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导读

2024-05-01

四书五经导读(通用6篇)

篇1:四书五经导读

《〈四书〉导读》教案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姚海燕 任宏丽 周峨 曲如意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先把校勘过的《论语》部分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问题如下:

(1)《论语》关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2)你怎样理解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

(3)《论语》是怎样论述“仁”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学说?(4)《论语》的“仁”学与“忠恕”观念有什么关系?(5)《论语》的“仁”学在后代有哪些发展?试论述之。(6)《论语》对于交友提出了哪些建议,你怎么理解?

(7)对于“友”在于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你有哪些了解?试论述之。(8)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论语》关于“君子”、“小人”以及“义”与“利”的二元划分?

(9)怎样看待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你觉得二者之间有无矛盾?后者和“养生”思想有无渊源关系?

(10)在当时人的眼中,怎样看待孔子和他的学说?可以尝试查找其它经典著作论述这个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

5、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6、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附件一:关于《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附件二:《论语》原文(略)

《大学》教学设计

郭颖、袁开惠

因为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学生水平较高,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所以《大学》的整体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先把校勘过的《大学》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如下:(1)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熹为什么主张要先读《大学》?

(2)《大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

(3)研读《大学》,谈谈此“大学”和当代大学有何异同?并试加评述。(4)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于学业和人生有什么现实意义?

(6)结合《大学》和现实,谈谈“修身”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7)如何理解“内圣外王”在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价值和意义?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

5、课堂伊始,先请同学们齐声诵读《大学》原文。

6、诵读后,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7、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附件:

一、题解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1)《礼记》中的《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 3 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的版本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3)“大学”的含义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二、《大学》原文(略)

三、《大学》译文(略)

《中庸导读》教学设计

刘庆宇 张亭立

本课程以部分七年制本科生为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 典的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课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充分开拓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课程设计拟以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十二个问题为线索,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研读文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充分交流意见,互取短长,领悟儒家经义,增强人文素养;讨论时可联系实际情况,阐发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将已校勘的《中庸》原文(白文)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问题如下:

(1)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2)《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如何才能致中和?(3)诚的含义是什么?

(4)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5)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实践?(问题五)(6)“躬行”的出发点是什么?

(7)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你如何看待儒家的这一思想?

(8)“躬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9)“学”、“知”、“行”三者的关系如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10)中庸的适用范围如何?(11)为何说:“中庸难行?”

(12)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现实意义?

2、学生在课前熟读原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上述思考问题分组讨论。

3、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4、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附件一 中庸原文(学生使用)(略)附件二 导读设计(教师使用)

解题:《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 5 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开篇便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问题一)

提示:《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解: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达道。“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中和”又有分合之谓,合而言之指一种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分而言之,“中”指思想方法,而“和”则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

*《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也就是如何才能“达道”呢?(问题二)

提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解:从思想上认识,需要诚。*诚的含义是什么?(问题三)

提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6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解:至诚无妄的心态。

提示:《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解:诚己。

*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问题四)

提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 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

提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施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诚的反面是伪,所以“至诚”还得与欺伪作斗争,不但不能欺人,也不能欺心。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能忠能恕,也就距中庸之道不远了。然则哪些东西是忠恕呢?《中庸》举了一个最为浅显的例子:“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凡事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凡不愿加在自己头上的,决不强加在他人头上。这样,人间就多了许多理解,增长了许多“中和”的气氛。

提示:《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解:施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是至诚无伪的一个方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则是至诚无伪的另一方面。要求别人是容易的,口使令指就可以了,但要把对别人的要求反求诸已,要求儿子对自己作到的首先自己对父亲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首先对自己的上级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连无所不能的孔子也说“丘未能一焉”。而这种推己及人,反躬自问的思想作风,正是人品的伟大和崇高所在。

*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实践?(问题五)

*“躬行”的出发点是什么?(问题六)

提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种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

“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能有外慕之心:“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富贵者的情况行事,处在贫困的境地就按贫困者的情况行事,处在不开化的夷蛮之地就按夷蛮的情况行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按患难中的情况行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这样才“无入而不自得”。

提示:《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解: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提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管你要走多远,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

提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解:从实际出发除了空间的实际,还有时间的实际。所谓时中,一是随时而中,指的是时时处处无所不中。一是因时而中,指的是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你如何看待?(问题七)

提示:《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 “修身-事亲-知人-知天”表现出何种原则?

解:《中庸》引《诗》及孔子的话说:“《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 8 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躬行”的态度怎么样?(问题八)

提示:《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提示:《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举舜和颜回的事例为了说明什么?

解: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要像颜回。选择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这就告诉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显赫一时的,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学”、“知”、“行”三者的关系如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问题九)

提示:《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解:《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朱熹作注说:“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阐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认为,人的天赋不同,所以学、行的难易有别。吕氏的论述更为深刻:如果人们只希望自己能生而知之不肯力学,希望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则中庸永远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中庸,而不能为人所用,所以说“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中庸的适用范围如何?(问题十)

提示: 《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此两段用意何在?

解:天下之达道五,是外向的,对家庭社会而言的;天下之达德三,是内向的,对自己而言的。无论内向外向,对人对己,原则是一样的,“所以行之者一也。”不仅普遍人如此,一国之君,天下之主,也不例外。*为何说:“中庸难行?”(问题十一)

提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解:中庸是极难掌握的,除自身的修养、认识外,还有个方法问题。《中庸》借孔子之口说:“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为什么很久以来没有人能够做到呢?这是孔子有名的过犹不及论。过与不及,都是非中庸的表现。过者过头,超过了应有的度;不及者不足,未达到应有的度。过与不及的两种倾向有两种人最容易犯。就实践而言,聪明人容易过头,而愚蠢者往往不足。就理解而言,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何以会如此?《中庸》的作者没有展开论述。其实都有个思想方法问题。善于思考的知者、贤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容易参杂自己的主观成份。所谓的愚者、不肖者(这里的不肖者实际上还是指愚者)表面看来好像是思考能力不及,实则同样是参杂了自己的主观成份,只是愚者、不肖者通常受知者、贤者的影响乃至愚弄罢了。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现实意义?(问题十二)

提示: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 10 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中庸讲究的是不偏不倚,故其思想方法也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就一般而言,在上位的人往往易过,而在下位的又往往不及,因为位置的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官员中都有自己的下属,就是最低级的官还有他治下的百姓,所以官员这个群体总的倾向是容易过头,而组织体系愈强的愈易过头。故《中庸》特别强调“君子”的思想方法要防止过头。《中庸》引《诗》立论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絅者衣无里也,也就是单衣。为什么绣有花纹的锦衣外面还要加上单衣呢?就是嫌花纹太露了。以此知君子之道贵在内蕴,而不在外表。内蕴既深,外表虽然暗淡,日久而愈加显露它的光芒;内蕴肤浅,虽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会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淡而不厌,简而有文,温而成理,这才是行中庸的正确方法。“中庸”并不是人们习惯所说的折衷主义,不是与放弃原则划等号的“中庸之道”,更不是于两者间取其平均值的简单算式,而是一种非常老到的思想修养和极其严格的效果要求。追求的是人与事的“中和”境界。惟其尚“中”,所以能“和”,惟其乐“和”,所以要“中”。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一切惟是求,惟中是律。

《孟子导读》教学设计

周峨 任宏丽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孟子》部分原文(含朱熹集注)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问题如下:

(1)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哪些内容?

2、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什么联系?

3、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劳心劳力说法的关系?

(2)关于《孟子》的“性善”学说:

1、孟子怎样论述“性善”观点的?与孟子辩论的告子怎样看待人性的?

2、除了“性善”说,关于人的本性,你还了解哪些说法?

3、你怎样看待人性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5.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6.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附件一:阅读材料(学生用)(略)

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学说

补充资料:其它关于人性学说的资料 附件二:问题引导及解答(教师用)

1、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引导:复习《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解答: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从思想渊源看,仁政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继 12 续与发展。孔子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包含着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则把这种同情之心称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这是孟子学说的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民本思想

2、制民之产

3、轻徭薄赋

4、崇礼重教

5、反兼并战

2、关于《孟子》的“性善”学说:

引导:除了“性善”说,关于人性,还有“性恶”说、“兼善兼恶”说、“无善无恶”说等。

荀子主张“性恶”说;周人世硕主张“兼善兼恶”说(见王充《论衡本性》);与孟子辩论的告子主张“无善无恶”说。

解答:与孟子辩论的告子着眼于人的自然属性,得出人性“无善无恶”的结论。告子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属性,从理论上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与告子相反,孟子性善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但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共有,并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有“四心”,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产生某些含有道德因素的共同情感。孟子看到并肯定了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这种共同的情感不是永恒不变的,孟子把它说成是永恒的,并把它作为人性的基础,是不成立的。

篇2:四书五经导读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儒——孔子 孟子

法——韩非 慎到 道——老子 庄子

墨——墨翟

兵——孙武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五经》,其言论被其弟子编为《论语》;子《孟子》;荀子《荀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道德经》、庄子《庄子》。

墨家:墨翟 《墨子》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至圣:孔子

亚圣:孟子

诗圣:杜甫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香山居士: 白居易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孟1

杜甫,字子美

柳宗元,字子厚

孟子,名轲,字子舆

王勃,字子安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王献之,字子敬

唐宋8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 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篇3:略谈“四书”

关键词:四书,孔孟思想

1.“四书”的重要地位

“四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义经》、《春秋》。孔子和孟子, 分别是儒家学派的祖师, 都是记录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宋代的学者朱熹, 她对儒家的学问有很高的研究。他认为, 一个有抱负的人应当这样生活, 先学习知识, 修炼品德。自己不但要做的正, 还得把家管好, 然后就去扶助国君, 治理天下, 最终达到, 平定天下的大目标, 这就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正是《大学》所讲的道理。《中庸》这本书, 主要说的是,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追求适合度, 不能偏激。一件事做过了头, 那还不如不做, 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朱熹说, 一个人要学好《大学》、《中庸》这两本书, 再向《论语》、《孟子》中认真揣摩。学通了孔子、孟子两位大师的思想, 一个人的修养也就差不多了, 朱熹不光是口头提倡读“四书”, 她还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给这四本书做注解, 为的是开发书中的微言大义, 朱熹做的注解准确明了, 通俗易懂, 连小孩子也能看明白, 朱熹死后, 她著的“四书”红极一时, 被朝廷定位官书。从元代开始, 被定为科举考试的用书, 科举考试必须得从“四书”当中出题。“四书”吃透了, 才有希望考取功名, 否则就别想考取。小孩子上学, 先要读“四书五经”, 朱熹当初注释书的时候, 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谁想到, 他的学术成果, 后来竟然被统治者用来作为统治老百姓的思想工具。“四书”中, 《大学》、《中庸》的文学价值不太高, 主要是《论语》和《孟子》。提起《论语》, 不能不谈谈孔子, 孔子, 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名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是尊称, 他的生活时代正是周朝奴隶制度不断崩溃, 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的时代,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在这个时候打着恢复周文王周武王的旧秩序的旗号, 四处奔走, 宣扬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他的学说中心是“仁”, 也就是说大家都要有仁爱之心, 别光爱自己, 还要爱别人, 自己不愿意受苦受罪也别让人家去受苦、受罪。

2. 保证社会安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方法

孔子认为, 大家应当遵从“礼”, 礼就是社会公认、人人遵守的一套完善的行为准则, 国君有国君的礼, 大臣有大臣的理, 当长辈的, 做儿子的, 做丈夫的, 当媳妇的, 应当各有各的礼, 凡是违背礼的事, 大家都别干, 这叫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这么一来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孔子的想法是美好的, 但是,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 有谁会听她的这一套言论呢?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东奔西走, 周游列国, 到处向国君们宣传自己的主张, 可是没有一位国君肯听他的, 有一回, 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粮食都吃光了, 孔子只好带着大家诵诗、弹琴, 主要是为了分散注意力, 后来幸亏楚国人发兵来救, 孔子师徒才没有饿死, 就这样孔子为了自己的信念传播了, 辛劳了一辈子, 也没有什么好结果, 到73岁那年, 闷闷不乐的死去了。不过,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她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无人能比, “有教无类”口号就是他出来的, 就是说不论什么阶层的人, 只要能交一点学费, 也就是一小捆干肉。都可以上学。这在今天看来, 仿佛平平常常, 可是在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文化的时代, 孔子的做法实在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 据说孔子晚年在家讲学, 三千弟子, 72贤士, 光是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就有许多, 孔子的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里,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内容多半是跟伦理和教育有关的话题, 《论语》大都是孔子常说的话, 后人称这种形式为语录体, 每篇一个标题, 就拿那一篇第一章的头两个字来代替。举例来说吧,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是这么一段话:“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宜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是, 孔子说:“学了, 还要经常温习, 这不也是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 不也是挺愉快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人家,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吗?”这一篇的标题便是《学而》。《论语》这部书不是孔子亲自写的, 而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集体编写的, 编书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你想一条, 我凑一句, 把老师平生所说的话, 凑在一起, 这样就变成了这本书。正因为这样, 书中章与章, 篇与篇之间没有多少联系, 内容显得散乱。但也正是从这些言谈, 举动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 她是活生生的, 态度温和, 智慧超群, 宽厚而又严谨, 跟我们在孔庙里见到的孔子完全不一样。孔子关于教育的见解, 许多都是至理名言, 比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是说学习不应当有满足的时候, 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这些话说的多简练多透彻啊, 孔子是2500年前的人, 可是, 他的思想, 直到今天, 意义仍然非常深远。

篇4:说一说“四书五经”

说一说“四书五经”, 现在,恢复“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些学校甚至开设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

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经、史、子、集的著述不计其数。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四书五经”了。古代曾经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说法。至于“三坟五典”,据说是上古时代的书籍,汉代的孔安国曾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三坟”讲的是三皇的事,其道理至高至大;“五典”讲五帝的事,其道理百代不变。但是在最早纪录古书目录的《汉书·艺文志》并没有提及这些书。“三坟五典”极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捏造的书名,可是“坟典”却成为古籍的代名词。

“八索九丘”也是传说的古书。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记载九州地理的叫“九丘”。书的内容究竟如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四书五经”倒是实实在在的儒家经典。“四书”比“五经”晚得多。“五经”始于汉代,汉武帝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就有了五经的说法。当时的五经包括《周礼》、《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又把《左传》并入《春秋》,仍旧不变五经之数。南宋朱熹自己注解《论语》、《孟子》,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加注作解,合称《四书五经集注》。此后,历代读书科考皆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顺便说一下“十三经”,因为“十三经”是五经的扩展。唐代科举规定,“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合称“九经”,后来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宋代仁宗时尊《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左传》、《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到明代出现了“十三经”,也就是唐代的十二经加上宋代的《孟子》。

“十三经”包罗了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先秦典籍的集大成者。

篇5:四书五经名言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玉不琢,不行器,人不学,不知道。

4、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款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款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5、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6、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职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7、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8、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9、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10、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敷,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篇6: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名言名句: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君子务本。(学而)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3.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1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16.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17.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18.君子周急不继富。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3.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2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3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3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3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 《孟子》 ◆ 名言名句:

33.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3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37.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3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3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4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4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4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4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 《尚书》 名言名句:

4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45.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4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47.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48.满招损,谦受益

4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50.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5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礼记》

名言名句:

5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55.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5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名言名句:

5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第一》 58.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 5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

6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 6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 6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63.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 6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65.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6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8.慎言语,节饮食 69.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70.君子以虚受人

71.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7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7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4.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春秋左传》

名言名句:

75.多行不义必自毙。

7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7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7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诗经》

名言名句:

79.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81.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8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8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8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8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8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8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8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8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9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9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9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5.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96.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9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一篇:骆宾王的诗词集下一篇:上学期幼儿园语言组教研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