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艺术特色分析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构建意境美,进而对水彩画风景题材选择上十分关注。现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特点就是多元化,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良好意境美,对水彩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彩画在选择风景题材上,主要对象为大自然,除了客观事物之外,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还会将自身的绘画技巧及思想情感包含在其中,直观性展现出水彩画所具有的意境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彩画艺术特色分析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彩画艺术特色分析研究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院校水彩画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课题“地方本科院校水彩画课程民族性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YB024摘要:高校美术课程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而水彩画课程作为美术课程的一大基础课程,已经在各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然而,当前高校水彩画课程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沿用的还是西方舶来的教学模式,教学内涵陈陈相因,缺乏创新。因此,将民族精神与地方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水彩画课程的教学中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彰显地方特色,创新艺术内涵。

关键词:地方院校;水彩画教学;本土化水彩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已受到专业师生们的关注。水彩画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具备其他画种所没有的独特的丰富内涵,因此,各大高等院校的水彩画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一大重要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子们的学习都是以临习传统,借鉴西方教学体系为主,缺乏创新精神。为了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水彩画课程教学,本文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本校实际情况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水彩画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高校水彩画教学现状,分析其问题症结所在,以此来探讨水彩画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1地方本科院校水彩画课程教学现状

水彩画是舶来画种,传入中国已达百年之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术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水彩画课程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看,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水彩画课程已成为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各大高等院校,水彩画教师由原来的业余爱好者逐渐转变为专业的水彩画教师,同时越来越多的水彩专业硕士毕业的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壮大了水彩画教学的师资队伍,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更为宽阔的空间。然而,在西方美术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水彩画的教学是滞后的。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水彩画教学还是沿用西方的学院式教育模式,虽然近些年在方法和内容上有一些改变,但还是没有质的变化。例如,广西的一些高校里的水彩课程,一般都是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而老师只是从技法上给予指导,让学生对工具熟悉而已,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滞后性还表现在教材的表述上,没有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水彩画是以水与色的交融而形成的画种。它主要借助于光在物体上产生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来进行物体的塑造,是真实客观地对事物的形态、色彩和特征作深入刻画的绘画形式。”[1]它使得学生们一开始入门水彩,就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也是这样的思想。纵观广西地区的高校,经调查显示,高等院校的水彩画课程:入门基础课180~200学时,分水彩专业后200~400学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从静物——风景——人物——人体——水彩画创作,且学生们在绘画上基本以小幅面临摹和写生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限制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老师在教学中,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以及审美理念,都现出单一化、僵硬化的局面,从而造成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材料、手法甚至内容都是照抄模仿。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乏艺术感受的指导,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教学观念的滞后也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低下。长此以往,水彩画将处于一个僵化的课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会被埋没。因此,在改革水彩画课程教学方法上,尤其迫切地需要探索新的出路,让水彩画教学和水彩艺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高校的水彩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地方本科院校水彩画课程教学的民族性创新研究

从目前的水彩画教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水彩画课程模式过窄、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目标单一。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下,我们势必要对水彩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探索新的出路。窃以为水彩画课程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拓发展:

2.1创新思维与国家民族精神的培养

当代艺术已走向多元化,而我们的水彩画教学却一直把重点放在技术的再现性上,忽视了多元化的水彩艺术语言。水彩艺术的多元性呼吁高等院校对水彩画课程探索新的改革。目前一些地方院校水彩画专业的学生出现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点:(1)主观能动性弱。现在很多高校的美术生,都是由于选择美术这一专业是为了考大学。所以进入大学后,对美术是一片迷惘,特别是刚进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感兴趣、爱好这一学科,所以在以后选方向时,也是随意选的一门,抱有这样心态的学生,怎么可能会主动去思考、去创作。(2)审美能力弱。可以说,审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你绘画能力的高低。人的审美观念是千差万别的,有进步与落后、高尚与低级的本质差别。这就需要文化、艺术的修养,而我们现在的美术生很少有人去看书本知识,欣赏大师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经验证明:人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是知识之所赐。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艺术文化修养才能提高。(3)创作能力弱。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创新,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于绘画,只是一味地模仿、复制,不懂得从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感情。黑格尔曾说过:艺术是那些具有独立精神的人的“丰富的心灵活动”。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在以后的水彩画教学中,要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加强艺术修养和艺术精神的培养等等。同时,也要对水彩画课程引入新的元素。水彩画毕竟是舶来画种,要想创造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水彩画课程,必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

有学者说:“中国当代水彩画的艺术语言除了包涵它本身的媒介、技法、历史、传统与现代的表达方式外,还有我们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影响下对它的理解和沿袭。”[2]海德格尔曾经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然而,我们不能纯粹地为了追求语言而失去了水彩画的精神,精神存在于语言中,一幅好的水彩画必定能向观众传达它的精神所在。以林风眠的《仕女图》为例,他所借鉴的是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与风格,整个画面的构图、用笔、造型,都有其国画的意味,西画里面又有中国画的内涵,充满了中国意趣和个性特色。还有王肇民的《静物》,同样跳跃着中国画的意趣,体现了中国艺术恢宏博大的民族精神。好的艺术品给我们一种精神的指示,所以我们在对水彩画艺术语言上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的教学不应当只在技法上求新求变,还应在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有一个提升,并强调民族精神培养与灌注,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水彩画教学与创作中常常被忽视掉的。民族精神是指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与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虽然民族精神是无法言尽的,但是却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它可以存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也可以表现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上。

2.2地方“本土文化”地融入

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地大物博,每个省区有其自己的文化地域特色,可是各地方的高校水彩画课程可谓千篇一律,并没有凸显地方的民族特色。水彩画课程要想成为一个品牌特色专业,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打造区域的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水彩画课程已渐渐扩大到各大院校,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水彩画家及水彩画教育者也都一直在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但是对水彩画课程民族性的研究是少之又少的,他们的目光一直在水彩艺术创新上做功课,研究在新文化语境下水彩画材料的创新和交融,而忘记了高校的学子们是艺术民族性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因此,地方“民族”文化融入我们的水彩画教学,是水彩教学创新的又一大出路,也将是未来水彩艺术发展追求的目标。因此,有人说:“中国水彩画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水彩画的灵魂,也是中国水彩画家自觉追求的共同目标。”[3]

“一部艺术作品,不论它如何自律,怎样拒绝或漠视社会现实环境,它总有其大量的文化意义,总深深根植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之中。”[4]水彩画课程亦是如此,只有吸收地方的文化民族特色,才能彰显水彩画课程的独特性。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丰富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与民俗内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受广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都流淌着广西“本土”的气息。然而,广西高校的水彩画课程,却是模仿着其他省市的水彩教学模式及方法,失去了广西独特的人文精神及民俗民风。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个省、市、区都有其各自的“本土化”的东西,“本土化”不是摆设,需要后代人的继承、发扬。在当代水彩画课程模式化下,我们需要给它注入新的“血液”,大胆的破,有破才有立,这样才能使水彩画课程有新的发展。正所谓“吾尝岐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也。”只有站在高处,登高远望,以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水彩画课程未来的道路,才能保持水彩画课程的生命力。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水彩画课程也必然会走向多元化,寻找在民族性、时代性及个性三者统一的发展道路,使其具有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打造水彩画课程的地方专业特色。

在当今这个教育市场上,各大院校作为市场追随者,必须要发展学校的专业特色,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水彩画课程作为近十几年来兴起的课程,要想发展更快、更好,需扎根于地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景,从地方的“本土文化”中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不同的文化选择会使水彩画课程呈现多元色彩,水彩画课程也必定会走出一条多元化的现代化格局。参考文献:

[1] 汪晓曙.水彩画[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 赵曦.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发展与形式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2007(05):174176.

[3] 劳伦斯·C.戈德史密斯(美).水彩创作实例[M].梁春扬,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11.

[4]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黄三艳(1987—),女,湖南永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水彩画。

作者:黄三艳

水彩画艺术特色分析研究论文 篇2:

奥迪风景水彩中的意境美

【摘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能够构建意境美,进而对水彩画风景题材选择上十分关注。现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特点就是多元化,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良好意境美,对水彩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彩画在选择风景题材上,主要对象为大自然,除了客观事物之外,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还会将自身的绘画技巧及思想情感包含在其中,直观性展现出水彩画所具有的意境美。本文在对风景水彩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分析研究过程中,就以奥迪风景水彩作为研究对象,对奥迪风景水彩画内所具有的意境美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有效推动风景水彩画的发展。

【关键词】水彩画;奥迪风景;意境美

在水彩画众多类别内,水彩风景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绘画类别,在西方水彩画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水彩画早期就已经有效完成了地形图到风景图之间的转换,有效推动了水彩风景画的发展。就以英国来说,英国水彩画在初期产生一直到鼎峰时期,都是以风景水彩画作为主要绘画形成,艺术家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也主要是对风景水彩画绘画技巧及语言进行完善,对我国水彩画绘画主题选择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奥迪水彩风景画中意境美风格的形成原因

笔者最开始见到奥迪老师的水彩画,主要是在《水彩画写生图解民居寺庙》,笔者能够有效感觉到奥迪老师娴熟的绘画技巧。奥迪老师在风景水彩画色调选择上,整体色调十分淡雅,构图结构十分特殊,用笔细腻,在真真秋风内具有淡淡的乡愁,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吸引观赏者的关注度。奥迪老师风景水彩画创作逐渐进入佳境,不仅仅在画面上面具有寂静及平静之感,能够有效彰显出风景水彩画所具有自然情感。

(一)淳朴淡雅的性格

奥迪老师是我国少数民族人,自身气质十分儒雅,与人交往十分平和,奥迪老师由于接受的汉族文化的影响,有效将自身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相结合,不仅仅具有少数民族所具有的淳朴豁达,同时对汉族文化博大精深十分了解。奥迪老师的生活环境与情感可以与清代纳兰性德十分相似。

(二)身后渊博的学识素养

奥迪老师在创作风景水彩画过程中,一直秉持着“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言情”,在风景水彩画创作过程中对自然所具有的真趣十分关注,同时并不包含任何矫揉造作情况。意境作为主观及客观结合之下的产物,有效将情境与思想相结合,保证作品含义与情境相一致。奥迪老师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总所周知的,正是由于奥迪老师在风景水彩画创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成竹在胸,才能够有效在在风景水彩画与“手中之竹”相结合。

奥迪老师正式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能够有效自然风景通过风景水彩画的形式显著出来,这样风景水彩画内所具有的意境美也就十分显著了。我国著名画家方熏曾经明确表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先确定作品所具有的含义,然后在对作品位置进行确定,含义一旦离奇,意境美也就离奇;含义平庸,意境美也就平庸。奥迪老师在风景水彩画创作过程中,在确定风景水彩哈U含义上,一直秉持着“萧条寂寞而不颓唐,安宁平静却非死灰”,实际上就是古、奇、高、远。所以,想要在绘画内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主观情感,整体难度较高。奥迪老师在风景水彩画创作过程中,能够勇于表达出自身主观情感,实在是难度。

在治学上面,奥迪老师观点一直十分严谨,在实地写生过程中,必须对写生当地的人文风情进行了解,了解到人文风情的本源,希望能够获得创作灵感。奥迪老师一旦遇到自身喜欢的情感,对绘画高度十分关注,例如奥迪老师在创作《有羊的风景》作品上,就曾经先后化了5次,在每次绘画过程中都秉持著十分严谨,都会往返十多公里到实地进行绘画,产生了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人们在对这些作品观赏上,能够充分体现到悠闲意境,能够有效体现出奥迪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所凝聚的心理。

二、奥迪水彩风景画中意境美的表现

(一)独特的视角

意境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世界思考之下所产生的思想情感。思想需要从客观实物外形及观念之上解脱出来,才能够有效保证思想具有价值。文学领域对《言之有物》观念十分强调,这里面的物主要表示风景水彩画内所需要描述的景观。在风景水彩画具有合理的景观,能够有效帮助作者表达出自身思想情感,奥迪老师所创作的风景水彩画内的景观基本上都是北方景观。作为奥迪老师所生长的生活,奥迪老师十分热爱自身家乡。奥迪老师曾经在《窗外的风景》内曾经说过:大自然经常在不经意之间展现出极致美丽的景观,这种景观并不是小家碧玉形式的,反而是一种辽远及深厚形式的。人们处于草原之上,能够被草原上面的石像所吸引,能够有效感受到石像内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同时将少数民族所具有的艰苦生活环境彰显出来。奥迪老师秉持着自身对于故土的喜爱,每年都会去北方天地内进行写生创作,对北方所具有的一年四季景观进行观赏,进而在绘画过程中创作除了大量佳作。

在对奥迪老师所创作的风景水彩画能够发现,奥迪老师经常利用自然界内的山水树石进行创作,例如《落实沟》、《山口》等等佳作,草原内还具有较多残壁庙宇,所以奥迪老师以庙宇断壁命题的作品较多,例如《残壁》、《五台南山寺一角》等;奥迪老师在欣赏陕西窑洞老街过程中,创作了大量与陕西窑洞老街方面的作品,例如《榆林老城》、《塬上人家》等;奥迪老师作为少数民族人员,也创作了大量草原风情作品,例如《赵长城遗址》、《寒山》等。最能够代表北方的季节就是秋天,在秋天季节内能够获得喜悦,同时也逐渐进入到冬季,具有凄凉的情况,属于情感最为丰富的一个季节。在秋日内所具有的画意较多,例如天、云、山、水等,这些含义都在奥迪老师画中具有体现。

在奥迪老师众多作品内,笔者最喜欢《门》这个系列的作品,任何的景观及情感在作品内都能够体现出来,作品内的门好像都会说话,例如门上精美雕刻的砖木、门壁上面褪去的朱红、古老宫殿内陈旧的玻璃、残缺的壁画、门前石狮子,这些内容都在表示着时间流失。

吴冠中先生曾经明确说过,只有将内容、思想、意境结合之后,形式也就自动形成。奥迪老师创作的画作都是采取构图形式,表现出作品意境。奥迪老师在绘画构图形式上,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平远与深远。在平远创作上,奥迪老师创作了《残雪》等作品,这些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都是采取水平线作为主要形式,或者是在水平线内添加点景,充分表现出北方草原所具有的广阔;在深远构图形成的画作上,奥迪老师主要绘画对象为房屋庙宇,通过藏景模式,体现出意境美,按照不同景物叠加的方式,充分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在部分画作内,奥迪老师还采取了奇巧的构图形式,就以《透过墙洞的风景》来说,奥迪老师通过向内窥探的视角,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童心。

(二)抒情细腻的笔法

钱钟书先生曾经明确表示过,诗歌想要表达出自身情韵,首先就需要气脉十分厚实,但是思想语言必须十分简单容易,就好像刀存在峰,一旦刀不存在峰,也就无法刺入物体之内,画画也是一样。奥迪老师学识十分渊博,绘画技巧十分娴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将绘画技巧、思想情感与作品相结合,即便是十分艰苦,但是奥迪老师十分显著。奥迪老师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将画面与用笔相连接,就以奥迪老师《罗圈堡跳远》作品内,主要是通过飞白表现住水光。在奥迪老师的《陈风》作品内,采取湿画法形成,对远山景观进行表述,通过干画法形成对树木运行形式表现出来,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好像在树木之间走过[6]。

奥迪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对水分应用也十分考究,就好像之前所说到的,远山创作应用快干画法。在奥迪老师《秋声》作品内,就采取了干湿对比方法,通过将景观及人物对比形成,对景观进行渲染。在奥迪老师《古城一隅》作品内,远山、房屋、土坡之间网络结构十分顯著,主要通过房檐等结构构建出了作品的整体构图,与此同时画面内古塔、电线杆等物品又将奥迪老师所构建的网络构图打破,希望能够在原有对称状态之下进行突破,在平衡状态形成构图美,对环境顺序进行调整,让观赏者能够想到儿时生活。

(三)淡雅柔和的灰色调

绘画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为色彩,奥迪老师曾经自嘲过,自身已经会不出色彩鲜艳的作品了,近几年奥迪老师作品色彩主要以灰色调为主。实际上创作是跟随创作者心境改变而改变,需要受到创作者自身经验、学识与题材等因素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创作者对意境的追求。奥迪老师在创作过程中,所应用到的色彩充分体现出自身对意境的追求。

奥迪老师在巴图湾进行写生过程中,虽然说自身所看到的景观色彩十分鲜艳,树木葱绿,河水清澈,但是奥迪老师却产生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意境,所以奥迪老师在创作《微雨巴图湾》作品上,整个作品内天与水颜色基本上为灰蓝绿,对远山红素有效减弱,整个作品色调十分低沉,画面上所具有的微雨充分彰显出了奥迪老师悲伤寂静的情感。但是,在《微雨巴图湾》作品内,更为难的是,奥迪老师整体色调为灰色,但是却充满了阳光,并没有通过十分强烈的色彩对比,仅仅通过灰色调进行明度对比、色调对比,表达出奥迪老师心中的哀伤,实际上奥迪老师并不是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心灵进行描述。

结束语

要是说水彩画就是音乐类别内的轻音乐,水彩画作品内所具有的意境美就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乐曲。就如同欧洲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我国水彩画还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不仅仅需要有效提高水彩画内所具有的文化品味,同时还能够有效构建水彩画意境之美,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水彩画绘画上的技巧,与我国传统绘画形式及神韵相结合,添加现代艺术理念,构建现代化水彩画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董迎宏.浅谈水彩风景画的意境感受与营造[J].艺术科技,2013,11:123.

[2]刘春霞.水彩风景画技法在手绘效果图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2,06:131-133+137.

[3]张洪亮.“画中有诗”——关于水彩风景画创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202-203.

[4]宗华婷.水彩风景画的地域特征与审美取向[J].艺术百家,2011,S2:216-218.

[5]赵记同.浅论水彩风景画审美欣赏的三种境界[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03:55-57.

[6]张垒.浅谈新中国初期水彩风景画艺术特性[J].大舞台,2010,12:49.

[7]赵红星.浅析水彩风景画中的创造意识[J].艺术科技,2015,05:110+205.

[8]赵俊华.浑厚雄健淳朴清新——李剑晨水彩风景画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3,12:93-94.

作者:张志生

水彩画艺术特色分析研究论文 篇3:

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

摘 要: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将绘画基础课与创作课相分离,教学内容单一且轻“艺”重“技”,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创作意识的提升,与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课改精神不相符合。水彩课既是基础课也是主干课,和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水彩课中融入创作意识和综合媒材的多元建构,可以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跨学科、跨画种的综合专业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水彩;创新思维;创作意识;综合材料

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新型中学美术教师,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绘画技能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范类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矛盾,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美术基础课教学内容单一且过于偏重绘画的表现技能训练,缺乏创新思维、创作意识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美术教师,必须从基础课程的改革做起。

水彩课程既是基础课也是主干课,和素描及其他专业课程联系最为紧密,而且水彩画工具简单、作画方便、成本低廉,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水色交融的审美特质和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意韵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选择水彩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中西结合、承上启下、以点带面,加以各课程的优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功效,最终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与培养目标趋向一致。通过水彩画综合材料技法的学习和探索研究,从学生审美能力、表现意识、创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逐步加深对绘画媒介、画面形式语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个性绘画符号、增强水彩作品的风格多元化与当代精神内涵、提升作品艺术格调,借以激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综合能力。

一、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的背景

(一)创意思维及创作意识欠缺

地方师范类高校美术学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将绘画基础课与创作课相分离,教学内容单一且轻“艺”重“技”,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创作意识的提升。

(二)“美术高考思维定式”的瓶颈

当前的美术高考考前培训早已沦为应试教育,为提高专业过关率而要求考生对考试内容死记硬背,刻板教条、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艺术规律背道而驰,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通过此种训练升入大学的学生审美素养停留在美术高考作业的水平上,美术思维僵化,创新意识被严重扼杀。如何扭转学生的“美术高考思维定式”,成了摆在高校美术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的实施路径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学应把建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水彩教学的主要目标落到实处,并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入手。

(一)改技法性教学为创造性教学,把创意思维、创作意识贯穿到水彩画教学的每一环节

创作意识的植入——把基础课改为创作式基础写生课。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1]。低年级学生的绘画实践大多都是按老师摆好的静物或者模特被动地进行摹写,较少或从来没有绘画创作的经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尤其是在基础写生课中要把创作意识的培养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作能力。

水彩静物写生是绘画基础训练中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其长期的静止状态有利于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分析研究对象的色彩、形体、质感、空间及画面的构图、笔触、肌理、形式语言、审美内涵的表现。水彩静物创作式写生相对于水彩风景、人物题材的创作而言在各个方面更容易把控。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真诚体验与感悟。在静物题材的选择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新的视角发现司空见惯而又往往不易被人关注的、平凡而又独具个性的物象,在自身生活及其周边事物中发现美的存在。除了蔬果器皿等常用物体外,其他一切学生有感而发能够打动自己、有视觉造型美感的物品均可入画。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古今中外优秀静物绘画作品(不仅是水彩)的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体会不同物象的特点和物理表征下所蕴含的审美元素,以及对此物象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情感因素。如梵高作品《一双旧鞋子》,我们能从这一双破烂不堪、沾满田野泥泞的鞋子中体验到艺术家不一般的情感,“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2];油画家忻东旺笔下的《大白菜》形象或低矮臃肿枝叶枯败,或瘦峻挺拔枝青叶绿,作者将白菜这种平凡之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亲切感人的力量;青年油画家薛广陈代表作《中国式风景》以超写实手法精心描绘的却是几块拆迁后废弃不用的、沾满了水泥和白色灰浆的半截砖头,题材虽属静物,但在作者别样的视角下呈现出了不一般的审美特质——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意味;冷军的《世纪末风景》系列把铁丝网、干裂的泥土、医疗废弃物等物体排列组合成世界地图的形式描绘出来,暗示了后工业时代对环境和人的精神的异化。这样学生在寻找题材的过程中便把自己的情感因素注入到了表现对象当中,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情感表现在其中得以初步体验。

题材具备以后,静物的摆放也要学生的充分参与甚至主导。这其实是艺术创作的构思节段,对于如何摆放静物,教师可以提出建议而不可越俎代庖。对优秀作品的鉴赏临摹借鉴如同和优秀艺术家的交流对话,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现能力。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选择优秀静物画作品作为参照,在摆设静物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的大小、角度、色彩、明暗、质感、位置等做反复调整,进一步加强对表现对象的审美认知、艺术表现语言及抽象构图骨架建构的内在联系。

经过前期的题材选择、静物构思摆放两个节段,后期的艺术表达就相对顺利很多。在此节段的教学当中,应遵循艺术教学规律,改原来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为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对绘画的感悟、审美倾向及表达能力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美术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即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艺术个性、鼓励审美样式的多元探索,激励创新,把学生学习水彩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二)水彩综合材料介入教学对学生创意思维、创作意识的提升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语境下,狭隘的绘画本体语言纯粹观越来越不符合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在视觉艺术领域,架上绘画伴随着各种文艺思潮的兴起在媒体材料、审美特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跨画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趋势并逐步走向“综合”,各画种之间的边界渐趋模糊,以致很多美术作品按传统的材料特性分类法,很难判定它到底属于什么画种。由此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特设“综合材料绘画”独立展区,标志着“综合材料绘画”已成为当代主流艺术门类之一,在美术界掀起了对不同材料、不同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类高校单独开设“综合材料绘画”专业的院校还不是太多,地方师范类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更是少之又少,与当下美术大的发展趋势脱节严重。在地方师范类高校短时期内难以大幅调整课程设置体系的情况下,从现有课程当中融进综合材料的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材料表现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画面效果的新视觉呈现,而综合媒材及技法的的多元运用可以产生新的审美效果,改变学生对水彩传统单一技法教学模式的麻木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发展,从而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增强绘画创作意识。

综合材料如何介入水彩画基础教学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作意识,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了解综合材料使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及想法,然后据此找寻合适的媒材进行表现;二是对某种材料产生极大兴趣和感觉,然后根据此材料的物理属性及审美特质进行相应的艺术表现。后者对材料的运用是建立在强烈的直觉基础之上,因此作品中材料自身的表现与艺术表达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富新意和感染力。作为美术工作者,对材料的审美属性以及对材料在审美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不同审美特质的直觉和认知能力,反映着作者的审美直觉、审美天分和审美创造力。这种直觉和认知能力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打破思维定式以及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恒常审美符号化的定式[3],使作品独具创新精神而保持活力。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鉴赏分析中外水彩作品综合媒材技法使用较为成功的范例,使学生了解材料表现的多种可能性,打开学生思路,根据范例举一反三,提升自己对材料的直觉和认知能力,学会主动探索适合水彩表现的非传统媒材技法。

如美国新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干笔水彩画作品对非传统媒材的使用就极其丰富,白粉颜料、矿石颜料、蛋清、胶水等媒材配合与之相应的特殊表现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材料技法不能层层叠加深入刻画的弊端,使画面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肌理美感。广东水彩画家黄增炎长期致力于水彩新媒材的研究与实践,他在水彩纸上以乳胶漆或丙烯做底,使载体粗糙坚硬耐水耐磨;在颜料中加入适量的胶合剂使颜料变得略显粘稠,在绘画工具上选用毛质粗硬的油漆刷子,这些非传统媒材工具的使用加上作者深厚的美学素养,使其作品造型坚实、色彩微妙、笔触纵横捭阖酣畅淋漓、肌理丰富耐看,与传统画面效果大相径庭,具有了一种汉朝石雕般沉雄博大的美学品格。水彩画家张英洪经常利用油水分离的原理在画面上制造斑驳陆离的肌理效果,其作品《陶颂》绘制时在颜料中加入少许油,使水油若即若离的附着在载体上而呈现出特殊的斑驳肌理,这种肌理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古陶表面纹理的浑厚沧桑,使画面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中的部分作品也局部使用了不同的媒材介质,使画面的表现力大为增强。如陕西陈振国作品《秋醉大巴山》中前景树的处理用锯末进行堆积,再以水彩染色,出现丰厚的肌理效果,更好的表现了物体的质感和量感;广东颜苏平作品《风起》的背景大量使用布纹拓印的手法造成新奇丰富的画面效果,与画面主题十分契合;天津单爱兰作品《希翼》,底层大面积使用丙烯底料做了简单大气的肌理,厚重而简洁,对烘托画面的惨淡气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山东段国锋《象由心生之八》、浙江任祥芝《家·二联》、辽宁刘金鑫《局中人之静候一》等作品均使用不同媒材对基底做了不同肌理的塑造,再施以拼贴、拓印、干笔叠加等非传统表现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湖北邵昱皓《桌前—续集》则将透明水彩与不透明丙烯颜料结合,使背景色层更加均匀单纯厚重,降低了绘制难度的同时却增强了画面效果,有利于作者主题意旨的表达。

由此可见,水彩画作品中综合材料创新性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对物象形体、色彩、质感、肌理等方面艺术化的加强和纯化,其目的不只是对物象的写实再现,还有对视觉属性背后精神层面的实现和超越。

再次,结合具体作业对水彩综合材料的载体、媒介、工具等进行分析讲解及试验实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了解熟悉水彩综合材料使用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特殊效果,并恰当用这种特殊效果来表现物象的视觉审美特性。在作业过程中应该注意,水彩综合媒介表现并非简单地把多种材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媒材的特点,利用其外部特征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帮助物象实现从自然样式到艺术美的形式构成转化,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新的审美体验。

水彩综合材料介入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画种的知识综合融通和媒材技法的表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极力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从个人的生活当中及其周边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拓展多种材料表现的方法,激励学生发挥富有个性的艺术创造才能。

(三)改变水彩画作业成绩评定标准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成绩评定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原来的成绩评定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技法轻创造、重写实轻多元表现,与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因此在评分标准上应把原来的考评标准改为:结果考评和平时过程考评相结合进行考评、综合材料技法表现与创造力在技法中的呈现程度考评、包括写实在内的多元审美与表现手法考评,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鼓励多种绘画语言的拓展。在这种成绩评定机制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兴趣增加,创意思维、创作意识及综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水彩综合媒材多元建构与创作意识培养教学探索,应着眼于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新课改精神,以水彩画教学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为中学培养输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新型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7.

〔2〕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8-19.

〔3〕汉风.中国绘画创作空间的历史性拓展——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综合材料绘画展[J].美术家通讯,2015,(2):17.

(责任编辑 赛汉)

作者:庞宗超

上一篇:现代绘画作品中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中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