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2024-04-28

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共14篇)

篇1: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摘要: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巩固记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规范运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读图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一、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地图的知识

七上地理第一章就是地球和地图,而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这就要求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且学会阅读地图。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抽象地图形象化,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地球仪,明确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而不是圆形,形成立体思维,在学习地球仪时,对经线和纬线的描述要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经纬线定义和特点。而经纬度的划分还要结合板图,指导学生观察纬度和纬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经度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准确地描述给定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两点之间的相对方向。对于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教师除了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诠释,尤其是在南北极确定方向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拳头演示,学生在正反两侧观察,得出北极逆时针向东、南极顺时针向东,化抽象为形象,同时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观察角度不同现象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如一般情况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经纬地图上确定方向是难点,教师要结合经纬线特点进行讲解。经线上接近南极向南,相反是向北;在纬线上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为东,相反为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指向标箭头指北,其左侧为西右侧为东。量算距离时要利用比例尺定义进行计算,强调计算结果单位换算为米或千米。再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地形图,地形图的基础是等高线地形图,而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是本节的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并且河流在山谷处形成,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运用的几率大一些(教师一定要强调好地形图与卫星云图的不同之处。如地形图上绿色为平原而卫星云图上绿色是陆地)。最后教会学生看地图图例和注释,会看地图图例和注释,是看懂地图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识别一些图例并记住一些特殊的图例如:铁路、公路、洲界、国界等。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读图和从地图上归纳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有些学生学习地理忽略了地图的运用,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很差。那么教学中怎么运用地图呢?首先,指导学生看插图下面的图标。地图下面的图标注明了地图的属性,新教材中地图和图片很多,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找地图,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不同。学生只有会看图标才能快速地找到需要阅读的地图,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组织学生看地图要先看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完成填图时,不是寻找代表该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死记需要填注的地理事物在图中的位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时还出现将纬线填注在国家上的问题。这种忽略图例的作用是教学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恶地理,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图例。最后,教学生读教材中的插图,提取需要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读图,要紧扣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归纳,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还要组织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适时板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记图能力,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白板展示课本中插图,指导学生读图

初一学生注意力低,在课堂上有些时候就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展示书中插图,教师可以指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从缤纷的地图中提取需要的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四、利用板图锻炼学生记图能力

现代教学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很方便,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话,这课堂就会过于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板图组织教学。板图的特点是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速记地图,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缺点是因为教师的板图能力弱或板图失真,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板图和白板结合使用。最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填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很多地理老师不重视地理填充图的运用,其实填图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填图的活动中就会记住一些地理事物的位置,并且能够从地图上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总之,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利用地图组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篇2: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一、地图在地理课程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地图在地理学科和地理的研究中被称作是“第二种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很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地图反映出来,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重要的地理信息,以便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侧面来说,地图更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地图,分析地图上的标识,运用地图,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1.熟悉地图、识别地图

学生拥有识别地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通过地图来获取信息和知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首先基于学生对地图的识别和辨认,通过地图上所给的图标,获取地理信息。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识别地图时进行思考,比如说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地图相结合,解决相关的问题。

2.培养分析地图的能力

仅仅只是会识别地图是远远不够的。分析地图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图画和标识,联系自己的思维,理解地图所蕴含的信息。每一幅地图上都有固定的坐标、经纬度、颜色、线条,都有它们各自的含义。比如,某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的区域范围。在熟悉经纬度之后,可以通过经纬度和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资源。根据相关的地理环境和知识可以关联性地推导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地形了解降水等。所以,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联系所学到的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3.反复训练,巩固知识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⒈学生对地理课缺乏正确认识以至于缺乏学习的兴趣

地理是非中考科目, 长期以来, 绝大部分初中学校把地理当作副科, 地理学科处于被排斥忽视的地位。由于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 因此缺乏良好的和正确的学习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80%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课, 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是又不得不学。

2.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享乐和一种愉快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于对老师的认同,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 地理教师要对学生有情感的投资,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困难, 大部分经常感到自卑, 所以教师不能小瞧他们, 而应该关怀体谅他们。在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进行表扬,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更强。同时在教学上要把握好度。凡事都讲适度, 当然教学也不例外, 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二、培养学生对读懂地图的意识

(一) 学生应善于运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离开了地图就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有时候不翻看地图册, 只看文字内容和知识点, 不是从根本上理解, 所以也就不容易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了。这就好像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 但闭上眼睛, 恐怕很难全部报出班里同学的名字, 相反如果在教室里看到每一个人, 就能很快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 学生看图只看地图的色彩、线条等, 而不知道怎么样看图, 那就更谈不上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图了。

(二) 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1. 首先要有良好的读图习惯

平时就让学生养成一边看书一边读图的习惯, 掌握“图”“书”对照法, 把书中表达的言语内容移到地图上, 做到图文结合, 图文灵活随机转换。

2. 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看图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阅读地图中的辅助要素, 要对所读的地图有个初步的印象;阅读标题, 弄清这张地图展示的是什么;阅读图例和标注, 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其次, 阅读地图的主体。这一部分是阅读地图的重点, 一般是按照以下顺序阅读的:

(1) 一般性的浏览。了解本图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 如地理位置、乡土地理还是时事地理、农业经济要素等。

(2) 按照主体内容详细阅读, 读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及变化情况。

(3) 对阅读的结果加以分析, 其目的是真正读懂一幅图, 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为以后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基础, 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4) 读图要变换角度。看图一般都要多看几遍, 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详细的, 然而反复看图也不能一直重复机械地去看, 适当地变换角度去看, 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

问卷结果显示, 教师很少请学生到讲台上读图画图, 有的学生甚至从来都没有画过图, 这说明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平时不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或者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部分学校, 地理专业教师都跨学科、跨年级、超课时, 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或制作教具, 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少, 所以教学观念和方法一向比较陈旧。

教师观念要更新, 在课堂上就要多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技巧, 通过充分利用地图的色彩和线条来引导学生学习, 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 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收获, 观察越多发现也就越多。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不是枯燥的,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他们保持学习的劲头。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读图、用图的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四、教学设备需要适当增加

一些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设备只有地球仪。正因教师不能使用现代化教具进行动态直观教学, 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 比如地球的运动、经纬线判断方向等。有些地图内容比较复杂, 不容易看懂其中的地理信息, 学生望而生畏, 以致对地理产生“畏学”情绪。

面对这样的情境, 学校应添加投影、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用具, 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会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多样的地理现象, 可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篇4: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取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本人谈一下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的一般程序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东亚的季风气候”,先让学生观察东亚所临的海洋及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东亚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就很明确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的一般方法

1.形状观察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青海省的轮廓像兔子......,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2.对比归纳法 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形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他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做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一打类图的判读方法。

3.点、线、面结合法 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去、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

4.地图填注法 让学生在填充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填注地图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

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途使文字具体化与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与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2.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途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这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图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圖,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3.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

4.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表声像俱全,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地图的兴趣和理解。

篇5: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学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初中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大幅度增加,内容的不断拓宽,知识的逐步深化,特别是数学知识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止发展到动态,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等,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依靠“填鸭式”,“注入式”的传授方法去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而会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却兴趣,丧失信心,成绩越学越差,人为地制造了差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一节时,引入“负数”的概念,就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 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吗?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2)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才能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布置的提纲看书预习,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篇6: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山东 莒南 ●王秀建

纵观现在初中地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革,在原有的文字叙述之上,加上了很多的图表。这一改革表明在初中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初中地理知识。这包括世界的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资源等情况。但是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读图能力,图表的展示不仅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理解地图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图,对于刚刚触及初中地理知识的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对于专业地图(比如等高线图)理解更为吃力。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对读图能力的训练应当贯穿于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有耐心地从基础开始教学。在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中最基本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即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以及图例。

在教学中学生清楚扎实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础后,方能继续深入地理解地图的内涵。在这一基本训练之上,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地图的类型。这其中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各种类型,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就能够区别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引导看图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三、培养感情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图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觉记忆各个大洲、大洋的轮廓十分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增加这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展开一个绘画竞赛,主题就是描绘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并要展开丰富联想,利用大洲大洋的轮廓再进行创作性的绘画。(范文网 )比如中国的疆域轮廓可以指引学生记忆成一只大公鸡,或是一个穿着纱裙的美少女战士。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会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利用世界地形地貌分析各大洲出现的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

四、贯穿教学

对于读图能力训练并不能脱离课堂,只要求学生一味地自我理解。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做到图文并茂,将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地理第二语言。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一课时,在介绍当地地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一部分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图片或视频,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地貌图片,给学生一个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兴趣。之后将这一地区的自然山川景观图片抽象化,向学生展示地形图和农牧业分布图等地理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图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补充训练

在课堂教学和平时训练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影响读图、识图能力。教师不能对这部分学生丧失耐心,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读图能力补充训练。比如和他们一起用趣味形象的生动的图形记忆法来区分各大洲、大洋的轮廓;进行一系列的填图训练,或是裁剪一些简易地图。

总之,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单纯的背诵地理知识以应付考试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既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无法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篇7: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一、习惯是成功的前提

辞海中关于习惯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或是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可见习惯是养成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学时代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有效率:预习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即将进行学习的内容是否具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的关键。预习是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地理课程内容概略了解过程。没有预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生吞活剥的感觉,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条件,预习能引起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激活”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接受新知识。地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学习要积累:理解的习惯。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养成知识积累的习惯很重要。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有4本教材,高中地理课程有必修2本教材和选修2本教材。按照高考要求,必须掌握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不求甚解、生吞活剥,通过靠死记硬背8本地理教材来掌握地理知识,既不可能,也不可思议。理解是对地理知识学习积累的基础。地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只有在地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本人的知识,为地理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地理问题打下基础。

(3)知识需保持:巩固的习惯。地理知识的巩固是指学生识记并保持地理知识的`过程。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联想规律,是提高地理知识巩固的有效策略。如通过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联想巩固、对近似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类似联想巩固、有对立关系的地理事物的对比联系巩固等。“谐音法”、“浓缩法”、“口决法”等是意义记忆的好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直观手段,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巩固;合理地多种方式地组织地理复习,进行必要的练习,也是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巩固的有效途径。

(4)学习的能力:应用的习惯。地理知识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在指导人们选择位置、适应环境、利用空间、方便出行等方面的生产生活价值;在认识和了解世界方面的文化素养价值;在协调人地关系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科学价值等。如学生在学习农业地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气候、土壤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在学习商业地理时,进行商业中心和市场的选址设计等。学生的学习贵在做到学以致用。地理学习的能力是在就用中形成的,是在应用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是在迁移中得到升华的。地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和迁移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生活的地理”、

“有用的地理”、“鲜活的地理”,养成应用和迁移的习惯。

二、方法是更重要的知识

“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种更重要的知识”这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观念。正所谓“授人鱼,只供一饮所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渔”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收到事半功倍的放大效应。

(1)在“做”中学: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些地理基本技能方法所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掌握地理基本技能方法不仅能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方法主要是进行地理实践。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创设情景和条件,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技能方法和基本环节、操作规则、操作方式、操作流程。

(2)在“图”中学:建立地理空间关系方法

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状态和关系的最好方法。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图”中学,建立地理空间关系方法,不仅能明了地理事物在“是什么?在哪里?而且对加深认识地理事物之间”“为什么”到“怎么办”以及“将会怎样”的空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学生区域地理的过程中,通过区域政区图、区域地形图、区域交通图等来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建立起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也是探询解决区域地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思维中成长:学会地理思维的方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会地理思维的方法是促进学生地理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法、比较法等。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成因、影响、关系、评价等过程都有多端性,多面性。如成因须从自然和人为分析;评价和影响都须讲利弊;关系须讲互相影响。它们基本上都有发散思维的特点,而比较异同则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能使他们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而终身受益。

(4)树立联系的观念:学会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

篇8: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地图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 为学有要, 置图于左, 置书于右, 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 相对于地理课本的文字而言, 地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 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

地理的知识方面, 其主要来源应从地图上获得。比如说, 地理名称、景观等地理事实材料, 和地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 在地图上看来是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 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的, 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 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地理观念, 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 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这样, 才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 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1. 重视地图

我们农村中学师资力量有限, 地理教师大多是由任语数等学科的教师兼任, 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地理学科上。由于评价体制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教师重结果, 轻过程, 面对每一课里的地图, 认为读图太花精力费时间, 还不如用几分钟直接把知识点勾画下来,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 通过大剂量的练习来获取高分。这种忽视地图, 视“图”如无图的做法, 与新的课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学习地理必须重视地图, 这是地理学科研究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地理信息的载体。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 每一课以图像图表为主, 文字表述更为精简, 在凸现地理知识的同时, 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前用文字直接叙述由教师直接讲授的地理知识, 现在大多是负载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之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地图的教学是地理教师最根本的职责。

2. 重视读图方法的指导

课文中色彩缤纷的地图,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读图的兴趣, 但大多只是看个新鲜, 怎样阅读地图?怎样从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 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三步读图法”。

第一步:读图表标题。标题指明此图表的所属, 直接表明图表内容的指向, 这是读图的前提。

第二步:读图例。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图上的颜色、线条、形状等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一般都在图例中交代得很清楚, 这一步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础。

第三步:结合“读图思考题”, 读图表内容。新教材在图表后都配合有“读图·思考”这一内容。思考题以问题的形式,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 进而找出各要素的内在联系, 归纳出基本规律。这一步是读图的关键, 是落实本课课程目标重要的一环。这一步实施得好, 就能让学生不仅能观其“图”而知其“地”, 更能知其“地”而求其“理”。

3. 重视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读图能力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运用地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在教学中, 笔者常根据学习内容安排一些活动, 让学生尝试运用地图。如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时, 让学生自己绘制校园平面图, 并评选出最好的一幅张贴在校门口, 来解决家长找人、找班难的问题。在教学《中国的交通》时, 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这样就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 活学活用, 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总之,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就能借助地图, 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重视地图, 用好地图, 用活地图, 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来。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 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 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 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模式, 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 尤其在地理这门学科中, 充分利用地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 这本身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特点。

篇9: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培养;读图能力

一、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包含的内容很多,它不仅有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形态、地理名称、数据、景观等等,而让学生去认识这些东西,就必须使他们掌握有关地图的基本知识,如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等。正确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每一个学生的读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教学应该强化,并贯彻到以后的教学中,并且应该讲得更加详细,而不仅仅的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因为它是读图的前提条件。其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这个知识点,学生较难理解。这就要求学生把立体空间转化为平面,牵涉到作图、透视等方面的知识,我认为这些知识应该适当做一些简单补充,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

二、让学生学会记忆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这样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1、巧用地图,比较记忆。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突出不同地理事象的共性和个性。在地理学习中,巧用地图,进行比较记忆,形象直观,效果明显。对照地图,观察南美洲三种地形的分布,并且来与北美洲地形比较:西部都是高大的山系,东部都为低矮的平原和高原(山地),这两洲相似的地形特征跃然图上。而北美洲高原(山地)、平原基本南北纵列分布,南美洲高原、平原基本呈纬向平行相间分布的不同地形表现也会深深地刻在脑海之中。

2、借助地图,联想记忆。地理知识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关联系,地理联想是理解、识记的途径与回忆线索。联想的方式途径很多。例如:面对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其“两边高、中间低,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中部”;看到热带雨林的常绿高大植物和猿猴、犀牛、鳄鱼等景观,可以联想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看到大西洋洋流图而联想到太平洋洋流系统等等。借助地图,通过联想,不仅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使之记忆得更加牢固。

3、多图综合,规律记忆。在地理学习的读图过程中,会得到很多识记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自己善于整理成一定规律以加强记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从《世界洋流图》中,学习了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的洋流系统,把这三大洋洋流综合,可归纳为:三大洋(北印度洋除外)的中低纬洋流都有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流动,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再辅以简图,记忆就更牢固了。

三、让学生学会分析地图

首先要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读图的根本。只有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只有对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只有对图例和注记的正确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能帮助学生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图的顺利和正确。其次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四、培养绘图能力,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学生在看、画、听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提高了绘图能力,记忆效果好,知识巩固率高。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地图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树立起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用图,教师对图态度、用图技巧会对学生用图习惯和对地图兴趣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地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总之,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很大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地图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贻民.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绘地图的能力[J].教师.2009(13).

[2] 王运琳.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J].新课程.2011(04).

篇10: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语文课除了要落实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了没有,有没有领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规律。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效的统一。

一、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往往是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收效甚微!事实上,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解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课在内容与语法方面都不难,我就大胆地放开,把全班分成四大组,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为大家讲解这篇文章。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查资料,研究时代背景,知识的延伸迁移,甚至讲课的语气、语速,都考虑到了。讲得精彩,其他同学听得也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在内容分析的透彻性上,比我把握得还要好。这节课还有两个好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料到的:①班里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主动去学习、思考;②班级比以前团结了,因为通过共找资料,共同备课,大家都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发展,反过来更促进了学习。

二、通过问题质疑,激活潜在主题意识,解放学生心灵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在提问学生时也是一问一答式,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躁,教学内容也问得支离破碎,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很快形成两派,在双方交战中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迁移更具有眼光和魄力,这些见解不乏新意,我充分肯定了这一看法,但是我必须明确肯定《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即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也有客观的认识,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乱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

篇11: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学科论文

如何指导小学生阅读,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并尝试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颇有收获。

我个人认为阅读有四种方法,即:“学习性阅读”、“欣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小学生阅读基本属于“学习性阅读。”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教学中更重视加强这几方面的训练。

一、掌握学生心理,有针对选材阅读

小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加上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关心的不是语文知识,而是文章内容的兴趣性,或是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就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文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语言文字美感的熏陶。阅读后让每个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鼓励他们多角度地质疑,这样既阅读了文章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自身感受和体验,教学上达到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几方面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颇丰。

二、兴趣教学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兴趣恰恰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我个人认为兴趣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生命中的盐与味精,只有充满兴趣教学,学生才会感到你的课有滋有味,充满活力;只有充满兴趣的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进而达到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例如:我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文中有青蛙妈妈妈、青蛙宝宝、金鱼、虾公公、老螃蟹、龟妈妈等众多角色的对话,学生对文章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点,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些不同角色的对话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各有特色。对此我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再进行指导。“这些角色年龄不同,语言特点一定不同,你们试着分角色朗读一下。”我的话音刚落,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他们自己找搭档,很投入地诠释着不同的角色。读青蛙妈妈时,声音亲切温柔,虾公公的语调粗犷浑厚,有个孩子故意加重了声音,还咳嗽几声,引来阵阵掌声。小蝌蚪的声音清脆可爱,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整节课掌声热烈,充满欢声笑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总之,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指导学生阅读,我觉得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为主,民主教学,积极创造生动活泼,宽松自如的教学氛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高有低,质疑深浅不一,只有让他们充分讨论,然后教师再及时点拨。学生在讨论发言中没有束缚,畅所欲言,敢于大胆想象,随心所欲。例如在学《小马过河》一文时,有个学生开门见山地就问:“老师,小马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举手示意。我没有因问题的简单不予理睬,让这个孩子就那么简单的坐下而趁机引导他们思考:“你们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做呀?”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大家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自己亲自尝试,不能只听别人的片面之词,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掌握过人本领,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堂课下来,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知识,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寓教于乐,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实效。

四、精心设计,注意指导

小学生阅读困难很大,因为他们识字少,有的只能靠拼音阅读,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预习,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课的主要练习,这样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驰骋想象。上课时,学生说的多了,讨论的范围广了,在相互交流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课堂的闪光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篇文章的主要练习,因势利导,巧妙地把问题引向更深、更广。并及时点拨。可以这样说,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是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彼岸的摇桨人。

篇12: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关键词:课程论文;综合能力;素质;教学模式

课程论文是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要求学生以本课程所属学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所写的论文,通常也被称为“小论文”。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既是强化学习并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谈一点体会。

一、写前引导

1.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撰写课程论文的重要意义。撰写课程论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珍惜这种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才会主动、认真地去做,才能有效防止敷衍、抄袭等现象的发生。

2.让学生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基本方法。这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资料、如何调查研究,以及论文的加工修改和论文的写作格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在平时注意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社会现状,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4.将课程论文考核与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宜将课程论文的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但不宜将其作为惟一的考核方式。这样做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论文,又可防止有些学生只顾论文写作而忽视对课程知识的全面学习掌握。

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

(一)选题指导

大学生写论文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论题,一提起论文似乎就给人一种“深奥”、“高深莫测”的感觉。很明显,这是学生的误解。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常常告诫后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要勤于观察生活,敏于观察生活。课程论文的选题不必理论性太强,最好选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题目,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尽量选择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所研究问题的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洞。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所选的题目要明确究竟是要对理论做验证,还是要对现实经济活动做实证分析,这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前提。

2.要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范围可以是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国民经济的运行、经济政策的传导评价等;也可以是微观方面的,例如对某企业的管理、财务分析,或对一所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3.所选题目的大小要适中。应当充分考虑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包括理论把握的程度、数据获得的难易、计量分析方法的所需条件、完成项目研究的人力和时间条件等等。作为课程论文,特别是要考虑完成实证项目的时间约束。题目不能选得太大或过于综合,否则工作量太大,在半个学期的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

4.要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可能性。没有变量数据来源的模型是不可能进行具体计量研究的。

为帮助学生选题,应向学生提供选题指南,让同学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

(二)文献查阅和综述指导

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除了自己深入研究以外,要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图书、期刊等文献,也包括网络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文献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可以避免重复做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可能的创新之处。

大多数学生已非常熟悉利用网络进行查询,通过键入关键词、主题等来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也比较熟悉对纸质文献资料的查询,但利用网上数据库查询则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源。

当前各种文献都比较丰富,查找也比较容易,关键的问题是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并写出能涵盖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学术观点的文献综述。应要求将文献综述作为课程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促使学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打牢论文写作的基础。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指导

收集数据一定要考虑来源的可靠性、权威性。如经济数据应主要取自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报告、重要报刊,以及权威部门的官方网站。同时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数据,不能不加分析地拿来就用,应认真分析这些数据的内涵、数据包含的范围、数据的计算方法、数据所说明的问题、与其他数据的关系等。如果数据与模型中的变量要求不一致,则应当对数据做必要的加工或调整,或者重新寻求符合模型要求的数据。在实际使用数据估计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做预处理,对数据进行一些初步检查和分析,初步把握样本数据的一些统计特征,包括描述性统计、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等。

(四)指导学生修改课程论文

学生完成论文初稿后,教师须认真审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详细、明确的修改意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完善。

三、课程论文成绩的评定

对学生课程论文的成绩通常由任课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直接评定,不进行答辩,但为了避免写作时作弊,任课教师可增加课程论文答辩环节,并请所有学生担任答辩委员。增加答辩环节,一是因为答辩过程更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认知深度,这会促使学生平时认真学习;二是从答辩情况一般可以看出论文是不是学生自己精心阅读整理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后写出来的;三是其他学生当答辩委员可起到增进交流、互相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 使用地图的技能。要让学生学会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 使学生感觉到一旦离开地图, 就觉得无法复习和做作业。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习惯的培养就需要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使用地图教学,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多少、读图能力的高低与老师的指导和引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具体方法

1.重视基础积累, 形成基本知识体系

读图能力不是建在空中的楼阁, 必须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基础。从实际教学来看, 学生熟记基本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对于读图能力的培养很关键。学生如果对于基本地理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那在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上肯定很费劲。而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地理图表的辩读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积累基础的地理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地理数据。例如一些国家重要的大江大河大山的名称、地理位置等, 还有一些世界重要国家、著名城市及其工业部门或农产品名称等。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熟记, 对于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整个基础知识熟记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框架, 在教学中教师把各章节内部, 章节与章节之间, 人文与自然之间, 区域与洲际之间的关系在讲解中尽量串起来教学, 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基础知识库, 这样当出现读图题时, 学生可以随时提取已有的储备知识, 尽快地解决问题。比如每年的高考重点气候问题, 一般分值都将近20分。从基础知识来看全球只有10种左右的气候类型, 学生只要熟练的掌握了每种气候类型具体分布在什么地区, 什么原因产生这些气候, 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对应的植被带是什么, 包括这种气候下容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什么等知识点, 就很容易读懂地图, 答对问题。

2.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看图。

看图是读懂图的第一步, 要引导学生注意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 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的顺序, 一步一步地看。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根据图示明白图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根据图进行分析, 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三是把图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概括,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现象进行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看图的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变换看图的角度。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好几遍, 只看一遍不行, 学生在反复看图时, 不能总是从同一角度重复看图, 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 这样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再者看图要注意图的整体性。不能孤零零地看一个“点” 或一条“线”, 而要进行点线面的整体观察。

3.引导学生绘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边讲边画,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 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步步跟进, 做到师生双边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 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复习长江、黄河时, 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 边画边记忆边思考, 把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 都落实到图上, 形成“心理地图”, 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

三、加强地图题型的训练

篇14: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地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60-01

高中地理学科兼有文科和理科的特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多。运用地图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它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和许多地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地图教学,将地图作为载体,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地理内容的综合考查几乎离不开诸如景观图、等值线图、区域图等各种各样的地图,要想提升正确解读和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地图,具备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往往表现得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尤其在地理考试中,读图识图不准确普遍成了限制学生得分的瓶颈。掌握各种地理图表是很多试题的解题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提取地理信息,灵活运用各种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1 读图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掌握读图技巧,促进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是指从地理图像中掌握信息的能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地图中准确提取解题所用的关键信息?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读图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及图文转换、图像转化的习惯,形成判读、用图的规范,对典型图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看书时需要“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如令学生最头疼的日照图问题,无论题目中的图多么抽象,如果把它转换成学生所熟知的侧视图和俯视图,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绘制转换图时,一定要明确点、线、面的空间关系,还要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再如,教授《中国地形》一章的内容,包括三级阶梯、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形取得名称、位置特征,只需把所有文字知识全部都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学生就会很轻松地掌握本章内容。这样不只是获得了中国地形的知识,也拓宽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铺垫。形成了读图习惯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第一、读图的一般步骤

首先,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第一步,先读图名,以此推测题目所考查的内容。第二步读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第三步观察细节内容,准确提取途中反映出的有效信息,包括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第四步,联系实际问题,学会变图、图文转换等。其次学会用图。把从图中读到的信息通过平时积淀的相关知识与该题考查的问题相结合,最终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最后,要善于总结读图、用图的方法、规律,熟悉图像语言,从图像中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第二、教给学生观察、读图的方法

观察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有一定的规律。观察柱状曲线图,应先看纵横坐标代表的内容、数值的大小,然后再看柱状高低变化,或曲线的起伏变化状况。观察区域图,首先要根据经纬度、区域轮廓、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景观等定位方法,确定区域位置。其次是从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2 析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分析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一是要让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多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教北美洲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时,先引导学生在“北美洲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两条特殊纬线,回顾五带知识,从图中了解到北美洲既有南北向的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类型,又有东西向的不同气候类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北美洲哪些气候类的分布呈非地带性,至此学生自已能从插图中读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狭长。读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致气候南北狭长成因,这就得依靠课本中北美地形图。图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北美洲地形分三部分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中央大平原,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和拉布拉多高原。西岸滨临大西洋,由于西部受纵向排列的高大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只能影响沿海狭长的地带而无法进入内陆。从而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北美较大的纬度跨度、地形和海陆分布是影响北美气候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看、二分析、三综合,就把北美洲的气候深受地形影响难题给解决了。二是要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如对同一纬度的北非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类型及成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地区地图,以找出北非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自的特征。

3 绘图

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绘图时,学生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对地理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比如,气候的考察是绝大多数试题必定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典型的难点内容。为了使该内容能够深入浅出,我在教授气候类型内容时,要求学生在空白的世界轮廓图或中国轮廓图上反复填涂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至于识记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同时,自绘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与自绘图结合,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提高了该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所以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比较高层次的要求,绘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形图等。先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的分布、国家的轮廓图。再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并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

实践证明、善于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其教学效果往往很好,经常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独特风格。可以这样说地图运用得成败巧拙,是衡量地理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付占强.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学园,2011(8).

上一篇:填报要求及注意事项下一篇:hmd5材质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