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2024-05-01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共3篇)

篇1: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剧本是编剧和演出所参照的蓝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的空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潜藏于众多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剧本,把学生变为“演员”,把课堂变成“舞台”,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发现剧本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编—导—演—评“四部曲”,分说如下:

一、编

编剧原本是剧作家的事,且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剧本是剧作家已经编好了的“例子”。可是在新的时期和当前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这些“例子”应该赋予它们以新的理解。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再创造、再加工,使“故事”得以“新编”。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原剧本提炼要领地编、联系实际地编、发挥想象地编,使“旧剧本”的“新编剧”在主旨内容上、人物形象上,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完全拘泥于原文。学生在得其要领、尊重逻辑的原则下,可渗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造性地发挥,甚至可以“添油加醋”。“编”最主要的任务是编台词,台词的重新组织既要能够反映剧本中的人物个性,又要能够合乎学生自身的口吻特点。编写台词小卡片的过程就是对剧本的主动学习和深入分析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一“编”两得的效果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取得的。

二、导

学生自己编辑的“新版剧本”为课堂上的“舞台表演”提供了基础。从编剧到演绎的过度需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导”,即通常所说的“排练”。排练的工作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需要要当好“导演”。班级内部可以依据学生自主组合或教师合理搭配分成若干排练小组,开展演出竞赛。导的主要目的是去粗存精、精益求精,增强课堂表演的舞台效果。导的主要工作有三点:一是要对台词进行推敲,努力追求人物身份的个性化;一是对表情动作予以指点,努力追求表演过程的表现力;一是对时间利用情况予以把握,追求表演过程的完整性。“导”的过程不但是对“编”的内容进行实践和检验的过程,也是集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智慧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它为成功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演

演是表现剧本思想内容、展示剧中人物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它以生动活泼、形象可视的舞台艺术代替了传统模式中填压式的枯燥呆板的分析说教,把传统的单一课堂变成了多样化的活动的舞台,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演员”在课堂上面向众多的“学生观众”表演角色的同时也展现了自我。他们亲历剧中事,亲临剧中境,亲味剧中情,这样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绝非单纯的“灌压”效果所能比拟的。另外,“学生观众”也必兴致盎然、津津有味,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感觉,因此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既深刻透彻且又记忆持久。同时,“演”又是同学们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有效载体,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力、合作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都不无裨益。

四、评

“评”是对编—导—演各个阶段的得失进行总结评论的阶段,是对剧本学习作深化提高的重要一环。尽管学生的编导水平和表演技巧还较为稚嫩,但敢于大胆尝试的老师总会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次的尝试都会有一个新的收获:有的精彩片段需要提炼编演中的成功经验,有的缺陷片段需要集思广益、修改完善,这些恰又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现实的讨论话题。“编、导、演”三部曲奏完之后,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来一段“剧评”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每次演出必作评论,而且对评论也应作出某些规定。比如可以这样规定评论程序:首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亮出评论的观点;其次要求用几句语义互不重复的话阐明持此观点的理由;再次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得失、提出意见。另外评论的广泛参与和人均评论时间的限制也应在要求之列。“评”的过程是同学们见仁见智的过程,是思维与口语紧张训练的过程,是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丰满人物个性的过程。

编—导—演—评的完美组合不失为剧本教学的最优化模式,教师不上讲台,教学更加精彩。

篇2: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一、处理教材作品时, 当好编剧

影视编剧须以睿智的眼光挖掘生活中的“亮点”, 并按照剧本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 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生活, 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开掘创新。同理, 语文教学成败的前提便是剧本 (教案) 的编写。语文老师面对教材, 首先要以编剧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教材, 既要从宏观上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在某一阶段的地位、作用, 又要从微观上具体研析每一篇作品, 把握编者的目的及作者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

二、沟通教材与学生时, 当好导演

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而要达到这种状态,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 借助音乐, 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 创设某种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比如, 我在教《画山绣水》一课时, 采用了课件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 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屏幕上那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漓江水、奇特的桂林山, 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图。那柔和的色彩、拔地而起的山峰, 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播放音乐, 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 想像自己来到画中, 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 争着发言。显然, 学生好像身临其境, 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同时他们的观察、想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 巧妙引导, 激发情感

情感教育,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时, 教师从教材出发, 及时抓住学生心理, 利用课文中积极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 我提出疑问:船长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安全离开“诺曼底”号, 但他却一定要与“诺曼底”号同存亡, 这样的英雄还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一设疑, 学生的学习情感被调动起来,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在船下沉之前沉着镇定, 从容指挥, 果断处理, 表现出色, 不愧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很值得学习;有的说生命是可贵的, 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 善待生命, 难道船长在危急的情况下, 一定要与船共存亡, 才能成为英雄?……学生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样一来, 人人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英雄人物的讨论中去, 学生在对英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的时候, 进一步加深了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从而更加敬佩英雄人物的壮举, 内心中涌动一股学习英雄的情感。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当然, 面对开放的课堂, 面对个性化的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情感应进行必需的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正确引导和评价。

3. 搭建平台, 内化情感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时性和不稳定性的, 所以在对事物评价以后, 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种种情感的体验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 使之内化为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某种理念, 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阅读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 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 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 引导学生试写《爱的启示》, 并收集1-2句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三、落实课堂艺术时, 当好演员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作结, 既是一个“导”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演”的过程。老师越是演技娴熟, 传情达意到位, 课堂就越有艺术性, 越有感染力。为此要求老师首先要情感丰富而真诚, 以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将自己与作者的感情交流通过表演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课堂上言谈神态、举手投足要像一个演员, 以渗透情感的语言, 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等吸引、感染学生, 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传递的情感。中学课本中, 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 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拗过去”, 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 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 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 “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 “感情激动, 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 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 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编、导、演”, 将情感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相信, “学习着并快乐着”将成为语文教学一道新的风景线!

情感, 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 感到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编、导、演”, 将情感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篇3: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读、导、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按“课标”要求完成其教学任务,用“读、导、评”的三步教学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好方法。

一、读

文言文教学中读必到位, 读是关键。阅读是学生最好体验文本内容、情感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对文本渐进地理解文本内涵。从读书的形式上看,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地读、高声朗读、轻声朗读、默读、有感情的诵读。从阅读的步骤上看,可以从文本读顺上,再到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最后到评价性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读书的过程关键是教师的导引,导引得法,便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兴味盎然,学习效率高。教师可以从表扬激励学生读顺,学生朗读和听范读比较上获得进步,分组朗读竞赛中找到兴趣点。学生读顺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下一环节理解性阅读做好准备。如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在学生阅读时,让学生读书中发现问题,如生字、难于理解的字词等。学生在对生字“憖”、“遁”、“狎”、“踉”等的认知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义,从而进入理解性阅读环节,教师通过虎为什么小心翼翼?为什么远遁?这一类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疑点发问,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互动等形式,便能在寻找答案中理解内容。欣赏性阅读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前提下有自已的阅读体验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对活注重阅读时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把握,适当的语速等来实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说自己的读书体验,这既能让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又能有自己的情感收获。同时也是为学生评价性阅读铺垫。评价性阅读是学生对文本反应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环节,学生在与老师、同学、文本的互动中,消化知识,内化情感,提升能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把第一段中的写景句“环滁皆山也。”“林壑尤美,水声潺潺,泻与两峰之间者””峰回路转”等句子的评价性阅读中,学生通过谈阅读体会或者阅读方法,使其体会景物之美。总之,读是为了释疑,边读边思考;读是为了悟情明理,在读中欣赏、评价,才能让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阅读上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内涵意蕴、人物精神品质、作者深邃的思想境界等。可以通过范读,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等方面去示范。指导引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模仿、体会,如《出师表》中“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教师应设计并读出像诸葛亮“临表涕零”时的情态,以感动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培养阅读自觉性。精读。精读关键是培养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精读重点是教师对课文中需要精读的内容的精心设计,同时,教师在指导精读中认真实施,也可以开放式地让学生自己设计精读的内容,扩大精读量。精读时要实现理解的基本目标。指导文言精读要使学生获得整体的认识和个体的认识。即从文字的认识、词句的了解和段落的理解上下功夫。

二、导

分为课前导、课中导和课后导。文言文教学须有课前导。课前导应在读之前。教师可展示重要的学习信息给全体学生。如很多教师设计的课前学案,让学生课前了解背景资料,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等方式扩大信息量,为课堂教学做好“生成”准备。课前导的实施能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突破难点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增加了阅读课文的次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并且培养了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课前导设计精当、实施得到位,对教学互动意义深刻。

课中导,如果说课前导是教学文言的序幕前奏,那么课中导就是发展、深入和具体而有效用的展开,课中导是关键。课中导应有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通过抓文眼“闲人”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白作者实“不闲”,本该睡觉却不能入睡--不闲;“无与为乐”之不闲,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心中的愤懑和无奈之情。教师又通过月下美景本常有,为什么却只有作者才发现,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闲情”--高雅之闲。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质问文本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体味作者的自豪,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出这如水的月色。通过文本内的线索让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增添文化内涵。

课后导是指对已教学过的课文内容的梳理过程,总结归纳过程。分学生自己分析梳理总结和教师梳理总结。尽管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 了课中导,但不一定就能达到设计要求。课后导则是强化课中导的有效举措。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拓展知识,延伸学生的知识触角。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更多问题值得探究、抒写读书感受、参加调查活动等形式进行。

三、评

评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升华环节, 学生评价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内化,教师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引领、思维的发散和再创造。学生间评价可以从阅读上去评价,还可以从赏析文本的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去评价。学习方法的点评。比如《记承天夜游》中让学生评价几个“也”字在朗读时的不同语气、传递的不同情感、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效果等。让学生评价范读,学生在听中听出了哪些关键词句读得好,好在哪儿,指导学生从朗读中的语速、语调、语气品味,从关键字词品味,从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上品味。指导学生学会评价还要在表达上下功夫,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体现了文本中人或物的什么特征,读出了文本中人或物的什么情感,以及对表达主旨的意义等。

上一篇:石漠化综合整治工程下一篇:獭兔养殖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