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2024-04-08

《廊桥遗梦》电影观感(通用10篇)

篇1:《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廊桥遗梦》有感2004年7月

为了简便起见,我把罗伯特叫做“他”,把弗朗西丝卡叫做“她”。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它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生活、人物以及情感的细腻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它对人间真情的赞美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我没和别人探讨过这部电影,但我可以断定,对“她”这生命中永恒的4天,能理解和赞成的是极少数。女人们不能理解,男人们不能容忍。“她”能算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吗!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背着丈夫偷男人,还想离家出走。而“她”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非常优秀、完美的女人和妻子。“她”做错了什么呢?“她”只不过在追求自己的梦想,但为了那份责任“她”放弃了,把爱深深的埋进了心底。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完美的人格。“她”为这个家尽心尽力、对儿女关爱有余、对丈夫体贴入微。

深入的剖析一下,在人们的眼里,“她”唯一的错就是不该和那个陌生人上床。当然也不该动情。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有丈夫。这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假若感情不和,在离婚之前也不能有任何出格之举。况且“她”还有一个温馨的家。这种道德观念是天经地义的吗?是人类所固有的吗?不是!这是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强权统治以后,统治者强加给人们的枷锁。而统治者们却可以为所欲为。延续到今天虽然人们的观念解放了许多,但仍然统治着多数人的头脑。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的民族和国度里。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对人性的践踏和摧残。

“性”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人们谈性色变、讳莫如深。却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看谁在这个领域违反了天条。敏感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这些人对性行为,背负着羞耻感甚至罪恶感。我想这是一种病态心里。从生理上讲,性是人的本能,它与道德无关。从社会范畴来说,只要不侵害他人利益就不违背道德。对于性能力较强的男女来说,他们的性经历一定要多于一般人,这无可非议。对性功能缺损的人也决不能说他们的道德情操更高尚。这是截然不同、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优秀的女人最基本的应该具备本分、矜持、忠贞的品质。对男人呢,似乎就不那么苛求。这种道德观念岂止是不公平,简直是强盗逻辑。对那些安分一生的男女,不能说他们有什么不对,但在陈腐观念的束缚下他们活得很累,是人生的悲哀。

我把性看做人类最高的享受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应该值得羡慕和赞美的行为。“她”所在的小村镇就有很强大的保守势力和传统观念。对一个移情别恋的女人,所有的人都给以白眼,对其冷漠甚至歧视。但“她”却没有屈服于这种压力。“她”“找到了自己的梦”;“她”“焕发了真实的自我”。而且在“她”的主动下和那个所有的人都瞧不起的女人成了好朋友。“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就连她丈夫也不在乎”。我佩服“她”的勇气、欣赏“她”的性格。

影片中“她”的真情可能感动了很多人。可这些被感动的人当中,对

“她”的行为能理解和赞同的恐怕没有几个。“她”对一个陌生人的过分主动和热情令人费解;“她”又表现出那么强烈、难耐的生理欲望。刚刚结识,第二天能产生多深的感情,就和“他”上床,不是太轻浮、太随便了吗?在很多人的眼里,感情应该是性的基础。没有感情的性是不道德、不可思

议、不合情理甚至是一种罪恶。这种想法似乎有点道理,但却不是唯一的法则。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性是大自然的产物,不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和需求,就如同人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一样。我看过一篇文章上的一句话觉得有点道理:先有情后有性,还是先有性后有情,不见得哪一种就比另一种更高尚,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无聊的话题一样。情和性之间虽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联,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但它们不应该是从属关系,而是两个范畴的独立概念。当它们独立存在的时候同样是天经地义的。没有性可以有情、没有情也可以有性,为什么非要套上道德的枷锁呢?

人们在传统道德和陈腐观念的压力下,自然的本性受到压抑。在敏感的领域内表现出无奈、虚伪和神经质。罗伯特有句话与我的观念产生共鸣“我的观念和当前美国社会固有的家庭伦理格格不入。依我看,人们观念上总认为这属于我、这个人属于我,很多事情受到限制和约束。”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应该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例如异性相吸、优胜劣汰、满足本能等等。人的社会属性不应违背和践踏人的自然属性。

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横观社

会(经济落后和经济发达地区之比)人们在婚姻、情感、两性领域内的道德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正在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正在回归自然。“他”和“她”正是在顺应着历史的必然,向传统的观念挑战。“她”的儿女在看完妈妈的日记后理解了妈妈,也受到了启发。“她”儿子郑重的对妻子说:“我一定要使你幸福。”我能理解这句话的全部含义。爱就是理解、就是宽容、就是放纵,就要抛弃传统的道德观念。还要支持妻子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才是人间的真爱。

我发了这么多议论不是想倡导什么行为,也不是想宣传什么观念。我只希望人们能活的更轻松、更自然、更洒脱、更真实。有很多鄙视虚伪的人却在这个领域不得不虚伪。当然我不反对必要的回避。在社会中生存就要顺从社会、保护自己。但也没有必要活得太累、太虚伪。更无必要和自己过不去。享受人生是每个人的神圣权利。

也许我有点性崇拜心里。但我觉得是正常的。这个世界很大很大,有许多事情需要从头理解、重新审视。我虽然一生谨慎,对传统观念也望而生畏,但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可是我又没有机会宣泄、没有对象倾诉、没有场合表白。我也有很强的压抑感。今天一吐为快。我不苛求赞同,但希望能被理解。

篇2:《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看完这部影片震撼很大并且感触很多。也许望着夕阳下的那座充满回忆的桥,只有秦观的《鹊桥仙》这首诗来诠释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啊,多么贴切,多么自然的一种表达啊!女主角芬琪卡在与今若柏雨中相离时,那份真情,那份深情,那份不舍,那份眷恋看的让人心碎。芬琪卡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可就这样一次足以让我享用一生了”。多么美啊,让人心醉并为之向往。有人说:碰到这样的感情是你的运气,错过这样的感情是你的福气。我看个中的辛酸只有圈中人才有切身的体会吧,我想说的是:珍惜所有,珍惜身边的事物吧…

对于金若柏与芬琪卡的这段感情,我想只是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了吧。爱,往往在那一时间爆发,而真爱却在那一瞬间升华。四天啊,只有四天……可他们经历了别人用一生经历的事:相识,相知,相爱,相离。呵呵,很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又让我们被这份真爱所折服。当最后芬琪卡没有和金若柏自私的离开,而是选取了她的家庭,很让我们感动。应对真爱与家庭,应对自私与职责,她都毫不犹豫的选取了后者,是得是失,值不值得,都显得那么无力。放下才能承担,舍弃才能获得。这句话说的很对,如果芬琪卡当时只顾自己的感受就那样毅然的离开了家,那么从此以后她的家人就会遭到镇上人的闲言碎语,她的内心也不会得到安宁,她所坚持的那份真爱也失去了最珍贵的好处,她所追求的感情也就跟着变质了。原先,真爱本没错,但是要有最起码的职责感和道德感,要持续最原始最纯粹的那份爱,要不然,感觉已不再,真爱已不存。

这部影片本就是一部社会伦理片,它所探讨的也是婚姻与感情。当人们已厌倦了身边的事物,当人们已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无力,当人们又遇到了所谓的“一见钟情”,那么这部影片就给了很好的教育好处。所谓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我们异想天开的又在钩织新的未来时,请想一想我们不顾结果的恶果吧!芬琪卡是聪明理智的女性,她虽对感情有新的憧憬与想象,却没放任自己,卸下肩上应有的职责与包袱。既然选取了现实,那就注定是平淡的,注定要为普通却神圣的职责担负起一切,过那再熟悉但是的琐碎的生活。在风雨交加的晚上,当金若柏的车停在前边,芬琪卡却只能死死的紧握住车门把手,那时,她的情绪是何等的复杂,眼神是多么的迫切,可一切终归敌但是残酷冷漠的现实。就那样,各奔东西,分割天涯,而心里却持续着那份新鲜久未变质的一份感觉,一份回忆……

还是那句古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失才有得吧,这其中的分量需要自己去衡量,其中的辛酸需要自己去品尝。婚姻,感情,家庭都是独体,但其中的联系却是千丝万缕。就像芬琪卡最后的对白“一个人活在世上是有职责的,在结婚生子后更难道不是吗,你有丈夫和儿子,就更不能在像从前一样随心所欲了,你也将不再是自由的,纵然这段感情是这么让你快活,让你在以后的一生中都为之喜悦和伤感!”就这样在最完美的季节里相遇,共同营造一份完美的回忆,然后持续着一份感激的情绪在以后并不相伴的日子里慢慢咀嚼,慢慢品尝,会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吧。有梦是完美的,但对未成真,我们要庆幸以前拥有过。

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刻骨铭心的真爱;这样一部电影,教会了我们怎样去爱,怎样无私的去爱;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对生活有所感悟,让我们去珍惜身边的事物!

篇3:《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廊桥遗梦》引起人们对婚外恋、激情与责任、伦理与真爱的激烈争论, 片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是一位来自意大利巴里的中年妇女, 她从少女时代就来到了美国, 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以前是一位老师, 但是因为孩子和丈夫不赞成她工作, 就辞职当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虽然待在爱荷华农村很安静, 人们很好, 有人生病或者遇到什么麻烦邻居都会来帮忙, 车也不用上锁, 孩子们在街上也不怕走失……但是这不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所寄。尽管在物质上她过着一种富足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有着少女梦想, 喜欢阅读叶慈诗歌的女人来说, 平凡无奇的丈夫与她精神上的交流很少, 孩子们与她谈话也不多, 她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荒芜的。正如梁晓声所言:“婚外恋几乎是一切中产阶级中年女性最经常的幻想游戏” (梁晓声, 1996) 。她对爱情一直怀有梦想, 在她眼中, 她的丈夫只不过是个干净、诚实、努力、温柔的好父亲, 不懂她的精神世界。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孑然一身、四处漂泊、热爱自由, 对美国伦理道德不以为然, 他身材健硕, 具有男人味, 懂得浪漫和生活情趣, 也喜欢叶慈的诗, 知道如何讨好女主人公, 在短短四天时间里, 他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相许的爱情。

2 渴望飞扬的爱情

片中当弗朗西丝卡一个人在家, 丈夫和孩子们都去参加牦牛展览的时候, 她遇见了来问路的罗伯特, 他想去一个“顶上有盖”的廊桥拍照, 弗朗西丝卡首先主动提出愿意带他去廊桥, “反正我在家也只是喝喝冰茶”。一路上, 罗伯特与她聊天, 感觉像是久识的朋友, 后来进一步拉近他们之间距离的就是罗伯特去过弗朗西丝卡的家乡, 意大利一个很偏僻的小镇巴里。而当时罗伯特去巴里是因为那个地方的风景很美。在廊桥拍照结束的时候, 罗伯特采了一束野花献给弗朗西丝卡, 罗伯特的自由、浪漫、多情、体贴在潜意识里正好契合了弗朗西丝卡对爱情的渴望。以至于他们驱车返家以后, 她又主动地提出“愿不愿意进屋喝一杯冰茶?”以下是他们进屋以后的第一次谈话:弗朗西丝卡说:“事物都在变化。”罗伯特说:“一切都在变化, 这是自然法则……世界上可信赖的东西很少。”然后罗伯特问及她的丈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弗朗西丝卡只是说“很干净”, 可见她对自己丈夫的印象是很普通的, “很干净”是一个很平凡的词, 连罗伯特都很吃惊, 所以反问道:“很干净?”因为这的确不应该是一位妻子对自己丈夫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不仅普通, 而且宽泛, 带有冷漠和疏离。所以她补充道:“他还有别的长处, 努力、体贴、诚实、脾气温和、是个好爸爸。”从她对丈夫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夫妻之间是缺乏激情的, 潜意识里面, 她的丈夫不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之所寄, 这也为下面她与罗伯特的爱情故事做好了铺垫。同样, 当谈及对爱荷华的印象的时候, 她对爱荷华的印象也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镇:“我本来应该说, 这里很安静, 人们很友好, 有人生病或者遇到麻烦, 邻居都会来看望……, 但是……这不是我少女时代的梦想。”面对弗朗西丝卡这样的生活, 罗伯特给予了她理解和安慰:“我前几天写了点东西:以前的梦想是好的, 虽未成真, 但我庆幸我拥有过……不管怎么说, 我了解你的感受!”

对于罗伯特的理解, 弗朗西丝卡仿佛找到了知音, 在经过几十年风平浪静的生活以后, 发现这里并不是她少女时代的梦想所寄。而对于罗伯特写的东西“以前的梦想是好的, 虽未成真, 但我庆幸我拥有过……”, 她仿佛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对于罗伯特的善解人意和体贴“不管怎样, 我理解你的感受!”她少女时代的爱情梦开始复苏了, 她再次主动提出“你愿意留下了吃饭吗?”接着她偷窥罗伯特擦澡, 口中不由自主地说道“真荒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久久地凝视, 她后来对着镜子戴好耳环, 这个细小的动作, 揭示了她内心的变化, 愿意为罗伯特装扮自己, 愿意为自己的爱情梦赴一场盛宴, 当罗伯特与她一起做饭时, 他去车上拿啤酒, 她喃喃自语“真好!”

从他们晚饭后的对话里可以进一步发现弗朗西丝卡心路历程的变化。罗伯特说:“国家地理喜欢焦距正确的照片, 不要有太多个人色彩, 我并不很在意……”弗朗西丝卡说:“我不认为你很正常……”可见弗朗西丝卡还在传统与背离之间选择了前者, 但是她又渴望自由和充满激情的生活, 对于罗伯特自由、随性、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所以她对罗伯特说:“告诉我你去过的最有趣的地方吧!”罗伯特说:“在非洲,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没有定道德标准, 一切都顺其自然, 真的美极了!”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 罗伯特对于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尺度不以为然, 尊重自己的内心, 喜欢率性而为。连照片的焦距也不喜欢中规中矩的, 对于非洲的“顺其自然”情有独钟, 这也为后面他与弗朗西丝卡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他们出门散步时罗伯特吟诵出“月亮的银色苹果, 太阳的金色苹果”, 她马上说道:“流浪的安格拉斯之歌吧!”罗伯特回应道:“叶慈写了些好诗, 写实、简洁、感性、充满美感魔力和我爱尔兰血统相呼应。”我们可以想象, 在月色如水的夜晚漫步, 谈论诗歌, 白兰地酒、帅气俊朗的男子, 一切似乎都符合她少女时代对爱人的幻想, 他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以下是他们回屋以后的谈话, 这次谈话的内容不再是泛泛而论, 而是涉及到彼此对婚姻的看法, 是较以前的话题更深层次的交流。当被问及为什么会离婚的时候, 罗伯特说:“我常常不在家, 你或许会问我为什么结婚?我想我需要家作为根据地, 要有根, 在外漂泊可能会迷失自我。”这样的回答让弗朗西丝卡觉得罗伯特既有随性、自由的一面, 同时也是一个很顾家的好男人, 她对罗伯特的好感进一步加深了。但是当弗朗西丝卡问罗伯特“离婚不后悔吗?”罗伯特说:“不后悔, 不是人人都需要家的。”这个时候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又占据了上风, 她说:“人活着怎么可以如此任性啊?别人怎么办啊!”接着她又说:“没见过非洲羚羊并不代表我醉生梦死。”

这段话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弗朗西丝卡一直在现实和爱情面前徘徊, “人怎么能如此任性啊!”“没见过非洲羚羊并不代表我醉生梦死”, 可见她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是很认同的, 而罗伯特则明显游离于当时主流价值和道德观念之外。虽然弗朗西丝卡最后让谈话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但是罗伯特对主流价值的不以为然反而激起了她对少女爱情梦幻的追求。在罗伯特走后, 她魂不守舍地看书, 回到房间审视自己的身体, 瞬间写下“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 今晚收工后来, 随时皆可!”并连夜驱车, 专程去买一件低胸连衣裙。在驱车到达廊桥与罗伯特见面握手时, 弗朗西丝卡用双手握住罗伯特的手, 她对飞扬爱情的渴望跃然纸上。

弗朗西丝卡内心的巨大纠结在下面的这场谈话中也体现了出来。弗朗西丝卡说:“我一走, 人们的闲话会把他压垮……。还有孩子们, 卡罗林只有16岁……我要是走了, 对她什么影响?……你要知道, 这个家在我走后, 会完全变的……最后甚至会觉得, 我们在一起的这美好的4天是错误的, 是可耻的。”可见她对家庭一直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当她泪流满面, 与罗伯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 她对这份真爱的渴望和珍惜又是那么的感人和真切。

影片中有她的旁白:“我意识到,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 如果放弃责任, 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 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从这些可以看出, 弗朗西丝卡在坚守和背离主流价值和伦理之间苦苦地纠结。她在平淡的生活中渴望飞扬的爱情, 但是她也知道爱情意味着责任, 再美好的爱情最终也会归于平淡, 人生的安稳才是人最终的归宿。正如张爱玲所说:“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 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 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 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 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 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张爱玲, 1944) 女主人公最后对主流价值和伦理的认同, 同时选择了稳定的家庭生活, 符合了观众内心深处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舍, 这也是影片能够被主流人群所接受的原因。

安稳与飞扬、激情与责任的冲突高潮发生在雨中, 理查德和孩子们回来了, 现实的责任引力加大了, 而在雨中, 罗伯特深情地注视着她, 任雨水冲刷自己, 此情此景, 爱情的引力也加大了, 尤其是在红灯路口, 当罗伯特把项链挂在后视镜上的时候, 她的手紧握着车把, 车把的扭动代表她对飞扬爱情的渴望, 毕竟“这么确切的爱, 一辈子只有一次!”, 她不该留下, 但也不能走, 这种巨大的矛盾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爱情的背后是责任和义务, 也许生活中需要亮色和浪漫的点缀, 也许需要激情和理想的渲染, 但种种美丽不过是现实生活的镜中月、水中花, 可望而不可即” (黄仕忠, 2000) 。车门终究没有打开, 代表现实的责任和理性最终超越了爱情。

3 对现实的启示

本片中有很多的隐喻和指代, 比如, 从最早的罗伯特要找的桥的名字叫“Roseman”罗斯曼桥, 罗伯特采集一束野花献给弗朗西丝卡, 弗朗西丝卡开玩笑说“这花有毒!”后来在雨中罗比特的车左转而去, 弗朗西丝卡家的车笔直而行, 都暗指了他们之间的相遇只是暂时的, 他们还是会朝着各自的生活轨道前进的。

弗朗西丝卡与丈夫的爱是在平淡生活中积累起来的, 这种爱, 平实与安稳, 正像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夫妻的爱情一样, 丈夫对她的爱也是深沉的, 正如在弥留之际所言“我知道我没能帮你实现梦想, 我很抱歉!我是多么爱你啊!”而她与罗伯特的爱, 是飞扬而激烈的, 但是这种爱情在天长地久之后也还是会归于平淡的。对于正面临着婚姻危机的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来说, 她的经历给了他们深刻的启示, 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 懂得了什么是爱情和责任。

4 结语

这部影片的魅力在于它的缺陷中的完美, 没有把“这么确定的爱”继续下去, 给观众带有一丝遗憾, 但是她没有伤害家人, 这是最完美的结局。对于婚外情, 编剧没有直接说“不”, 也没有用理性去触及人们对婚外情的道德底线, 只是设计出了唯美浪漫的、如醇酒般醉人的一段故事, 而且时间仅仅限制在四天, 让处于高潮的如天使般圣洁的爱情戛然而止。“他们那‘发乎情, 止乎礼’的道德模式和向往, 正显示着美国社会伦理道德重构的追求趋向。” (邓经武, 2000) 罗伯特历经磨难找到爱而又失去爱, 我们为他的遭遇不胜悲悯, 在潸然泪下之时我们看到真与善的闪光、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美。但是另一方面, 她和罗伯特在他们各自的余生中天各一方、默默相思, 让观众不能不为他们人性中的伟大而潸然泪下, 这也就是完美中的一种缺陷。此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资深演员对人物角色的把握非常到位, 这些都是该片成为一代经典的原因。

摘要: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廊桥遗梦》被评为1995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之一, 引起了人们对伦理和真爱、激情与责任、安稳与飞扬的讨论。本文试图通过解读电影中对话、场景、道具的隐喻含义来剖析人物心理的逐步变化, 以及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纠结和他们各自最后的选择, 这种选择所体现的人性的伟大和生活本身的缺陷和遗憾之美, 同时也通过对比剧中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与两位男子的关系, 解读电影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廊桥遗梦》,隐喻,安稳,飞扬,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经武.《廊桥遗梦》的文化价值取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26.

[2]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26) .[3梁晓声.随想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19) .

篇4:电影《赎罪》观感影评

第一次观看《赎罪》是在西方文化与文学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碟片,纯英文,夹带些法语,对于英语水平极烂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听天书,所以在根据人物动作表情还有电影氛围等一切除去语言的种种要素综合之后,我猜测着可能的剧情,并且边猜边看了一个小时,最后实在看不下去才放弃。不过,我隐约的通过这一个小时察觉到,这个故事会很长,并且非常吸引人。

之后,我在网上搜来这部电影重新的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虽然剧情和自己原来猜测的迥然不同,但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这的确是一个很长很吸引人的故事。

布里奥尼幼时犯下滔天大错,这个错误改变了或者应该说毁掉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一生。她怀着难以摆脱的愧疚生活,也因那次的无知给自己的生命蒙上了阴影。布里奥尼无疑是一个善良的人,她有责任感,才会有负罪感,才会几十年的忏悔,直至写作终结生命尽头还是念念不忘。记得电影里有一个情节,布里奥尼长大后,有一次去她的姐姐家里,参加军队的罗比竟然在那里。并且,原本沉睡的罗比竟然冲出来对布里奥尼破口大骂。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隐隐的感到有些唐突,后来继续看下去,才知道这部分仅仅是布里奥尼的想象。那时心头一阵苦涩,猛然体会到曾经的错误给布里奥尼带来的折磨是多么难以消解。

赎罪,没有身体上的痛苦,心却已遍体鳞伤。

由此我想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类似的事情。刚来济南的时候,其他方面还好,就是水喝不惯。记得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月自己几乎喝的全都是瓶装的矿泉水。费钱,尤其是想到要四年都这个样子心里就一阵恼火,会时不时的抱怨。那时宿舍里有一个济南本地的小女生,脾气很好,我的抱怨有时候被她听到了,她总是很抱歉的样子。虽然我并没有怪罪她的意思,但我知道,她的心里是不好受的。我忍着不再在宿舍里表现出对水的不满,但那个济南姑娘总是常常关照我。谁知一个多月以后,我居然能够像在家喝水一样把济南的水喝惯了。我没有再对这里的水做出任何不好的评价,后来我和那位可爱的济南姑娘成了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的。时间一长,我也就忘记了水的这件事。然而,一年半以后,也就是最近,我新买了一个热水瓶,用热水烫了好几遍,来回换了好几瓶水,而且还不放心的过了七八天才敢把它装的水拿来喝。但是,刚喝第一口,一股熟悉的味道就涌进了我的记忆——好难喝!于是猛的醒悟,曾经以为的难喝的水原来不是水的问题,而是装水的容器出了问题!

明白这个事实之后我心里难受的不得了,想到自己当时的表现真想狠狠地扇自己嘴巴。于是深深地自责,脸涨得通红不肯原谅自己。想去找那位朋友当面道歉可已经分班了,许久未提及的往事她也许并没有记在心里。但是终于有机会相见,我辗转一番将话题引到当时,怕会尴尬所以半开玩笑的终于表达了我的歉意,她摆摆手像原谅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一样原谅了我。顿时释然,阳光明媚。

我比布里奥尼幸运的多,因为虽然有错但还有机会赎罪,有机会被原谅,但布里奥尼过错中的男女主角都先于她的致歉而去世,布里奥尼能做的,只剩下忏悔,和无法得到受害者原谅的弥漫终生的折磨。

篇5:电影《青春派》观感专题

《青春派》最打动我的,不是结尾里故事背景的介绍,也不是最后男主角对着他们班主任的告白,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在传卷子,在早读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当初,那帮为了高考奋斗的战士们。而现在,越来越清楚,为什么最好的年纪在18岁里,因为,18 岁是我们梦想的结束,理想的开始,是我们开始懂得怀念珍惜,知道失去 的疼痛。我们都勇敢过,我们都放肆过,我们 都迷茫过,同样,我们都爱过。也许在某个熟悉的情节 里,我们自己温习一下,又或者在某个相识的场景里,我们自己再演一遍。之后,我们依旧走着自己的道路,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许或更勇敢,或 许会更懦弱,或许会不想长大,永远停留在那里。时候我们奋不顾生,有时候怯懦胆小,还有时候呢?也许还有的时 候,我们就长大了。

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遍,你的青春还会是那样吗?我们需要珍惜高三,珍惜这一生中很努力很用功的日子,让我肆意挥洒青春,在高三留下最精彩的一笔。

电影精彩台词,为你的高三加油打气: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篇6:《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电影观感

《使徒行者2》一个完全独立的故事,依旧聚焦黑与白,正与邪。剧情也从寻找黑警转变到挖掘控制黑警到背后恶势力。粤语原声带来的熟悉感和马德钟、王君馨、袁伟豪等tvb面孔的出现,一种情怀铺面而来,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情绪一下就回到了找黑警的紧张感中。或许这就是《使徒行者》ip的成功之处。

从电影开始时,两个小朋友pk魔方大赛,整部电影一直处在紧张神秘的状态。故事的发展,两个小男生有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经历,命运之手并不想将他们分开,隐藏的一场pk也如约而至。

谁是黑警?

我真的怀疑错了人,三大影帝被我怀疑遍了。每个人都有被怀疑的理由,每个人也都有解释的理由。本着坚决不剧透的原则,我只能说,我以为吴镇宇戏份这么少,要么是大boss反转,要么就说串联故事的“讲故事的人”。谁知他就用一场战的一个动作,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上一秒三个各怀心事的人,均处于手扶械剑拔弩张的状态,下一秒,随着吴镇宇扣动扳机一气呵成的射中敌人,三个人形成了并肩作战的状态,对不起,我没反应过来啊。若不是镜头闪回方式的讲述故事,我就彻底懵批了。

谁是黑警?我只想说张家辉,鱼尾纹和喉结都成了抢戏利器。近年来演技真的愈发精湛,年龄从来不曾限制他的发展,颜值他可能也不在乎吧。

西班牙的终极胜利

黑与白的终极争斗定在了西班牙的狂欢节,人仰牛翻的一场掰头。如果影片最后只有找黑警,氖事不免落入俗套。《使徒行者》每一次都能引发新的讨论,完全是因为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太出人意料。两个从小默契的男生,通过魔方安排了一场无间战。凭借着年少的默契以及两个人诚挚的兄弟情,终于扭转了上帝安排的命运。

篇7:《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一、电影色彩的表达

运用色彩的过程是自我感受的过程,是自我审美个性的宣泄。电影都比较注重画面的视觉的冲击力,色彩作为画面的核心内容,在整个影视艺术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发展和求变中向我们展示了电影艺术的张力。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用自我的艺术感性和艺术追求,创作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他以极具中国味道的视觉风格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

色彩不仅包括使用色彩的各种技术使用手段,而且包括更广阔和更深入复杂的问题,要求理解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各种色彩引起的情感反应,全面认识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中色彩使用方面的各种微妙问题。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电影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极致风格影像。如电影《红高粱》用红黄两色铺满整个画面,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红色显得那样的激烈、张扬,而黄色代表朴实和力量,还有那肆意飞扬的高粱地。如颠轿、野合、酿酒等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和欲望张狂的表现,体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唱出了一支痛快淋漓的生命赞歌。剧中那场颠轿的戏,“我奶奶”坐在轿子里,被几个大汉用颠轿的方式折腾了一番,在这场戏中,导演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仪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红色的轿子,在烟尘飞舞和宽厚的黄土地的映衬下犹如一团猛烈跳动的火焰,表现出一种无比奔放的力量,血性的生命力,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当。电影《菊豆》中的彩色染布,被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客观的物象充溢着张艺谋主观化的意绪,当菊豆和天表两人情感爆发时,他利用红色的染布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无比宣泄的视觉体验,高高挂起的鲜红色的染布飞速泄入染池,成为两人激情化的隐喻。

二、电影叙事色彩结构

爱森斯坦说:“除非我们能够感觉出贯穿整个影片色彩运动的‘线索’,否则我们就很难对电影中的色彩有所作为。”[1]这个色彩运动的“线索”,实质指的就是色彩结构,电影色彩不仅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作者的创作结构,不管是直观的表达,如场景空间、服装造型、道具布局,还是隐喻,烘托故事情节,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阿恩海姆说:“人们在传统上把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把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实在是并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2]就像张艺谋的电影,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让人带着一种深沉的关怀想去了解那一个个个性鲜明,内心饱满的形像。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色彩鲜明,发挥到极致的电影,红灯笼成了唯一明亮的色彩,但又是权利和腐朽的象征。电影《菊豆》里面与染坊色彩丰富绚丽的场景相呼应的是影片整体色调的阴冷压抑,人物内心的欲望和环境的压抑,在银幕上通过色彩鲜明地呈现出来。

三、电影色彩的客观写实性和主观写意性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客观写实性色彩仅仅只是客观记录而已,而是创作者以极其冷峻的目光来审视客观现实,以极为写实的构图色彩,来揭示生活,它应该比生活还要真实。电影《秋菊打官司》就表现得朴实无华,使其更接近剧本创作,说明了导演对色彩的把握相当细腻。通过极为客观的写实色彩影像,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秋菊所生活的地方,运用不同色彩呈现出“乡”、“县”、“市”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主观写意电影色彩中一种至高境界,写意的主旨在于主体心灵情感世界的表现而非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在电影《英雄》中,色彩成为了语言。影片中有三次叙事,不同的叙事配以了不同的颜色,红色代表谎言,蓝色代表猜忌,白色代表现实,不同的色彩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氛围之中。色彩和景物完美结合,高超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东方的婉约和含蓄。同时这红、白、蓝的色彩也衬托出人物不同的情绪及其性格特征。

把握好影片中的色彩设计、应用,及其各方面的渲染功用,就能表现出极致的视觉影像,达到独特的艺术风格。阿恩海姆曾惊叹道:“色彩表现作用太直接、自发性太强以致于不可能把它们归结为认识的产物。”[3]作为电影要素之一的色彩,它本身不具有民族性,但是一经融入导演的主体意识色彩,就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甚至带着某种民族共同的心理符号了。张艺谋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种色彩作用。在《红高粱》里红色在影片中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尤其是影片的结尾,“我奶奶”给烧酒坊的兄弟们送饭,倒在了日军的枪下,而烧酒坊的兄弟们和日军同归于尽,整个故事情节染成了血红色,张艺谋用这种大胆的方式,以红色为基调,利用色彩本身对人视觉作用和色彩象征意义,阐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民族气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就像是一篇抒情散文,张艺谋以黑白和彩色营造起“现在”和“过去”两个电影时空。“现在”是灰暗、悲痛,“过去”是明亮、美好。影片拍摄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灿烂色彩的组合和自然景观的展现,整体色调鲜艳明快。

色彩成就极致的影像风格,体现着艺术家的色彩气质和视觉修养,饱含着独特的个人风格,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张艺谋就是这样一位运用色彩的高手,我们在他的电影世界里观赏到了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

摘要:色彩成就极致的影像风格, 体现着艺术家的色彩气质和视觉修养, 饱含着独特的个人风格, 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张艺谋就是这样一位运用色彩的高手, 我们在他的电影世界里观赏到了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电影,色彩

参考文献

[1][苏]爱森斯坦著.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2:440.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459.

篇8:电影《唐山大地震》观感优秀作文

它讲的是一名叫大强的司机,和老婆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突然,大强发现天空变成了紫色,电线杆开始漏电,大地摇晃着裂开,周围的一切开始摊塌。大强为了救自己的龙凤胎儿女,被砖头活活压死,短短的二十三秒,二十四万人们失去了生命,1976年7月28日。

地震过后,救援队员发现了两个孩子,可是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孩子,最后大强的老婆终于艰难痛苦的说出,救弟弟…这样弟弟得救了,但因伤势过重失去了一只手装上了假肢,生活在杭州。后来,姐姐也得救了,被好心人收养,最后定居在加拿大的温哥华。这次汶川地震又让他们姐弟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相遇!

地震时,妈妈说:“救弟弟”。让姐姐对自己的妈妈记恨了整整三十二年。但就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她终于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篇9:《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灵魂的死去与复活

――电影《女狙击手》观感

原创: 如兰

影片主要描述了苏联二战期间,极具射击天赋的女学生柳德米拉如何成为一位杰出的女狙击手及她的战争生涯。柳德米拉的几段爱情成为推进电影的主要剧情,说它是以爱情为重要线索的战争片似乎也不为过。

在剧中,因为爱情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因为战争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爱情的珍贵。柳德米拉在战争中遇上的三位爱上她的男人都不惜生命地保护着她,究竟是战争还是爱情,令人变得如此勇敢已经难以分辨,也许两者在相互激发吧。

人在非常时期,由于身心都承受着非人的折磨,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的生命的看法,都会有所改变甚至扭曲。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女主和第二个与她出生入死的拍档(当时两人还没有发展成为恋人)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也是正值女主痛失第一位爱人(她的第一位拍档)后不久,她没有像正常执行任务那样一枪射杀了目标,而是通过反复射击令对方遭受痛苦。显然,此时的她内心充满了仇恨。然而她的拍档果断地阻止了她并一枪解决了敌人。事后,他对她说了一句令我非常难忘的话:“战争不仅意味着死亡,它还意味着生命。”可以看得出,正是拍档在战争中仍保有的如此清澈的灵魂,渐渐抹去她的伤痛,重新唤醒了她心底的爱意。而作为观众,也正是他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及他充满慈悲的举动,令我对这部电影肃然起敬。

人类究竟要怎样才能令生命永续?人与人之间要怎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爱?在人们不得不将枪口对准敌人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想、应该怎样做才能同时获得正义与救赎?影片中这位军人似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剧中的他,因为担心自己在战争中也可能像她的第一个拍档那样随时失去生命,而迟迟未向女主表白。他内心对爱情、对爱人的敬重与呵护之情令人动容。

柳德米拉是位勇敢、独立、智慧而善良的姑娘,她年纪轻轻便清楚自己的选择,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同时也因为战争,选择了适当的放弃、奉献与隐忍。但战争的残忍与狰狞,还是改变了本色的她,令她在他人眼里只是冷血的执行任务的杀手。她的灵魂似乎在战争中被弄丢了,似乎也被那些无情的.子弹射杀了,成了一具只会为自己的祖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摆出英雄姿态的冰冷道具。这无疑是电影对政治的黑暗与战争的无情所作出的相得益彰的揭露。

然而,电影以美国总统遗孀请她去白宫做客,并在给予了她充分的同情后而令她渐渐恢复了对正常的自己及正常的生活的渴望与热情,最后两人发展成为忘年交为切入点,很好地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以及人性与生俱来的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而她的灵魂在久旱逢甘露般的情感的激发与滋润下,一点一点地复活了。

但无论怎样,战争对任何人而言都不可能是一个十分获益的选项。不管输还是赢,人们的身心都将遭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愿人类能够拒绝因自私而做欲望的奴隶,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以及人类用智慧创建出的一切。

篇10:《廊桥遗梦》电影观感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1

国庆假期和朋友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其实从宣传和故事性上来讲,它并不是人们看电影的首选,却成为了国庆档票房黑马,上映没几天就突破了十亿票房大关,豆瓣评分更是达到了8.1的高分。究其原因在于这部电影以简单的七个篇章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变迁,让我们可以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喜看70年的历史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自豪,为人民的幸福而欣慰。

《前夜》这一故事我印象最深刻,它让我们看到开国大典前夜所有人为之付出的努力。身处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为了电动升旗而面临的重重困难,仅仅一个升旗的阻停装置的材料也需要去“征集”,同时以林治远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彻夜不眠、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精神而感到振奋;为无数普通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怀而感动。当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与有荣焉。“立国大事,必鞠躬尽瘁”你我同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最好的相遇。

从民生改善的角度看,吃穿是最能反映社会进步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对于他们而言有饭吃有衣穿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而现在的我们穿衣更加追求舒适,美观;吃饭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口味。就是这些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我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这70年来国家的腾飞巨变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提升。

70年来,经济建设承载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铁路和高速公路修到了祖国的每个角落,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城乡交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前行,我们一步步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2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不愧为一部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叫座儿”好电影。158分钟,7个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影片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高度统一,故事动人感人,充满正能量,受人喜欢、令人折服、给人力量。党员电教工作当以此影片为范本,努力讲好党员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好党员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故事和力量,无穷强大。做好党员电化教育,就应该扎根基层,挖掘工作一线中的党员典型,立足时代背景,站在人民群众角度,讲好党员故事。讲好党员故事,素材不能局限于党员本身,受众不能只着眼党员,宣传教育中可以适当淡化“相关”身份,一个普通平凡的人接续做好一件平凡的工作,或许就是伟大的成就,就足以影响党员群众。

讲好党员故事,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紧紧依靠人民。“阳春白雪”固然“高大上”,但和者寡;“下里巴人”虽然通俗,但和者众。两者不应刻意取舍,只要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评判,都是好作品,好艺术形式。讲好党员故事,要尊重历史和事实,不能过度拔高“神化”,一味“假大空”说教,最不受待见。讲好党员故事,同样应该注重讲述技巧、拍摄手法、后期处理,但不能偏倚形式,而淡化、忽略故事内容和故事里所传达的精气神。一个脱离文化认同、人文关怀的故事,拍得如何“炫酷”,都不会有较强生命力,不会影响久远。讲好党员故事,要用老百姓习惯的说话方式、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在细节上、情感上、故事上下功夫,生活化、生动化、艺术化,润物细无声。

讲好党员故事,要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希望的事件依托,聚焦在人民至上。《我和我的祖国》关注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国防科技人员高远、升旗手朱涛、女港警莲姐、出租车司机张北京等各领域普通人的奋斗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演绎。讲好党员故事,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合人物历史背景,关心民生,关注发展,铸就梦想,增强党员教育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要分析党员教育现象和本质,用理论、用实践,引导人、启发人,用故事、用案例,感染人、教育人,不断增强党员教育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深挖民族的、本土的特点、优点、亮点,形成大众传播、大众受益良好宣传教育格局,建立广泛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我们做好党员电化教育提供了借鉴参考,值得认真学习研究。讲好党员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一以贯之,锲而不舍,需要推进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开放协调发展。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3

《我和我的祖国》可以用6个字来归纳,那就是“小人物,大时代”。1949年至2019年,70年过去,中国变化浩荡如江海,澎湃壮丽。这是一段时光的变迁,记叙了无数的无名英雄为了中华的崛起奋斗牺牲的故事。

7个不同的故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共同形成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大片。影片中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折射出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以及担当感,感人至深。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要学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找准新定位,不断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找准方向。

学习爱国情怀。影片中的《前夜》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为保障开国大典升旗电动升降的技术万无一失,林治远在前夜克服恐高畏难心理,爬旗杆电焊装置,保证仪式顺利完成。这部前夜,感人肺腑,让人从内心的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习总书记常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我们身在基层,更要志在基层,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用知识和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用青春浇灌爱国之花。

学习奉献精神。影片中的《相遇》讲述了中国遭遇科技封锁,为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高远隐姓埋名,因核辐射身患重病,在北京治疗偶遇女友,却奈何生命无多及保密要求,而选择隐藏。习总书记常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普通党员,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学习担当精神。影片中的《白昼流星》讲述了内蒙古的偏远山区,两位父母双亡的年轻人靠着坑蒙拐骗长大,误入歧途,后来在老知青的帮助下重回正轨,找到生活的意义。老李借用刚出生的小羊告诫两兄弟“只有自己站起来才行”,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要勇于担当。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普通党员,面对基层复杂的大环境,更是不能退缩,要勇于担当责任,在基层这篇沃土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担当奉献精神,在新时代中闯出一片属于我们的新天地。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4

近日,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于9月30日正式上映。对于这部流量大片我期待了许久,趁着国庆和同事一起去观看了这部影片,该影片主要讲述7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一段段历史性经典瞬间,聚焦了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影片让我们真实地感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看到一个又一个历史背后小人物的使命感,感受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和干部,应该从《我和我的祖国》看到收获,从中感悟自己初心和使命。

一是信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指出。香港回归的前一夜,凌晨十二点,国歌分秒不差奏响,国旗缓缓升起,还有谈判时“最后的底线”等等,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持维护祖国的地位,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每个人都是祖国建设的参与者,党员干部要作为引领者,要带头示范,全心全意拥护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祖国同努力共奋进。

二是担当。没有国何来家?我们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活在一个和平而强大的国家。为保障开国大典上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林治远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以及群众送来的烟斗、铁锤、长命锁等各种材料,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都是以小人物为主角,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人民有担当的体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平凡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祖国,新时代的我们就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留下的优秀文化,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作为的传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参与到祖国的事业建设中去。

三是奉献。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人间蒸发”三年,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将宝贵的奥运开幕式门票转送给了刚刚遇过地震之痛的小男孩,这些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他们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工作中更加刻苦努力,坚守岗位,服务人民,真真切切投身于祖国事业建设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新时代的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步入新时代,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广大青年、党员和干部要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养分,在平凡岗位上展现新作为,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个华夏儿女的奋斗,我们要在基层努力提升和挑战自我,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5

国庆期间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前夜》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备受感动。为确保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万无一失,设计团队带着“升起的不仅仅是一面国旗”的使命和责任,反复研试、攻坚克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直到庆典前夜还彻夜未眠、争分夺秒攻克最后一道技术难关,确保了国旗在庆典上顺利升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万无一失,就是追求完美,追求极致,就是确保每个细节都不出差错。由此联想到在国庆大型阅兵活动上,近80分钟的阅兵,约1.5万人、160余架飞机、580台套装备接受检阅,行进步调整齐划一,场面壮观令人惊叹。这种场景下,出现哪怕一个人一个动作的小失误,都会异常显眼。但大家都做到了万无一失,这种零瑕疵、零失误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艰辛付出、不懈坚持。

万无一失,是对细节的坚持、对标准的坚持。在国家荣誉面前,每位中华儿女都勇担使命、敢于担当,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不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降标准、求其次,才成就了一次次的卓越和辉煌。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从事的工作很平常,也历过因细节没考虑到、没处理好,导致事情没办成、没办好,留下了遗憾,庆幸的是还有机会纠正,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但我们不能总为自己的遗憾心安理得地找理由找借口。尊重细节,坚守标准,是一种工作态度。我们从事着党的事业,应当从一开始就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对待工作,用心、尽力做好每件事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有前期的积淀,在重大任务面前,我们才能独挡一面,更有定力和能力应对,从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既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也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我们每个人既渺小,但也重要,不要随意轻视自己的力量,我们把每件事情做好了,就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每个人都努力奋斗,就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无坚不摧。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6

泱泱中华七十载,同心凝聚中国红。近期热播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开篇“前夜”道出新中国五星红旗的故事,种种困难挑战下,顺利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开启了“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的崭新篇章。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内在力量!

“中国红”在强大的民族自信中迸发奇迹之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0年,新中国从拥有5000年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中脱胎换骨,历经无数动荡、磨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10月1日举行的国庆大阅兵,既是对我国军队战斗力的检阅,也是对海陆空官兵战斗精神的激励,更是对我们综合国力的彰显和民族自信心的提振。身为伟大共产党的一员,身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亲历者,我们需要时刻牢记党员初心使命,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滋养奇迹种子,坚信“中国人民将以更加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红”在持续的自我净化中蓬勃奇迹之树。五星红旗的“红”象征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胜利,这份“红”容不得任何污损。新中国成立70年风雨征程、共产党近百年的拼搏奋斗,到如今成为拥有9000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秘诀就在于始终坚持以最严的标准,持续加强自我净化。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共产党的威信,展示的是共产党员形象,必须要视职权为服务、视群众为知心人,要有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工作态度,严守纪律规矩,常怀对法律、规矩、人民的敬畏之心。心有所畏,自然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以己点滴之力,守护这抹“中国红”。

“中国红”在不屈的艰苦奋斗中绽放奇迹之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受阅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17”常规导弹、“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和“长剑-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等“国之重器”向世界亮相,龙腾虎跃,国人气势如虹;凤翥鹰翔,国器搏击长空。在近段时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功勋模范中,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真正实现让百姓不再挨饿的幸福生活;张富清老英雄在战火中浴血疆场,转业后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深藏功名60余载;黄旭华院士隐“功”埋名三十载,和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等最“土”的方法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身报国不言悔,等等。悠悠70转瞬过,多少忠义志士为国鞠躬尽瘁,多少拳拳赤子为民奉献一生,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作为年轻干部,就是要不畏艰难、争当“实干家”,在工作中坚定不怕干、干不怕、怕不干的心态,将每一个小的挑战当作一项事业去完成,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去啃那些“硬骨头”,反思从“做没做、有没有”到“好不好”,积极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以奋斗的汗水和成功的甘露浇灌出奇迹之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作为一次爱国主义集中教育,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将14亿中国人民人心空前凝聚,全党全社会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让我们以“中国红”为信,用爱国主义凝聚起14亿“红心”,汇聚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巩固好、发展好,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新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7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此次阅兵,规模空前,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最近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集中展示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与坚守,对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要牢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习总书记说过“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来时的路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服务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共产主义道路,牢记人民嘱托,在当下,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成为一名政治上合格的党员。

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70载风雨兼程,70载披荆斩棘,中国从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安康、社会和谐、祖国繁荣、民族兴旺的社会主义中国,种种成就都在向世人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员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名乡镇的组共干部,我会牢记自身使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好宣传手角色,把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基层之中。

要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国庆阅兵上,展示了近年来我军的国防科技成就,“东方快递,使命必达”,展示了我军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但不少外国势力趁机鼓吹“中国威胁论”,试图诋毁我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甚至无理要求我们销毁其所谓的“危险性武器”。这是十分荒缪的。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对任何国家、地区产生任何威胁。拥有强大的国防,是为了保证我国拥有保家卫国的能力,是为了完成祖国的完成统一。新中国能处在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就是有强大的国防作为支撑。作为社会主义中国,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8

国庆假期,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红遍大江南北,刷新了国庆档票房的历史记录。其何以深受广大影迷的追捧?想必是其展现出的满满爱国情吧。影片通过大事件中的普通平凡故事,传递出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连结,彰显出家国情怀的感染力,进而引发人们对爱国的思索。诚然,主题教育中亦要在学党史、新中国史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进而实践报国之行,构架起爱国主义精神坐标。

培养爱国之情,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坐标X轴。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爱国故事,感人肺腑,代代传颂,如屈原自投汨罗江、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黄大年至诚报国……这些故事无不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新时代下我们要如何培养爱国之情?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把爱国同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感悟初心使命,激发爱国热情。

砥砺强国之志,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坐标Y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该忘记英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从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到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新中国赞歌。因此,主题教育过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主动奔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那段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礼,不断砥砺强国之志,补足精神之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70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翻天覆地变化。

实践报国之行,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坐标Z轴。一次升旗是爱国,八方驰援是爱国……由此可见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最生动的展现。最近有位院士火了,他的事迹为世人称颂。他就是陈俊武院士。十几岁时就立志献身我国石油化工事业,至今92岁的高龄仍奋斗在科研前沿。是什么支撑着他奋斗不止?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我便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陈俊武院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增强斗争本领,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进入新时代,深沉的爱国情、深厚的报国志、奋斗的报国行将更有力地积聚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构建起爱国主义精神坐标,汇聚成建设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9

“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击中观众的泪点,“圈粉”无数。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在于影片以普通人的经历,折射了开国大典、女排奥运夺冠、北京奥运会开幕等重要历史瞬间,引发全民的集体记忆;在于它让人看到,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卷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每一个值得铭记的瞬间,都有着“我们”的参与、凝结着“我们”的心血。尤其是通过观看国庆阅兵活动,更是激起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豪迈情怀。

这种情怀是激起斗争的不懈动力。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们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其中,有一种情怀能够穿越历史,映照往昔;有一种情怀能够穿越时代,映衬当前;有一种情怀能够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对于亿万的中华儿女来说,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而这种情怀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不装模作样,而是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种情怀是奠定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遥想98年前,九州之内一片黯淡,华夏之地生灵涂炭。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在浙江嘉兴南湖的那叶扁舟之上,以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一股激流,给中华大地境内的革命指明了行进的道路,为劳苦大众的抗争明确了前行的方向。自此,炎黄子孙在寒冷的深夜里,看到了点点黎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的救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模人物褒奖工作,在全社会汇聚起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我国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八一勋章”激荡强军征程,“改革先锋奖章”砥砺改革传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种情怀是激发不断奋进的原生动力。鸦片战斗以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着中国自此走上了民主、统一、独立的发展之路,开始了中华民族图强奋进的新篇章。从1949到2019年,五星红旗插遍五洲四海,义勇军曲传唱神州大地,祖国境内处处繁荣,神州之地欣欣向荣。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多年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发明随处可见,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能源大国与进出口大国。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钢铁年产量雄踞世界第一;石油产能持续释放,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煤炭产量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层出不穷,中国创新创造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工业2.5”向前卑、919大飞机、中国高铁等重大项目正在突飞猛进实施,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引领下向全世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还会取得更多突破与更高的成就,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爱国情怀能够映照往昔,映衬当前,这种伟大情怀必将引领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向未来。同时,我们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能用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观感10

这两天,国庆阅兵的视频片段和精彩图片不断在朋友圈刷屏。一段段激昂的旋律,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激扬起人们心中火热的奋斗豪情。也是在这几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击中观众的泪点,在影片中,折射了开国大典、女排奥运夺冠、北京奥运会开幕等重要历史瞬间,引发全民的集体记忆;新中国70年的历史长卷中,都有着“我们”的参与、凝结着“我们”的心血。是你、我、他,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共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我们满怀激情地收听收看了庆祝大会和阅兵式盛况,我们深深地为新中国的繁荣而自豪,为新中国的富强而骄傲!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70年成就辉煌!70年的生动实践证明,我们的党无比英明,我们的道路无比正确,我们的未来无比美好!全国人民将在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奋力书写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着。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新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动天地的奋斗史诗。”读懂共和国的奋斗史诗,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才会更加清楚今天的幸福从哪里来、美好的明天该怎样创造,激发出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上一篇:财经类专业现状和前景预测下一篇:个人通讯录管理系统,java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