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2024-04-16

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通用7篇)

篇1: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大家创业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区城管局党委严格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工作机制,认真分析存在问题隐患,厘清工作思路,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现将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工作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上半年,分析研判存在风险点 5 个

一是党员干部学习不够深入、细致,学习浮于表面;(责任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

二是干部纪律执行不够严,纪律意识有待加强;(责任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

三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老好人”思想,要求不严;(责任人党委班子成员)

四是在强化问责、倒逼工作落实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不干事、不担当,慢作为、不作为有抬头现象;(责任人局党委)

五是局党委对干部监管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常态。(责任人局党委)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使纪律成为党员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坚决压实抓实“两个责任”,健全完善问责办法,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一案双查”,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实效举措常态化,对照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以梳理、细化举措、加强整改、督促落实,用务实的工作,永不懈怠的坚持,提升群众满意度。四是持之以恒狠抓作风建设,继续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着力推进正风肃纪常态化,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带动作风的整体转变。务实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机制。落实分析研判制度,严格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范开展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六是建立完善各类台账,采取办结销号制。七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传达学习中省市区纪委相关精神及政策法规等。

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上半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纪委三次全会、自治区纪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市纪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在持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中,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现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 上半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析研判如下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强化政治建设统领。

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责任落实。系统安排部署了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定下发了《2019 年度党建工作要点》,明确了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年工作任务。上半年组织党组中心组学习9 次,党员干部集中学习21 次,准确及时传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以及典型案例通报,加强教育引导,对于相关政策及上级部署做到了及时学习,迅速传达。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监督,坚持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上半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与各党组成员和各基层党支部书记开展集体谈话 1 次,党组成员分别与分管科室负责人谈话1 次,听取分管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1 次。

强化督查调度,提升工作效率。修订完善了《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制度》、《人民政府领导批示事项和重要会议议定事项督查工作规程》和《人民政府专项督查工作规程》,对各旗区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单位《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政府领导批示事项、重要会议议定事项和全市经济社会各专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与调度。上半年,共督查调度《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 次,督查调度亿元以上项目推进完成情况 30 余次,印发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落实与反馈》12 期,督查调度人大建议与政协提案办理情况 20 余次,确保了市人民政府各项工作目标顺利有序推进。

(二)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深化作风建设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备公务用车、全体干部职工配备办公用房情况和公务接待等事项进行了自查和规范。目前,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关有公务用车 12 台,使用时能严格履行用车审批手续,公车节假日按规定停库封管,杜绝了公车私用现象。按照干部办公用房面积标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机关对办公用房使用情况进行了 1 次调整规范,目前,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办公用房在使用面积上无超标使用现象,贴合标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公务接待活动一律安排工作餐。严格控制一般性费用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凡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内物品,按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提升工作效率,规范办公流程,促进政务办公标准化、节约化、便捷化。

集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官”问题集中整治。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纪委、自治区纪委和市纪委监委要求,及时制定《关于深入整治“四官问题”净化机关政治生态行动方案》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官”问题整改清单》,梳理了存在问题,明确了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限,并于 4 月 9 日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工作暨“四官”问题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各科室和所属单位对照整治重点和整改清单,对存在的问题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行立改,需要时间整改的,要制定方案限期进行整改。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深入分析原因,健全制度机制,解决一个问题、规范一项工作、完善一批制度,要推动“四官”问题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截至目前,共整改完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官”方面问题 14 条。

集中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制发《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整治重点,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要求机关各科室及所属各单位对照整治重点,认真查找梳理问题线索,列出问题清单,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确保各类各项问题整治到位。

集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市纪委监委工作部署,加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力度,组织全体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同时,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电子屏幕等媒介,并在办公楼醒目位置制作展板等,集中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营造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浓厚氛围。5 月 23 日,及时组织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工作部署会议,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讲话和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安排部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要求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把握主攻方向,强化工作措施,把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

(三)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好用好干部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从严规范干部选任工作。2019 年上半年,新提拔任用正科级干部 7 名,调任正科级干部 3 名,从资格审查到党组讨论决定,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已报市委组织部备案。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规定,对 8 名副职人选按照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征求意见、查阅档案、了解干部群众以及纪检部门意见建议等程序进行了考察。

严格落实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按照干部管理权限,25 名县处级干部按要求向市委组织部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107 名在编在岗科级及以下干部按要求向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纪检监察组报告了个人事项,自觉、主动接受监督。

(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

2019 年,对《预决算公开工作制度》、《机关工作人员旅差费报支规定》、《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工作制度》、《大宗物资购置与管理办法》、《机关工作人员出差及出国审批制度》等多项制度办法等进行修订完善,规范做好人员管理、财务支出等各类各项工作。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对“三公“经费、预决算、干部任职等按事项在门户网站予以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工作,及时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编制党务公开目录,成立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公开内容进行细化,明确了公开范围、方式、时限、程序。

二、存在的问题

(一)落实主体责任方面

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主体责任”需加强。部分领导干部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不想抓,认为经济和业务工作是务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务虚,没有站到全局来看待问题,并简单地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同于个人廉洁自律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学习、不了解,对如何抓、怎么抓不去思考,没有融入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去。

缺乏日常监督。落实责任制主要是靠年初分解、年中督查、年终考核三个时段,经常性督导、检查、提醒制度需要完善。党务、政务透明度略有不足,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还需加强。

机关纪检监察职能不专,作用发挥不明显。目前,机关未单独设立纪检监察机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由机关党委负责,且人员配备不足,党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量大且琐碎,导致工作被动,缺乏创新,部分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落实主体责任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支委成员责任意识不强,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浮于表面,被动应付现象明显。

(二)执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方面

从总体上看,机关作风主流是好的,作风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群众反响也普遍较好。但机关干部作风还有些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一是有的干部缺乏学习紧迫感、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学用结合不紧,造成与实际工作脱节,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有的干部开拓创新意识不足,思想因循守旧,缺乏锐气,满足于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不善于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善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部分干部职工忙于日常行政工作,参与主体党日和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知识更新的不及时。三是有些干部节约意识淡薄,在用水、用电、办公用品等方面仍存在浪费现象。

(三)三重一大事项方面

对“三重一大”各项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集体决策等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与事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四)业务工作领域存在的重要廉政风险方面

党风廉政工作暨“四官”问题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召开后,市政府办公室及时梳理了存在问题,明确了整改措施及完成时限,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填写了《领导干部廉政风险排查及防控措施表》。截至目前,共整改完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四官”方面问题 14 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责任落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强化与基层党支部的联系,细化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制度规定内容,加强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的督促指导。

(二)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运行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和机制,着重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提档升级,重点在公开时间的深度、公开事项的宽度、公开内容的详细度、公开覆盖的广度、公开方式的便捷度、公开时机的及时度上下功夫。

(三)强化制度约束,注重日常监督

从严做好干部监督管理和教育。在落实制度规定方面,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紧盯关键节点,发送廉政提醒,提醒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纪律规矩。同时要加强对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将制度执行情况与干部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相挂钩。在日常教育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干部职工廉政教育。在工作运行方面,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各科室工作流程,梳理监管事项清单,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健全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机制,坚决杜绝 “懒官、庸官、乖官、巧官”倾向。

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中共 XX 总支委员会

为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 XX 党支部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一岗双责”,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纪委和自治区、兵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2018 年 X 月 X 日,XX 党支部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研判会,认真听取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判会由支部书记主持,全体党员和两公司关键岗位人员参加,重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现将党风廉政建设分析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责任机制,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建立健全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机构,签订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各部门负责人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纳入总体工作部署,细化目标管理,做到了与生产经营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二)强化主责主业,执纪监督问责扎实推进

一是强化重大决策监督,严格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杜绝“一言堂”和“拍板制”。

二是狠抓政治纪律监督,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突出政风肃纪监督,实行常态化监督检查中央、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相关规定精神的落实,对八项规定开展自查自纠。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崇廉尚洁文化氛围

一是开展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支部书记带头讲廉政专题党课;二是强化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兵团纪委关于违反组织纪律的通报,利用短息群发平台在重大节假日发送廉政短信;三是认真开展谈话教育,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干部约谈等制度。四是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各办公室悬挂廉洁文化展板,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文章链接,积极组织投放党风廉政稿件,上半年党风廉政专题稿件刊稿 4 次。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同于其他单项工作,淡化了责任意识。

二是个别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执行还不够到位,仍有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事项、重大事项的界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四是廉政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不够灵活。

五是少数部门对开展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处理得不好,落实不到位,尚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按照兵团纪委和集团党委、纪委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始终强化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把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

(二)注重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

础。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和理论水平。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和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二是结合思想作风整顿,切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加强反面典型教育。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一些违法违纪文件,观看警示教育录像片,通报反腐败典型案例等方式进行反面典型教育。以案说法,及时提醒,常敲警钟。

(三)完善制度,扎实构建拒腐防变的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关系到党风廉政及作风建设工作的成败。要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制度,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报账审签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公车管理制度、上下班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作风建设,落实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等有关工作。二是继续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在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中,坚决做到了“五个必须公开”和“五个明确”。通过公开,遏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办事拖拉行为,转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作风。

篇2: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研判报告

根据洋县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人才资源状况和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研判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综合研判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教育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579人,其中女984人;党员1198人;35岁以下1040人、36至40岁531人、41至45岁612人、46至50岁450名、51至54岁439人、55岁以上50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9人、本科学历1444人、专科学历1413人、中专学历679人、高中及以下34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97%、99%。高级职称158人(其中女28人,硕士研究生6人)、中级职称1124人、初级职称229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共培养特级教师2人,市级名师26人、县级名师41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分布在全县中小学校和局直属教育单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者主要集中在高中、初中学校。

二、近五年人才增减情况

2005年至2010年年底,通过“西部人才振兴计划”、“特岗计划”和县上“自主招聘”等途径,公开招聘教师327人。其中小学新任教师110人,均为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新任教师140人,高中教师77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使新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涉及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政治、生物、历史、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学前教育等专业,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中小学和县幼儿园。近年流出人才共47人,其中本科学历27人,大专学历20人,调出教育系统到行政单位29人,调往外县工作18人,流失原因主要是因家庭困难或工作变化的正常调动。

三、当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均衡,依然存在高中教师缺编,职业中学“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初中教师学科不配套、小学教师队伍老化等问题。平均每年退休130名教职工,而新补充教师只有80人左右,虽然每年有所补充,但是入不敷出,即将出现“师资匮乏”危机,师资力量的及时补充存在一定困难。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人才需求量急需增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主要趋向于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的免费师范生、高等院校专业对口的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毕业生。同时,随着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县要兴办一批公办中心幼儿园,急需补充大量的幼儿园教师。所需人才的主要专业为电气信息、物理学、机械类、英语、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学前教育、小学科学等。

四、存在问题

目前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发展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才的吸纳和引进还需加强。近年来,虽通过多种途径公开招聘了部分高校本科、专科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但招聘教师程序复杂,每年冬季的大学招聘会上不能直接签约,市人才招聘指标审批下来最早也到第二年6月以后了,这样很难招到优秀的毕业生。这与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职业中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大,专业教师的聘用缺乏有效的进入渠道,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我县经济、地域及学校发展规模、环境、前景等因素的制约,对高层次人才(如硕士研究生等)的吸引能力还不强;配套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招不来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2、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还需完善。在职称评审、继续教育、学历提高、评优评模等方面需要出台更为完善的扶持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向上,成长为实用的高级人才,并能长期扎根于洋县。

3、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急需改进。我县教育系统现有的教师培训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标准化培训的要求。培训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投入不够,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展。

五、建议与对策

针对教育系统现状,建议:

1、招聘教师的力度需增加。每年10月前由教体局、人社局、编办根据编制空缺情况提出来年招聘计划,由县委、县政府同意后,11月—3月直接在人才招聘会上考试签约部分本科毕业生补充到高中、职中、初中,这样可以保证优秀人才的及时招录,特别是防止洋县优秀人才的流失,确保招聘质量,使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积极投身于我县教育事业,并能学以致用、大显身手。

2、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逐渐使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年龄结构日渐趋于合理化,高学历化、年轻化,努力促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3、调整学校编制,加强编制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编制标准,对城镇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要规范学校机构,增加中高级职称比例,分离资格职称和岗位职称,有效解决中青年教师因无岗而不能晋升职称的问题。

4、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至2015年,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提高率均达到70%,高中逐步增加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

5、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以“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培训机构,建设多功能培训中心,力争全县教育系统能有一个较好的教育培训基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和改善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采取推荐承担市级以上重大教科研项目、外出臵换学习、拜师知名专家等办法重点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拔尖人才。继续培养一批省市县级名师、优秀班主任、知名校长,逐步打造一批名校。

篇3:首都环境建设形势分析与研判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年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首都环境建设委”)和各区县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发挥工作职能,切实落实环境责任,不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积极调动首都环境建设资源,全面推进首都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消除了社会各界对首都环境建设前景的各种担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首都环境建设的广泛好评,初步实现了首都环境永远整洁干净下去的庄严承诺,为首都环境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首都环境建设统筹协调体系

顺应首都环境建设大协调、大整合、大联动的实际需要,2010年5月13日,由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市属各部门以及北京各区县共71家组成的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按照首都环境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16个区县全部成立了环境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也分别建立了首都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环境建设办积极推进辖区街道、乡镇建立环境建设执行机构,形成了首都环境建设“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组织体系。

2.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的内涵、任务和目标

在充分总结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广泛征求委员会成员单位与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角度,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委)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首都环境建设的内涵、任务和目标。明确了以城市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首都环境建设内涵,细化了以四大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为核心的主要任务,确立了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的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凝聚各方的环境建设智慧,统一环境建设思想认识,为全面推进首都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3.编规划、出标准、强化立法,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完成首都环境建设系列规划编制;二是制定环境建设相关规定和标准;三是加强立法工作,完成《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架空线管理若干规定》两部立法草案起草并颁布执行。

4.全面推进“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各项重点工作,有效促进了首都环境建设的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建设工作指示精神,“首环办”一手抓首都环境建设基础工作,一手抓重点工作落实,及时制订下发首都环境建设“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积极推动5个重点、1个网络的环境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通过深入开展“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重点大街的环境建设水平,解决了一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改善了进京第一印象区域环境面貌,扎实有序推进了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显著改善了居民身边生活环境,同时圆满完成了建党90周年环境保障任务。2011年12月,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64.7%的受访居民认为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比2010年有所改善,其中11.6%的受访居民认为有很大改善,53.1%的受访居民认为有一些改善;26.5%的居民认为与去年持平;仅有5.2%的受居民认为环境有所恶化。

5.探索形成了一批适应首都环境建设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区、街三级作用,探索落实管理、执法、作业、监督四位一体的基层管理体制,实现大部分环境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考核评价、落实责任、优化流程等配套机制,初步形成环境建设相关机制的制度框架。积极培育和挖掘基层机制创新亮点,深化小广告治理、施工工地管理和渣土管理等专项工作机制。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统筹协调是推进首都环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前提和基础

“首环办”在全力做好服务的同时,努力探索依靠中央在京单位、广泛组织动员市级兄弟部门,积极指导协助区县共同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有效机制及具体途径,努力打造首都环境建设的整体合力。

2.抓基层基础工作是推动首都环境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

统筹协调是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大前提,要进一步提升首都环境建设的精细化水平,还必须强化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强化考核、细化落实,针对各项具体的环境问题落实责任、落实解决办法。这就需要精细编制规划、研究出台环境建设标准、加强相关领域立法,确保首都环境建设有规划、有抓手、有考核、有落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3.抓重点环境问题、重点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以点带面、以线带面是逐步提升首都环境建设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受首都环境建设资源、投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首环办”以抓好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努力探索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展现首都环境建设战线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敢于胜利精神风貌的现实途径。

二、首都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环境污染进一步复杂化,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突出

伴随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居民对环境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生活垃圾处理、噪声污染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并呈现出复合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2.城市环境建设政策供给相对不足,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首都环境建设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环境建设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城市环境建设政策制定的公开性有待提高,环境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法制化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有六成多的居民认为环境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城市环境建设体制机制确实有待完善。

3.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发展仍不平衡

目前,从重点地区环境建设水平上看,首都中心城区的重点大街在市容景观、园林绿化、夜景照明、道路建设、公共秩序等方面显著改善。但是,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站点和沿线、进京第一印象区、重要旅游景区、老旧小区等环境建设还有待提高。从四大环境建设的水平看,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显示,居民对四大环境建设的评价处于6-7分之间,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市容环境(7分)、秩序环境(6.5分)、设施环境(6.3分)、生态环境(6.2分)。此外,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矛盾分析

为什么首都环境建设中还存在上述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制约首都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

nlc202309030055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与首都环境建设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北京作为首都,在人口、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呈现出高度密集的态势。这种特征决定了在城市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坚持运用总体的方法和综合的手段。但是,目前首都环境建设及管理的职能相对分散、部门协调统一难度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首都环境建设的水平。

2.环境建设的长期性与社会需求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但是广大群众有自身的现实环境需求。因此,在处理具体环境建设问题上,必须协调好环境建设有关的部门利益、企业发展、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无疑增加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3.城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环境建设的均衡要求之间的矛盾

从一般意义上说,环境建设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均衡的标准体系。但是,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却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市核心区、重点地区的环境保障措施比较到位,而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意识和投入就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城市环境建设先进区域的成就很难持久,另一方面也使环境建设后进区域的水平难以较快提升。

三、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阶段性特征

(一)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

1.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五个之都”建设,把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提高到了世界城市的新高度。可以预见,未来北京环境建设必须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城市管理要求。

2.首都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可,为进一步做好环境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市民对首都环境建设的整体评价看,三分之二的居民认为今年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比去年有所改善。其中,50.9%的居民评分集中在7-8分;评分为7分及以上的比例高达67.3%,其中有16.4%的居民给予了9分及以上评价;评分在6分的比例为14.9%;评分在6分以下的比例为17.7%。群众的满意和认可是首都环境建设最重要的基础。

3.首都环境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从居民对首都四大环境建设评价看,市容环境评价最高,其次为秩序环境、设施环境和生态环境。市容环境方面,对城市照明、城市景观的评价最高,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环境卫生方面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绿地建设评价最高,大气质量、河湖周边有待提高;设施环境方面,对公共交通及周边设施评价最高,排水设施、应急避难设施有待加强;秩序环境方面,对治安秩序评价最高,交通秩序有待提高。

4.首都环境建设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多发、频发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环境秩序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无照经营、违法建设、施工工地管理等高发、多发环境秩序问题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占比达70%。排除季节性因素影响,部分环境秩序乱点边整治边反弹,个别违法形态仍在高位运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在环境秩序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上下功夫,巩固整治成效,克服突击式运动式整治弊端,以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和措施,根治环境死角。

5.首都环境的社会参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两成(17.6%)的居民认为其在首都环境建设管理中享有的参与和监督权利水平高,其中仅有2.2%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很高;42%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一般;34.9%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低,其中有16.3%的居民认为该权利水平很低。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随着首都迈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宜居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加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对首都环境建设的间接推动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首都环境建设也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2011年半年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树立起高标准的意识。北京是首都,是迈向世界城市进程中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城市的建设、运行、管理都要坚持首善、一流的标准。

2.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设施环境总体上显著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如市政排水设施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能力不足,应急避难场所数量相对短缺。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步升级,突出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市容环境、秩序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以大气质量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首都的环境建设必须统筹推进设施环境、市容环境、秩序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四大环境建设,提高四大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3.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北京提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战略任务,首都环境建设也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首都环境建设既要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域的环境水平,又要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重点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要形成环境建设全市一盘棋的新格局。尤其要强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建设公共投入能力上的相对均等化,对承担首都生态环境屏障的远郊区县的环境建设投入给予适当倾斜。

4.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

总结“十一五”期间围绕重大活动保障积累的首都环境建设的宝贵经验,环境建设仅治标还远远不够,必须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这一闭合循环上寻求新的突破,把大量通过规划、建设能够解决的后期环境管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后期环境建设管理的压力。同时,要针对环境建设中的疑难杂症,发挥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逐一研究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避免环境问题的长期积压。

5.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了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

要强化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精细化管理的任务落实在基层、岗位和具体人,切实把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种种安全隐患解决在基层。要尽快打破环境建设自上而下推动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6.首都环境建设进入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首都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根本上提高首都环境建设水平,既要强化环境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投入保障,更要在培育和强化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上寻求突破,努力营造“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参与环境建设、人人共享环境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针对首都环境建设问题与人口聚集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与流动人口大量聚集的直接相关性,加强首都环境建设必须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要探索通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搭建流动人口参与首都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的环境责任意识。

四、首都环境建设的价值理念和主要原则

nlc202309030055

首都环境建设要贯彻落实“三个北京”的战略构想,树立绿色、科学、人文的基本理念,同时要体现北京精神的要求。

(一)首都环境建设要体现“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北京市公布了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作为北京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首都环境建设,应当有体现“北京精神”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一方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渗透北京精神的特点,同时还要反映首都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长远发展。按照这样一个标准,首都环境建设领域体现“北京精神”的价值理念应当是如下三个方面:

1.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公共性的价值导向

首都环境建设要体现公共性的价值导向。其含义为: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环境建设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广大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广大居民工作、生活质量的高低;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首要考量,充分尊重全市居民整体的、公共的环境利益和环境舒适度,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优美的环境。

2.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精细化创新理念

“精细化的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为精髓的北京精神的具体体现。首都环境建设“精细化创新”要展现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自信及成就,就是要展现首都北京改革创新30多年的经验及历程。“精细”要求在首都环境建设中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用创新的理念推进精细化规划,用创新的技术手段运用于精细化建设,用创新的制度体系确保精细化运行,用创新的机制建立精细化的监督流程。

3.首都环境建设要突出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思想

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城市环境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北京作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在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秉承包容精神,坚持均等化的原则,共建共享,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提供舒适美观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公共环境的规划、建设等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包括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需求,使全市居民分享到环境建设的成果。

(二)首都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则

1.高标准性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的定位要高,要有高标准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与管理。环境建设要从建设思路、建设规划、建设标准、环境管理和维护、市民公共素质培养等方面充分借鉴世界一些发达城市的经验,在结合市情的基础上,进行适合首都特点的综合创新。

2.科学化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趋势,研究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律。首都环境建设既要有短期计划,还要有中长期规划。要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公共环境建设规划,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既要有总体规划,还要有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的建设标准、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

3.均等化原则

公共环境建设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在公共环境建设中秉承公平理念。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环境,保障全体居民在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享有大致相等的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一)认真落实《“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

要按照《“十二五”时期首都城乡环境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规划的落实和实现。要科学研究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据城市的定位、规模、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环境建设规划的评估、监督和落实机制,保证城市环境建设规划落实到位。要根据环境建设规划的执行进度,科学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规划细节,推进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要积极探索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高位协调功能做实做强,加强首都城市环境委员会与中央部门、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协调,强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与北京市各部门的工作协调,落实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对北京市各区县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要根据首都城市环境建设一盘棋的要求,加快建立环境建设管理人员配备、财政投入与地区实有人口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尽快扭转环境薄弱地区环境建设的先天体制性缺陷。要积极推动区县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实体化,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尽快将环境建设经费纳入区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保持正常的增长,以建立“环境建设有人管、投入有保障”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要制定统一的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工作程序,开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成效的社会调查,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考核工作。要逐步扩大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范围,突出考核重点,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措施,切实落实部门环境责任。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将环境建设的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使之成为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硬指标。

(三)加大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

要立足首都发展实际,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应召集相关部门开展技术攻关合作,逐步建立适应首都环境建设发展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环境建设领域的运用。建设首都城市环境管理的物联网平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视频、智能分析、网格化管理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与研发。积极利用卫星监测技术,开展环境建设违法行为的调查。

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污染预警技术系统。统一制定城乡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将治理各类辐射、重金属污染、隐性流动污染源等纳入环境技术的研发范围,突出环境预警技术开发的前瞻性,注重环境突发、偶发事件的技术预测与检测,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建设意识

根据首都的环境特征、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和战略规划,逐步制定首都环境发展条例。完善有关市容环境、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注重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环境审计、资源定价、环保投融资体系等多样化的手段,统筹解决环境治理和发展问题,建立形成多层次、宽领域、高标准的首都环境建设法规体系,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积极推进市民参与环境建设,切实维护环境建设成果

城市环境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发现环境问题,参与确定环境议题,参与城市环境立法和环境决策,鼓励群众对环境建设工作开展监督,并对有关部门执行环境政策的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促进城市环境建设信息公开,保证人民群众获取环境建设信息的权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参与环境建设决策,既要有制度化的群众参与,如听证会、诉讼、复议、信访,也有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如公众参与新闻热线、网络论坛、公共调查、提供志愿者服务、组织群众评议等,保证公众有序参与首都环境建设的公共事务。同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参与城市环境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加强环境理论研究,大力培育环境建设中介组织

积极开展首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战略发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及技术分析等方法,科学总结首都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加强环境发展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价研究,积极开展对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分析检查,加强对环境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及环境公平的研判工作。

探索在街道、社区层面成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协会,主要负责首都环境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理念的宣传,负责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等。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关经费支持,保障其活动的正常开展。成立北京市一级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学会,以从事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的专家学者、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各部委、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为首都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黄荔)

篇4:分析研判报告1月

一、本月矛盾纠纷总体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本月排查不稳定因素主要涉及环境污染、脱贫攻坚、拖欠农民工工资和生活保障等。特别是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服务中心、村两级接待群众来访2批次10余人。主要涉及劳动争议和农民工纠纷、邻里纠纷、民间纠纷。

二、矛盾纠纷的类型与特点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在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如由征地拆迁、施工单位欠发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的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

三是调处的复杂性。有些矛盾涉及很多年前的事情,并涉及很多人利益。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解决问题,并对某些解决方法因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信任态度,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篇5:流动人口分析报告研判报告

基础信息调查

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季度

流入人口基本数据分析

一、指标注解:

(一)统计分析区域:我镇的X个村(社区)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X村、XX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11年3月31日的数据。

二、总体概况

截止2011年3月31日,10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429人,房屋信息4772户、出租房屋58户、大型用工单位16个、流出人口804人,留守儿童21人、空巢老人12人、返乡人员12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

1、人口比例: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人,其中流入人口429人,占2.6%;其中流出人口804人,占4.9%。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6岁以下的有10人,占2.3%;6至16岁的有16人,占3.7%;16至60岁的有374人,占87.2%;60岁以上的有29人,占6.8%。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人,占54.1%;女性为197人,占45.9%。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53.2%;女性为376人,占46.8%。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占3.5%;省内市为216人,占50.3%;省内县35人,占8.2%;省外市39人,占9.1%;省外县32人,占7.5%,本区(市)县其他乡镇91人,占21.2%;国外1人。

5、流入事由: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务工的有324人,占75.5%;其他流入经商、服务、借读、养老等的有105人,占24.5%。流出人员中,务工的有780,占97%;其他的有24,占3%;

6、受教育程度: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101人,占23.5%;初中文化的有230人,占53.6%;高中文化的有46人,占10.7%;大专文化的有23人,占5.4%;大学本科文化的有10人,占2.3%;研究生及以上文化1人。

7、职业状况:从事加工制造的有29人,占6.8%;从事建筑行业的有36人,占8.4%;从事服务行业的有98人,占22.8%;未就业的有24人,占5.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242人,占56.4%。

8、培训状况: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加入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

9、流出人口方式:以组织输送流出的有18人,占2.2%;通过亲友介绍的有61人,占7.6%;自发流出的有725人,占90.2%。

10、基本养老保险: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84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41人,参加生育保险的有2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5人,参加非城镇综合保险的有3426人。未参加保险的流动人口有222人,占53.2%。

11、有无婚育证明(18—49周岁女性):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

12、政治面貌: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党员有14人,占3.4%;团员有22人,占5.4%;民主党派1人,占0.2%;群众362人,占88.9%。

三、现状分析

我镇的流入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是处于成都市三圈层,流动人口少的地区,因而流入到我镇来服务、经商的人员相对较少,从对流入人口现状分析,我镇流入人口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流入人口多数为青壮年

在流入、流出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流入人口的主流过到91%,且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明显特征。

(二)流入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流入、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技能已成为他们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关键。目前,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的占101人,初中文化占230人,高中文化的占46人,较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大多数年流入人口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

四、应用分析

(一)服务民生

1、就业培训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参加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

7.5%,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92.5%。流出人口比例也差不多,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加大 对流入人员有培训意向的技能培训力度。

2、劳动保障

在已采集的流入、流出人口中,无论是在流入地或流出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而未参保的有222人。建议劳保部门加大力度切实保障流入人员参加基本保险的合权益。

3、司法援助

这些流入人员到我地后,人生地不熟,一但遇上矛盾、纠纷和合法权益受损害时,求助无门,建议司法部门在流入人口工作生活聚居地,大型用工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等设立法律援动联系点、咨询点和便民卡,方便流入人员就近申请法律援助。

4、计划生育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员口,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0.6%;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99.4%。建议计生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口女性婚育证明的随时检查,以便督促她们在户口原籍办理好婚育证明,也使我镇便于更好管理和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其他服务

篇6: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报告2

中共牙什尕镇委员会

关于呈报《牙什尕镇上半年治安形势分析情况》的

报 告

县综治委:

现将《牙什尕镇上半年治安形势分析情况》随文呈上,请审示。

二〇一一年六月九日

报:县综治办 牙什尕镇上半年社会治安状况分析报告

上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法各部门及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努力配合下,我镇平安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排查调处,实现了“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的工作目标,为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上半年社会治安情况的主要特点

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按照上级的部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1—6月,排查矛盾纠纷4起,调处成功4起,未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无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村(社)村两委班子对综治工作、稳定工作及平安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是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很扎实,发挥作用不够。

三是一些措施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四是一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农村“三大”纠纷反复性较大,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等。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平安建设的推进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各村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村两委班子对平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平安建设是软任务,只要不出乱子,不出大事,关系不大。有的在目前县、乡两级换届时期对平安建设工作消极参与、等待观望、左顾右盼、缺乏责任心,没有紧迫感,不敢正视存在的问题,导致工作不力。甚至一些综治委成员仍把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片面地认为是政法部门的事,工作缺乏早抓、真抓、狠抓意识,主动性不够。同时,在人员、经费问题上,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给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2、责任追究不到位。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考核还不够科学合理,难以准确反映一个地方的真实情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一些村两委领导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干脆以人手少、经费缺、没人听等为理由虚化职能、降低标准,满足于理理台帐、报报数据、应付了事。有的甚至不催不动,工作不主动,导致工作开展缺乏力度,流于形式。

3、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大。近年来,虽然加强了镇、村及自然村的综治组织建设,健全了相关机构,但专心抓综治、平安工作的人员较少,作用发挥不大,一些工作基本处于应付式。

三、对策及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果断处臵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五个不发生”(不发生敌对分于滋事捣乱事件,不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发生集体上访和其他到进京滋事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从而达到“三个解决”(即把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社会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重要性的认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各项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因此要充分认识当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维护社会稳定。要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政治意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

2、坚持“严打”方针,采取强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要进一步加大对杀人、故意伤害、“两抢一盗”等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下大力气把严重刑事案件压下去。坚持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对重点目标和党政机关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大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3、要加大治安防控力度。一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乡镇综治委、办建设,充实领导力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和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民兵营(连)等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加强巡逻防范力度。实行全天候不间断巡逻,加大防范工作力度。

篇7:党风廉政建设分析研判报告

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

●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判已经成为基层组织的常态工作,但在实践中理念的模糊造成了制度建设的空白,也出现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置混同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的两种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新思路。

舆情管理;实情研判;即时研判;深度研判

网络舆情管理是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容易把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政府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鉴于此,本文旨在厘清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工作,这也是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一、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网络舆情研判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归纳,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或报告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基础的、散乱无序的内容中提取专门而有序的综合信息。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具备了各自不同的内涵。舆情必须及时应对,这就是舆情处理。而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网络舆情处理不能局限于研判工作,它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内容。同时,网络舆情研判也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具体处理阶段的研判工作,还应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网民关注的话题、事件,挖掘和统计网民的看法、态度,从中发现舆情中的热点话题,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预警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研判不等于网络舆情处理。

二、网络舆情研判的两种模式:即时研判和深度研判

1.即时研判。所谓即时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本拨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本拨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拨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本拨舆情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拨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即时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舆情处理工作应当具备的内容,同时,对舆情的预判又是接下来舆情处理的基础。即时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刺激本拨网络舆情产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这是本拨网络舆情的产生源,对它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是处理本拨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当然同时需要分析出现这一事项的直接原因,以全面了解本拨舆情的信息,在舆情处理时不至于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二是政府响应状况。主要分析政府响应行为与舆情处理的要求是否合拍。三是信息透明程度。信息公开与透明是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黄金法则,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恰恰又是网络舆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判。四是政府后续行为与舆情后续发展的相关性。这是即时研判的关键性内容,对这种相关性的把握将决定舆情处理的成败。

2.深度研判。所谓深度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舆情管理者为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运行过程中舆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深度研判是在即时研判之后所作的一次更系统的研判工作,两者的目的不同。即时研判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后者则侧重于网络舆情运行规律性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网络舆情主体思想状态的把握。深度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分析。这是政府管理的应有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排摸社会非稳定因素的过程。二是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这是当前网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网友的言论既有具有建设性观点,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的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因此,对网民舆情表达方式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对网民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深度研判的基础之上。三是网络舆情中所显示的思想观念。这是新时期网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社会中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判。

三、依据研判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1.确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制度。舆情收集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基础,同时,舆情收集总是与舆情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舆情收集中既要有宏观规划,又要有微观实施,从而实现舆情收集工作的可测化。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舆情信息采集模块和网络舆情研判模块,前者可以包括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后者包括数据预处理、内容分词和文本聚类等。

2.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成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确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各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需要成立两个层面的研判组织:一是即时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自行组织,而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确定以刺激网络舆情的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行政职能为依据。二是深度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3.加强研判队伍建设。宣传部门、公安部门要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在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研判队伍。同时,要建立几支专家队伍: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二是危机谈判专家,三是心理干预专家,四是新闻发言人队伍。但最主要的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

4.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深度研判工作要讲究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的、深层次的舆情。

5.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深度研判要根据超脱于具体舆情压力的特点,结合研判时间充沛的优势,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网上研判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注重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除了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外,还应该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热点话题发现模块、敏感话题提取模块、话题趋势预测模块和预警形成模块。网下研判可采取大规模的访谈、调查问卷、专家学者座谈以及依托大学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方式进行研判,以提高研判的质量。

6.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研判应当会商。首先,在既定的研判体制内建立会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确保舆情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其次,以“舆情会商室”的名义在网民中倡导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这是“网上来网上去”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浩瀚如烟的网民中培育理性团体,构筑网民联动的舆情处置机制。

四、探索建立多种机制,充分运用研判结果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必须转化为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当然这种信息发布工作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情确立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并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工作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效果。

2.建立区域性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可以选择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样本,设计相应的舆情处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并设置对应分值,将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研判内容和深度研判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组织专家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排行榜进行社会发布。

3.建立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对网络舆情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主体状况、刺激产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行为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报告。

4.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成果的社会交流平台。网络舆情的社会交流涉及具体的研判内容,也必然延伸到网络舆情分析手段与系统的讨论,延伸到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因此,必要的网络舆情研判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网络舆情管理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D64

A

1009-928X(2010)06-0041-02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工程项目规划报告下一篇:小笼包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