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2024-05-25

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共12篇)

篇1: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新疆哈密三塘湖能源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矿山地质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露天开采作业都是在地表进行,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曙光,国外矿山环境立法综述,国土资源情报,2009-08.[2]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2: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作者:李勤厚 张一 石岩 赵忠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3期

摘 要: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和采掘等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环境质量,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简述了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和地质灾害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恢复方案。

关键词: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067-01 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因挖损、压占和采掘等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露天矿山鉴于经济的原因,矿山开采往往设计的边坡较陡,只要能保证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安全运行就可,留下了各种地质灾害隐患。闭坑后任其自由发展,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后发性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环境进一步恶化。保护矿山环境,防止地质灾害,合理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矿山土地植被资源的恢复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1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露采矿山开采所致的主要问题有,耗费过量的土地资源;被破坏的土地尚难被有效利用,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又难以直接成为进一步服务于某种社会、经济目的用地;矿山边坡失稳易造成地质灾害;矿山废弃物堆置占用土地,又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源等。1.1 露天采场地质灾害

由于采矿本身是一种对原岩的破坏,采剥作业打破了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在次生应力场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常使边坡岩体发生变形破坏,使岩体失稳,导致崩落、散落、座落、倾倒坍塌和滑动等。随着采矿工作的推进,裂缝会进一步的发展,一旦诱发因素(暴雨、地震等)出现,高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就很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2 排土场边坡隐患

排土场因矿山开采排土废渣而容易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产生的原因主要为排土场的物质由地下采掘处的大量废石组成,加上场地有限废石堆往往堆的很高,这样一旦拦挡不当,则在暴雨或其他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灾害就可能发生。

龙源期刊网 http:// 1.3 土地植被资源破坏

露天开采的采区、废弃土石堆、工业广场、施工道路随采矿的深入,露天采坑和“渣山”对土地资源及自然景观的破坏较大。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目的是使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矿山开采必须遵循最小量化原则、无害化原则、资源化原则、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立法原则,最终达到地形、植被在视觉和环境上与周围的区域生态融为一体。防治措施应根据环境问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结合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分期实施,最终实现全部治理。具体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原则,“宜耕则耕,宜绿则绿”,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环境效益。2.1 露天采场的恢复及治理 2.1.1 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防

监测露天边坡表面垂直移动、水平移动情况;监测露天边坡坡顶及开采作业面上的主要节理、裂隙面开张移位及相互贯通情况;监测主要节理、裂隙面雨季渗水情况;监测露天边坡后缘因开挖在重力作用下是否会诱发的横张裂缝及其发育发展情况;监测露天边坡及各级台阶面是否存在可能引发崩塌的有分离趋势的危岩体(块)等;露天边坡及各级平台雨水的排泄情况是否良好等。

2.1.2 露天采场的恢复治理

对露天采场底层平台进行回填处理,回填的材料主要利用未来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弃矿渣及剥离的岩土,回填的高度不要求达到原始界面,而是最终保证整治后的露天采坑坑底与废弃采矿平台及平台之间具有良好的地面坡度,达到自然排水水平。

(1)利用未来采矿过程中所产生废弃矿渣及剥离废土对采场进行回填,采场底层与各采矿平台表面采用全面覆土,覆土厚度约为0.3m。

(2)露天采场开采台阶上设水沟,地表水经水沟向较低标高水平排泄,尽量减少台阶积水。(3)回填过程中要求根据废渣的块(粒)度,自下而上按由粗到细的顺序逐层回填并碾压密实,防止由于表面废石粒径过大,造成渗漏,浪费客土量。设计最终地面坡度为不大于10°,达到自然排水水平。

(4)开采过程中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露天开采边坡要素进行开采。同时对露天采坑的边坡进行监测,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并及时对排土场及由于开采活动而遭到破坏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生存环境进行恢复,尽快在其表面覆土回填,恢复植被,植树造林。

龙源期刊网 http:// 2.2 排土场的治理

新建的排土场,如遇暴雨,有发生滑塌的危险。由于矿区废弃矿渣、剥离表土属无序堆放的松散物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因此,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削坡整平,降低坡高、坡角;(2)边坡加固、衬砌护坡;(3)为减小坡面侵蚀和降低滑坡的可能性,坡面设计相应的排水沟。

实施过程中对于整治好的边坡,要充分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盖于表层;若矿区无足够的可适宜的表土,用不致造成污染的物料覆盖。2.3 土地植被恢复

矿山开采产生新的堆积、挖损地貌,形成较多的裸露土地景观,使原有的地形形态和地貌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及地表植被。因此,在拟建工程挖损时和压占前,一定对拟破坏场地的表土进行剥离,先将表土存放于客土场,待恢复治理将表土进行回用、平整后实施植被恢复工程。

栽植技术:定点植,使相邻行的定植点错开,整体成品字形排列。定植时苗干要竖直,深浅要适当,填土后踩实,最后覆上虚土。栽植深度应略超过苗木根颈,栽植后应及时浇水,保证造林成活率。

抚育管理:为保证造林成活率,达到植被恢复最佳效果,栽植后必须进行抚育,主要是浇水、松土和看护,其中以浇水最为重要,视干旱程度适度浇水,做到不旱、不涝,并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进行病虫害防治,使苗木成林。3 结语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恢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发生,从而保证矿山及所在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植被恢复可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山青水绿、生态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1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资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使得整个环境破坏越来越严峻。截至今日, 全国因为采矿活动所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高达330万公顷, 其中因此而引发的地面塌陷面积高达43万公顷, 造成的经济损失70亿元。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当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矛盾相当突出,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甚至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矿山地质开采中我们有必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从全局、长期发展的目标出发做到矿山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当前, 国内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 严格要求社会各级单位和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规章和制度, 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对矿山企业进行整顿、整改来提高环境保护效益、优化生态环境, 从而推动生态平衡建设力度。

2 露采矿山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生产方式不科学、生产技术不达标而勒令停产整顿, 并对大多数不合理的矿山企业进行封闭, 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整治和处理, 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是在工作中因为未曾彻底实施相应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要求, 使得往年的废弃岩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从而造成环境恶化。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表现出矿山地质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同时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就当今露天采矿矿山生态问题进行分析, 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2.1 破坏了自然景观

就我国矿山企业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矿山都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周围, 受到矿山企业大规模开采和生产的影响, 使得整个风景区的交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时对风景区环境更是产生了重大危害。

2.2 形成矿山地质灾害和隐患

露天开采是当今矿山企业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因此在开采工作中对于废弃物堆放的不合理而导致的矿山边坡失稳问题时有发生, 不仅造成严重的滑坡等地质灾害, 同时也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特别是那些个体私营的矿山企业, 因为企业规模小、分布广且随意开采力度大等特点, 使得整个矿山地质灾害更为突出。

2.3 生态环境恶化

在目前的矿山生产和开采工作中, 大部分矿山企业因为资金不厚的原因而存在着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的现象, 使得矿山石料等废弃物在运输、爆破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煤灰, 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不仅给周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更是影响到周围的水资源等。

3 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展

近年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提出,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环境保护新策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国内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高潮, 也使得各地矿山企业和单位在工作中进行了环境保护措施。

3.1 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

当今社会条件下, 国家政府提出了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明文规定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且提出企业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最大限度的减轻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搞好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各省市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的力度, 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 基础调查和规划工作不断加强, 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 取得了明显成效。

3.2 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大多数露采矿山由于前期不规范的开采, 使原来绿色山体遭受破坏, 出现了大片采矿废弃场地和不规则的陡峭露采边坡, 从而造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及环境污染。近年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重视, 大多数地质环境治理实施单位以地质环境治理为目的, 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重塑“蓝天.青山.碧水”。

3.3 对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建议

3.3.1 严格控制露采矿山矿业权设置。

一是按照《国家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 加强山体资源保护, 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外要实行限制性开采。二是对允许开采的山体, 要集中设置采矿权, 直至这一山体全部开采完毕, 不得开采地面标高以下部分。

3.3.2 切实履行保证金收缴制度。

为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 采矿权人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 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保证金是采矿权人为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而缴存的保证资金, 采矿权人应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 经验收合格后, 保证金本金及利息返还采矿权人, 采矿权人拒不恢复治理的, 保证金及利息不予返还, 由矿区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用保证金统一组织治理, 治理费用超过保证金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我国有关部门通过长期的监控与管理以及有效的引导, 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另外, 还要通过对有关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开发, 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实施。

摘要:当今社会背景下, 国家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人们生活水平与日俱增, 同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各界人士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呼声不断高涨的新时代条件下, 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工作, 但是当前矿山地区的地质治理工作还不尽人意, 其中存在问题较多。本文从矿山开采问题出发, 研究了有关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技术策略, 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地质,露天开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国发[2005]28号) .

[2]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 (2009年) .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2009]121号文) .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黑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篇4: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土改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各地应加强露天开采小型建材矿山损毁土地的复垦,先易后难,积极推进其他矿区土地复垦,2010年前开展对天池井田、岳家山矿区2个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较大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1.61平方公里。2015年前开展马槽滩磷矿河西矿段、绵竹市天池井田、清平乡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的土地复垦工作、八角煤矿土地复垦工作,龙林矿业有限公司(磷矿)土地复垦工作,复垦面积7.863平方公里。

篇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论文

一、矿山地质背景。

1、地层岩性。

举例煤矿区位于太行山中南段的泽州盆地北端,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下石盒子组地层,上石盒子组地层在井田内零星出露,矿区中部、北部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矿区处于太行山复背斜与沁水复向斜之间,位于华北板块山西板内造山带沁水板拗太行块隆西侧、晋获褶断带西北侧。

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处于沁水盆地中段东部,属高平―晋城盆地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存在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碎屑岩类裂隙、松散岩类孔隙3个含水岩组。

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该煤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井保有资源量约6000×104t以上,生产规模约为90×104t/a,矿区面积近700hm2。部分地区煤层已进入残采期,但在矿井改扩建期间,企业利用煤矿现有生产系统准备开采该区残存煤资源。

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该煤业有限公司为再整合改建矿山,目前处于整合后基建期。通过近年调查与监测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但矿山开采潜在地裂缝、塌陷影响区范围内存在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草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该区煤层已大面积采空,地表也曾发育裂缝、塌陷,煤层开采已对其上覆地层造成较大破坏,该煤层之上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亦可能遭到破坏,如隔水层破坏,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同事部分地区浅水井已出现明显水位下降。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严重。

四、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认为:煤矿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影响目标为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等,造成的危害主要为耕地减产和林木损毁,若保安煤柱留设不当将对区内居民及工业场地建筑造成较严重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煤层采空后,可能将在矿区南部沟谷边坡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谷中园地、耕地、林地等。矿山新建工业场地占用土地面积约13hm2,其中占用旱地约10hm2,占用其它草地约两公顷。

矸石堆放占用土地面积约3hm2,土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矿山开采将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潜在地质灾害,其中重度地质灾害区约占矿区面积的70%,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通过对各开采煤层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分析,矿区内各煤层大面积采空后,会对可采煤层上覆含水层造成较大破坏,甚至影响到第四系孔隙水。

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矿山开采方案的确定性,总体工作部署分为近期(近5年)和中远期(5年后至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包括:

(1)地灾防治,如土地塌陷和裂缝填埋、崩塌、滑坡治理等。

(2)含水层修护。

篇6: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评审申报表》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承诺书》

3、《受理登记表暨评审事项通知书》

4、《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意见表》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评分表》

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评审表》

8、《编制单位主要编写人评审专家执业信誉记录表》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登记表》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主要工程统计表》

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审查责任表》

1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

1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14、《野外综合情况调查表》

15、《社会环境调查表》

16、《水文地质调查记录表》

17、《地质灾害调查记录表》

18、《矿区含水层破坏情况调查表》

篇7: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摘要:邯郸市武安市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当地对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挖掘,挖掘出较多的煤矿资源较大,致使当地出现多处有采空区、水资源遭到污染、土地废弃严重和地质环境结构变复杂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燕山西部铁矿区矿山为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改进措施,切实的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降低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因地制宜

1.测区概况

本次所要治理的区域位于武安市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约2.0km处,中心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6′33″,北纬36°48′01″,总治理面积达到了0.731km2。治理区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处,属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燕山海拔500m左右,为治理区制高点,南部三个山丘夹两个沟谷,均呈长条状。治理区山坡较多,存在大量废弃农田,较少的植被覆盖。本地区年降水量中等偏少,无常年性地表径流,并且水源顺山体裂隙入渗到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排泄,地表水较少。

2.矿山现状及问题

2.1水资源问题

测区范围内,矿山的开采方式都是采取的露天开采的方式,最低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业活动未造成含水层破坏,雨水地表径流发生变化,水源顺山体裂隙入渗到地下,地表水变得更加稀缺。

2.2矿区周围问题

治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多。南部为三个山丘夹两个沟谷,三个山丘山坡上私采乱挖的群采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土地荒芜。小型采坑众多,方量最小0.5m3,最大20m3,废弃渣堆随意堆积于群采区周围。

3.主要施工方案以及工程量

3.1施工原则

采用“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原则,对本测区进行环境治理和改善。在对治理区进行治理时应减少对现有周边环境的污染。布置沟道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沟道或者洼槽,在对治理区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之后,矿区采矿应减少开挖工程量,以降低工程造价。沟床纵坡的选取应尽可能选择坡度较大的,并且最好与天然坡度与坡向相同或近似,以减少开挖工作量。对排水沟上部及两侧的地表水,应进行进行拦截和排放,防止地表水大量入渗,造成两侧坡的滑坡。综合利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掌子面、渣堆、残山、采坑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3.2工作完成情?r

修建了长约2151.3m的截排水沟,改造并增设道路2845.4m,在相应排水及输水处铺设4829.5m长供水管道。

为填埋和整平采区矿坑和地表,共整理处残山土石方445705.4m3,需削掉不稳定斜坡62982m3,原有和改善过程中出现的危岩和平台台面覆土分别有19314m3和190684.35m3,都一一进行了清除。挡土墙基槽开挖12661.5m3,干砌石挡土墙15579.65m3,浆砌石挡土墙18528.86 m3,修建排水沟1024.5m3,修建支道1027.4m,修建田间道路1818m;铺设供水管道4829.5m,外购土110875 m3,为充分利用山坡荒废田地和改善周边环境,种植了1722株核桃树,59120株荆条,1134株柏树和313株杨树等。

4.工程项目治理前后对比

4.1地表处理

在未进行改良前治理区地表覆盖许多砂石,地面坑洼较多,有许多坡度较陡的土坡,如图4-1所示,通过治理,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地面抹过石灰,变得较为平坦,坑坑洼洼被填平,陡坡也被进行了治理被进行削坡,没有原来的陡峭。

为进行治理前,植被覆盖度较少,只有少许的荒草和灌木,不能够对水土进行很好的保护,如图1所示,进行治理后原有的荒草被小麦、苹果等水果和农作物所代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矿区的周边环境,如图1和2所示。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

项目受到省厅、市局及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工作,其中一期、二期项目治理完成后,恢复林地、梯田总面积约486.6亩,治理区内种植核桃树、苹果树等多种经济农作物,且建有大型鱼塘两处,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有效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矿山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矿山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将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结束语

经对治理区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综合现有资源和资料,为治理区域的治理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并进行实地操作,经过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本单位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技术队伍,为后续项目的顺利承揽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8: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关键词: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露天开采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本文以山阳县三个露天开采矿山为例, 分析露天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总结露天采矿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对该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类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山阳县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地处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境内群山绵亘, 沟壑纵横, 山地占总面积的82%。境内年均降雨量709mm, 7~9月份为多雨季节, 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并多呈暴雨形式出现。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频发。山阳县境内蕴藏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资源, 矿产资源开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 矿山概况

三个矿山均位于山阳县境内的中低山区, 均属于小型矿山, 基本情况如下:

1号矿山, 开采矿种为灰岩, 矿区面积0.028km2, 生产能力为7.92万t/a, 采用露天台阶式开采, 汽车运输;2号矿山, 开采矿种为大理石, 矿区面积0.80km2, 生产能力为0.6万m3/a, 采用露天台阶式开采, 汽车运输;3号矿山, 开采矿种为大理石, 矿区面积1.06km2, 生产能力为0.1万m3/a, 采用露天台阶式开采, 汽车运输。

3 露天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本文从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三个方面分析露天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1) 地质灾害

调查发现这三个矿山露天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 崩塌:三个矿山均存在崩塌或崩塌隐患点, 主要分布在露天采场和矿山道路沿线。崩塌灾害分布情况见表1。

表1中1-1、2-1和3-1崩塌均位于露天采场, 是矿山不规范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 由于爆破震动影响, 原始地层受到扰动, 岩石内部形成很多裂缝, 严重破坏边坡稳定性, 调查中随时可见大小不一的碎石滚落, 直接威胁下部生产场地和人员, 危险性极大。另外, 由于矿区均位于秦岭山区深处, 矿石外运主要靠汽车运输, 矿山企业在开凿矿石道路过程中沿途形成了多个切坡段, 均未采取围挡加固措施, 形成崩塌隐患点, 威胁运输车辆和通行人员的安全。

注:编号1-1表示1号矿山1号崩塌

(2) 滑坡:露天采矿诱发滑坡主要是由于场地周边及矿山道路沿线部分沟谷区域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系坡积物, 矿区场地建设和矿山道路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地段坡体下部开挖, 破坏地层稳定性而产生的。滑坡灾害分布情况见表2。

注:编号1-1表示1号矿山1号滑坡

由表2可看出, 三个矿山露天开采都引发了小型滑坡灾害, 该区降雨量较充沛, 尤其是雨季常有暴雨, 在强降雨影响下, 这些滑坡灾害点有造成较大危害的可能性, 在平时应加强巡查, 监测其稳定性, 尤其是雨季,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泥石流:泥石流灾害是这三个矿山露天开采引发的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 三个矿山均未按开采设计将剥离的表土和开采产生的废石堆放到设计的排土场地, 而是随意堆放在矿区及周边的沟道内, 这些采矿废弃物加上沟道沿线崩塌、滑坡形成的堆积物, 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三个矿山泥石流灾害点分布情况见表3。

注:编号1-1表示1号矿山1号泥石流沟

由表3可以看出, 虽然泥石流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都显示这些沟道属于潜在轻度易发泥石流隐患沟, 但由于矿区都位于山区, 矿区工业及生活设施主要布置在沟谷地带的平坦区域, 并且沟道沿线还分布有零散的村民, 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 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矿山企业应规范生产, 采取废石清运或围挡支护处理, 沿沟道设置拦渣坝等措施, 来降低泥石流灾害危害程度。

(2) 土地资源破坏

3个都属于矿区面积较小的小型矿山, 破坏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林地。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由矿石开采、场地建设和废石压占引起, 其中矿山开采在采场形成的大面积裸露边坡, 对原有土地资源破坏最严重。露天开采毁坏的土地资源, 要想恢复成其原有土地使用功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难实现。

(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山阳县境内以山地为主, 地表植被覆盖率高,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提供了多处优质旅游资源, 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到此来欣赏青山绿水和自然景观, 然而, 露天矿山开采无疑极大程度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景观。从现场调查结果来看, 三处露天矿山, 都在采区形成了多个面积较大的裸露岩质边坡, 地表植被完全破坏, 有的甚至已经将半个山头挖掉, 形成裸露悬崖峭壁, 和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盘山修建的矿山道路周边也未采取绿化措施, 简易的碎石道路绵延在青山绿水间, 严重影响周边地形地貌景观的完整性。

4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针对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多发性和多样性, 政府环境监管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和标准监督矿山企业的生产行为, 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矿山企业在矿山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等相关环境保护计划, 预测可能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便出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时能及时有效应对。生产过程中严格按开采设计规范采矿活动, 合理堆放废土、石, 避免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实践中, 多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3]。

(1) 工程措施

剥离的表土和产生的废石运至集中排土场集中堆放, 分层压实并做好排水和支挡工程;工业场地周边和矿山道路两侧, 采取护坡和道路护基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灾害发生;清理沟道内的废土、石, 减少泥石流物源, 并在沟道内置拦渣坝;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和监测, 在附近设立警示牌和围挡, 防治人员进入造成伤害。

(2) 生物措施

在采场爆破安全界限和开采境界之间种植适合当地的植物, 形成隔离绿化林带;矿区运输道路两侧, 栽种绿化树木, 在边坡和路基种草;矿山闭坑后, 把最终台阶坡面夯实, 覆土种植乔木、灌木、草, 进行植被恢复;对闭坑后无法继续利用的工业设施进行拆除, 并对工业场地进行覆土、绿化, 恢复植被。

5 小结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科面广, 技术方法多, 矿山企业应树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交流, 使该项工作有科学研究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和一定基础的管理规章制度, 促使该项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实现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辜彬, 王丽.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S1:134-137.

[2]贺亮.露天采矿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篇9: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加剧,矿山环境日益恶化,对矿山企业及周边村民造成严重影响.联合工艺复垦可有效控制及减轻矿山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时恢复生态环境及矿区土地复垦,可取得良好的复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 者:贡长青 郝文辉 任改娟 Gong Changqing Hao Wenhui Ren Gaijuan 作者单位:贡长青,任改娟,Gong Changqing,Ren Gaijuan(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秦皇岛,066001)

郝文辉,Hao Wenhui(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92)

篇10: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自5月1日实施后,大家都在忙着开展此项工作。前不久,在大连参加了由国土经济学会主办的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讲解的学习班,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张梁老师主讲。现在就张梁老师在学习班所讲及自己在实际方案编制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想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一下。

一、方案适用年限的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试用稿)的总则4.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适用年限不宜超过10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超过10年的,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每5年修订一次。”对于此条,张梁老师解释说,凡是已经没有储量的矿山服务年限定为3年,其余皆为5年。对于此说法本人有不同看法。

需要编制方案的矿山无非是要新办采矿许可证,这些矿山有的是新建矿山,有的是整合矿山,有的是办理扩界,有的是办理延续等等。而矿山服务年限是开采利用方案依据矿山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计算出的,少则三五年,多则几十年。对于服务年限长的新建矿山,前两年大都进行矿山基础建设,在五年内矿山还没形成一个基本的开采规模。对于这样的矿山将方案服务年限定为五年,那么方案无法对矿山治理恢复措施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

因此本人认为,方案适用年限应和矿山服务年限一致,再加二年治理恢复期。

小注:其实大家都明白,矿山采矿许可证期限也就是几年,有的甚至一年都不到,采矿证到期后还要重新办理,那么所有的报告方案就要重新编制,老的方案也就作废了。

二、规范要求(半)定量、(半)定性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可是所给出的附录C、E中有许多条却很模糊。如附录E中“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多大规模为小?“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下降多少为小?“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怎么界定?细读规模,这样的疑惑还真不少。

三、规范中的编写提纲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中分四节进行描述,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独立出来,那么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里,是否要提及地质灾害?不提缺项,提及就重复。

四、张梁老师说先前部里已经提出泥石流和尾矿库在方案中不需提治理方案,可是规范里有泥石流治理,而评审专家也是要依据规范来进行评审,因此急需部里及早出台一个正式规范。

五、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计算公式中的影响面积的确定也是个“疑难杂症”,公式里的“影响面积”实在是不好界定。有人建议用批准的矿区范围,可是有的矿山矿区范围实在很大(跑马占地的结果),而其影响面积可能很小。而本人认为,用矿山影响面积计算,合情合理,但可操作性不强,人为因素大,用矿区范围计算,对于矿区面积大的矿山不合理。难啊!

六、治理经费估算没有一个依据标准。评审中有的专家认为你所估算的经费高,高在哪说不清,有的专家认为经费低,低在哪也说不清,更有的专家认为所估算的经费应略低于所计算出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这更叫人不可思议。比方说有的矿山矿区范围很大,所计算出的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二百多万元,而矿山是地下开采,需治理恢复的只有几个硐口,规模不大的渣堆,加上办公库房区最多也就百十来万,怎么保持一致?

七、每个矿山的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治理的方案却不尽相同,但就有个别专家,只要你方案中有采坑,就要你削坡治理崩塌,全然不管你的治理方法是要回填采坑,恢复成原地貌的耕地。看到你方案中有渣堆,就要你修建挡土墙、排水沟,不管你是不是内排,回填在采坑内。唉,形而上!

篇11:浅谈露天采矿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途径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审查,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xx)、《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审查管理。

二、方案编制

第三条 “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和内容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xx)、《山东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鲁政办字〔20xx〕156号)的相关规定。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要求。地热、矿泉水等矿种,“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可按规范要求编制方案表。

第四条 采矿权申请人编制“治理方案”的,不单独进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纳入“治理方案”一并编制。

第五条 矿山企业可自行编制“治理方案”,也可委托有关单位编制。

第六条 新建矿山必须在划定范围后、申办采矿证之前编制“治理方案”。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的,应重新编制治理方案。

对于矿山剩余服务期在以上的企业,要每5年进行一次方案修编。

三、方案评审、备案

第七条 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按要求编制完成的“治理方案”,应按照采矿权审批权限,报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和审查工作。主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业务部门负责评审组织工作。

发证机关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方案审查、批准、备案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治理方案编制完成后,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应当持下列材料文本和电子光盘各一套,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审查:

1、申请登记表(格式表见附件1);

2、治理方案编制委托书(矿山自行编制方案的不须提供);

3、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或出具的采矿权证或范围划定文件、开发利用方案评审意见、储量核实评审意见或备案文件;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

5、编制单位初审意见;

6、缴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及保证金缴存单据。

第九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审查意见,并通知申请人。省发证的,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初审;初审要作出是否同意上报审查的审批意见,对初审过程发现以下情况、不符合初审规范的,要予以退回补正,不予评审:

1、出现文字、标点、图表序号等文字编辑错误较多;

2、材料及附件不齐全;

3、不按规范标准编写;

4、尚未划定范围;

5、划定范围,尚未编制开发利用方案或方案尚未通过专家审查的;

6、工作量明显不足,不符合规范要求,编制质量粗劣的。

通过初审的“治理方案”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提交正式审查材料一式六份,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相关业务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第十条 治理方案由专家组进行评审,实行专家负责制。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证矿山“治理方案”评审所聘评审专家由组织评审的国土资源部门从省级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专家库中抽取。评审专家应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工程预算、经济财会等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熟悉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

评审专家不能从受聘或就职于评审申请单位、治理方案编制单位及有其他利害关系的人员中选取,否则视为无效评审。

第十一条 “治理方案”评审专家组不得少于4人。除评审专家外,方案编制单位及矿山企业应派出有关领导和人员参加会议。省级发证的,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派员参加,市级发证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派员参加。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组对“治理方案”进行评审,形成专家评审结论,填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评审备案表”(格式表见附件)。专家组应对“治理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审,主要内容包括:

1、“治理方案”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编制规范要求;

2、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是否清楚,评估是否准确,预测是否科学;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任务是否合理,工程部署及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4、经费估算是否合理;

5、专家组提出的有关修改建议是否已经得到修改。

评审专家组长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出具方案是否予以通过的评审意见。

第十三条 负责评审组织工作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评审结论进行审查,并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审表”上签署意见。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

1、评审程序是否合理;

2、评审专家的组成是否合适;

3、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是否符合要求等。

审查通过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方案定稿、专家意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审备案表进行整理存档。

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的“治理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和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后,方案编制单位应在30日内完成向省国土资源资料档案馆的汇交。

第十四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治理方案作出审查批准后,应当在通知采矿权申请人或矿山企业,同时将备案表抄送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作出审查批准后,应当在通知采矿权申请人或矿山企业同时将治理方案的批复文件抄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四、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 未编制方案及方案编制不规范、未经过专家审查和主管部门备案通过的新建矿山,不予批准采矿权。

未编制或定期修编方案及方案编制不规范、未经过专家审查和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已投产矿山,将不予批准采矿权的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开采方式、延续等手续。

第十六条 资质单位、评审专家在编制、审查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等违规行为,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视情况撤销其资质和专家资格,并取消其资质评审和专家核选资格。

篇12: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恢复治理研究

1.1 矿山地理位置

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古县北平镇贾寨村东, 井田呈多边形, 南北长约3.88 km, 东西宽约2.48 km, 面积为6.018 1 km2。批准可开采2号、3号、9+10号、11号煤层, 矿井生产规模为90万t/a。山西古县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西部有安泽—北平的县级公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

2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部, 古县北部, 地形复杂, 山岭起伏, 沟谷纵横。沟谷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纵观全矿区地势, 北高南低, 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北部, 海拔1 440.2 m, 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部, 海拔1 119.8 m, 相对高差320.4 m, 属中低山区。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地层、含水层特征及岩石工程地质性质, 将矿区岩组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二叠系碎屑岩类、石炭系碎屑岩类和煤系基底灰岩4类[7]。

1) 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亚砂土、亚黏土土体 (Q2) 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 夹红褐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 局部呈层分布。该类土呈可塑-硬塑状态, 无湿陷性, 具低压缩性,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亚砂土、砂卵砾石类多层土体 (Q4) 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岩性以灰黄、棕黄色亚黏土、砂、砂卵石为主, 厚度小于10 m,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2) 二叠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P) 是一套由二叠系砂岩、泥岩等陆相沉积岩构成的岩性组合。砂岩一般饱和极限抗压强度60~80 MPa, 抗风化能力强, 在沟谷边坡易形成陡坡。泥岩软化系数0.3~0.67, 遇水易软化、直至泥化, 抗风化能力弱,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是影响边坡稳定、产生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灾害的主要软弱夹层。

3) 石炭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C)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由砂岩、泥岩、煤层及灰岩组成。表层强风化, 风化层厚度3~5 m。泥岩干抗压强度11.6~38.4 MPa, 属较软岩、软岩;砂岩、石灰岩干抗压强度32~53.3 MPa, 最高达82 MPa, 属于较坚硬、坚硬岩类。二者工程地质性质差异较大, 煤层采空后, 地面易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由黏土岩、铝土岩、页岩和山西式铁矿组成, 呈薄层状, 强度低、易风化, 工程地质性质差。

4) 煤系基底灰岩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包括奥陶系中统石灰岩等。新鲜岩体坚硬、性脆, 风化能力较强。该套岩石建造多呈中厚-厚层块状分布, 岩石强度较高,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2.2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2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K8中细砂岩, 厚1~11.4 m, 平均5.66 m, 该层砂岩, 裂隙较发育, 质硬, 钙质胶结,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 质软, 平均厚度为4.84 m, 局部含有伪顶为砂质泥岩, 质软、易碎, 随采煤垮落。底板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厚0.6~6.44 m, 平均2.9 m, 属不坚硬岩石。

3 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中细砂岩或粉砂岩, 质硬, 钙质或硅质胶结, 裂隙发育, 方解石脉充填,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 厚1~4.66 m, 平均3.12 m。局部直接顶板为泥岩, 厚2.43~4.15 m, 平均3.29 m, 质软。

9+10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产动物碎屑化石, 厚8.60~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92~2.73 m, 平均1.95 m, 质软, 随采煤垮落, 其上为9号, 9号煤层老顶、直接顶为K2石灰岩, 局部夹伪顶泥岩。煤层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具裂隙, 无充填, 厚2.50~6.18 m, 平均4.00 m,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11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厚8.6~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4~1.2 m, 质软随采煤垮落, 直接顶为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3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3.1 评估范围

依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1]。由此确定评估区范围为采矿登记范围 (矿界范围) , 评估区面积6.018 1 km2。

3.2 评估级别

根据DZ/T 0223—20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附录B表B.1中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按就上的原则, 评估区属“重要区”[3]。

3.2.1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 工程地质条件:兰化宝欣煤矿中2号、3号、9+10号煤层均有分布。各煤层顶板底板岩层不均匀分布,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2) 地质构造:矿区总体为单斜构造, 构造简单, 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向, 倾向南东, 倾角3°~4°。矿区内断层不发育, 陷落柱不发育。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3)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条件下, 矿区内无采空区, 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小,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轻。

4) 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复杂, 沟谷纵横,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矿区地势北高南低, 属中低山区, 地形地貌条件中等。

对照《规范》附录C表C.1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判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3.2.2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矿山开采类型属地下开采, 矿山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90万t。对照《规范》附录D表D.1, 确定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属重要区,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对照《规范》附录A表A.1, 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3.3 现状评估

根据《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土地资源破坏4个方面进行[2]。

3.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 地裂缝、地面塌陷。本矿山多年来未进行实际生产, 不存在采空区。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未发现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 崩塌、滑坡。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工业场地及村庄所在地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但在一些远离村庄及人员的沟谷中, 在Q2, Q3黄土或P2s砂岩陡坡下发现有小型岩土体崩塌现象。由于崩塌体远离村庄及人员,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 泥石流。评估区冲沟较发育, 区内地表植被覆盖率达70%, 现状条件下各主要沟谷中松散堆积物较少, 汇水面积不大, 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

3.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沟谷纵横, 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 无采空区。评估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地形地貌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3.3.3 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旱地、林地、草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用地、采矿用地及内陆滩涂。本矿多年来不存在地下煤炭开采, 对土地资源影响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较轻。

综上所述, 通过对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 现状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区。

4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1) 矿区内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达到100%[6]。

2) 减少采矿对矿区内植被景观的影响, 矿区植被覆盖率基本不低于原有植被覆盖率水平的70%, 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5]。

3) 减少采矿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对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治理, 使其恢复适宜用途, 土地资源破坏治理率达到100%。

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

1) 根据开采规划为矿区内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工业场地、村庄、县级公路留设保护煤柱, 严禁在保护煤柱范围内采煤[4]。

2) 对村庄、工业场地、耕地附近可能影响人员及建筑物安全的不稳定斜坡进行削方减载及护坡治理[14]。

3) 对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进行治理, 恢复土地资源[10]。

4) 进行植树造林, 恢复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地表植被景观。

5) 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程, 包括采矿塌陷地质灾害监测,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 含水层破坏监测[8]。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梁, 张业成, 罗元华, 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5]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 2004, 10 (1) :27-32.

[6]任永贤.陕北煤炭开采重点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33-45.

[7]王哲, 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矿业, 2006 (10) :123.

[8]李程.陕西省太白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1:45-75

[9]穆志宏.浅析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8) :21.

上一篇:家乡的风味小吃250字作文下一篇:2022年春季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