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024-04-10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共6篇)

篇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早就听说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非常好,一直想拜读,书倒买来有几个星期了,但一直没抽出时间来看。今日总算早早地服侍女儿上床睡觉了,才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能专心地看着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家,刚看完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想说点自己的感想。的确是呀,每个孩子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多少都有一些不相同,因此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由满分到不及格,各个成绩段的都有,当然不否定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勤奋。这样就要求做老师的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学生所能够达到的程度,然后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即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能掌握的内容,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思考,并能取得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有所不同,有的比课本上稍难点,有的稍容易一些,要使每个孩子在做作业时自愿认真地做,每做完一道题后就有成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每个孩子最初的愿望都想成为优异的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技巧才能让每个孩子的力量发挥出来,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大多数老师无法做到的。

女儿上四年级了,每天晚上语文作业特别多,且每天都要抄抄写写,不管是她已会的,还是不会的都要抄上三遍四遍,这样下来,女儿都有一些厌倦了。一天晚上她对我说:“妈妈,今天晚上我不想抄了,这些词语我都会背,会默写,可不可以不抄?”我回答她:“老师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就是要你们记下来,如果你已经记得很熟,掌握得很好,就不抄了,明天到学校后跟老师讲一下,做完其它的作业早点睡觉吧。”但女儿想了想还是照老师的要求抄写了四遍,她说怕第二天去学校挨老师的批评。我听她这样说,只有在心里心痛女儿,没有再说什么。

第二天我就给她们的语文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跟她谈到家庭作业问题,可否因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布置不相同的作业。但这位老师语气很生硬地拒绝了我,说她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多学生她顾不上这样做,虽然我女儿接受能力是很快,但她不会为她一个人而布置另外的作业,她所面对的是大多数同学。我听她这样说,就再三地强调,我不想我女儿因为每天的抄抄写写而磨灭了她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因为一直以来,女儿很喜欢语文,且语文成绩从三年级到现在一直都保持着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很清楚,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个学科失去了兴趣是不会有所进步的。这位老师听我这样说,就将矛头转向了我,她说是因为我不赞同她的教学方法才导致我女儿产生厌烦的心理。听她这样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我默然地挂上了电话,为这位老师感到悲哀,也许她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难道你还能按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她吗?更加为女儿感到心痛——遇上这样一位老师!我愤怒但又能怎样?以后每当女儿做语文作业有懈怠的情绪时,我就不断地鼓励她,违心地讲着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为了你们好,是让你们记牢固,我只能一边默默地叹息,一边鼓励着女儿完成好这些暴力作业!

今天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真是太好了!著名的教育家都认同我的观点,有机会一定要将此书推荐给这位老师读读,让她改变一下她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使更多的孩子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不要被这些毫无创意的作业磨灭了他们的兴趣!

篇2: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针对于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我感觉我们更应该从我们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跳”出来,假如我们真的不能抽身而出,也应该让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从中“跳”出来,哪怕每天“跳”出来不长的时间,郑重地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对孩子所造成的困扰和阻碍有多大,我们就能够意识到我们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多么可笑的错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个性各异的孩子,事实上被我们默认成了一群抽象的,我们想象中的学生摸样。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失实的。所以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进行教育沟通中,我们都是到处碰壁,找不到突围的出口,而被撞的鼻青脸肿,找不到方向,心里除了迷茫就是迷茫。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孔子也这样教诲我们,我们却依然在一种冷淡中、麻木中、熟视无睹中我行我素。因此,多好孩子的天性被扼杀,多少孩子的灵光被消解,多少孩子的创造被阻止,多少孩子的思想被束缚……想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征程都感到恐惧、害怕、懊悔。有的孩子能提20桶水,有的孩子能提5桶水。如果硬要能提5桶水的孩子拼了命般地勉强去提20桶水,那只能会把他累病。因为这种体力的虚弱是显而易见的,是能够能看到,能感受到的,所以,大家就会认为自己绝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但事实上,在脑力劳动上,在思维能力上,我们每天都在做着类似上例的残忍做法。甚至于比这还要严重好多倍。但因为其隐性,有没有明显的显性表现,所以,常被我们忽略,如果仅是忽略还好说,更多时候被我们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当孩子做不好,或是做不下去,我们不是“接过”孩子手中的“桶”,或是帮忙“抬一抬”,或是给予安慰和鼓励。而是无休止的斥责、埋怨、牢骚……让孩子心生恐惧,心生不安,从而产生羞惭、难过、自卑等等不良的情绪体验。造成对自己能力的低估和错误判断。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善待孩子的个体差异,努力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现有水平,致力于如何促进“每个”孩子智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才是我们做教师所应该去潜心研究的问题。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基于孩子个性各异的基础之上的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感。孩子只有拥有了自尊心,才会想办法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才会把自己的5桶水提好,才会把自己三分的了不起展示的极其精彩。教育大纲可以不包括,也很难包括活生生的儿童,但在我们教师的教育生活中一定要有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存在。

篇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 也是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把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并进行教材的分析, 完成课堂的预设, 无疑是建设有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 将成为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达成课程目标的必备素质。

二、描述与随感

环节一

出示两幅好莱坞大片的海报:《阿凡达》、《2012》, 提问学生是否看过这两部电影。”

生:“看过。” (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学生列举了很多熟悉的大片)

师追问:“它们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是故事情节吗?”

生:“不是, 是画面。”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

师:“那么, 这些画面都是实地拍摄的吗?”

生:“除了实地拍摄, 更多是用电脑制作的……”

教师继续追问“电脑制作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逐步引出课题:没有什么不可能 (教师板书) 。

环节二

展示《VICTORY》海报, 进行分析, 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蕴藏着怎样的视觉信息。师生互动探究:

(1) 这幅作品包括哪些视觉元素?

(2) 这幅作品为什么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好在什么地方?

生1:“造型很简单, 圆柱, 平面的……”

生2:“色彩也很简单, 就黑色与黄色。”

师:“如果你们照着临摹, 难度大吗?”

生:“肯定会画。”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

师:“这是一件在20世纪70年代, 国际设计联盟组织的以‘和平’为主题招贴大赛上获大奖的作品, 它的精彩之处、吸引我们的地方在哪?”

生:“弹头的方向反了……”

师:“由于弹头的不符合常规性, 更能吸引我们去关注它, 事实上设计中的图形并不全是复杂的形体, 有时简单的造型只有安排的恰到好处, 反而更能吸引人们。”

“而反方向的弹头设计, 其实预示着战争的发起者, 最终必将毁于战争, 这件海报非常明了的呈现了‘和平’这个主题, 获得了当时的国际大奖。”

“其实诸如这种不符合生活常规的, 引起视觉反差的设计元素, 往往就是图形设计中核心的关键所在:创意点 (板书) 。”

(这个环节对于海报的分析,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与知识储备, 首先主要是引领学生去发现构成设计图形的核心所在:创意点, 让学生明白“创意点”是设计图形的内核精神, 也是设计者的最宝贵的职业素质。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图形最基本的因素 (视觉元素) 有那些, 怎么安排的?)

三、案例反思

赛课由于条件的限制, 预设中的很多设想并不能很好的落实到教学实施中。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 以及他们在学习压力下形成的心理反应有其共同的特点, 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联系在一起, 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立足美术本体进行图形的学习与设计, 这样教学中的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甚至化难点为亮点。

1. 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设计美术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构建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首发, 更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局,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对当下多姿的现实生活充满期待与迷惘, 对外界的反应非常敏锐, 同时过重的学业压力, 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敏感、疲倦、苦闷。基于这些共性, 教师的教学预设首先要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同时作为独立的个体, 每位学生的生活、个性以及情感的表达都是不同的,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 既能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心心相通, 也能与深沉严谨的学生丝丝默契, 并适时有度的进行评析鼓励;而底下同学善意的唏嘘声, 教师也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淡化处理, 毕竟这些都是青春期学生回避不了的现状。

2.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是创设开放性课堂的前提

教学是不断摆脱社会、技术、自然与他人的各种压制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当是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决的过程, 因而也是反对权威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和宽容性的课堂氛围, 创设富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而在课堂深化的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在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根据实际生活情况随时作出调整, 设置弹性问题, 建设开放性的美术课堂。比如在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对所举好莱坞大片不太熟悉这个意外, 教师马上换个角度进行提问, 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在《VICTORY》海报的互动探究中, 教师的追问:“如果你们照着临摹, 难度大吗?”就是以零难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明白海报的设计在技巧与创意之间更重创意, 并且很自然的迁移至对“创意点”的分析, 达成了这环节的课程目标。

3.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强调美术课堂的本体特征

篇4:老师,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叫学生的学号,而不是直呼其名,其害有三。

首先,疏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大大降低了教师的亲和力,导致师生间产生了心理隔阂,认为老师心中没有他,不重视他,从而给教育教学造成了障碍。一个优秀的教师,能通过很快叫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迅速亲近自己。

其次,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每节课要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什么样的问题让哪些学生回答都要经过慎重考虑。教师上课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启发所有学生思考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共性,同时让谁来当众回答也是颇具智慧的,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个性特征以及当时学生的学习情绪等来决定。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反馈教学信息、培养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问题的难易要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容量,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法回答,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正确或部分回答正确。喊“学号”提问,很显然问题是随意的,回答问题的对象是随意的,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上课时若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状态不佳,这时就需要教师去提示、提醒,叫不上学生名字怎么提示?那是很尴尬的。

再次,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情感淡漠。关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前必须了解学生的一切,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关爱。了解学生最感性的认识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若连一个人的名字都没记住,何淡对他产生感情,产生关爱?一个教师教了学生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还叫不上学生的名字,怎么能说得上对学生有感情,谈得到对学生的关爱?

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的课,面对数以百计的学生,要短期内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确实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做出努力。第一,要充分认识记住学生姓名的重要性。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刻意去记忆每个学生的姓名。对事物感兴趣,有“我要记住”的动机是提高记忆效果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做有心人,增强自觉性,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真正用心去认识每一个学生,自然会想方设法记住他们。仅凭无意记忆,只会记住学习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学生,那些中等生便会淡出教师的视野。

第二,多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与学生沟通,真心做学生的朋友,在与学生交往中记住学生,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第三,可以准备一份《学生座位表》。学生编班后,学生座位是相对稳定的,教师上课时要准备一份《学生座位表》,一是教师可以对照座位直接叫姓名,避免叫学号,二是便于对照座位记住学生的特征和姓名。

第四,上課时拿着《学生考试记分册》,对照记分册叫学生姓名,既能帮助教师记住学生姓名,也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下一步提问的针对性。无论是拿学生座位表还是记分册,叫学生姓名时都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看着名册叫他的,以增强亲近感。

第五,拿着《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簿》,与《学生座位表》合并使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堂表现,需要记载时及时记载。这样既能帮助教师记住学生姓名,还能切实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记住学生名字的重要意义,做心中有学生的老师。

篇5: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讲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个性、有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抛去功利心,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从学生的成长思考,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在教学设计时为每位学生精心设计方案,在实施中悉心指导,才能使每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今后的工作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不同学生的分析与设计中,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史海涛)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本期来,我正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当读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条后,心里十分激动。书中所讲的学生就有落后差生现象,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的确也存在,而且我们农村小学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一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就一直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可是他们却都能坚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我真为这些学生的坚持所感动。若让我们老师整天坐在一个听不会的教室里,我们也不会坚持多少天。

总之,这段话虽不长,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尝试和反思,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不同的学生的分析、斯卡是,不同的对待。这样才能消除“抽象学生”的现象,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徐家湾乡松木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教师秦运虎)

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近日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后,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特别是农村学校还比较严重。大家习惯性地用同一固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思维活跃、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反应迟钝、速度慢的学生跟不上,时间一长,对两类学生都不利,学习兴趣和态度都会打折扣。

要解决之一问题,就要进行精确的学情分析,更好地把握教学,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在课堂提问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首先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在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这些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性。

篇6: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徐钰伟来自河南,从事快递工作两年来,基本都没休息过。每天晚上10点多,忙完一天的送件任务后,他还要返回服务站完成当天最后一项工作,清点自己负责片区所收的快件,然后送往位于学院路的总部等待第二天发往全国各地。

徐钰伟告诉我,他每天都会来两次北语,每次都在12号楼前面站上一个多小时。我问:“冬天站在外面等人来取快递,不冷吗?”他笑了笑:“冷啊,尤其去年,特别冷!可是那有什么办法,我得抓紧把快递给人送到啊。冷就跳一跳,抖一抖呗!”他说,虽然有时货比较多,工作压力大,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交到朋友,自己还是很满意。说完,他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

跟徐钰伟聊过我才知道,快递员的工作可不仅仅是将物品送到别人的手中那么简单。快递分为专机件和普通件,若快递员被专机件客户投诉会罚款500元,被普通件客户投诉则罚款100元,弄丢一张回执单,罚款100元。“所以我们要微笑服务,并且争取做到最好啊。”正说着,一阵大风吹走了放在车上的两张快递回执单,我帮忙捡回,他接过单子,笑着说:“这可是100块啊!”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每次有学生过来,他都会询问清楚收件人姓名,一次一次地弯腰蹲下,打开手电,找到快件,递给学生签字,拿回回执单,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我又问及在派件过程中是否会碰到挑剔的客户。他又笑了:“怎么说呢,工作嘛,当然会碰到不好应对的客人了。就比如说,冬天天气很冷,有一次我给一个学生打电话让她取件,她告诉我她还在睡觉,让我第二天再送一次……我当时心里也很不好受,可是后来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学生,大冬天可能也不愿意起床取快递……”他轻松地说着这些话,却叫人听得有些心酸。问及是否喜欢快递这份工作时,他又笑着说:“如果假期还能稍微多一点,那我就很满意啦!”

上一篇:党员目标管理考核细则下一篇:歇后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