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2024-05-07

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精选6篇)

篇1: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组长:吴高斌

副组长:蒋祖军 高云清文霞平陈明东 网络管理员:文建中

栏目负责人:文建中

学校概况:蒋祖军

德育在线:郑陈明东

教研之窗:文霞平

心健平台:高云清

党团工会:伍发平

网上班级:各班班主任

校务公开:刘龙中

校园安全:雷碧波

学生作文:苏红

篇2: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校园暴力 (School Violence, 简称SV) 是指在校园及其周边所发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校外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呈上升趋势。在美国, 仅1999年就有4998名15~24岁的青少年被谋杀, 平均每天14人, 他杀已经成为该年龄段的第二位死因。在我国, 即使是在中小学, 近年也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事件, 特别是校外人员施暴校园事件。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针对全国10省市的校园安全调查结果显示, 校外人员、社会人士对学校师生的伤害在抬头。云南省西畴县一个代号为“跨世纪集团”的黑社会组织, 经常闯进校园寻衅滋事, 向学生强行索要“保护费”, 还殴打学生和学校保卫人员, 甚至挟持女生在校外轮奸;河南省犯罪嫌疑人黄勇, 采取诱骗中小学生到其家中的手法, 先后杀死17人, 并将尸体掩埋室内和院内;河南省汝州市一犯罪嫌疑人窜入第二高中男生公寓, 疯狂杀戮沉睡的学生, 致使9人死亡、3人受伤;湖北省大冶市多名歹徒冲进罗家桥中学的学生宿舍抢劫, 并砍伤15名学生;山东省莒县犯罪嫌疑人持菜刀闯入第一实验小学, 砍伤小学生25名。仅2004年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就破获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团伙1358个, 查破刑事、治安案件18433起,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669名。2005年4月13日, 山西省太原市后小河小学二年级学生小磊在校门外一家美容院前等候接送车时, 被一名男青年持刀割脖而死;9月20日晚, 25岁的王锐翻墙进入云南省宣威市第四小学内的教师宿舍楼下, 将自制的遥控爆炸装置挂在一辆丰田花冠轿车底部, 导致车主浦某在启动轿车时发生爆炸当场死亡。2010年3月23日, 被辞退的社区医生郑民生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 造成8人死亡, 5人受伤。2010年4月12日, 40岁左右的精神病患者杨家钦在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追砍路人, 造成一名8岁小学生和一名老年妇女死亡, 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受伤。2010年4月28日, 广东省雷州市白沙镇洪富小学教师陈康炳携带长约40厘米的钢刀进入雷城第一小学砍杀师生, 致重伤2人、轻伤8人、轻微伤7人。2010年4月30日,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 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 并点燃汽油自焚身亡。

据调查, 我国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94%的学生认为, 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75.12%的中学生认为, 学校已成为暴力发生的高危环境;6.13%的学生认为, 教师也会遭遇校园暴力事件。

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特别是校外人员施暴师生事件的发生, 不仅造成一些师生的生命丧失和严重的身体伤害, 也给众多师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一些曾在放学路上遭到暴力袭击的同学说, “现在, 我一走到那个地方, 心情就紧张, 害怕再受骚扰, 心有余悸。”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 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 但它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创伤, 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 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的暗示, 这是相当危险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0) 》指出, “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 显示校园安全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校外人员频频施暴中小学校园的原因

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很多, 除了报复、成帮结伙之外, 50.11%的中学生认为, 是学生有意模仿电影和电视情节, 47.15%的中学生认为, 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37.18%的认为, 是外来人员惹事, 22.18%的认为, 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当, 19.16%的认为, 是校园周边环境差。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曾指出, 化解校园暴力最有力的因素, 不是更严厉的枪支管理法而是新闻娱乐业, 许多娱乐节目充斥枪杀、校园暴力内容, 导致一些青少年模仿, 所以加强枪支管理并不能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一些美国民众也认为, 电视是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 一些向青少年传递校园暴力文化的娱乐节目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教育者”。在我国, 大量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也充斥暴力血腥场面, 对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形成极大的杀伤力, 让他们不崇拜惩恶扬善、具有民族感和正义感的英雄, 反而对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黑社会老大佩服得五体投地。网络也成为校园暴力的助推器, 网络上处处充斥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 网络本身形成的虚拟空间无拘无束、无法无天, 令许多青少年心向神往, 网络游戏的格斗、拼杀更令中小学生流连忘返、沉迷其中、耳濡目染, 久而久之便形成攻击性极强的性格。

然而, 面对复杂的校内外环境和不断恶化的校园暴力趋势, 有关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响应。

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等部委虽然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但所有有关校园安全的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暴力治理,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2006年7月17日提请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修订草案) 》第22条第一款曾经有“学校应当建立校园安全制度, 预防和制止校园暴力以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的表述, 但正式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删除了“校园暴力”的表述。

在现实中, 一些领导和广大师生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缺乏, 预防措施不能落实, 即使发生暴力事件, 也很少主动到公安机关报案,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 而是千方百计掩盖、息事宁人。一项调查发现, 目睹暴力事件发生时, 15.13%的学生会选择默默走开, 10%的学生会袖手旁观, 13.19%的学生会帮助受害人求救, 3.15%的学生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高达55.16%的学生会视暴力发生时的情况而定。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纵容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家庭和教养上的缺陷和失控, 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忙于应付工作、生活, 无暇顾及孩子, 不能及时发现、教育和纠正子女的各种错误;有些家长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 造成孩子唯我独尊、目空一切, 遇事只考虑自己, 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有些家长处理人际关系方法简单粗暴, 让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不信任身边朋友和同学, 也不善于沟通;有些家庭本身就充满了暴力, “拳头可以解决一切”, 让孩子潜移默化形成了暴力倾向。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另一项调查表明, 近50%的学生认为, 学习差和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 是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父母离异及父母不全或正在服刑的中学生因为缺少母爱和父爱, 常常会有行为、情绪、社会与健康问题, 部分学生生活消极、性格孤僻, 容易结交不良朋友。调查发现, 校外人员施暴学校往往与学生、教师是有一定关联的, 部分事件还是由在校学生纠集校外不良少年施暴。在浙江永嘉破获的一个案件, 就是由在校学生与校外一个由青少年组成的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的矛盾引起的。某中学一学生因与校外一个由青少年组成的团伙有纠葛, 就在校内组织了一个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团伙, 并购置了枪弹, 准备与社会上的团伙对抗, 幸好被及时破获, 避免酿成惨祸。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已要求各政府部门建立校园周边整治协调工作机制, 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但落实不够。学校面临的政治、治安形势和多发的治安案件要求社区警务走进校园, 尽早介入、及时破案, 但现实中的校园治安主要还是依靠学校内部。公安机关因为警力、经费、时间等因素限制, 经常无暇顾及校内发生的案件, 只是在校园内部发生案件或接到通知才匆匆赶到。校园治安工作松懈、边缘化, 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多发。

中小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和分辨能力差, 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要求设置保安加强保护, 多次发生的校外人员闯入校园行凶事件已说明保安的重要, 但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并没有设置保安。校门是防止师生受到校外人员伤害的第一道防线, 但许多学校也只安排一些大爷看门, 他们保护师生安全的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无人关注, 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 绝大多数连门卫也没有, 校外人员可以随意进出。

三、防控校外人员施暴中小学校园的措施

防范校外人员施暴校园, 为中小学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友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媒体、卫生等部门, 必须站在对国家未来负责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充分认识校外人员施暴校园对师生生命安全、对国家和个人财产、对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 进一步突出重点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坚决按照“三铁” (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标准) 要求, 切实履行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 狠抓校园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类防范措施的落实, 杜绝校外人员施暴事件再度发生, 切实保障师生安全。

1.公安机关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强力打击犯罪, 全面排除隐患

防范和打击校外人员施暴校园需要公安部门的力量, 校园治安不应排斥警察, 中小学校更需要警察。公安部门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部门开展工作, 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八条措施”, 切实做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向学校派驻保安员”等工作, 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 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要依法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员的治安管理, 要在集中排查的基础上, 建立分类治疗和管控机制;要坚持严防严打, 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师生下手, 打得犯罪分子不敢对师生下手, 对于暴力劫持、持械行凶、严重危及少年儿童生命安全的犯罪分子, 现场处置的民警和武警可以依法果断击毙, 对我行我素、屡教不改者, 也要给以重罚。

文化、工商、公安、交通、卫生、质检等部门, 要各负其责,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定期开展校园安全综合治理, 清理整顿和取缔非法经营的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按照要求对洗浴场所、网吧等经营单位, 限其远离学校, 搬迁学校周边人员杂乱的集贸市场等经营场所, 禁止游商小贩在学校附近出售物品, 等等。公安、文化、出版部门要通力合作, 加强对影视、报刊的管理, 坚决取缔非法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刊物, 查处含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引导媒体正确传递伤害和暴力的信息, 严控影视和书刊中对暴力的描述和渲染;要加强化学物品 (农药、毒鼠药等) 、药品和枪械的管理。

总之, 要尽快由公安部门牵头, 相关部门配合, 构建以校园社区警务为平台、校园犯罪打击为关键的校园暴力管理格局, 建设安全文明校园, 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学校自身尽快落实防控措施, 准确理解、科学应对施暴事件

防控校外人员施暴校园,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也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 各类中小学必须高度关注学校师生安全的重要性, 切实增强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

各类中小学校都要构建校园安全责任制, 明确校长是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法律顾问或法制副校长、外聘的专家、邻校代表、派出所民警和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校园暴力管理小组, 研判周边治安信息、特殊人员信息和外来流动人员信息, 预测可能引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 并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领导和指导下, 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和力量, 提早发现、阻止、处置校园暴力事件。

各类中小学要进一步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确保每所学校都有专职保安力量、防护器材和报警设备, 实行专业化的安全管理。驻校保安员、学校保安要严密防范校园暴力事件, 学校要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 专职保安要加强校园巡视,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有效处置校园暴力。在一些重要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等技术防范设施, 确保一有警情发生公安机关能够快速反应。

要加强值班门卫的配备, 落实外来人员及车辆出入登记制度, 加强学校出入人员的登记管理, 避免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 减少外来人员对校园的骚扰, 防止外来人员闯入校园制造事端。要加强门卫制度建设, 改变一些学校由老弱病残来担任学校门卫的不正常现象。

中小学校必须能够冷静、理智、迅速处置校外人员施暴校园等暴力事件, 能防止事态继续蔓延, 控制损害扩大。为此, 学校应指定一位发言人, 由其成为所有正确信息的唯一来源, 负责对社会和媒体发布信息, 不要多方面对外发布非正式的声明或表态;不要抱着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的态度保持沉默, 或回避问题;要以妥善解决事件为主要目标, 不要做无谓的争论, 推卸责任;要善于把握各类人员的心理, 合理调控全体师生的情绪;要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 对一些可能产生重大影响但政府尚未意识的危机事件, 力争做出书面分析和汇报。

3.学校自身要加强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 保障师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基本教育范畴, 由专业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改革安全教育教材和实践、实验内容, 以此增强学生的自防、自卫和自救的意识和能力。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关爱他人, 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要帮助学生调节心理, 学会发生冲突后如何控制自己;要告诫学生自觉抵制暴力色情荧屏对自己的毒害, 不到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害的场所去, 不要接触不良的电视和录像。各类中小学还要定期对师生员工进行包括危机案例教育、危机意识教育、危机预控知识教育等在内的校园暴力危机教育, 必要时还应针对一些经常发生的暴力事件开展模拟演练应对, 让师生懂得应付各种灾祸的常识和方法, 掌握避免伤害、躲避危险和自我防护的基本技能, 学会自救、互救和逃生的本领, 做到发生突发暴力事件时能处险不乱, 将伤亡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加强师生法制教育, 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师生应加强《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增强法治意识, 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自觉抵制和防范校园暴力。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 以案说法, 以例释法, 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团课、少先队活动等途径, 通过播放录像、电影,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读书竞赛、歌咏比赛、模拟法庭, 开设法制宣传园地, 以及旁听审判、到监狱劳教所听违法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等, 开展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应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官、警察、心理专家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努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做守法公民。

中小学校还必须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要克服一切困难,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合格的心理医生或者设立心理辅导教师, 主动、及时发现、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利用教育和信息宣传的优势, 通过张贴栏、电视、广播、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及其他手段和途径, 实施宣传攻势;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育学生如何利用投诉信、匿名电话等举报方式;“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 远离那些流落街头、肇事校园的青少年, 远离校园暴力。发生暴力事件后, 还应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受暴学生或暴力事件亲历者开展心理诊疗, 通过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和诊疗工作, 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也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重要, 没有身心健康的老师, 实现校园安全也是空话。

4.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民众疾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全社会善待特殊人群

人们在痛斥凶徒施暴校园、残杀无辜师生的同时, 也有不少声音呼吁, 关注校园凶案的深层次原因。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凶杀案中的郑民生, 原本是一个“与人为善、尊老爱幼、稍显内向的男人”, 但就是他, 一夜之间成为十恶不赦的恶魔, 所有人都“想不到杀人狂魔会是他”。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救人“天使”蜕变为杀人“狂魔”?原来, 他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一是饱受“嫌贫爱富”风气困扰。医生本是一个很有“钱”途、容易发财致富的行业, 也许是脑袋少根弦或不太会处人际关系, 作为主刀外科医生的他显得相当另类, 不仅没有发财, 反而与同事尤其是院长关系不睦而不得不辞职, 谈了多个女朋友都因贫穷而告吹, 甚至一些同事也嫌他穷, 看不起他, 一些邻居和身边人员还常闲言刺激或作弄他。二是饱受房子之苦, 42岁还是单身的郑民生和三哥一家三口以及70岁的母亲住在一套两居室, 冬睡客厅、夏睡阳台, 想靠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买套老房子, 不吃不喝也得十年。三是遭遇就业困难, 2009年6月辞职后多次谋工均告失败。一系列遭遇让他越来越心灰意冷, 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继而报复社会, 以至于在他行凶被按倒制服时, 嘴里还在念叨“我对社会不满”。

广西合浦的行凶男子杨家钦在2005年即被家人发现患有精神病, 当年及2008年两次被送到合浦县专科医院检查治疗, 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 他平时不常出门, 有点怕生人。2010年4月9日晚9时30分, 其父与同村伍姓老人发生摩擦后, 他便拿着刀跑到伍家, 打破伍的头, 打坏伍家的门。10日上午, 辖区西场边防派出所民警受理此案来调查时, 其妻称丈夫有精神问题, 希望民警不要刺激, 并联系好医院打算13日送去治疗, 没想到惨案在12日下午就发生了。

广东雷州市凶杀案中的陈康炳本是一名教师, 33岁时被查出乙肝, 病休在家, 同事因怕乙肝不愿与他一起吃饭或说话, 女友也与他不欢而散。极度失意的他在南湖广场闲逛时, 因怀疑身穿雷城第一小学校服的几名小学生对其指手画脚、说其坏话, 遂产生报复雷城第一小学学生的念头, 并砍伤师生17名。

失业、精神病、乙肝, 以及强拆、农民工, 这些人的处境本应得到世人的同情, 他们的生存状态本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社会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他们往往一时不能自我化解心中块垒, 遂起报复社会之念, 最后将屠刀伸向比他们更为柔弱、手无寸铁的孩子。

篇3: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基层组织;监督制约;惩防并举

1.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概况及特点

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A市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71件96人。其中,涉案主体为村支部书记22人,村民主任28人,财务人员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2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涉案金额3万元以下32人,3~10万元36人,10万元至20万元以上19人,20万元以上8人。涉嫌贪污罪68人,受贿罪9人,挪用公款罪的11人,行贿罪3人,玩忽职守罪4人,介绍贿赂罪1人。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3~7年有期徒刑是6人,7~10年1人,10年以上3人,适用缓刑43人,免于刑事处罚2人。由此可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犯罪主体多为村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且文化水平较低。在涉案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中,村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共50人,占总人数的5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人数的69.79%。

二是触犯的罪名主要为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所立案件中,A市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农村基层组织涉嫌贪污罪68人、受贿罪9人、挪用公款罪的1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0.83%,9.37%,11.46%。

三是犯罪形态多为共同犯罪。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为了隐蔽犯罪活动,不为村民所知,采取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的方式作案,获取不法利益。

四是犯罪手段上较为隐蔽,即大多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将资金偷偷转移己有。具体表现为隐瞒收入、截留公款,虚列开支、虚报冒领,冒名顶替、伪造凭证等。

五是犯罪的领域多发生在国家支农惠农环节。具体来说,涉及的领域主要发生在国家“救灾、救济款”发放、“燃油补助”、“普九化债”等环节。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支农的政策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掌管、经手的资金量也随之加大,职务犯罪的几率也增加.

六是案值小,刑罚处罚较轻。涉案金额3万元以下的32人,3万元至10万元的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3.68%,37.9%。由于案值小,依据刑罚规定,判处的刑罚比较轻。判处缓刑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适用缓刑4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9.56%,47.25%。

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成因分析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低,法律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大多数是从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举出来的,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如前述所述,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人数的69.79%,文化素质低。他们的大多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容易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导致了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员犯罪。

制度不健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由于农村自治的特殊性质,相关监督制度没有建立,致使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效能不高,这就为基层组织人员的监督留下了许多漏洞。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且不公开透明。近年来,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但相应的正规化财务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假票据入账,白条入账,审批手续随意等现象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暗箱操作,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处罚轻,打击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如前所述,判处缓刑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36人,适用缓刑4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9.56%,47.25%。如此低的犯罪成本,导致承担罪责与犯罪收益不成比例,诱使一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铤而走险。

3.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对策分析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一要健全完善农村的干部选拔制度,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化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还要选任优秀国家干部到村挂职锻炼,加大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农村组织人员的制度,改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现状,为农村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队伍保障。二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三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规避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法律观念淡薄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经常组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学习法律知识,进行经常性法制教育,司法机关要采取送法下乡、以案说法、举办图片展和法制讲座等丰富载体,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检察机关要利用已经查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敢以身试法。

健全监督机制,制约权力运行。一要明确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监督职责,切实发挥政府检查工作和审计等方面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监督作用,防止监督流于形式,例行公事的出现。二要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之间互相监督机制应当建立起来。深化村务改革,建立民主议事规则及决策机制,凡是村内重大事务,均由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对村务决定进行监督,定期公开村务,接受群众监督。三要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工作和加大支农惠农国家政策的宣传,把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日常工作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真正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在透明的管理模式下得以转化和实现。

完善财务制度,强化监督管理。一要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财经制度的规定,选用合格的会计、出纳等人员,认真履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职能,实行收支两条线,实施“阳光财务”,避免暗箱操作。二要坚持实行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避免财务混乱状态。积极探索对会计、出纳等人员实行交叉任职方式。三要贯彻落实村财乡镇管制度,将村财务账册及凭证交乡镇政府专门机构管理,定期由乡镇政府专门机构审核,形成规范化的监管制度。四要强化财政、审计监督,财政与审计机关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检查,特别应将重大开发项目、土地征用补偿、国家补助资金等列为重点检查内容。五要坚持财务公开。村财务所有账一律公开,内容全部公开,并且赋予村民查账权,倘若村民对账务有异议,有权依照有关程序进行查账。财务公开有利于对村财务公开透明的管理,规避暗箱操作,减少收入不记账、虚列开支的现象出现,避免发生村财务上的职务犯罪。

篇4: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 现状

1.1 机构设置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比较健全, 其定性公益、职能明确、履职到位。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站、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植物检疫站、蔬菜办公室、农广校。磁县依据种植特色跨行政区域设置10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即:磁州站、讲武城站、路村营站、高臾站、花官营站、林坛站、岳城站、观台站、黄沙站、白土站, 实行以县为主的“双重管理”机制, “硬件” (办公与仪器装备) 和“软件” (制度与服务) 达到完善提升, 基本建立健全了“县农技推广中心 (专家组+‘三站一股’) →乡镇区域站+科技示范场+驻乡镇联络员→科技进村服务站→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服务半径包含了全县18个乡镇、367个行政村、65万人口、73万亩耕地, 总领域面积1 014km2。在本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 县农牧局及县编制部门上报方案为公益一类 (待批) 。

1.2 人员结构

依据全县辖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户数、行政村数和农业部制定的编制测算指数 (公式) , 全县种植业农技推广机构农业推广人员测算总编制114人, 县编委实际核定总编制81人 (磁政呈[2007]22号、磁编[2008]1号) , 其中:农技推广中心5人 (实际在岗3人) 、农业技术站10人 (实际在岗4人) 、土壤肥料站9人 (实际在岗6人) 、植物保护站10人 (实际在岗10人) 、蔬菜办3人 (实际在岗4人) 、农广校4人 (实际在岗4人) 、植物检疫站7人 (实际在岗3人) , 种植业10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编制40人 (实际在岗40人)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副高级职称5人、农艺师5人、助理3人, 涉农专业17人、其他28人, 年龄30岁以下3人、31~39岁10人、40岁以上32人;本科以上学历5人、大专15人、中专及以下21人;工资1 000元以下的有18人、1 000~1 500元的5人、2 000元以上的18人;男性职工24人、女性21人。现在岗的乡镇区域站技术员, 约有50%为1989~1990年全县统一招聘或半脱产转正的集体合同制技术员 (工人) , 其中农艺师1人、高级工5人、技师3人;14人工资为财政供养, 其他人员为非财政 (事业费) ;本科学历1人、大专10人、中专及以下29人;涉农专业11人、其他29人;年龄31~39岁9人、40岁以上31人, 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59岁。

1.3 相关待遇

1.3.1 工资

财拨人员没有执行上浮工资和满8年固定政策, 绩效工资每半年发一次, 一般在2 500元以上 (含绩效) 。在编、在岗的非财政开支人员工资800~1 200元不等 (磁县最低保障工资560元) , 按季度拨付, 无绩效工资。近些年, 全县通过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阳光工程培训、农技推广补助、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 依据年终绩效考评结果, 补发500~1 000元不等的奖励性绩效补助, 农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开会、差旅、交通、授课等相关费用实报实销。

1.3.2 提拔

县委 (组织部) 政府高度重视专家人才工作, 种植业系统先后有10名技术人员被县委评为或当选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享受相关待遇, 其中:农业技术站站长李树洋被评为县级拔尖人才3次、市管专家 (津贴费500元/月) 。受人事管理权限的限制, 乡镇区域站站长 (驻乡镇联络员) 与所在乡镇在编在岗人员基本享受同等待遇, 如:办日常工作、行政包村等。1995年之前分配到乡镇 (农技站) 的农业类大学生绝大多数转行提拔到领导岗位。当前在岗的多数农技人员按本乡、镇党委政府安排做乡镇日常事物性工作, 如:包村、群众路线教育、考勤值班等工作, 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像磁州 (宋一武) 、讲武城 (武联江) 、台城 (韩树岭) 等农技员早已成长为当地乡镇干部队伍中的重要骨干, 但受人事管理权限或职数限定等原因没有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

1.3.3 职称

全县农技人员的职称待遇基本上能够按政策落实到位 (财政保障有力) 。由于近年来农技推广系统项目偏少, 基层农技人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机率很小, 加上农技人员本身文化程度偏低、职称评定积极性不高等因素, 从而导致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迟缓、工资套改待遇受到限制。目前全县农牧系统尚无正高级职称人员 (研究员) 。

2 问题

2.1 专技人才短缺

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当前种植业系统的农技推广队伍严重缺少新生力量, 专技人员短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知识匮乏、创新不力、“专业匹配度”低是几大共性特点。1996年以来全县基本上没有财政预算内农口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这不同程度地影响或制约了农技推广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栽培、植保、土肥、种子、检疫、农产品质量检测、环保、农业灾害、农业物联网、信息化等多个学科或岗位, 都急需要充实专技人才和对现有在岗在编人员“充电”更新。

2.2 投入保障不足

近些年各级政府切实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农户受益覆盖率达到100%, 但是对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投入比重小, 县农牧局党委尽最大努力“跑部进厅”争取项目和县本级财政支持, 但距离实际工作需求资金“缺口”还很大, 特别是机构改革后“三局合一”, 27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部分农技人员工资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开门”办公运行经费没有真正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

2.3 待遇有待改善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 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远不如教师、公务员、税务等其他行业。“四大特点” (公益性服务职能、田间地头工作、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水平低下) 决定了农技推广岗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磁铁效应”, 并不排除“混岗”、“怠工”现象的普遍存在, 农技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创新力不同程度“打折扣”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对策建议

3.1 依法治农

《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八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并按规定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县、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 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和改善县、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 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 保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央1号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 实施“依法治农”、“科教兴农”战略是形势所迫,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国家养事、地方养人”的工作思路, 以改善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待遇为工作切入点,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 提高农业投入比重,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投入比例, 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通过细致专项调研后, 建议全省统一制定细化、量化的财政预算内扶持政策, 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这支“国军”队伍的后勤保障能力和七大公益性服务职能履行能力, 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比如:农技人员最低工资标准 (1 500元/ (月·人) 、区域站或农技站“开门”运行经费 (3~5万元/站/年) 、村级农民技术员 (指导员) 补助标准 (500元/ (月·人) 、科技示范户或职业农民补助标准 (500~1 000元/年) 、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补助标准 (10~20万元/年/基地) 。

3.2“招兵买马”

在有了财政保障前提下, 可通过“特岗计划”、“四级联考”或者统一组织招聘形式, 吸引更多的现代大学生投身农业行业, 遴选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全省统一制定系统内外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人员脱产委培计划 (1~2年) , 再次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招录计划, “定向”培养“全科农技员”;按照“对岗不对人”的用人机制, 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 (40岁以下) 的乡土实用型科技人才, 推行“公私合营、多元推广”机制。在具体的招聘计划编制、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招聘数量与质量、人员聘用等各个工作环节, 各级政府要在宏观上给予支持、指导, 并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利, 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扩军整编”, 努力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知识结构合理、创业激情高涨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

3.3 创新服务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在认真学习和履行“七项公益职责”的基础上, 必须努力适应“三个变化”提升“三个能力”, 即:适应政策法律的变化、提高法治能力;适应职责拓展的变化、提高推广能力;适应市场主体的变化、提升服务能力。要依靠“三个创新”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 , “抢”出“阵地”和“位置”。按照“三严三实”要求, 重点抓好农民田间学校、星级服务机构及农民满意农技员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阳光工程)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多方面工作, 既要让群众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又要清楚“给谁推?推什么?怎么推?”;既要坚定履行公益职责、落实“五项制度”提高服务效能, 又要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既要有广泛性的推广服务, 又要有“做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干、带动一大片”的主导产业示范典型。结合全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反“四风”、“接地气”, 积极主动与多种农作物产业体系和创新团队的有效对接, 蹲点服务, 探索研究, 培育亮点, 赢得百姓良好口碑、领导肯定和政府支持, 使农技推广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这是农技推广机构在历次改革中永葆“青春活力”的基础。

3.4 评先晋级

要适量增加基层农技人员评聘高级技术职称、提升领导职务 (政治待遇) 、政府津贴专家、申报部省奖励或先进工作者的比例、数量或机会, 就像必须配备妇女领导干部一样, 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进入领导班子队伍或领导管理层面, 不一定非得享受公务员待遇, 以便于有效解决“外行领导内行”和有助于系统内部业务工作的协调推进, 增强农技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 使“有为就有位”不再是一句空话。

3.5 强化督导

篇5: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翠华路小学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家校联系的纽带, 是社会支持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并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媒体支持,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场所,并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公益性学校网站。

通过网站,全面宣传,展示学校风采、优点与特色,发布学校的重大活动安排和重要通知,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推进我校信息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

自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先后进行3次改版和升级,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四年来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下面就谈一谈我校网站的建立、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网站的建设与开通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2005年9月,我校完成了校园局域网络的搭建,新建了微机房和网络中心,实现了班班通,使翠小的网络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提升校园的品牌形象,学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工作,成立了以杨俊锋校长为组长,主管电教的李萍莉副校长、主管教学的黄秀云副校长以及电教中心主管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学校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十几位教师为组员的校园网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教工会面向全体老师征集网站建设意见,同时也向学生及家长了解对校园门户网站的要求和期望,可以说做到了全员参与。

2.模块分析,制定方案

学校集思广益,根据各方面的需求,初步制定了网站的栏目和功能,对每一个栏目由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定,制定了《翠华路小学校园网站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对校园网站的建设的意义、规划以及栏目的设置和子栏目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内容,关于域名和空间的解决方案也做出了初步的计划。可以说为网站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打下了基础。

3.设计制作,试用运行

由于校园门户网站刚刚兴起,我区兄弟学校当中有网站的也为数不多,加上学校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网站程序的设计建设主要由电教中心李强负责。他依据建设实施方案,多家走访,上网查阅参考,并在雁塔区电教站的推荐和帮助下采用了动易内容管理系统PowerEasy_SiteWeaver_CMS6.5,于2006年1月开始设计制作,并完成了在校内服务器上的搭建,同年8月申请了域名www.xachlxx.cn,9月1日开始正式试运行。

网站正式试运行后,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师生们的认可,并提出希望,向全体师生征集相关资料,尽快充实网站的资源,及时将学校的重大新闻在网站上公布,不断更新网站内容,网站功能,此事可以说填补了翠小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以来的有一项空白。

二、网站的管理与应用

1.建立制度,分级管理

网站正式运行成功后,领导小组立即拟定了《翠华路小学网站管理办法》,其中详细地规定了网站的用户管理、审核管理、上传管理和奖励机制,确定了每个内容模块和栏目的管理员、上传人、审核人,留言的回复由专人分类整理并通过相应的部门进行及时回复,分工明确,分级管理。对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资源提供者给予相应的加分计入量化考核,与期末量化挂钩,这样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宝贵经验、心得体会、课件、论文等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提供给网站工作小组进行上传与交流学习,使网站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

2.设置权限,把关审核

网站的安全是网站正常运行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程序、数据的安全,内容的安全等。我校对每位管理员设置了相应的权限,只对自己所负责的栏目有上传、修改、删除等操作,对于不属于自己管理范围的内容则无任何权限。对于文章的审核也是层层把关,上传之前由作者和栏目负责人进行初审,上传时,普通管理员(栏目负责人)和上传者进行第二次审核,上传成功后再由超级管理员(网站负责人)进行第三次审核,整个流程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无误和安全。同时也保护了作者的权益。

网站负责人定期对服务器进行维护,安装了病毒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实行24小时监控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网站的数据库采用每一、三、五零点整自动备份,对网站文件定期进行压缩后异地备份,有效的保证了网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3.搜集资源,整理上传

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资料的保存,但是由于资料较多,各类资源都没有进行及时的归类整理,很多资料也都分散在老师个人手中。学校抓住时机,借助网站这个平台,对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手机整理归类,有专人进行审核并经过作者同意后上传网站,丰富了校本资源的内容。

除了校本资源外,电教中心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外来资源(如上级配发教学资源库)、下载资源(如远程教育接受资源、各类教育片、百部爱国电影、动画片、教学软件、应用软件等),建立了内部资源库,其中包括多个子库,如课件库、软件库、教学资源库、音乐库等,并在网站上做链接,大大增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4.与时俱进,不断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站建设也迎来了不断的升级和更新,我校根据动易系统软件信息的发布,及时对网站系统先后进行了多次升级。从PowerEasy_SiteWeaver_CMS6.5陆续升级至最终的PowerEasy_SiteWeaver_CMS6.8版本,数据库也由原来的ACSS数据库升级到现在的SQL数据库,硬件方面对WEB服务器也进行了更新,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安全性。

网站能否吸引访问者的眼球,除了内容外,首页设计和整体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翠华路小学网站先后对模板、风格、页面大小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从窄版调整为宽版,适应越来越普及的宽屏显示器,使访问者看上去更舒服,模板和Logo也及时更换,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得到了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认可。

5.及时反馈,加以改进

学校网站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进行研究解决方案,然后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对于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定期收集和反馈,及时回复家长留言,属于哪一个部门的问题,就通知该部门负责人在网上进行回复,然后管理员进行审核通过。栏目设置紧跟教育发展和需求,与时俱进,增加调整了创先争优、减负增效、校本教研等栏目,使我校网站信息紧跟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真正成为了解翠小的一扇窗户。

6.加强培训,广泛应用

网站建成运行后,电教中心先后多次对各级管理员、部门负责人和广大教师进行网站浏览、上传、审核、回复、资源设置、网站功能等技术方面的操作,实现全员培训,熟练应用。经过全员的培训,翠小的教师团队已经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熟练地运用校园网站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校园新闻、工作安排、通知等公告都能够及时上传网站,广泛地应用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三、网站成为学校发展的好帮手

1.为教育教学添活力

在校园局域网络平台的支撑下,网站的开通、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内部资源库的建立等一系列的举措展开了翠小天网、地网合一的新局面,大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现在我校教师能够都独立撰写课件脚本,创新教学设计,熟练使用互联网资源并进行整合后制作简单的PPT课件;部分教师还能够利用校园网提供的信息,利用多媒体素材进行简单的编辑,提高了教学的实效。特别是开展校本教研以来,电教中心根据研究内容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上传至网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查阅和使用。课堂上,老师已经熟练的使用班班通设备辅助教学,学生也喜闻乐见,通过网站将大量的信息传播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展示、内部资源库、外部资源的整合运用已经成为我校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有效地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学校的各项工作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校园网。重大活动新闻、教学展示、队会观摩、学生天地、教师园地、资源下载等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只要打开学校网站,都能亲切地感受到校园和班级的温暖,了解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2.提升学校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翠华路小学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网站开通后,更是如虎添翼,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副强有力的广告牌。社会各界不仅通过校园网站了解了学校的各种情况,同时也是家长与学校交流的平台,通过留言和回复,学校也了解到工作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及时改进。网站也加深了众多教育同仁和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互相学习提供了平台。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家长示范学校”“西安市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安市家长学生双满意学校”“西安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家长心目中的明星小学”“陕西省教育质量最佳学校”“陕西省首届中小学教育门户网站评比小学组一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由于电教中心的工作任务繁重,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自己在网站服务器的监管方面还存在不及时的现象,同时还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现在使用的网站系统还不是最新版本,一直以来由于数据庞大、界面设计及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没能够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下一步将着重考虑将系统升级为基于.net的版本,提高网站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建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健全、实用经济型的综合性教育网站,并在运行当中大力推进我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紧密地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高质量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工作无止境,进取无极限,我们将一如既往,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进一步优化翠小校园网络环境,大力弘扬正气、灵气、儒气、大气的翠小精神,传承文化、发掘潜力、培养人格、奠基未来。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的氛围,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

篇6:杨林市小学校园网站人员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主体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是指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法律规定的行政管理工作,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构成犯罪的行为。

2000年4月2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经通过了《关于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 该立法解释规定,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时, 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1) 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 (2) 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 (3) 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4) 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 (5) 代征、代缴税款; (6) 有关计划生育、户口、征兵工作; (7) 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构成犯罪的, 适用刑法第382条和第383条贪污罪、第384条挪用公款罪、第385条和第386条受贿罪的规定。也就是说,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在上述七种情形下, 属于准国家工作人员, 可以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的犯罪主体。

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发案数量上升。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犯罪主要以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三大员”为主, 案件由单一型向合伙型发展, 共同犯罪现象严重, 窝案串案多, 有相当数量的案件是共同犯罪, 既有基层领导干部之间相互利用、相互勾结的犯罪, 也有单位领导与下属财会人员等共谋的犯罪, 团体性腐败犯罪特点明显。

2.犯罪性质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为主。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主要体现为利用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职务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挪用公共财物以及收受或索取贿赂。这是由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特点和范围所决定的, 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有限, 少有人事安排、工程发包、审批等决策性权力, 更多的是利用手中掌握的“财权”, 或贪污、挪用把国家、集体的财产非法转变为私有财产, 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为他人非法获利。

3.土地征用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矿产资源等领域成为案发集中领域, 涉案金额逐渐上升。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 国家征用土地多, 资源开发利用加快, 基础建设大幅度增长, 由此而产生的土地征用费、补偿款等, 多由农村基层干部负责管理和发放,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便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主要方式有:截取土地征用款, 中饱私囊;挪用土地补偿款或地上附着物补偿款, 变相谋取私利;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为利益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或利用职务便利索贿受贿。

4.案件发现难、查办易, 案发周期长。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手段大都比较简单, 胆大妄为, 主要表现为:直接以“白条子”出账、重复支出、虚报冒领、明目张胆截留、挪用、私分公款、权钱交易等。但是由于国家扶持资金、土地补偿款等资金使用与发放面比较广, 上级主管部门对分散在各基层单位资金使用状况难以把握, “村务公开”又得不到贯彻落实, 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无法实现, 导致此类犯罪案件虽然查处易, 但长期不易被人发现, 案件潜伏期长。

5.易引发基层群众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由于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 其工作面向农村和城镇社区, 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 其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 破坏了国家法令和惠农政策在基层的实施, 影响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犯罪直接触及群众的切身利益, 容易引发集体上访, 村内治安恶化, 群众无心生产经营, 导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经济滑坡、人心涣散, 易激发社会矛盾, 破坏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治病要对症下药, 预防犯罪也要找准原因才能各个击破。笔者将从文中概括的这些特点出发, 结合刑法学和犯罪学理论知识概括分析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各种原因, 以期对预防对策的提出有所裨益。

(一) 法律原因

1.立法不周。2000年立法解释重新规定村官在从事特定的七项协助政府工作时按国家工作人员论, 但对于该解释中的“等村基层组织”还包括哪些组织, “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还包括哪些工作;村官从事该解释规定的七项行为外的犯罪行为怎么定性等问题均没有规定。

2.司法不清。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导致了司法方面的不足。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公安机关是主要的侦查机关, 人民检察院对部分案件直接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就是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村官从事工作性质的多样性, 村官可能构成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直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村官也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司法实践中常常表现出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管辖不清, 要么相互推诿造成放纵犯罪, 要么相互争夺造成资源浪费。

3.执法不严。一直以来, 中国检察机关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工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济要害部门或领导干部身上, 对村官职务犯罪行为很少关注, 到在执法过程中, 执法机关对村官职务犯罪行为往往重视不够, 打击乏力。一些地方政府也认为, 村官就不是个官, 他们的贪污腐败成不了气候, 所以, 他们对村官行为的监督往往不到位, 不按照法律的规定去规制村官的行为。

(二) 社会原因

1.权力过分集中。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权限迅速增大, 很多生产要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和建设资金、补偿款等款项的管理使用权掌握在少数农村干部手中, 有的甚至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 一切事务由一个人说了算, 真正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权力过分集中, 民主集中遭到严重破坏, 给滋生犯罪提供了必要条件。

2.制度不健全, 管理松懈。目前,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 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 大多数基层组织规章制度和程序存在较大漏洞, 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 无财务制度无账目或形同虚设, “白条子”出入账、随意审批、自收自支、虚假发票冲账等不规范行为较为普遍, 特别是对拆迁补偿款、土地出让金、集体资源承包租赁款等资金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从而为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一是自身监督流于形式。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清, 职责不明, 财务管理混乱, “一言堂”情形严重, 内部监督几乎是一片空白。二是乡镇监管松弛, 职能监督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未能深入基层, 特别是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缺乏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审计, 村级财务的检查和审计常常出现真空, 上级的监管流于形式。三是村务与财务公开不落实, 瞒着群众暗箱操作, 不让群众了解村务、财务和政务, 群众无从监督。害怕群众知道多了不利于工作, 应该让群众明白的事情却暗箱操作, 村里党支部、村委会、会计、出纳等职务样样俱全, 但形同虚设, 财务制度极其不透明、不公开, 流于形式, 人民群众根本无法监督。

(三) 主体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价值观念不正确。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虽然不是国家编制, 但一些村干部却把它当做一个官。一部分村官认为在农村自治范围内, 村官就相当于土皇帝, 可以为所欲为。另外, 一些原本没有贪污腐败想法的村官在过着清平的生活时, 突然接触到巨额资金后, 感觉心里不平衡, 认为自己劳心劳力的为村里做了那么多事, 却什么也没得到时就容易萌生贪污腐败的念头。

2.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学历层次低, 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文化水平低, 一些村干部既抓不好村务管理, 又理不好村级财务, 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事务性工作。同时, 因为文化水平低, 一些基层组织人员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对贪污受贿要受到党纪、国法制裁也都知晓, 但在日常交往中, 尤其是在收受好处费时, 对何谓收受贿赂, 何谓正常人情往来, 往往划不清界限。

参考文献

[1]朱朝枝, 张彩珍, 林克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魏从平, 张友刚.析村级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J].人民检察, 2003, (5) .

[4]李永红.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探析[J].人民检察, 2001, (8) .

[5]宫新军.中国“村官”职务犯罪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09:3.

上一篇:建筑装饰教案下一篇:有关素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