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2024-04-21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通用14篇)

篇1: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地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

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礼物盒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让学生说,当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时,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评析:捕捉生活中常见问题,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地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实践感知

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谁愿意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

【评析:通过摸一摸,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点明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3、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同学们,长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大家可以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摆一摆,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评析: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能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

三、合作交流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汇报1: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要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只要把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为“长×宽×2”,第二部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为“长×高×2”,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2: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长×高+宽×高”,而第二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以2,得出长方体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汇报3: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评析: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经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培养。】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

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明“至少”的意思。)【评析:通过尝试解答,自我检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四、拓展创新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个火柴盒,现在要将这两个火柴盒包装起来,请大家给它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包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设计出许多包装方案的想法。有的小组同学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重叠起来,有的认为这样包装纸用得最少,而有的则认为有时不单纯考虑包装纸的大小,也要考虑包装纸是否美观、大方,也有的„„

【评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评析:学生通过自评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成为进步学习的动力。】 【总评:选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作为教学手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多种不同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注意在知识教学的同时,突出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的道理。】

篇2: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篇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一、借助情境创设,感知数学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借助学生实际展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这些现实的生活情境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上课伊始,笔者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玩具——魔方,让学生说一说魔方是什么形状?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什么?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出对正方体知识的整体回顾,然后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这里有几个正方体的箱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一个箱子放在下面,它的面都被遮住了)。那另外几个箱子的面呢?(有些面遮住了,有些面露在外面)同学们,摆在墙角的这4个正方体的纸箱,它们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揭示课题。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明确了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出堆在墙角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有几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问题中渗透了观察和推理的数学方法,起着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认知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有选择地记录、整理,并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是在不断地探究和摸索中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出诸如表格、图形等数学知识体系,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笔者再抛出本课时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在墙角都是随意摆小正方体的,如果像大屏幕上这样摆,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呢?”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并说一说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同时探究这两种摆法。他们用学具边摆边观察,并把数据记录在笔者提前准备的表格上,每组2张表格,分别记录每种摆法所得出的数据。小组内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记录在表格的下面:

最后,全班交流发现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第一种摆法(横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3个:

第二种摆法(竖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4个。

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你喜欢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两种摆法得到的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发展。

教学整个环节时,笔者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探索发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历动手、动口、动脑等学习过程,从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回归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

例如,教学中,教师出示课件:学校制作了一个木质颁奖台,为了美观,需要给每个面粉刷油漆(与地面接触的面不需要粉刷),则需要粉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各奖项台面的长度和宽度一样)

在本题中,给颁奖台刷油漆面就是求颁奖台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经过合作整理数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个环节的教学,笔者仍然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操作空间,探究图形摆放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思维,也体会到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这个探索活动中,不仅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

篇4: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游戏。

出示方法与规则:请两个小组选出代表上台,下面的同学比划图形,谁猜得多那组就获胜。(多媒体展示)

游戏结束,刚才的小游戏获胜的是哪个组?好,咱们比一比后面的环节哪个小组能获胜。有没有信心?

刚才游戏中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加上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些图形叫做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评析】教师从游戏入手,在游戏中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探究,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认识面、棱、顶点。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都不陌生.现在,举起你手中的长方体,(环视)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滑滑的,有面。

师:刚才有同学说,有“面”真棒!你知道什么是面吗?(老师摸一摸,告诉同学什么是面。)(教师板书:面)

师:再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

生:有边,有点硌手

师:真棒!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一条边,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还有什么?

生:这里尖尖的。

师:这里是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评析】通过自己动手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

2、小组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你想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奥秘吗?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完成“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活动一。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利用课件总结。

面: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棱:长方体有12条棱,每相对的4条棱相等。

顶点:有8个顶点。

【评析】学生自己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新知,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教师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的认识,学生能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顺利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问:看这个长方体框架,仔细观察,相交于同一顶点的棱有几条?指出这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把手中的长方体平放在桌子上,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它的长、宽、高。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一下!

展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不同,

指出:平放在桌上的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中,垂直于桌面的棱的长度叫做高,其余两条长的为长,短的叫宽.

4、小组探究正方体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点,完成“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活动二:

小组展示并根据提示完成板书。

师小结。

出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

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长、宽、高有什么变化?

生:长、宽、高相等,长方体变成了正方体。

师:那说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析】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一下黑板,你能根据板书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达标检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自主练习第2题

2、课外实践:思考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评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自我反思,体验收获的快乐

篇5: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学习

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观念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况,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

重点 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引出课题:

1.师:昨天我们用折叠等方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

2.出示长方体纸盒,将它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4.引导学生观察。

二.引入课题:

师: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1.请同学们先估一估

2.议一议;

3.说一说;

4.试一试

5.提问:学生讨论:揭示表面积的概念。

6.引导学生结合展开图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

三.试一试

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

①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形中的哪个部分?

②学生进行讨论。

③反馈。

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在小组中讨论。

反馈

如何计算能知道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求“要用多少”纸板其实是求什么?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积起来。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一组一组地计算。3.三种不同的面各先计算出一个面再加起来乘2。

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表面积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实物操作、头脑想象并建立表象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时 (12)

学习

目标 1.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

重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纸盒,

说一说: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表面积?

盒子的表面积,是指盒子哪些部分的面积?

二.巩固练习

1.出示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一说,比一比,纠正学生的几种错误算式。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

归纳:

(长×宽+长×高+宽×高)×2

2.出示正方体,计算表面积

归纳:棱长×棱长×6

3.练一练2

①出示饮料盒

②让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实际就是四个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

4.练一练3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置要做几个面。

5.练一练4

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求墙壁的面积不用计算,

同时还要减去门窗的面积。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反馈。

3.学生观察,并找出盒子的表面积。

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独立计算长方体的面积

集体反馈。

说一说长×宽是指哪一个面?

宽×高是指哪一个面?

长×高是指哪一个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反馈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反馈。

学生尝试计算。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篇6: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察。

3.情感目标:结合和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表面积计算。2.同上。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面、棱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1)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形)(3)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相对面面积相等)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今天,我们要用对这些特征了解,来解决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什么是表面积? 学生思考、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2.拿出教具、学具,一起摸一摸长方体的整个表面。

3.明确表面积含义: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4.怎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①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的棱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②在展开图上标出:相应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每个面的长宽的数据。

③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

④反馈、交流结果。5.这个展开图的全部面积就是什么面积?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是否更简便一些? 6.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完整。7.你能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

5×7×2+3×7×2+5×3×2 =70+42+30 =142(平方厘米)8.看一看,算式有什么特征?能否将这个算式再简化一些;并说出根据: 学生思考后,会得出结果

(5×7+3×7+5×3)×2 9.正方体的表面积

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回答后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巩固练习。1.第18页试一试。

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含义: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

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这节课是利用长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其展开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来教学这部分知识,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比较面积的含义。

篇7: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3=27(立方厘米)

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篇8: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课例回放:

片段一:直观演示,整体感知。

师:(出示火柴盒)同学们,我们今天利用火柴盒来研究一些数学问题,好吗?火柴盒是我们认识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生:火柴盒是个长方体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1: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生2: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面围成的图形,有的长方体会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它上面对下面,左面对右面,前面对后面。因此,长方体的面可分为3组。

生4:长方体的棱也分为3组,长、宽、高各是4条。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请同学们研读教材第33至34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师生归纳: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片段二:分类实践,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你认为长方体每个面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用火柴盒探究!

活动一:摆一摆,找一找。

学生分别将火柴盒平放、侧放、立放在桌面上,找一找并指出长方体不同摆放位置时的长、宽、高。

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让学生再次结合火柴盒的三种不同摆放位置想一想,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说一说,怎样计算每个面的面积?

总结归纳:长×宽=上(下)面的面积

长×高=前(后)面的面积

宽×高=左(右)面的面积

活动三:量一量,算一算

师:同学们,老师要把一个火柴盒用彩纸完全包装起来,请你们动手量一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彩纸才够?

(学生分组测量并尝试计算其表面积。)

汇报时出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6个面面积相加的方法;(2)三组相对的面相加的方法;(3)运用分组法(上面+前面+右面)×2计算。随即师生互评,优化方法。[选用方法(3)的学生较多。]

片段三:巩固内化,灵活运用。

1.右图画出了长

方体的长、宽、高,学生据图示想象该长方体并同桌互说,指出所要计算的面的面积及相应的算式。

2.分组计算,男生计算火柴盒外套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女生计算火柴盒内匣纸板的面积是多少?

3.议一议,生活中计算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像火柴盒的外套这样需要算四个面?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像火柴盒的内匣要算五个面呢?

反思:

1.巧选素材,让学生亲近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与数学结下“深情厚谊”呢?教学中我选取农村孩子熟悉的火柴盒,通过对比计算整个盒子的外套、内匣,使学生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直观形象地领会丫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通过回顾、观察、操作,探寻长方体长、宽、高交替变化的过程,明确底面中较长的棱为长,较短的棱为宽,垂直于底面的棱为高,进而探究出每个面的面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对长方体不同摆放位置的观察、思考、找寻中,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相应面的计算方法,为学生主动建构表面积模型建立了清晰表象。

2.活动引领,寻求主导与主体的平衡。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最近,笔者观摩了几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展开,结合平面展开图逐一计算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明确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其间的操作,缺失应有探究味,降低了思维含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鉴于此,我认真思考了在教学中应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效引领,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如本课教学就是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运用不同方法计算表面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建立长、宽、高任意两因数的积与每组面面积的一一对应关系,弄清了知识的“关节点”,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篇9: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篇10: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 长方体

(一)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第2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3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教师根据课本第4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作业设计: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并填完表格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学反思:课题:

展开与折叠

第1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教学反思:

课题 展开与折叠

第2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正方体的盒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个数字,5 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123456

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2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运用公式是否正确,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指导。

学生做第2题,本题目计算量比较大,防止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学生做第3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电视机布罩只有5个面。

学生做第4题,这个题目的要点是只有5个面,学生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内墙面积。

学生做第6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10×4+10×8+8×4)×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7×7×6 教学反思:

课题

露在外面的面

第1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数面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第1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积。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的有关内容。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2题,教师让学生知道正方体的铁盒有5个面。

学生做第3题,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工具箱有几个面? 学生做第4题,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学具动手堆放一下?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正方体铁盒有五个面,6×6×5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第2课时

复备或分析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积。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和学生共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的有关内容。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用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2、学生做第6题,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注意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

3、学生做第7题,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进行集中订对答案。

4、学生做第8题,让学生用正方体按照课本上的符合,找一找相对的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作业设计:练习卷 板书设计:

练习二

篇11: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教科书38页-39页例1例2.“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在一年级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面、棱、顶点的感知与分析,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本课学习中可能对长方体棱的特征理解困难,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一个、若干小棒和连接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物体,说出它的形状。

2、切土豆的过程中,认识面,棱,顶点。

3、出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一)、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自主观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人小组合作观察讨论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异同点。

(2)组长组织有序交流,并做记录。

2、请一个小组上台板书,并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正方体的特征,首先从数量上发现它们的相同点,然后从形状和大小方面发现面的特征。

(二)、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从实物的长方体上,很不方便看出棱的特征,我们除了观察,还可以搭一个长方体。

(1)、课件出示

: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并思考:选哪12根小棒?长度相等的小棒怎样摆放才能搭成长方体?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比比哪组合作得最棒,收获最多.(2)讨论后一个小组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长方体的棱分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一名同学找相对的棱,同时全班同学一起指相对的棱。

2、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1)、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几条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2)、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或验证“面”的特征。

(1)、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2)、交流演示,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发现: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4)、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4、动态演示正方体变化过程,想想正方体为什么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给出物体的长宽高,猜测它是什么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魔方,骰子,文具盒

2、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7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3、当长、宽、高分别是26厘米、18.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分3组,每组4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2个对面是正方形)

篇12: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二、探究新知、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再交流结果。

4、做练习二第3、4题

指名读题后学生独立解答。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篇1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陕九学校 强 敏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47页的内容。

设计思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意义;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哈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4块。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体积,那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课件出示:1个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

生:1立方厘米

师: 现在老师用三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生:体积是3立方厘米(因为它是由3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所以它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师:下面老师再增加一个正方体(4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两种不同的摆法)、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种拼法体积一样吗?为什么?

生:一样,因为虽然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没有变,也就是都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师:看来我们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长方体它包含有多少个体体积单位,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课本,它是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看出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吗?

生:不能

师:可见,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它是没办法直接看出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寻一种求长方体体积的一般方法,也就是适用于每一个长方体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长方体的体积”

师:当你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有疑问,那我们一块来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有没有兴趣?

二、自主学习,问题发现

1.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请看下面几组图,并填空。(出示课件)

①当第一组长方体的长、宽()时,长方体越高,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②当第二组长方体的长、高()时, 长方体越宽,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③当第三组长方体的宽、高()时,长方体越长,体积越(),说明长方体的体积与()有关。

2.组内交流,发现问题。

3.小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下面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动手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感受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给学生创设一个大胆的猜想,激发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的要求。

三、合作探究 问题生成 1、探究(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

① 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各摆一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轮流各摆一个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并完成表格,一边写一边与组员交流。)

长/cm

(每排个数)

宽/cm

(排数)

高/cm

(层数)

小正方体

数量/个

体积/cm

长方体①

长方体②

长方体③

长方体④

2.分组汇报结果,解决生成问题

生:我们小组发现①小正方体的数量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相当于)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长相当于每排个数,长方体的宽相当于排数,高相当于层数,因为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方体的长,b表示长方体的宽,h表示长方体的高,那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板书:V=abh)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利用学具,摆一摆,亲自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师:小结,既然我们都觉得这个计算方法很适用每一个长方体,那么请你计算一下数学课本的体积?

3、探究(2)1、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你准备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用实验-发现-验证的方法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如果让你研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还用刚才的方法吗?

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是相等的。(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

生: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如果用字母a 表示棱长,如何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课件:V=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四、学以致用 问题解决

1、课件出示(强调学生注意体积单位)

2、数学故事:

有一天,淘气和笑笑为一个数学问题争论不休,淘气说:“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笑笑说不相等,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五、本课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

享一下!

六、作业设计:完成课本中“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认识了体积和容积及体积单位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先是创设情境,根据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直到增加成四个小正方体(有两种不同的摆法)时体积又是多少?让学生从体积就是求物体包含有多少个的体积单过渡到找寻一种适用于每一个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然后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下一个环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生成,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正方体的数量= 每排个数 ×排数 × 层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完成以后,我点了几个同学板演。没想到他们是一个人摆长方体,一个人指着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对应的是长、宽、高,再次让学生通过实例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又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小结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篇14: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案

南赵庄小学

许福荣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1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3

四、课堂练习

1.一块长方体形状的大理石,体积为30立方米,底面积为6平方米的长方形,这块大理石的高是多少米?

2.一个长方体水池,底面长12分米,宽6米。如果要向这个水池里注入2分米的水,需要多少升水?

五、拓展延伸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a× a= a3

上一篇:C、Mn、Si、S、P、Cr、Mo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和热处理时的影响下一篇:松烟镇召开农业科技大培训暨核桃经济林培训会