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2024-04-11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精选8篇)

篇1: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一、ISO的描述: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二、对持续改进的理解

(一)字面理解

1、业绩——对实现目标的贡献,或现实目标的距离:(也就是说谈业绩必须有目标和现实的目标完成情况)

2、组织的整体业绩

组织的整体业绩由这些指标体现:

产品的指标——合格率、功能、性能、价格、市场占有率、生命周期、技术的领先(环境、景观、服务);过程指标——关键过程、关键点是否合格;顾客指标——顾客满意; 员工指标——员工成长及企业后备人才;环境、社会指标等等

3、持续改进

不断的实现并不制定更高的目标,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过程。

4、改进:(进步、创新)

5、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

如何理解永恒,为什么?应对不断的变化持续保持顾客满意,企业不断的提高竞争力

(二)对原文的理解

组织的顾客及相关方的需求:产品、竞争对手及市场等众多的与组织生存有关的要素不断的在变化,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具备敏锐的嗅觉和眼力识别这些变化,同时不断实现并制定更高的目标,以应对这些变化,才能企业长青。

(三)对持续改进更深的理解组织

1、持续改进是企业赢得顾客,不断的增强竞争力的唯一法宝,唯一途径。

2、持续改进是创新的原动力,持续改进带来创新。

3、持续改进是九如山企业文化“企业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员工成为行业的精英”的过程指南。

4、持续改进是“成为第一”的这种企业精神的最完美的诠释。

5、持续改进是居安思危的延伸。

(四)持续改进的应用

1、持续改进能够进行的条件:

(1)前提条件: “持续改进”的是组织的整体业绩。所以:

① 要具有明确的组织的整体目标②要有实现目标的过程

③也就是说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过程、活动,都是组织的各个层级、岗位(即全员行动)④改进的前提是知道现状,及现状和目标的差据,所以必须有根据和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能知道现状,才能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必须)改进,(监视、测量和分析)⑤实现目标并制订更高目标

(2)必要条件

①方法统一:因持续改进的是总体业绩,是全员的行动,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有可能不利于总体业绩的改进,所以最好用统一的方法。建设用P、D、C、A(戴明法)②员工会做培训③员工愿做激励

(3)总结:综合上述条件,持续改进需要:

A、在全组织使用一致的方法来持续改进组织的业绩。

B、对员工进行持续改进方法和工具的培训。

C、把对产品、过程和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作为组织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目标。

D、建立目标来指导、测量和跟踪使持续改进。

E、认可和报偿改进。

篇2: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详解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要求并超越其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员工是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其才能给组织带来最佳效益。

4.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取得预期结果。确定关键的过程并监控过程、测量过程、改进过程(PDCA)。

5.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是组织一个永恒的发展目标。PDCA循环就体现了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针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篇3: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作为我们专门从事建筑施工的企业来说, 建筑企业的顾客———业主, 以及我们的劳务分包方, 形成了经济活动链条上的前后两个环节, 与建筑企业的主要经营和施工生产活动共同构成最重要的三个过程。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分别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就充分阐明了建筑企业对经济活动链条上的前后两个过程 (环节) 进行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明确了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市场、顾客服务, 抓住了“顾客”这个龙头, 企业就能掌握市场的动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掌握市场的先机。该原则的运用, 要求企业从战略决策到日常管理都要贯彻顾客第一的思想。贯彻顾客第一的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建筑企业在从事每项经营施工生产活动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顾客的要求。工程项目无论大小, 地理位置怎样, 都应当去精心组织施工, 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大前提下, 用持续改进、创新的精神, 多创优质工程, 逐步实施“优质”工程战略, 扩大企业的社会信誉, 从而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则说明企业与劳务分包方的关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企业与劳务分包方 (供方) 是长期共存、互利互惠的关系, 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对供方进行反复挑选、不断淘汰的管理模式。供方与顾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顾客与供方, 企业 (组织) 本身也可能是某个组织的顾客, 同时是另一个组织的供方。就象业主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是业主的供方, 劳务分包方、建筑物资供应商是我们的供方, 我们又是劳务分包方、建筑物资供应商的业主 (顾客) , 只有“供方—组织—顾客”整个供应链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才能确保所生产的产品是符合要求的, 因此对供方的管理体现了组织的某项社会责任。其次,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 组织的产品/服务质量的形成相当程度依赖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 如我们建筑企业购入的大量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拥有一个或数个相对稳定的可靠合格供方, 对组织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另外, 组织与供方的充分合作能增强对行业市场变化的把握能力, 同时降低组织的成本, 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落实该项原则, 组织要有一整套合格供方和管理制度。对于评定合格的重要合格供方, 组织在战略决策、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 同时应监督鼓励他们持续改进产品/服务质量, 达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目的。

2“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

“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全员参与”的管理原则实际上已包括了“领导作用”的原则, 事实上领导是企业重要成员之一, 也是全员的一部分, 不过由于领导地位的特殊性而单独列出的一条质量管理原则, 来进一步体现领导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贯彻该项原则, 企业的领导者应做好制定方针、确定目标、配备资源、落实责任等工作, 领导者所做的工作大部分应属于策划 (P) 的范畴, 而“全员参与”作用则更主要的体现在做实施 (D) 的工作, 即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按照质量目标、指标方案的要求, 按照职责的要求, 按照规定、标准的要求去落实策划的结果。

再分析另外两条管理原则,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是着重强调监视与测量的基本思路 (C) , “持续改进”体现了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提高过程 (A) , 企业严格按照上述四项质量管理原则来进行管理, 则正是体现全面质量管理 (QC小组活动) ———PDCA的管理思路。

贯彻好“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两项质量管理原则, 重要的是做好职责分工。从领导者到各个管理层次的普通员工, 每个人都应明确各自的质量职责, 只有每个人充分明确并落实了职责, 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对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的影响, 才能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个“全员参与”的可行例子就是企业开展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QC小组活动) 。

3“过程方法”与“管理的系统方法”

此两项质量管理原则实际上是处理问题的两类思路, 二者都是以过程为基础。“过程方法”要求侧重于从问题的内部规律入手, 注重PDCA的方法, 目的是通过分析把握住过程的关键, 对过程进行连续控制, 最终实现持续改进;“管理的系统方法”则要求着眼于问题的外部联系, 强调对问题的总体掌握,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企业对过程的充分识别是贯彻上述两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基础。一般而言, 企业对内部直接生产的产品/服务的实现与提供过程比较容易识别并管理, 但对于供方的过程, 要么不能充分识别, 要么对识别的供方过程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 如劳务分包过程的控制, 对该过程的管理、监督、抽检, 不合格品的控制等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 导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出现缺陷, 从而影响企业持续稳定的向顾客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另外, 在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内审、外审) 的过程中, “过程方法”与“管理的系统方法”也体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审核思路。如对内部施工生产过程的审核及对供方 (劳务分包方和建筑物资的供应商) 的必要评价, 纠正预防措施等一整套审核思路, 就是“过程方法”在审核实践中的运用, 所有现场审核结束之后, 汇总审核组成员的意见, 根据审核发现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的综合评定, 亦即“管理的系统方法”在审核中的具体运用。

4“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是企业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前提。同时,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又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准则, 因为企业的所有有效决策只能是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和充分的信息分析基础之上的。

篇4:护理文书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

【关键词】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质量控制PDCA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36-01

护理文书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文字记载,是医疗文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评价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原始记录,是病人住院期间诊疗及护理情况的客观反映,是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也是护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体现,折射出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护理文书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的客观资料,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文书将成为医疗机构举证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持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就尤显重要。为了应对护理文书质量管理带来的挑战,减少由于护理记录书写缺陷引起的纠纷,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我院于2013年1~12月针对护理记录书写存在的质量问题,运用PDCA(P: Plan(计划)、D:Do(执行)、C: Check(检查)、A:Act(纠正))循环的方法管理, 使全院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实施对策前的2012年12月与实施对策后的2013年12月住院病历各110份,进行对比。其中外科病历86份,内科病历90份,其他科病历44份。住院时间为5~28 d,平均12 d。

1.2 方法:按照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于2013年1月~12月对我院住院病历进行质控,查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水平。

2 现状调查

2.1 法律意识淡薄,未充分认识到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如护理记录不及时签名,或其他护理人员代签;护理记录与医嘱、医生记录不相符;皮试结果误写、错写;护理记录单有黏刮、涂改、错别字等现象。

2.2护理记录内容不规范、不认真、不完整,如症状、体征描写不全面,书写顺序混乱,针对相应症状护理措施不到位;术后护理措施千篇一律,术后进食时间不具体;护理记录缺乏连续性、完整性、客观性,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转归。

2.3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对患者的评估、护理、健康教育等不到位,由于长期以来医护工作的隶属关系以及受功能制护理思想的束缚,增加了护士的依赖性,使一些护士缺乏全面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1]。

3 对策实施

3.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结合临床实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让护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准确、及时、客观地记录各种护理记录,减少医患纠纷。每月组织差错事故分析会和差错事故隐患研讨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护理工作的严谨性、合法性,提高护士的责任心。

3.2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管理

3.2.1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培训力度。 护理部进一步加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对护士长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理论授课,并要求科室每月强化学习,使全院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理文书书写管理质量标准。督促临床科室科室加强业务学习,利用科内讲课、病历讨论、业务查房等形式学习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内容的知识,并适当安排相关边缘学科的讲课,从而提高护士各专科知识水平和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3.2.2 加强床头交接班评价工作。利用床头交接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现场评估,讨论有关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2.3 各科制订专科疾病护理记录路径表:包括新入院、手术前、手术后、住院患者、出院记录等的观察及护理记录要点。护士在工作时可根据其内容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评估,然后客观、真实、准确地按路径的内容记录患者的病情,并体现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观察技巧和书写能力。

3.2.4加强低年资、新调入护士的培训力度。

(1)各科室定期组织学习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并指定年资高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书写护理记录时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检查,合格后再记录在病历中,本着观察到什么、做什么、写什么的原则,不能凭空想象。

(2)对于新招聘的护士、新调入我院的护士、产假返岗的护士、休假超过2个月后返岗的护士等,根据护士所在科室的专科特点,分别抽取死亡病历或疑难病历、输血病历、手术病历、顺产病历、跌倒∕压疮的高危人群病历和一级护理病历各一份,通过对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和护士在实际书写中易犯的书写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与剖析。使她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减少书写错误。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服务于伤病员。

(3)对低年资(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新调入护士进行规范化护士培训,3年内护理技术操作和护理基本理论必须人人过关,以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3.2.5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注意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书写护理文件的能力。

3.3加强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管理

3.3.1 成立护理病历质量控制小组,质控小组成员制订护理书写质量控制标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要求,护理记录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方法。

3.3.2 设计并应用“护理病历书写质控本”:我院于2013年1月设计并应用了“护理病历书写质控本”。内容有日期、床号、姓名、存在缺陷、责任人、检查人、纠正情况,检查人员由各临床科室质控小组成员来担任,质控成员按要求每班必须检查并填写,即使未发现病历缺陷也要写上“质控无问题”并签名。同时由质控小组将护理质量检查登记本上的内容每月及时整理,综合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一周内在全科护士会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

3.3.3科室护士长对科室护理质量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并与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部每月对科室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进行一次大检查,对个别科室的薄弱环节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进行检查,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及时向科室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4 效果评价

实施对策前后对全院住院病历各110份作统计分析,检查标准按《安徽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存在缺陷的护理病历分别为37份、14份,存在缺陷项数分别为53项、15项。2012年1~12月的出院病历反馈率由2012年1~12月的15~28%降至5~15%。

5 讨论 护理文件书写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此,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通过开展护理文件书写的持续改进活动,我院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明显提高,对规范护理文件记录,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质量改进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没有终点[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仍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虽然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有明显提高,但落实中发现,个别护士只重视护理记录书写,而忽视对患者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记录的内容落实到实处,做到“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

参考文献:

[1] 肖又姑 我院护理文书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5): 51

篇5: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重要性认识

这其中新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它是新标准的理论基础,又是组织领导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新版ISO9000标准的灵魂,所以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 专家认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每一个组织存在的基础,顾客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组织应调查和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把它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实观。这个指导思想不仅领导要明确,还要在全体职工中贯彻。

1.全面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如对产品、交货、价格、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2.确保组织的各项目标,包括质量目标能直接体现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3.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整个组织中得到沟通,使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能了解顾客需求的内容、细节和变化,并采取措施来满足顾客的要求。

4.有计划地、系统地测量顾客满意程度并针对测量结果采取改进措施。

5.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力求顾客满意。

6.在重点关注顾客的前提下,确保兼顾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使组织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

原则2:领导作用 专家认为:领导必须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领导的作用,即最高管理者具有决策和领导一个组织的关键作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高管理者应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关注顾客要求,确保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应的资源,并随时将组织运行的结果与目标比较,根据情况决定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措施,决定持续改进的措施。在领导作风上还要做到透明、务实和以身作则。

1.全面考虑所有相关方的需求,相关方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当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2.做好发展规划,为组织勾画一个清晰的远景。

3.在整个组织及各级、各有关部门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4.在组织各级创造并坚持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并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形成企业的精神和企业文化。

5.使全体员工工作在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中,建立信任、消除忧虑。

6.为员工提供所需的资源、培训及在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权。

7.激发、鼓励并承认员工的贡献。

8.提倡公开和诚恳的交流和沟通。

9.实施为达到目标所需的发展战略。

原则3:全员参与 专家认为: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全体职工是每个组织的基础。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所以要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要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员工了解他们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

2.教育员工要识别影响他们工作的制约条件,使他们能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制约条件属于自己的知识或技能水平,则应努力学习或实践,突破这些制约条件。

3.在本职工作中,应让员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4.应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到职能部门和层次,让员工看到更贴近自己的目标,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评价员工的业绩。

5.启发员工积极寻找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识和经济。

6.在组织内部,应提倡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使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

原则4:过程方法 专家认为: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方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某些简单的过程,也适用于由许多过程构成的过程网络。在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2000版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模式。此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4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1.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包括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2.确定每个过程为取得所期望的结果所必须开发的关键活动,并明确为了管理好关键过程的职责和义务。

3.确定对过程的运行实施有效控制的准则和方法,并实施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包括测量关键过程的能力,为此可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4.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改进的机会,并采取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资源,实现持续的改进,以提高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5.评价过程结果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及对顾客、供方及其他相关方的影响。原则5:管理的系统方法 专家认为: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连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这种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既可用于新建体系,也可用于现有体系的改进。此方法的实施可在三方面受益:一是提供对过程能力及产品可靠性的信任;二是为持续改进打好基础;三是使顾客满意,最终使组织获得成功。

1.建立一个以过程方法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

2.明确质量管理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使这些过程相互协调。

3.控制并协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过程的运行,应特别关注体系内某些关键或特定的过程,并应规定其运作的方法和程序。

4.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审,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体系,提高组织的业绩。

原则6:持续改进 专家认为: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改进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把更改纳入文件等活动。

1.在整个组织内采用始终如一的方法来推行持续改进,即持续改进应成为一种制度。

2.对员工提供关于持续改进的方法和工具的培训。

3.使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成为组织内每个员工的目标。

4.应为跟踪持续改进规定指导和测量的目标。

5.承认改进的结果,并对改进有功的员工通报表扬和奖励。

原则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专家认为: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做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用来测量、分析和说明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统计技术可以为持续改进的决策提供依据。

1.通过测量积累、或有意识地收集与目标有关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并明确规定收集信息的种类、渠道和职责。

2.通过监别,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

4.应确保数据和信息能为使用者得到和作用。

5.根据对事实的分析、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原则8:互利的供方关系 专家认为: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产品将对组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影响到组织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对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组织和供方都有利。

1.识别并选择重要供方。

2.在建立与供方的关系时,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

3.与重要供方共享专门技术、信息和资源。

4.创造一个通畅和公开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问题。

5.确定联合改进活动。

篇6: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1z204061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

(1)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我国按等同原则,从2000版iso 9000族国际标准转化而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例题: 对iso 9000族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是(  )采用。

a。等效    b.等同    c.参照    d.参考

答案:b

(2)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编制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不少内容与我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吻合。它的贯彻执行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提高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帮助企业达到持续成功的目的。

(3)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从事一定范围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依存于其顾客。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例题:2.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强调以(  )为关注的焦点。

a.创新    b.顾客    c.过程方法    d.持续改进

答案:b。

●  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并营造和保持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因此领导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领导重视,各项质量活动才能有效开展。

●  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全员充分参加,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产品质量是产品形成过程中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着为他们提供支持的管理、检查、行政人员的贡献。企业领导应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等各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其能力、知识、经验的提高提供机会,发挥创造精神,鼓励持续改进,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全员积极参与,为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标而奋斗。

●  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任何使用资源生产活动和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关联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

2000版iso 9000标准是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一般在过程的输入端、过程的不同位置及输出端都存在着可以进行测量、检查的机会和控制点,对这些控制点实行测量、检测和管理,便能控制过程的有效实施。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其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同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资源管理、过程实现、测量分析改进等方面的关联关系,并加以控制。即采用过程网络的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系统管理。一般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包括:a.确定顾客期望;b.建立质量目标和方针;c.确定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职责;d.确定必须提供的资源;e.规定测量过程有效性的方法;f.实施测量确定过程的有效性;z.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清除产生原因的措施;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  原则六: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作用在于增强企业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包括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是增强和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数据和信息分析是事实的高度提炼。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为此企业领导应重视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建立双方的互利关系可以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产品是企业提供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涉及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提供顾客满意产品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是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企业与供方双方都有利。

例题1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包括(  )等。

a.领导作用   b.全员参与   c.创新   d。管理的系统方法   e.过程方法

答案:abde

1z20406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1)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重要性作了专门的阐述,要求企业重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和使用。编制和使用质量体系文件本身是一项具有动态管理要求的活动。因为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要从编制完善体系文件开始,质量体系的运行、审核与改进都是依据文件的规定进行,质量管理实施的结果也要形成文件,作为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及质量体系有效的证据。

例题:质量体系的编制和使用是(  )

a.静态的  b.动态的  c.平衡的  d.动静结合的

答案:b。

(2)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文件提出明确要求,企业应具有完整和科学的质量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以下内容构成:

●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质量手册;

●  质量管理标准所要求的各种生产、工作和管理的程序性文件;

●  质量管理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

以上各类文件的详略程度无统一规定,以适于企业使用,使过程受控为准则。

例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构成包括(   )。

a.质量计划  b.质量手册  c.质量记录  d.程序性文件  e.质量方针

答案:bcde。

例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无统一规定,以(   )为准则。

a.顾客满意  b.过程受控  c.有效  d.质量监督

答案:b。

例题:32.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主要有(  )项内容。

a.6    b.5    c.3    d.4

答案: d。

(3)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一般都以简明的文字来表述,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向目标,应反映用户及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企业相应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承诺,也是企业质量经营理念的反映。

例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   )应反映用户及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及企业相应的质量水平和服务承诺,也是企业质量经营理念的反映。

a.质量计划  b.质量手册  c.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d.程序性文件

答案:c。

(4)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规定企业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对企业质量体系作系统、完整和概要的描述。其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及质量职责;体系要素或基本控制程序;质量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管理办法。

质量手册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应具备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检查性。

便

例题:质量手册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夹应具备(   )等性质。

a.系统性  b.完整性  c.安全性  d.可检查性  e.先进性

答案:ade。

(5) 程序文件

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企业各职能部门为落实质量手册要求而规定的细则,企业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立的各项管理标准、规章制度都属程序文件范畴。各企业程序文件的内容及详略可视企业情况而定。一般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程序为通用性管理程序,各类企业都应在程序文件中制订下列程序:

●  文件控制程序;

●  质量记录管理程序;

●  内部审核程序;

●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除以上六个程序以外,涉及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各环节控制的程序文件,如: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管理过程、监督过程等管理程序,不作统一规定,可视企业质量控制的需要而制定。

为确保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在程序文件的指导下,尚可按管理需要编制相关文件,如:作业指导书、具体工程的质量计划等。

例题:企业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立的各项管理标准、规章制度都属(  )范畴。

a.质量计划  b.质量手册  c.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d.程序性文件

答案:d。

(6) 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体系中各项质量活动进行及结果的客观反映。对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运行过程及控制测量检查的内容如实加以记录,用以证明产品质量达到合同要求及质量保证的满足程度。如在控制体系中出现偏差,则质量记录不仅须反映偏差情况,而且应反映出针对不足之处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纠正效果。

质量记录应完整地反映质量活动实施、验证和评审的情况,并记载关键活动的过程参数,具有可追溯性的特点。质量记录以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并有实施、验证、审核等签署意见。

例题:质量记录是产品质量水平和质量体系中各项质量活动进行及结果的客观反映,应具有(   )特点。

a.可检查性  b.可追溯性  c.可反馈性  d.可利用性

篇7: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制度

一、目的

采取有效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收集分析相关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同时对来自监视和测量活动及其他相关来源的数据分析。

三、职责

1、质管部负责对产品采取预防措施的监督管理工作及跨部门性预防措施的组织实施工作,并验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2、质管部负责公司对内、对外相关数据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3、各部门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传递。

4、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预防措施的实施工作;

四、程序

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1.1识别不合格

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 b)顾客对产品质量投诉时;

c)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以上问题由质管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责成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纠正措施,质管部跟踪验证其实施效果;

2、预防措施

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并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2.1识别潜在不合格

质管部及时重点分析如下记录:

A、供方供货质量统计、产品质量统计、市场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质量统计等;

B、纠正、预防、改进措施执行记录等。

以便及时了解公司运行的有效性,过程、产品、环境质量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并在日常对公司运作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各方面的反馈信息。

3、发现有潜在的不合格事实时,根据潜在问题影响程度确定轻重缓急,由质管部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责任部门;质管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的潜在不合格事实,经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后实施,质管部跟踪验证实施效果,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

4、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控制及记录

4.1在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总经理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由生产经理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措施实施的过程;

4.2质管部记录各次措施的发出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结果。预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生产经理,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4.3质管部负责保存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记录,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应作为下次质量管理评审的输入文件之一。

5、数据的来源 5.1外部来源

A、政策、法规、标准等; B、法定部门检测的结果及反馈;

C、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等)反馈及投诉等。5.2内部来源

A、日常工作记录,如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检验和试验记录、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及公司正常运行的其它记录;

B、存在的、潜在的不合格、如质量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结果等;

6、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6.1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应提供以下信息: A、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顾客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产品质量不足的主要方面;

C、过程和产品特性的现状、变异及其趋势,如果反映了潜在问题,有无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等;

D、供方供货的产品质量现状和趋势的统计报表等;

E、纠正、预防、改进等证实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的信息。6.2外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A、技术工艺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分析,并传递到相关部门; B、质管部负责法定机构检测结果及反馈数据的收集分析,并负责传递到相关部门;

C、售后服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与顾客进行沟通,以满足顾客需求,妥善处理顾客投诉,并收集顾客满意度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D、供应部负责收集新供方信息及供方反馈等有关供方业绩评价的数据; E、质管部负责有关供方的数据分析,并对不合格项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改善。

6.3内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

A、质管部负责收集分析进料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检验等产品质量信息,并对过程存在及潜在的不合格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B、各部门总结本部门质量目标达成情况,未达标部门需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7、数据的分析方法

7.1为寻找数据变化的规律性,通常采用统计方法。7.1.1统计方法选用原则

A、优先采用国家公布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抽样检验标准;

B、采用统计表、排列图等质量控制方法对过程或产品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不合格原因;

C、公司制定的抽样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技术工艺部制定相关抽样规定。

7.1.2统计方法实施要求

A、质管部负责组织对有关人员进行统计方法培训;

B、正确使用统计方法,确保统计分析数据的科学、准确、真实。7.1.3统计方法实施效果的判定

A、是否降低了不合格品率,降低了加工损失;

B、是否能为有关过程能力提供有效判定,利于改进质量; C、是否提高了产量、利润和工作效率;

D、是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

8、每月由质管部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对主要质量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传递到相关责任部门,由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9、每月质管部要统计信息反馈总结,从中提取有用的质量信息并提出质量改进的措施下发到相关部门。

10、相关数据分析及纠正预防措施记录由质管部负责保存。

篇8: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之持续改进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石油物探项目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就是要从严合同管理, 满足顾客要求, 按合同规定进行项目运作。在如何满足顾客要求的基础上, 为顾客创造价值, 甚至超越顾客期望。企业在与甲方签订合同后, 首先, 应该集中公司经营、生产、安全、劳资等方面的管理人员, 认真分析合同, 明确合同要点, 依据合同策划项目运行方案。其次, 召开合同交底会, 使公司各级管理层以及施工单位知晓合同相关条款, 明白各自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特别关注业主在合同中规定的工期、质量技术指标以及对项目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将实施合同的责任及具体要求逐一落实到施工单元上, 落实到责任人。第三, 加强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 采取有效措施, 以达到满足顾客合同要求的目的。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长期以来, 践行“创品牌工程, 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理念, 秉承“始于顾客的需要, 终于顾客的满意”的宗旨, 超越顾客期望, 取得顾客信任, 从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在国内20个省区以及其他国家, 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了所有地震勘探项目的施工, 忠实履行合同义务, 取得了顾客的广泛赞誉。

2领导的作用

石油物探企业能否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关键是领导层能否审时度势做出适宜的战略决策。只有卓越的领导方能带出卓越的团队, 一流的企业发展要靠一流的技术支持, 一流的技术支持要靠一流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创造[2]。企业管理层应带头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理论, 并配备资源, 调动全员积极性, 打造能征善战的一流石油物探队伍。项目启动前, 企业管理层应根据石油物探项目实际情况果断决策, 规划好物探项目的组织结构模式 (图1) 。尤其应选好项目经理, 在全企业范围内挑选人才, 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和现场管理的总指挥。应选择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的人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管理是对资源进行管理、分配和调度的过程[3]。那么, 在项目实施中, 项目部 (组) 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目标。项目一切活动服从项目部管理层安排, 项目部管理层以项目经理为核心, 由项目经理负责对各施工单元下达指令并协调好相互关系, 确保项目运行顺畅。

项目施工中, 项目经理的主要任务:一是项目运行目标的控制, 包括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控制。应对工期、资源和费用等进行反复优化和计算, 并以此为基准实施项目资源分配、费用预算与控制。二是制定适宜的奖惩办法和措施, 将项目目标、项目相关方 (分包商、野外施工各单元、项目部成员等) 利益有机的结合, 使项目相关方明确自己在本项目中的责、权、利。

2015年金家场东三维地震勘探项目, 经过科学运作, 精心组织, 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水平, 实现了项目的高效运行, 质量、安全、技术、工期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 (表1) 。

3全员参与

企业员工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把企业上自各级管理者下到每一个工序操作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融汇转化成整个团队发展前进的合力优势, 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石油物探企业在项目实施前要积极推进全员质量技术及安全教育培训, 并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使项目管理层、技术层、工序操作层形成合力, 为确保项目顺利运行提供强大支撑。首先, 应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教育, 使其真正担负起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其次, 对参与项目施工的包括项目组 (部) 成员在内的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应把年度培训与项目专项岗位练兵结合起来, 将物探新技术、新方法、行业标准的学习贯穿到全员参与的岗位练兵活动中, 务必使全体参战员工认真投入到练兵活动中去, 熟练掌握项目的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岗位操作规范, 熟练掌握各工序操作技能。

2015年金家场东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运行中, 项目经理主抓培训工作, 将员工的培训作为与生产并肩的大事来抓, 将培训及岗位练兵延伸到施工现场, 先后培训1 626人次。这些参加过培训的员工一到工地就能进入状态, 缩短了项目运行“磨合期”, 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 从而确保项目高效优质完成。

4过程方法

石油物探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事前控制, 加强事中控制。事前控制, 施工设计时, 结合地震地质条件及以往资料情况, 通过参数论证和模型正演, 保证观测系统的合理性。事中控制, 首先, 要做好试验充分论证, 不断优化, 使施工参数达到最优;其次, 要严把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关 (图2) 。施工组作为“龙头”工序, 首先, 应保证施工设计优化不出差错, 逐级审核并及时交甲方监督审批, 合格后方可下发各施工单元实施;其次, 施工现场实时监控, 杜绝出现不合格品;第三, 当天施工生产结束后及时整理全部资料, 完善资料交接、班报收集核对、监视记录整理、数据统计等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钻井及放线工序主要是检查施工现场质量, 是否按照施工任务规定的参数及质量技术指标施工。现场采取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 辅以项目经理部的正规和非正规随机检查。现场处理分析工序, 主要是当天资料及时处理, 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检查当天采集的所有原始数据, 有问题及时反馈施工组, 查清问题, 纠正问题, 杜绝问题第二天重复出现。通过关键工序的控制取得较好效果, 2014年鄂西渝东地区利川南三维地震采集项目, 竣工验收资料合格率100%, 优良率87.77%, 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及顾客 (甲方) 要求。

5管理的系统方法

石油物探项目施工过程中, 生产组织必须为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服务, 但其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这就需要理顺各阶段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接口, 实现项目管理系统整体上的优化组合。石油物探项目整个周期包括项目决策 (招投标活动) 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等3个阶段。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 确保项目运行顺畅进行, 其重点应放在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 各生产环节环环相扣, 一环出错, 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生产线的连锁反应[4]。首先, 应按照项目运行计划, 组织协调好各施工单元围绕试验工作, 积极与业主 (甲方) 沟通, 确定最佳施工参数, 力争早日投产;其次, 应充分遵循“策划充分、安排合理、协调顺畅、保障有力、运行规范”原则, 实现各施工单元及工序“无缝对接”式的生产, 远离“停顿、卡壳”, 确保项目提速提质和降本增效;第三, 实时动态监控, 及时排除施工中的干扰因素, 理顺各施工单元、上下工序间的关系及接口,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第四, 还应根据生产实际需要, 统筹调配人员、装备、资金等资源, 务必做到科学合理、灵活顺畅, 确保进度不受影响, 从而使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保证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五, 强化分包商管理, 力争实现“互利双赢”。

2012年, 江汉物探承担的松北新区二维地震资料采集二区块项目的施工, 项目运作上, 充分运用了系统的管理方法, 使整个施工过程通畅有序, 确保了施工高质、高效、安全运行, 资料一级品率92.01%, 合格率100%。该项目又一次获甲方高度评价, 被评为优质工程, 实现了东北地区优质工程六连冠。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石油物探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培育优秀项目管理团队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项目实施前, 要“回头看”, 认真分析总结以往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经验教训, 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认真梳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质量意识问题、工序质量问题、制度执行问题。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对症下药, 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并有效运行。

项目施工结束后, 石油物探企业还应运用本原则, 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从质量、安全、进度等几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价, 查找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识别潜在改进区域, 从而不断推进项目管理上台阶。金家场东及金家场2个三维地震项目同属平原水网地区施工, 同属一个项目部管理, 经过科学运作, 精心组织, 项目管理实现了持续改进和提高。

7基于事实决策的方法

运用基于事实决策的方法, 首先, 要注重收集、整理、分析与项目相关信息, 做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真实的数据既可以定性反映客观事实, 又可以定量描述客观事实, 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数量概念,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纠正凭感觉、靠经验、“拍脑袋”的工作方法。其次, 灵活运用统计技术工具, 统计技术可以帮助测量、表述、分析和说明组织管理的业绩和产品质量变差, 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变差的性质、程度和原因, 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差引起的问题, 并促进持续改进。

按照基于事实决策方法, 石油物探项目部要注重与项目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特别是顾客 (业主、甲方) 、甲方监理、地方质监部门的指令、批复、现场检查评价、设计更改批复等, 都要及时整理、归类、分析, 形成文字材料, 可为日后项目重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石油物探项目的供方主要是指分包物探工程项目中的测量、钻井、放线等工序业务的“分包商”。分包商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必须强化分包商管理, 健全分包商管理制度, 将分包商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体系。GB/T 19004-2011标准[5]6.4.2条款“供方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价和能力提高”对分包商管理做了具体要求:“组织应建立和保持识别、选择与评价供方和合作伙伴的过程, 以便持续提高他们的能力并确保他们提供的产品或其他资源满足组织的需求和期望”。因此, 项目运行过程中首先要扎实做好分包商准入和招投标工作, 优选分包商队伍;其次, 应严格贯彻执行《物探工程分包商管理考核办法》, 促进项目基础管理, 规范项目运作, 实现从严管理目标, 降低或规避由于工程分包不善给公司、项目带来的风险;第三, 要畅通沟通渠道, 减少摩擦, 避免各种不利因素造成施工效率低下或其他损失;第四, 与供方真诚合作, 共同确定发展战略, 最终实现“互利双赢”, 减少双方的风险, 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石油物探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项目现场的岗位员工, 且具有周期短、用工多、工种复杂、受自然人文因素影响较多等特点, 决定了现场管理难度较大。因此, 石油物探企业只有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贯穿于石油物探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走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之路, 才能确保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风才.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吕昆.浅谈如何培养一流的知识型员工队伍[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0, 23 (3) :43-45.

[3]Adedeji B.Badiru, P.Simin Pulat.项目管理原理[M].王瑜,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刘树华, 鲁建厦, 王家尧.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流程及报表填报说明下一篇:范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