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本校课程

2024-05-14

3、4年级本校课程(共8篇)

篇1:3、4年级本校课程

年龄:

3、4年级

时间:

90分钟

课程介绍

这节课首先锻炼孩子的自信能力、勇敢、小小主持人

教学目标

一、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堂学习,使孩子们能够登上舞台增强自信心。

二、语言发展: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情节内容,从而增强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词汇量的增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上台自我介绍、主持开场词

难点:自我介绍声音洪亮、上台主持自信

课前准备

教具:

教学过程表

教学环节

教学意图

教师(学生)指导规范

组织教学

(5分钟)

1.课前口部操/舞蹈让孩子快速融入课堂

2.培养孩子上课习惯,稳定情绪,注意力集中

教师:1)、PPT课件准备

2)、课前热身(口部操、舞蹈、小游戏)

3)、协助孩子坐到座位上

4)、师生问好

5)、点名、开始上课、分队、学生:1)、学生坐到位置上

2)、学生向老师问好

问好

小朋友,小朋友我来问声好,xx老师xx老师我也问您好(拍手进行)

课程导入(游戏互动)

(5分钟)

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提升孩子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快速融入课堂课题,提高学生的兴趣。

1、小游戏天黑请闭眼

(导入)

示范作品

引导式教学作品内容

(10分钟)

自我介绍:

最有激情、最有活力、最优秀的小朋友们 你们早上好

大家好我叫xx我今年x岁了

我来自...很高兴认识大家,也很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

我是星麦口才的小小主持人,接下来请大家观看《花儿朵朵》栏目

1.本节课排练节目《重回汉唐》

分角色记住台词,跟着音乐进行排练

2.学习朗诵《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登台展示(20-25分钟)

通过走上舞台表演增强自信心的培养和表现力。

教师:要求小朋友根据刚刚的展示环节,逐次进行巩固练习,教师进行辅导并随时和小朋友进行互动,充分掌握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上台表演:好,现在先请小朋友们排成一队,上台进行展示

学生:勇敢的走上小舞台展示自己,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

自我确定

自我确定:

哇,宝贝们的表现好棒呀,那咱们小观众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你是小小表演家,表演的真是顶呱呱。(你是小小表演家,表演的真是顶呱呱)

作品点评

(10分钟)

教师评价孩子作品展示情况和课堂表现的优点,同时指出不足。

1、展示:

孩子将爸爸妈妈请进教室(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您们辛苦了,请进来看我们的表演吧)

(1)所有孩子走上舞台表演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声音洪亮自信勇敢地在爸爸妈妈面前展示自己,所有孩子表演完毕后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拍摄视频留存

告别话术

1.小朋友,小朋友我来说声再见,2.xx老师xx老师我也说声再见。(拍手进行)——(坐着)

老师:请小朋友们全体起立,男生小八字步,女生丁字步,抬头挺胸目视前方 三感谢预备齐

孩子:感谢父母 感谢老师 感谢队友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课愉快 下课走好!

孩子:xx老师上课愉快,下课走好!

请所有小朋友面对自己的家长,用最洪亮的声音说一声:“您辛苦了”深深地鞠一躬

3)发放星麦币

接下来是给宝贝们发星麦币的时间哦,宝贝们请排好队,我来看哪个组的小星星获得的最多呢?(兔子队!)好(给获胜队发放口才币,然后给所有孩子发放星麦币)

请所有小朋友排队依次走出教室 带好水杯、衣服等随身物品

课后作业:

作业拓展:录制视频音频

课后布置家庭作业,既复习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也给其有自由拓展的空间。鼓励孩子在家里进行录制回课视频,多进行巩固练习。要学会学以致用

篇2:3、4年级本校课程

1、认识我们身边的水

2、水的重要性

二、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

1、保护臭氧层,人人有责

2、臭氧层空洞

3、保护臭氧层,从小事做起

三、关爱动植物

1、爱护人类的朋友----鸟

2、植物是天然的“空调器”

四、预防污染,从身边做起

1、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2、电器污染及其防范

3、城市热岛效应

认识我们身边的水

-******81920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为了关爱生灵,保护鸟类,让鸟儿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我省早已把每年的东风拂面,柳梢吐绿,鸟儿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记得曾经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亲爱的小伙伴们,当你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天空,看到鸟儿在空中飞翔,你有没有觉得它们很可爱?当你漫步街头,耳边传来鸟儿的歌声,你有没有觉得很悦耳?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那优美的姿态,婉转的歌喉,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古往今来,人们把许多鸟类看作是吉祥,长寿,幸福,美好的象征,用诗,用画,用歌声予以尽情赞美,在各个文化艺术领域里,都留下了鸟儿的踪迹。同时,鸟类也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全世界共有鸟类9200多种,在我们伟大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就生活着1186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类数的14。4%,是拥有鸟类最多的国家,并且还有许多稀有珍贵的品种。比如:朱鹮,丹顶鹤,天鹅等等。大多数鸟类都以危害农作物的尾虫为食料。如啄木鸟被誉为“林中医生”,一对可以吃掉几十亩树林的害虫。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内可捕捉1000多只田鼠,一天最多能捕捉二、三十只。

有些鸟类是绿化环境的播种能手。它们把无法消化的坚硬的种子随粪排出后,种子遇到适宜条件便可发芽、生根、成长。我国南方山地、旧院墙和古建筑物顶上所生长的榕树,就是鸟雀的功绩。

爱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与象征。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鸟类资源;严格制止随意猎捕伤害鸟类的行为;对于我国面临灭绝的珍惜鸟类,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延续它们的生命。同学们,还在犹豫什么,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各种爱鸟护鸟的活动,养成爱鸟护鸟的美德,真正成为保护鸟类和招引鸟类的主力军,让我们共创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吧!

植物是个天“空调器”

在烈日当空在林荫下,会产“空调器”的作用。

树木能调节气温,是因为它的茂密树冠,有吸收和反射太阳光线的作用。当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有35%被树冠吸收。同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林木,每年要向空气中蒸腾

然的的时刻,走生一种走出滚滚热流的感觉。这就是植物8000顿水,蒸腾这些水分要消耗热量40亿千卡,这就必然降低了树林内和上空的温度,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所以,在林木繁茂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空气格外凉爽、湿润、清新。盛夏季节有人在约 500米的高空范围内测定过,发现在林地上空与无林上空相比,气温要低8---10℃,城市露天之下气温高达35℃的时候,林荫下的气温只有20℃。在冬季里有林区比无林区的温度高2---4℃。这种树林里冬暖夏现凉现象,正是林木调节气温的结果。

草坪也具有防署降温的作用。在阳光下,光秃秃的地表温度为40℃,草坪地面只有30℃。据上海园林部门的实地测定,水泥地的温度为56℃,一般泥地为50℃,树荫下地面的温度为37℃,树荫下草坪的地温只有36℃。由此可见,树荫加草坪的降温效果最佳。由于草坪上空与建筑物上空的气温有差异,从而造成空气加速对流,也会使周围的气候得到改善。据测,为人们防署降温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条件。

在无雨的干旱季节里,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能够从地下吸收水分,通过叶子蒸腾出去,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解当地的气侯,使林区的雨雾增多。据测定,在干噪的季节里,每平方米的树叶,每天能向天空放散出大约6千克左右的水份。据载,每亩林木在3个月的夏季里,可以蒸发160---200顿水,1年可蒸发300---500顿水。在夏季,森林里的空气湿度比城市高38%。在冬季,绿地的风速较小,土壤和树木蒸发的水份不易扩散,绿地内的相对湿度要高于非绿化地区10---20%,降水量也有所增加。树冠还能截留一部份降雨,这些水又随蒸发回到空气中,为再次降雨创造了条件,造成自然界中水份的小循环,起到涵养水份,调解气候的作用。植物的叶子吸附住有害物质,对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处理。例如,现在就有研究证明:植物可以有效分解甲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以后,植物的根部把有害物质加以吸收,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就会把有害物质加以储存处理。这样,有害物质物质。植物对理率仅仅是微1%,可以看毒能力是相对较低的。

思考: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呢?

便会变为营养有害物质的处生物处理率的出,植物的解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食品市场的巨人们生活水平近几年我国食得了空前的发

题。正是由于大潜力,随着的不断提高,品加工业获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我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界定是:食品是安全的,食品是营养的,健康的。食品安不应含有可能体健康的有毒、素,从而导致消性、慢性或感染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食品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绝于耳。

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1986年,在英国最先发现疯牛病(BSE).由于感

食品是能促进全是指食品中损害或威胁人有害物质或因费者发生急性疾病,或产染的牛及肉骨粉被出口,导致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疯牛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

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恶英污染食品事件,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某些养鸡场的饲料中动物脂肪受高浓度二恶英污染,有1000万只被认为是受污染的肉鸡和蛋鸡而被屠宰销毁。造成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

最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如瘦肉精、毒奶粉、苏旦红、福寿螺等食品污染事件,使许多人感觉到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大家在吃东西时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

食品安全的中心问题是污染问题。食品污染的概念是什么呢?食品污染是指食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它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感官性状的变化,改变或降低食品原有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并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般来说,家庭防范食品污染可采取如下措施:

(1)要购买没有污染和杂质、没有变色及变味且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不买已知被污染的食物。

(2)生鱼生肉应在低温下保存,买回后若超过两小时才烹调,也宜先放入冰箱,不要图省事。

(3)要买消毒牛奶,不食用未经加工的牛奶。

(4)易腐败的食品要随买随加工,加工过的食品最好马上吃掉。食物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5)做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中间转而做另一种食品时最好也要洗手。

(6)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要先切熟食,后切生品,或切生熟食品的菜刀、菜板分开。

(7)尽量用封闭的容器装食物。

(8)当准备食用已存放一段时间的食物时,要将食物再次加热到100℃以上。

(9)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10)及时将厨房里的垃圾清除、扔掉。

让我们一起关注食品安全,共建全民健康,为了我们吃的食品更加安全,为了我们全民的共同健康一起努力吧!

思考:看看学校周边的小摊点,上面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玩具,零食,再看看那一角钱一根的辣条,上面放满了味精,辣椒,这么低廉的价格,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这样的摊点上能买东西吗?

电器的污染及其防范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而手机带来的相关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手机的辐射到底对人体有多大危害,如何把危害的程度降到最低,成了手机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当人们使用手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通时,辐射最大,辐射不利影响。

因此,人们在接电话时最好先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边通话。此外,尽量不要用手机聊天,睡觉时也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莫把手机挂胸前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

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线电波或多或少地波就是手机辐射。一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对家中具体的电器设备防护分为:

一、微波炉

警惕指数:★★★★★

微波炉利用微波这一特征,达到加品的目的。研究表产生的强电磁波能会诱发疾病。

应对方法:

1、微波炉在开启后最好离开一米左右.2、经常用微波炉烹煮食品可以穿着屏蔽围裙、屏蔽大褂。

3、微波炉在使用6到7年后最好淘汰更新。

二、电脑

警惕指数:★★★ 应对方法:

1、如果不得不长时脑,应注意及时洗最好保持在70CM以上。

具有热效应热、煮熟食食明,微波炉所严重超标可

间使用电脸。

2、使用电脑应保持端正的姿势,人与电脑屏幕的距离

3、电脑后部及两侧的电磁辐射强度不亚于屏幕的强度,要最好保持在120CM以上。

4、液晶显示器对人体伤害较小。

三、电视机

警惕指数:★ 应对方法:

1、电视机不宜与其他得过于集中,使自己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2、电视机与人的距离至少应在2米以外,不应离屏幕太近。

3、电视机与其他电器最好不要摆放在卧室。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电器呢?

电器摆设暴露在超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小,而城区则区,就象突出由于这种岛屿市区域,所以为城市热岛。使城市年平均

区气温变化很是一个高温海面的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就被形象地称城市热岛效应气温比郊区高出1℃,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以上。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岛形成的原因点: 首先,是

随着城市建设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热主要有以下几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热岛效应”呢?

一、从绿化城市及周边环境方面: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区的绿化,通风系统,鲜空气引进善小气候。

4.应把

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篇3:3、4年级本校课程

针对我国以往教育体系中出现的漏洞与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一共制定了4种分段教育培养模式。在这4种分段教育培养模式中, “3+4”培养模式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入学门槛, 生源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这些学生在从中职学校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 还是能够比较好地衔接学习内容, 取得不错的成绩的。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中, 很多学生从中职阶段毕业, 进入了本科的学习之后, 不仅能够取得本科阶段的学位, 有的甚至能够进入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习, 在学习了职业技术之后还能够成为更加高端的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想要构建更加健全的“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就要认识到“3+4”分段培养模式的以上特征, 并且要明确以往的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本科之间的断层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就要将二者之间的特征与优势进行统一。

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 解决“3+4”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问题

我国的双体系并行已久, 在“3+4”分段培养体系创立之初,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也就是说, 要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培养目标与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衔接起来。中职与本科, 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在事实层面上又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一直以来,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成长为集操作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为一体的人才, 而本科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是培养出管理型、应用型和高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在表面上来看, 二者是一个提供理论指导, 一个负责实际操作的关系, 而在“3+4”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当中,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是具有能力、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

为了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课程与本科教学联系起来, 必须要制定一个能统一两者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制定好这样的一个标准, 才能避免本科和中职的课程衔接中出现定位模糊、对接失衡的问题, 保证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递进关系, 保障两个阶段之间的良好衔接和贯通。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要实行“教学灵活, 基础牢固”的课程建构原则, 使用灵活的模块化教学来连接两个阶段之中的专业课程, 并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度化, 加强各个教学部门之间的知识联系, 这样可以摆脱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课程相互脱节的现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非常迅速, 为了使学生在7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相关知识和信息, 必须要时刻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相连接, 既重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大纲要求, 又要在新技术发展的同时注意为学生介绍和引进新的技术发展成果。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可以迅速地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到工作的现实操作当中。

(三) 建构新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经转变了原有的观点, 为新的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坐好了准备后, 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逐渐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具体的构建了。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际训练, 为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应该进行一些改革。

首先, 在中职阶段,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多收集关于电子技术应用相关产品的资料, 在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与研究, 然后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指正, 并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

其次, 在本科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教学。学生在中职阶段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后, 进入本科要对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做系统化的学习。

最后, 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一个社会人, 不应单单拥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 对于历史、政治、经济的基础常识也要有足够的了解。当今社会不是一个将人与人的关系割裂开的封闭结构, 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中想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 就要能够统筹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要素, 最终来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因此, 加强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 “3+4”中职对接本科分段课程培养的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很大进步。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今天, 在学校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是极其必要的。学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工作中, 可以扮演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 衔接好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 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樊正刚.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经营管理者, 2015 (31) .

篇4:3、4年级本校课程

【关键词】中职 本科 “3+4”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0-01

一、概念界定

所谓“3+4”分段培养,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接试点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接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选择院校范围上,“3+4”分段培养试点中职学校选取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试点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试点本科院校选择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省属本科院校。学制和招生上,实行“3+4”本科教育学制,前3年列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后4年列入有关本科高校招生计划;前3年期满后,对有继续学习意愿的学生经考核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4年本科高校学习。其他学生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待。招生工作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统一进行,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具体录取工作;招生录取分数线原则上不低于考生所在地中考总分的75%。转段考核测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其标准由本科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具体考核测试办法另行制定[1]。

二、“3+4”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

首先,缺乏具体性的实施要求。“3+4”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新模式,在实现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方面,河北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目前还处于“摸石过河”的状态,尚未对具体的衔接有统一的要求。其次,缺乏联合制定的课程标准。

(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自提出这种分段培养模式以来,河北省虽然出台了配套的支持方针与政策,但是却未就中职和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建立流畅的沟通机制予以说明和指导。中职和本科院校虽然会定期举行会谈以及讲座,但是周期过长,而且沟通内容甚少涉及教学。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合作学校基本都没有频繁交流的习惯,交流活动的缺失对二者的无缝衔接造成了严重阻碍。

(三)教材选用众口难调

“3+4”目前还未在我国普及起来,故而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文化课教材,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对应该选用何种文化课教材予以说明和规定。于是,河北省在实施“3+4”分段培养时,只得根据各校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文化课教材。

三、“3+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实施策略

(一)建立专门的“3+4”课程衔接运行机制

中职与本科课程的顺利衔接,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中职与本科衔接的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小组工作。这些部门主要是:沟通与协调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课程衔接的工作部门;由若干专家组成的课程衔接咨询小组,负责对有关“3+4”课程衔接的问题答疑解惑。其次,针对各部门出台的方针和政策构建一个具体的落实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一定要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并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般情况下,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是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落实的工作。在设计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工作任务和岗位需求对职业能力等级进行细分,然后以之为依据将人才培养过程分割成若干阶段,保证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课程体系相匹配,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安排也应该以人才培养阶段和学生职业能力特征为准。

(三)联合制定课程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规范就不能运行”,学制之间的衔接需要两级学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是实现职教体系内外贯通的前提条件。由于各地的资源优势不同,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可以借助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在明确各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中职与本科衔接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级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落实“3+4”衔接工作的部门、行业专家、职业专家要定期开展研讨会议。

参考文献:

[1]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Z].冀教职成﹝2014﹞8号.

作者简介:

篇5:3、4年级本校课程

一、课程设置理念

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 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 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开发原则, 本着“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思想, 与机加工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 重新创建了《机械基础》的模块式知识与能力结构, 以企业中相关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涉及整个教学过程, 将相关知识点与技能培训项目分解到各个学习任务中。通过对各项目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培养技术应用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以典型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知识的选取和重构, 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

3+4分段课程建设瓶颈, 即难点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 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层次性、衔接性、有序性, 这成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依据为课程面向的岗位群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衔接课程可通过分段阶段教学内容的统一设计, 避免知识的重复性;通过由易到难的程度进行学习模块及项目设计。通过制定衔接阶段统一的教学授课计划, 设计科学合理的授课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自然衔接, 保证课程内容的有序性。

篇6:3、4年级本校课程

【摘 要】“3+4”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课程衔接应按照体现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策略、岗位对应的课程目标策略和纵深拓展的课程内容策略进行。以通识教育模块的衔接夯实基础,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来培养该专业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 课程衔接 策略

“3+4”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本科型人才主要面向电气制造和电气控制行业,成为从事电气设备或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咨询、管理等多领域跨界人才。

一、课程衔接的基本策略

(一)培养目标体现能力递进的策略

能力递进指的是学生在中职、本科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能力,但本科获得的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通过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使中职专业人才经过高职层次的教育和培养,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和深化。(见表1)

中职强调简单技能,本科强调复杂技能,中职强调单一技能,本科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地划分各自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尽量避免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二)课程目标体现岗位对应的策略

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突出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程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基础,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需求。(见表2)

(三)课程内容体现纵深拓展的策略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根据中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和核心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内容体系。

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要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具有纵向衔接要求的课程,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见表3)

二、课程衔接的基本类别及教学提示

(一)通识教育模块的衔接在于夯实基础

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保证中职、本科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职阶段“通识教育模块”课时达1480课时,占总课时63%。以数学为例,中职六学期数学总课时达到458课时,基本相当于普高的数学教学要求,学习内容涵盖了普高数学的方方面面。与之衔接的本科段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学生本科学习的数学内容覆盖了工科专业本科所需的内容,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厚实的数学基础。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一般包括三类课程。第一类是只在中职阶段开设,本科阶段不必开设的课程,如电工电子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第二类是只在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如智能楼宇技术;第三类是中职、本科都开设,但在本科课程中内容必须拓展深化的课程,如中职开设电工基础,而本科阶段电路分析是建立在电路系统之上的分析,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要重点关注第三类课程的衔接。

第三类课程的衔接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一对一衔接:课程研究对象有一致性,而对象的结构及复杂性有所不同,分析的方法及工具有所不同,且分析方法所依赖的课程基础有所不同,内容和方向均呈现纵向深度拓展特征。(见表4)

2.一对多衔接:先修课程给予了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后续的其他课程均应用到此类方法。课程特征主要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不同的对象而产生出不同的方法。(见表5)

3.多对一衔接:后续课程具有综合特征,应用了多个先修课程的基础内容。(见表6)

(三)衔接课程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1.中职、本科教学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厘清教学内容及分析方法边界,尽可能细化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不宜在中职时加深内容,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宜在本科阶段重复中职内容,使学生有浪费时间之感,失去学习兴趣。

3.课程基础是这类课程衔接的重要参考依据。如电路分析的数学基础,电机学的电路分析基础,安全用电的电工知识基础,厘清相关内容的逻辑递进关系,是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中高职有机衔接模式与运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3/03/015。

篇7:3、4年级本校课程

1.1 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 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速度、力量素质是连续十年下降, 而耐力素质是连续二十年下降[1]。如何改变这种持续下降的趋势, 是国家教育部十分关注的问题, 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公共必修课程, 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 改革原有的体育课程, 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2 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2006年12月23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从2007年开始, 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号召的提出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确立了指导思想,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为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实践论证, 新教学模式必须针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 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积极性, 引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到大自然中去进行改革和构建。因此, 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推进新教学模式提出的核心动力。

1.3 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时期,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十八年持续下降, 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低于周边邻国日本、韩国学生, 教学模式的更新速度与学校推广阳光体育活动速度存在滞后现象, 教学内容设置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校重视度不够,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社会的需求反差较大,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以湖北师范学院各院系随即抽取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以“三自主、项目多元化、四年不间断”体育课程的新教学模式, 让各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进一步推进阳体育运动的开展, 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氛围的目的, 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2. 新教学模式的内容

2.1“三自主”教学体系。

新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 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 以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 构建开放式、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实行三自主的教学体系, 即“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 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2.2 项目设置多元化。

以传统项目为基础, 大胆开设目前十分受大学生喜爱的一些前沿项目, 结合本校优势项目和本土特色项目, 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的要求, 同时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 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积极性, 在每节课的内容中均加入素质练习, 对其练习的内容、次数、组别与时间进行细化,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并将素质测验作为每学期的必考内容, 从点滴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把锻炼价值大和锻炼效果好的太极拳、广播体操、太极剑等项目融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中, 把太极拳和广播体操纳入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使学生学有所用, 乐在其中。

2.3“四年不间断”体育课程。

针对一、二年级,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不同水平的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 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需要。对三、四年级 (包括研究生) 开设形式多样选修课程, 以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

3.“3+4”教学模式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3.1 有助于自主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进行学习, 这是一种学习者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 可以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体育锻炼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自愿走向操场、走向阳光、到大自然中去, 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3.2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体育可以作为一种体育文化的载体 (我们称之为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构成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参数, 是形成体育俱乐部的基础要素之一, 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和谐的校园环境能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 可以吸引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 使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 对所喜爱的运动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逐渐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激发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并且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 结语

“3+4”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的尝试与创新, 是增强学生体质, 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积极性, 引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向阳光、到大自然中去的新途径。面对现代高校教育中的种种不足, 高校只有结合学生和本地的实际, 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 才能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学生体质和锻炼意识得到本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p.com.cn/tiyu/dtxx/tjxx/20070130_276905htm.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3]徐国忠.体育俱乐部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 2006, (08) .

[4]夏力.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措施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07, (5) .

篇8:3、4年级本校课程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 中职与本科 “3 + 4”分段培养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9-02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别称为断头教育,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职业技能学习后,就进入到工作岗位,很少进入本科进行继续学习,完成硕博研究生教育的专职学生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向终生教育迈进的进程[1]。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相脱节是造成职业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的主要原因,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

一、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现状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中职中专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倾向于让学生掌握网络应用型知识以及职场技能,成为社会中高素质的劳动型人才。而本科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术精神,成为高、精、尖科研人员或者高级工程师。不同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致使中职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学内容以及企业实训不匹配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割裂了网络工程专业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联系,极大的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向终生教育迈进的进程。

1.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基础教学内容和本科教育相脱节

不论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是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因此中职和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都应当重视基础理论教学,但目前我国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中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和本科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例如中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大部分中职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本科进行学习时,往往因为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情绪,最终导致厌学与弃学问题的产生。

2.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专业课设置与本科教育相冲突

目前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的模式,并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提出了纵向中职和本科课程一体化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横向中职专业技能标准和本科专业学位认证标准一体化的认证机制[2]。这种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专职教育与本科教育难以衔接的现状,但在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中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工程中,专业课过于偏向应用化,在学生没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强行推进专业技能培养,这种过于偏向应用化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势必会与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教育相冲突。

3.网路工程专业本科实训环节效果不佳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是为了让学生经过七年的学习成为高级工程呢技术人员,因此在网络工程“3 + 4”分段培养过程中,本科的教学也应当注重教学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训环节中提升专业应用技能。而现行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致使本科教学成为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鸡肋。

二、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策略

1.加强中职基础知识教学

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教学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中职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不畅是导致目前我国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基础知识教学,中职学院校方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加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不被占用,提升基础知识教学的课程地位,同时还应当调动基础知识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基础基础知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为中职学生的本科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落实专业课程一体化

教育部已经提出了中职教学与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职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落实到位,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讲究理论和应用知识教学并用,增强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

3.本科教育重视实训环节

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中,本科教学存在实训环节形式主义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本科实训监督措施,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促进本科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三、结束语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3 + 4”分段培养中,课程的一体化设置极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当从“3 + 4”分段培养目标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中职与本科课程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2(8):26.

上一篇:可爱的小动物六年级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一年级下册语文说教材说课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