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24-04-29

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通用14篇)

篇1: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塘小学李媛

一、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能听从老师教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及时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的邻里生活;

2、我们的学校;

3、我们生活的地方;

4、安全生活每一天。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见中心小学下发的进度表

2012年2月10日

篇2: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曹永红

审题:廖春梅

一、选择题 :25×2=50分

1、“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表明

A、男人要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 B、古希腊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政治是男人的生命 D、所有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2、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最能解释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儒家“礼治”思想 C.墨家“兼爱”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5、右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

6、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7、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8、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神道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10、在1875年宪法中关于法国立法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B.众议院可以独立提出并通过法案

C.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D.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1、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用下列词语可以概括: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群人”思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法图存 C.“中体西用”思想 D.民主共和

12、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判断此人的主张是

A.废除君主制 B.建立总统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1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14、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A.民权主义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15、恩格斯说:“美国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而且在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17 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促使美国的建立者们

A.实行了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B.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C.实施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热衷欧洲事务谋求世界霸权

16、电报,绝密。×××:敌发觉我。谍息:韩六师情报参谋24日称“敌主要为八路军”。军委作战部,1950.10.25。该档案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7、1992年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说过:“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C.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 D.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8、“英国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此材料反映了

A.英国民主代议制是少数人的民主 B.英国的议会席位主要由贵族把控 C.英国资产革命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D.光荣革命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19、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先进的生产力 B.代议制民主 C.暴力革命 D.科学社会主义 20、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于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与1688年策划“光荣革命”的相同目的是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C.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D.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21、康有为以传统经籍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来阐释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中国将来的“太平”之世的政治制度应该是

A.开明君主制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人民民主专制

22、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2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24、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这个“怪物”是指

A.中国晚清政府 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 D.德国联邦政府 2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B.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C.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二、材料题

26、(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初)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除非已实际遭受入侵或遇到该不容缓的危险,不得进行战争。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引自《美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孙中山,巴黎,1911.12(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采取行省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4 分)

(3)结合史实,分析孙中山先生主张在中国采用联邦制度“最为相宜”的观点。(8 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组摘自“百度词典”的古文献资料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虎通·三纲六纪》

“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汉·王充《论衡·问孔》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这—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4分)

材料二 1921年《新青年》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主要内容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说:“那些将导致促成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会逐渐改变男人对妇女的态度,使他们从心理上、行为上都赞同给予妇女与他们所享有的差不多是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与建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

因。(10分)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民立报》却传出了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近代中国女权思想是国人面对创巨痛深的历史变局而产生的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在特定的历史的时空点上交叉碰撞的产物,有融合中西的特点。„„总之,近代女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陈文联《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3)近代中国女权运动中“融合中西的特征”的基本表现是什么?(2分)

28、(18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2)《权利法案》何时颁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权利法案》的积极作用。(8分)

材料三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篇3:探究课改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思想

2002年开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正式进入到新课改模式,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思想, 探索和总结出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对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有极大的提高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论, 树立新课改后素质教育的思想, 认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果的思考。

一、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改实施的具体标志是教师的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落实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 就是要把道德感悟作为核心内容, 将道德知识内化作为终极教学目标,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多元化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理念下进行的思想品德教学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应该以更新的教学方法为标志, 情景再现法、角色扮演法、思辨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学案导学法、游戏竞赛法、视频资料赏析法、社会调查法等等。在教学中能够将上述教学方法应用好, 也是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上更要将新的教学思想体现好。在教学准备中、教学活动设计中、学习方法指导中、学习效果评价中也一样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地将三维目标贯彻好, 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二、用多种活动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活动教学法一般是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问题。学生的个体活动要从认知、活动、个性体验、感悟活动几个环节入手, 在期间要做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从而完成社会知识的认知和道德知识的认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要与生活偶的特定情境结合起来, 使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验, 提高和加深感悟, 以便实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也是品德与社会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如同剧情一般, 教师既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 学生则是角色的扮演者。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建构和形成。多元交叉合作, 协调沟通,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建构。角色扮演法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悟角色的变化, 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互换中,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其形成具有真实感受的道德认知。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 探究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对于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探索, 形成具有结合自己本土实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并保证其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4: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引言:

自新课改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堂有了许多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出现了让人惊喜的改变。新课标承扬了原有大纲的可取之处,并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创新及突破。本文主要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可取之处。

一、思品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小学老师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其次是教学用具缺少,教学辅助材料不齐全,缺少了教具与学具的小学课堂,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较难得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再次,老师缺乏新课改的过程培训,老师在岗前培训当中掌握的理论在真正进入课堂时,就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

而学校需要加强老师的培训力度和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该常常调查课改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召开讨论会,并且给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其次,上级业务部门应当给老师们提供更多參加讨论会与观摩会的机会,尽可能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再次,持续增加学校的内部设施,竭力改善学校教学状况,丰富师生教学与学习资料,给实施新课改创造很好的硬件环境。

二、在教学中体现出新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法上各人有各人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能够划分成两类: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长久以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着重于接受性学习,在老师的协助与辅导下得到正确结论,学生需要拼命记忆知识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的开创性受到了压制,并且对这门课程厌恶心理较重。新课改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慢慢学习与掌握知识,同时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

(一)对学生勇于尝试的行为要鼓励

老师完全不需要担忧不讲授学生就学不会,应当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勇敢地理解与探索,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学习的过程,就算得出的结果不正确也没有问题,整个过程是具有含金量的。

(二)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怀疑是进步的阶梯。在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的开端应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处在主体位置,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使学生加入其中,如此一来,不但使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在小学教学里,课堂教学的最大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成效。所以,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里,一定要精心准备教学计划,并不完全受教案左右,在教学艺术和教学机制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保障 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达成教学任务。教材应当是教学的根基,优秀的教材不但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内容安排与体系设定上也更为合适小学生。所以,在教材规划时,老师应当处理与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地区教学和教材之间有冲突,应当依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让教学更为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问题教学法当中,可尝试透过各种问题,激起学生针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求知欲望。在展开小组探讨活动时,以组别作为单位,依据实际教学任务展开合作或是探索性学习,力求令学生占有更多的自主权。

四、努力开拓课外资源,使该课程生活化

伴随新课改的展开,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并且注重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养成。所以,在授课时,老师要依据不同内容予以整合,从真实生活里找到触发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结合,把学生的家庭与学校还有社会生活更好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令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思考。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实际行动进行检验,才可以有效发挥规范行为与养成良好品质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竭尽全力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延展到课外去,使掌握的知识能够巩固与升华。社会是脱离于学校之外的真实大课堂,要学好 品德与社会,不可以只是让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应当建立大局意识。在发掘教学资源,进行开创性思维训练时,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真实感。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有教育,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效运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出台之后,针对于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的要求较之从前更高了,例如,新课标当中提出,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加强小学生自身的人文教育培养。新课程标准用更具有远见的眼光与宽广的胸怀针对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展开了全新的定位,在继承与发扬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想性特点,并且加强人文性培养,指出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必须注重以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以及实际生活历练,要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持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宏凤.新课改下的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21-22.

[2]陈智慧.新课改下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2):38.

篇5: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吴基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名,其中男生21人,女生 2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

全册共分为五个单元,共12课。

第一单元《走进地球村》

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世界大舞台》

意在使儿童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

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

第四单元《放飞和平鸽》

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第五单元《告别小学时代》

意在使学生能够珍惜小学六年的时光,珍惜师生之间的情谊和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5、相关法制渗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内容。

四、教学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篇6: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每月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 商讨新学期教研计划

● 商讨新一届中心组组建与计划制定

● 各校区级教研活动申报与推荐

● “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在行动”小学段集体专题调研 ● 育人价值案例收集

十月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一

● 科教版评比总结大会(市级)

● 中心组就征集的案例进行研讨

十一月

● 学科育人价值体现 教学研讨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二

● 小学段集体调研(五厍)

十二月

● 市级教学实践观摩课(长宁)

● 学科中心组单科调研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三

一月

● 学期总结会

篇7:小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篇8: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结合“学讲计划”精神可以如下操作:

一、走上讲台,扮演小品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活动化。在“品德与社会”的许多课文,都是由鲜活的故事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演出精彩的故事。通过演出这些精彩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真情实感、感悟到法律和道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寓教于乐的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我在教《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课时,课前我帮助并指导学生排练禁毒小品,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得非常精彩。小品讲述一个学生从逃学,抽烟,交上坏朋友,受吸毒、贩毒者的引诱染上毒瘾,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通过鲜活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知道吸毒的危害性,自觉树立抵制毒品的意识,形成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吸毒不仅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危害,而且危害他人,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吸毒在我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如果吸毒贩毒就不再是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

再如,品德与社会《与诚信“签约”》一课,小品表演《左右为难》。小品材料:乐乐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帮忙。可这次,他也遇到了难题,本来周六下午两点答应给同学补习功课的,可又答应别的同学参加足球比赛,他该怎么办?通过现实的小品表演,学生初步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品质,教育学生用诚信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用诚信要求自己的朋友和同学,并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树立做诚信的人的信念,通过活动,自觉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思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小公民。

二、走上讲台,辩论明理

学生的道德升华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有时,通过辩论会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深化明理。教师可以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课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吸烟能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告诉学生不和烟酒交朋友,做个小小的宣传员,但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着烤烟。一边说不要吸烟,一边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自相矛盾,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有的教师设计了“该不该种烟”的辩题,展开了辩论。可设计主题“吸烟有害健康,种烟却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理解未成年人吸烟对身体有害无益的道理。

三、走出讲台,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心中的110》等课前,老师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或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交警大队、公安分局进行调查统计:历年来本地区的交通事故、伤害事故以及受伤害人数,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性的发展,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走出讲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最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定可以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巨红霞.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品德与生活[J].新课程(上),2014(8).

[2]蒋夷菊.探寻品德根源凸显个性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个性化教育探析[J].华夏教师,2015(8).

篇9: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利用对情境的创设十分有利,它能通过图像、声音等手段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学会拒绝”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前通过分析教材,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陷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升心灵的体验,形成拒绝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益。

一上课,笔者首先设问:“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十字路口,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都会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你会识别和判断吗?你能把握好你自己吗?你懂得怎样拒绝不良诱惑吗?”看到学生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笔者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给他们: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烟酒的诱惑、各种赌博的场面、毒品和游戏厅的无限吸引力……丰富的图片、真实的场景,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事例,已有的经验知识,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热情高涨,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出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情境,通过信息技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书本知识,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通过多媒体来还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情境,使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设计是从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入手,让学生了解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科技发展落后,致使国家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明白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都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笔者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接着笔者又把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和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制作成短片在课堂上播放。侵略者疯狂掠夺国宝、焚烧圆明园的画面、血腥屠杀的场景,把学生带入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悲愤、激怒写满了学生稚嫩的脸庞。在交流感受的环节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更加坚定。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情景,给学生以真实的触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创新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在教授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屏幕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都会唱起那首雄壮而又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天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学们,当你唱起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组织交流,全体学生达成共识:“在战争年代亿万同胞团结一致,为挽救祖国的危亡而斗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者在它的鼓舞下浴血奋战、英勇冲锋,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千万个战士又冲上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接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三元里人民抗英”和“五四运动”的影像资料,随后组织学生交流从以上历史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紧跟着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然后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节奏紧凑,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近期,淄博市“微课”制作展评正有序推进,周村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日渐完善,这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教师网络远程研修,各类专业教育网站为教师专业成长、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淄博市的“微课”制作培训为契机,笔者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要领,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易懂的地方,特别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就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制作课件,并录成微课,上课时播放。由于微课是新鲜事物,学生接触较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效果较好。

篇10: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全班有55人参加考试,其中90分以上9人;80分以上20人;70分以上19人;60分以上7人,虽然成绩比期中进步不小,但是和兄弟班级比起来就差远了。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填空题没有人完全对,而且失分率是最高的,一定是平时布置的作业没完成,因为一星期我上2节课太少的缘故,不能及时检查作业,靠组长去做,组长也是应付差事;二是学生写的错别字特别多,竟然连“袁隆平”“比尔盖茨”等简单的字词都是错误的;三是学生不重视小科;四是我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好,引导不得力等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 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第三单元《直面灾害》,第四单元《飞向明天》。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 教学进度:

周 次 课 文

第一周 教学计划以及全册教材分析。

第二周 不平静的世界

第三周 携手共创和平

第四周 放飞和平之鸽

第五周 科技造福人类

第六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第七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八周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第九周 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周 生命的突围

第十一周 小脊梁 大希望

第十二周 放眼现代世界

第十三周 迎接美好未来

篇11: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12: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园以316评估验收为契机,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家园建设力度,全面育人,力争圆满完成学期各项目标任务。

一、以316评估验收为契机,努力提高办园质量。

经过一学期努力,我园各项硬件、软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符合各项指标要求,本学期,我们继续按照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各种要求,查缺补漏,力争获得好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教师,以制度促教师发展。

2、做好档案建设,完善分类,符合要求。

3、继续做好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规范常规要求,规范教师工作行为。

二、从细节入手,确保幼儿在园安全。

安全无小事,安全是前提。确保幼儿在园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教育思想。教育全体教师做好幼儿在园教育保育工作,提高警惕,严防马虎大意,存在侥幸心理思想。

2、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和措施,责任到人。

3、定期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定时检查玩具安全,预防为 — 1 —

先。

4、及时召开家长会,研究幼儿行为,预防安全隐患。

5、对教师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

三、大力推进教师岗位练兵,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本学期,我园加大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力度,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幼儿教师要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讲故事等技能,针对我园教师实际,这些方面急需提高。我们制定了三步走,一是教师选择训练内容,四项选三项,做好准备。二是制定训练方法,训练时间,制定训练阶段目标。三是学期末验收,请中心校领导予以考察,进行评比。并把结果纳入到期末教师考核中。力争通过一学期训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素质。

四、真抓实干,做好家园共建工作。

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资源,促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幼儿园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各班在开学初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每月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作好记录。本学期开展1—2次家长开放日,举办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家园共建查找我们的不足,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五、以教科研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全体教师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教研科研工作的目的、作用、方法,在教育教学保育过程中体会教科研给工作带来的专业成长和工作的科学有效。第一,教导处要制定好教科研计划

篇13: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课堂所见。六年级《隔海相望》一课, 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 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地图及文字自主学习台湾知识。

(2) 交流对台湾最感兴趣的部分 (文中内容有台湾岛的形成、台湾的矿产、风景名胜、物产等) 。

在学生交流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环节之后, 教师导入相同的问题———

师:这就是美丽 (富饶) 的台湾, 你们爱她吗?

生:爱!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说一声:台湾, 我们爱你!

生:台湾, 我们爱你!

(3) 小组设计自助游路线 (生分组讨论设计后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路线基本没有任何评价及指导意见) 。

2.问题剖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课例中的教学目标设置, 教师虽然把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儿童的生活领域进行预设, 但实际教学中偏离到了纯知识性领域;同时, 教师从地理知识外面找一个品德目标 (爱宝岛台湾) , 让学生无选择、无条件地接受 (台湾, 我们爱你!) 。这就把地理主题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学和道德说教两部分。

二、研究聚焦———生本理念下的“我们感”的概念界定及地理主题内容梳理

1.“我们感”的生本课堂。在小学阶段, 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 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因此教学时, 要树立“生本”意识, 研究学生, 依据“生本”特点, 选择学法,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灵感受具有不稳定性, 如果强化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我们感”的确立, 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就会极具个性, 他们各自的发展就能得到最优化。

2.对地理主题教学内容的梳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常识的题材大致涵盖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我与学校、我的家乡 (社区) 、我是中国人和走进世界。而三四年级以前两部分内容为主, 五六年级以后两部分内容为主。这样的编写符合儿童认识世界是逐步扩展、不断递进的特点, 他们从与之十分密切的家庭开始了解这个世界, 逐步到学校、社区 (家乡) 及国家、世界。

纵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个年级的八册教材, 内含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 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教学中也仅仅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 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三、研究深入———基于“我们感”的地理主题教学的课堂践行

1.以“我们的生活”为依托———生本化的教学资源。

(1) 拓展教材, 抓住学生的兴趣选教学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 要着力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以《隔海相望》为例,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台湾环岛游”的教学点:首先明确台湾的地理位置———看图读文即可了解;然后确定出发地点———我们一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到台北桃园机场, 那么可以台北作为环岛游的起点;接着了解环岛一周有哪些值得驻足的景点, 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后以图片加解说的方式模拟环岛游。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环岛游”的最后, 可让实地旅游过台湾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 把老师、同学及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旅游照片, 读出自己的旅游日记。

(2) 整合资源, 融合各学科内容于一身。新德育观认为, 课程和教材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 旨在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因此, 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 不仅可以用到书本的图片、文字描述等“外在资源”, 更要重视利用儿童已有的外出旅游经验等“内在资源”。还可以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还是以《隔海相望》为例, 如台湾海峡自东北到西南长约380 千米, 可将其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 如拿它同儿童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100 米跑道的长对比, 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他们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同样, 我们还可以借助儿童的想象来培养儿童的定位等能力, 如“台湾岛是个状如芭蕉叶, 叶柄朝南, 叶尖向北的岛屿”, 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贴一贴来记忆。课上, 还可以融合其他学科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台湾。如导入时, 可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欣赏了一段后, 问:你们知道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和哪个省有关?在欣赏了台湾的部分美丽风光后, 结合语文课学过的课文 《台湾的蝴蝶谷》、《日月潭》等再来感受台湾自然风光的美丽。

2.以“我们的自主”为方式———生本化的教学机制。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对于教学环节进行精心预设, 而实际上, 当你真正把儿童当作是学习的主体时, 他们会还原课堂的精彩。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 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 对学生耳提面命, 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 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3.以“我们的喜欢”为形式———生本化的教学形式。

(1) 游戏竞赛。游戏竞赛活动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地理知识教学于游戏之中, 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学习《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 在学生了解了我国哪些地方是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前提下, 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 请学生在中国的地形图上贴出相对位置, 也可根据地形及轮廓特点进行拼图比赛活动。这种游戏比赛活动可以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主题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就是学生根据感兴趣的地理主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利用手抄报、召开主题班会、发送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小型演讲等形式, 自制宣传材料,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地理宣传的活动。这种集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实效性于一体的活动总能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亲睐。

(3) 社会调查。地理社会调查是指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或有关问题, 通过到社区个别访问或观察了解收集有关地理事物的数据、图片、资料, 获取信息。如学习《家乡的变化》时, 孩子们就对虞山和尚湖的历史、常熟30 年前和当年的人口情况, 还有常熟30 年来经济发展的情况作了社会调查。不查不知道, 一查不由得赞叹:家乡的变化可真大、真快!地理课上激发出爱国之情, 可谓一箭双雕!

除此之外, 辩论演讲、模拟法庭、故事讲述等形式都是孩子们的大爱。总之, 在课堂上, 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以达到地理主题学习的过程最优化。

摘要:“生本教学”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有效实践,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地理主题教学要生本化, 必须让地理知识变成人的地理, 生活的地理, 有生命的地理。因此, 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 并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活动, 以有效有趣的、学生最爱的方式引导开展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以突出学生的“我们感”。

篇14:李媛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利用动画进行教学

对于知识点内容枯燥、乏味的教学。无论是教师向学生讲述,还是让学生看书自学再汇报,都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内容。如果利用动画媒体讲述知识,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牢牢地掌握本课知识。大家都知道,对于小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播放适当的动画,来传授知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地震”时,学习科学逃生这一部分时,当介绍完逃生方法后,教师就可以播放视频动画《地震中的科学逃生》进行讲解。动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地震发生时的可怕情景,演示了如何进行科学逃生,不但向学生讲述了教科书中的内容,还向学生介绍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如“生命三角区”,学生在观看动画片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在接下来的地震演练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运用动画的地方很多,如: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四年级下册“从烽火台到到互联网”、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等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二、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历史与文化、地理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太少,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采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中,第三个话题“重负的大地”。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变挤了,农村地区,人员稀少,学生还很少外出,根本感受不到人员多,增长速度过快,相反在农村感受的却是人员渐渐变少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而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呢?这里,教师就可以选择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以此突破教学重点。这段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人口状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视频资源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学生就能深有体会地感受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谈谈想法、感受等。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只单单讲述我们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过多,交通变得拥挤了,人们就业困难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从实质上感受到我国人口过多而带来的问题。像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五年级下册“蔚蓝色的地球”、六年级上册“不能忘记的屈辱”、六年级下册“战争风云下的苦难”等,都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学生更乐于接受,以此轻松、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本学科的编者们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设计了与网络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四年级上册“购物场所我知道”、四年级下册“小窗口大世界”、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村”等。农村学生对于网络并不太陌生,但是接触的机会却很少,对网络存在着好奇、新鲜感。在教学这些课时,教师如果单纯地照本宣读,让学生从书上了解这些内容,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认识当今的社会,更不能适应社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运用网络直接进行教学。例如,四年级上册“购物场所我知道”,第二个话题“新颖的购物方式”。在介绍网上购物时,让学生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商品,教师直接利用互联网,上淘宝网站,向学生直观展示挑选该商品的过程,选好后,可以直接购买。这种利用网络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网购的全过程,从短暂的时间内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网购流行的原因:商品总类齐全,可以货比三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等。这些知识根本就不需要教师讲解,而是学生用眼观察,亲身体验到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现代化的社会中,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但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陈月平.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4).

上一篇:特岗教师作文范文下一篇:2个月宝宝干呕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