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2024-05-23

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精选5篇)

篇1: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2章)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读解】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

【注释】

(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读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第8章)

【注释】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读解】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范。

------------------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释】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读解】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

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

【注释】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读解】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注释】

(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知。见,被。

【译文】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

君子之道费而隐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

【注释】

(1)费:广大。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7)造端:开始。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读解】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

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

篇2: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12.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1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16.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17.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励,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2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三才者天、地、人)2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白话解:『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24.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灾者灾也。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2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28.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

篇3:中庸(四书五经全文翻译)

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使用

不同的文本应当具有其不同的目的, 翻译应当将文本特定的目的作为最终目的, 而翻译手段也应当根据这些不同的目的进行改变。在《茶经》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翻译要求的不同, 翻译的目的也有着许多不同的种类。本文所探讨的更多的是与文化传播这一目的要求有关, 通过这一目的去探讨《茶经》翻译的过程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应当得到如何的运用。在英国著名翻译家彼得·纽马克的著作《翻译问题探索》中, 彼得第一次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的“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这套理论继承了传统翻译方式直译与意译的优点, 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展, 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语义翻译指的是在目标语的语义句法结构之上, 将原文本中的上下文的意义展现出来。而交际翻译则更多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 让目标语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本读者相同的感受。二者对比之下, 我们可以看到语义翻译所展现的效果, 不仅能够保留原文本的特点, 也能够让其中的思想得以展现, 比较忠实于原著。但是此类翻译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翻译者不仅需要了解本文的字面意义, 同时也需要研究其引申义。交际翻译能够让目标语读者有更加愉快的阅读体验, 但是会让原文中的一些效果消失。在《茶经》的翻译过程中,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侧重点不同, 对于《茶经》的展现也都有所偏差, 因此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使用才是更加正确的选择。《茶经》是应用文体, 它更多的是将茶的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传递出去, 所以在翻译之时, 信息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形式应当作为其补充而出现, 让原文与译文对等。同时《茶经》与一般的信息类文本不同, 其中更多的是将中国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 由于文化的差异, 翻译时如何将文化内涵体现出来成为关键问题。为了消除这种文化差异, 使用语义翻译将特殊的词汇加以解释, 也是必要手段。

2 中庸思想在茶经中的体现

2.1 修身养性思想的体现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中的代表思想之一, 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伦理哲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庸思想或被否认或被认同,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在《茶经》中蕴含着诸多儒家的哲学思想, 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这些思想展现给目标语的读者, 就要体现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策略了。在儒家学说之中, 修身养性一直是其重要的主张, 在《礼记·大学》中, 著名儒家学者戴圣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其中修身齐家是基础, 只有达到了这一目标才能够完成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这一点则恰巧与茶经中所传达的精神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传统文化里, 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展现, 首先依靠的便是茶这一载体, 茶性与人性之间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点, 人在品茶泡茶的过程中能够修身养性, 茶性的温和也恰巧能够让人性得以舒缓, 冲淡人性的繁杂。比如在《茶经》中, 第一章“茶之源”中就有提到这一点, 其中描写道“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 与醒醐、甘露抗衡也。”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传达了一种“精行俭德”的理念, 所谓“精行”, 说的是做人应当讲诚信, 说出的话应当一言九鼎, 做出的事情应当真诚, 而“俭德”则指的是应当为人谦逊, 不张扬。这段话说明了茶人应当追求的精神境界, 与中庸思想中的“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礼”的思想相同, 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品与人品相互呼应, 因此烹茶饮茶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 这段话适合采用交际翻译的方式, 将原文的句子打破并且重新整合, 使用英语中常用的句式, 让译文更加流畅。然而过度使用交际翻译则有可能对文化的传达出现偏差, 所以翻译过程中的每个词译者都应当仔细考虑。比如“精行俭德之人”就可以翻译成“people who are virtu-ous”, virtuous一词来源于古法语, 中文意思是指道德高尚的, 有德行的, 与中文中的“君子”有着相同点, 如此翻译能够让英语读者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厚度。

2.2 和谐价值的体现

唐朝有茶人裴汶所著的《茶述》中曾经指出, 茶的功效就在于“其性精清, 其味浩洁, 其用涤烦, 其功致和”, 表明了茶的精神就在于“和”。后世也有诸多学者认为, 我国茶道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对“和”的体现。和, 便是合, 有和谐、也有协调的含义, 中国古代思想中多有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 茶便能够将这种思想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常的, 泡茶本身就是一个“和”的过程, 茶是茶叶与水的结合品, 茶是否能够与水合二为一, 是泡茶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中庸思想中, “和为贵”也是其重要思想, 茶的精神也与之相同。陆羽在《茶经》中也将这种和谐价值观有所展现, 比如《茶经》第二章“茶之具”中就说道“江南梅雨时, 焚之以火”, 以及第六章“茶之饮”中写到“凡采茶, 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在诸多翻译中, 有的翻译者对此类语句进行翻译之时, 便适当的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 比如“梅雨”一词, 有的译本翻译成“rainy season”, 并用语句对其进行了阐释 (plums are ripening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 解释说明了月份的含义, 让原本模糊的事物明确的得到解释, 将这种融合在中华文化中的词汇, 明白的展现给读者。也有的译者在翻译“二月、三月、四月”时使用了“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months”进行翻译, 并对其加以说明, 阐释了中国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使英文读者能够联想到在不同的时节中, 气候是如何变化的。同时, 上述两句话也可以通过语义翻译的策略展现给目的语读者, 为读者解读茶事每年在什么时节进行的, 讲述茶生长的环境以及茶的习性。在上面的两段话中, 都展现出茶生长, 成熟与天气的关系, 以及人们种茶采茶与时节的契合, 这与中庸之道所讲述的“和”有着相同之处, 翻译工作者也应当通过语义翻译将这种思想传达出来, 让目的语读者得到精神领悟。

2.3 中庸基本原则“ 过犹不及”的体现

在《茶经》中, 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 “凡炙茶, 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 使炎凉不均”以及“茶性简, 不宜广, 广则其味黯澹”, 这两句所讲述的都是烹茶过程中, 火候与茶水比例关系, 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将茶烹的更加完美。凡事讲求一个“度”, 过犹不及也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 人在做事之时能够掌控住做事的分寸, 让事态的发展恰到好处。而烹茶也是这样一个把握分寸的过程, 这一点不论是烹炒茶叶时, 火候的掌握, 还是在冲泡茶水时, 水量的多少, 茶性之简, 使得其对火候与水的要求都是极高的, 过多过少都会影响茶水最终的口感, 想要将茶水最佳的口感展现出来, 就必须适量把握。这些文本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将烹茶的过程展现的更加到位, 同时将思想进行传达,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应当结合在一起, 比如使用“uneven”和“undue”这两个词来展现度的含义, 不仅能够表现烹茶时的情境, 同时也将中庸中的过犹不及思想表达出来, 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中华文化。

3 结语

自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儒学便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虽然后世又有佛学思想, 道教思想等诞生, 但是传统文化中的茶道精神与儒学思想更为紧密, 处处都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中心。同时茶圣陆羽自小便生活在儒学思想的家庭中, 并且曾拜于儒学家邹夫子门下, 长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并且提取了儒家中的精华思想, 将其与茶道结合在一起。因此, 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中庸理论, 便完完整整地体现在《茶经》这部著作中。通过上文的分析, 想要将《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完整的翻译成英文, 交际翻译策略与语义翻译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些翻译策略并不会单独拿出来使用, 他们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致汉语翻译成英文是, 许多有关于文化的部分无法得到确切的表达, 而为了能够更多地表达汉语文化, 翻译者通常会选择语义翻译, 然而这种翻译却容易让外文读者产生疑惑, 所以通过交际翻译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灵活运用, 寻找到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的方向, 最终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才是汉语经典翻译的理想手段。只用通过二者的结合, 才能够让翻译与原文本更加贴近, 同时也让读者对其理解。

摘要:《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 其不仅讲述了茶道的精髓, 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理论。对《茶经》进行翻译不仅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同样也能够弘扬儒家思想。本文针对《茶经》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通过对语义翻译以及交际翻译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从而与读者共同探讨, 如何将《茶经》中所体现的中庸思想, 更加完整地在翻译中展现。

关键词:《茶经》,中庸思想,翻译策略,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参考文献

[1]陆羽.姜怡、姜欣译《.茶经》[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子思.刘强译《.中庸》[M].哈尔滨出版社.200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4]杨平.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张沉香.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全文翻译各取所需

原文进去,译文出来

小丽遇到最多的就是英文文档,对这类文档的翻译,软件“文档翻译器”(下载地址:http://www.mt30.com/Soft/safe/fonts/201207/35648.html)是不错的选择,它能将ppt、word、excel文档快速翻译成一篇新的文档,而且,每句翻译结果呈现在原文下方,便于对照原文阅读。

软件运行后,单击“Open”按钮,打开源文档,然后选择“英文转中文”,并指定“联想外网”(如图1),最后单击“翻译”、“确定”,将在原文件的文件夹下得到一个名为“-new”的新文件,打开该文件,就能看到翻译结果了(如图2)。

经测试,该软件对ppt、doc(x)、excel支持效果非常不错,但对于txt格式的文档支持不佳,而且只支持中、英文之间的互译。

支持语言最多的翻译

小丽有时会收到不知来自哪个国家、自己也不能看出的外文文档,对这种情况,谷歌在线翻译就做得比较好。谷歌在线翻译现在也可实现对整篇文档的翻译,重要的是,支持的语种众多,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还可在线检测语种。

打开http://translate.google.cn/页面,设置好源语言、目标语言,如果对源语言不清楚,可以复制一部分语句至输入框中,然后单击“源语言”右侧的下拉按钮,单击“检测语言”即可。对整篇文档翻译时,单击“上传文档”,通过“浏览”按钮指定需要翻译的文档上传,上传成功后单击“翻译”,即可得到翻译页面,在翻译页面中,鼠标指向翻译句子,可显示对应的原文(如图3)。

离线翻译也能行

小丽以前非常担心网络出问题,一旦网络出问题,上述方法就行不通了,因为大多全文翻译软件都必须在联网条件下才能进行,一些词典软件在离线情况下只能对单个词语进行翻译,这时我们可以利用金山快译这款软件来实现全文翻译。

软件运行后,单击“打开”按钮,导入需要翻译的文档,文档类型包括doc、docx、wps、txt四种,导入后,从工具栏中根据需要,单击英中、中英或日中翻译按钮,即可得到翻译结果(如图4),最后单击“保存”按钮,可以选择只保存译文,或者原文与译文对照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快译支持批量翻译,依次单击“翻译/批量翻译”,就可以同时将多篇文档翻译成所需要的语言。

篇5:四书五经名句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上一篇:我爱家乡美文下一篇:五年级《草船借箭》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