;选任对象跑官要官、拉票贿选,托门子、拉关系、打招呼之风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盛行;加之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也助长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蔓延,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难以形成。

——导向不明。选人用人看主要领导的喜好,“为我所用”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用人导向发生偏差,或导向不明确、不确定,客观上造成用人标准不统一,广大干部无所适从。

——民主不够。“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个别地方主要领导“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民主推荐不民主,全委会表决的范围不广,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参与途径不畅,民意得不到体现,“四权”难以落实。

——机制不优。选人用人思路窄,选任手段、选任方式囿于条条框框,缺少机制创新。更多地习惯于“伯乐相马”、“伯乐选马”;但谁选“伯乐”的问题没有解决。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比较开放、民主的选拔方式未形成常态,推行的范围、适用的对象不广。

——公开不够。选人用人整个环节仍然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现象依然存在,选人用人权没有在阳光下运行。即使是公开选拔,关键环节依然不透明。

——宣传不广。尽管近些年来干部选任工作不断创新,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外宣传不够,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政策,特别是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不了解。受少数人误导,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和偏见,必然导致满意度不高。

——监督不力。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一直存在着被动、滞后和乏力的问题。党内与党外监督,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以及来自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都比较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上级管得着却看不见,同级、下(来源:好范文 http:///)级看得见却不愿管、不敢管,群众既看不见又管不着。《干部使用条例》检查,走形式走过场的多,不合格的亮红灯的少。上级党委参加下级党委讨论研究干部会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很难落到实处。

——程序不清。选人用人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选人用人程序或简化、或虚化、或颠倒,程序不仅不能对选人用人工作起到“屏障”作用,反而为不正之风所利用,让不正之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处理不严。对不正之风处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起不到震慑作用。一方面,选人用人责任不清,初始提名责任追究等制度不落实,权责不统一,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无法追究;另一方面,对不正之风没有严肃查处,不敢真抓,不敢碰硬,不疼不痒的批评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多,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的少。

二、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的主要根源

选人用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现实原因;既有选人用人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原因,也有监督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上的保守性,阻碍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和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从机制、体制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但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决策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的局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个人说了算,总是担心改革会弱化手中权力,认为改革是对用人权的限制和约束,以致不想放权、不敢放权,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受传统干部选任工作思维定势束缚,习惯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改革意识不强,点子不多,措施不力,“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手脚。还有的面对当前干部人事制度百花齐放的改革措施看法评价不一,难以形成推进改革的共识,以致一些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也难以得

到认可和支持。

第二,选任对象价值取向的偏差,助长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蔓延。高官总与厚禄相连,当官可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社会发展到今天,“当官”仍被认为是最有脸面的出路,“级别”仍是区分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官本位思想在不少干部头脑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一些求官心切者面对诱惑,权力观、地位观、价值观发生错位,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滋生出种种不正之风。同时,由于不同级别在住房、医疗、福利等方面待遇以及同一级别待遇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系统均存在较大差异,升迁和调整到“好单位”、“好职位”成为最重要的个人追求,权力带来的物质利益的差异化,也加剧了用人上不正之风。

第三,选人用人“满意度递减”规律,导致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低位徘徊。对选人用人,不同群体评价标准不同,总体上存在着班子主要领导比其他成员满意度高,领导干部比一般干部满意度高,党内干部比党外干部满意度高,上级部门比下级部门满意度高,干部比群众满意度高。这种“满意度递减”现象,直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对选人用人工作盲目满意,对选人用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往往视而不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群众公认”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对选拔任用的干部及其过程是否满意,群众最有发言权,评价主体应回归到群众上来。群众的低满意度必将导致低公信度。必须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为基准,建立满意度倒逼机制,推进干部群众、上下级、党内党外各阶层各方面对选人用人满意度的提升,进而促进公信度的提高。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扩大民主突破,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对策与办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干部任用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原则、程序和纪律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也有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在具体操作与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将《干部任用条例》的原则要求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制度规范,推进干部选任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二是加强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向,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从“暗箱操作”到“阳光作业”转变。要坚持扩大民主的取向,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体现民主的要求。推荐提名环节要扩大民主推荐、测评范围,把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组织考察环节要推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改进考察方法;讨论决定环节要充分讨论,党委书记末位发言,坚持实行票决制、全委会表决制。要坚持“两个满意”的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体现和检验选人用人公信度。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组织工作的“指挥棒”。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和重要导向,坚持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提高。

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引导总能给下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上级组织,要努力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上作好示范,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符合党的干部政策的“显规则”。要努力在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上作好示范,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要努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上作好示范,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气魄和决心,全力推进改革。要努力在防治惩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上作好示范,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干部任用条例》是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要坚持以《干部任用条例》为武器,认真抓好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在履行干部任用程序和执行各项纪律规定上重点检查,切实防止纠正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的问题。要坚持关口前移,不断改进监督方式,积极探索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渠道与途径,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体系,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

五是加强典型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矫枉必须过正。要认真贯彻执行中纪委、中组部《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从严从重处理一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不正之风的典型,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切实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潜规则”失效、让“民间组织部”失灵、让不正之风失去市场,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篇6: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人公信度

(2010-08-10 20:41:42)

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特别是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更是从整体上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比如,在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官选官、大官选小官”、“少数人在少数人里面选人”,“一把手”权力过大而又没有制约,“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依然存在,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铺张浪费、奢侈享乐等,在群众中和社会上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给党和政府威信造成了极大伤害。

我们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要求,就必须着力解决现行选人用人机制的各种弊端,有效克服影响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消极因素,大力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笔者认为,当前在选人、用人方面,应该坚持“四个标准”、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要坚持民主集中,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党历来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组织保证,是党的干部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更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选人、用人是党管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内容。《党章》中明确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那么,我们在选人用人方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更是《党章》应有之义。

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各自的阅历、经验和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多种意见,但人们维护自己的利益则无差别。一般而言,多数人的经验智慧总是要比少数人或个人的经验智慧更多一些,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的决策正确性概率总是要比按照少数人或个人的经验智慧做出的决策更高一些。坚持民主集中制,能够确保党的领导不犯或少犯错误,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协调各方利益,平衡人群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执行。所以在选人用人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

但是我们要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会变成“一把手”失控,少数人说了算,不符合群众公认的原则;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就会造成意见分散、效率低下,不符合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妥善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避免出现民主不足、集中过多,努力做到知人与善任有机统一。

二、要坚持德才兼备,处理好“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的关系。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用人关乎队伍优劣、风气邪正、民心向背、事业成败、无数事例一再表明,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我们党一贯主张:“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人用人必须坚持的唯一依据和标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个人从履行岗位职责中、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从关键时刻表现中、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必须首先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同时要以立党为公的胸怀,不分亲疏,不计恩怨,知人善任,客观公正地选拔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奉献,既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又有真才实学,并且具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魄力的干部,安排其所能胜任的职务。靠着这一标准我们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和好官员,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决定了不同群体、不同利益集团,不得不从利害攸关的角度审视处理问题,特别是表现在用人上,更是无一例外地把是否效忠于本群体、本集团的利益置于首位。我们在坚持任人唯贤的同时,也要坚持唯贤不避亲、唯贤不避仇。春秋时代,祁子大夫辅政卫国期间,祁子大夫举荐仇人解斛担任县令,举荐自己的儿子担任校尉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们所厌恶和反对的“任人唯亲”,是指那种嫉贤妒能,完全从裙带依附关系出发的“非亲不举、非亲不用”,对既无德性又无本事的人却委以重任的用人之道。贤不避亲、唯贤不避仇关键是看选人者是不是出于一颗公心,是否坚持了唯贤是举;所选之人是否真正“德才兼备”。

三、要坚持群众路线,处理好“名”和“实”的关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一个人的道德平治、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生活作风等方面,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在选人用人方面,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当今时代,社会上有老好人,也有能人,老好人一般都属于有德无才或精于人际关系的人,而那些在工作中有能力、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由于以工作为中心而往往容易成为“有争议”的人。老好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老好人有名,群众都说好,但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

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老好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曹操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这是他在选人用人方面坚持的一条标准。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而且相比较而言,他的条件是比较差,政治资本不如他的对手。在东汉这个很重名的时代,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他在选人用人方面很欢迎名人,但是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他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他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他做什么事,真心诚意地拥护他,只要这些人能够来,来给他装点门面,不公开跟他作对,就可以了。曹操的门客中,“名人”不少,但是真正委以重任的,还是那些有能耐的人,他不迷信名人、不重虚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所以,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我们要处理好“名”和“实”的关系。坚持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把那些真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选好用好。

四、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选”和“用”的关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是中央制定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使用,人才培养、引进与配置、激励与保障的目的也是

使用。人才也只能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在使用中增长本领。

在人才使用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选”和“用”的关系。坚持用当适任,把人才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人岗相适,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其时,及时发现、大胆起用各类优秀人才,针对各类人才成长特点,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坚持用当尽才,不求全责备,允许各有千秋,用其所能,任其所宜,让各类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上一篇:中阳县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察政审表下一篇:服装主题灵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