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读后感

2024-04-18

创新的读后感(通用8篇)

篇1:创新的读后感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读后感

现在大凡谈创新,一定会提到“水平思考法”,并且很自然认为创新等同于“发散思维”“右脑开发”,似乎只有如此才可能创新;并且人们还很自然的在潜意识里将逻辑思考和创新思维对立起来,似乎逻辑思考等于僵化教条,会束缚人的思维,阻碍创新的发生。

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创新大都并非源于漫无边际的水平思考,而是来自对事物本源或本质不懈地挖掘和探索,来自于对传统逻辑、惯性思维的质疑和思辨,来自于对常人熟视无睹现象的好奇……

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换个角度看创新,我们会发现相比水平思考而言,真正的垂直思考能够引爆的创新能量之大,超乎想象,划时代的颠覆式创新往往随之蓬勃而出。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包含两大要素:目的和方法

我们通常理解的创新大都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方法上的“千方百计”,可以统一将这类创新归结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人类科技的加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日益繁荣。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Perfections of means and confusion of goals seem to characterize our age。当我们对目的的探索缺失,方法就失去了根基而导致迷失。一种常见的后果就是原本是方法的手段被当成了目标,从而导致“本末倒置”。

举个例子,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方法、学习工具方面的创新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关于学习的目的却鲜有人来澄清。以考试为例,对学习而言,“考试”毫无疑问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效果,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但现在这种手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升级为目的了,多少人变成了为“分数”而学习。尤其到了高考的时候,分数俨然成了凌驾一切之上的暴君,多少学校在追逐更高的分数而堂皇地背离教育的初衷,直接间接为畸形的学习现象推波助澜。在“不得已而为之”的借口下,多少人民教师在玷污自己神圣的职业,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这不是最需要澄清的问题吗?在目标迷失的情况下,学习方法上的任何创新又有什么意义?

现在,是时候追本溯源去回归根本了。我们会发现,当本质的目的被澄清之后,创新的能量将如核弹般引爆出来,摧枯拉朽,威力无比……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首要的是“让我们越来越有能量,越来越强大”,我们检视学习效果的维度才可能超越分数,看到真正的“效果”,从而实现学习手段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方面北欧基于“学习而非教育”的颠覆式教育创新就做得很好,所谓颠覆式创新,区别于传统创新、破坏式创新和微创新的基础之上,由量变导致质变,从逐渐改变到最终实现颠覆,通过创新,实现从原有的模式,完全蜕变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和全新的价值链。

在这方面古老的智慧依然能给我们强有力的指引,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在“出奇制胜”方面殚精竭虑的话,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回归正道,找到根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首先达成共识的是:创新,应该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而不是相反。二十一世纪,伴随人类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精神文明的沙漠化现象也日益严重,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更先进”“更发达”,而是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回归本源,去发现生命的价值和真谛,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是由(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美)迈克尔·霍恩(Michael Horn)和(美)柯蒂斯·约翰逊(Curtis W.Johnson)三位作者共同打造的一本如何运用颠覆式创新理论研究教育变革的教育丛书。《创新者的课堂》可以说是克里斯坦森对颠覆式创新的一个全新的诠释,他成功地证明,颠覆式创新不仅是一个商业理论,也同样是一个教育理论,可见大师的思想之深厚。近年来颠覆式创新理论在商业、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展现了它的优势,不得不说克里斯坦森正在帮助世界进入了一个颠覆式的时代。

克里斯坦森指出,颠覆式创新的目标是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不同:他们有不同的智能,或者逻辑智能、或者语言智能、或者空间智能、或者动觉智能等等;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擅长阅读学习,有的擅长听说学习,有的擅长图形学习等等;更是有不同的学习节奏,慢速、中速、快速,或者适应所有的节奏。当某种教育方式能够与个体的智能优势和天赋才能进行匹配的时候,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也会有更多的学习热情。换句话说,学习是由内部动机驱动的。在这一观点的支持下,我们就可以假设:学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也确实是当下社会对教育的真实需求。然而,目前这种需求与我们的教育供给是不匹配的,多元需求与单一供给存在矛盾,这样标准化的教学和测试一定会被颠覆。

那么,教育如何实现颠覆式创新的目标,打破这一传统矛盾呢?克里斯坦森强调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也就是指现在风头正劲的“在线教育”市场。“在线学习”只是教育颠覆式创新的第一阶段。在线技术让原本无法学习某些课程的人有了学习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在自己最理想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这些课程。但是,这个阶段,在线技术具有专属性,只适合某一类型的学生,软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仍然主要是各个二学科教育的主流方法,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在线学习的持续增长,变得越来越有趣,通过加强视频、音频和交互元素的方法充分利用在线媒体的优势。开发商必将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逐渐能够更有效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第个阶段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克里斯坦森强调教育要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求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这里的技术并不单指信息技术、电脑技术,还指教育技术、教学技术等。在这个阶段,软件已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各种学科。以电脑为基础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将使每位教师监督更多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产品帮助同窗学习;家长可以组合不同的学习工具辅导孩子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辅导产品帮助班里不同类型的学生。这些教学工具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自我诊断开始逐渐投入使用,以协调网络模式推广到学生、家长和教师中间去。这种产品是模块化的,让定制化变得更加容易。最终,人们可以将一个个定制化的教学产品组合起来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完整课程适配于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最终,教师将不再花大部分时间在年复一年的统一课堂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未来的课堂不再只是技术的空壳,教师将基于学生学习的电脑实时数据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对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让学生能在他们喜欢的地方、以他们喜欢的步调、以符合他们智能类型的方法、以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习。这时,学生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学习,教师的角色从“讲台上的智者”变成“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但是,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与如今的学校的要求截然不同的技能,建议教师们储备一下这种技能以备未来增值。

《创新者的课堂》运用颠覆式创新理论研究教育变革,打破标准化的工厂式教育模式。事实上也证明这一颠覆式创新理论慢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如现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电脑的使用,微课和慕课的推广,翻转课堂的实现等。创新者一定是能把握机遇的人,要敢于迎接挑战。有人说创新有时候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就很简单,这话是片面的,因为没有积累,不做有心人,即使离创新很近,其实也是很远。大家认为青蛙每天蹲在井底,每天看着井口,以为天空就像井口那么大,因而嘲笑青蛙,这是世俗观点,其实青蛙也了不起,他坐井观天总比怨天尤人要好,总比幻想吃天鹅肉要好。他在井里还能干什么?他其实本应很孤独、失落,但他没有丧失生存的希望和学习的欲望,他观天说明他执着、自信,他有梦想和期待,更何况他有欣赏天的权利和自由,再说,他不坐井观天,还能有什么更好的事可干呢。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转变思维模式,我们有时在最困难最困惑的时候,也来个坐井观天试试,可能,创新就在我们眼前。

篇2:创新的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书,偶然接触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读书都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从书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有触动之后就会深思,进而吸收,然而这只是初级的阅读,而更高一层的阅读则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如果是同样的话题,假设让我们自己写,应该怎么构思全文,然后对比自己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这样的阅读则更能够收获别样的智慧。

创新的原则,是选自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中的一篇文章,既然是谈原则,必然需要考虑一些边际条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这个正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现在看来,基于自己目前对创新原则的认识,与德老先生相比,是断不能思考如此全面。所以当我试着构思自己关于创新原则的文章时候,估计观点也都是普通大众都能够想到的层面,没有更深刻的见解。

既然现在有机会接触到德鲁克《创新的原则》这一篇文章,自当全力思考其中的逻辑,将知识信息转化为个人智慧。德老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他所分析的创新不是灵光乍现,不是缪斯垂青,是可以系统化研究、发现的创新一般原则。简单总结为“五个要做”、“三个不要做”和“三个条件”。其中五个要做:彻底分析机遇、走出去、简单、细微、领导地位;三个不要做:不要太复杂,不要多样化,不要对未来;三个条件:工作、长处、市场。具体了解,可以阅读原文,这里不再赘述。

创新的原则等同于飞机的航道,飞机如果安全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就不能够随意的飞行。同样,当我们在系统化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从创意到成果,必须有原则的规范。其实对于创新,很多人都普遍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够胜任,以致于很多人在创新面前都望而却步。但当我们认真分析创新的原则之后,反而突然发现创新与普通工作无异,很多原则并不是创新独有的,也可以适应普通工作。换过来想,凡是能做好普通工作的人,也一定能够胜任创新工作。

篇3:创新的读后感

1 名家外治特色浓, 源于历史好传统

根据《赵炳南医案》[1]介绍, 建国初期朱老总患阴囊湿疹多年, 瘙痒严重, 局部皮肤粗糙、革化。每年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检阅, 或者出席重大外事活动时, 因为病痛需要经常搔抓, 十分不雅, 可是又忍耐不住, 非常痛苦。因此, 请赵炳南老先生诊治, 他就是用熏蒸的方法, 很快就治好了朱老总的病。

笔者读研究生的时候, 听领导介绍说有一位领导人要出国访问, 但是他老人家的痔疮病发作起来, 痔核脱出不能回纳, 非常疼痛, 坐卧不宁, 打针消炎治疗无效, 急坏了身边的保健医生。他们就请中医专家来会诊, 应用中药熏蒸外洗, 很快就缓解了病情, 领导高兴地说:“中医是个宝, 不能丢!”

中医外治方法起源于何时, 成熟于哪一代, 已经难以说清楚了, 但是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 熏蒸疗法的内容在秦汉时期就很丰富了。

类风湿关节炎是很顽固的疾病, 致残率很高, 病人非常痛苦, 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灵枢·寿夭刚柔篇》记载了治疗这种痹症的熏蒸法[2], 有关治疗过程很复杂。黄帝问, 如何用“药熨”治疗外寒内热的痹症?岐伯介绍说, 首先用醇酒二十斤, 再用蜀椒一斤,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 把这几种药物嚼咀之后, 浸渍于酒中。然后用棉絮一斤, 细白布四丈, 一起放置在药酒之中, 并且把密封好的酒坛子放置在马粪之中加温, 封口涂严, 勿使药气外泄。五日五夜之后, 把充分浸泡之后的棉絮曝干, 再一次浸渍、曝晒, 以至于药汁全部竭尽为止。把这种药棉备用, 并裁制出几款六七尺的方布巾。如此这样之后, 再进行局部的针刺, 然后把药棉放在针刺的局部, 铺上药布巾, 生起桑炭火, 炙烤布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令热入, 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这样就达到微微汗出, 寒邪外散, 气血通畅, 症状减轻或者消失。汗出之后, 不得使用其它毛巾, 而是要用桑炭火熨热的布巾摖拭, 擦干。治疗结束之后, 要避免见风。做到“每刺必熨”, 说这样做才能把病治好。这是一个综合治疗, 是以熏蒸为主的方法。

当然, 《黄帝内经》时代运用熏蒸治疗疾病, 绝对不会只是这一种疾病、一个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记载了很多外科疾病, 也记载了丰富的外治法, 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 如用骆阮熏治痔疮;用韭和酒煮沸熏治伤科病症等。记载熏蒸适用的病种, 也有痔瘘、烧伤、毒虫咬伤等多种病症, 仅痔瘘的熏蒸治疗就分直接熏、埋席下熏、置器皿熏、地下挖洞燔药坐熏等多种。古人还发明了“熏洗器”, 用来治疗小腿外伤、烧伤所致溃疮者, 煮汤药于容器之中, 内置滚动木踏, 患者置足于药汤熏洗时, 足踩木踏, 可随意滚动木踏, 容器也可以随时加温, 使药汤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是对熏洗外用器械的最早记载。

满城汉墓出土的熏炉、洗器也有很多, 当时的外治熏蒸法是很普遍的。

仓公、张仲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有熏蒸疗法的治疗经验。《千金要方》中还有生动的故事, 说有一位太后中风不语, 治疗的医生用大剂量的黄芪防风汤, 煎汤之后通过熏蒸治疗, 使其苏醒过来。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 也演绎了这个故事, 很动人。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了西晋名医张苗用桃叶蒸法治疗患者伤寒无汗证,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方法一直受到后代医学家的推崇, 宋代许叔微大学士还把它记载于自己的著作里。

2 时代呼唤外治法, 集成创新有专著

尽管历代关于中医药熏蒸的经验很多, 但是大多散见于各种医书与报道之中, 专门的著作尚未见到。

梅全喜、何庭华主编的《中药熏蒸疗法》一书]3], 克服重重困难, 经过多年努力, 终于顺利出版。这部书填补了多方面的空白。该书不仅叙述了熏蒸疗法的历史, 还积极探索熏蒸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中药熏蒸疗法进行分类总结。全书经纬分明, 系统完整, 资料宏富。该书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皮肤、五官、肛肠科上百种病症为经, 以各种熏蒸疗法为纬, 广搜博采, 汇集成一部集大成之作, 呈献给各位读者。各章之后, 还列有多篇参考文献。该书既是临床使用的工具书, 也是内容丰富的参考书。它的出版, 既是有关文献研究的结晶, 也为进一步的临床、科研、教学以及相关产品研发准备了资料, 提供了线索, 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中药熏蒸疗法为何会有良好的效果?熏蒸疗法应该选用什么方药?其指导理论是什么?这既是临床工作者的困惑, 也是科研工作者、理论研究者面临的课题, 但是, 过去人们论述的很少, 研究也不深入。《中药熏蒸疗法》一书, 在有关研究方面, 为大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提出了很好的研究课题, 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初步结论, 值得大家重视, 更需要大家一起关注这个领域, 不断开拓进取, 为繁荣中医学术, 提高临床疗效, 发展中医事业开辟道路, 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

[2]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466-467.

篇4:英语阅读教学读后作业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读后作业;发散思维;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1]2。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作业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后作业都是类似概括、词汇默写和课文复述等单一的形式,仅仅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读后作业思维局限性强,不能引导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出,甚至弱化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大量重复、枯燥的练习,不仅加重了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也使学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对读后作业进行创新设计,使学生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读后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凸显阅读主题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读后作业的内容应紧贴阅读教学的主题,遵循语言输入与输出一致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已经为学生语言输入做了良好的铺垫,如果作业的设计不能深化主题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则会导致核心语言知识的教学不能落实,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2]。阅读文本是系统地表达内容的载体,而要表达内容,必须有语言的支持,必须通过思维去组织[3]。因此,读后作业既要关注文本的知识,又要融入思维的训练。读后作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多发现,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二)设计进阶作业 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从具体学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设计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阶梯式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完成相应的作业内容,从中获得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教师通过作业反馈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

(三)利用小组合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任何发展都是学生的自我发展,任何学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只有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积极学习,学习才能成功。因而,养成学生的自主性,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成功的保障[4]。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外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5]。分配小组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不同的组内任务。在小组讨论、调查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保持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英语学习的内驱力。

二、读后作业的创新设计

读后作业应该“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1]11。真实创新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化语言,并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意识[6]。下面是笔者针对NSEFC教材中Reading部分读后作业的创新设计。

(一)思维发散类

Book 5 Unit 3 Living in the future 的主题是未来生活,Reading部分的文本介绍了李强收到宇宙空间站的电子邮件邀请,前往“未来世界”的经过以及来到“未来世界”的第一印象。学生对阅读文本中的未来世界充满了想象,教师可以借机设计如下有趣的思维发散类读后作业。

假设你是“未来商店”的一名推销人员,请你任选下列四个未来产品(见图1)中的一个,为这个产品做广告。可以通过解说、表演、绘图等各种形式模拟产品的操作使用。

【设计意图】这个读后作业增添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读后作业中,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但又需要运用阅读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对产品进行阐述说明,使语言与思维完美结合,相互促进。

(二)分层进阶类

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是关于文化遗迹类话题,Reading部分的文本介绍了琥珀屋的历史由来。在阅读课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设计如下的分层进阶类作业(见图2)。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相对应的作业。通过完成这种分层进阶类作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在完成符合自己能力范围的作业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拓展类作业有助于引导他们对事物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能力培养类

Book 6 Unit 2 Poems 的主题为诗歌,Reading部分的文本介绍了儿歌、清单诗、五行诗、俳句等几种简单的英语诗歌类型。其中的五行诗形式简单且容易模仿,在阅读教学后教师可设计如下作业。

1.请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写一首五行诗。例如:

Library

Quiet, colorful

Educating, progressing, inspiring

Paradise and zone too

Ours

2.请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写的诗歌,并录制成音频分享至班级学习平台。

【设计意图】这个读后作业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英语诗歌创作,真切地感受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开拓创造性思维。通过朗读和录制自创的诗歌,学生可以和同学分享创作的喜悦,更好地注意到语音语调,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

(四)计划合作类

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 涉及旅游出行话题,Reading部分的文本内容是两兄妹为游览湄公河做的前期准备。阅读教学后教师可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设计如下的计划合作类作业。

外国朋友暑假要来龙泉游玩,邀请你们当导游。请以当地的龙泉山风景区为目的地,每个小组结合图3和表1制订一份合理的“探索瓯江源”的出行计划,要求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安排。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旨在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增强团队意识。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感受英语学习的实用价值。

读后作业不仅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延伸,而且是帮助学生拓宽英语思维、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英语作业也应与时俱进,在注重作业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创设更多新形式的读后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验和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艳荣.基于学生发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7):41.

[3]葛炳芳.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46.

[4]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1.

[5]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279.

篇5: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1

近期读英文著作多一些,所以更多的内容写在了英文博客之中,然而不可偏隅一方,所谓中西博采,所以间隔也开始读一些中文的书籍,例如这本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不久前去世的,看到HN中的一些热帖,还有BenThompson的纪念博文,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故去大家的风范和在读者和学生中的影响。于是看了看购置已久但是不曾打开的这本中文版的著作,在一些踌躇和犹豫中打开了——踌躇和犹豫是基于一直以来对于商业著作的印象,那就是100字可以表达清楚的东西通常最终洋洋洒洒到数十万字,而归根结底还是那一百多字的价值。

于是看到不同的结果和阅读体验,这是说作者对于著作的构架以及翔实的数据支持,和对于已有理论的引述和评价都是严谨和有理有据。

类似于作者,我们通常很难理解一个风光无两的企业突然就大厦倾颓,这与我们常规的大而不倒的印象大相径庭,而且即使我们去分析团队、管理、资源,无不是当时的顶配,但却没有逃脱衰败甚或倒塌的结局,而与此相比,一个闪光的名字作为替代者冉冉升起而至新王登基。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手机领域的诺基亚和苹果。当然作者的洞见是在诺基亚之前的,这本书早在1997年已经出版,而iPhone还是10年后的事情。

那么既然公司的管理和资源都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会最终衰败。作者便引入了《颠覆式创新》,以及传统意义的《渐进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作为对于旧王的挑战自然是没有人看好的。大公司根深蒂固的流程和企业文化会自动根据市场(用户和投资人)来规划资源到高利润率和已有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改进上,而对于1)利润率低2)风险高3)市场不确定的颠覆式创新自然是没有多大兴趣,以及在实际中没有资源的投入。而随着性能过剩,当颠覆式创新开发出的产品在性能满足要求但在其它维度例如便携性、简单些优势凸显时,市场的风向突然就完全扭转;再加上新市场的新兴公司多年的技术投入和打磨,此时大公司想要去投入研发时发现已然被落下太多,而最终导致在这个领域的毫无作为;更甚的是,新兴领域不止于当前初始的价值网络,而是自然拓展到利润率更高的领域和价值网络,不断蚕食大企业的领地,于是旧王开始摇摇欲坠。倘若此时可以通过收购来缩小与领先企业的差距而快速进入市场或许还有可能挽救大厦于将倾,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于危机认识的不足,继而是一再错误的决策,直到一个伟大的名字逐渐淡去,甚至消失。

作者提到应对这种《颠覆式创新》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可行的或许是成立《独立》的机构来研发这个新兴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近数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若干个如此实践的案例,例如华为与荣耀,淘宝推出的特价版应对拼多多,只是其中的独立性还是存疑的,以致最终的结果也是很难预见的。正如特价版的淘宝如果只是多了一个入口来提供更加便宜的商品,与之相比拼多多举全公司之力来深耕细化拼购和社交传播,或许大概率拼多多的市场份额还会上升;然后逐渐往更高利润率的价值网络靠近和投入资源,到时天猫和京东或许也会感到一些压力。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辩识和甄别一个创新是《颠覆式》还是《渐进式》?因为二者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也是我不满意本书的地方。任何事情回顾时总是容易的,就像我们去解释昨天股市涨跌和当下我们如何操作一样,当下我们如何甄别这样的创新呢?这种甄别倘若错误那自然也会影响应对的方式,是否需要成立独立机构来应对等。作者的描述中确实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有迹可循,但是又不是十分确定。或许这也是所谓商业和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所谓的艺术属性的原因,我们总是不能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明确的定义。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我们从近些年商业实践中对于书中提到的策略的采纳,自是证明了这些理论不止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实打实地应用在无数领域的无数公司之中,于是有了时间和案例的积累,或许后续作者可以回顾和优化自己的理论,可惜时不我待,只能期待作者的儿子或者别的传承人了。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2

读完《创新者的窘境》,最深刻的感悟是在商业社会中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掌控者一切。

书里面说的窘境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的矛盾。活在旧时代的制度,产品,运作方式与新时代的抗衡。每个企业都受现在目标市场的制约,都被深深的嵌入进其核心价值网中。原有的价值网主导着机构的流程,资源分配,价值观,是企业无法违背的,就像恐龙永远无法通过改变自己基因去逃避侏罗纪后灭绝的命运。

而新的价值网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它将是更加便捷,更加可靠,更加便宜。可是拥有这种新型价值网的产品却无法匹配当前的主流价值网的市场。因为每个市场都有该市场的核心需求,新价值网的产品必然是无法满足这种主流市场的核心需求。

这时,就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随着技术的提高,当技术已经能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时,那么将产生颠覆性的力量。

其实书中说的颠覆性的创新是一种先纵向,再往横向扩展的过程。是一种由轻到重,由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历程。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3

当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计划,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也能够很好应对主流客户的反馈,想来必能保持这个企业不错的前进势头,它几乎是肯定会成功的,没错吧?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窘境》一书用深刻的案例给我上了一课。发展良好?对的,没错。但是,接下来呢?这个企业它可能会在竞争之中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它的管理太完美了。

即使是一名技术从业人员,也能在这本与管理相关的书上获益不少。不是在技术上的精进,而是视野的一种开拓。技术很牛?想以技术引领市场?想太多了,市场用不着太先进的技术。在管理者们看来,即使你的技术超前不少,但是找不到盈利的地方,那就别想走向市场。他们是不会接受一种暂时不能赚钱的技术的,这对于他们很重要,贸然的在未知领域上前进是很容易失败的,而管理者们,是不太能容许失败的。

这是管理者们的完美无暇的管理,他们倾听客户的声音,客户们不需要这样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主要指得是破坏性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在刚出现不久的时候,不能赢得企业主流客户的欢心,管理者也就不会通过与这门技术相关的计划。于是这给了新兴企业出人头地的机会,初创们利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网。虽然这些市场在成熟企业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市场增长,技术成熟,新的价值网已经能够对原先的旧价值网构成威胁,甚至是致命的。而这时,成熟企业再想进入这些曾经的新兴市场,已经晚了。书中的不少都是就企业被新企业打败的例子,可见一斑。

怎样去应对破坏性技术的出现?管理者们应该做的,书里面有着很好的参考,不赘述。但是作为一名即将奋斗在底层的技术人员,我想,这里能带来一些的`思考。

新的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大多技术人员其实应该比管理人员们更早地察觉到。技术人员更要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包括旧技术的强化,以及新技术的改进。而且不仅仅是技术上,也同样要考虑市场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新技术是没有存在必要的。要长远的去考虑一门技术的应用,并步伐不停地进化技术。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4

老早之前就听说了这本书,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看和企业管理沾边的书。我尤其反感的是多数这类文章那种指点江山的气势,如果一个病人去找医生看病,医生什么检查都没做张口是包治百病,然后讲一堆诸如早睡早起,少食多餐,清单饮食之类的道理,想来病人也是满腹狐疑的。

除非,这位患者已病入膏肓,既然医生打包票妙手回春,那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不妨一试了。另外,管理这个概念太宽泛了,似乎什么问题都能装进这个框里。从一两个名词出发,各类专家都能立的住脚,如果再有传统文化加持,或者拉几个国外专家背书,那就如虎添翼,无往而不胜了。

这个万金油式的处方我想起一个考试的秘籍——细心。保证每一题不粗心失分永远是对的,但如果你后面三道大题不会做,作文基本每次都跑题,那答题卡涂的再漂亮也是白给。

管理问题,就是个细心的问题,而很多企业的问题,肯定是碰到了不会解的难题。《创新者的窘境》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先分析了大量的案例,试图从中找到自己的结论,然后,他用这个假设又去分析其他的案例,最终证明了这一点,并基于此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这一套路,是做研究的套路,是令人信服的。书中的结论,与创新有关。创新,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存亡必争之路,就如同考试中考察企业是否对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三道大题。即便是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也每年都在尝试推出不同口味的饮料——虽然多数并不成功。

然而,还是不断地有企业死于“失去活力”、“无力创新”,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似乎企业的寿命也在迅速的缩短,“百年老店”似乎愈发的稀少。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即便连这样的公司都难逃厄运,如同死于政治幼稚是很多能征惯战的武将宿命,创新似乎也成为很多大企业的死穴。

创新,究竟是什么?

最简单的理解,创新就是创造之前没有的东西,如果再具体点,针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是创造消费者需要的,之前没有的东西。但显然,柯达、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做到了。死于数码相机的柯达,是实际上的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实际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原型机就是柯达制作的,而且,柯达公司一直手握此项专利到最后。但是,柯达还是被数码相机打败了,曾经的优势——遍布全球的洗印店,最终成了柯达公司巨大的包袱。

诺基亚,死于智能手机,但是诺基亚也曾开发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系统——塞班,并一度与安卓平分秋色。作为一家因品质卓绝而备受消费者追捧的手机品牌,诺基亚败的莫名其妙、突然而势不可挡,令人唏嘘。而摩托罗拉的失势也同样让人难以理解,从最初的大哥大,摩托罗拉就一直是手机界的领头者,我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段两个雕像使用摩托罗拉打电话的广告。如果说摩托罗拉不思创新,那又如何解释其每个月都有新机型上市的行为?

他们的创新都被后来证明是有价值的,但依然不能阻挡他们走向衰败。因此,很多人说,大公司人浮于事,官僚僵化,导致公司对市场的响应迟缓,最终没落。因此,问题又落到了管理上,就如同每次讨论疾病,最终都会落到生活习惯不健康上一样。

不是的!——《创新者的窘境》明确的说道——实际上,有些公司采用了更加高效的管理后,反而更快的走向了死亡。因为创新意味着风险和未知,而高效的管理则恰恰是要降低风险和未知。按照书中给出的理论,高效的管理将企业更加牢固的绑定在现有的价值链体系中,而公司死亡的根本原因则是现有价值链体系的崩溃。抱着一艘要沉的船,抱的越紧,死的越快。

整本书都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论证和分析,如果将作者用以分析硬盘制造商以及挖掘机制造商的方法应用于柯达,则会发现同样是适用的。

柯达在早年拥有强大的冲印门店的渠道铺设力量和胶卷市场,因此在发明了数码相机后,柯达并没有重视这一技术,反而担心这一技术会冲击自己现有的利润空间。直到日本的佳能、尼康、奥林巴斯等对其迎头痛击,柯达才奋起直追,但大势已去,这家百年企业,最终还是上演了一场当代商界的《俄狄浦斯王》。有人把这解释为公司内既得利益集团的自私和狭隘导致的大公司病,相比之下,《创新者的窘境》的视角显然更有高度。

自私和狭隘暗示了偶然性,依然认为是人的问题,而《创新者的窘境》则指出了其中的必然性——对现有价值体系的依赖,要跳出这种宿命,是一场充满偶然性的冒险。书中给出了一条指导性的原则——要勇敢的为新技术寻找合适的市场,而不要始终盯着现有的市场推进技术。在这一指导原则下,作者还给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并用实例证明了其可信性:在现有公司的体系之外,成立独立的实体来全权自主的发展新的业务。

在这些观点上,作者成功说服了我,虽然在实际中,其操作性还要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但是起码给想要活下去的公司指明了一条生路。究其核心,不论形式如何,就是要自己颠覆自己。很多国内的企业家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比如马化腾似乎就说过(大致意思),微信就是要革QQ的命,不这样向死而生,腾讯就难以长存。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我在看书的时候不断思考的问题,盯着市场,盯着客户,为什么会出错呢?说明这个逻辑本身是有欠缺的,而这是《创新者的窘境》没有讨论的。不断地满足客户和消费者,这个原则是没问题的,矛盾在于,企业的研发和投入具有延续性和积累性,而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则不是简便的,甚至连群体本身都不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这才是本质的矛盾。

可以说,经济学里通常将消费者假设为完全理性的,而在对产品的选择上,消费者整个群体来说,也许真的可以看作完全理性的。他昨天还在跟你讨论硬盘的容量再大一点,价格再一点,体积不是问题,但是转身可能就去购买了更小的硬盘——哪怕价格更贵。

这个群体不做思考,只做选择和判断。因此消费者群体,或者说市场在当下做出的选择对未来可能完全没有参考意义——因为下一刻选项可能就变了。而选项的改变,不是市场导致的,是技术本身导致的。这可能就是乔布斯说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下一刻有哪些产品可以让自己选择。

在技术出现变革之前,技术的发展本身是有延续性的,因此厂商可以拿着自己下一代产品的图纸给消费者看,从而根据选择进行迭代。这么做的合理性在于所有主流厂商的下一代产品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区别仅在细节,说白了,就是消费者其实没什么选择。但是当技术出现了变革,之前做的那些问卷就全都白费了,因为问卷里根本没有出现变革的选项,而现在,消费者可以有更为开放的选择了。

当然,这是一个静态的分析,并不能替代书中关于从市场下端向上端移动的现象的分析。但我认为这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篇6: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有些公司,但不是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于管理著称的公司,它们是大多数经理羡慕并尽力效仿的对象,以很强的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但是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示了多个成功运用新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的公司。这些新技术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重新定义了竞争的含义。作者指出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都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

篇7:《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即使是一名技术从业人员,也能在这本与管理相关的书上获益不少。不是在技术上的精进,而是视野的一种开拓。技术很牛?想以技术引领市场?想太多了,市场用不着太先进的技术。在管理者们看来,即使你的技术超前不少,但是找不到盈利的地方,那就别想走向市场。他们是不会接受一种暂时不能赚钱的技术的,这对于他们很重要,贸然的在未知领域上前进是很容易失败的,而管理者们,是不太能容许失败的。

这是管理者们的完美无暇的管理,他们倾听客户的声音,客户们不需要这样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主要指得是破坏性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在刚出现不久的时候,不能赢得企业主流客户的欢心,管理者也就不会通过与这门技术相关的计划。于是这给了新兴企业出人头地的机会,初创们利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网。虽然这些市场在成熟企业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市场增长,技术成熟,新的价值网已经能够对原先的旧价值网构成威胁,甚至是致命的。而这时,成熟企业再想进入这些曾经的新兴市场,已经晚了。书中的不少都是就企业被新企业打败的例子,可见一斑。

怎样去应对破坏性技术的出现?管理者们应该做的,书里面有着很好的参考,不赘述。但是作为一名即将奋斗在底层的技术人员,我想,这里能带来一些的思考。

新的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大多技术人员其实应该比管理人员们更早地察觉到。技术人员更要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包括旧技术的强化,以及新技术的改进。而且不仅仅是技术上,也同样要考虑市场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新技术是没有存在必要的。要长远的去考虑一门技术的应用,并步伐不停地进化技术。

篇8:创新的读后感

一、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荷花》, 教学中从字词入手、抓住重点句段,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训练。于老师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通过让学生换词比较, 悉心揣摩, 写话交流, 充分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准。尤其是顺势承接的想象写话环节, 更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全新境界。

二、真情诵读, 叩开心扉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上的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讲的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赵丽宏的《致大雁》。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82年。作者通过讴歌大雁为了心中的信念, 毕生飞翔、毕生拼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执著追求。韩军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 你们骄傲地飞翔……

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 你们无畏地向前……

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 你们快乐地歌唱……

秋天———向南;春天———向北……

精彩的诵读, 使文本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进入了散文诗的优美境界。记得一位作家说:“写作, 就是燃烧自己的生命。”其实,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它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真情, 韩军老师即是如此。他读得那样投入、那样动情, 充满生命激情的张扬和律动。所有这些, 似乎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的丰富内涵。

上一篇:2022年沙子完小.六一活动安全预案下一篇:《荡秋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