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名句

2024-04-13

四书五经名句(通用7篇)

篇1:四书五经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名言名句: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君子务本。(学而)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16.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17.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3.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2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3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3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 《孟子》 ◆ 名言名句:

3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3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37.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3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3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4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4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4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4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 《尚书》 名言名句:

4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45.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4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47.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48.满招损,谦受益

4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50.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5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礼记》

名言名句:

5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55.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5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名言名句:

5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 5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 5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

6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 6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 6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6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6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5.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6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8.慎言语,节饮食 69.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70.君子以虚受人

71.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7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7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4.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春秋左传》

名言名句:

75.多行不义必自毙。

7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7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7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诗经》

名言名句:

79.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81.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8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8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8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8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8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8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9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9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9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5.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96.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9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9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9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10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0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篇2:四书五经名句

2、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3、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1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篇3:略谈“四书”

关键词:四书,孔孟思想

1.“四书”的重要地位

“四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义经》、《春秋》。孔子和孟子, 分别是儒家学派的祖师, 都是记录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宋代的学者朱熹, 她对儒家的学问有很高的研究。他认为, 一个有抱负的人应当这样生活, 先学习知识, 修炼品德。自己不但要做的正, 还得把家管好, 然后就去扶助国君, 治理天下, 最终达到, 平定天下的大目标, 这就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正是《大学》所讲的道理。《中庸》这本书, 主要说的是,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追求适合度, 不能偏激。一件事做过了头, 那还不如不做, 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朱熹说, 一个人要学好《大学》、《中庸》这两本书, 再向《论语》、《孟子》中认真揣摩。学通了孔子、孟子两位大师的思想, 一个人的修养也就差不多了, 朱熹不光是口头提倡读“四书”, 她还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给这四本书做注解, 为的是开发书中的微言大义, 朱熹做的注解准确明了, 通俗易懂, 连小孩子也能看明白, 朱熹死后, 她著的“四书”红极一时, 被朝廷定位官书。从元代开始, 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用书, 科举考试必须得从“四书”当中出题。“四书”吃透了, 才有希望考取功名, 否则就别想考取。小孩子上学, 先要读“四书五经”, 朱熹当初注释书的时候, 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谁想到, 他的学术成果, 后来竟然被统治者用来作为统治老百姓的思想工具。“四书”中, 《大学》、《中庸》的文学价值不太高, 主要是《论语》和《孟子》。提起《论语》, 不能不谈谈孔子, 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名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是尊称, 他的生活时代正是周朝奴隶制度不断崩溃, 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的时代,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在这个时候打着恢复周文王周武王的旧秩序的旗号, 四处奔走, 宣扬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他的学说中心是“仁”, 也就是说大家都要有仁爱之心, 别光爱自己, 还要爱别人, 自己不愿意受苦受罪也别让人家去受苦、受罪。

2. 保证社会安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方法

孔子认为, 大家应当遵从“礼”, 礼就是社会公认、人人遵守的一套完善的行为准则, 国君有国君的礼, 大臣有大臣的理, 当长辈的, 做儿子的, 做丈夫的, 当媳妇的, 应当各有各的礼, 凡是违背礼的事, 大家都别干, 这叫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这么一来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孔子的想法是美好的, 但是,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有谁会听她的这一套言论呢?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东奔西走, 周游列国, 到处向国君们宣传自己的主张, 可是没有一位国君肯听他的, 有一回, 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粮食都吃光了, 孔子只好带着大家诵诗、弹琴, 主要是为了分散注意力, 后来幸亏楚国人发兵来救, 孔子师徒才没有饿死, 就这样孔子为了自己的信念传播了, 辛劳了一辈子, 也没有什么好结果, 到73岁那年, 闷闷不乐的死去了。不过,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她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无人能比, “有教无类”口号就是他出来的, 就是说不论什么阶层的人, 只要能交一点学费, 也就是一小捆干肉。都可以上学。这在今天看来, 仿佛平平常常, 可是在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文化的时代, 孔子的做法实在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 据说孔子晚年在家讲学, 三千弟子, 72贤士, 光是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就有许多, 孔子的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里,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内容多半是跟伦理和教育有关的话题, 《论语》大都是孔子常说的话, 后人称这种形式为语录体, 每篇一个标题, 就拿那一篇第一章的头两个字来代替。举例来说吧,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是这么一段话:“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宜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是, 孔子说:“学了, 还要经常温习, 这不也是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 不也是挺愉快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人家,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吗?”这一篇的标题便是《学而》。《论语》这部书不是孔子亲自写的, 而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集体编写的, 编书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你想一条, 我凑一句, 把老师平生所说的话, 凑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这本书。正因为这样, 书中章与章, 篇与篇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内容显得散乱。但也正是从这些言谈, 举动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她是活生生的, 态度温和, 智慧超群, 宽厚而又严谨, 跟我们在孔庙里见到的孔子完全不一样。孔子关于教育的见解, 许多都是至理名言, 比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是说学习不应当有满足的时候, 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这些话说的多简练多透彻啊, 孔子是2500年前的人, 可是, 他的思想, 直到今天, 意义仍然非常深远。

篇4:说一说“四书五经”

说一说“四书五经”, 现在,恢复“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些学校甚至开设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

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经、史、子、集的著述不计其数。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四书五经”了。古代曾经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说法。至于“三坟五典”,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书籍,汉代的孔安国曾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三坟”讲的是三皇的事,其道理至高至大;“五典”讲五帝的事,其道理百代不变。但是在最早纪录古书目录的《汉书·艺文志》并没有提及这些书。“三坟五典”极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捏造的书名,可是“坟典”却成为古籍的代名词。

“八索九丘”也是传说的古书。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记载九州地理的叫“九丘”。书的内容究竟如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四书五经”倒是实实在在的儒家经典。“四书”比“五经”晚得多。“五经”始于汉代,汉武帝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就有了五经的说法。当时的五经包括《周礼》、《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又把《左传》并入《春秋》,仍旧不变五经之数。南宋朱熹自己注解《论语》、《孟子》,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加注作解,合称《四书五经集注》。此后,历代读书科考皆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顺便说一下“十三经”,因为“十三经”是五经的扩展。唐代科举规定,“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合称“九经”,后来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宋代仁宗时尊《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左传》、《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到明代出现了“十三经”,也就是唐代的十二经加上宋代的《孟子》。

“十三经”包罗了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先秦典籍的集大成者。

篇5:四书五经名句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篇6: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1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15.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6.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1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1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20.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2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复习?

23.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2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2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3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3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33.三思而后行。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3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3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3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3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孟子》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4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4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44.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45.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4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4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4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5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5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5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5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诗经》

5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5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57.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5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59.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6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6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

63.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64.侮慢自贤,反道败德。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65.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66.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67.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6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69.为山九刃,功亏一篑。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礼记》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70.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7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7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73.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75.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善于教学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7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7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物 7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8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8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8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8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8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虑。

8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87.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其中以《左传》最为流行。88.多行不义,必自毙。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89.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9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9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9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93.举不失德,赏不失劳。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9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9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6.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97.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

9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看自己可以揣摩他人,看现在可以读懂历史。

篇7: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儒——孔子 孟子

法——韩非 慎到 道——老子 庄子

墨——墨翟

兵——孙武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五经》,其言论被其弟子编为《论语》;子《孟子》;荀子《荀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道德经》、庄子《庄子》。

墨家:墨翟 《墨子》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至圣:孔子

亚圣:孟子

诗圣:杜甫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香山居士: 白居易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孟1

杜甫,字子美

柳宗元,字子厚

孟子,名轲,字子舆

王勃,字子安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王献之,字子敬

唐宋8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 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上一篇:邱会作将军生平简历下一篇:电学实验知识点归纳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